第一篇:2014中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名词解释
1、简答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答:(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6、简述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答:(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关于最近发展区。
7、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含三个方面:(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答:性格虽然也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3、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4、简述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征。
答:少年期:是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5、简述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征。答:青年初期: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相当于高中时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答:(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8、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答:(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9、简述学习的概念(或学习的心理实质)。
答: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10、简述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答:(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11特点。、简述学生学习的答: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
12、简述意义学习的条件。答:(1)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2)主观条件: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13、简述布鲁纳的学习观和教学观。答:
(一)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总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二)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14、简述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答:见《教育心理学
考试大纲》P42图表。
15、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答:(1)知识观:建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3)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16、简述动机及其功能。
答: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强化功能。
17、简述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内驱力。答: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是学习的内部动机。(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18、简述学习动机的培养。答:(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19、简述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答: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3、简述促进迁移的教学。答:(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4、简述迁移的作用。答:(1)迁移对于提系统中,如果不进行深层的认知加工,这些信息就会出现遗忘;在提取阶段,个体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产生广泛迁移。在学习的三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知识的同化、保持和应用。
28、简述学习的作用。
32、试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答:(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33、简述如何进行合理的复习。答:(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34、简述操作技能与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20、简述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21、联系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学生的动机水平。
答: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22、试述学习动机的激发。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5、简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答:(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地至关重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26、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答:(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27、举例说明同化的模式。(举例说明同化论关于知识学习的三种模式。)
答: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在获得阶段,新知识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与长时记忆系统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意义的建构;在巩固阶段,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答(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29、举例说明知识直观的类型。答:(1)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2)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3)言语直观:即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
30、简述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答:(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1、简述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答:例和反例。(1)配合运用正(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心智技能的区别。答:(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其特点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生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是常见的心智技能。其特点有: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35、简述技能的作用。答:(1)技能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顺序和执行方式,从而可以使个体的活动表现出稳定性、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境。(2)技能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36、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答:(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7、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答:(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38、简述操作技能与 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答:(1)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操作定
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2)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对智力技能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三个阶段。
39、简述问题解决的概念及基本特征。答: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其基本特点:造性者的个性特征。)
答: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
44、试述创造性的培养。(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展由动荡向成熟过
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50、试述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答: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56、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答:(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4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答:(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41、试述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答: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42、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答:(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可见,高智商虽非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43、简述个性与创造性的关系。(简答高创性。)答: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方法有:(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
45、简述如何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答:(见上)
46、简述创造性个性的塑造。答:(见上)
47、简述如何开设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答:(见上)
48、试述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答:(1)环境;(2)智力;(3)个性。
49、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答: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信念与道德理想;(1)形成道德(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此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
51、试述高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答:高中阶段或青年初中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52、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答:(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
53、简述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方法。答:(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4、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答:(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2)认同。(3)内化。55概念(、简述心理健康的内涵)。
答: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57、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答:(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58、简述教学目标及其功能。
答: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 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59、简述加涅的九大教学事项。答:(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60、简述情境教学的含义。
答: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61、简述合作学习及其特征。
答: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而且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其特征:(1)分工合作;(2)密切配合;(3)各自尽力;(4)社会互动;(5)团体经历。62、简述个别化教学及其环节。
答: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其环节:(1)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与职业成就的关系(影响教师职业成就的特征有哪些;高职业成就的教师应具备哪些特征。)答: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相关;教师讲解的含糊不清则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负相关;教师思维的流畅性与他们教学效果有显著的相关。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9性格: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10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现象。11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足。(2)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3)引入有序的和结构化的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4)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学。
63、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答:(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64、简述课堂气氛及其影响因素。
答:课堂气氛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65、简述课堂纪律的含义及意义。
答: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66、简述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答:(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67、简述教师成长的历程答:(。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
68、简述教师的特征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与同情心;一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有激励作用、生动活泼、富于想像并热心于自己学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较为成功。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的行为更富有建设性。
(三)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研究: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69、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答: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2心理发展:定义:是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4关键期: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定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5最近发展区: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6人格: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①家庭教养模式;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 7自我意识:定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组成:自我认识、自我监控.自我体验、8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一定义说明: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12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①智力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13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14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功能:激活、指向、强化
15自我效能感:提出者:班杜拉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6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二又是
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17学习迁移:(也叫训练迁移),指一种学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分类:认知策略、分、②情感成分、③行为成分
28品德定义: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得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
1、认知目标(知识、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的甘蓉、阻碍。
②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水平迁移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互相影响。垂直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③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一般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特殊的经验迁移到另一种学习去,后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已迁移到新情境去。
④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18定势: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1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知识学习类型:①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②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知识直观类型: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言语直观
20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操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心智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2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组织策略使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22问题: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景。分为有结构问题、无结构问题
23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的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24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的基本特征:①流畅性、②变通性、③独创性 25功能固着:可看做一种定势,即从问题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26发散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27态度: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的实质: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②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态度的结构①认知成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实质:①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②具有相对稳定性;③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品德的心理结构:①道德认识: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②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感③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技能、习惯)
29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30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资料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31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32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2、情感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3、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33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34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师生相互作用设计。35个别化教学:基本环节:①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②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③引入有序的和结构货摊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④容许学生以自己速度向前学
个别化教学的经典模式:①程序教学(创始:普莱西,贡献最大:斯金纳)、②计算机辅助教学③掌握学习(布卢姆)
36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37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类型:①教师促成的纪律②集体促成的纪律③任务促成的纪律④自我促成的纪律。
38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
方案做出决策。分类: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
39教育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
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而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是以客观描述为基础;测量与测验所得到的结果,只有通过教育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才有实际价值。
非测验的评价技术包括:案卷分析、观察、情感评价
40微格教学: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在进行分析。
41教学反思:这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
第二篇:四川省教育心理学A名词解释、简答题总结
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条件的认识:
1、学习材料必须要具备逻辑意义
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
3、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观点:
1、认知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
2、对儿童心理发展是指的看法
3、重视学习过程
4、强调形成学习结构
5、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
6、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
7、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
8、强调信息提取
9、提倡发现学习
认知的教学目标分类(布鲁姆)
1、知识
2、理解
3、应用
4、分析
5、统合6、评审 情感的教学目标分类(柯拉斯沃)
1、接受
2、反应
3、评价
4、组织
5、价值的性格化
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齐卜勒)
1、整个身体的运动
2、协调细致的动作
3、非语言交流
4、语言行为 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
1、分析教学对象
2、制定教学目标
3、选用教学方法
4、开展教学评价
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原则:
1、教学更注重于情感发展而不是知识的获得
2、强调发展自我观念
3、强调交往
4、强调发展价值观
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
3、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内容
5、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
6、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
7、指导学生自学
8、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区别进行指导
培养和激激发学习动机:
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
2、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用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
6、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动机
7、与学生签订学习协议
8、在课堂教学中可供教师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巧。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必须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
2、在观察前腰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并定出周密的计划
3、有计划有系统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方法
4、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
5、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6、知道学生做好观察的几轮,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
1、启动功能
2、导向功能
3、激励功能
4、聚合功能
学生学习特点:
1、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
2、组织计划性
3、有效性
4、年龄差异性
5、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特性
预防学习疲劳措施:
1、防止过重负担,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2、建立与执行符合卫生要求的作息制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当注意休息和营养 学习测量与评定的功能:
1、诊断功能
2、反馈与鞭策功能
3、管理功能
4、教育心理功能
教师角色的心里特征:
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
2、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
3、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
4、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
5、观察锐敏,善于了解学生。
制约儿童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环境(2)成熟与学习(3)社会环境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主观能动因素。
克服遗忘的传统策略:
1、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
2、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
3、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
4、复习
5、过度学习
6、记忆术
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1)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2)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程序,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3)使智力技能的应用有广泛的机会,培养学生技能迁移的能力。
如何促进学习迁移(1)合理地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2)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3)课内和课外练习配合,提供应用机会。(4)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5)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学习材料的性质,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5)年龄特征,6)智力水平
良好的课堂管理的主要原则(1)以积极的指导为主,以消极的管理为辅。(2)培养良好行为于先,奖惩管理于后。(3)师生共同制定可能达成的行为标准。(4)采取民主式领导,培养学生群居共处的合作态度。(5)改善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以他律为始,以自律为终。(6)减少造成不良行为的校内及校外刺激因素。
学习评定中常见的教师心理误差:(1)宽大误差。(2)光环效应。(3)集中趋势。(4)逻辑误差。(5)对比误差。(6)邻近误差。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有:(1)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要有逻辑性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2)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其展开逻辑思维的重要条件。(3)创设适当情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4)培养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逻辑思维。(5)指导学生发现和克服思维障碍。(6)加强语言训练。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1)发展发散思维。(2)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4)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首先,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们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发现他们在探讨一个问题过程中的可用性。学校的第二个主要目标,应该是发展学生们运用“思想暠解答问题的信心。教育的第三个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们独自运用各种题材。学校的第四个目标,应是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暠。教育的第五个目标,是发展理智上的忠诚。
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2)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
价值性标准2可能性标3准低耗性标4准丰富性标准5就高性标准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的教育意义。
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果编制新的智力测验;(2)课程专家应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3)教师可依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
加涅关于指导学习的观点对我们有何启发.1)教学就是要大量有组织的系统化的知识;2)教思维方法,必须通过大量有组织的知识学习才能培养能力;3)教学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指导,沿着规定的程序进行。桑代克提出的三条基本学习规律是什么?准备律;练习律(应用律、失用律);效果律 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1)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2)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3)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4)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5)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6)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7)指导学生自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发展发散思维;(2)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4)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2)能否正确的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原则;(3)言语的指导;(4)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个别差异。
怎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要有逻辑性是前提。(2)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其展开逻辑思维的重要条件;(3)创设适当情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简述培养学生积极自我意识的原则。(1)树立自信、自重与自尊的行为模范;(2)以成功的经验激励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3)尊重学生的理智与情感,防止不当的褒贬;(4)提出明确与合理的要求,关心学生的学习成败,期望应成为对学生潜能的挑战。简述父母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则。(1)愿意花时间关照子女的学习;(2)愿意辅导子女的学习,但要鼓励子女学会自我依赖;(3)期待子女适当的学习成就,进行合理竞争,获得必要成绩,追求更高学习水平,鼓励子女和同学共同学习;(4)鼓励子女正确的学习行为;(5)提供子女心智发展所需的家庭环境;(6)善于使用外界的学习资源;(7)及早帮助诊断子女学习的优点及缺陷。
简述因材施教的运用原则。1)正确的对待方式;(2)正确的态度;(3)积极的评价;(4)主动的操作。因材施教的策略:1)能力分班活分组2)跳级3留级4复式教学5程序教学
如何运用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1)目的任务越明确,感知越清晰;(2)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3)直观形象与语言指导相结合,则感知越精确;(4)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完善、迅速;(5)对感知对象的态度越积极,则感知越深刻;(6)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也可以提高感知的效果。
简述课堂管理的原则。(1)课堂管理应以积极指导而不是消极防范为主;(2)教育在先,奖惩在后,多奖少罚,反对“不教而诛”,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3)师生共同确定应当遵守的课堂规范;(4)实行课堂民主管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态度;(5)教师要掌握处理不良行为的技巧,这些技巧中首要的是掌握了解学生行为原因的方法;(6)要尽量消除校内校外的不良影响因素。
遗忘产生原因:
1、生理原因
2、记忆痕迹衰退:
3、干扰
课堂教学管理技巧:
1、使用信号制止不良行为
2、邻近控制
3、提高兴趣
4、使用幽默
5、安排余暇
6、劝离课堂
7、移除诱因
8、提出要求
第三篇:四川省教育心理学A名词解释、简答题大总结
名词解释:
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关系,联系,直接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记忆恢复:学习后间隔一段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
学习后立即侧得的保持量还要高的现象。
智力技能: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
能,他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
上位学习:上位学习指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
认知结构时为上位关系时,新知识就要由原有认识结构组织起来,原有认知结构就成为进行归纳推理的一整套观念。
下位学习:当所学的知识相对于原有的知识结构
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的知识被吸收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了,充实的原有的知识结构,新的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再吸收新材料的力量。
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
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技能: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
智力的活动方式。
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
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简言之,就是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
正式学生群体: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
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团队组织、学生宿舍的寝室等等
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
人批准同意,由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组织者:在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学习材
料前,使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
教学设计:或称教学系统设计,是实施教学系统
方法的具体可操作的程序。
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测量:用数学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描述。简答:
认知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
素,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推动力。
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
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
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暠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动机性遗忘:弗洛伊德认为,动机性遗忘是与不
快、不安和内疚相关的遗忘,其实质是一种压抑。是人们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那个效
果。
教学:从心理学角度,可把教学看作是企求诱导
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发展: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
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干扰以后
学习的内容。
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
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的所谓“高原期暠。练习成绩发生的停滞现象就是“高原现象暠。
认知风格:一般用来描述学生在加工信息时习惯
采用的不同方式。
学习(广义):是指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中
由重复经验而引起的对于那个情景的行为的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根据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或学习者的暂时状态来解释的。
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
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过来高原现象后,成绩又会逐步上升。
学习困难儿童:是指在理解或使用语言文字方
面,显示基本心路历程失常的儿童。
简述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条件的认识。
答: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学习材料必须要具备逻辑意义;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 3.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2)对
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3)重视学习过程。(4)强调形成学习结构。(5)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6)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7)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8)强调信息提取。(9)提倡发现学习。
简述布鲁姆关于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分类标准。
答: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意领域的教学目标(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价值的性格化)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有四个,分别如下: 1.分析教学对象; 2.制定教学目标;3.选用教学方法; 4.开展教学评价。
人本主义的教学原则有: 1.教学更注重于情感
发展而不是知识的获得; 2.强调发展自我观念;
3.强调交往; 4.强调发展价值观。
在教学中如何促进知识的理解。
(1)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2)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3)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4)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5)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6)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7)指导学生自学。(8)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区别进行指导。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加
强学习目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2)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通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4)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6)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动机(7)与学生签订学习协议(8)在课堂教学中可供教师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巧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1)必须提出明确
而具体的目的、任务。(2)在观察前要做好有关知
识的充分准备,并订出周密的计划。(3)有计划有系统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方法。(4)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5)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6)指导学生做好观察的记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
学习目标的功能:1)教学目标的启动功能。(2)
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3)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4)教学目标的聚合功能。
学生学习的特点
(1)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2)组织计划性。(3)有效性。(4)年龄差异性。(5)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特性。
预防疲劳的措施:(1)防止过重负担,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2)建立与执行符合卫生要求的作息制度。(3)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当注意休息和营养。
测量和评定的主要功能(1)诊断功能。(2)反馈与鞭策功能。(3)管理功能。(4)教育心理功能。教师角色的心理特征:(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
健康成长。(2)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3)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4)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5)观察锐敏,善于了解学生。
制约儿童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环境。(2)成熟与学习。(3)社会环境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主观能动因素。
客服遗忘的传统策略(1)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
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2)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3)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4)复习。(5)过度学习。(6)记忆术。
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1)活动的定向阶
段;(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
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1)培养学生认真思
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2)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程序,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3)使智力技能的应用有广泛的机会,培养学生技能迁移的能力。
如何促进学习迁移(1)合理地安排课程与组织
教材。(2)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3)课内和课外练习配合,提供应用机会。(4)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5)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学习材料的性质,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5)年龄特征,6)智力水平
怎么样促进学习的迁移。(1)合理的安排课程
与组织教材;(2)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3)课内和课外练习配合,提供应用机会;(4)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5)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良好的课堂管理的主要原则(1)以积极的指导
为主,以消极的管理为辅。(2)培养良好行为于先,奖惩管理于后。(3)师生共同制定可能达成的行为标准。(4)采取民主式领导,培养学生群居共处的合作态度。(5)改善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以他律为始,以自律为终。(6)减少造成不良行为的校内及校外刺激因素。
学习评定中常见的教师心理误差(1)宽大误
差。(2)光环效应。(3)集中趋势。(4)逻辑误差。(5)对比误差。(6)邻近误差。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有:(1)教学内容和
教学过程要有逻辑性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2)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其展开逻辑思维的重要条件。(3)创设适当情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4)培养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逻辑思维。(5)指导学生发现和克服思维障碍。(6)加强语言训练。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1)发展发
散思维。(2)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4)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首先,学校应该鼓励学生
们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发现他们在探讨一个问题过程中的可用性。学校的第二个主要目标,应该是发展学生们运用“思想暠解答问题的信心。教育的第三个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们独自运用各种题材。学校的第四个目标,应是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暠。教育的第五个目标,是发展理智上的忠诚。
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1)增加对
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2)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
(1)价值性标准2可能性标3准低耗性标4准丰富性标准5就高性标准
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的教育意义。
(1)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果编制新的智力测验;(2)课程专家应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3)教师可依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
加涅关于指导学习的观点对我们有何启发.加涅的观点:1)教学就是要大量有组织的系统化的知识;2)教思维方法,必须通过大量有组织的知识学习才能培养能力;3)教学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指导,沿着规定的程序进行。
桑代克提出的三条基本学习规律是什么?准备律;练习律(应用律、失用律);效果律 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1)通过直观教
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2)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3)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4)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5)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6)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7)指导学生自学。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发展发散思
维;(2)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4)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2)能否正确的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原则;(3)言语的指导;(4)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个别差异。
怎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教学内容
和教学过程要有逻辑性是前提。(2)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其展开逻辑思维的重要条件;(3)创设适当情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
简述培养学生积极自我意识的原则。(1)树
立自信、自重与自尊的行为模范;(2)以成功的经验激励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3)尊重学生的理智与情感,防止不当的褒贬;(4)提出明确与合理的要求,关心学生的学习成败,期望应成为对学生潜能的挑战。
简述父母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则。(1)愿意花时
间关照子女的学习;(2)愿意辅导子女的学习,但要鼓励子女学会自我依赖;(3)期待子女适当的学习成就,进行合理竞争,获得必要成绩,追求更高学习水平,鼓励子女和同学共同学习;(4)鼓励子女正确的学习行为;(5)提供子女心智发展所需的家庭环境;(6)善于使用外界的学习资源;(7)及早帮助诊断子女学习的优点及缺陷。
简述因材施教的运用原则。1)正确的对待方
式;(2)正确的态度;(3)积极的评价;(4)主动的操作。因材施教的策略:1)能力分班活分组2)跳级3留级4复式教学5程序教学
如何运用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1)目的任务越明确,感知越清晰;(2)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3)直观形象与语言指导相结合,则感知越精确;(4)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完善、迅速;(5)对感知对象的态度越积极,则感知越深刻;(6)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也可以提高感知的效果。
简述课堂管理的原则。(1)课堂管理应以积极
指导而不是消极防范为主;(2)教育在先,奖惩在后,多奖少罚,反对“不教而诛”,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3)师生共同确定应当遵守的课堂规范;(4)实行课堂民主管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态度;(5)教师要掌握处理不良行为的技巧,这些技巧中首要的是掌握了解学生行为原因的方法;(6)要尽量消除校内校外的不良影响因素。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 教育心理学
***********************************
一 教育心理学概述
***********************************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五要素:
①学生②教师③教学内容④教学媒体⑤教学环境 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①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A.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B.学习过程: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
二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 A.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 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B.学习准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C.最近发展区:学生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D.人格,又称个性,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
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E.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经历了从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的过程
F.性格: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人格的核心。
***********************************
三 学习的基本理论
***********************************
1、联结学习理论
①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②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③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⑤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2、认知学习理论
①苛勒的完形-顿悟说②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③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①人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②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进行
③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4、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
㈠学习观
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②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过程 ㈡教学观
①教学的目的在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㈢教师做法
①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新颖性,同时跨度应适当,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
③应根据中小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
A.广义的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B.刺激分化:选择性强化和消退时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C.意义学习: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
四 学习动机
***********************************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培养:
①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②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激发: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A.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激活、指向、强化)
B.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C.学习需要: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缺陷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D.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E.成就动机: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
势
F.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
五 学习的迁移
***********************************
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及其促进迁移的教学
影响因素:
①相似性②原有认知结构③学习的心向与定势促进迁移的教学:
①精选教材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③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④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有哪些影响
①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 ②原有的认知结构概括水平
③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 A.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
六 知识的学习
***********************************
1、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②加强词与形象配合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2、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
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②正确运用变式
③科学地进行比较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3、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①深度加工材料②有效运用记忆术 ③进行组块化编码④适当过度学习⑤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A.知识:个体对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
B.概念学习: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C.直观: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D.概括: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E.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
七 技能的形成***********************************
1、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①准确地示范与讲解②必要而适当的练习③充分而有效的反馈④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③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④注意学生个别差异 A.技能:通过联系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B.我国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时间模式,经历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 ***********************************
八 学习策略
***********************************
1、认知策略
㈠复述策略
①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②排除相互干扰
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
⑤复习形式多样化
⑥画线
㈡精细加工策略
①记忆术②做笔记③提问④生成性学习
⑤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㈢组织策略
①列提纲②利用图形③利用表格
2、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和方法
原则:
①主体②内化③特定④生成⑤有效的监控⑥个人自我效能感 方法:
①指导教学②程序化训练 ③完形训练④交互式教学 ⑤合作学习
***********************************
九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目的、认知、序列)发现、理解、提假、检假
***********************************
1、影响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
①问题的表征②已有的知识经验③定势与功能固着④个体的个性心理特性
2、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㈠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的知识的概括 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㈡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㈢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㈣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①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②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③ 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3、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㈠环境㈡智力 ㈢个性
4、创造性的培养
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㈡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㈢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发散思维②推测与假设 ③自我设计④头脑风暴
A.创造性: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
十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柯尔伯格(美)三水平六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相对功利
②习俗水平: 寻求认可、遵守法规
③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普遍伦理
2、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㈠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②自我意识增强
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㈡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3、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①有效的说服②树立良好的榜样
③利用群体约定④价值辨析
⑤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⑥角色扮演⑦小组道德讨论
A.态度: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认知、情感、行为)
B.品德: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
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
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认识<品德核心>、情感<直觉、想象、伦
理>、行为)
C.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内化
***********************************
十一 心理健康教育
***********************************
1、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
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标准(六条)
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③自我调控能力 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⑥小组辅导
3、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①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②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③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理性情绪辅导 A.焦虑症: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B.抑郁症: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C.强迫症:当事人身不由己的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 D.恐惧:对待特定的无实在危险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E.心理测验: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分认知测验、人格测验
F.会谈: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 ***********************************
十二 教学设计
***********************************
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环境
㈠教学事项: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加涅)①引起学生注意②提示教学目标③唤起先前经验④呈现教学内容⑤提供学习指导⑥展现学习行为⑦适时给予反馈⑧评定学习结果⑨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㈡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参观法;实习作业
㈢教学媒体㈣课堂教学环境A.教学目标: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学习结果,是教学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最可靠的标准·
B.布卢姆认知目标六层次: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C..布卢姆情感目标五等级: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D..布卢姆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E.行为目标: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
十三 课堂管理(促进、激励、维持)
***********************************
课堂结构
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情境结构: ①班级规模的控制②课堂常规的建立③学生座位的分配 课堂教学结构:
①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
②课程表的编制⑨教学过程的规划 A.课堂气氛: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
十四教学测量与评价
***********************************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①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②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③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④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A.教学评价:有系统的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B.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而教学评价则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
***********************************
十五教师心理
***********************************
1、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②微格教学③进行专门训练 ④反思教学经验
2、教师的教育能力
①教学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 ③注意分配能力 ④教育观察能力 ⑤创造能力⑥教育机智
A.新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在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方面都存在差异
补充:
1、课堂的三大要素: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境
2、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
3、影响课堂效率的三大因素:教师、学生、课堂情境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0、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32、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3、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3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5、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36、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37、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38、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9、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0、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41、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3、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44、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5、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46、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47、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48、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4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50、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见74)
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见83)
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67、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68、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69、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70、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71、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72、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73、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7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7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76、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7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7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7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8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8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8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83、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8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85、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86、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8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88、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89、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9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9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9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9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9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95、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96、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
9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98、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99、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100、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0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102、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10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10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05、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10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0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108、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109、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110、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11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112、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113、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114、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115、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116、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117、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118、计算机辅助教学: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119、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120、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121、群体动力: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122、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123、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124、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125、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126、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
127、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12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129、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130、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131、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132、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133、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134、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135、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136、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137、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
138、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测定。
139、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
140、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等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141、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142、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143、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
144、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
145、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146、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147、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148、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149、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150、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