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
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是区委、区政府着力打造的“四大中心”之一,是推进全省教育强区建设的具体实施蓝图。按照区委《实施意见》中提出的六个方面的重点问题,就如何推进我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的问题,2009年3月中下旬,我先后深入全区6个乡镇和18所中小学进行调研,召开乡镇干部、教育干部和师生座谈会近20个,发放问卷600多份,并通过网络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就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工作建议,形成以下调研报告,供区委、区政府决策参考。
一、我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关键在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区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校舍危房改造、学校内部设施配备、示范学校创建、人才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等工程,全面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教育人事制度、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培植优质教育和特色学校,促进了全区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和谐发展。在调研中,也发现了我区在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区级财政负担项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新机制实施三年来,区级财政逐年提升公用经费标准,2008年,小学达到439元,初中达到645元,均超出省定标准。但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缺口较大。仅2009年,全区改造校舍所需资金4320万元,其中枣矿三中拆除新建教学楼700万元,改造黄庄中心校700万元;第二实验小学建设资金缺口500万元,文化路小学、实验小学、红旗小学危房拆除重建需要资金1500万元;齐村镇良庄小学新建教学楼需要资金300万元,孟庄镇大郭庄小学危房改造需要资金220万元。“三亮三改”、农村中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仪器更新等需要资金400万元。目前资金尚未到位,资金缺口4320万元。二是城乡教师工资待遇标准没有统一。目前,我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平均水平为2335元,今年四月起,区政府要求各乡镇、光明路街道分两次调资242元,人均将达到2577元,与城镇教师人均月工资3156元相比,还差579元。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乡镇财力明显不足,按照规划2010年拉平城乡教师工资待遇水平难度很大。三是教育负债难以消化。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区城乡学校举债进行“两基”达标,虽然政府从2008年开始想方设法逐
步化解,但目前仅乡镇还有2240万元的债务,成为教育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和布局调整任务艰巨。一是计算机配备数量不足。按照2008年5月开始实施的《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要求,教师用计算机按专任教师每人一台配备,学生用微机小学不低于15生/台,初中不低于12生/台。按此标准,全区农村学校应配微机2899台,城区学校应配3869台,而目前,农村学校现有1004台,缺1895台;城区学校现有2092台,缺1777台,缺口较大。二是农村学校教学设施差距较大。据统计,全区学校常规仪器设施总价值628.5万元,农村学校为101万元,占16%;多媒体设施总投入266.5万元,农村学校为37.7万元,占14%;信息技术总投入835.7万元,农村学校为189.6万元,占23%,城乡办学条件差距较大。三是学校布局调整任务艰巨。经过前两年的布局调整,我区农村中小学已调减到58所,其中初中11所,小学47所。但目前,农村学校在校生平均人数依然偏少,教育资源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初中学生6112人,平均每校555.6人,其中规模最大的渴口中学1150人,齐村中学970人,黄庄中学仅有137人。农村六年制小学47所,其中100人以下的5所。四是农村校舍危房改造任务艰巨,2009年计划拆除D级危房1991平方米,拆除C级危房3255平方米,新建校舍6500平方米。
(三)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影响着素质教育深入实施。近年来,尤其是新一届区委、区政府提出打造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教育中心”四大中心以来,驻地新区建设、老城区改造步伐加快,城区内新建较大规模住宅小区80多个、265万平方米,新增生源10000人左右。目前,我区小学由原设计规模的125个班、5600人增加到311个班、19907人,初中由60个班、3600人增加到73个班、5490人,高中由18个班、1080人增加到111个班、6304人。班额普遍严重超标,有的小学、初中每班达到80多人,大大降低了学生平均受教育的条件,也给学校安全带来了隐患。由于在校学生数量多,学生上厕所、上课间操、上体育、音乐、现代信息技术课等都成了大难题,制约着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广大群众、社会各界迫切希望解决这个问题。
(四)城乡教师队伍发展不均衡。一是教师队伍管理机制不完善。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以县为主”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农村教师工资足额及时发放,同区直教师基本持平,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超过了省定标准。但由于城乡教师工资没有完全
统一,教师人事管理权仍是区、乡两级管理,导致城乡教师流动困难。二是教师队伍的呈老化状态。目前,我区在编在职教师3812人,30岁以下的971人,占25.4%;31到40岁之间的1359人,占35.6%;41岁到50岁的987人,占25.9%;51岁以上的545人,13.1%。40岁以上教师占教师队伍总数的近40%。三是城区学校缺编严重。近年来,由于新建小区增多、生源增多,导致教师缺编严重。为满足教学需要,部分城区学校通过学校自己招聘、自己发工资的方式,招聘了一些师范类未就业的本、专科毕业生。这部分人员共有235人,月工资平均在700元左右,给学校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枣庄四十一中、文化路小学、实验小学、君山路小学等几所学校情况尤为严重。四是农村教师结构不合理。由于从2002年起师类毕业生不再定向分配,农村由民办转公办的教师专业知识缺乏、年龄偏大,市委、市政府正拟定出台有关政策,让这部分教师提前离岗休息。这部分教师我区近500人,他们离岗后,农村学校需要及时补充教师以满足教学需要。特别是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我区农村小学英语、计算机、音体美专业课教师无法满足现有教学需要。据统计,全区乡镇小学共有415个班级,而专职音、体、美教师合计共有21人,每个学科平均7人,造成一些农村小学音、体、美课也改上语、数课。
二、主要工作建议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巩固发展区域性教育中心的必然举措,也是改善民生、促进全区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就如何推进全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财政对公共教育的支持力度,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经费保障。一是不断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坚持教育投入政策的公平取向,认真落实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的规定,优先保证农村教育发展所需资金,促进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二是进一步完善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单列的制度,依法落实“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的规定,坚决遏制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行为的发生。三是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教育投入。落实好中小学布局调整资金,积极争取校舍危房改造项目,加大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及时消除新增中小学危房,着力解决中小学校舍紧张、班额过大、功能教室缺乏和远程教育正常运转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四是按比例提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专项用于城区公办义务教育设施建设。学习借鉴杭州模式,新建住宅小
区由开发商配套建设学校,图纸设计、设施配套教育局审定。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要结合城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发展实际,依据国家规定标准,编制、修订城市中小学建设布局专项规划,预留中小学校建设控制用地。在审批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有配建要求的住宅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时,要征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意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中,提取20元专项用于城区公办义务教育设施建设,破解城区学校发展经费紧张的难题。
(二)做好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和布局调整工作。一是高度重视并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继续实施“三亮三改”工程、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启动实施农村仪器更新工程,加快农村中学食堂、宿舍建设,逐步向寄宿制学校过渡。所需资金在争取市级以上专款的同时,区、乡分别实行财政支出专列。二是对农村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建议区政府将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按照 “政府主办、教育指导、乡镇承办”的工作思路,实行目标责任制,并列入对乡镇(街道)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组织人员制定布局调整规划方案,在建设中坚持规划先行,对教育资源进行提前重组,注重对校舍校产的合理分配与监管,将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空出的校舍腾挪臵换,改建为幼儿园和成人中心学校,确保各类教育资源不流失。
2009年,调整6所学校。西王庄乡民主小学与枣庄十三中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齐村镇撤消甘泉学校,其学生分流到渴口中心校、良庄小学;永安乡的西山阴小学合并到光明路街道办事处的东山阴小学;孟庄镇周村中心校与周村中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
2010年,调整7所学校。税郭镇的沙沟小学、长威小学合并,异地新建;孟庄镇的黄山涧小学、外筲小学合并到周村学校;永安乡天桥小学、聂庄小学合并;光明路街道丁庄小学与西王庄乡洪村小学合并,异地新建学校。
(三)实施名校带动试点。由于我区是原市驻地,城区小学、中学优质资源较多,拥有像文化路小学、实验小学、君山路小学、回民小学、枣庄四十一中、枣庄十六中等一批全市名校。在充分发挥名校优势的同时,选择部分名校进行试点,大力推进名校带弱校、带农校,在城乡教师“互学互促双提高”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名校输出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干部和优秀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提高农校、弱校的办学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市中教育品牌。
结合我区现状,目前可以通过“名校+弱校”和“名校+新校”、“名校+农校”三种模式,借助名校的资源优势发展农村学校、改造薄弱学校、扶持新建学校,以名校带动的方式,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
衡发展。推行“小班化”试点工作,逐步破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吸引外来人口来我区购房入学。
(1)依托文化路小学改造永安乡黄庄中心校,为东湖区将来新增生源服务。
(2)鑫昌路小学与光明路街道沙河子小学整合,将沙河子小学校区打造为高标准区属幼儿园,改变我区幼儿教育优质资源少、规模小的现状。
(3)实验小学与第二实验小学整合,将第二实验小学校区改作为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在老城区北部打造优质幼儿教育资源。
(4)枣庄四十一中兼并枣庄九中初中部和接收来的枣矿三中,在城区北部设立北校区,扩大北部优质初中资源。
(5)区直小学帮包农村小学。由城区文化路小学、实验小学、君山路小学、光明路小学、建设路小学、回民小学同各乡镇、光明路街道小学结对帮扶,实施“名校带农校”,提高农村办学水平。
(6)东湖公园建设要充分考虑教育设施,今后应至少新建一所小学和初中,分别挂靠在文化路小学和枣庄四十一中,实施“名校带新校”。
(7)抓好城区学校扩容工作。逐步拆除实验小学、红旗小学、文化路小学和中兴学校C级危房,至2010年前,再投入1000万元、新建10000平方米的教学楼,缓解城区学校班额大、办学难、发展受限的问题。
(四)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和补充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按《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国办发[2002]28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02]28号文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鲁政办发[2002]48号)要求,由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综合管理和规划建设,在权限范围内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档案管理和考核等职能。二是进一步完善城乡教师补充机制。规范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每年按不低于教师自然减员数配备新教师。同时,启动实施农村学校“校校新进一名大学生计划”,吸纳优秀本科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在年龄、性别、学历、学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切实解决好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确保2010年城乡教师工资待遇标准统一。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党委政府表彰奖励和教学骨干、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评选和中的比例。
(五)建设市中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需要,是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教育改革和实施新的课程改革的载体和平台。按照省市有关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区必须建设一所大型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光明路街道所属枣庄四十二中,位于市区南部,占地60多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东西邻分别为光明路街道职成教中心和中心校,三校区实验基地20余亩,教学设施齐全,且交通方便。该校目前在校学生260多人,在不影响三校办学的同时,以枣庄四十二中为主,借助光明路街道职成教中心和中心校,建设市中区素质教育基地。
2009年3月28日
第二篇: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报告
平河中心学校关于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
平河中心学校为进一步做好教育实情大调研活动各项工作,确保大调研活动扎实有效开展。根据《凤庆县教育局关于印发教育实情大调研活动方案的通知》(凤教发〔2013〕239号)文件及《凤庆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实情大调研活动有关工作的通知》(凤教发〔2013〕277号)文件的相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可行性方案,以“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调研主题,以办公室人员为领导组,分批深入调研,于9月中旬深入辖区三个行政村40多个村民小组及三所完小进行调研,召开村干部、村民、师生进行座谈会40多次,发放并收回10份征求意见表,就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工作建议,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学校基本情况
平河中心学校位于凤庆县大寺乡平河村,凤庆县城西北部,澜沧江南岸,西同昌宁县相连,南同勐佑镇毗邻,中心校距县城57千米,离乡人民政府住地45千米。平河完小始建于1911年,名为平河初等小学堂,1922年辖平河、和顺、双龙,昌宁县的老厂、民德、民华、达仁、新河、联席,1933年昌宁设县后,老厂、民德、民华、达仁、新河、联席的学生划片入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又更名为平河学区、平河校区,2009年8月定名为凤庆县大寺乡平河中心学校。平河中心学校服务平河、和顺、双龙三个行政村,80个村民小组,服务范围总人口10688人。平河中心学校现有平河、和顺、双龙3所完小,三所完小均为县级文明学校,中心校占地面积14373㎡,生均占地面积18.1㎡,校舍建筑面积6155㎡,生均校舍建筑面积7.8㎡,生均图书12.1册。平河中心学校有教师编制55人,现有教职工54人,其中专任教师48人,临聘教师6人,学历合格率100%。服务区适龄儿童705人,入学率为100%;一至六年级在校生718人,其中平河完小293人(含外户籍16人),和顺完小191人(含外户籍1人),双龙完小234人;学前班儿童135人(含外户籍4人)。共34个教学班,师生比约1:16。
二、学校教育现状
教育虽然是一项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社会事业,但其发展的快慢和所能达到的水平,却是由多个因素、多种力量共同促成的。为确保义务教育快速健康地走上均衡发展之路,需要整合相关力量形成合力。平河中心校三年来一直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努力开展工作。
1.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均衡发展,以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改革为主线,以“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发展”为办学目标,从严治校,强化管理。
2.想尽一切办法,加大学校硬件投入。集多方力量对学生音体美器材及图书的投入使用;注重教师学习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中心校教师合格率达100%;关注学生活动场所的建设及发展,通过自筹资金及爱心人士资助,建起了平河完小、和顺完小的篮球场。
3.以德育系列活动为载体,以活动促教学,全面提升育人水平。每年举办冬运会及校园文化节等多种系列活动,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形成快乐校园的氛围。
4.学校坚定教育均衡发展理念,调动社会、家庭、师生等方面的积极性,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坚持从学校文化、课程改革、教育科研和精致化管理入手,丰富办学内涵,不断提升中心校教育均衡发展。
5.响应新办学理念,集中办学。由于平河中心校地处边远,交通不便,地广人稀,校点分散,难以管理。经上报上级批准,与2009年起,对中心校17所小学进行逐年撤并,到现在为止,仅剩平河完小、双龙完小、和顺完小三所学校,实现一村一校,集中办学,有效提高了办学效益,同时也深受社会和家长的支持。
6.推广课改,提升质量。平河中心校虽然属于典型的边远山区学校,但我们在不断强化校本教研,构建高效课堂,创造了适合中心校需要的教学模式。实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教学质量不断提升。2009年9月被中共凤庆县委、3-
今年考取我校的6名特岗教师,也由于我校地理特殊,不愿签约到我校,只得补充了6名临聘教师,而临聘教师大多岁数较大,学历较低,不够专业化。因此,我校教师资源配置出现了较大漏洞。农村小学教师岗位设置要达到二类标准配置才算基本合格,而二类标准配置需要专任教师要大于90%,我校只达到88%。
3.教学资源硬件达不到合理配置。到目前为止,双龙完小还无法连通办公网络,是资源共享、教学交流的障碍。三所完小均没有电子白板、学生电脑等现代教学设备。根据云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数据,学校要开教育技术课,生机比要达到20:1,才能达标,而我校三所完小各仅有一台教师机。音体美器材三所完小都达不到二类标准配置。体育场地更是得不到合理配置,平河完小14个教学班,体育场地面积480平米,生均仅有1.38平米;和顺完小9个班,体育场地面积430平米,生均仅有1.84平米,都与二类标准8.54平米相差甚远,而双龙完小体育场则还是空白。生均图书可用量平河完小是12册,与标准的20册还有一定差距,而和顺完小、双龙完小可用图书为零。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制约我中心校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
四、对策建议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缩校际之间的差距,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高位均衡(即义务教育发展水平高、均衡发展程度高),促进教育公平,是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我们每个为师者的职责。根据云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要求,结合平河中心校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1.推进中小学建设与管理标准化,实现规范化办学。继续加强农村学校教学用房、师生生活服务用房和教学辅助用房的建设和改造,按照国家办学标准配置必须的教学仪器设施及图书资料。继续推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使每一所中小学都具备大体均等的办学条件。重点解决的问题有:落实义务教育办学经费最低保障标准,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配置最低保障标准,明确基础教育现代化评估标准。
2.组建教育集团,实行“校校联动”机制。推广先进地区经验,以县域内的优质学校为龙头,通过“名校+城市薄弱学校+村薄弱学校”的方式,联合组建教育集团。抽调集团内的优秀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支教、挂职,着力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业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1-2年的制度,同时也为薄弱学校教师到名校挂职创造条件,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3.按照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要求,实施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做大做强中心校,继续撤并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的村小;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4.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在上级政府财力许可的前提下,应加大投入,确保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尽量缩小校与校之间的差距,为稳定教师队伍提供财政支持。
5.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将图书馆、体育场所教育资源在区域内流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
6.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办法,并要求义务教育责任人定期向上级提交关于教育财政经费投入、管理和使用方面的专题报告,自觉接受监督,并上交上级各部门备案。加快教育政务公开步伐,建立教育经费信息发布制度,促进教育投入、管理等接受群众监督。
凤庆县大寺乡平河中心学校
二〇一三年九月二十八日
第三篇:如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如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称勾中学周同福
义务教育的均衡主要指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城乡之间;二是在地区之间;三是在学校校际之间都能在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师资素质、教育质量等等方面大致平衡和相当。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依法、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享有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教育的需求和教育的供给大致相对均衡。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一司副司长杨念鲁
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首要任务是缩小学校间的差距,真正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如何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结合我县实际情况,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力争缩小校际间的差距
长期以来,由于我县县城与农村中小学资源分布不很均衡,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着一大批薄弱学校。农村孩子大量涌向县城,“择校热”导致使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甚至一些农村中学生源断绝,濒临倒闭。严重影响了我县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因此,改造薄弱学校是我县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首要工作。
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薄弱学校改造规划,包括目标和任务、主要措施、工作进度等,通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使改造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
二是要建立薄弱学校投入保障机制,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确保对薄弱学校的投入落到实处。
1
三是要给薄弱学校倾斜政策;为学校选派事业心强、有管理经验和开拓精神的校长;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骨干教师和优秀高师毕业生到薄弱学校任教。
四是要挖掘学校自身潜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要把改变薄弱学校面貌的任务完全寄托在外部力量作用上。要抓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真正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骨干队伍。
五是帮助和指导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薄弱学校在“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的基础上,让“软件”水平有质的飞跃。同时,要重视总结和推广薄弱学校转变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创建特色和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经验,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增强其社会信誉。
六是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义务教育规范化发展。在农村建设标准化学校,取消教学点,整合教育资源,使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逐步缩农村与县城学校的差异。(每个乡镇保留一所高标准的中学和几所完全小学)
七是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用信息技术带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现代教育手段。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还打破了传统学校的界限,大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此,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的社会效益,从而为实现县城与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
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因素。目前,校际间发展不均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师资水平之间存在差距。
要想尽快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优化人才培养与流动的机制。为此,对于农村薄弱学校要在引进、调配、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制订倾斜政策,以尽快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在教师调配上,应实现农村与县城资源共享,倡导模范校长、优秀教师轮流到薄弱学校任教,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和经验交流,带动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还可以通过城内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结对子的方式,选派具有带教能力的优秀教师到普通学校定期任教,并将此作为重点学校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师资培训上,向薄弱学校倾斜,为他们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在职称评定上,为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同样条件下应优先考虑支教教师的职称晋级;在福利待遇上,要有政策上的保障,如教师流动期间,其行政关系、工资关系等保留在原单位,工资、资金、福利、医疗等待遇不变,有条件的地区,还应适当增加支教教师的工资。同时,要加快教师“校本”培养、培训模式的构建,落实“以进修校为基地,教学、科研、培养、培训四位一体”的新师资“校本”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立足学校,以新课程改革为主线,融学习、探索、教学于一体”的在职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确保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实现生源质量均衡化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包括学校硬件建设的均衡发展,也包括学校软件建设的均衡发展。其中,生源质量则是学校软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智力和各方面条件都好的学生集中在好学校一起学习,落后的学生集中在薄弱学校一起学习,那么,对于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所受到的环境影响显然是不同的,这样就无法体现义务教育所主张的公正、公平原则。因此,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深化学校升学制度改革,使学校生源质量大体相当。这就要求下大决心,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加
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坚决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彻底取缔实验班、重点班,加大高中分配给各普通中学升学指标的比例。这样,择校问题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虽然,在现阶段校际差距比较大的情况下,这样做对一些学生也不太公平,但从长远来看,尽快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样短暂的阵痛是必须要经历的。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实施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主线。另外,从我国区域内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来看,中小学之间存在着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校办学条件等硬件指标的差距;一个是学校教育质量等软件指标的差距。要缩小学校间硬件指标的差距,在国家对教育的加大投入下,在不长的时间内是可以解决的。但要想从根本上缩小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则比较困难,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因为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尤其是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可以带动学校的全面改革,给学校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其一,转变学校管理者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提高其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管理能力;其二,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使之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评价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换句话说,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从根本上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四篇: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
按照乡镇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部署,在第一阶段的调研环节,xxx中心学校采用分工协作、领题调研的方式开展。中心学校校长xx、管理人员xx具体调研“乡镇内学校均衡发展”的问题。2名同志通过下校听校长介绍、与师生座谈、问卷、查资料、听课、抽测、学校书面提意见建议、现场交流等形式,对我镇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做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一、主要成绩1、办学条件显著改善。通过最近几年“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工程”、“班班通工程”的创建,各学校的校舍、教学装备基本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基本均衡。一是基本完成了寄宿制学校建设。除镇小外,其余8所学校全部完成了寄宿制学校建设,计添置各类生活设备设施1000余件,维修改造教室、学生宿舍XX多平方米,添置钢架床500余套,修建、维修水塔5个,基本解决了“三难”问题。二是镇中、镇小开通了校园网,实现了“班班通”。重阳中学、重阳小学、镇中、镇小均建起了多功能教室,建立了地面卫星接收站,一、二年级均实现了光盘资源辅助教学。三是借助“五园创建”载体,推动了书香校园、艺术校园、科技校园等的创建。镇小成功创建县级“艺术校园”,镇中成功创建县级“平安校园”。2、教师队伍素质良好。一是按师生比要求,各学校的教师编制数足额;二是教师的学历提升速度比较快。通过在职进修、函授、自修等渠道,教师的学历提高工程收效明显。目前,中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均为100%、,高层次学历比例分别为45.83%、41.94% ;三是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镇中高级职称的教师 人;四是校长岗位培训率达100%;教师全部参加了县级新课标培训,其中有120余人次接受了省市级以上培训;五是继续教育水平提高,在第一、二轮继续教育测试验收中,我镇教师全部顺利过关;六是专任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等级全部均达到合格等次;七是教师的现代教学技术运用普遍提高,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师全部会使用光盘教学手段,三至九年级教师均能使用网台资源辅助教学,20%的青年教师能自制课件辅助教学。八是边远学校支教形成制度中心学校出台政策,对资源支教的教师每年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评先表模时优先考虑,目前有1名教师自愿担负起了支教任务。3、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一是抓实业务学习。全镇做到“三个一”:即一本教育专著、一份业务杂志、一次学习体会。推行业务学习轮流主持制度,以此深化教师读书活动的开展,实现教研职能由“要我学”到“我要学”;二是抓实集体备课。学校领导全程参与学校教研组的备课、研讨、听课、评课活动,收效较好;三是强化了领导责任包保制度,要求校长必须包保毕业班,其他班子成员包相关年级,同奖同惩,增强责任意识;四是抓实中小学研训工程的参与。积极组织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县级组织的相关学科现场研训活动。参与县教研室组织的“有效教学”培训会。五是抓实了教研组实体建设。各学校制定了教研组长工作量化考核细则,强化过程指导与管理,开展培训,强化评优,推动工作;六是抓实了岗位练兵活动。各学校按照规范的流程,全面开展了炼课、磨课活动。三年来,全镇计培养市、县级优质课教师30余人。4、后勤管理进一步精细化。一是健全完善了制度,重新修订了《饮食卫生安全制度》、《饮食服务岗位职责》等,使食品卫生工作进入规范化轨道。统一制定下发了《xxx中小学食堂管理常规》、《xxx中小学学生宿舍管理常规》,将日常工作、管理常规化。各校均按要求制订了《“十有、八配套”规划方案》,按照规划要求将硬件建设分步落实到位。二是实施精细化管理。重点抓好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学生宿舍管理,寝室文化建设,种植养殖发展四项工作。特别是在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统一要求,各校都添置了相应的防蝇、防尘、防鼠、防霉等相关设备设施;严把“六道关”(食品采购关、四所学校必须粮油统一配送,入库验收关,食品发出关,清洗关、烹饪关、出售关),确保食品采购、加工、饮用无质量问题。严格对照《湖北省中小学“放心超市”创建标准》、《湖北省中小学“放心食堂”创建标准》、《“湖北省中小学“文明宿舍”创建标准》,严格管理校园食堂、商店和学生寝室。三是抓好了镇中、镇小寝室食堂文化建设。镇中、镇小率先办食堂、餐厅文化建设的试点,组织全体校长及后勤管理人员现场参观学习,并分别制定了各校的建设规划,确保后勤建设高规格。
第五篇:关于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
调 研 报 告
根据山西省、长治市政协关于开展助力民生领域改革事项落实情况同题调研的通知精神,潞城市政协宣教委深入教育系统就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潞城市是长治地区唯一的县级市,总面积615平方公里,辖4镇3乡2个办事处,常住人口23万。全市现有中小学校99所,其中普通高中4所(含昌盛中学、二中两所民办学校),在校生4784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生643人;初中11所,在校生7029人;小学83所(含教学点43个),在校生14990人。现有幼儿园102所(含附设班22个),在园幼儿6202人。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2.29%,小学入学率、巩固率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8.9%,高中毛入学率96.6%。全市现有教职工2491人,全市中小学教师核定编制数为2601人,共缺编110人,今年新招聘42名教师后,仍缺编68人(不包括今年退休教师86人、明年退休教师95人)。
全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94所,在校生21519人,其中农村义务教育学校87所,在校生10053人;城内义务教育学校7所,在校生11466人。全市现有农村幼儿园81所,在园幼儿2841人(含附设班20个,在园幼儿338人)。
二、当前发展现状
成总工程量的60%。三中东校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异地新建项目正在落实用地事宜,并协调相关部门机构抓紧落实各个环节工作。涉及86个项目校的730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项目,现已完成初步设计,正在按照“统一打包、统一立项、分段招标”的原则组织实施,并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解决建设资金5000万元,目前各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
2、“全面改薄”项目成效明显。我市“全面改薄”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996万元(中央、省级资金2345万元,本级配套651万元),其中设施设备购臵资金共2405.6万元(上级资金1754.6万元、本级配套651万元),目前省级资金已到位585万元。设施设备购臵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2431台、多媒体180套、实验台72套、校园网56套、图书105333册、课桌椅4780套,以及音体美器材和饮水设备等。截止目前,投资35万元的天脊小学智能录播教室已完工,投资59.8万元的21个中学实验室配套设备已完成招标,累计投入575.63万元的4780套课桌凳、11个计算机教室、52套小学科学实验室设备、105333册中小学图书等项目已进入采购程序,56套校园网项目已进入市场调研和设计阶段。教育设施设备类项目在资金基本到位的情况下,预计年底前结束。
3、农村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进展实施。概算投资1542万元、涉及1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141个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食堂方面大部分学校均为近年新建,人均使用面积、就餐座位基本符合要求,但也存在个别学校食堂面积偏小,生均面积不足的问题;宿舍方面基本达到小学2.4㎡、初中2.7㎡的生均居住面积标准,但部分学校宿舍床铺使用年限较长,因财力限制未能及时更换;
实施校务、财务、课程、师资、考核等一体化管理,联盟分校不仅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而且生源稳定、师资优化、课程丰富、资源共享,农村孩子真正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人民群众普遍赞誉,联盟办学成效显著。
2、招生行为得到全面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继续实行网上志愿录取,彻底取消“择校生”,严格按照不低于90%的比例,将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进一步缓解“择校热”。严格执行“免试、划片、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招生原则,科学制定了2017年义务教育学校规范招生实施方案,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秩序,严格控制城内学校班容量。严格按照电脑随机配位的形式进行均衡编班,并邀请社会各界参与均衡编班现场观摩。
(四)不断优化的教师队伍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从去年来时,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教师管理“制度群”,对教师队伍补充、管理评聘、支教交流、岗位互通、专业培训、提拔任用、教育奖励、履职履岗、定责定量、从教行为等进行系统设计,进一步激发队伍活力。建立教师队伍补充长效机制,连续两年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82名。启动教育奖励机制,对高考、中考、统考成绩优异、贡献突出的学校及师生进行奖励,本累计发放各学段奖励资金170余万元。完善队伍培训培养机制,充分利用“国培项目县”的政策机遇,“走出去”观摩学习,“请进来”举办教育高端论坛,累计2000余名校长教师参加培训。建立健全教师岗位管理和从教行为督查机制,明确教师岗位工作量和岗位职责,开展教师从教行为督查,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教学风气。同时,开
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严重、年轻教师补充不足,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短缺的现状在短期内仍难有改观。
(四)城乡教育教学质量差距依旧明显。由于生源、办学条件、教学资源等各方面的差距,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相比,在教育教学质量上有着较大差距。即使个别学校、个别学科能与市区学校“一比高下”,也无法弥补城乡学校间教学质量的巨大差距。除去生源不足、办学条件较差等历史原因,教师结构性短缺也客观导致了农村学校“弱科”、“弱师”的问题。
四、改进建议
(一)基础建设要加快进度。要按照“建成一批、落地一批、启动一批”要求,全力推进教育工程项目建设。列入市委10件实事的四中操场、一中图书科技楼、实验中学附属小学、实验小学教学综合楼及运动场要加快施工进度,730个义务教育均衡化验收项目全面开工建设。
(二)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资金。面对2018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级验收的艰巨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政协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下,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资金,创造条件,攻坚克难,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确保圆满完成均衡化验收任务。
(三)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师德规范工程”、“人事改革工程”、“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师德建设、队伍管理、轮岗交流、岗位互通、专业研修、职业进步等方面的长效机制,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坚强的师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