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教育协议书
职业教育协议书
尊敬的家长:
您好!
教育好每一位孩子是学校和家长共同的责任,让孩子成材是我们共同的期望。九年级学生即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要么继续学习深造、要么步入社会征途,我校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相关精神要求,抱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特提醒家长们,学会选择就是学会生活,把握机遇就是把握人生,互助职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是初中毕业学生就业前深造的理想选择,也是孩子们走向成功的必经之门。请相信,选择职业中学就是选择了人生的成功之门。
如果您为孩子选择了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为方便报名注册请与学校签定本协议书。
(注:本协议书一式两份,本人和学校各一份。)
九年级()班学生学校(盖章):家长签字: 上寨中学
年月日
职业教育协议书
尊敬的家长:
您好!
教育好每一位孩子是学校和家长共同的责任,让孩子成材是我们共同的期望。九年级学生即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要么继续学习深造、要么步入社会征途,我校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相关精神要求,抱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特提醒家长们,学会选择就是学会生活,把握机遇就是把握人生,互助职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是初中毕业学生就业前深造的理想选择,也是孩子们走向成功的必经之门。请相信,选择职业中学就是选择了人生的成功之门。
如果您为孩子选择了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为方便报名注册请与学校签定本协议书。
(注:本协议书一式两份,本人和学校各一份。)
九年级()班学生学校(盖章):家长签字: 上寨中学
年月日
第二篇:职业教育协议书
西宁市大通职业技术学校
职业教育协议书
甲方:西宁市大通职业技术学校
乙方:新生及新生家长
本协议于年月日在西宁市大通职业技术学校签订。
西宁市大通职业技术学校为发展职教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为社会培养合格中职人才,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特与新生签定职业教育协议如下:
一、甲方的权利
(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乙方收取学费、教材费、住宿费、服装费、报名费等,不得增收、乱收规定以外的其它费用。
(二)、乙方除因以下原因退学,甲方不予退还学费:
1、被高中(或高等学校)录取,并持有录取通知书;
2、患有不适合上学之疾病,并持有相关医学证明。
(三)、乙方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甲方不予安置就业:
1、学习期满而未获得规定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者;
2、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拖欠学费和无特殊理由而不参加考试或中途退学者;
3、在校期间受纪律处分或刑事处罚者;
4、乙方因个人原因(如违反厂纪国法者)被解雇者,甲方不再安置就业。
二、甲方的义务
1、遵照国家教育法规,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合理组织教学,加强学生管理,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2、为乙方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及实训条件,保证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3、努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定期组织供需见面会,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多渠道安置学生,保证就业质量,为合格毕业生提供正规合法的就业机会。
4、非因本人原因不能继续工作的,学校重新提供就业机会,学校为每一名毕业学生提供3次就业机会。
三、乙方的权利
1、有向甲方提出就业咨询,自愿参加甲方就业安置及享受就业服务的权利。
2、有向甲方提出改进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措施和建议的权利。
3、参加本专业所有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操作,参加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
四、乙方的义务
1、在校期间服从学校管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按教学计划进行学习。
2、按规定向甲方交纳学费、教材费、住宿费、服装费、报名费等。
3、遵纪守法,尊敬师长,热爱集体,团结同学,积极向上。
五、甲乙双方共同声明:双方对本协议的内容理解一致,愿共同遵守。
六、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经双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
甲方:西宁市大通职业技术学校
乙方(学生及家长签名):
第三篇:职业教育
2012公务员考试社会热点——食品安全问题
【背景材料】
2012年,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期待,是显而易见的。在过去的一年,无疑是食品安全问题极为严峻的一年,食品安全方面的事件层出不穷:“瘦肉精”尘埃未落,“染色馒头”再起**;“回炉面包”刚刚下架,“牛肉膏”接踵而来;与“地沟油”的战斗尚未结束,转眼“添加剂”又加入了战群;“三聚氰胺”的知识尚未被消化,又开“黄曲霉素”的教育课堂。本以为这场食品市场的浩劫能随着旧年的钟声就此打住,可是费列罗“蛆虫门”又来闹新春,浙江经视也于近日对杭州各大超市进行了卧底调差,揭露了超市自制熟食存在的安全隐患,真当是说不完这食品安全一桩桩,一件件,触目惊心。
试题预测:请对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谈谈你的看法。
【京佳思路】
1.表明对这一事件的评价,体现个人观点。
2.多方面分析该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反映出的实质问题。
3.提出对策和建议
【京佳解析】
食品安全问题一再出现,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一次事件过后,往往不会去思考它深层次的原因,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等原因,造成了食品安全问题屡现,具体说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食品生产的总体水平不高;
第二,由于食品生产源头多、链条长,食品安全统一管理的难度很大;
第三,环境污染导致食品安全风险性居高不下;
第四,我国的食品监管体制存在缺陷。由于法律体系不健全和执法不严等原因,大量的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处在法律监督的“盲区”。
对此,提出几点解决措施:构建食品安全监管网络
1、管理权限要清晰,责权要分明,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2、加强管理,引导健康消费,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控制技术;
3、重点抓好源头治理工作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
4、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
5、加强舆论监督,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建立完善食品安全预警反应机制;
我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制度正在日趋完善,食品安全还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希望食品监督部门切实担负起保障食品安全的整治责任,进一步加大食品卫生法宣传力度,继续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巩固和深化食品专项打假斗争的成果,努力开创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相关内容:
公务员考试热点分析:食品安全标准不能削足适履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确保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的“破”与“立”
食品安全“城乡二元分割”
关于校车安全问题的几点思考
作者:三等奖xl 于 2012-01-11 16:10:51 发表 只看该作者
一、关于校车安全管理与校车服务总体政策的衔接
校车安全问题涉及学校的规划布局、公共交通的发展、校车使用的对象、校车资金的筹措、财政支持的范围、校车的运营模式等问题,需要统筹研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校车服务总体政策。校车安全条例作为校车安全管理的专门法规,重在解决保障校车安全的制度、措施问题,同时也应与校车服务的总体政策相衔接,作出必要的原则规定。为此,征求意见稿在“总则”中主要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各方面普遍认为,尽量缩短学生上学距离,减少交通风险,是减少校车安全事故的源头性措施,应当切实贯彻《义务教育法》关于保障学生就近入学,以及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学生入学的规定。据此,征求意见稿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居住的学生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或者在寄宿制学校入学,缩短上学距离,减少交通风险。(第三条第一款)
二是,许多意见认为,学生集体乘坐校车,交通风险过于集中,一旦发生事故,很可能造成大量未成年人伤亡。解决确需乘车上下学的学生的交通需求,应当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倡学生乘坐公交车辆上下学。为此,征求意见稿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公共交通,合理规划、设置公交线路和站点,为学生乘车上下学提供方便。(第三条第二款)
三是,不少意见提出,发展校车服务,离不开政府支持,但应明确支持的对象和重点。从我国国情出发,城市应保障就近入学和以公共交通为主解决学生交通需求,需由政府给予必要支持的主要应当是农村地区为居住分散学生提供的校车服务。征求意见稿规定:国家通过财政资助、税收优惠、鼓励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支持农村地区为居住分散的学生提供校车服务。支持校车服务所需的财政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担,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支持校车服务的税收优惠办法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制定。(第三条第三款)
四是,根据各方面意见,对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校车服务规划作了原则规定,明确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财政、教育行政等部门,按照保障安全、方便学生,明确范围、突出重点,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校车服务总体规划和分阶段实施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校车服务总体规划和分阶段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校车服务的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第四条)
二、关于保障校车安全的主要制度、措施
这是条例的主要内容。根据各方面意见,总结实践经验,针对保障校车安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环节,征求意见稿主要作了以下八个方面的规定:
一是明确校车安全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校车安全管理责任。征求意见稿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校车安全管理工作负总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级政府有关部门履行校车安全管理职责。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指导学校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制度并监督落实,审核校车使用申请和校车驾驶人资格申请,组织开展学校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等。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办理校车注册登记并核发校车标牌,审查校车驾驶人资格,查处校车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查处取缔上路行驶的非法校车,并配合教育部门组织开展学校安全宣传教育。交通运输、工业和信息化、产品质量监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校车安全管理的有关工作(第六条)。为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工作的总体协调,征求意见稿还规定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公安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校车安全管理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校车安全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共同做好校车安全管理工作(第五条)。
二是明确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单位保障校车安全的责任。配备校车的学校和为学校提供校车服务的单位是保证校车安全的主体,应当对校车的安全负责。为此,征求意见稿规定:配备校车的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校车的安全维护,定期对校车驾驶人进行安全教育,组织校车驾驶人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安全防范和急救知识(第十一条)。由校车服务提供单位提供校车服务的,学校应当与校车服务提供单位签订校车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责任,落实校车运营安全管理措施(第十二条)。使用校车的学校应当制定学生乘坐校车的安全守则,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学生乘坐校车安全,并对学生、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向学生讲解校车安全乘坐知识和校车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技能并定期组织演练(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同时,征求意见稿还规定,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义务,配合学校的校车安全管理工作,拒绝使用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车辆接送学生(第十三条第三款)。
三是建立健全校车安全标准体系,从源头上保障校车安全。征求意见稿规定:国家建立健全校车安全标准体系,校车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校车安全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按照保障安全、经济适用的要求,及时制定和修订完善;校车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保证所生产、改装的校车符合校车安全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不得出厂销售。(第七条)
四是对校车使用实行许可制度,确保校车使用安全。校车的安全性能是保障其行驶安全的基础。针对实践中屡有发生的将安全性能不符合规定的车辆作为校车使用,造成严重安全隐患以至酿成重大安全事故的问题,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只有符合机动车安全技术标准等安全保障条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经审查合格,取得校车标牌的7座以上载客汽车,方可作为校车使用(第十四条)。并规定,禁止将未取得校车标牌的车辆作为校车使用,接送幼儿、小学生的校车应当是专用校车(第十八条)。为保证校车持续符合安全标准,征求意见稿还对校车的维护保养和定期检验等作了比一般客车更为严格的规定(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
五是严格校车驾驶人的资格条件和驾驶行为规范。驾驶人的安全驾驶是保障校车安全的关键。鉴于校车乘坐对象的特殊性,征求意见稿对校车驾驶人规定了比一般车辆驾驶人更为严格的资格条件,只有符合规定条件,取得校车驾驶资格的,方可驾驶校车(第二十二条)。征求意见稿还对校车驾驶人的出车安全检查以及安全驾驶、文明驾驶的义务作了明确规定(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
六是强化校车通行的安全保障。征求意见稿规定:校车应当按照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确定的线路行驶,尽量避开急弯、陡坡、临崖、临水等危险路段;校车确需经过危险路段的,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设置警告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校车经过的道路出现不符合安全通行条件的状况或者存在交通安全隐患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为保障校车通行和停靠安全,征求意见稿对校车享有的优先权作了规定,包括:交通警察遇运载学生的校车,应当指挥疏导校车优先通行;校车可以在公交专用车道以及其他禁止社会车辆通行但允许公交车辆通行的路段行驶;校车在道路上停车上下学生,后方车辆应当停车等待,不得超越(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一条)。征求意见稿还规定,校车的最高时速不得超过60公里,并对严禁校车超载作了重申规定(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
七是保障学生的乘车安全。乘坐校车的是未成年人,为保障他们的乘车安全,需要有专人全程照管。为此,征求意见稿规定:学校应当指派照管人员随校车全程照管乘车学生,并应定期对随车照管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组织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安全防范和急救知识(第三十六条)。随车照管人员的职责包括:引导、指挥学生有序上下车;发现驾驶人无校车驾驶资格,或者发现驾驶人饮酒、校车超载等明显妨碍行车安全情形的,制止校车开行并立即向学校负责人报告;清点乘车学生人数,确保乘车学生安全落座,确认车门关闭后方可示意驾驶人启动校车;制止学生在校车行驶过程中离开座位等危险行为;核实学生下车人数,确认乘车学生已经全部离车后,本人方可离车等(第三十七条)。征求意见稿还规定:校车的副驾驶座位不得安排学生乘坐;校车驾驶人不得在校车载有学生时给车辆加油,不得在校车发动机引擎熄灭前离开驾驶座位;校车行驶途中,除依法执行职务的交通警察外,不得允许与乘车学生无关的人员上车(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
八是明确法律责任,严格责任追究。为确保条例各项规定的严格执行,征求意见稿对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校车的,使用拼装、擅自改装或者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接送学生的,将未取得校车标牌的车辆作为校车使用的,学校或者校车服务提供单位不履行校车安全管理职责的,随车照管人员不履行本条例规定职责的,未取得校车驾驶资格驾驶校车的,校车超速、超载的,以及教育行政、公安、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校车安全管理职责的行为等,分别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包括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规定,对违反本条例,造成校车安全事故的,依照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处理的法律、行政法规从重处罚。(第七章)
此外,征求意见稿规定,专用校车应当符合专用校车国家标准,接送幼儿、小学生的校车应当是专用校车。我国的专用小学生校车国家标准实施不久,幼儿专用校车国家标准正在抓紧制定,在条例施行后的一段时间内,专用校车的生产还不能满足需求。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征求意见稿在“附则”中规定了一个过渡期,即: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3年内,用于接送幼儿、小学生的专用校车不能满足需求的,可以根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使用其他取得校车标牌的载客汽车(第五十九条)。
[本条例的其他各项规定在过渡期内都应执行。当前,校车安全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如何避免校车事故频频发生?发展校车有哪些模式?值得大家深思。
一 校车不规范是威胁学生安全的重要原因
根据有关调查,社会上对校车的需求很大,具体体现在:在农村,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大量撤并校,学生上学路途变远,家长没空接送。一些地方通过建寄宿制学校解决这个问题。但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孩子不适宜住校,而且住校的学生放假回家也需要校车,但校车的供给没有及时跟上。很多校车干脆是私人运营,没有资质,更有甚者用农用三轮车、摩托车接送孩子,很多时候,人多车少的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各种校车超载现象就非常严重。家长即担心,也很无奈,明知这样的车不安全,但是没有正规的校车,只能让孩子冒风险。正规校车缺乏,造成了“黑校车”泛滥,超载等违规行为,给孩子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二 落实政府责任是解决校车问题的核心
对于发展校车,政府责任不可缺位。校车的运营需要多方面的资源,比如通过立法保证校车的路权,还需要制定一系列国家标准等,这些资源只有政府能够提供。加之,校车运营的利润较低,责任重大,更多的是公益服务性质,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吸引力不大。所以,政府应该在校车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制定相关法规,监管日常运营,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
对于校车的发展,政府应该承担主导责任,积极推动校车工程的实施,为普及校车提供资源,并对日常运营实施严格监管。政府还应推动相关立法,一方面让校车在行驶中享有一定“特权”,尽可能保证学生的安全,另一方面为监管校车运营提供依据。
我国没有专门的校车法,在义务教育法中也没有关于校车的规定,造成监管中无法可依。另外,一些统筹的工作也需要政府各部门互相协调来做,比如设计校车的行驶路线等,这些更加说明政府在校车安全问题上的重要性。三 拓展工作思路是解决校车问题的关键
关于校车的运营,目前有政府主导、企业主导、政企合作等多种模式,对于具体的运营,有些地方尝试成立专门的校车公司,或者通过招投标形式把校车运营委托给客运公司;办校车不能是单纯的“慈善工程”,在校车的运营中,政府应该以适当补贴弥补其利润的不足。激发企业办校车、办好校车的积极性,只有从根本上努力,校车的缺乏,校车服务等相关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当然,政府不一定要把购买、运营等具体事务一揽子包办,可以鼓励企业、学校来办校车。但是政府也不能完全不管,要切实做好立法、监管、统筹等工作。四 各项配套措施跟上是解决校车问题的重点
当前校车安全该由哪个部门管,实践中,教育、公安、交通等各部门都沾边,可是责任没有明确界定,“都能管”可能就变成“都不管”。
很多学校不愿意办校车,主要是怕出了问题负不起责任。有的地方出了校车事故,就仅仅处分校长和教育部门的负责人,这是没有道理的。校车不是教育部门一个部门可以管的事情。校车是政府应该配套的义务教育基础资源,教育部门在其中只能起到一个配合的作用。这个问题需要由政府牵头,由发改委、交通、教育等部门互相配合,共同解决。因此,政府应该尽快把相关立法提上日程,通过立法来明确各方面权责。有了法律依据,校车的安全监管才能在实践中有法可依,公安部门、交通部门、教育部门的职责才能明晰,这样监管才能落到实处。比如说,公安部门要负起车辆和司机资质认证的责任,交通部门要负起交通运行监督的责任,教育部门要配合,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对校车安全进行监督。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安全发展。
所以解决校车问题,钱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观念问题,是把校车放在一个什么位置来考虑的问题。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各项配套措施也应跟上,如专门成立管理机构,推动立法等。如果认识不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只搞“一阵风”式的重视,校车安全问题依旧会刻不容缓,学生的生命健康更是无从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 保障校车安全
校车的“高危常态”正倒逼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温家宝总理在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预防和避免儿童各种意外伤害,特别要加强校园治安、消防安全和校车交通安全工作。要通过中央、地方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使校车成为学生安全的流动校舍,为孩子们建立起安全无忧的绿色通道。这充分表明儿童工作的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校车安全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发展为了人,满足人的需求,保障人的安全。校车事故的频发正呼吁保障孩子安全,优化校车服务的需求。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不仅包括“为了谁”,还包括“依靠谁”,发展依靠人,校车安全依靠人。因此,保障孩子安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依靠政府、学校、社会和大环境的共同努力来保障校车安全。
一、依靠政府,提高政府积极主动性,是保障校车安全的“关键点”。
现今出现的校车数量不足、质量不达标、事故隐患多等乱象背后,实是投资不够、立法空白、监管缺位等政府工作的不力。因此,根治“校车乱象”必须依靠政府:一要加强校车监管,对全国各类校车进行全面排查,发现问题校车应立即停运并及时整改,排除安全隐患,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二要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校车专项资金,划清学校、公司和家庭的职责,保障校车的配备、标准和运营的长效性;三要加快《校车安全条例》法规的出台,把各种校车安全因素,比如校车质量标准、校车司机技能、校车安全权责等纳入法制轨道并及时落实到位,确保学生的特殊保护权利,为孩子建造安全无忧的绿色通道。
二、依靠学校,提高学校安全责任意识,是保障校车安全的“着力点”。
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及城市择校风气蔓延,孩子上学路越来越远,校车自然成为人们渴求的教育资源,进而向学校提出了巨大的资金要求,然而,部分学校资历较差,尤其是私立幼儿园加之利益的驱使更是可省则省,进一步导致车辆质量和司机素质的底下,加大校车安全隐患。因此,清除校车的“高危常态”,必须依靠学校:一要提高私人办学门槛,把校车纳入办校必备条件,提高学校的硬件条件要求;二要加大学校和司机的校车安全责任,学生乘车实行校长负责制和教师随车制,并明确校长、随车教师和司机的权责,做到接送工作定线、定车、定位、定时,确保校车不超载、不超速,遵守行车规则;三要定期举办师生乘车安全教育,并适时进行各种预案演练和考核,使学生认识到问题校车的危害和隐患,自觉抵制和遵守交通秩序。
三、依靠社会,提高社会行车文明素质,是保障校车安全的“制高点”。
校车也是车,是车就要在路上跑,就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现今道路建设与汽车发展矛盾的加剧引起交通行为秩序混乱,这很大程度的加大了校车安全隐患。同时,部分有条件的家庭对校车的不信任而私家车专接送或打的上下学,使上下学时间学校周围成为严重交通拥堵点,从而与安全隐患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保障校车安全行驶,社会责无旁贷,必须依靠社会共建文明行车环境,全社会养成遵守交通规则和礼让、信任校车的习惯,不仅有利于保障校车安全,还有利于避免汽车资源的浪费、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和减少家长接送子女时间,进而更有利于减少全社会的交通事故,促进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更进一步讲,校车虽是我国的大问题,但校车只是一个硬件,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个相适应的环境,全民关心教育,关爱孩子,关注健康的氛围。光有车没有一个关心孩子,重视教育,学生优先的育人为本大环境,那么那些载着学生的校车终究会让人担心,让人揪心。
第四篇:校企合作办学协议书(江都职业教育集团)
校企合作办学协议书
甲方:江都市职业教育集团乙方:江苏同昌电路科技有限公司
负责人:张晓宇法人代表:庄跃灿
地址:江苏省江都市新都南路地址:江苏省江都市沿江开发区
江都市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甲方)与江苏同昌电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乙方),就学生工学交替实习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合作意向:
一、合作目的为进一步发展地方职业技术教育,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校定向为企业培养既有良好专业知识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双方在已有的良好合作基础上,本着“互惠互利,双向互动”的原则,一致同意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密切关系。
二、合作形式
a.实施方式
甲方在乙方挂牌建立“江都市职业教育集团实训基地”,乙方在甲方挂牌建立“同昌电子
培训基地”;
b.乙方在甲方挂牌成立“同昌电子实训基地”,甲方需按乙方时间要求确保输送给乙方实习
学生人数为50人(乙方需提前一周通知甲方学生实习到岗时间),甲方可安排学生分班
分批于同昌实习及两地进行课程教学(实习学生至少工作2周方可一次轮替),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进行有效资源整合,实现双方合作共赢。
三、责任与义务
1、甲方
a.在职业培训、学生实习、就业安排等方面优先安排乙方;
b.与乙方共同制定同昌电子班的招生计划、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
c.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确定定期课程实习及集中校外实习的时间、内容、人数和要求,并在每次实习前一个月与乙方联系,与乙方共同制定具体实施计划
与安排;
d.甲方应对在乙方工作场所内实习的学生尽到必要的教育和管理职责,在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艺的同时,要做好实习期间的安全教育,避免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安全事故;
e.甲方安排专门跟班老师,专人负责学生实习安全;
f.学校建设完成学生电子实训基地后,需在室内外张贴江苏同昌电路科技有限公司LOG及/
2相关标志(如取名为同昌电子班实训工作室等)。
2、乙方
a.与甲方共同制定同昌电子班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
b.甲方学生在乙方实习期间,乙方可根据情况酌情为实习老师及学生提供工作餐、住宿,尽可能为师生提供适量实习补贴及福利(学生实习补贴按其实际工作小时计发,标准为
人民币:5.5元/小时,由乙方直接按月支付给甲方(银行帐号),再由甲方再统一发给
学生);
c.在同等条件下,乙方优先录用甲方已毕业的实习学生,正式就业期间,乙方应根据国家
劳动法及乙方企业的薪资标准确定录用人员的具体工资并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
3、双方责任
甲方师生在乙方实习过程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受伤/冲突等),根据相关保险及法律法规,由
甲方主导,乙方配合友好协商共同解决;
四、合作时间
合作时间为壹 年(2学期),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8月31日,学生假期中如有实习
事宜安排双方再共同商议另外确定;根据双方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可长期合作。首次合作结束后,双方可共同商议形成新的合作意向。
五、其它
1、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合作协议一经双方代表签字、盖章即生效;协议期间双方
可共同商议形成新的合意向;
2、甲方学生实习补贴费用接受银行:中国农业银行 帐号:***9116用户名:张晓
宇
甲方代表签字:乙方代表签字:
单位 公 章:单位 公 章:
年月日年月日/ 2
第五篇:德国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
简介
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正如其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推动力一样,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果说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那么制造这些秘密武器的是德国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而促进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理论基础——职业教育学的发展、改革与创新的,则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在诞生了像黑格尔、康德等世界著名的哲学大家以及马克思、恩格斯这样伟大的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德国,其思辨的传统对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正是在这思辨的土壤中,产生了许多极具职业教育特色的理论成果,凸现了职业教育自身的规律。
纵观当今世界,只有德语文化圈国家(德国、奥地利、瑞士)将职业教育学作为大学的一门独立学科,集中了大批专门从事职业教育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建立了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将自洪堡大学开始的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大学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既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的师资,又取得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科研成果。在包括著名的亚琛工业大学、柏林技术大学、达姆施答特技术大学、慕尼黑大学、汉堡大学、洪堡大学等24所研究型大学里,建立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机构及相应的职业教育研究所,为德国职业学校和企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20世纪的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家将政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高速增长的中国现代化事业,急需大批生产、管理与服务一线的专门人才和职业人才。当时,担负人才培养任务的中国教育部,不失时机地开展了职业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时任教育部部长的蒋南翔,审时度势,在研究和比较了世界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后,把眼光投向了德国。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就是从借鉴和学习德国的经验开始的。管理体制
1.职权分配
根据德国《基本法》的规定, 各州拥有包括教育在内的文化主权, 所以德国职业教育体制的基本特点是: 各级各类学校属于州一级的国家设施, 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由各州负责, 按州《州学校法》的规定实施;校外特别是企业形式的职业教育, 则由联邦政府负责, 按联邦《联邦职业教育法》(手工业企业按《手工业条例》)的规定实施。
德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法律有: 《联邦职业教育法》(1969 年)、《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1981 年)以及《手工业条例》(1965 年)、《联邦劳动促进法》(1969 年)、《企业宪法》(1972 年)、《联邦青年劳动保护法》(1976 年)。2005 年4 月1 日将《联邦职业教育法》与《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合并, 经修订后颁布并实施新的《联邦职业教育法》。2.管理机构
职业教育的管理机构有: 联邦一级: 联邦教育研究部和相关的联邦专业部, 如联邦经济与劳动部, 是职业教育教育立法与协调的主管部门。1970 年成立的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 则是协助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解决关于职业教育根本性与全局性问题而设立的联邦级职业教育的决策咨询与科学研究机构。
州一级: 州文教部以及由雇主、雇员及州政府代表组成的州职业教育委员会。各州教育的协调机构为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 该委员会下设职业教育委员会。
地区一级: 行业协会, 包括工商行业协会、手工业行业协会、农业协会、律师协会、医生协会等经济组织, 是德国职业教育最重要自我管理机构, 有8 项重要职责: 认定教育企业资质、审查管理教育合同、组织实施结业考试、修订审批教育期限、建立专业决策机构、调解仲裁教育纠纷、咨询监督教育过程、制定颁布教育规章。3.经费投入
德国职业教育经费分担情况, 以企业为主。“双元制”职业教育: 1998 年企业投入114 亿欧元, 国家仅16 亿欧元;2003 年企业投入203 亿欧元, 国家为27 亿欧元。全日制职业教育: 1998 年企业投入为零, 国家投入24 亿欧元,2003 年企业投入为零, 而国家投入29 亿欧元。总的来看, 德国职业教育经费分担比例, 1998 年, 企业投入114 亿欧元, 而国家为40 亿欧元, 企业占65%;2003 年, 企业投入103 亿欧元, 国家为56 亿欧元, 企业占72%。体系结构
根据2005 年4 月1 日颁布并生效的新《联邦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准备教育、职业教育、职业进修教育以及职业改行教育。①职业准备教育的目标, 是通过传授获取职业行动能力的基础内容, 从而具备接受国家认可的教育职业的职业教育的资格。②职业教育旨在针对不断变化的劳动环境、通过规范的教育过程传授从事合格的职业活动必需的职业技能、知识和能力(职业行动能力), 并获得必要的职业经验。③职业进修教育应提供保持、适应或扩展职业行动能力及职业升迁的可能性。④职业改行教育应传授从事另一种职业的能力。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仅规范相当于高中阶段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企业部分。从层次上看, 德国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 16~19 岁年龄组的青年接受职业教育者超过70%, 但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双元制”职业教育逐渐向高等教育延伸, 出现了采用“双元制”模式的“职业学院”及部分“专科大学”, 可纳入高等职业教育范畴。
从内容上看, 德国职业教育既包括职前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预备教育、职业教育), 又包括职后的职业教育(职业进修教育、职业改行教育)。基本形式
(一)高中阶段职业教育
1.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1)“双元制”职业教育。将在企业里进行的职业技能和相关工艺知识的教育与在职业学校里进行的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结合起来培养职业人才的教育制度。企业为“一元”, 职业学校为另“一元”。这里所谓“教育企业”是必须具有相关资质的企业才有资格主办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学制为2~3.5 年, 无入学条件, 但一般为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毕业生, 其智力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 培养目标为技术工人。教学分别在企业和职业学校里交替进行, 约70%时间在企业, 30%时间在学校。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不交学费, 而且每月还可得到由企业提供的生活津贴及法定社会保险。
作为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形式, “双元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职业教育模式。根据受教育者与企业签订的以私法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合同, 受教育者在企业以“学徒”身份、在职业学校则以“学生”身份接受完整、正规的职业教育。
(2)全日制职业教育。主要为职业专科学校, 学制1~3年, 入学条件主要为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毕业生, 以所谓德国历史上形成的“学校型教育职业”为主, 培养目标可分为两类: 一种是所谓“双元制”替代型职业教育, 有乐器(如提琴)制作工、陶瓷造型工、金银饰品制作工、木器雕刻工等教育职业, 培养技术工人;一种是所谓与“双元制”平行的独立型职业教育, 包括技术、数据处理和工商以及社会教育、医疗卫生等教育职业, 培养技术助理、实验员、社区服务或护理人员。
其他一些全日制职业学校还有从事职业准备教育(1年)、职业基础教育(1 年)的学校和职业提高学校(1 年)等。
2.升学导向的职业教育
即所谓“立交桥”式的职业学校, 主要有三种: 一为专科高中, 学生主要来自实科中学, 学制一般为2 年, 其中实践与理论课程各1 年, 毕业生直升专科大学;二为职业或技术高中, 学生主要来自实科中学或已接受过职业教育者, 学制2 年, 全日制理论学习, 毕业后升入综合大学(有专业限制);三为专科、职业或技术完全中学, 学生主要来自实科中学, 学制3 年, 毕业生直升综合大学。
(二)高中后职业教育 1.高中后非高等教育
主要形式为专科学校, 属于职业进修教育, 入学条件是已接受职业教育并有2 年以上职业实践者。德国认为技师(师傅)和技术员的培养, 不应在职前而是在职后进行。
学制一般为2 年, 其培养目标为师傅(技师)和技术员。专科学校可分为师傅学校(行会主办)和技术员学校(国家主办), 学生修业期满经行会考试(师傅)或国家考试(技术员)合格者, 可获得上述称号, 若通过相关资质审核,还可担任企业实训教师。属于这类教育的还有商务师、手工业企业主的培养。
2.高中后高等职业教育
主要形式为职业学院, 招收完全中学毕业生, 学制为3年, 其中2 年后可分流。其培养目标为职业型高级人才, 修完3 年经国家考试合格者, 授予“职业学院工程师(经济师、社会教育工作者)”称号, 相当于本科教育;修完2 年后经考试合格者, 授予“工程师助理(经济助理、教育工作者)”, 相当于专科教育。
职业学院专业设置集中在工程技术、经济工程、社会服务三大领域, 采取“双元制”模式, 学生与企业签订职业教育合同, 教学分别在学院和企业里进行, 3 个月轮换一次。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不交学费, 而且每月还可得到由企业提供的生活津贴及法定社会保险。改革创新
1.颁布新《联邦职业教育法》
将1969 年颁布的职业教育的基本法—— 《联邦职业教育法》与1981 年颁布的职业教育的配套法—— 《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合并, 提升了配套法中关于职业教育统计规划和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地位。新法还对全日制学校职业教育学习时间的折算、国外接受的职业教育的折算、职业教育结业考试的分阶段实施、职业教育联合体的建立做了新规定, 特别是对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地位的认定, 显示了德国对职业教育研究的高度重视。2.开展“职业教育攻势行动”
在2003、2004 年连续两年开展“职业教育攻势行动”,目标是增加职业教育学习位置。2003 年“攻势行动”措施包括: 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联邦经济与劳动部和联邦新闻局开展全国性职业教育宣传, 三位部长联名给职业教育负责人和企业写公开信;教育部长与经济部长联手开展寻访职业教育“问题地区”的“职业教育远足计划”, 将2003 年6月24 日定为“职业教育日”等。2004 年“攻势行动”措施包括:实施将地区“职业教育结构改革计划”的投入由2 500 万欧元增加到3 700 万欧元, 提高近50%;将行业职业教育由传统机电制造业向高新技术制造业, 如纳米技术、光电技术、生物技术和为系统技术扩展并开展“联邦与各州职业教育学习位置拓展计划”。3.创新职业教育科学研究
创立生成性教育过程与工作过程定向的“职业科学”学说;确立不同于资格概念的能力概念, 对能力本位有全新的阐述;开发以“学习领域”形式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实施“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等。4.建立职业资格早期辨识系统
由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牵头, 吸收2 000 个代表性企业对职业和职业资格的产生、发展、消亡进行分析, 发布相关信息, 为目标明确的职业教育“专业”调整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