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一定法学知识,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一)思想道德素质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努力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精神与团队精神;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遵纪守法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二)业务素质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能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
3、具有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4、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有关制度,并具有较强的政策分析能力;
5、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身体素质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主干学科
公共管理
四、修业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4年。按学分制管理要求,实行弹性学制,在校最高修业年限为6年。
五、授予学位
管理学学士
六、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应用统计、政治学原理、行政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管理定量分析、公共管理学、管理思想史、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政策概论、管理文秘、地方政府学、人力资源管理学、非营利组织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公共财务、公共关系学、公共经济学、市政学。
七、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及安排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公共管理、办公自动化、秘书实务等课程实践训练,进行实地社会调查和社会统计2周,专业见习3周,毕业实习14周,以及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
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详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实践课程部分)》。
八、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须取得160学分方可毕业(港、澳、台及外籍留学生按相关规定执行),其中理论类课程144学分,实践类课程16学分。理论类课程学分中必须完成普通教育必修课49学分,普通教育限选课(通识类限选课)11 学分,专业必修课65学分,专业限选课12学分,任选课7学分。
第二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选)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财务管理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10302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现代公共事业管理及公共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各种协会、社团、基金会等公共组织从事财务管理及其他管理工作或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人文底蕴深厚、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视野宽广、创业能力强劲、具有“信敏廉毅、慎独尚公”素质的创业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要求
1、基本素质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并基本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和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团结协作的精神;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基本知识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公共组织财务管理与核算的理论、技术与方法。
3、基本技能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管理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掌握基本报表与辅助报表制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技能。
4、基本能力要求:本专业毕业生还应具备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熟悉我国现有的公共事业及公共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从事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及其他工作能力。
三、培养特色
1..培养目标特色
本专业紧紧围绕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将创业型人才培养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突出公共组织经济财务核算与管理方面的要求,发挥我们财经院校的传统优势,另一方面将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到各课程模块和各教学环节之中,加强非营利组织的营销与管理方面的教学,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我们的毕业生具有更广阔的就业与发展空间。
2.课程特色
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
算机的技能;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搜集和处理、进行系统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具备与科学研究、文化出版、民间非盈利机构相关联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能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创业与就业教育课程四个平台。各课程平台由若干课程模块组成,并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第一课堂重视基本理论,突出课程实验,夯实学生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课堂重视素质拓展,突出专业实训,提高学生创业素养和潜能;第三课堂重视知行合一,突出综合实践,丰富学生创业经历和体验。按“厚基础、宽口径”设置“3+7+X”主干课程体系,按照“专业提高性课程+专业口径拓展性课程+专业技能性课程”构建专业选修课程体系。在强化专业课教学的同时,扩大选修课范围,为学生选课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开设有关创业方面的必修及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专业及相关知识进行创业。注重本专业技能的操作培养,形成实践教学体系。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6周,主要以课堂教学、老师讲课、学生练习为主。第二阶段2周,主要安排各种专业实训和专题讲座。实训课程主要包括《公共财务管理实训》、《公共管理案例专题》、《政府会议筹划与管理实务》、《公众满意度测评》、《政策运行绩效评估》、《政府财务报告分析》等。分五个学期在第二阶段安排五次会计专业讲座以及学科前沿讲座(含毕业论文(设计)讲座),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进行专题讲座,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思考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中级微观经济学等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选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的数量,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努力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条件。设置实验课,安排一定比例的实验学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强调加强课程实习、毕业实习、专业实训、专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方法特色
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一体两翼三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体”是指,要以学生为本体,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实现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两翼”是指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以及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个性差异化培养两翼,实现人才多种能力的复合,实现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三平台”是指,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网络教学为三个平台,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通过课堂讨论、学生讲课、课内外实训等方式,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推行必读书目制度,提倡经典文献研读,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要重视课外科研创新活动的作用,将学生课外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文化活动、发明创造等活动纳入考核范围,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仿真实验、计算机互动软件实验、PowerPoint幻灯教学。在教学中注重会计案例的使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决策的能力,帮助学生成为决策者。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广泛运用。
四、主要课程
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公共政策、公共财务管理、政府预算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税法、公共项目评估、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管理定量分析、数据库应用、财经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非营利组织营销、公务员理论与实务、西方公共管理(双语)等。
五、主要实践环节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含实验、上机)、实习实训(含军训、课程实习、专业调查、毕业实习等)、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课外科研创新实践(含学科竞赛、学术论文、文艺作品、科研活动、创业活动、发明创造、校园文化活动、职业资格与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社会工作等)。
六、学制与学位
我校普通本科教育学制四年,实行学分制下的弹性学习年限,3—6年内修满学分可以毕业。学生修满规定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后,发给毕业证书;其中符合国家学位条例学位授予条件和学校有关规定的学生,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七、教学进程方案表
专业学时、学分分配表(见表一)
专业全程教学计划表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表(见表二)
分学期课表(见表三)
第三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描述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描述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描述
本专业教育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个方向,其中,涉及的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非师范类教育都是由教育管理专业衍生而来。教育管理专业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以近代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近代公共教育制度建立发展的进程为背景。
19世纪以来,欧美各国先后设置管理全国教育的教育行政机构,1817年普鲁士设置教育部,1828年法国设教育部,1871年日本设立文部省,1899年美国成立教育部,德国直到1979年才设立联邦教育部。然而教育管理专业的开设是20世纪的事情,本世纪初法国首先出现培养教育管理人才的现象,这是由于
当时法国认为:国家有权把整个教育事业作为制度加以组织管理,并负责建立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任用教育人员,建立教育的诸种设施,以及用法律规范、国家控制或干预教育活动的程度。德国培养专门的教育管理人才的做法影响其他如美、法等国家并使这些国家也开设了专门培育教育管理人才的专业,以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
在新中国建国后,包括教育管理专业在内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人们称为一门被遗忘的学科而长期排斥在教育科学之外。这是由于当时的具体背景条件决定的:在当时,我国百废待兴,各项事业的建设刚刚展开,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由于经过长期战乱而远远落后,由于科技水平的落后,专业人才的匮乏,因此认识不到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加上受前苏联的影响较大,教育体制基本按照前联苏斯模式建立,这导致了一度开放的教育管理课程停上。
二次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卫生事业等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另外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恶化也使环境保护机构普遍设立,社会保险等社会的稳定器也开始出现于经济生活中,这些公共事业机构的产生要求社会对它们进行有序的管理,这样教育管理专业就由单一型方向产生出包括文教、卫生、体育、社会保险、环境保护等方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且由于这些公共事业机构直接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而受到高度重视,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人员要求具有专门的知识,受到专门的训练,这样,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普遍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中建立起来,并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了公共事业的所有方面。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人们生活也得到提高。经济交往日益频繁,人们对文教、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机构 的建立和完善呼声日涨,各项公共事业机构随之建立起来,而此时国外公共事业机构管理经验,管理方法也进入我国,这就迫切需要专业人才来加以掌握,以便更加科学、有效地管理公共事业机构,使这些机构处于良好的运作状态之中,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运而生,并加以了细化分类。即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经过近10多年的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在我国初具规模,不仅有许多院校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从培养专科、本科大学生到培养硕士、博士生。每年向全国各地招收大量的学生,并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在文教、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开设具有较长的历史,已发展成为
一个成熟的专业,并且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该专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呈细化的趋势。即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仅分成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专业,而且分成环境保护机构管理专业、卫生机构行政管理专业、体育机构管理专业以及社会保险机构管理专业等。并辅以相应的背景知识训练与培养,以真正培养专业化人才。
第四篇: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公共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现代管理思想、技术和方法,具有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在政府机关、第三部门(文教、卫生、体育及公益部门)、以及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能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现代管理人员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包括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理想、道德与职业精神,健康的心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2、熟悉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
3、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具有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
4、掌握进行公共事业管理必需的技能和方法。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相应的外语水平;会检索专业文献,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5、面对21世纪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双重挑战,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较强的转换职业岗位的能力,善于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
三、主干学科
公共管理
四、主要课程及专业主干课
主要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公共组织行为学、公共政策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概论、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学、公共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等。
主干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公共组织行为学、公共政策学等6门课程共21学分。
五、课程类别及学时、学分分配(见附表)
本专业共设置9门公共基础课,7门专业主干课,8门专业基础课,7门专业课,20门限定选修课,18门任意选修课。
其中:
学院公共基础课37学分,专业基础课24学分,专业课19学分,共计80学分,占课内学分比例的 52%。
系内选修课(限选课中选20个学分以上)25学分,占课内学分比例的 16%。任意选修课(含院、系自选课)30学分,占课内学分比例的 19%。实践教学环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计20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 13%。
六、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及学分(见附表)
包括假期社会调查和社会公益活动、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暑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进行一次(共计 4学分);第二、三学年各撰写学年论文一次(共计 2学分);毕业实习为 8周时间(共计 6学分);毕业论文为8周时间(共计 8学分)。
七、毕业学分说明
学生最低毕业学分为155学分:其中必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80学分,专业选修课25学分,公共选修课30学分,实践20学分。
八、修业年限
3学年—6学年
九、授予学位及要求
附:
1、教学计划进程表
2、实践环节教学安排表
3、各学期理论教学学时学分分配表
4、总学分、总学时统计表
5、总周数分配表 管理学学位
第五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概况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概况
提问几个问题
1、为什么报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2、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了解吗?
3、毕业后的就业去向时什么?
一、公共管理专业简介
公共管理学(Public Administration or Public Management),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
在西方,公共管理源于公共行政学,发端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持续到60年代。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研究和教育至今方兴未艾。
过去我国并没有专门设置管理学大门类,更没有独立的公共管理学科,各种具体的公共管理学科都下辖在其他学科门类(如政治学、教育学、医学和经济学等等)之中。20世纪80年代开始,适应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我国公共行政和与公共管理研究和教育,开始了恢复与重建。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公共管理以及学科的设置和我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启动,以及高校公共管理本科专业的大量开设,公共管理已经成为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领域教学与研究的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并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学科。
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面临体制转型和社会发展等艰巨的任务,并且正在受到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为了应付挑战,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曾提出“管理兴邦”的口号,管理不仅涉及企业管理或工商管理,而且涉及公共管理问题,甚至可以说,政府及各种公共组织的历史责任往往更大。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自我革新和发展,必须有崭新的公共管理理念作指导,必须运用全新的公共管理方法和技术。
从学科的发展来说,过去将公共管理具体学科依附在各学科之中的做法弊端重重,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它们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与世界公共管理学科的复合化趋势背道而驰。我们必须转换过去的学科模式,走大融合和专业化并重的道路,将公共管理各具体学科方向从原来的学科门类中分离出来,统一成立专门的公共管理学,实现公共管理学科的独立化和交叉化发展。
我国1997年学科目录调整后,公共管理学正式成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包含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5个二级学科。
2001年4月,教育部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并于2001年12月在广州召开了第一届会议,对学科发展方向和课程设置作了充分讨论。目前,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有4个方向: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
为培养适合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于1999年5月决定在我国开展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MPA最先从美国发展起来,现已在欧陆国家及其它国家流行开来,并发展成为可以把公共事务硕士(Master of Public Affairs,MPAf)、公共政策硕士(Master of Public Policy,MPP)都包含在内的包容性很强的一种专业硕士学位。目前,MPA已成为很多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中与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BA)学位及法律专业硕士(master of laws)
学位共称为文科职业研究生教育鼎足而立的三大支柱。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1、培养目标:
理论+方法+能力
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能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
◆ 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 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
◆ 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 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
◆ 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
◆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主干学科
公共管理。
4、主要课程
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公共财务、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文秘。
5、实践教学
社会调查、企事业单位实习等
6、修业时间
4年。
7、相关专业
行政管理。
三、专业综合介绍
公共事业管理是培养公务员与管理干部及研究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政府和其他公共管
理部门的职能及管理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国家培养现代公共管理人才,加强公共政策与管理的深入研究,以促进国家的改革与发展。
本专业具有研究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研究性表现在必须对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加强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历史与现状的比较研究,并对当前国内公共管理的热点、重点问题与对策加以研究;
实用性则表现为学生必须具有善于学习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和创业竞争的能力、与他人协作和国际交往的能力;
综合性即以政治学和经济学为主,以法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工程科学等学科为辅,培养学生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综合素质。
从以上特点看到,当“领导”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不仅要求你系统的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还必须熟悉我国的有关理论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组织决策、经营管理能力,并且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英语(这可是现代社会所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以前不识字的为“文盲”,现在不懂这些技能的可称为“英盲”和“电脑盲”了。
中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正在逐渐深入,各级政府在推动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管理手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各级政府公务员及其他公共部门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也对公共政策及管理的研究提出了挑战。在这里我们应该看到,管理是独立的,她有着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是其他专业所不能取代的。所以,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
四、专业教育发展状况
本专业教育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个方向,其中,涉及的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非师范类教育都是由教育管理专业衍生而来。教育管理专业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以近代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近代公共教育制度建立发展的进程为背景。
19世纪以来,欧美各国先后设置管理全国教育的教育行政机构,1817年普鲁士设置教育部,1828年法国设教育部,1871年日本设立文部省,1899年美国成立教育部,德国直到1979年才设立联邦教育部。然而教育管理专业的开设是20世纪的事情,本世纪初法国首先出现培养教育管理人才的现象,这是由于当时法国认为:国家有权把整个教育事业作为制度加以组织管理,并负责建立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任用教育人员,建立教育的诸种设施,以及用法律规范、国家控制或干预教育活动的程度。德国培养专门的教育管理人才的做法影响其他如美、法等国家并使这些国家也开设了专门培育教育管理人才的专业,以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
在新中国建国后,包括教育管理专业在内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人们称为一门被遗忘的学科而长期排斥在教育科学之外。这是由于当时的具体背景条件决定的:在当时,我国百废待兴,各项事业的建设刚刚展开,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由于经过长期战乱而远远落后,由于科技水平的落后,专业人才的匮乏,因此认识不到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加上受前苏联的影响较大,教育体制基本
按照前联苏的模式建立,这导致了一度开放的教育管理课程停开。
二次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卫生事业等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另外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恶化也使环境保护机构普遍设立,社会保险等社会的稳定器也开始出现于经济生活中,这些公共事业机构的产生要求社会对它们进行有序的管理,这样教育管理专业就由单一型方向产生出包括文教、卫生、体育、社会保险、环境保护等方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且由于这些公共事业机构直接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而受到高度重视,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人员要求具有专门的知识,受到专门的训练,这样,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普遍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中建立起来,并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了公共事业的所有方面。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人们生活也得到提高。经济交往日益频繁,人们对文教、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呼声日涨,各项公共事业机构随之建立起来,而此时国外公共事业机构管理经验,管理方法也进入我国,这就迫切需要专业人才来加以掌握,以便更加科学、有效地管理公共事业机构,使这些机构处于良好的运作状态之中,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运而生,并加以了细化分类。即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经过近10多年的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在我国初具规模,不仅有许多院校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从培养专科、本科大学生到培养硕士、博士生。每年向全国各地招收大量的学生,并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在文教、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开设具有较长的历史,已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并且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该专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呈细化的趋势。即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仅分成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专业,而且分成环境保护机构管理专业、卫生机构行政管理专业、体育机构管理专业以及社会保险机构管理专业等。并辅以相应的背景知识训练与培养,以真正培养专业化人才。
近几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正加紧进行,各行业都要求具备专门知识,受过良好专业训练并适应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专业人才来进行管理,国内外竞争更加激烈,这就要求我们的专门管理人才要具备国际社会同类人才的知识水平,以便在各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要求在教育层次上首先与世界同步,这对于我国仍是新兴学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来说是个巨大挑战。但总的来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而社会的需求必然给它以强大的动力,促进它进一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杰出的高级管理人才。
四、专业就业状况及趋势
非师范专业由于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能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因此,经过几年专门学习后,能在文教、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本专业师范类方向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学和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受到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训练,并初步具备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素养。因此毕业
后,能在教育行政部门、大中专院校、成人教育部门从事业务管理工作,并能在中等师范院校作为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在物质生产部门中非直接生产人员(主要包括经济管理和科研人员)相对增加,直接生产者下降。作为主要提供高级管理专业人才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呈上升趋势。另外从我国的就业人员中存在着的三低一少局面(即文化水平低、技术水平低、管理水平低、专门人才少)可以看出,我国目前需要大量企事业单位管理人才,一方面是使劳动力最优配置,另一方面则是使企事业单位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文教、卫生、体育、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同时这些公共事业单位原有的管理弊端变得越来越突出。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到我国可持续发展问题。
当然,要找到好工作必需具备较高的能力:如知识水平、处理工作的能力等。另外就业时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找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单位,这才是最须切记的。
这是一个新兴学科,社会需求量非常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广阔。毕业后在公共部门从事管理、咨询工作。
在公共部门(比如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实际的行政和人事管理工作; 在咨询公司,为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及其他公共部门作管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