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1102班34 号闫惠嘉
中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
首先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其中学习动机是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对发展自身能力和思维锻炼起到关键作用,学习动机具有双面性,积极的学习动机是良好学习方法的阶梯,消极的学习的动机在学习进程中则起到相反的作用,文章围绕学习动机展开,对数学学习动机及动机中所需的情感因素、学习信念、客观因素,兴趣耐心进行了更详细的讨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怎样拥有良好的情感因素,树立正确的学习信念,认知数学学习的程序结构在文章中也有明确的表明,这种鲜明的立场对数学的学习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其中,最后一部分的调查问卷提高文章的深度,正确的剖析了学习动机。使得数学学习在价值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
关键词: 学习动机;数学学习动机;情感;兴趣;思维;能力
第二篇:中学生中学生学习动机分析及解决对策
中学生中学生学习动机分析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知识网络图;强化;自我效能感;归因;习得性无助 [摘要]本文运用(1)强化论(2)归因理论(3)需要层次说(4)自我效能感理论四个学习动机理论对案例进行了分析,针对各种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阐述了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本文从当今社会对人的学习提出的要求出发,提出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和激发其学习动机,辅之以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能力和自学能力,从而使之得到良好的发展。
问题提出:
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为避免过多的失败,而不愿去主动尝试;有些学生虽然智商不差,但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另外一些学生由于过度焦虑而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学的知识,从而使学习成绩下降等等。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学习是一种行为,而且是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和意志努力的行为。而每一种行为都需要动机来维持进行。因此作为学生必须具备适当的学习动机,学习这种耗时长、劳动量大的行为才能顺利进行,进而取得良好的效果。我校《丝丝雨信箱》开办以来,收到了学生的许多来信,其中学习动机缺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研究问题:
[案例一]老师,在初中,我学习特好,但上高中后,生活(当然是指学习)还必须继续进行。除了做题,就是问题。做着做着把自己做烦了,问着问着把别人问烦了,每当我满怀信心地仔细做出一道题,跟旁边的好同学比,却错得一塌糊涂。他们的理由我不得不服,于是,一次又一次使我的信心丧失了。每次,都是这样树起信心,后被推倒,再树起再推倒,反复着,能让人不心灰意冷吗……
[思考]“心灰意冷”是自我消极强化的结果。在教学中如何给予学生积极的强化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呢?
[分析]人们为什么具有某种行为倾向呢?按照现代S-R(刺激-反应)心理学家的观点,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如得到好成绩、教师和家长的赞扬等),他们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如没得到好分数或赞扬),就缺乏学习的动机作用;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了惩罚(如遭到同学或教师的嘲笑),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研究表明,教师的批评和表扬,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强化。怎样进行自我强化呢?第一步:认清自己。用知识网络图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第二步:树立目标。树立一个个对于自己来说适度的目标,即“跳起来够得着”的目标。第三步:自我强化。坚持努力实现自己的每一个具体的目标,让自己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自己远离失败的阴影,进入从成功到成功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自我强化,保证学业顺利进行。
[案例二]……老师,不是说学习必须树立信心吗?所以,我给自己打足了气,憋足劲去学习。学习文科类,我还过意得去;至于学理科类,每当我满怀信心地仔细做题时,不是一点思路也没有就是错得一塌糊涂。我发现我天生就不是逻辑性很好的那种高等动物……
[思考]如何使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分析]在各种有影响的动机理论中,归因理论可被看作是最能反映认知观点的一派理论,其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人们总是试图去解释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试图去为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寻找能力、努力、方法、态度、知识、运气、帮助、兴趣等方面的原因。下面我们介绍韦纳的观点,这是一种对实践应用有较大借鉴意义的观点。控制点稳定性程度稳定的不稳定的2,内部的成功:失败:能力“我很聪明”“我很笨”努力“我下了功夫”“我实际上没下功夫”外部的成功:失败:任务的难度“这很容易”“这太难了”运气“我运气好”“我运气不好”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如: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我很聪明)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这很容易)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我很笨)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这太难了)则会生气。在可控性维度上,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如果归因于可控维度,都会继续努力争取成功,如果归因于不可控维度,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甚至绝望。所以,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是最大的问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进行正确归因,避免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培养。如学习无助感是在学习过程中渐渐产生的,小学生刚入学时都有着很高的自我概念,因为没有人在入学前会对他们说,你不会成功。一开始,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将其归因于坏运气或任务太难。渐渐地,在他们重复经历多次失败之后,他们便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身,便会产生一种无能无助的感觉,在这种感觉支配下,他们便不愿再去学习,再去尝试了,造成了失败→缺乏能力→失落感→表现降低恶性循环。韦纳的归因理论把人们对成败的原因按照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等维度进行的分类具有很大的概括性。不仅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途径,而且以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为目标,教会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正确地认识失败,应付失败,不屈服于环境的影响并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系统。这些无疑为我们的教育目标提供了具体而客观的标准,不仅有利于人才的开发而且对成绩差的学生的培养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案例三]毫不夸张地说,我是一个好学生,从小学、初中到现在,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时好好学习是很单纯的,什么也没想,只知道来到学校就得学习,现在长大了,思想深刻了,做事都要有个目的,学习为了干什么?不知道。考大学、挣大钱?太俗了吧!现在学习没动力,每天浑浑噩噩地混日子,简直是虚度年华,虽然我的学习成绩还是那么好,我不想再这样活,告诉我该怎么办?
[思考]学习目的不明确是许多同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可否认大部分的中学生都在认真“刻苦”地学习着,而且成绩优秀。但维系这种行为的不是需要,而是压力,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怎样使中学生学习的行为模式由压力→学习动机→学习→转换为竞争→自我实现的需要→学习动机→学习呢?
[分析]在众多的动机理论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有着广泛的影响。他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他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的目标,这种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而且这些需要会随着时间等因素而变化,需要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由需要才能产生动机,继而付诸行动,需要→动机→行为,这是心理学中人的行为的最基本模式。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是其适应社会生活开始人生的必备条件,是他推开人生之门前就应该产生的一种需要。但是当前的中学生,他可能是好学生,认真刻苦地学习,但很深刻地理解学习的必要性、认识到学习是其自身的需要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因此由需要学习而产生学习动机进而认真愉快地学习这一模式在学生中有时是不能成立的。大部分的中学生都是在各方面的压力下被动地学习。这些压力来自家庭、学校、教师,还有一个来源——同学间的竞争压力。学生群体同其他群体一样,每个成员都希望自己位居前列,这是人类的本能。而这种群体竞争若要向上追溯,其实就是一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它应该是每个人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如果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把这种竞争意识转化为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那么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呈现良性的发展模式,这是因为需要在产生动机的同时,还促发了学习的兴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若能达到“乐学“的境界,带着兴趣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将不再是“苦”的学习而是“愉快”学习,效果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上面的图式是学生学习的行为模式图。要使中学生学习的行为模式由“压力→学习动机→学习”转换为“竞争→自我实现的需要→学习动机→学习”,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如何使“竞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环节顺利转换。首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自我激励,增强移情和同情心。其次,正确对待压力。压力能够促使人不断进取,但同时也会带来许多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悲观失望等,而且压力过大时,可能使人产生“约拿情绪”,即由于过多的挫折和失败使人对美好的、伟大的东西也产生畏惧心理。受这种情结控制的人甘愿平庸、不思进取,这是自我实现的严重心理障碍。所以,应有“适度”压力并使之转化为动力。
[案例四]……在初中我的学习非常好,但上高中后,我的成绩一直不理想,做题的速度越来越慢,正确率也很低,于是我成了惊弓之鸟,我不敢和别人比,学习,我以前从不担心的事现在出现了危机,我开始自卑、自惭、自怨。现在除了对语文、英语有兴趣,其他一无是处。加上刚开学班主任把我排在了靠墙边,真是雪上加霜……
[思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自信心不足甚至没有自信,总是因某一些学科成绩不理想而全盘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无可救药、一无是处,以致于别人的任何一个小小的举动或不经意的行为都会对他造成伤害,强化他的不自信心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引导他们。
[分析]自我效能感理论是学习动机理论之一。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或效能期望。效能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所以,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
① 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② 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③ 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事情并非这么简单,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
2、替代经验。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3、自我评价。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偏高,以至引发了一系列心理障碍,如虚荣心理、嫉妒心理、自居心理等,而另一些学生则自叹不如别人,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了质疑,甚至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在学习时,应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长善救失,全面均衡地发展。在今天,信息时代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课题,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教育应该是一种帮助,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认为“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确立高尚人格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它不仅能使教育取得显著效果,也为这种效果的长久保存提供了可能。这对我们教师首先提出了挑战,教师必须首先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结构,研究当代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从而使之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胡文瑞.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南京师大附属扬子中学.2000
3、刘红娟.浅谈情商教育.南京师大附属扬子中学.2000
4、苏凤朝.卢俊梅.中学生学习方式分析及教学对策.学科教育.2000.10
5、瞿兵.课堂教学实施“主体参与”的探索与研究.教育科学.2000.2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推行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时间相对减少,因此,清醒地认识当前语文教学实际,同时对其学科特点和学习目的要有准确、全面的认识,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改变语文教学费时但收效不佳的形象,这是每位语文教师都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现状课堂策略
前几年针对社会和舆论对语文教学的讨论和批评,各地开展了如火如荼的语文教学改革,但笔者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教改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目前的背景下,语文的教学和学习似乎并没有得到本质的改变。
一:语文的教学现状
1、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语文课堂仍然重考试轻素养,重练习轻感悟。例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中固有的因素,是语文教学截然不可分割的部分。但在家长更多是用分数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更多是用分数来考核一个教师时,教师更多地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考试的知识点的讲解上,考试不考的内容不讲,也不要求学生积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自然更无从谈起。再如由于中考不直接涉及语法逻辑知识,好多学校和教师将中学课程要“淡化语法逻辑”误解为“忽视语法逻辑”,造成初中毕业生不明现代汉语词性;不知短语为何物;对句子(含复句)的基本结构和成分一窍不通;说话、作文语病层出不穷。
2、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仍然有误
面对高考的竞争,在平常的学习中,语文课无法与可以短期突击提高分数的数理化相比,也不能和社会热门的英语相提并论,高中阶段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在哪门课都向学生要成绩的情况下,学生不愿也不可能在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投人太多的精力、花费过多的时间。学生的读写能力、语文水平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语文课下多大的工夫也不见能得高分,少花点精力也未必吃多大亏。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语文课可听可不听,可学可不学,正所谓“学了不会多得多少分,不学也不会少得多少分”,学生怎么会有热情去学习它呢?
3、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修养、水平和低下
很多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的基础并不好,语言积累单薄,甚至要纠正其拼音写法,更别说其他方面了。很多学生对语法一窍不通,更别说文言知识了。初中应该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几乎都要在高中阶段补学。甚至到了大学有些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达不到高中应该达到的程度。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表达语言简单粗俗,词不达意,缺乏逻辑,思维混乱,甚至是错别字、病句连连;更严重的是,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我们的许多学生大脑简单,认识肤浅,没有思想,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缺乏对问题的正确认识能力,缺乏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和思考。
作为我们的母语课,作为最重要的一门工具课,作为一门最具人性、最具感染力和亲和力的人文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竟然处于这样的位置,落到了这样尴尬的境地,每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深感失落和忧虑。
针对语文在现实教学中依然尴尬的现实,我们不能怨天尤人,广大的语文教师必须依据目前的高考模式摸索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
二、语文课堂教学应对策略
1、加强思想引导,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正确认识
作为现代社会的合格人才,需要人有一定的人际交往才能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便于与他
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有信息的采集、优化和处理能力,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帮助;同时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还需要一个人有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能力,如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丰富的想象力、健康、健全的个性心理、健康美好的情感、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等。
而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等多重属性的基础学科,它以语文知识的传授为载体,学生通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的学习,培养和优化自己的听、说、读、写的应用能力和母语的社会交际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发展自己的想像力和审美力,陶冶性情,提升审美境界,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同时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语文在学生的增智和人格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如果将这些对学生讲明,使其对语文的认识有所改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他们对待语文的学习态度才会有根本的变化。《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觉得今天法语易学,是因为韩麦尔先生“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的一番教导,使一向不要学习的小弗朗士明白学习祖国语言的伟大及作用,产生了学好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
2、扎实进行语文积累,改变急功近利的思想
积累本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一项成功经验和优秀传统,张孝纯先生曾讲过语文教学的“十五字诀”,其中三字便是“重积累”。华东师大教授巢宗棋先生也曾说:“如果说现在学生学习语文有缺陷的话,最大的缺陷就是积累太少。”
语文积累,首先是一定量的语言材料的识记,强化包括词语、格言警句、精彩句段、生活素材、文学和文化知识等语言材料的背诵和摘抄。“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一定数量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自然就能做到厚积薄发,提高应试能力。但语言积累不等于语言材料的叠加,因为积累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在记忆的同时要让学生沉浸到语言环境中去,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记诵,使书本报刊上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是语、修、逻、文知识的积累。那种轻视语修逻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建议把它从语文中分出去的看法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的表现。一个结构复杂的长句,怎样把握总体意思;一段话的要点、中心句是什么;选择、锤炼词语,使表义更准确;选用辞格使语言生动、吸引人,且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不同风格的语体表述不同内容;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使语言更有感染力;阅读文章要知道它的思路,讲了什么内容,目的是什么,用的是哪种写作方法;写文章交流一种思想或表达一种看法要有条理,内容要求正确,语言要求符合文体特征和人们的习惯。这些都离不开语、修、逻、文知识的积累。
最后是人文素养的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寻求人的道德情感的自我完善的意识;建立产生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维护和思考,唤起生命关怀的意识;建立了解并珍视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意识;建立强调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的意识。建立思考生活发展规律及其本质,培养正确、进步的人生观的意识。
3、结合高考实际,切实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过分追求课堂的“精致”和“艺术性”大可不必,正如居家过日子,平平淡淡才是真。虽然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考试仍然是教学的指挥棒,所以我认为要想改变中学语文教育现状,还得从考试着手。这几年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高考试题的结构和题型发生了重大变化。语文学科的考试形式多样灵活,内容信息量大,能力要求高。因此老师再怎么讲,也只能是挂一漏万,更不要说教学的课时有限,学生不可能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爱因斯坦说过:“所谓教学,应在于当学生在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而留下的那部分东西。”无论是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形成,还是个体素质的养成,只能靠学生个体主动习得和内化才能获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能沉入文本,感受内容,感受语言,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提问、讨论、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总结、概括,懂得如何获取需要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需要获得多种信息的办法,从而促进学生多样性的、有差异性的发展。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成为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的促进者,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
4、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构建开放的课堂体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内涵相等”。学生仅靠几册课本,关在学校里每天上一、二节语文课,是不可能学好语文的。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课堂体系就是利用课堂主阵地,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突破教材的局限,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材料可以是报刊、杂志;可以是影视作品;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不朽篇章;可以是优秀高考作文,从而扩大语文学习的范围,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面开阔了,语文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语言能力更多是靠人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形成的,教师在每节课中应留足适当的学生训练时间,结合高考知识点,有目标的进行训练。教师要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发现,让他们敢想、敢说,使学生通过多渠道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言感受和运用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例如可以利用各种媒体上的鲜活语言材料进行阅读和思维训练,利用报告会、演讲、辩论会等进行语言训练;利用时事和生活事件进行思想认识能力训练。
同时教师还要将课堂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奔向大自然,体味多彩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与感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获得书本里所没有的感受,印证、加深对书本中已有东西的认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广大的语文教师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有机渗透“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体系的教学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篇:入党动机的现状分析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总体上来说,我们党的队伍建设取得很大的进展。从党员发展的数量看,我党在吸收党员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拥有7200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同时,我们也应冷静地看到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当前,党的建设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还相当不少,党内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存在的不符合甚至违背党的先进性和人民利益的问题也相当不少,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我们需要研究的新情况、解决的新问题也相当不少。一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动机不纯,一部分党员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不坚定,直接影响着党的先进性的发挥,是当前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正确地分析当前存在着的各种不纯入党动机及危害性,是端正入党动机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概括起来,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正确入党动机可分为以下三类:
1、实用主义型,也可称为功利型。
持此种动机者把入党看成是获取名利的一种手段,渗透着个人利益的现实考虑。江西省巨贪胡长清就是这样一个反面典型。他一开始就抱着个人升官发财的目的入党,如他自己所言,“对入党动机和目的没有真正搞明白,带着入了党就有了个人政治资本的想法”而钻入党内。这类人一旦成为党的一员,很容易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
2、盲目从众型。
这部分要求入党者缺乏明确的追求目标,在思想和理论上对党缺乏明确的认识,对党的性质、目标、宗旨等知之不多。其要求加入党组织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只不过看到周围同志要求入党,在从众心理作用下,也提出了入党申请。这样的人看似没有害处,但由于入党动力不足,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信念容易动摇,入党后极易丧失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党的先进性。
3、理想信念动摇型。
一部分党员经受不住权力、金钱、地位、名利的考验,理想信念动摇,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及社会主义的前景认识不清,对当前社会问题的解决和党的最终奋斗目标的实现信心不足,从而导致思想消极、不思进取。
造成当前相当一部分人入党动机不纯、信仰淡化和信念动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党的执政地位使一部分动机不良者由于各种各样的私利会千方百计钻到党的队伍中来。在革命战争年代,一个人参加革命和加入党组织,就意味着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党,不仅要担负艰巨危险的工作,还要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入党不但不能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任何好处,甚至可能会累及亲朋好友。这样的严酷环境,自然会使那些抱着自私的个人目的的人在党组织面前望而却步,即使有个别投机分子一时混入党的队伍中来,在频繁的战斗洗礼过程中,也会大浪淘沙般被淘汰。进入和平时期后,不仅生死考验几乎没有了,而且党成为执掌全国政权的党,党员干部的社会地位也是今非昔比。出于事业的需要,党要培养和选拔许多党员担任各级领导职务,掌握人民赋予的各种权力,这往往会给党员个人带来较高的地位、荣誉和待遇。应当肯定的是,大多数人申请加入党组织,其动机是希望能够在党组织的教育和帮助下,使自己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党的执政地位会使一部分动机不良者出于谋私利的目的想混入党的队伍中来,加之有些党组织把关不严,甚至随意降低党员标准,致使一部分原本动机不纯者混入党内。
2、我国的经济体制现在正处于转轨阶段,不成熟、不健全的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加之随着经济成分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甚至民族虚无主义在社会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功利性入党动机有所蔓延。
3、苏东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出现了暂时繁荣。国际敌对势力利用这种有利时机加紧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他们一面攻击马克思主义,诋毁社会主义制度,一面标榜西方的发达、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生命力。再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一些经济社会问题,使得一部分党员产生迷茫,丧失了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
当前入党积极分子及党员队伍中所出现的这些动机和目的不纯洁的情况及危害性都有力地警示我们,必须把端正入党动机、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解决好。
第五篇: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摘 要: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评价学生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指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为主。但目前,中学作文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作文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较低。本文就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对策进行研究分析,以便有效的提高中学作文教学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关键字: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对策
0.引言
目前,中学的作文教学没有独立的教学课程,也没有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缺乏独立的写作教材等,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考试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门之一,在考试中作文的比重越来越突出。然而当前作文教学的不足已经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作文不仅成为了教师头痛的问题,也是学生厌烦的问题。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失分最多是作文,作文阻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相关教育工作需要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来提高作文教学质量[1]。
1.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1.1重视语文课文教学,忽视作文教学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语文课文教学会认真的去教完教好,主要是由于课文的知识点和考试有着密切联系。如果课文知识点没有教好,在考试的时候就会拿不到高分。大多数教师忽视了作文教学的重要性,认为作文教学次数多少无所谓,认为在考试的时候,无论是什么题目和类型的作文,每个学生都可以拿到一些分数。但课文知识点没有学好,就会考不到高分。另外,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另一个原因是目前的统改统考作文阅卷中没有使用客观性强的方式,使得在改卷的时候随意性较大。同一水平的两篇作文在不同的阅卷教师或同一阅卷教师在不同情绪、不同阶段中对作文的评价和打分也就不同,分数差距较大。因此,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就算平时花费较多的时间练习写作,在统改统考的模式下也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因此使得大多数教师忽视作文教学,学生也会出现怠慢的心理[2]。
1.2无计划的作文教学
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对语文教学制定出一个比较适当的教学计划,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有部分教师会按照教学计划进行课文教学,但作文教学就不会按照计划进行。甚至有的教师对作文教学根本没有进行预先准备和考虑,随意性较大。有的教师制定了相关的计划,但这些计划比较局限,严重影响到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1.3重视写作方法教学,忽视了生活体验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通常只注重写作方法的教学。在写作指导课上,教师通常会从开头、过度、呼应、照应、结尾等写作技巧入手,例如在作文的开头应该使用开门见山、悬念式、回忆式等写作方法,在结尾处又可以使用展望式、总结式等方法,让学生套用固定的模式来写作。另外教师还会让学生买一些写作技巧之类的书,学习当中的写作技巧。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创新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忽视了学生个性化体验,使得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一定的模式中,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如果要写好一篇文章,就必须要重视生活体验,只有充分了解生活,对生活具有一定的体验和感悟,才会写出富有情感的作文。
2.中学作文教学的策略
2.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现代的教学观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例如忽视作文教学、偏重作文技巧而忽视生活体验等问题,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作文教学。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进社会,关注民生,观察周围所发生的事情,鼓励学生积累生活体验,将写作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3]。另外,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需要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将学生从固定的写作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等逐渐转变为写作的能源。
2.2实行开放式作文教学。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全体学生参与的全面的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活动。首先,向学生开放。注重学生生活、思想、情感、兴趣等方面的发展,注重写作主体的个性特点的开发和培养。另外,还需要和各个学科联系起来,为写作提供有效的帮助。其次,面向社会生活的开放。将学生的视野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对社会各种现象和热点话题进行思考、调查等。从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和高考作文题目来看,越来越重视对社会现象和话题的探讨,例如“那些年”、“平凡中的伟大”、“对世乒赛中国对包揽全部金牌的看法”、“关于亲情”、“对儿童节变消费节的看法”等。教师可以采用这些热门话题和现象为写作素材,让学生进行写作学习,将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感悟表达出来。另外,学生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观察外部世界进而转变为观察内部世界,用心体会和积累。
3.总结
通过对当前我国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学作文教学仍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语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重视作文教学。根据中学作文教学的问题制定出相关的解决措施,首先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得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另外,需要解放学生的写作思维,不能将其固定在现有的套路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雪梅.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J].新课程(中学),2010,16(04):102-103.[2]胡显锋.对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J].网络科技时代,2011,24(08):167-168.[3]刘庭燕.初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徽教育,2010,27(04):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