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华学习有感汉语
清华大学《2009初中英语教师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班》学习有感 步入清华园,初步感觉就是宽阔,同时也使我感受到那里学生的纯朴和热情。
2009年12月26日 — 28日我们在清华大学建筑馆北楼502远程直播室参加了培训,通过三天的学习,收获很多。与香港活知识立群社老师们的交流中让我体会到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责任的重大,更让我了解到自己知识量的不足。
12月26日上午进行了简短的开幕礼,并且与甘肃定西共同进行的远程教育直播(清华大学为主会场,定西为分会场)。开幕礼之后香港活知识立群社汤启康先生为我们讲授学习英语有效途径,他从简介英语的重要性到如何来学习英语,从英语听说的重要性又到作为一名孩子们的引导者(教师)应该怎样做等等。从汤先生的课里使我学到:1.学习英语前,一定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英语。2.鼓励学生每节课都要开口说英语,创设英语环境。3.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记忆单词(使用学习英语的关键词或寻找规律来记忆。例如:b/l/h+and、b/l/h+end)。4.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法中的时态(举出实例,例子来源于现实生活)。5.学习英语最好的方法来源于亲身看、听、触摸。
6.使用游戏卡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7.利用歌曲学习单词和句子等等。让我感受最大的就是他在课堂的每个环节都设计了一个活动,时时刺激着每位学员,同时也会不断地鼓励每位学员,让每一位学员都能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下午汤先生继续的为我们讲解了学习英语的有效途径,并运用到
实际,把我们三十六名学员分成了六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谈、交流和竞争。而且在每一组中都安排一位香港的老师进行指导和帮助。这样有助于语言的沟通。同时也让每一个组显得底气十足。在下午的交流中使我意识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的薄弱。今后一定要不断地给自己补充能量,学好文化知识,加强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做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
12月27日香港活知识立群社的林凯珊女士讲解了听力教学以及听力教学技巧。听力对于每个孩子的第一感觉就是难,怎么样才能消除孩子们的这种心理呢?通过林女士的讲解,我的见解如下:
1.改变以前听录音,再听录音的听力方式。可以通过图片让学生去大胆猜想图片内容,或者给出对话或短文内容,让他们根据对话或短文内容自己设计问题。
2.每个人设计的问题拿到小组进行讨论,生成高质量的问题进行展示。
3.各组进行展示的同时生成更多、更好的问题,之后再进行听力训练。
4.在听的时候一定要记录下重点信息及关键的单词,以便于做题时更加顺畅。
众所周知,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就占了百分之四十,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这百分之四十,让学生在快乐中听,在听中享受快乐。
12月28日香港活知识立群社讲师陈贤冰博士为我们细心讲解了口语教学以及口语教学技巧。她用流利的口语以及生动的肢体语言打
动了所有的学员,课堂上也显得生机勃勃。从陈博士的课中我学到了一些口语表达的教学技巧,特别是在对话的设计上也有所收获。在课堂上她用功能、用途、准确性、原则、做法、支持、总结作为课题主题纲要。在本课上体会到英语环境的重要性。学好英语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
三天时光一转即逝,感觉尤为短暂。不过在这三天里让我进步很大,让我知道学英语的重要性,意识到英语教学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三天里香港同仁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意志和坚持不懈鼓励我们的态度深深感染了我。我会把这种精神和态度运用到我的教学实际中,让每位学生都轻松快乐的学习英语。
同时在这三天里我也实实在在的看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和功效。我将把我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际,也愿意跟每一位同事共享,共讨。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位新时代的名师!
2010年1月13日
第二篇:学习清华校史有感
学习清华校史有感
今天真聆听了有关清华校史的精彩报告,以下为简要总结,并谈一下我对清华历史和清华人文精神的感想。
清华的历史
清华大学的发展分为1911-1949年,1949-1978年以及1978年至今以下这三个阶段。
(1)清华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并于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并开设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于1938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并由清华校长梅贻琦出任联大校务委员会主任,实际主持校务。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2)解放后,1952年经过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1952年11月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后,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在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绩卓著。
(3)1978年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逐步复建了理科、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各学科,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目前,清华大学设有理学院、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医学院等院系。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工、文、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感想:从这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来看,清华早期的历史诠释了“国之不强则受辱”,清华建校乃清政府利用美国政府“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而办起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庚子赔款乃国耻之痕。国耻的痛楚和重负,与振兴国运的责任和决心,就这样交织着凝结在清华的百年历史和过去一代代清华学子的身上。如今这种社会责任感在祖国经过改革开放之后日益繁荣昌盛,国际地位与日俱增的环境下对于我们新一辈的清华人却更加强烈。经济是国家的命脉,而今国家间的新时代的战争就是经济的较量,我们作为清华经管MBA的学生,身上是更重的担子: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我们要为保持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平稳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清华的人文精神
讲座中提到闻名世间的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起源:1914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以《周易》“乾”、“坤”二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奋图强。此后,学校即以此八字尊为校训,制定校徽。
在这一校训的指导下,在过去的近百年中,清华培养了许多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英士和治国栋梁。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研究院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荟萃,文理兼容,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风”,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自然科学方面,清华培养的人才同样是群星璀璨,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3位功勋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5%为清华大学校友。
感想:
这里我最受到鼓舞的是清华当年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看法:中西荟萃,文理兼容,古今贯通。这指导我们在当今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如何做到真正的中西合璧,就是将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和中国传统东方哲学相结合,发展出属于中国自己的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作为一名在外企工作的同学,我很幸运能够接触到西方当代最先进的管理理论,模式以及企业文化,对我的考验是如何将在外企所体验和学习的这些经验和知识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国文化背景相结合,发展和培养属于自己的管理理念,做到真正的中西文化,荟萃一堂。
第三篇:观清华有感
踏乘惠日春风
践行名校文化
————参观清华大学有感
怀着无比崇敬和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仰慕已久的清华大学。在庄严而典雅的校门前石碑上刻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引用《周易》里的话来勉励清华学子要做君子,要树立“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言意味深长,因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的校训。这让人在无形中感到了历史赋予清华的重要意义。最让我难忘的是,当游人在这儿照相留恋时,有人会自发主动、亲切的上前帮助,这让人对清华的仰慕之情更近一筹。难道清华文化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伸展到了校外?未进校园,就已经被清华的校园文化所折服。
走进校门,干净整洁的校园映入眼帘,就连路边的垃圾箱都一尘不染,这是我特意“挑刺”才知道的,我的心被狠狠的震了一下。于是,我决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接着,我来到了近春园,近春园原是清咸丰皇帝的旧居,又是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原址。英法联军入京后,火烧圆明园,近春园也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后来经过清华人自强不息的努力,她又回到了以前的荷叶田田、月光朦胧的寂静与安宁。而这在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知清华人注入了多少的辛酸与汗水、坎坷与破折。“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之魂在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这让我感到了清华校园文化的深厚底蕴。怀着又一次被洗礼过的心来到了“水木清华”,静心观看:四时变幻之山林,环珑这一泓秀水,山林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壮美清秀。有名联赞曰: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潺荡洵是仙居。水木清华,钟灵毓秀,闲庭信步之间体会着“水木清华”、“荷塘月色”的魅力。在这种如诗如画、透着典雅脱俗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之下的清华学子们,又有几人能及啊!
提着“篮子”还没有装满的我又来到了清华学堂,首先看到了一座德国古典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这就是清华学堂,她是建校初期新建的首批校舍的主体建筑,1925年,学校在此设立“国学研究院”,我仿佛看到了国学大师梁启超、陈寅恪先生那孤独寂寥的身影,听到了闻一多、朱自清先生那忧国忧民、桀骜刚直的内心独白,感到了王国维大师那充满古典诗词的宽广胸怀。或许,清华学子们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吧。“人文日新”,更好的诠释了清华大学的校园文化的发展。“人文”源自于《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日新”一词出自《大学》“荀日新,日日新,又曰新”,每天都要革故鼎新。校长顾秉林还以校友周光召,朱镕基为例,鼓励学生弘扬“人文日新”的精神,传承文化,注重创新,这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非常重要。
欣喜若狂的脚步情不自禁的跨进了教学楼,进来一看,我有点后悔,因为地面太干净了,我都不忍心踩上去。再看看大厅两边的墙壁上,一面是杰出校友的辉煌人生,他们是科学领域的精英,学术界的泰斗,可谓“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他们在时时刻刻鞭策着、鼓励着清华的下一代,;再看另一边,书法国画,瀚墨流香,国色飘香,他们在无私的陶醉着莘莘学子;天花板上安装的无线网络,让便捷的网络服务同学的学习。在这里,网络、国学等文化相辅相成,和谐点缀,天衣无缝;在这里,“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得到了升华。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清华园,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清澈蜿蜒的万泉河,曲廊萦回的工字厅,洁白神圣的二校门,高雅华贵的大礼堂,繁茂如茵的大草坪,古朴精致的清华学堂,宁静清灵的荷塘月色,让多少学子为之终生无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勤奋而又睿智的清华学子,在这里度过他们一生中最美丽的金色年华。展翅飞翔,飞向属于他们的美好天地!清华以紫荆为校花,校旗亦为紫白两色。紫色由红、蓝两色混合而成,红色是火焰,是中国的国色;蓝色是海水,是西土的象征,红蓝相融亦蕴含着中西文化的会通,亦是清华的历史与文化的特征。淡泊风骨、质朴坦诚,清华人用自己的人生去阐述清华的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超出清华的意义,乃至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发展!
清华大学,博大精深的校园文化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谐美好的人文理念需要大家来体会。只有不断吸取,不断学习,才能进步,才能发展!
选择清华,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我们不仅仅要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还要有更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我们需要看到旁人所没有看到的,想到旁人所没有想到的。当整个国家都沉浸在经济腾飞的喜悦中时,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少年自强,我们要挺起社会主义中国的脊梁。试想,如果最尖端的人才仍然大量流向国外,如果面对社会上某些低俗风气无动于衷,我们是否对得起清华人的称号?我们是否肩负起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我们该如何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次看见这么多赤心许国的人。也许只有在这里,人们议论的不是那些流行元素,而是东海问题,南海问题,台湾问题,印度问题等等。也许只有在这里,我那些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偏激与极端才会有共鸣。也许只有在这里,那些在西化流行的今天里看似可笑的决定才会发生。看着同学们一个个在台上慷慨陈词,我的内心有些湿润,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少年自强,是你们挺起了中国的脊梁!我为自己的怯懦而羞愧……
清华的文学底蕴也许不如北大,但它的文化底蕴丝毫不逊于北大,清华精神在每一个清华人的身上都能得到体现,能进入这样一所学校度过大学的四年,我感到很幸运。同时,因为我们是人杰,所以我们就必须担负起比其他人更大的责任,哪怕它是不合理的!
第四篇:观清华有感
踏乘惠日春风践行名校文化
————参观清华大学有感
怀着无比崇敬和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仰慕已久的清华大学。在庄严而典雅的校门前石碑上刻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引用《周易》里的话来勉励清华学子要做君子,要树立“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言意味深长,因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的校训。这让人在无形中感到了历史赋予清华的重要意义。最让我难忘的是,当游人在这儿照相留恋时,有人会自发主动、亲切的上前帮助,这让人对清华的仰慕之情更近一筹。难道清华文化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伸展到了校外?未进校园,就已经被清华的校园文化所折服。
走进校门,干净整洁的校园映入眼帘,就连路边的垃圾箱都一尘不染,这是我特意“挑刺”才知道的,我的心被狠狠的震了一下。于是,我决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接着,我来到了近春园,近春园原是清咸丰皇帝的旧居,又是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原址。英法联军入京后,火烧圆明园,近春园也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后来经过清华人自强不息的努力,她又回到了以前的荷叶田田、月光朦胧的寂静与安宁。而这在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知清华人注入了多少的辛酸与汗水、坎坷与破折。“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之魂在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这让我感到了清华校园文化的深厚底蕴。怀着又一次被洗礼过的心来到了“水木清华”,静心观看:四时变幻之山林,环珑这一泓秀水,山林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正额“水木清华”,壮美清秀。有名联赞曰: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潺荡洵是仙居。水木清华,钟灵毓秀,闲庭信步之间体会着“水木清华”、“荷塘月色”的魅力。在这种如诗如画、透着典雅脱俗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之下的清华学子们,又有几人能及啊!
提着“篮子”还没有装满的我又来到了清华学堂,首先看到了一座德国古典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这就是清华学堂,她是建校初期新建的首批校舍的主体建筑,1925年,学校在此设立“国学研究院”,我仿佛看到了国学大师梁启超、陈寅恪先生那孤独寂寥的身影,听到了闻一多、朱自清先生那忧国忧民、桀骜刚直的内心独白,感到了王国维大师那充满古典诗词的宽广胸怀。或许,清华学子们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吧。“人文日新”,更好的诠释了清华大学的校园文化的发展。“人文”源自于《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日新”一词出自《大学》“荀日新,日日新,又曰新”,每天都要革故鼎新。校长顾秉林还以校友周光召,朱镕基为例,鼓励学生弘扬“人文日新”的精神,传承文化,注重创新,这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非常重要。
欣喜若狂的脚步情不自禁的跨进了教学楼,进来一看,我有点后悔,因为地面太干净了,我都不忍心踩上去。再看看大厅两边的墙壁上,一面是杰出校友的辉煌人生,他们是科学领域的精英,学术界的泰斗,可谓“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他们在时时刻刻鞭策着、鼓励着清华的下一代,;再看另一边,书法国画,瀚墨流香,国色飘香,他们在无私的陶醉着莘莘学子;天花板上安装的无线网络,让便捷的网络服务同学的学习。在这里,网络、国学等文化相辅相成,和谐点缀,天衣无缝;在这里,“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得到了升华。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清华园,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清澈蜿蜒的万泉河,曲廊萦回的工字厅,洁白神圣的二校门,高雅华贵的大礼堂,繁茂如茵的大草坪,古朴精致的清华学堂,宁静清灵的荷塘月色,让多少学子为之终生无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勤奋而又睿智的清华学子,在这里度过他们一生中最美丽的金色年华。展翅飞翔,飞向属于他们的美好天
地!清华以紫荆为校花,校旗亦为紫白两色。紫色由红、蓝两色混合而成,红色是火焰,是中国的国色;蓝色是海水,是西土的象征,红蓝相融亦蕴含着中西文化的会通,亦是清华的历史与文化的特征。淡泊风骨、质朴坦诚,清华人用自己的人生去阐述清华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超出清华的意义,乃至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发展!
清华大学,博大精深的校园文化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谐美好的人文理念需要大家来体会。只有不断吸取,不断学习,才能进步,才能发展!
第五篇:清华游园有感
2015年 7月28日,北京清华园、军事博物馆一日游。虽说劳累,可是是收获也是很大的。
在两位清华大学生的带领下我们游览了建校百年的清华园,见证了他的古朴与优雅。可是最让我难忘的是那场演讲。一位毕业清华大学两年的山东小伙,给我们师生说了他的经历。他说在他上初三的时候,他很是觉得妈妈眼里只有她高考的学生,而没有他这个儿子,于是他沉迷游戏网络,自己最后没有考上妈妈所教的重点高中,自己只能以借读生的身份在妈妈的重点高中上学。那还要交上4万元的借读费的。妈妈什么怨言也没有说。他觉得自己让妈妈很是没有面子,于是他努力读书,在最后的高考中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他选择了复读,在第二年的高考中他考上了清华大学,当他把大学通知书给妈妈时,妈妈含着泪说:“儿子,你最棒!”他最后说: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我们8个月时,妈妈把我们抱在怀里,教我们说话;我们8岁时,妈妈天天陪着我们做作业;我们18岁做到考场时,妈妈在考场外比我们还要紧张;我们28岁时,妈妈把她积攒半生的钱拿出来给我们买房子买车为我们成家;我们38岁时,妈妈又为我们看护下一代------可是我们的父母要求我们给她的却是很少很少。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