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春季省委党校学习汇报
2012春季党校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汇报
2012年春季来临之时,受校领导委托,有幸参加了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校骨干教师培训班”为期一个月的学习。通过这一个月的学习,感觉收获颇丰,现汇报如下。
一、思想方面
通过学习,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党校姓党”,党校是我党各级领导干部思想提升的大熔炉,党校培训是领导干部跳出思维定式,交流沟通,反躬自省,自我提升的大平台。身为党校的教师,更要时刻紧跟中央的精神,紧跟地方政府政治、经济发展方向,为服务中央与地方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做好教学、科研工作;进一步开拓思路与视野,从深度和广度上加大自身修养力度;进一步加强同高级别党校、高校及其它地市党校间的纵向与横向交流合作。
二、学习方面
1、教学内容。
本次培训,主要安排了党的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党代会精神解读、社会管理问题、民主与法治建设、国家安全国际形势问题、中原经济区建设、党校教学艺术与问题等必修课内容。安排了《孟子》、《孙子兵法》、佛教文化、《大学》、禅学、曾国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李大钊、陈独秀等选修课程。
从总体上来说,必修课以党建、法律、经济建设(中原经济区建设)、教学实践为主要方向。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开拓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增加了新的思考角度以及认识问题的不同层次深度。尤其
是关于党校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与交流,使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党校的教学在内容选择上要贴近组织需求,贴近学员需求,针对不同的学员对象,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与主题,即使是相同的专题在不同的班次讲授时也要随机而变;在教学方式上要多样化,但又不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新奇异巧,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达到自然统一的和谐与相辅相成为最佳。
选修课以国学、近现代史为主要方向,不仅提升了学员的文化素质与修养,还提高了学员的文化产业发展内容思路。同时,讲课的大师们很注重历史对现实社会的借鉴与影响作用,使得讲史的课程非常具有客观现实的比照性。
2、教学方式:
本次培训的教学方式依然以教师讲授式为主,分别有小班讲授、合班讲授与全体报告等区别,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由主讲教师决定。另外,还有必修与选修之分。必修课多安排在上午,选修课安排在下午,选修课大多是以某一系列(文学、文化)的讲座教学为主,一般为外请合堂大报告。
培训中有三种教学方式相对较有新意:(1)开班第一课为“破冰---团队合作精神”,主要培养学员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加速学员间关系的快速融洽。教学方式采用教室内的分组合作小型团队比赛形式,引入有竞争性,且低伤害性、低运动量、较高趣味性、较高思维性的活动(拓展活动),如分组计时竹筷夹乒乓球传递。使学员在游戏中快速融入小的团队中,并相互熟悉,打破社会性面具的坚冰。(2)团队
列名法,是本次培训中重点强调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团队列名+头脑风暴方式,针对现实中的某一方面问题的某一个具体影响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对策或解决案,并通过不同组分别从正面、反面、宏观、微观四个角度进行争辩与评判,从而更加全面地考虑和揭示问题的本质与提出可行性方案。针对不同的班次,所提出的现实问题也各不相同,大多是学员在工作中遇到的不易破解的难题或困难带到课堂中来。该方式可以调动所有学员的主动性,强迫学员参与问题的思考,同时又压制语言强势者(意见领袖),以达到教学的公平性原则。该教学方式要求4-6名教师同时进行授课,分组讨论时分别负责不同的组进行讨论控制,对每一位参与教学的教师都有锻炼的机会。不足之处在于,若所有组别均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均进行四角度评判,则教学时间会消耗一整天,对学员的学习耐心与体力是一个不小的挑战。(3)听证会模拟,采用虚拟现实听证会的方式,将提前准备好的社会管理问题分发给学员,再安排不同的学员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不同角色的不同利益诉求,使不同角色产生利益碰撞,在利益与责任的交汇碰撞中逐步找出和明晰各个角色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义务、权利与利益。该方式可以调动绝大多数的学员参与到教学互动的角色中,使教学氛围活跃有生气,易于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在于,如果学员对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很陌生,则很难将真正的问题提出来,进而无法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如果教师不能有力地控制话题与局面,可能会出现学员议论偏题、过分火爆、言语攻击等情况发生。
三、生活方面
1、住宿:本次培训,所住宿舍均为单人单间,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室内提供衣柜、桌、台灯、壁灯、床灯、卫生间、暖气、电视、网络接口、淋浴、开水均齐备,且每日清扫,基本满足生活学习需要。
2、饮食:吃饭采用刷卡方式,自行充值刷卡。每日早餐提供两种汤、四种主食、六种菜供选择;午餐提供两种汤、六种主食、十种菜供选择;晚餐提供两种汤、四种主食、六种菜。还有清真餐厅与单独的炒菜餐厅。不足之处是就餐时间稍短,早餐为30分钟,午餐为60分钟,晚餐为30分钟,人多时排队时间过长,影响进餐。
3、娱乐:学校提供有篮球场、排球场、门球场、乒乓球室、舞厅供学员活动,还举办学员间的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等,以活跃学员的业余生活。
四、管理方面
1、教学管理:每节课要求学员签到,有事请假半天的班主任批,请假超过三天的校长批;每周结束,为本周的所有必需课老师评分,选修课为每天下课后及时评分;教师讲课要求使用课件;学员要求写两篇论文(内容根据不同的班次有区别,最后算作结业成绩);教学时间为8:30--10:30,课间休息20分钟,下午为2:30--4:30,课间休息20分钟。
2、班级管理:每班由班主任指定班委,由班委负责学员的学习、组织、娱乐、生活、沟通、每周简报等事宜。每有集体活动,则由全体班委共同商议决定。
3、班主任管理:每班配备专职班主任一名,随班教研室教师两名,班主任每天负责学员考勤、讲课教师介绍、课程变动通知、集体活动组织、班级简报印发、应急事务通知、学员生活问题协调、教室设备应急调换等工作。
五、其它
1、教学设施:小教室基本都是多媒体教室,室内采光充沛,音响效果清晰。不足之处在于部分教室的投影仪灯泡老化,使课件显示不清晰,教师用电脑接口损坏过度。大教室或报告厅均提供有多个投影设备供同时投影,比较方便中后部学员观看教师课件,学员座椅老旧,损坏较多。
2、信息化程度:校内网络速度较快,基本能达到10M的终端传输速率,校内网提供同方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书生电子书等电子资料、电子书、硕博论文库等大量电子信息资料,但均为2008年以来的资料,相当一部分以前的资料无法查阅。
第二篇:省委党校学习心得体会
省委党校学习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体系梳理小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及论述笔记 2
引领我国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学习笔记 20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笔记 27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学习笔记 34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学习笔记 4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习笔记 55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及论述笔记
自2012年10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及相关论述,覆盖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很多已成为指引我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指南,成为我国正在贯彻落实的重要国策和战略规划。
对习近平同志相关讲话和论述进行初步梳理,其治国理政理念,可总结为十个方面,可用“一一二三四,四四五五八”进行概括,即:
--1.一个核心、--2.一个梦想、--3.两个百年
--4.三严三实
--5.四个意识;
--6.四个自信
--7.“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8.“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9.五大发展理念
--10.八项规定。
下面,对上述十个方面内容进行简述。
1.一个核心
一个核心,是指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的核心地位。
一个核心的提出
2016年10月27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作出“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的重要论断,并明确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全党的核心,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会号召,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一个核心的意义
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的核心地位,是十八届六中全会的重大成果,对于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对更好地凝聚党和人民的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民族复兴大业,对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一个根本要求就是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党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
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关键在中央,党中央的关键在领导核心。作为一个拥有8800多万党员的大党,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执政,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所领导的事业也是独一无二的,必须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政治勇气、政治智慧、政治担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践所检验是成功的,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的核心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众望所归、实至名归。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的核心地位,不是个人问题,更不是简单的称呼问题,而是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当前,我们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千军万马,看统帅指挥;攻坚克难,听统一号令。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党和国家根本利益所在,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
2.一个梦想
一个梦想,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第一次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提出,“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3年3月,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在就任宣言讲话中,他9次提及中国梦,显示了他推进实现中国梦的强烈意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同年3月,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中国人民发自内心地拥护实现中国梦,因为中国梦首先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
十八大以来至今,在“中国梦”的引领下,我国在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全领域、全方位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最新成果。
3.两个百年
两个百年,指我国到建党100年和建国100年这“两个一百年”时的发展目标。2012年,习近平担任起草小组组长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两个一百年”:一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公元2021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公元2049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两个一百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承诺,正式公开向全体中国人民、向全世界予以宣示。
两个一百年,是与“中国梦”这一个梦想紧密相连的。习近平同志表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也就是说,“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代表着“中国梦”的核心目标。
4.三严三实
三严三实,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治党风格,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在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出“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2015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三严三实成为我党推进作风建设的重要指导。
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是对作风建设的进一步升华。其内涵为: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 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要发扬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做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
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坚持 新形势下的“两个凡是”。2015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践行“三严三实”集体学习时强调,“三严三实”是我们天天要面对的要求,大家要时时铭记、事事坚持、处处上心,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干、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凡是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改、彻底改、一刻不耽误地改。
习近平总书记对践行“三严三实”提出了四方面要求:
一是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工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二是落细落小,注重细节小事。修身、用权、律己,谋事、创业、做人,贯穿领导干部工作生活方方面面,严和实是一件一件事情、一点一点修为积累起来的,必须落细落小,多积尺寸之功,经常防微杜渐。
三是修枝剪叶,自觉改造提高。每个同志都有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职责,打扫思想灰尘、祛除不良习气、纠正错误言行永无止境,永远都是进行时。
四是从谏如流,自觉接受监督。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靠自身努力,也靠党和人民监督。我们党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组织和人民监督天经地义。要总结经验,健全体制机制,使各种监督更加规范、更加有力、更加有效。
5.四个意识
四个意识,是指全党必须牢固树立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起意识”,是新时期对党员的新要求。
四个意识的提出
2016年1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公开提出“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意识”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政治、中国治理进入一个新阶段,党中央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将以更大的权威与担当,带给中国民众更多获得感。
201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全会号召,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深入贯彻本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全党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同时,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将“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全党令行禁止情况”,作为党内监督的主要内容之一。
四个意识的内涵
政治意识,主要是指政治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对于政治现象的态度和评价。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决胜全面小康、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党员干部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保持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鉴别力,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始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
大局意识,主要指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核心意识,就是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听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坚决维护、坚决捍卫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挥和号令。
看齐意识,就是要自觉主动全面地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看齐,向党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看齐,向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看齐,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四个意识”是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政治意识是前提,强调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敏锐性以及从政治高度认识问题;大局意识是关键,强调善于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识大体、顾大局、观大势、谋大事;核心意识是根本,强调聚合力量,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看齐意识是保证,强调时常整队看齐,保证步调一致。增强“四个意识”集中体现为增强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统一于增强核心意识这个根本。我们一定要自觉践行“四个意识”的要求,做到围绕核心聚力,向核心看齐,从政治上考量,在大局中行动。
6.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根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要求。早在2012年,习近平同志担任起草小组组长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三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自此,三个自信发展成为“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和文化理想,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这表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是历史、人民、实践的选择,是我国及我党不断进行文化建设的成果。
我们必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最新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中国特色、制度优势、有能力自我完善、自强不息的先进制度。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基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文化创造,是党和人民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革命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近百年历史实践中,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创造的历史性成果,是中华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延续与发展。
7.“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该战略布局完整地展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明确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个全面”的提出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强调了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这是在公开报道中,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将“四个全面”并提,意义深远。这一次并提,是将“全面从严治党”提到与其他“三个全面”并列的地位。
“四个全面”,实际上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同的会议场合逐步提出。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14年10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6年10月,十八届六中全会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题。强调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四个全面”的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第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的战略部署。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共和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关于依法治国的专门决定。
全面从严治党: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其中的前者即《若干准则》在党内法规体系中,位阶仅次于党章。
“四个全面”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每一个“全面”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总体关系看,是战略目标引领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不可偏废的三大战略举措,分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从各个“全面”之间的关系看,互相都彼此联系。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强大动力,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必需。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内容,同时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下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
8.“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方面建设一体推进,是我党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总体布局。
习近平任起草小组组长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次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位一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基础上,新增了“生态文明建设”,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破坏日益难以容忍,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是呼应民意,顺应现代国家发展趋势的结果。
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深刻理解五大建设的内涵。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总与中国梦的实现息息相关。总体而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9.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对头不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到“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着力点。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再深化,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行动指南、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指引。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居于首要位置,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2016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10.八项规定
八项规定,是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具体内容包括:
一、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
二、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
三、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
四、要规范出访活动。
五、要改进警卫工作。
六、要改进新闻报道。
七、要严格文稿发表。
八、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群众对党离心的巨大危害性。我党迈开了凝聚民心的新步伐,以自信的态度、果敢的勇气,坚定不移执行“八项规定”,反对“四风”,深层发力破除潜规则,重拳出击打击腐败,积极构建清正廉明的政治生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重塑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效,党在短时间内重塑形象,赢取人民群众的信任,为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人心根基。
综上,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围绕实现“中国梦”。构建了完整的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伟大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新成果。在理论与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形成了其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有人将其总结为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八大品格,笔记如此,作为学习的标杆:即:充满自信的战略定力,直面难题的勇者担当,纲举目张的大势把控,严以修身的主体锻造,哲学智慧的顶层设计,抓铁有痕的刚性执行,梦想引领的力量凝聚,改革清障的问题倒逼。
第三篇:省委党校学习简报
兴文县科局级领导干部理论培训班在省委党校圆满结束
2015年5月18日——22日,在省委党校的支持下,由兴文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黄芩带队,兴文科局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在省委党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
这次学习围绕制度建设、领导艺术、心理健康、国际热点、当前改革思考、川南经济发展、传统文化七大专题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理论素质,拓展视野,开阔思路。并结合兴文县的实际情况,提供了地区发展的专业性意见;现场教学参观建川博物馆,让学员感受红色文化,心灵上得到洗礼,党性修养得到提升。
此次外出培训,学员们一致认为收获大,希望今后多开展这样的学习培训。
供稿)
(教务科
第四篇:省委党校学习总结
认清形势 抓住重点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省委党校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班学习心得
省委党校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班(一班)
2011年11月20日
认清形势 抓住重点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省委党校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班学习心得
根据市委组织部的安排,11月11至20日我参加了省委党校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班(第一期)学习,时间虽然很短,但是收获较大,感受很深。省委组织部和各部门的领导和省委党校教师以案例剖析、现场教学、经验交流和分组讨论等方式,深入阐述了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基层社会管理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认真探讨了加强社会管理、发展区域经济、做好群众工作、处置突发事件的思路和对策,让我们这些乡镇党委书记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此次培训对我们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下面,我就学习期间的所听所想所感,结合在基层工作实践,汇报几点心得体会。
一、形势逼人,要提高意识、转变思维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在新时期下统揽全局、深谋远虑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基层科学发展、促进农村繁荣、创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举措,是提高基层干部执政能力、服务水平、转变作风的必然手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社会管理对象日益增多、农民的思想活动日益独立、民众价值多元化、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日益凸显,而农村社会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基层干部的执政能力却相对较弱,已经无法顺应和满足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迫在眉睫。
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我的感受是切身的、是深刻的。在发展理念和工作思路上,我们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和管理,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在工作方式和管理手段上,我们存在着手段单
一、方法简单,重治标、轻治本,重管理、轻服务,重事后处置、轻源头预防,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等问题。在力量配备和工作重点上,我们存在着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社会管理和服务资源没有形成合力等问题。在工作作风上,我们存在不深入、不扎实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这一系列存在的问题,都要求我们基层党委书记要切实提高意识,充分认清当前我们社会管理面临复杂的形势,切实转变观念,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确保工作实效。
二、抓住重点,要以民为本,改善民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从影响和谐稳定和民计民生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和创新点,从而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担任党委书记以来,对于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我深有感受。魏坡乡地处北部干旱山区,没有地表水源,人畜饮水非常困难,多数群众到20公里以外的地方拉水。为解决群众吃水难题,多方争取资金,多次与县水务部门衔接,抓住北部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为我乡群众接通了干净的自来水,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畜饮用水困难的问题,群众满意了,上访事件没有了,对政府的工作也更加支持了。魏坡乡位于边远山区,乡情村情复杂,综治工作压力大,为了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以改善民生为突破口,重点开展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大下访”和干部职工“民情日记”大走访活动,干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笔记本进村入户,面对面心贴心的与群众沟通交流,公开党委政府的工作实效,宣传法律法规,及时解决群众生活生产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记录好群众所反映的社情民意、生活疾苦以及意见建议,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实践证明,我们的群众工作路线是正确的,群众对政府的工作开始慢慢从不理解、不支持转变到认可和支持、理解,全乡的社会治安形势逐年好转,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恶性犯罪案件零发生,火灾、交通事故数量也持续下降,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逐步增强。
三、构建体系,要统筹兼顾,常抓不懈
农村工作是一项复杂性、长期性的工作,必须统筹兼顾、常抓不懈。要着眼长远,积极探索,要从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公众参与三个层面,着力构建社会管理长效机制和体系。
要加强源头治理体系建设,首先要从思想上树立起服务型政府的意识,着眼源头治理,坚持把群众工作贯穿社会管理全过程。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围绕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强化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建立主动依法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信访工作,畅通和拓宽群众的利益和诉求表达渠道,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面向群众转变作风,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经常性工作,努力做到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
要强化动态协调机制建设,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诉求,解决问题。要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着眼点,以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标准,深入实施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危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突出问题。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机制,一旦发现苗头性问题,做到发现得早、防范得住、控制得好、处置得快。
要加快公众参与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等长效机制,要强化公众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管作用。我们要不断完善基层组织形式,着重发挥村“两委”的作用,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提高公众、社会的参与程度。要通过大力培育公众的参与意识,牢固树立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当家做主的观念;要通过建立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等长效机制,不断拓宽参与渠道,规范参与行为,切实保障群众的基层民主政治权利,有效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要通过发挥群众监督、网络监督等多方面的力量,强化对社会管理的监督网,实现社会协同治理,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
第五篇:省委党校学习总结
省委党校学习总结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紧张、充实而又愉快的党校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我倍感珍惜。学习期间,我牢固树立学员意识,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定,服从学校和老师的安排,始终以饱满的学习热情、良好的精神面貌、积极的学习态度自觉主动地参加学习。我通过这次党校学习,充实了理论、丰富了知识、解放了思想、锤炼了党性、增强了本领、提高了认识、增进了友谊、找到了差距、树立了信心,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一、理论素养得到增强
在这两个月里,我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了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学习了省十三次党代会精神。采用老师讲授、案例分析、情境体验、组织研讨、师生互动等多种教学形式,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2个月的学习,既使我充分感受到了知识的密集和信息更新速度快的冲击,又使我获取了许多对本职工作帮助很大的新信息,思想观念也得到了极大的更新。
二、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党校是锻炼党性的熔炉,党校学习是加强党性修养的好机会。通过党校期间的个人党性分析、锤炼,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活中迷惑、物质上诱惑、舆情上蛊惑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了“四个自信”,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解决问题。在淮安的党性现场教学中,瞻仰周恩来纪念馆、边区政府唱红歌、凭吊刘老庄八十二英烈、参观五德教育馆、观看情境剧《纤夫》等等系列活动,使自己重温经典、净化心灵、在一次次深受震憾的同时备受教育、启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通过不断学习,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不断筑牢理想信念。
三、工作能力有所提升
党校学习期间,感受到和谐的教学环境、畅所欲言的氛围、民主讨论的风气、集思广益的优良传统。学员们把各自单位的党政、管理、专门工作经验和盘托出,让我深受教育,使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多、心里更明、干劲更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理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敏锐洞察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解决主客观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同自己的工作实践统一起来,认真研究工作中不断变化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做到胸中有数,学而思,思而信,信而行。努力做到审时度势识大体、聚精会神想大局、尽心竭力谋事业。
四、充分认识自身不足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党校学习生活期间,大家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积极配合,在完成学习培训任务的同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学习和交流,我也查找出自身的很多不足之处。如: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经常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作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有时会有畏难情绪等等。这些将在我今后的工作中很快被克服。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我从党校老师和各位学员身上我学到了更多的社会知识、工作方法、为人态度和处事原则,使我在理论上得到了充实和提升,知识上得到了补充和积累,思想上更加成熟和提高。我要以这次党校进修学习作为契机,继续深化学习,将党校所学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同时继续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自己的党性,做一名合格中国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