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园安全与和谐社会建设
校园安全与和谐社会建设
学校[1]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2]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学校各类伤害事故不断发生,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平安校园的要求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应该对这些事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是从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看,学校伤害事故可分为:学校责任事故,学生或未成年学生监护人责任事故,与学校有关的第三方责任事故,学校不可预见和防范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及监护人管理以外的责任事故,自然人违法犯罪导致学生伤害的责任事故,混合责任事故。
二是从引发的原因看,可分为:学生游戏打闹活动引发的伤害事故,化学实验引发的伤害事故,体育运动和体育设施引发的伤害事故,校内外劳动引发的伤害事故,“校园暴力”引发的伤害事故,饮水饮食中引发的伤害事故,交通安全事故,火灾、水灾引发的伤害事故,地震、风暴、雷电引发的伤害事故,学校建设不达标和下楼拥挤造成的伤害事故等。
三是从直接和间接造成的伤害看,可分为:显性伤害(生理损伤、精神紊乱等)和隐性伤害(包括隐性身体病症、精神污染及长期心理压抑造成的渐进性伤害等)事故。
以上各类事故,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是偶有发生的。这是学校建设和管理、创建平安校园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难题所在。而纵观所有校园事故,学校不可预见和防范的校园伤害事故包括学生老师受到校外不法之徒的侵害和本校学生自身导致的伤害事故最容易引起社会各界大的影响。
下面简单罗列最近发生在我国的一些由校外人员导致的校园恶性伤害事件:
3月23日,福建南平一名疑患精神病男子在南平实验小学校门口挥刀乱捅,至少造成小学生8人死亡。据悉,凶手是一名被辞退的社区诊所医生,疑似精神病患者。[3]
4月28日,广东雷州男子校园内砍伤师生16人,广东省湛江市下辖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发生血案。一名男子冲进校园,持刀砍伤15名学生和1名教师,有一名学生逃跑中受伤。4月29日,江苏泰兴中心幼儿园持刀行凶事件5儿童伤势较重,江苏省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幼儿园发生一起持刀行凶事件。该事件中受伤的人员一共为32名,其中学生29名,教师2名,保安1名。
4月30日,山东潍坊一男子闯入校园打伤5名学生后自焚,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九龙街道尚庄村村民王永来强行闯入尚庄小学,用铁锤打伤5名学前班学生,然后点燃汽油自焚。5月12日,陕西省南郑县圣水镇幼儿园发生凶杀案,犯罪嫌疑人吴焕民持菜刀闯入幼儿园砍杀,致使7名儿童(5男2女)和2名教师死亡。
从3月23日到4月30日,不到40天的时间国内发生了5起轰动社会的校园血案,残忍的歹徒将凶刀伸向了柔弱善良的孩子们。许多家长都不放心把子女放到学校去,因害怕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害怕灾难哪一天会不会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我们不得不质疑,学校为何成了社会上一些“特殊”群体的发泄之地?就因为幼小善良的孩子们
手无缚鸡之力?
另一方面,大家在关注幼小孩子们的人身安全的同时也在忧心着大学校园的安全。一直以来大学都被人称为“象牙塔”认为大学校园中的我们是远离世俗和社会丑恶的天之骄子,可是不但我们已不是天之骄子,我们的校园也越发不安定。
最受大家关注的话题之一便是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2010新年伊始,就有几起大学生自杀事件“频惊”校园:
1月8日晚9点20分左右,宁波的浙江万里学院一名商学院国贸专业大四学生,卢斌将皮带悬挂在操场单杆肋木架上上吊,虽被夜跑的两名女生发现,仍抢救无效死亡,自杀原因尚不得而知。
1月12日,温州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小王,留下一份带着泪水的遗书后,在洞头一风景区跳崖身亡。就在前一天,他因为被怀疑在超市拿了一支28元的牙膏没付钱,在学生公寓楼下与人争执。
1月13日,23岁的湖北孝感籍大学生余杭,在杭州自己的租住屋内,用做饭的菜刀割断脚筋、手筋,然后挥刀割向颈部。当年轻的生命随着鲜血一滴一滴就要流尽的时候,他“想妈妈了”,于是向房东求救。
1月15日10时左右,南阳师院正在参加考试的大一女生退出考场,跳楼自杀。
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项调查显示,26%的受访大学生有过自杀的想法。而另一项确切的统计是,2008年,仅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仅在2009年的上半年,北京市共发生了14例大学生自杀身亡案件。有关数据表明,自杀已经取代突发疾病和交通意外,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
此外大学生杀人事件以及被卷入传销组织,被骗被盗等大学校园安全事件也不胜枚举。就拿我们学校来说,种种因素导致的大学生自杀案件已有多起,校方开始加深关注我们的心理健康,但效果并不明显。此外学校的盗窃事件频发,无论是在宿舍电脑被盗还是在校自习室和图书馆书包被偷都是我们越来越担心校园的安全度。而在学校周边公交车上猖狂的小偷在我们看来与强盗已无差别。面对两三个体型剽悍的“小偷”就算我们发现又能怎样?而大多数人更是会采取不制止的态度,怕“惹祸上身”。
因此,我们更想呼唤的是社会的和谐。只有整个社会的人都有了团结和谐的意识,社会上的正义感压倒了罪恶的一方,那么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和谐。校园安全也一样,对于校园内的偷盗事件,需要学校保卫科严加打击外还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不能否定这些盗贼中没有我们在校大学生。因此校园的和谐也需要我们提高大家自身素质,同时关心身边的“特别”的同学。无论是偷窃行为还是自杀或者伤害行为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我们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更需要自立自强。我相信只要大家力量一致,大学会真正的如大家所称之的“象牙塔”。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决定》的重要文件,明确提出要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创设平安和谐的理想社会是我们人类共同的不懈追求,建设小康社会更是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好,和平共处。创建和谐社会这充分体现了全中国十三亿人民的共同心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指导教育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有用人才,创造平安健康的育人环境,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确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
设和谐社会,向社会各界都提出了要求,家长们渴望孩子们在健康平安和谐的校园中茁壮成长,既要学到知识,更要保平安。
提高建设平安健康和谐学校的能力和水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为维护校园平安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健全制度,不断完善规范、科学、严密、长效的防范机制。
(三)开展教育形成共识,确立维护学校安全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
(四)适当组织演练,不断增强自护自救能力
(五)检查监督,未雨绸缪,及时排除隐患,有效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
(六)学校、社会、家庭要唱好大合唱,共同提高维护社会安全、校园安全和创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校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要受社会家庭影响,不能游离于社会大环境。我们党提出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家庭和全社会各个组织和全体社会成员都要身体力行,为校园安全和和谐社会建设共同努力。作为校园里的我们也要学会保护自己,关心他人,那么我们的校园和社会都会更美好!
第二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建设
党课教案: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
一、授 课 人:王振龙
二、授课时间:2009年9月17日
三、教学目的:了解什么是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校园的内涵和发展途径以及构建和谐校园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怎样建设和谐校园。
四、教学重点:怎样建设和谐校园,共产党员如何在日常工 作中以实际行动为构建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五、授课对象:本校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
六、授课形式:集中讲座学习
七、授课方法:理论讲解
八、授课时间:60分钟 同志们:
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什么是和谐校园
所谓和谐校园,就是民主办学的理念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的观念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就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安全稳定得到长久维护;就是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就是学校各项事业实现迅速良性发展,师生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切实的改善和提高;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过程。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深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1.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要进一步抓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内化为坚定的政治信仰、科学的思想方法、正确的行为准则;进一步加强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2.深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要采取报告会、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党情、国情、市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深入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教育,使广大师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真正把个人的奋斗目标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始终保持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
3.深入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要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德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借助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开学和毕业典礼等时机,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等主题教育,大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使广大师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培养勇于创业、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4.深入进行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要以“讲文明、促和谐”为主题,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道德实践的激励作用,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风尚。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这个重点,创新和谐校园建设的载体。要着力建设能够体现正确办学方向、体现本校鲜明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为建设和谐校园创造良好氛围。要积极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活动,把德智体美的教育渗透到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熏陶、得到提高。要继续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不断探索新的载体,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文明素质,努力形成“创建和谐人人有责、校园和谐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和谐校园的内涵和发展途径
要构建和谐校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确定、理解和把握:
(一)以人为本是学校和谐的核心
构建和谐学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学校就是“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尊重人、依靠人、提高人。
1.尊重人是办好学校的前提
尊重人是依靠人和提高人的前提。一个人只有受到起码的尊重,才能使他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价值,才能心情舒畅的工作和学习,才能看到领导和别人对自己的希望。2.依靠人是办好学校的保证。
首先要依靠教职工办学;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要紧紧依靠学生;学校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务实态度 3.提高人是办学的目标
首先要不断提高师生的生活条件和工作学习环境;要注重教师个人的发展;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二)人际关系是学校和谐的关键
学校的和谐首先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学校外部的人际关系。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又包括:干部之间、干群之间、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学校外部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学校与上级有关部门的关系、学校与周边社区的关系、学校与学生家庭的关系。这些看起来是单位与单位的关系,实际上还是人与人的关系。这些校内校外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了,学校就会“政通人和”、“校和万事兴”,就会兴旺发达。1.学校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
学校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就是指学校领导班子之间要和谐;教职员工之间要和谐;师生之间的关系要和谐;学生之间的关系要和谐
2.学校外部人际关系的和谐
学校虽然是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但学校的发展和生存离不开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周围社区的帮助,更离不开学生家长的维护。所以学校要实现与外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就是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要和谐;学校和周边社区的关系要和谐;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关系要和谐
总之,学校的和谐不外乎人、事、物、景、情的和谐只有他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才能有力地促进和谐校园的建立。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倍加珍惜目前学校已有的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共同构建和谐校园,为把我校建设成为浦东新区的品牌学校而共同奋斗!
第三篇: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
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
十一月,我国又一次成了世界瞩目的热点,中华民族又一次向伟大复兴迈出了举足轻重的一步,党的十八大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呼声展现了她的价值。党的十八大将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大会的主题中,并且指出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之一。
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最强音,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更应该深刻得体会到,构建和谐社会,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十八大报告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大学是知识创新力量集中、技术创新手段先进的地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示范区。所以大学生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党执政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我们国家民主富强的实现;大学生的质量将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如果说一个国家就像航行在茫茫大海中的一艘船的话,那么大学生就应该是船的动力,是祖国的未来。作为一个党的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应该袖手旁观,而应该做一个参与者、鼓动者、促进者。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有义务去构建和谐校园,大力推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小小的校园乃是社会的缩影。我们不仅仅只注重学习,更要统筹和协调个人的精神文明,加强文明建设,让校园成为万紫千红的锦绣花园。要促进校园和谐,大学生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领悟十七大精神,全面把握和谐社会的意义和内涵。大学生要学学有所用,要学得更深刻、更全面、更实际、更灵活。
要促进校园和谐,大学生就必须有一种责任感,要有一种精神,要把促进社会和谐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促进校园和谐,大学生必须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强化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升自身道德文化素质,要打好知识。大家都期望在十八的带领下国家现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好局面,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和精神文明都达到更新、更高的水平,我们理想中的和谐社会逐步成为现实。希望大家能共同关注十八大,深刻理解十八大精神,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并把“共建共享”的响亮口号化为千百万人的积极行动。让我们能够心潮澎湃,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胸有成竹对着未来微笑。
第四篇:民族团结与和谐社会建设
民族团结与和谐社会建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没有民族之间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体人民的安定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无从谈起。
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以平等的民族互利和广泛的民族共识为内涵的民族团结,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具体表现为: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一律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助合作,彼此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逐步形成一种民族团结的社会气氛。对于这个气氛,有的地方做了很好的概括:讲任务,是56个民族共同的任务;讲成绩,是56个民族共同的成绩;讲困难,是56个民族共同的困难;讲前途,是56个民族共同的前途。56个兄弟民族情同手足,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民族团结还表现为:努力消除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因素,既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城市化、散居化趋势日益明显。为保障城市和散居地区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国家制定实施《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服务与管理,重点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满足他们在节庆、饮食、丧葬等方面的特殊需要。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实践中,中国政府还多次开展全国范围的民族政策执行情况大检查,推动民族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
所有这些都是各民族之间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很显然,这样的民族团结其实就是民族和谐,就是社会和谐在民族关系上的体现,因此构成我国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民族团结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41%,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蕴藏着支撑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丰富多彩的社会人文资源。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有30多个少数民族与境外的同一民族毗邻而居。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国散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已超过3000万,形成中国各民族的人口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认真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同时,我们现在还面临一种新的形势,即影响民族团结从而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将长期存在,这使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出现这种新形势的大背景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流动加速,社会分化加剧,市场经济下陌生人世界形成,价值观开放多元格局呈现,不能不给民族团结,从而也给社会和谐,带来或积极、正向的影响,或消极、负向的影响。我们必须全面地看到这两种因素:
一方面,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享有政治平等和当家作主地位,另一方面,历史上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所遗留的一些影响并没有彻底消除,在一定情况下还会表现出来;
一方面,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民族之间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磨擦;
一方面,各民族相互关爱、情同手足,共同性不断增多,另一方面,由于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加上地区、城乡、民族之间人员流动加快,误会和纠纷不时出现;
一方面,民族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另一方面,由于有些人法制观念淡薄、执行政策片面偏颇等原因,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的事情时有发生;
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另一方面,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和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也没有放松,与国内民族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处心积虑地利用所谓“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加紧对我进行渗透、分裂、破坏和颠覆活动。民族问题的特点是,它涉及国家的核心利益,一出现就不是小问题。
由此可见,切实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十分繁重,非常艰巨,不能有丝毫放松。
三、用科学发展来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和突出地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迫切要求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当前。民族地区的各种问题,包括差距拉大、吃饭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等,都与贫困问题相联系。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
到解决,就很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一是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二是容易引发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心理上的不平衡;三是可能被国内外敌对势力和分裂分子利用。
对此,我们必须站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这一最高利益、核心利益的高度,采取特殊政策措施,下大力气解决:在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中,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更加紧迫的位置上来。既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又要给予更优惠的政策;既要帮助他们把经济搞上去,又要帮助他们发展各 项社会事业;既要继续发挥中央政府的作用,又要坚持抓好各地的对口支持工作。切实加大感情投入、政策投入、人才投入、资金投入和科技投入。充分调动民族聚居地区内外两个积极性,使民族聚居地区的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要以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在加快民族聚居地区发展中,坚持一切以人为本,投资于民,造福于民,切实加快少数民族的自身发展。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中,努力缩小民族间发展差距,促进各地区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
总之,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没有民族团结的社会和谐不可能是真正的社会和谐;不促进民族团结的发展,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发展。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是相互促进的。
第五篇:论和谐校园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论和谐校园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和谐社会是全世界人民都向往的生活,更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在国际形势日趋多变的今天,要有力应对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首先要把国内事办好,要依赖我们全国各族人民的精诚团结,集中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和谐社会的任务是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和谐社会中我们的民族是具有活力的。要建设和谐社会,使我们的民族更具竞争力,先进文化的建设则不容忽视。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导,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的创新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尤其是不良的文化的渗透正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高等教育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而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如何建设和谐校园,把自己培养成有和谐意识的国之栋梁在大学学习中尤为重要。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在建设和谐校园中与同学和谐相处,与老师和谐相处,与我们刚刚接触到的社会和谐相处,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我们以后构建和谐社会必要的准备。
随着和谐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要统筹城乡发展,使乡村的孩子和城镇的孩子一样享受受教育权。在这项政策的扶持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子弟和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如何与这些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同学和谐相处是我们每个大学生都面临的问题。与同学和谐相处,首先要尊重,欣赏他人的优点,在相处中互相学习各自的长处。我们今天学习如何与我们的同学和谐相处,就是在培养走向社会后如何与其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只有在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能谈合作,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尊重知识,尊重老师是我们构建和谐校园的另一个基础。只有师生建立和谐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发挥学校的作用,从而构建和谐校园。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能传播知识,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会把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传播给学生。我们要认真向老师学习对待知识严谨的态度从而培养自学能力。每个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学习而我们不可能永远在学校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尊重老师学会自学。这对我们日后离开校园自主学习至关重要,因为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先进文化,而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能与时俱进发挥自己的作用。
构建和谐校园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是培养我们和谐思想和协调能力的地方。我们的校园内外充斥着各种诱惑,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定力,认真接受思想教育,认识我们的国情,客观的看社会,对社会和政府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尽自己的努力培养自己的和谐意识协调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