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师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浅谈师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的战略举措,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社会工程,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国有13亿人口和众多的阶层、单位和领域,要构建如此庞大的和谐社会,就需要人人出力、形成合力,各单位、各领域努力构建自己的和谐小环境。和谐社会的核心问
题是道德问题,师德建设就是在教育领域构建一个和谐的小环境,它是整个构建和谐社会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师德建设是提高民族道德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教育素质重在师德。师德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服务工作的政治方向、指导思想、精神面貌、文化素养、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创造才能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增强教师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的自觉性,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调节处理好各种关系,为教师的工作、学生的成长,营造和谐有序的环境,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它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基本特征的内涵相符,目标一致。
师德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制的施行,国家的巩固,社会的稳定,都要以良好的社会道德为基础,只有德、法并举,法制才能推行,国家才能巩固,社会才能稳定发展。而道德建设的主要手段是教育,社会教育中学校教育处于中心位置,是整个道德教育体系的核心和主干,而要把学校建成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师德建设是关键。教育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水平,道德教育的好坏取决于师德的水平;没有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学校就不可能成为道德教育的基地。教师队伍的师德状况如何,将影响到青少年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可以说,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社会则和谐发展。另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能促进师德建设,和谐、友善、公平、有序、进步的社会大环境,不但能巩固师德建设的成果,而且对于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成就也可以起到强化作用。所以两者相互促进,关系密切。
二、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广大师生综合素质,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构建和谐社会,教育举足轻重,师德建设好坏,关乎教育兴衰。首先,教育战线口众多。全国教育战线现有3亿多人口,几乎占了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1000多万各级各类教师,默默地工作在各自岗位上,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这是一批不可忽视的力量,一批超过自身能量的力量,这就决定了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尊师重教的传统。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尚书.泰誓上》云:“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君并称,在民间也有供奉“天地君亲师”的风俗习惯,可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礼记.学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即建立国家政权统治人民,最重要的是教育。荀子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家要兴旺,必须尊师重教。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从理性高度认识到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古往今来,中国人除天伦应尽的孝道外,特别重视“师道”,因为一切人都需要教育,都需要依傍师长的教诲成长,因此有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感言。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也由此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对“师”最精辟、最完美的解释是唐代韩愈的《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自古以来不仅把教书者称为“师”,而且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教师地位尊,其影响必广必大。第三,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它不同于工人、农民等其他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千差万别的个人,教师通过辛勤的工作,将其培养成能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反之,教师工作如果失误,不仅误人子弟,而且会殃及社会及后人。今天,人们称教师为“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是对教师更科学、准确的尊称,表明了人们对教师职业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敬意。因为,教师不仅要把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以“为人师表”的行为将自己的品德、人格、情操、爱心、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承传给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起到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学生出于对教师的崇敬,往往把教师视为人格的化身,学习的楷模。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人格和道德的力量,将
会长久的影响学生的一生,甚至下一代。因此教师队伍的道德状况,将直接影响亿万青少年乃至整个民族的道德风貌,影响整个民族的主流价值和核心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这充分表明师德建设在振兴民族、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
三、革除弊端,与时俱进,努力加强师德建设
加强师德建设必须在以下几
方面着力。一是顺时应势,紧跟时代步伐。当前,我们正面临一个特殊历史发展阶段—经济转型时期,国际经验证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后,社会就进入各种利益调整、冲撞的矛盾凸显期,如何度过这个敏感而关键的发展时期,需要全体人民齐心协力,和衷共济,排除一切障碍。在这样一个经济转型时期和信息化时代,就要求我们建构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意识形态和道德伦理体系,对教师职业道德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认真探索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规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革除弊端,大力弘扬新师德。在师德建设中,我们不仅要铲除辱骂、歧视、体罚学生等历史积弊,而且要注意克服当前存在的一些新时弊。我们任何一个人也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在真空中,社会上存在的短期行为、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正逐渐侵蚀教育领域,也对教师形象造成极大损害,有损师德形象的人和事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师德建设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艰巨、紧迫,且任重而道远。三是抓住实质,深入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质是“敬业爱生”。敬业,就是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严谨笃学,勤奋工作,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水平,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爱生,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相信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全身心培养每一个学生,成为有德之人、有为之人。这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信条。
每一位教师都要自重、自强、自律、自爱,立师志、修师德、练师功、树师表,不仅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和文化底蕴,还要真正认识到师德是教师职业之魂,自身会做人,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展示师德魅力,影响教育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师德建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浅谈师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谈师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篇:加强道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道德水平,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道德建设,是提高国家文明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道德建设的加强,广大社会成员的道德意识不断提高,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一些社会不正之风,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蔓延滋长;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见利忘义、欺骗欺诈等现象屡禁不止;一部分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淡薄,有损国格人格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贪污受贿、违法乱纪,严重损害党的形象。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因此,积极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已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
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有和谐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要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人,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公民道德建设将培育“四有”新人作为根本任务,强调的也是以人为本。通过加强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形成改革和发展的合力,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实践证明,在制约社会和谐的各种力量中,由道德价值观凝聚起来的精神上的和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人们只要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面对社会的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才能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凝聚力量,步调一致地去化解矛盾、消除冲突。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全社会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的社会。加强道德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把握好以下几点:(1)加强道德建设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正确的道德导向。道德理论要发展、创新,贴近实际和生活,要用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统一、整合、引导人们的思想健康向前发展。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贯穿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体现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的各个环节。(2)加强道德建设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伦理支持。和谐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而又不断克服矛盾的过程,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克服不道德、不和谐的现象。要用道德高尚的东西抵制庸俗的东西,用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化解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不断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不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存在的问题。(3)加强道德建设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舆论监督。各级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普及道德规范,开展舆论监督,大力发挥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4)加强道德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道德实践的基础。加强道德建设归根到底要靠实践,否则,道德建设将无从谈起,必须从我做起,身体力行,言尔必行,知行统一,必须从身边小事做起,把基本的道德要求付诸实践。
总之,只要我们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扎实推进道德建设,就一定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社会保障法治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社会保障法治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
刘诚
一、社会保障法治建设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坚持民主法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六个原则之一,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六项措施之一,阐明了社会保障法治建设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社会保障法治不仅是工具、手段,而且是理念、目标。国外的经验教训也充分说明,社会保障法治建设与社会和谐存在密切联系,社会保障法治建设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如英国作为最早进行社会救济立法的国家、德国作为最早进行社会保险立法的国家、美国作为最早进行社会保障综合立法的国家,其立法无不源于社会矛盾的剧烈,其立法也都达到了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效果。
(一)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一方面,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1)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本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特征的社会。(2)公平与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核心内容。(3)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一个重大的主题。而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其主体要素——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4)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前提。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特征。但离开了公平正义,社会的安定有序就无法得到保证。[1]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一种客观要求。社会公平体现在经济利益方面主要是社会成员之间没有过分悬殊的贫富差别,即所谓“不患贫,患不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机制与竞争机制相联系,必然形成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不均等,甚至相差十分悬殊,强者成为富翁,弱者陷于困境。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就需要运用政府的力量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通过社会保障措施,通过对社会成员的收入进行必要的再分配调节方式,将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适当转移给另一部分缺少收入的社会成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缓和社会矛盾,以促进社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会公平目标的实现。[2]关于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公平的关系,罗尔斯在其代表作《正义论》中也有专门研究。他把公平的机会均等看作是这样一套体制,他们保证使具有同样动机的人得到同样的教育和文化的机会,并根据与有关部门任务和工作相当的才能和努力,使各种职位所有人开放。[3]并且,从代际正义角度研究了社会保障问题,提出“最大限度地提高地位最不利集团的期望,就是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应该达到的标准”。[4]
由此可见,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有效实现社会公平,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二)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利益分享”和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更加注重公平,但注重公平不等于忽视效率。如果没有效率,陷入物质匮乏,则社会矛盾的加剧不可避免。因此,发展和分享应该并重。实际上,社会保障制度兼顾了发展与分享,既通过分享解决了社会稳定的问题、又通过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和促进消费解决了经济发展的问题。社会保障制度既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又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助推器”;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利益分享”和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社会保障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安全体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系,它通过对没有生活来源者、贫困者、遭遇不幸者和一切工薪劳动者在失去劳动能力或工作岗位后,给予救助,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消除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以维护社会稳定。因此,社会保障又被誉为“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铁血宰相”俾斯麦在解释政府为何要为工人搞社会保险时直言不讳地说:“一个希望得到养老金的人,一般不会好斗,而且易于管理。” [5]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客观上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效果。
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对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助推器”;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有促进公平的价值,对效率也有重要价值。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实践已经证明、并且必将进一步证明,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较之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有效率、并且具有持续性。[6]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有力地保证了贫困者的生存权、也保障了其受教育的权利。因此,不仅促进了就业机会的均等,也极大地促进了人力资源素质的整体水平,从而对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缩小贫富差距,可以促进消费,从而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必须平衡,没有消费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与需求的支持,生产与供给就不可能持续进行。经济危机的历史说明,只有提高收入水平从而扩大需求,才能使经济平稳增长。
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讲是为广大人民能够享受更好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若广大人民群众不能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经济发展就失去了意义。历史经验证明,“利益独占”造成社会经济差距扩大,从而加剧社会矛盾;“利益分享”通过缩小社会经济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利益分享”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实现形式,它突破了“利益独占”的传统思维的束缚,主张把建立全社会的利益分享机制,作为克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内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手段。[7]建立利益分享机制,以促进社会和谐。
(三)社会保障与法治建设密不可分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史说明,社会保障与法治建设密不可分;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均是立法先行的。英国在爱德华三世统治时期1349年就通过了《济贫法》,[8]德国则在1883—1889年间相继通过了《健康保险计划》、《工伤事故保险计划》和《退休金保险计划》,美国1935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社会保障法》为名的法律。《社会保障法》被看作是“新政”的“奠基石”,减少了社会冲突、稳定了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二战之后,有较长一个相对稳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定的和平发展时期,应该说各国的社会保障法治建设从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是依法建立起来的,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当代各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很重视社会保障法治建设,这是由公共权力的法定性(法无授权则禁止)和社会保障产品的公共性(政府都是责任主体)决定的:国家对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待遇标准只有通过立法才能公平地确定并公之于众,国家对需要保护的特殊群体给予帮助只有通过立法才得以强制施行。因此,在现代法治国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社会保障措施都被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综上所述,社会保障法治建设与社会和谐存在密切联系,社会保障法治建设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保障法治建设通过有效实现社会公平而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通过实行利益分享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二、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指导思想存在偏差
目前,尽管中央已经充分认识到过去指导思想的偏差,正花大力气解决社会保障问题。但在社会保障领域,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指导思想仍然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混淆了市场与政府的分工,政府责任不到位与越位并存,突出表现在把应由政府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承担的责任错误地当成企业和个人的责任而推向市场。二是混淆了国民经济效率与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效率问题,混淆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公平原则)与市场制度的原则(效率原则)。三是重效率轻安全,忽视了社会保障制度安全网的功能。四是忽视了社会保障制度与相关制度的配套协调问题。五是片面注重立法数量,忽视立法质量;重视义务(第一性义务)方面的规定,轻视法律责任(第二性义务)方面的规定,导致法律的可实施性差、许多法律规定流于形式。
(二)立法工作严重滞后
纵观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史,无一例不是立法在先。如德国在1883年就颁布了《劳工疾病保险法》,尔后于1884年和1889年分别颁布《劳工伤害保险法》和《残废和老年保险法》。[9]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无一部专门的社会保障法律。作为社会保障制度核心的社会保险制度,理应首先立法,但至今尚没有一部社会保险方面的法律出台。仅从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方面看,社会保险费拖欠、挤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是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现象严重,一些效益好、有缴费能力的企业也大量拖欠养老保险费,既损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又削弱了养老金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挪用社会保险基金的问题不断发生,最近的上海社保基金案,充分说明了立法滞后的危害性。此外,由于社会保障立法滞后,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对社会保障争议案件的处理,也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三)公共卫生体系脆弱、义务教育制度收费
公共卫生体系脆弱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漏洞。我国社会保障改革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个人责任,混淆了国家责任与个人责任的界限,导致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2002年末至2003年上半年发生的SARS事件,充分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经费短缺、设备落后,体系不健全(有的省竟然没有传染病防治机构)。农村公共卫生问题更为严重,不得不依靠计划生育体系开展SARS防治工作。目前,尽管状况得到改善,公共卫生体系脆弱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义务教育收费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大问题。底层人群代际传承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义务教育制度则是解决底层人群代际传承、实现底层人群摆脱贫困的关键,也是底层人群向“上”流动的最重要机制;义务教育是实现机会平等的前提,如果没有义务教育,劳动者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就已经丧失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因此,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推行免费的义务教育。不仅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免费的义务教育,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已经推行。如,墨西哥实行10年免费义务教育,包括一年学前教育,不需缴纳学费和课本费;印度实行8年免费义务教育,免费范围通常包括学费、教科书、校服、午餐等(私立学校也可免费就读);连卢旺达也实行了9年免费义务教育。[10]但我国多年来却一直实行收费的义务教育。如浙江省政府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2003年通过的《浙江省义务教育收费管理办法》规定,“学校可以向学生收取杂费、代管费”,“接收借读学生的,可以收取借读费”。[11]除了合法的收费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乱收费。
(四)社会保障实施机制较弱
社会保障的实施机制包括行政执法、司法、争议解决的仲裁以及法律监督等。实施机制弱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法律中缺乏明确的责任规范和有效的制裁措施。目前突出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是社会保险基金缺乏有力的保护,刑法没有将其列入保护范围。目前,社会保险基金的拖欠和挤占、挪用、截留问题相当严重。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拖欠社会保险基金。许多企业因经营不善,严重亏损,无力缴纳社会保险基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存在攀比思想,因此也拖欠。另一方面,社会保险基金的挤占、挪用和截留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但现行刑法缺乏保护社会保险基金的规定,致使社会保险基金得不到有力的保护、违法行为得不到有力的惩罚,结果问题越来越严重。[12]
三、加强社会保障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保障法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是保障人权的重要手段,也是缓和社会矛盾的有效措施。任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成熟的国家,都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使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通过社会保障法的实施,使社会保障活动得以规范;通过社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会保障法的修改,使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完善。因此,我国应该加快社会保障法治建设,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世界各国社会保障法治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其发展趋势,目前中国社会保障法治建设主要应该做好以下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端正指导思想
从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应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解决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低效率问题,也要解决政府责任问题;既要解决政府越位问题,也要解决政府缺位问题。此外,加强法治建设不同于法律数量的简单增加;立法质量问题更加重要。应该更加关注立法技术,切实提高立法质量。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保障全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为基本目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全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应明确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不把社会保障责任推给个人和市场。我国社会保障法治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效率原则,即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效率为核心、以不伤害国民经济效率为限度。二是公平原则,即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时坚持公平优先。三是安全原则,即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能力。四是协调原则,即社会保障制度与相关制度配套协调、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状况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相适应。五是实用原则,即更加关注立法质量问题,切实保障立法的可操作性、避免立法流于形式。
(二)尽快制定社会保险方面的法律
目前,应该尽快制定社会保险方面的法律。社会保险制度禀承积少成多、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保险精神,在劳动者遇到生育、伤害、疾痛、残废、老年、死亡等事项时,依法支付保险金。制定社会保险法的必要性在于,一方面,社会保险法是社会保障法最重要的子法,居于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从我国现实需要来看,目前社会保险领域问题严重,迫切需要解决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和安全问题,切实解决劳动者的后顾之忧。此外,如果没有关于社会保险问题的法律,在发生纠纷后司法难以介入,即便介入也因无法律依据而无法真正解决纠纷。
考虑到目前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方面仍然存在方法论方面的巨大分歧,[13]并且一部综合性的《社会保险法》具有法典的性质、而我国社会保险理论和实务界的力量还不足以制定法典,当前应该分别立法。即首先制定《工伤保险法》和《失业保险法》,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先由地方立法进行探索,待时机成熟再制定法律。
(三)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完善义务教育制度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任何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都是国家责任,因此,各级政府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这一责任。首先,应该迅速建立健全各级传染病防治机构,并建立健全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在此基础上,应逐步增加公共卫生投入,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尽快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体系。应该切实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重点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事业发展。为此,需要完善相关立法。鉴于现有的《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无法完成这一使命,需要另外制定《公共卫生法》,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以保障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义务教育制度既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2006年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从教育立法层面上纠正了过去的失误,保证了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但这一修改仍然不能保证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需要相关配套立法的支持(特别是有关条款的细化工作,需要有关法规和规章的配套)。譬如,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发生违反本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部门的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这一规定就需要进一步细化。
(四)完善司法保障措施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徒法不足以自行,没有严格公正的司法和执法就没有法治。因此,应该建立相关的社会保障法律责任制度,强化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实施机制。首先,应明确规定违法责任。在没有保护性规则的情况下,单纯的调整性规则没有意义——权利只有在存在救济的情况下才能保证享有,义务只有在有制裁或制裁威胁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履行。义务(第一性义务)需要法律责任(第二性义务)来保证履行。其次,应严格执法。法律制定得再好,如果不能有效实现,社会保障法治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完善社会保障法治,不仅立法要跟上、司法和行政执法也要跟上。司法和执法机关应恪尽职守、公正司法和执法,保障有关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认真执行。为此,应强调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中的法律责任的承担。除在社会保障法律中规定法律责任外,还应在刑法中规定相应的处罚条款。对严重违反社会保障法、特别是拒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用,挪用、挤占、截留等非法侵占社会保险基金的行为人,应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经济责任和刑事责任。
注释: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法律系教授、法学博士。
[1]参见江文富:《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载《光明日报》2007年2月9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2]龙翼飞:《社会保障与法治建设》,载《光明日报》1998年12月21日。
[3] [4](美)约翰·罗尔斯著,谢延光译:《正义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页、第312页。
[5]参见龙翼飞:《社会保障与法治建设》,载《光明日报》1998年12月21日。
[6]笔者不赞成“可持续发展”这种说法,因为这种说法源于“罗马俱乐部”对人类前途的悲观判断,认为资源将耗尽。实际上。资源既具有有限性、也具有无限性;现实可利用物质资源是有限的,而未来可开发资源是无限的,特别是智力资源。
[7]参见李炳炎:《利益分享: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原则》,载《中国改革报》2007年2月15日。
[8]《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5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121页。
[9]参见史探径著:《世界社会保障立法的起源和发展》,载《外国法译评》(京)1999年第2期。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10]见《免费义务教育,各国在行动》,载《中国教育报》2005年12月16日。
[11]需要说明的是,收费具有普遍性,并非只有浙江。这里引用浙江地方政府规章,只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
[12]参见贾俊玲:《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初探》,载《经济法研究》第l卷(杨紫炬主编),第369页。
[13]需要说明的是,利益冲突方面的任何分歧都可以通过妥协解决,但方法论方面的重大分歧不可以通过妥协来解决。
第四篇: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
汤胄芳
继海南城管副大队长被曝上班时间擅离职守之后,各地陆续出现部分机关干部在上班时间玩忽职守、违规执法、办事效率拖沓、态度恶劣等有关“机关病”的负面新闻。一时间,各相关职能部门形象严重受损,群众对政府部门办事为公的宗旨满腹质疑,干部作风问题,顷刻间被推上风口浪尖。不得不承认,政府职能转变给各地老百姓带来了福音,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心为民所系,情为民所牵的温暖,也得了“改革依靠人民,改革为了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实惠。但不可否认,在全国打造“服务型政府”、“阳光行政”的同时,各地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部分公务员、干部组织纪律涣散、服务意识淡薄、作风粗暴的负面新闻屡屡见报,群众对有关部门办事效率低下、“不作为”、“乱作为”的控诉不绝于耳。整顿干部作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迫在眉睫。
众所周知,“机关病”源于“机制病”。当前我国臃肿的职能机构,过剩的公务人员是导致“太平官”、“懒汉官”、“无能官”层出不迭的深层次原因。
那么,究竟该如何进行机关作风建设呢?站在“十一五”这艘巨轮上展望“十二五”,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因体制性因
素导致的各种历史遗留问题绝不能随改革发展的步伐带入“十二五”,转变工作作风,必须从根本上入手。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个人认知是关键。
邓小平同志说“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骨干力量,其作风如何,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
首先,我们应该加大投入,狠抓干部素质教育。通过开展形势多样的培训班提高干部的思想认知水平,并严肃培训班结业考核制度,全程监控,并实时向社会公开考场考试情况,让社会参与监督。
其次,积极开展各类以转变工作作风为主题的演讲和知识竞赛活动,通过活动检查培学习效果,并将干部参与活动的次数及取得的成绩纳入干部年终考评,以条文的形势促使干部积极学习,用新知、新观念促作风转变。
再次,灵活并有效运用电视、电台、移动通信设备,用多管齐下的方式进行宣传,以主题文化的形式,在当地乃至全市范围内,不定期的开展作风模范竞选、有奖征文、红色短信征集活动来倡导学习。让社会的每一个人关注并参与到转变作风上面来,让政府的行动在人民与政府直间形成互动,倾听民声,反映民意,密切干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二、精简机构,明确责任,提高办事效率是根本。目前,各地报道的政府部门工作“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等问题”正是由于政府人员过剩,机构臃肿造成的。政府机构长久的体制性因素,不仅导致权利交叉、层次重叠、分工不清、人浮于事,还使机构间运转不协调。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被浪费在同一件事情上,办事效率低下。不合理的结构设置还导致干部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对自身责任不清楚。精简机构形成明确的权责体系,有助于形成竞争机制,提高干部的责任意识。
首先,紧缩人多事少的机构,补充事多人少的方面。其次,合并重叠组织,取消可有可无的机构,成立亟需建立的机构,并尽量减少各机关的内部层次,考虑撤销或者和性质相近的机关合并。
精简机构,应当以地方公共服务需求为标准,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根据各职能部门的业务面、工作量施行定岗,科学配备人员,使食物尽其用,人尽其责。减少并杜绝“拿钱不干事”现象的出现。
三、建立并完善各项干部作风评价机制是保障。
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结合本身实际,制定有针对性治理工作作风的考评机制,加大民主评议和群众监督测评在考核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认真贯彻业务考试制度、绩效督查制度、述勤述廉制度等规章制度,不走过场,以过硬的姿态对待各种现象、问题。再健全的制度也要强大的执行力度做保证。各政府机关应该严格按照规定办事,兑现每个干部的权责。
转变工作作风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党能否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工作面貌,是在国情、世情党情发展变化下必须面对的考验。应该认识到,党政机关的工作作风,不仅影响自身的形象,还影响着人民百姓,影响着群众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作风好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和实现。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风雨同舟90载,靠的正是凛然正气和不朽的工作作风。只有腐败的政党才会将“民本位”倒置为“官本位”。因此,转变工作作风,实事求是为民谋福祉才是立身之本。
各党员干部要戒骄戒躁、以身作则,弘扬正气,率先垂范,做树立良好风气的表率,树构建和谐社会的先锋。
第五篇:加强作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作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当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任何不和谐的因素都可能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绊脚石。而目前一些政府机关单位严重的工作作风问题令人担忧,已经成为阻碍和谐社会建设的危险因素。
加强政府机关作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迫切需要。政府机关作风不正,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发展提速期、改革攻坚期,这个时期具有矛盾多发、集中而复杂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机关作风建设抓的不紧,服务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机关干部对企业、对基层反应的问题,对群众提出的诉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各种矛盾不能做到主动防范、及早处置,社会就难以安定,构建和谐社会就只是一句空话。
加强政府机关作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何,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政府机关作风不正,容易使群众对政府机关单位失去信任,产生矛盾,不利于开展群众工作,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失去强大的生力军。
加强政府机关单位工作作风建设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政府机关单位的工作作风建设,切实改善政府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才能形成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