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的基础教育尚缺什么
我们的基础教育尚缺什么?
万年县南溪中心小学刘领永***
在教育战线工作了二十三个年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全国几十万所学校,能在全国有点名气的学校却屈指可数?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基础教育在低水平的状态徘徊?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原因影响和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展的速度和品位。
一、规划缺位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所谓关注天空,实际上就是要树立理想、规划未来,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的教育理想是什么,我们应办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应如何办教育?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要我们去规划。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学校发展,促进学校向办学方向明确,特色鲜明,办学措施得力的方向发展,防止学校发展朝三暮四,朝令夕改。然而在实际办学的过程中,真正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发展规划的学校不到1%,绝大多数学校是凭着校长的经验办学,导致学校发展定位不明、品位不高、成绩不佳。任校长六年中,我带领全校教师制定了两个三年发展规划,涵盖了学校优势及劣势分析、学校发展定位、教师发展、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建设、资源建设项目、课程建设等方面。让全校师生充分认识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确定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使教师凝心聚力,积极主动工作,全力提升专业素质。短短几年,学校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各校实际,制定学校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加强对各校执行规划的考核评估力度。通过制定规划、执行规划来规范
校长的办学行为,促使学校自我分析,自我诊断,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学校管理由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让更多的学校发展为人民群众心中的理想学校。
二、担当缺席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学校安全十分重视,重视到了谈安全色变的程度。于是乎,学校的长跑没有了,学生的春游、野外探险没有了,游泳这一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运动也在老师的再三叮嘱下,被强行取消了。更有甚者,学校限制学生在校园内的所有活动,除了上厕所就是在教室,美其名曰:为了学生安全。这种过度溺爱的做法看似是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实际上是摧残祖国的下一代。将会使他们实践能力越来越差,体能不断下降。这种因噎废食式的安全教育突显的是政府对教育的不敢担当,不敢作为。与日本政府重视体育锻炼、日本学校大胆进行耐寒、格斗等体能训练相比,我们的教育是何等脆弱,我们国家的教育官员是何等的短视。我可以大胆预测,我们这种把学生放在温室里培养的做法如不纠正,几十年后,我们的下一代在灾难面前,在强大对手面前,在挫折面前,将会变得不堪一击。到那时,输掉将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
我强烈呼吁,国家和政府应该强力推动学生体育锻炼,加能学生体能训练,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同时,政府应为学生安全事故正确引导,为学校撑腰,为校长、老师壮胆,为因为学校组织学生课外活动、体能训练出现的意外伤亡埋单,让校长、老师甩开膀子,抛掉安全的包袱,把学生培养成拥有健康体魄的接班人。
三、文化缺乏
文化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康德、怀特等哲学家认为:文化是一种精神的符号体系,指一个群体、组织在长久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包括他们的思想、理念、行为、习惯、禁忌、传说、建筑、制度、一切作品„„。学校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特质,是学校组织成员的精神皈依,是他们认同的信念、观念、语言、礼仪等的聚合体。然而,我们的校长在理解和打造学校文化时,缺少一种文化自觉,简单地把一些口号、标语、制度作为学校文化的全部。学校没有自身的管理文化、课程文化、教学文化、评价文化、师生行为文化。这样的学校怎能称为有文化的学校?
我认为,学校文化的好与坏,不能简单地看这所学校外表的东西,而应看这所学校以否促进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在学校中得到舒展、成长。作为学校校长,他的使命就是通过打造学习文化,促进教师主动发展,为教师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投入更多的资金,创造更多的平台。我任校长以来,坚持把教师学习培训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校本培训为抓手,以校本教研为平台,促进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校长要改进学校的管理文化,要给教师自由创造的空间,要允许教师失败,要关心教师的吃、住、行,更要关注教师的核心诉求,要让教师幸福地工作。
校长要打造课程文化,要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加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培养人性、有特长、视野开阔、基础扎实的学生。近年来,我校开发了师生共读、学生社团等十多个校本课程。如我校每年投入几万元购买儿童文学供全乡漂书,让学生在文学的浸润下成长,为他们的精神发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周三、周五下午的才艺展示、学生社团活动,让学生热爱校园生活,学有特长。
校长要改革当前的以分数定成败的思维模式,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考核学
生,鼓励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发展,形成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体系文化,真正让学生德、智、体、美、劳都等到合适的发展。要让学校的教育适合学生,不要让学生适合学校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校采用“十星”评价的办法,鼓励学生达到“五星”的基础,力争达到“六星”、“七星”„„直至“十星”,让每个学生,每个学期都能获得一两张奖状,学校坚持发现肯定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明确努力的方向。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打造学生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然后,当下的大多数课堂与20年前的课堂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教师串讲串问,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比比皆是。校长要引导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走下讲台,学生自己已经懂的不教,学生通过自学能弄懂的不教,通过讨论能弄懂的不教。要结合学生认知规律,知识建构特点,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
我校提出了“智慧管理、幸福教师;理想课堂、快乐学习”这一办学宗旨,其中理想课堂旨在培养每位老师能上出一堂自己满意的课,能上一堂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效果高效的课。学校推行了“三次备课”、“学稿”等一系列改革,目的就是打造南小特有的课堂教学文化。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智慧、勇气、责任和担当,才能履行好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重任。任何的短视行为都将是昙花一现,终将退出历史的舞台。愿每位关心教育、献身教育的有识之士都能认真思考教育,思考如何办出有品位的教育!
第二篇:金融消费者权益尚缺法律保护
金融消费者权益尚缺法律保护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0年09月08日 16:03 《当代金融家》
Interest of “ nancial customers ” lacks protection of law
文 /史润青
储户存款被冒领,对冒领存款拒不退还,开立存款户必须同时办折办卡,擅自“转让”客户信息,错登个人信用记录,对格式合同条款不做解释……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种侵权形式,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谁来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应尽快制定专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相关法律制度。但这并不是指重新起草、出台一部新的法律,而是建议对现有的监管法律进行修改,在立法宗旨、专门章节中增加有关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内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消费的形式已从单一的银行存取款向支付、理财、融资、投资等一体化交易延伸,伴随出现的是,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地位的不平等也日益突出。为此,经合组织(OECD)在讨论加强各成员国金融市场合作的会议中,专门将保护消费者权益列为四个基本目标之一。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中提出,美国将创建消费者金融保护局,新机构将担任个人消费者金融产品的主要监管者,保护消费者免遭不公平待遇或欺骗行为。
但是,对于我国大多数的社会公众来说,“金融消费者”还是一个较为生疏的名词。由中国人民银行建设的个人征信系统显示,该系统已经采集了6.7亿人的个人信用基础信息,这表明直接接受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的人群占到了我国人口的50%。然而,在我国金融事业快速发展、居民金融消费日新月异的今天,金融消费者权益有哪些?应当由谁来保护?如何保护?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金融消费者的定义和权利
在我国,金融消费者还不是一个法律概念,金融消费者的权利自然也没有法律述及。对此,笔者结合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金融需求、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及有关文献的论述,且做如下定义:金融消费者是为了满足支付结算、获取信用或金融资产运用等金融性生活需求,购买、使用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章确立了消费者所享有各项权利。以此为基础,金融消费者权利,是指消费者在金融消费领域所能够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金融经营者相应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它是消费者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九项权利。
一是金融消费安全权。金融消费者在购买、使用金融产品和接受金融服务时依法享有生命健康和财产不受威胁、侵害的权利,包括人身安全权和财产安全权两个方面。这项权利是金融消费者作为消费主体享有的首要和必不可少的基本权利。
二是金融消费真情知悉权。在消费中,金融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产品或所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例如了解存、贷款利率、手续费、保险费、理财产品风险与收益等。
三是金融消费自由选择权。金融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爱好与判断自主选择金融经营者作为交易对象并决定是否与其进行交易,有权自主决定消费方式、消费时间和地点,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不合理干预。
四是金融消费公平交易权。金融经营者在与消费者形成法律关系时,应当遵循公正、平等、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强行要求消费者购买、使用其产品或接受其服务,也不得在合同或法律关系中制定规避义务和违反公平的条款。
五是金融消费损害赔偿权。这一权利又可称为求偿权或索赔权,是指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消费过程中非因自己的故意或者过失而遭受人身、财产损害时,有向金融经营者提出请求赔偿的权利。只有这项权利最终得到了实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算真正的得到了保护。
六是金融消费者结社权。这是宪法规定的结社权在金融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权利。七是金融消费者受教育权。八是金融消费者受尊重权。九是监督权。
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
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是维护市场秩序、保障金融改革开放深化,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但在实践中,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尚未得到充分重视,远远滞后于金融市场的发展。
一是权利机关对保护金融消费者的议事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二是缺乏专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法律制度。在已出台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中,对于约束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保护金融消费者,都没有明确的条款。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由于出台于金融市场发育还很不充分的1993年,没有将金融产品与服务规定其中,其适用性明显不强。三是监管当局没有设立专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机构。四是行业自律组织忽视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五是金融机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现象日益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保险类投诉2218件,同比增长25%。据上海银监局统计,2009年受理各类对银行业机构的信访投诉事项4788件,同比增幅9%。金融消费纠纷不断上升的同时,侵权形式更可谓形形色色:储户存款被冒领,侵害消费者资金安全权;开立存款户必须同时办折办卡,侵害消费者自由选择权;发售理财产品忽视风险提示,侵害消费者知情权;擅自“转让”客户信息,侵害消费者隐私权;对冒领存款拒不退还,侵害消费者求偿权;错登个人信用记录,侵害消费者声誉权;霸王条款数不胜数,侵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对格式合同条款不做解释,侵害消费者受教育权
发达国家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经验
一是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使得消费者权益得到较为充分的保护。美国对金融机构消费者保护的法律层面建设比较完善,有《诚实信贷法》、《诚实储蓄法》、《公平信贷机会法》等。英国颁布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令》明确规定金融业管理局负责监管各项金融服务,同时设立单一申诉专员和赔偿计划架构,为金融服务消费者,提供进一步保障。
二是建立了执行消费者保护措施的相应机构。实行联邦制的美国,各类不同的金融机构归属不同的部门监管。这些监管机构有权对违反任何有关保障客户法规的金融机构采取执法行动。英国的金融服务监管署是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同时也肩负金融服务业的消费者保护职能。澳大利亚在监管法律方面没有明确消费者保护方面的职责,但是证券及投资事务委员会承担了消费者保护的具体职责。
三是行业自律机制对金融消费者权益具有较强的保护力度。在英国,所有主要银行和房屋贷款协会同意遵守《银行业守则》,银行业守则标准委员会负责监察银行和房屋贷款协会遵守情况。
四是不同程度地建立了处理消费者投诉的解决机制。
五是在制度的设计上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在保护弱势群体上各国都采取了措施保障低收入群体能享受到基本银行服务。
建立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构想
第一,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应遵需的原则。一是国家保护原则。国家应通过立法对金融机构进行适当干预,对消费者提供各种帮助,设立专门组织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将金融消费者的保护落到实处。二是倾斜保护原则。有必要对金融消费者进行倾斜保护,赋予其一些特殊的权利,对金融机构做出一些合理的限制,使金融消费者能与金融机构适度抗衡。三是及时和有效保护原则。金融产品和服务一般都拥有庞大的受众,社会影响大。一旦出现问题,应迅速妥善处理金融纠纷,防止事态扩大,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四是依据金融规律保护原则。应遵循金融市场发展的规律,但不得假借市场规律,甚至伪造金融惯例,为损害金融消费者权益制造借口。
第二,构建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基本制度。首先,尽快制定专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相关法律制度。但这并不是指重新起草、出台一部新的法律,而是建议对现有的监管法律进行修改,在立法宗旨、专门章节中增加有关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内容。
分析现有的《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法》、《保险法》等主要监管法律,以及考虑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笔者认为最适宜修订的应当是《中国人民银行法》。首先,人民银行肩负有维护金融业稳定的职责,而保护金融消费者,维护社会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正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客观需要;其次,我国金融分业监管模式与金融混业经营的现实,使各监管部门独立解决各自领域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不仅会增加监管成本,容易造成监管重叠问题,而且难以形成监管和保护的合力;第三,在现有法律制度上完善充实相关内容的成本要远低于制定一部法律的成本,也有利于避免新旧法律在某些环节上的冲突。
在修改《人民银行法》过程中,应当将“适当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写入立法宗旨中;要明确金融消费者的法律概念;赋予金融消费者合法地位与权益;确定实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权利机关及职责;确定金融消费争议的解决框架等纲要性、基础性内容。同时,还要在修改后《人民银行法》的指导下,依法制定可操作性较强的规章或条例,其中重点应明确以下几点:一是要明确规定客户信息的收集、传播和使用,这些不仅关系到客户的经济利益甚至关系到他们的人身安全;二是要对金融机构的透明度制定标准,要求其充分的信息披露;三是要建立金融机构与消费者发生争端后的解决机制。
其次,成立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监管部门。如果能在《人民银行法》的法律框架下确立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相关制度,那么法律自然也就赋予了人民银行行使相应的职能。人民银行就应当及时组织成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来负责对金融业消费者保护。并且这种监管应当适应我国金融业跨业经营的趋势,即,不仅负责对银行、证券、保险向消费者提供的传统产品与服务的监管,而且还应负责监管金融跨业销售中的消费者权益保障问题,以及与支付清算、信用供给有关的尚未获取合法金融机构地位,但又属于经营金融性业务的组织的监管,如: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公司、贷款公司、基金会等组织的金融性业务。同时,为增强各分业监管机构与央行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工作方面的协调性、一致性,银行、证券、保险等分业监管机构也应当成立负责消费者的投诉的内设职能部门,并建立一套规范的处理有关纠纷的机制。
再则,加强金融业自律组织建设,促使其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发挥实质作用。建议以央行为首的监管当局强制性地要求金融各业的自律组织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制定一系列的自律守则并严格执行。自律组织在涉及消费者权益的事项上应对监管当局负责。
最后,建议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组织。
(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阳泉市中心支行纪检书记)
第三篇:“新基础教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新基础教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上海金汇实验学校
单云德
在世纪之交基础教育面临转型性变革的途中,“新基础教育”一词,已成为实验教师的一个高频词汇,由外在的植入到融化进自己的血液之中。五年来我们与华师大的专家组零距离的接触,感受到先进教育理念的神奇魅力。这是一段难以忘怀的教育经历和体验,我们亲眼目睹了学生和教师的变化,看到了学校的长足发展。
“新基础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是全新的教育理念,包括教育的价值观、学生观、活动观。教育正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的发展,要以高质量的学校生活,让学生的今天和未来更美好!教师将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的满足和提升学生成长需求的组织者!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正在转化为先进的教育行为。
“新基础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是求实的研究态度。叶澜教授和华师大专家组深入到教育教学第一线,理论适度先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新基础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是科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研究属于事理研究,既要成事,又要成人。叶澜教授教给我们的是,要学会复杂思维。我们找到了教育实践研究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走进课堂,听课评课。教师已不满足于听几句表扬的话语,更喜欢听具有重建意义的批评。
“新基础教育”在我们实验教师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到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从事教师职业,使我们感受到精神生命的欢乐。顺着教材的脉络,浏览古今中外的典籍,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与人类丰富多彩的精神生命对话,这是何等酣畅。我们渴望走进课堂与学生亲密接触,进行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交融、智慧的碰撞,从中感受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和欢乐。
我们正在努力营造一个共同成长型的课堂,不只是学生,也包括老师在内。实验教师常常会被学生的智慧火花,撩拨得兴奋不已。我们体会到,学生是教育对象,同时又是教学资源。我们追求让每一位学生各尽所能地主动学习,各取所需的自主学习,各有所得的发展学习。让课堂洋溢生命活力,张扬个性、鼓励多元、提倡兼容、追求和谐。我们也渴望教师自身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知识系统、思维严谨、语言幽默、师生融洽。我们正在告别教书匠,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我们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策略,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变有价值的问题为课题;对课堂教学做研究,为课堂教学做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研究。进一步发展到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同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新基础教育”也改变了教育管理者的生存状态。使教育管理者具有独立的人格、主动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审美的眼光,发展的视野。与师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并指导实践。教育管理的职业生涯有了全新的诠释:为了每一个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发展;也同样为了每一个教师,为了每一个教师的发展,为了每一个教师的主动发展。这是我们在“新基础教育”实践中,对教育管理者的意义的理解,并且指导着自己的实践和追求,从而找到一个教育管理者自己的位置和存在的价值。
“新基础教育”实验是一面旗帜,我们实验组的全体老师,凝聚在这面旗帜下,共同走过了五年。这是世纪之交的五年,这是难以忘怀的五年。“新基础教育”理论犹如催化剂,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中,我们的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开始发生转型性的可喜变化。
第四篇:俄罗斯基础教育所见所闻和给我们的启示
俄罗斯基础教育所见所闻和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中小学校长代表团访问俄罗斯见闻录
由教育部国际司、中俄教科文合作委员会教育委员会组织的中国中小学校长代表团,于2004年6月23日至30日访问了俄罗斯。这是继2002年中国中小学校长代表团访问俄罗斯之后,教育部组织的第二个中小学校长代表团。代表团在俄罗斯先后访问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座城市,与两市的4所中小学进行了交流,走访了圣彼得堡市教育局。在俄罗斯期间,代表团还游览了莫斯科红场、克里姆林宫、圣彼得堡冬宫和普希金城等名胜古迹。代表团所到之处受到了我驻俄使领馆和当地同行的热情接待。短暂的8天访问,校长们从近处考察了俄罗斯基础教育的现状,对俄罗斯的教育改革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比中俄教育的异同,对进一步搞好我国的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俄罗斯中小学所见所闻
(一)当前俄罗斯中小学的一些情况
1.俄罗斯的基础教育学制为11年,学生6岁入学。多数学校是中小学连在一起的普通学校,实行11年一贯制,1~4年级为普通初等教育阶段(小学),5~9年级为普通基础教育阶段(初中),10~11年级为普通完全教育阶段(高中)。除普通学校外,还有侧重某些学科的专门学校和不设小学的重点中学与不设初中的高级重点中学。2001年,俄罗斯政府制定并通过的教育改革方案,决定将中小学以12年学制取代目前的11年学制。
2.俄罗斯教师队伍有很好的基础,有较高的学历层次。例如,圣彼得堡第145中学校长依戈洛娃是一位60多岁的俄罗斯功勋教师,她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在她的学校里,有学生650人,教师75人,行政人员15人,具有副博士学位的教师超过15%。可以看出,这所学校的干部、教师素质普遍比较高,学校管理井然有序。
3.学校教师待遇低,工作量比较大。一般教师每周18节课,工资在150美元左右。退休教师只有大约80美元的退休金,而俄罗斯的物价比我国高。因此,目前俄罗斯年轻人不愿当教师,教师流失和匮乏的现象相当严重。许多教师,尤其是男教师毕业工作2~3年就改 行了。根据俄罗斯教育部的资料,在俄罗斯150万中小学教师中,女性比例高达85.3%。我们见到的十几位校长,只有1位是男性,其余都是女性。俄罗斯的校长们都在为无人接班犯愁,听说中国的学校有那么多青年教师,他们都非常惊讶和羡慕。
4.俄罗斯学校教室布置得比较温馨。规定一个班不超过25人,不少学校的班额还要小。教室的壁纸大都是发动学生家长出资贴的。小学班主任的办公桌就设在本班教室里,办公桌上配有计算机。教室里设有书柜,陈列书籍和学生作品。有的教室后部还铺一块地毯,让学生玩耍和累了时躺下休息。教室充满人性化、家庭化和个性化色彩,班班各不相同。5.在我们所参观的俄罗斯学校里,学生的管理抓得比较紧、比较细。学校除设校长和教学副校长外,有的还专设德育副校长。圣彼得堡第145中学教学楼门厅前方,张贴着俄罗斯国旗、国歌和普京总统像。圣彼得堡第652学校还专设两间展室,陈列当年游击队抗击法西斯的图片和实物。虽然展室很窄小,但它在圣彼得堡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博物馆,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热爱劳动、爱护公物教育在俄罗斯学校开展得非常好。每年放暑假前,为了防止强烈的日光把课桌椅晒坏,学生们自己动手,把教学楼的全部玻璃窗用旧报纸覆盖起来。
6.从所参观学校的外表看,多数设施比较陈旧。莫斯科第1948汉语学校是一所新建校,学校设备也相当简朴,最先进的设备还是几年前我国李岚清副总理访问该校时赠送的多媒体教室,那里的计算机和DVD都是我国制造的。在圣彼德堡参观的两所学校,也是设备多年没有更新,学校外观欠佳,不少校舍的外墙就像毛坯房,没有任何装饰;课桌椅多是“四世同堂”,最老的已用了三、四十年,可见政府给学校的投资是十分有限的。
(二)俄罗斯汉语学校的办学情况
俄罗斯的中小学大致可分为四类:普通学校、专科学校、理科特色校和文科特色校。我们在俄罗斯参观的3所汉语学校,都属于文科特色校。莫斯科第11学校和圣彼德堡第652学校,成立已有几十年,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教授汉语。莫斯科第1948学校成立于1998年。这3所学校都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的基础教育,并以深化汉语教学为特色。
在汉语学校里,学生们用汉语为我们介绍学校的情况,表演中国歌舞节目。学校的环境布置突出中国文化,在各校几乎都能见到孔子像和中国字画,到处摆放着中国工艺品。图书馆里,有很多中国使领馆赠送的中文图书、杂志。学校还有不少DVD光盘,《西游记》等电视剧是俄罗斯学生们最爱看的。学校里的汉语教师,大都是俄罗斯人,他们有的曾在中国学习,汉语说得不错。有的学校聘请了华人教汉语,并担任翻译。汉语学校的领导和师生们对中国非常友好,对学好汉语十分重视,中国客人也经常来此参观。1991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曾访问圣彼德堡第652学校,并题词留念。2001年9月,我国教育部王湛副部长也访问了该校。俄罗斯的汉语学校为发展中俄友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俄罗斯对中学生毕业庆祝活动高度重视
6月25日是俄罗斯统一的中学生毕业日,学校都要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俄罗斯举国上下对这一天高度重视,他们把高中毕业看作学生成年的开始。莫斯科的各个重要活动场所,都提供给中学毕业生进行狂欢。我们亲眼看到莫斯科胜利广场和列宁山上的莫斯科大学广场,早早就被军警戒严,为了保证安全,动用军犬仔细检查广场有无爆炸物。军队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维持狂欢活动的秩序。傍晚,刚刚毕业的中学生们三五成群,纷纷登场。他们脱下学生装,换上最时髦、最喜欢的衣裳。同学们见面后,不时发出阵阵尖叫。从服装和表情上可以看出,他们从此告别中学时代,自豪地步入成人阶段。
当天晚上,普京总统出席了莫斯科的中学生狂欢晚会。他面对全场中学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我爱你们,我非常高兴看到你们成长。我理解你们,即使你们有错误,我也永远爱你们。希望你们为国家的进步和繁荣努力奋斗!”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普京总统来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观看最受欢迎的歌星表演的流行歌曲,还不时为学生们签名。相信这一天,给中学毕业生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四)俄罗斯教育改革的一些情况
6月28日,校长代表团访问了圣彼得堡市教育局。负责教学改革的一位处长介绍了该市的教育概况。他说,当前俄罗斯教育界使用频率最多的词是“教育现代化”,其次是“关注教育的大众化”,如何保证教育质量,保证教育出成果。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举措,一是改革考试制度,二是提高教师水平。
改革考试制度就是以全国统考取代目前的中学毕业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俄罗斯目前的升学制度是,中学生通过本校命题的考试即可拿到毕业文凭,而要想考大学,还必须通过各高校命题的入学考试。这种沿袭多年的模式近年来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2001年,俄罗 3 斯开始在5个联邦主体进行统考试点,效果不错。按计划,俄罗斯政府将逐步扩大统考试点范围,2004年后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考。
对于圣彼得堡市来说,2004年全市举行毕业统考是一件大事。全市43000名中学生参加了统一的俄语考试,教师们都非常紧张。过去考试是自己阅卷,现在是由其他教师阅卷。统考的总体效果另人满意。关于2005年的统考考哪些科目,用什么方式考还正在研究。统考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它会导致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科成绩,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高等教育,而对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职业教育将可能受到冲击。此外,就考试内容本身而言,考查学生的什么能力,要求学生记住什么,难度又如何把握,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圣彼得堡市教育局的领导正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俄罗斯教育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教师的水平。他们认识到,教师的业务水平与工资待遇必须挂起钩来。2004年,圣彼得堡市市长作出决定,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其目的不仅是要留住在校工作的教师,更重要的是要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来校工作。
二、俄罗斯基础教育所见所闻给我们的启示
(一)基础教育11年的学制面临变革
俄罗斯教育部长菲利波夫说,俄罗斯将实行12年基础教育制。目前所有发达国家都已实行12至14年基础教育制,俄罗斯几乎是世界上惟一实行10年基础教育制的国家。如不延长学制,必将加重学生的负担,其结果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差、健康受到损害。在将要实行的12年制中,前10年为中等义务教育,后2年为分科教育,根据学生的意愿和才能分科进行。
二战以后,从前苏联到现在的俄罗斯,基础教育一直在10年制与11年制之间徘徊,此次学制改革在俄罗斯现代教育史上是一重大事件。100年来,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实行的是12年制,以(小学、初中、高中)“六三三” 制为主。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前苏联的影响,我们实验过九年一贯制、十年一贯制;“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缩短过学制,但都不成功,不能长久。今天,俄罗斯也将基础教育的学制改为12年,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按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需要,中小学学习12年,毕业时恰好步入成年是很有道理的。这也是12年学制通行世界、稳定百年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中学毕业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
当前,俄罗斯教育的另一件有影响的大事,就是中学毕业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高校自主招生在前苏联实行多年,但总体上是在国家计划之内的。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在由国有化经济向私有化转变的过程中,一度放弃了国家对教育的管理权,中学毕业和高校招生考试的“自主”,呈现出混乱局面,不仅使学校教育的质量无法衡量,而且使高校招生失去公平。事实上,分散命题考试的“利”未见,“弊”却突显。一是中学毕业标准不一,差别极大,教学质量没有保证;二是大学自主命题招生,为腐败提供了温床;三是一些经济困难的学生无法到其他城市的大学参加考试,失去了进入名牌大学学习的机会。结果,俄罗斯不得不改变实行多年的毕业招生考试办法,回到统一考试的老路上来。在实行全国统考的新形势下,俄罗斯的教育管理者已经意识到这样做也有弊端,例如对职业教育必然带来冲击。圣彼得堡市教育局的官员一再表示,我们要学习中国的经验。但不知他是否意识到,俄罗斯统考的开始,很可能就是向“应试教育”的急转弯。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探索高考制度的改革,力图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我国,恶性循环的“应试教育”,确实到了不改不成的地步。但是,在改革高考制度的时候,必须考虑国情的不同,在西方可行的办法,在我们这里不一定都行得通。俄罗斯高考改革的经验教训,应当成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三)注重实效的品德教育
在我们所到的俄罗斯学校里,一般没有把德育独立出来,似乎不如我们那样重视,但又可随处看到他们对学生成长的关心,体现出重视养成教育的传统。学校从小培养学生勤劳的习惯,很多事情都要求学生自己做,如粉刷天花板。圣彼得堡第145中学校长依戈洛娃说:“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目的是要把他们培养成真正的人,培养成思想品德很健全的人。他不一定能对国家作出多大的贡献,但他要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事业。”这样的教育似乎起点低,但落得实。
把对青少年的教育作为全社会的责任,这方面俄罗斯做得比较好。孩子们课外可以到继续教育中心听辅导、补习,到文化艺术宫参加活动,这些都是免费的。城市规定每周一天,博物馆免费对中小学生开放,包括著名的旅游胜地冬宫在内。
俄罗斯把高中毕业和成人仪式规定在同一天,形成了特殊的节日,是一项很好的举措。这一天,举国上下都为青少年的成长祝福。从学校到社会、到家庭都把孩子的成年作为一件 大事。这一天,成为一个人成长的里程碑。这对人生的独立是多么大的促进啊!俄罗斯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成人仪式不能只停留在庄严的宣誓上,而要力争使学生的心灵真正受到冲击,感受到从此我不再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了。
(四)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与国家统包教育投入体制的矛盾
当前,俄罗斯经济发展不快,甚至处于停滞状态是显而易见的。在莫斯科访问期间,很少见到正在施工的大型建设项目。无论学校,还是饭店,都可以见到设备的老化、建筑物的过时与损坏的速度超过新建和维修的速度。
俄罗斯法律规定,国家对教育拨款必须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尽管政府按这一比例拨款,但也只能满足实际需求的40%到50%。这部分经费远远不能满足教育事业的需要,甚至连拖欠的教师工资都偿付不了,学校没有经费更新设备、购买图书,这一切严重地影响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学校的总体办学条件,限制了学校的发展。然而,就是在这样困难的经济状况下,俄罗斯坚持了10年的义务教育制。在俄罗斯,私立学校是极少的。理论上,教育经费由国家统包,严格规定学校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创收”。实际上,经费不到位使学校办学面临极大的困难。有的学校为解决经费短缺的问题,利用夏天农忙季节,由教师带领学生去农场搞有偿服务。有的通过家长委员会争取得到一点点资助。我们问俄罗斯学校的校长,如果有人给学校捐助,条件是子女要入学,收还是不收?他们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收!”。他们苦恼的是无人捐助教育事业。2004年8月31日,俄罗斯《晨报》发表一篇题为《学生上学堂,家长求银行》的文章,反映了俄罗斯学校乱收费花样百出。面对学校经费的严重不足,如不实事求是地拿出合理合法的办法,就难免出现混乱。
我国教育现在面临的情况,与俄罗斯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保证了教育的投入年年增长,社会方方面面也给予学校很大的支持。我国大城市普通的中小学,学校的设施都比俄罗斯的好学校还要强,更不要说重点学校了。但是,我们的学校同样面临着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如果不合理合法地借助社会力量,一味地回到国家统包、家庭免费(或低费)的路子上去,俄罗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很值得我们警惕。优质教育是全民的希望,也应当得到全民的支持。如何保证教育经费充足,使教师职业成为崇高而又令人羡慕的职业,使全社会的孩子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积极解决的大问题。
回顾建国初期,我们的教育全盘学习前苏联,有利有弊。前苏联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至今对我国教育还有着深刻的影响。今天,中俄两国社会情况已有很大的不同,但在教育问 题上共性的事情很多,不断考察俄罗斯教育的发展变化,会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资料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05.01
第五篇:基础教育
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一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为根本点,以创建优良班集体为重点,以健全德育工作管理体制为保证,以提高德育队伍管理能力为关键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不断创新。按照教育局和学校总体工作计划的要求,紧紧围绕《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当前德育工作的新形势,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通过扎实的德育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三风”,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德育工作总体目标
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努力实施德育教育,在突出重点,抓出实效,创出特色上做文章。结合学校的工作要点,加强教师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班主任教师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工作重点。全体教职工必须牢固树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就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重视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机制,促使全校学生的思想品德合格率要达到100%。
三、具体工作安排及措施
(一)加强师德建设,优化机制,努力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
按照教育局师德建设工作重点和学校总体工作计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强化师德、师风为重点,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七条禁令》等规定,规范我校教师工作纪律。把各种制
度落实到教师的师德评价上,并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严禁有违师德现象的发生,使每位教师努力成为具有高尚品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育艺术精湛的让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1、聘任:善于发现奉献精神突出,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教学成绩高,有强烈责任心和一定管理能力的青年教师,充实中队辅导员队伍。
2、培训学习:加强中队辅导员伍建设,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中队辅导员培训方案。中队辅导员队伍建设要积极实施名中队辅导员工程,每期定期汇报交流与学习培训相结合。坚持每月的中队辅导员业务培训,结合中队管理实际,力争每学期请优秀中队辅导员介绍经验。每个中队辅导员平时必须认真学习班级管理理论,积极探索创建优秀班级集体的有效途径,具体内容为:(1)学习德育文件,学习心理教育理论。
(2)收集班主任管理方面的各种理论与经验,阅读相关杂志增强理论学习,做好自学笔记。(3)学校德育领导每期做两次班主任培训主题讲座,撰写一篇教育案例。
3、考核:按照新修订的《中队辅导员工作量化考核细则》,对中队辅导员工作进行周、月、学期和考核评比,作为发放中队辅导员岗位津贴的客观依据。对中队辅导员日常工作的考评要更具体有效,真正起到表彰先进、激励大家的作用。
4、评优:实行量化制、倾斜制和否决制。量化制是依据《中队辅导员工作量化考核细则》,将总成绩的前30%作为文明示范中队(优秀中队辅导员、优秀中队)的候选名额,予以表彰奖励;倾斜制是对工作实绩突出的中队辅导员,同等条件下,评优、晋级大幅度倾斜;否决制是学期内出现事故、严重管理失误或有损师德形象的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即至少本学期、本内不能被评为综合类先进、德育先进和晋升职称。
(二)强化职能作用,增强责任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1、中队辅导员: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增强服务意识,各尽其责,检查做到科
学准确、一视同仁,工作中讲究艺术和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并圆满完成各项工作。
2、红领巾值日岗:要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做到严格管理,热情服务,做好出入校门人员的登记工作,使门卫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
3、大队委:要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严格检查,周到服务,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确保校园文明、清洁、安全、温馨。
4、小队长: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学校各项工作任务,加强小队管理,重视和培养自身的人格魅力,用高尚的人格力量和积极的处世态度影响队员的成长,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小队管理方法。
5、值周教师: 值周工作仍以培养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目的,进一步巩固、完善值周工作细则,加大值周的力度,由副校长具体负责,建立领导带班制度,带班领导要起到加强监督的作用。值周工作要从细微之处入手,强化管理,给全体同学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狠抓常规工作。
加强德育常规工作的检查、管理和考核,认真落实,常抓不懈。从小事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优秀道德品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网络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基础道德教育与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做到重点清,要求明,措施实,由知到行,环环扣紧。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结合“五讲四美”开展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和评价.。对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考核要继续强化,加大力度,扣紧重点,注重实效。做到要求明、检查细、考核严、奖罚清。对问题学生强化帮教措施,促使其转化。
(四)扎实开展系列德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
要进一步强化班、团、队、会的作用,按学校计划围绕教育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活动。学校团队一定要通过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体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为学校的三风建设作出贡献。
1、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建立旷日持久的规范机制。
以《中队辅导员量化考核细则》为依据,坚持对行为习惯的检查,坚持每周一公布评比名次,颁发流动红旗,促进正面教育和引导。每月进行一次卫生集中治理,举行《习惯决定性格》主题班会和《经济条件好了,是否有利于保护校园环境》的学生大讨论。
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爱校、爱家、爱公教育。
继续完善和规范每周的升降旗仪式,提高国旗下讲话对学生成长的教育作用。举行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举行纪念“五四”系列活动,纪念“一二、九”革命歌曲传唱比赛等活动。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及时收看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时政教育。
3、以前途理想教育为着眼点,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举行《知识改变命运》主题德育讲座,《北京奥运给我们的启示》主题中队会。
4、以班集体建设为重点,强化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利用班会、日常活动以及大型校级活动,注重活动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合作观念,提高道德水准,优化班集体建设。
5、以感恩教育为出发点,强化情感渗透。
举行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召开《学会感恩》主题班会,组织开展感恩社会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做知恩图报的人、善良的人,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
6、以综治、法制、安全教育为保障,实行严查细管重跟踪。
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及安全教育活动。严肃校门外来人登记和学生挂牌出入校
制度,加强校园值班教师的管理。建立问题学生档案,每月进行一次问题学生帮教活动。开展好法制讲座。
7、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探索心理教育方法。
举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办心理咨询室,长年进行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尤其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8、以社区教育为补充,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落实“三结合”教育。
要继续抓住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重要环节,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召开家长会,通过电访、信访、家访等形式与家长沟通情况,共同监督。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社会实践活动。各年级深入加强对学生自理、自治、自律、自学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9、以提高道德素养为根本点,积极进行正面教育。
大力宣传表彰各类先进学生。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校园正气。
10、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陶冶学生心灵。
学校层面注重利用主题德育活动、班团队会、大型庆典活动、集会广播、黑板报等阵地进行校风、校训的熏染,班级则以班风学风、班容班貌、班级精神为依托,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
(五)重视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
从生活、学习、思想、品格等多方面给予关心。建设好留守儿童活动室,组织开展好关爱活动。尽力为贫困学生以帮扶,创造条件提供各类资助。
(六)抓好文体卫生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体育工作
组织好每天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保证质量。创造条件,落实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计划和课外体育兴趣活动训练。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踢毽、跳绳、拔河等健身活动和比赛。
2、文艺工作
积极组织庆“六一”和庆元旦文艺演出活动,积极参加上级文艺演出及赛事,力争好名次。
3、卫生工作
坚持每天两次打扫校园内外清洁责任区,严格日检查、周评比、月总结制度,提高考核准确性。利用广播、板报进行《卫生常识》和《四季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宣传。配合卫生部门进行学生体检,做好检后分析和传染病学生的治疗隔离处理。
四、保证措施
1、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确保管理的科学性。
2、政教处要严格落实既定工作内容,力求活动完美。
3、坚决做到检查结果及时公布,接受监督。
4、学校对既定活动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我们要着力提高师生道德素质,遵循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降低德育工作的起点和重心,追求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此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健康发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