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困生
小学英语学困生转化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一定数量的学困生。这些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大多表现为没有兴趣,不愿意学,也不想学,一直到最后想学也无能为力,产生厌学情绪和对立情绪。通过近期学习,我理解了现代教学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关注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因此,怎样尽可能的缩小学生间的差距,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问题。通过反思,结合教学实际,浅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掌握心理,注重师生感情交流
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学习的兴趣往往与任课老师很大的关系。老师的威信直接能决定学生学与不学、喜欢与讨厌某一学科,这是一种感情迁移现象。因此沟通师生情感、达成师生间的双向理解十分重要。在课堂上教师要以亲切、友好、大方的教态及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如有特殊情况,课下要有计划地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困难和体会以及他们对教学的看法、要求。这样,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才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对待学困生,要以爱动其心,主动接近他们,用一颗热爱学生的赤诚之心去对待他们,倾注更多的“爱心”、“诚心”、“耐心”,尊重他们并与其建立融洽的关系,才能使他们对教师的爱与期待有所感触,从而点燃希望之火。
二、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
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但是由于成绩跟不上,令他们产生较强烈的自卑感,久而久之,在学习中不懂的东西越积越多,从而使他们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和对立情绪。要转化学困生,就要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当发现他们有点滴的进步时,就要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表扬他,使学困生感到自己也有比人强的地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另外,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对学困生尽量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帮助他们一起回答。他们回答时,不要有错就马上纠正或打断;答对后要及时地进行激励性评价Good!Very Good!或让学生们集体进行表扬。迎着同学们赞赏的目光,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由此激发学习兴趣。
三、抓住学科特点,采取科学方法
英语教学本身包含着许多枯燥的因素。如单词、短语、句子和课文的记忆,都需要学生进行重复地读,重复地背,而这对于那些贪玩懒惰的学困生来说,无疑是一件令人头疼的“苦差事”。怎样才能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成绩呢?我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激起学习兴趣
差生上课时注意往往不够集中,为了延长差生上课专注的时间,在课堂上我常结合课文做些游戏,教点歌曲,听听录音,讲些有趣的小故事,把教学充分放手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运用了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仪及电脑课件等,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创设情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充分发挥了主体性。例如,PEP教材六年级英语下册第二单元“看病就医”话题,就可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置多种练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运用本部分中的单词和短语以及句型,在一个接一个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然后,老师根据内容需要将成绩好的学生与学困生搭配起来,运用词汇进行练习。采取集体,小组,双人等模式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了大量的口语训练,同时也调动了一些不愿开口学生的积极性,让学困生也能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
2.加强英语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明确指出帮助学困生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另外我想就是要加强和指导学困生学习技能训练,在教学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强化其掌握、运用、巩固应掌握的学习方法,并及时检查和反馈,逐步提高学困生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要跟紧老师,集中注意力,指导加强有意记忆,努力把刚学过的知识记到脑子里,融入到原有的知识块中去。老师要尽量做到语言风趣、幽默,吸引学生,达到让学生专心听讲的目的。课外,要求他们自觉完成作业,认真预习好明天学习的内容。指导他们强化复习,回忆、巩固学过的知识。只要我们循循善诱,持之以恒,不断引导,强化训练,让学困生从“他律转化到自律”,最后一定能使他们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的。
3.争取家长的配合英语是一门语言,要进行“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大量训练,由于任教班级比较多,学困生自然也有一定数量,而我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没有家长的积极配合,是很难完成学习任务的。于是可利用家校联系,与家长经常沟通,督促孩子做作业,听磁带,背书等。家长的配合对学困生成绩的提高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总之,对英语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反复过程。但只要我们关心爱护学困生,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不歧视他们,积极引导他们进步,用我们全部的身心去热爱他们,以科学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一定会卓有成效的
第二篇:学困生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3期刊登了代桂芝的文章:如何引导学困生正确理解题意。文章认为: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学困生直观的思维形式够不上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遵循学困生的认知规律就是要在加大直观、积累表象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应通过“实践操作、动画演示、简图示意、反复读题、比较归类”使学困生理解题意,发展抽象思维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题目内容逐渐复杂,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两步或三步应用题。教师要引导学困生把他们纳入已有知识体系融合贯通。导课时,把简单应用题扩展为复合应用题,并引导比较对照。总结时,把复合应用题抽象概括成简单应用题。
特 别 的 爱 给 特 别 的 你
——例谈小组合作学习中对弱势群体学生的人文关怀
每一个班级里都有“弱势群体”,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弱势群体学生或生性贪玩调皮好动、或学习成绩不尽人意、或个性活泼有余„„在班级中常常成为“遗忘一族”或“恼人一族”,如何帮助“弱势群体”,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这是所有为人师者都须苦苦思索的话题。下面仅就合作学习谈笔者的一点做法与思考,与大家商榷。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1)优生早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无所事事地等待着小组交流,后进生面对着探究问题苦苦思索,心神不定地担心小组交流的开始,学习资源配置高耗低效;(2)组内交流时,优生拥有话语霸权,滔滔不绝,说得头头是道,而后进生望洋兴叹,等着优生的米下锅,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由原来的“教师讲、学生听”演变为“好学生讲、差学生听”。(3)全班交流时,优生抢先抓住发言的机会,博得满堂彩,后进生无奈沉默寡言,难有露脸机会。凡此种种,只是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学生学习效果两极分化愈加严重。这显然有悖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课改目的。对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给予关注和关爱,让他们沐浴在人文关怀的阳光里,实现学习上的不同发展,应当成为每位教师的神圣职责。
一、参照实际需要,构建动态合作小组
学习内容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学生的各种不同特点,决定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没有哪一种小组合作形式可以适用于一切学习活动。所以我们组建了动态的合作学习小组,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人际交往等,将合作学习小组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异质合作”小组。组内优、中、差生组合,组际实力相当。这种合作方式有利于学生优势互补,学习好的学生对学习困难学生给予帮助。
2、“同质合作”小组。组内学生学习水平大体相同,组际学习能力悬殊较大。“优-优”合作,更能进行一些挑战性学习,实现跨越式发展。“差-差”合作,每个成员学力相似,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使他们得到提高。
3、自由分组。在学生中,有一种不用组织而自然形成的“小团体”。让学生根据所在的“小团体”,自己来选择学习的伙伴。这样,学生的精神是自由的,所创设得氛围是宽松的,成员之间有较强的相互促进作用。
二、缩小知识位差,指导后进生超前自学
由于各种原因,后进生的知识结构断层多,夹生情况多。针对后进生的知识缺陷,我们采取由扶到放的方法,指导后进生在课前预习。一开始给出预习提纲,并作必要提示、指导,然后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读读、想想、算算、划划,进行一些尝试练习。在发生疑难的地方打上“?”,查工具书或请教别人,力求对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后进生预习后,教师要及时检查预习情况:自学得怎么样?提出了哪些问题?暴露出哪些问题?对于与新知紧密联系的旧知一定要后进生理解、掌握,必需的技能要形成,必需的思想方法要领会。对于有关新知的疑问,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确保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后进生经过及时查漏补缺,初步感知新知,能够与优生站在学习新知的同一起跑线上,树立合作探究的自信,增强合作学习的实力,使合作学习更有质量、更有成果。
三、关照学力差异,张扬个性化的独立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力情况,设置“胖瘦”不一的小组学习提纲,各组学生自由选择探究的路径,也可以自己“摸石头过河”。教师在加强对后进生指导的同时,及时调控其它同学的学习。这样各类学生都以各自适宜的速度和方式,以自己固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展开主动的建构活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出示以下三种小组学习提纲。(1)能独立探究的尝试探究,试一试你能否用其它方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2)独立探究有困难的,可参考下面研究方法:
操作:把圆形纸片割拼成近似长方形。
比较归纳:
圆被割拼成近似长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
近似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什么?
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圆的面积怎样求?(3)经过独立努力还有困难的,可以自学课本,也可以主动寻求他人(老师和同学)帮助。
提纲①推导过程各异,思路拓展,释放有余力学生的潜能,提纲②比提纲①有较多帮扶因素,适合中等生水平,提纲③让后进生拄着“拐仗”在“向导”的帮助下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使后进生的探究能得以进行,更为有效。
四、彰显互动互助,打造和谐共济之舟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小组成员树立荣辱与共的意识,认识到他们与小组伙伴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在小组其它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取成功,认识到评价的标准是以小组的表现,而不是以个人的表现为依据,奖励是以小组为单位的。使各小组构建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发展学生间的友谊和亲社会的行为。小组成员还要认识到每个人必须尽职尽责,不能“搭便车”。
在小组讨论中,要求人人参与讨论,并懂得在小组讨论中发言是每个人应尽的职责。小组中每个人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它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教师鼓励优秀生对后进生提供帮助,互教互学,为后进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组际交流时,各小组抽签决定发言代表,打破原来优秀生的垄断地位。并以发言代表的进步情况来评价该小组完成目标情况,使得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
总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适度倾斜、倾情偏爱,让弱势群体真正参与,公平合作,乐于交流,善于表达,使教育的“绵绵细雨”不断滋润他们的心田,为他们在新课程的征途上架起理想的彩虹。
我这样做是对学生的纵容吗?
“慈爱——这不是对任性的纵容,不是轻率地满足闲得难受的儿童随心所欲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语)
案例:都是电视惹的祸
一个周五的晚上,离6点夜自修的值班时间还有半个小时,我从餐厅出来去值班教室,想和学生聊聊天。刚到楼梯口,有个学生匆匆忙忙跑来向我报告,“风和雨(均为化名)两人达起来了,嘴留血了”。这还了得,虽说不是我的值班时间,我也不能坐而不管。到那以后,先制止了这场“战争”,清理了“战场”,救治了伤员。我该如何处理这场学生矛盾呢?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专著中的“教师要用慈爱之心去育人”、“呵斥、恫吓、神经质的紧张和拔得高高的声调只会使学生的敏锐感觉越发迟钝,他的心也会越发麻木”、“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刚刚工作的时候,学生出了问题,我只知道把他拉过来,先批评后训斥,再找出错误并限期改正。一段时间下来,发现效果并不理想,自己的工作事倍功半,学生并没有如我所愿。今天我没有声色俱厉的训斥,而是春风化雨的谈心和疏导。我首先让他们两人猜“剪刀、锤子、布”来决定由谁先表态发言。
风:吃完饭到教室看电视,我想选我想看的频道就去换了台,他去拔电源插头。我们就吵了起来,他把我的脖子弄的喘不过气来,我的头向后抬起时磕到他的嘴唇上,就流血了„„”
雨:我想看这个电视,而他却去换那个频道,他换台我就去拔插头,大家都不看就算。他骂我,我就弄他的脖子,后来他的头把我嘴唇弄出血了„„”
我说:首先想想自己有哪些不对的地方?而不要总是认为别人的不对。
风:我换频道应该征求大家的意见。
雨:他换频道我不该去拔电源插头。
我说: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中,不是你一个人的世界,大家在一起要和睦相处,不能唯我独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的一言一行对他人对集体都会有影响,所以做任何一件事要想想该不该做能不能做,在集体中生活要学会互谅互让„„
最后我征求大家的意见,该不该把今天的事记在记录本上,要不要向学校上报这件事。大家一致认为不要记录吧,我们已经从这件事上认识到同学之间需要慈爱和宽容。是的,要教育学生慈爱和宽容,我们老师必须有一颗慈爱与宽容的海阔胸襟。但我们要严格区分宽容与纵容的本质区别。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我们所说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教育观主张教育者融进教育对象之中,注重体验和心灵的息息相通,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以一颗爱心去投入工作,以爱换爱,以善取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做良师时别忘记了做“益友”,在做益友时,别忘记了做“良师”。晚上夜自修下课后学生主动和我聊起天,那两个打架的学生和另一个孩子一起到我的宿舍来找我玩,向我谈他们的见闻和心里感受。我真的很高兴听到孩子发自内心的呼声。我愿用心灵与他们对话。
学生的自信哪里来?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都渴望被关注,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苏霍姆林斯基语)
案例:“老师,我不想讲了!”
最近,我在上休闲课中遇到这样一件事。半天四节课连上是有点累,学生累老师也累,为了调节学生的学习和休息,在第三节课的后半段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请学生上台来讲故事。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前两个学生都讲得非常精彩,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一个学生一边举手一边喊道:“老师,我的故事讲得更好听,让我来讲吧!”我听到了,看了看这位同学,微笑地说:“好吧,就请你讲吧。”这位学生拿了一本《故事大王》高兴地走上讲台,很投入地、但不很流畅地读着书上的故事。忽然,有学生在下面叫:“小秋(化名)讲的不好听!”马上有学生附和:“小秋很差的,他不会讲故事的!”“不要小秋讲!”“我也不想听!”“声音太小了!”“老师我来讲!”……教室里喧哗了起来。小秋涨红了脸,气馁地对老师说:“老师,我不想讲了。”正在这时,下课的铃声响了,我说:“好,回座位上吧,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小秋垂头丧气地回到座位上。反思: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除了求知欲望外,他们还渴望与人交流、沟通,得到他人的理解、认同,期望在班级集体中取得应有的地位,受到同学的尊敬;他们还期望通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得到他敬仰的老师的赞赏……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乐于给学生需要或渴望的机会,还要主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行为有价值,与人有联系,能够得到尊重。“老师,我的故事讲得更好听,让我来讲吧!”学生发出的不仅仅是一种讲的愿望,更是一种自信的展露,成功的呼喊。我给了小秋展示自信的机会,却没有帮助他保护这种自信、强化这种自信。从“老师,我的故事讲得更好听,让我来讲吧!”到“老师,我不想讲了。”从兴高采烈的上来到垂头丧气的下去,自信心的萌芽没有阳光和雨露的滋润是得不到发展的。我想,我们的教育应该要能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希望,给学生的自信增加翅膀,给学生的期望注入活力,使学生充满希望、自信和力量。
课堂不仅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生长发展的“空气”、“阳光”和“水”。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积极的课堂环境,建立一个温暖的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们反对小秋讲故事的情景,令我反思我们平时对学生是否做到人文关怀了,为什么学生们会毫无顾忌地叫嚷。”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都渴望被关注,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不管是优秀的学生还是那些被教师定性为“后进生”的孩子,都是这样。我想,作为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直面每个学生的心灵、体察每个学生的心境,做到把爱心毫无例外地献给每个学生,尤其是那些最渴望被关注的弱势学生,从而使课堂弥漫着人情味,充满着人文关怀,使学生在平等、宽松、愉悦的人文环境中健康成长,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
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我并没有完全读透读懂,还有许多曲解和值得认真揣摩的地方。但我在沐浴着大师的智慧之光时,能产生主动的理性思考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受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时代的局限性,他所提倡的一些观念与今天的教育现实可能有些差距。但我们也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的许多思想已经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他的许多思想和主张正为数十年后的我们竞相学习、借鉴时,我们就不能不对他产生肃然起敬的感觉。尤其是他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更是为我们走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进行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指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将继续走近教育真谛,走近苏霍姆林斯基,让自己站在教育巨人的肩上去理解教育、热爱教育、投身教育、欣赏教育,就一定能够体味出教育的风采和魅力,领略到教育的美丽和神奇。“学困生”的心理探析及对策
四川省广安实验中学 奉雪梅
“学困生”即过去所谓“差生”,每个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有好有差,怎样对等“学困生”是作为一个老师必须深思的问题。很多“学困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尽管教师早就指出,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屡犯,老师的话如“春风过驴耳”,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的“学困生”,想让教师从心底里去喜欢,确有一定难度。但这并不是说,“学困生”就没思想、没知觉、没反应,真的“无药可救”。其实,“学困生”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工作是否到位,一个好教师,会特别关注“学困生”,并把工作重点放在关注“学困生”的成长上。这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去关注“学困生”。
一.首先要弄清“学困生”的类型
“学困生”的类型由于角度不同、依据不同,分析的结果也不一样。有的学生从学习成绩看是个“学困生”,但从思想品德看说不定倒是个“优生”。所以,对 “学困生”不能笼统认定,应认真分析他是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差,还是学习态度差、学习方法差?是思想品德素质差,还是行为规范遵守纪律差?是个人性格,心理行为有偏差,还是智商偏弱?各种各样,且“学困生”并非一成不变,他是必然要发生变化的,或则越变越差,或则由“差”变好。关键则是我们的工作能否打开他的心灵之门,激发起他成才的欲望,由“差”向好的方面转变。所以对“学困生”不能一言以蔽之,要具体分析,要辩证分析,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二.其实要分析学困生”的心理
正因为“学困生”的类型各种各样,“学困生”的心理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多接触“学困生”,与他们进行了交谈,了解了他的一些心理状况。譬如,有的“学困生“是“恨”:恨自己“笨”,“不成器”,“不成钢”,这主要是那些学习态度尚端正,但学习成绩总是无大起色的学生,他们不是没有拼搏过、奋斗过,却一次一次尝到失败的“苦果”,于是他们动摇了,退却了,丧失了“自信”;有的“学困生”是“混”:这种“学困生”,往往因家庭境况较好,而无紧迫感,热衷于穿名牌,交朋友,追明星、玩电脑,看到别人学习艰苦认为是不值得,且寻得“欢乐”、“开心”就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到个毕业文凭就行;还有些“学困生”是“灰“:自暴自弃,这是“学困生”中一种较普遍的心理现象,他们认为,自己在思想品德或学习方面的“差”,甚或“双差”,如今已是积重难返,在老师心中 “某某是差生”的概念已经形成,即使想努力,也未必有用,特别是那些“双差”的“学困生”,往往跟老师发生过争执,给老师留下过不好的印象,他们看自己前途,一片黑暗,于是也就缺乏前进的动力,缺乏前进的目标,而采取自暴自弃等等,情况多种多样,在实际表现中,情况则更为复杂,有的是又恨又混、有的是“灰”“恨”交织,教师一定要对“学困生”多观察、多了解、多分析,才能充分掌握“学困生”的心理状况。
三、最后要“对症下药”,巧思对策
作为教师,对学生特别是差生,要做到:诚、爱、严、宽、实,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巧思对策,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下面 的几个实际的案例,仅供参考。
讲“诚”: 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位置,要认识到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者”,同时教师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知识,讲道理,更是为促使学生成才、成人而创造条件,这就要让学生相信你,愿意你为他服务,你就必须坚持一个“诚”字,以诚待人,以诚取信。如学生王×,高一到我班后,由于残疾说话不清楚,有较强的自卑感,导致他对老师、学生都存有严重的戒心,几次找他谈心,都因他的沉默不果而终。我并没有气馁,仍不断找他谈心,同时主动用书信与他交流,在信中提出希望与他交朋友,并把他调到最前排,主动为他补习物理,鼓励他向各科老师请教,真诚地根据他的具体情况教一些与人共处的道理和方法,我的“诚”意逐渐打消了他的顾虑,他开始跟老师、同学说话了,能面对自己不足,切合实际地制定出学习方法,经过一年的努力,该生不仅和谐和与同学相处,在学习上有了较的进步。只要你诚心诚意地去为学生服务,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即使“冰山”也会被你融化的。讲“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是高尚的,这是教师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但一般教师的爱的“甘露”洒向那些聪明伶俐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多,洒向那些学习成绩差、行为规范差的学生则比较少,其实,“差生”更需要关心,需要老师的爱的滋润,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你的教育才会更成功。如学生吴×,刚到我班时,成绩是全年级倒数第三名,打游戏上隐,上课长期睡觉,被誉为“睡神”。对这样的学生,本可以让其留级把包袱”甩下去,但我没有这样做,而是积极主动关心他、鼓励他,指出他的问题,帮助他树立信心,解决他的实际困难,只要他的一点点进步,我就即时给予表扬,使该生上课不再睡觉,学习成绩上升到全班第15名,难能可贵的是在学校举行的“体操比赛”中,他本是最差的,在“爱”的感动下,该生为了不给班集体、老师丢脸,竟然在正式比赛中边念着拍节边做操场,最后班级最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
讲“严”: 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在心中,在行动中则表现为“严”。学生犹如一棵棵正在成长的小树,既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又需要施肥剪枝除虫的管理,所以要严格管理,要按照中学生行为规范来约束管理他们,培养他们遵守行为规范的好习惯。前面所讲的吴×同学如“牛皮糖”,“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即不打架,也不翻墙也校,就是经常上课睡觉,午休时溜进教师办公室上网,经常批评,经常作检查,却又经常不改。我在进行“爱”的教育的同时,严厉的指出他的要害问题是行为习惯太差,是缺乏坚强的意志,知错但不能真正改正错误。并且我与负责帮助他的班干部一起天天监督他回寝室睡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该生有了较明显的转变。
讲“宽”:对学生在思想教育、行为规范方面要求要严,但在处理某些具体问题又要宽以待人,即使对于那些犯了较严重错误的同学也要处理慎重,不能“一棍子打死’,不能动辄定为“品质”问题,他们毕竟还是学生,有缺点和犯点错误,都是正常的。我任班主任的班级中,一般不轻易难学生处分,而是教育从严,管理从严,处理则从宽,因为处分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的心灵上笼上阴影,很可能会给他带来终生的遗憾。如我班的唐×,在初中时是有点“天”,到我班不久就打了一次架,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要不要处分?要按我的心情,真想要好好整治他一番,但后来我还是教育从严,处理从宽,连续几次耐心地找他谈话,帮他认识“为了一句话”“所谓的一口气”而打架,造成的危害性是什么,如果为此背上处分对他的人生又会有什么影响,听了我的肺腑之言,该同学痛哭流涕,发誓决不再犯。该同学后来表现的确不错,被发展为共青团员。经过件事,我深深体会到,对学生的处分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孩子,要给他们的成长留有充分的余地。讲“实”:教师在帮助“学因生”的时候,一方面是指出方向、找出差距、树立信心,一方面又要实实在在地帮他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落到实处,一丝不苟,而不是“点到为止”。如学生杨×,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差生”,理科特别好,英语特别差,属于严重“瘸腿”型的“学困生”。我认真分析他的情况:既然理科特别好,说明此人天资不差,理解力、记忆力也不错。那怎么会学不好英语呢?关键还是缺乏兴趣,在补习中又缺少恒心,导致基础越来越差。我一方面寻找机会创设条件让他发挥自己特长,一方面为与其父母联系,为他请英语“单兵教练”,并经常关心检查,及时予以调整安排,以取得最佳效果。该生会考时英语成绩有了较大提高。
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我体会到,对中学而言:“学困生”的转化是至关重要的,是难点,也是重点。一个中学的升学率要有所突破,关键在“学困生”的转化上;要达到“人人成才”的目标,重点就在“学困生”转化上;班主任工作要有所突破、有提高,难点就在“学要生”的转化上。只要我们大家都来关心“学困生”,爱护“学因生”,“学困生”就不会再“差”下去,这样,我们的“人人成才”就可以落到实处。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许伟泽
摘要:习得性无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本文作者在对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四种表现、两种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关键词:学困生习得性无助 对策
习得性无助是指当事人遭受接连不断的失败和挫折并被不当归因和评价所左右时,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失去控制和无能为力,从而对自己行为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1975)提出来的。塞里格曼首先通过对狗的研究发现,当狗经历了某种无法控制的情形时,即无论怎样做,都躲避不了电击时,它们会把这种无助感迁移到另一个其实可以避免电击的情境中,也就是说它们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反应。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Hiroto(1974)对大学生的实验发现,大学生在经历了某次无法控制的噪音情形后,在第二次经历有可能逃避的噪音时却比没有经历过噪
音的人更难学会逃离噪音。
习得性无助现象在教育领域是存在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部分学困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缺乏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乃至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取得成功。当前,学困生较多且情况较严重是许多学校客观存在的相当棘手的现实问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因为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头戏,直接关系到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育“四有”社会主义的新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问
题。
一、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主要表现
学困生的习得性无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习动机降低:学习的乐趣明显减少,积极反应的要求降低,变得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学习本身和学习的前景失去信心,失去了对未来强有力的期待和追求;二是出现认知障碍:由于学习成绩低下而焦虑不安,缺乏信心,往往降低了注意、思考、记忆、想象等多种智力活动的能量和效率,使学习成绩愈益低下,焦虑也随之加深,自信心进一步丧失。形成对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心理定势,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畏惧甚至恐惧感,本应学会的东西也难以学会。例如,有些学生在学习时多次体验了失败,在进一步学习时便会产生心理的障碍,而无法开展下一步的学习活动;三是情绪失调:由于成绩长时间提不上去,在班上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甚至受到歧视,在班级中充当“排尾兵”的角色,无人注意和重视,自尊的需要难以满足,从而感到自卑、压抑,产生退缩性行为。由最初的烦躁不安,到后来变得冷淡、悲观、颓丧,陷入抑郁状态。四是行为上畏缩不前:在选择和困难面前丧失自信,没有勇气和信心进行尝试
和努力。
学困生在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这不但表现在学习成绩的提高上,而且表现在其他集体活动之中,久而久之,他们会变得冷淡、无动于衷和自我封闭,甚至破罐子破摔。
二、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成因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产生最主要的原因在学习中是经受了过多的失败,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使他们体会不到成功的滋味,从而失去自信心,不敢主动尝试,产生退缩性行为。虽然有句名言叫做“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我们必须辨证地看待这个问题,那就是人们对待失败的容忍是有个“度”的,而且对于不同的人这个度可能是在变化的。对于那些过去成功经验比较多的人,他们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如果面临失败,一般不会轻易地被打倒,而更多的会冷静地分析问题,分析失败的原因,从而吸取经验教训最终获取成功,这时失败才是成功之母。而对于那些过去成功经验非常少的人,他们的自信心比较弱,如果再面临多次失败,可能就会一蹶不振,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对于这些人来说,失败是成功之祸害,因而体验成功对他们来说才是
最重要的。
其次,不公正的评价也是造成学困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多数学校、教师和家长只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把分数看作命根子,生怕别人比自己高。在这样的不良班级环境下,教师没有能够做到对学习程度有差异的学生一视同仁;同学之间也充满了竞争,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其他同学也不愿提供帮助;教师常要求学习困难的学生与优秀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一些学困生觉得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达到教师的要求,只好绝望地放弃学习。
三、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实施分层教学,创造条件,使学困生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树立自信心。由于学生之间的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需要教师给他们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而在当前的班级授课制条件下,传统教学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学困生“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这种局面使学困生更加丧失信心,从而走向更落后的那一边。因此,教师要积极实施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做到因人施教,帮助学困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人们常说,成功是对自己能力的证明,是对学习的最好奖赏。连续的成功能引起各种与学习有关因素的整体和积累性变化,使学困生形成比较稳固的归因类型,使成功的积累性效应长期化、稳定化。要知道成功能给人带来希望,成功始终是催人奋进的动力。在学困生教育转化工作中,要充分运用门槛效应的积极作用,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应该给他们制订一个合理的目标,再将这一目标细化成若干呈阶梯状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小目标,“跳一跳,摘果子”是这些小目标的难度。由于小目标的实现难度不大,学困生就容易产生尝试的念头,于是产生积极主动的行为,经过老师的鼓励、帮助和学生自身的努力,实现了第一级小目标,就通过了一道门槛。当第一个目标达到后,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就会进一步增强前进的信心,为达到下一次目标奠定了心理基础,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开端。教师继续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引导,逐步提高目标的层次,推动学生为实现更高的目标而努力。这种小步子进行,一步一个脚印的达标教育对学困生的激励作用是十分显著的。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表扬鼓励,抓住这些闪光点,使他们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启发他们肯定自己,促进自信心的建立。总之,教师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就是要:当他们沮丧时,要鼓励他们;当他们遇到困难,要设法解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并教给他们怎样去超越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克服困难的方法之一就是使学困生学会靠自身的力量克服自己的缺点。教师有责任帮助学困生找到这种“自身的力量”,这样才能使他们自尊自爱,具有自知之明,克服缺点和弱点,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帮助学困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首先,教师对学困生的学习要能正确归因。教师应避免对学困生学习的成败作消极的归因,因为它会影响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习失败的原因归结于缺乏努力,并对此表示不满,会使学困生感到内疚,这种内疚通常是一种激励力量。但是如果把失败归结于能力低,并对之表示同情,却常常使学困生感到自卑,这种自卑会导致其退缩,丧失掉学习的信心。这种同情可能是出自教师对学困生的真诚关怀,但是当学困生认识到同情的背后是教师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取得成功时,那么这种同情就有可能产生很大的危害。此外,当作业非常容易时,对学困生的成功进行表扬,而对失败不加批评,或者提供过多的帮助,也都有可能产生类似事与愿违的恶果。因为在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归因的同时,学困
生也会对教师的行为作出归因。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困生学会正确归因。教师要鼓励并帮助学困生建立一种正确的有关成败因果关系的知觉模式,让学困生树立这样一种信念:只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不努力注定要失败。教师要引导学困生把成功归因与自身内部因素,这样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和有能力感,进一步增强其今后承担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同时,应预防学困生将失败归因于稳定且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因为这种归因方式会严重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需要指出的是,不能让学困生产生“成就只取决于努力”这种不现实的认识,应该让他们正确估价自身的能力,同时又认识到努力对于取得成就的巨大作用。
总之,学困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消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说是一项教育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等各种教育力量的有机配合。相信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学困生心理,学困生转化工作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本文系绍兴市教育科学2003学年规划研究课题《初中阶段学困生的教育转化研
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凤琴.正确归因与“后进生”的转化.中国教育学刊.2003(6)44-46.[2]唐红波等.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8 [3]俞国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1
后进生转化中的若干心理效应
浙江诸暨天马实验学校教科室 311800 许伟泽
摘要:后进生的教育转化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课题,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尤其显得重要。本文在讨论了后进生转化过程中几种心理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化后进生的对策。
关键词:后进生 南风效应 门槛效应 马太效应 超限效应
当前,后进生较多且情况较严重是许多学校客观存在的相当棘手的现实问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头戏,直接关系到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育“四有”社会主义的新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问题。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后进生转化工作,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转化后进生,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明确教师没有选择学生进行教育的权利,只有按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正确对待后进生转化工作;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科学有效、持之以恒地进行教育。特别是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要注意正确处理若干心理效应,提高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实效性。
一、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的故事。也就是看谁有办法使行人把大衣脱掉。北风不假思索首先来了一阵冷风,凛冽刺骨。这样,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便把大衣裹得严严实实,毫无脱意。而南风则不然,它徐徐吹动,使人暖意渐生。行人在不知不觉中先解开了钮扣,继而脱掉了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南风效应”对我们转化后进生的启示是:
1、教师在处理与后进生的关系时,要让后进生感到温暖。后进生看起来散漫无常,不求进取,这是他们的自尊心一再受到挫伤,丧失了进步的信心和勇气的表现。在背后,他们常常感到痛苦、忧伤。有时,他们看来骄横傲慢、惹是生非,其实着恰是他们强烈希望别人注目,而从相反方向顽强地表现自己的病态表现。教师关心爱护后进生,会使他们在心灵深处建立起师生关系的肯定情感。后进生有了这种情感,就会自觉地遵守校纪校规,因为这时他们已把遵守校纪校规看成是维持师生间友好的需要。教师对学生冷漠甚至冷酷必然会造成师生间的情感对立,而这种对立的情绪是转化后进生最严重的障碍。
2、转化后进生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把大衣脱掉,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教师在转化后进生时,应尽量采取柔和的、暗示的方法,使他们在自觉或不自觉中逐渐地改掉不良行为。粗暴训斥和当众讽刺、谩骂、挖苦不但不会起到效果,相反会引起学生的怨恨、气愤和对立情绪,有时还会产生对抗行为,从而使教育转化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门槛效应
这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发现的。它是指:先向对方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当对方答应并完成后,再就近似内容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这比一开始就提出一个大要求更容易得到满足。
“门槛效应”启发我们,在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中,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应该给他们制订一个合理的目标,再将这一目标细化成若干呈阶梯状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小目标,“跳一跳,摘果子”是这些小目标的难度。由于小目标的实现难度不大,后进生就容易产生尝试的念头,于是产生积极主动的行为,经过老师的鼓励、帮助和学生自身的努力,实现了第一级小目标,就通过了一道门槛。当第一个目标达到后,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就会进一步增强前进的信心,为达到下一次目标奠定了心理基础,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开端。教师继续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引导,逐步提高目标的层次,推动学生为实现更高的目标而努力。这就是“门槛效应”能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的内在原因。这种小步子进行,一步一个脚印的达标教育对后进生的激励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三、马太效应
《圣经》在“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样两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们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默顿把这种“多则给予的更多,少则得到的更少”的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在我们学校教育中,“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是屡见不鲜的。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特别受学校和老师的器重,到处都有他们的好处。即使犯了什么错误,老师也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他们过分娇惯、迁就,无原则原谅;而相反的是,对一些后进生则另眼相看,用放大镜看他们的弱点、缺点,小题大做,将问题扩大化,看不到后进生的“亮点”、“闪光点”,认为他们事事一无是处,即使犯了与优生同样的错误,也会区别对待。老师这种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的做法,无疑会极大地伤害后进生本已十分脆弱的自尊心,甚至导致他们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等不良心理的产生。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象对待花瓣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小心呵护孩子们的心灵”,对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给予满腔热情的支持,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更应及时地给予肯定。
所以,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教师要自觉防止和克服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做到优等生和后进生一样对待,对优等生不偏袒,对后进生不歧视,绝不能厚此薄彼,将师爱倾注在每个学生身上,做到爱护学生一视同仁,评价学生实事求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待后进生要胜过优等生。教师要给后进生更多的尊重,以深情厚爱取得他们的爱戴和尊敬,使他们自觉、愉快地接受教育。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点和长处要珍惜,要紧紧抓住。如果是潜在的,要用“沙里淘金”的精神去寻找、挖掘;是微弱的,要扬其所长,尽量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教师要创造条件,给予帮助,使后进生能够有施展所长、取得成绩的天地。
四、超限效应
所谓超限效应是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转变后进生不是一劳永逸的,后进生的转化一般要经过醒悟、转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而反复又是转变中的中心环节,甚至会出现几次较大的反复。这是因为这些学生意志品质不够完善,自我约束能力还比较弱,面对后进生的反复,教师要特别谨慎,绝不能气馁和放弃教育,应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不断调整教育方案,使后进生渡过反复关,更快地进步起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防止“超限效应”的消极影响。因为有的教师面对后进生的反复,会失去教育的信心,过分责备后进生,在批评学生之后,会觉得意犹未尽,重复批评后进生,接着还是批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批评,使学生极不耐烦,讨厌至极。教师不能动辄采取“翻老账”、“揭老底”的做法,切忌再用陈谷子烂芝麻翻个没完没了的方法,那样会加重差生的精神负担,使他们丧失进步的信心,并容易造成师生感情上疏远。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讲最多的道理,或要他们做这做那,往往会置之不理。从心理角度上讲,第一次挨批评时,学生的厌烦心理并不太大,但是在第二次,往往使厌烦度倍增,如果再来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批评的累加效应就会更大,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的出现,我们教师应该切记,“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后进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象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批评语句,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也许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理、反搞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
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是同等重要、同等光荣、同样有价值的事。我们教师若能巧妙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自觉防止和克服心理效应的消极影响,争取后进生转化工作的科学化、艺术化。
认知失调:学习动机激发的一种有效策略 浙江诸暨天马实验学校初中部 311800 许伟泽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把学习需要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的状态,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构成学习积极性的基本因素,它不仅为学习提供直接的动力,而且制约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有人认为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就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大量教育教学实践表明,认知失调是学习动机激发的一种有效策略。
认知失调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于1957年提出并形成的一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心理平衡是人类的需要,人总是力图使自己的思想协调一致,不自相矛盾。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经历着种种打破人们心理平衡的事件。于是人们的心灵永远处在平衡的打破和平衡化的矛盾过程中。人们的心理潜能因为寻求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而被激发。当个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的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使个人去改变有关的观念或行为,来减少这种失调。
在学习活动中,当学习者发现某种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矛盾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如在学习初一数学“负数”的知识时,数学老师向学生提问:“昨天的气温是摄氏5度,今晨寒潮来临,气温下降7度,今晨的气温是多少度?”此时学生头脑中就产生了认知失调:怎么从小数中减去大数呢?为了保持平衡,消除认知失调引起的心理压力,学习者就会产生认知动机,努力求知,通过收集信息和探索行为来降低不和谐,进而形成更高层次的认知体系。一旦学习者的问题得到解答,或者说,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扩展,使之包含能解释当前现象的原理,那么新旧知识保持了平衡一致,不互相矛盾。此时,认知失调引起的心理压力得以消除,由此产生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对认知动机起到了一种强化的作用。由此我们看到,知识的获得能加强学习动机,知识越多的人求知欲越强。学有所得,学而不厌。
其实,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早已自觉不自觉地在运用认知失调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创设问题情景就属此类。
运用认知失调激发学习动机,主要有两种途径:
1、提供与学生已有知识相矛盾的信息
教学中呈现给学生的是与他们已有知识体系相矛盾的现象,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有位物理老师在讲阿基米德定律时,首先给学生做演示实验:把一块木头和一块铁都放在水里,结果木头漂在水面上,铁沉到水底。接着,教师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木头轻,铁块重。”然后,教师在天平上称了同样重量的一块木头和一块铁,再把它们都放入水中。木头仍然漂在水面上,铁块仍然沉到水底。为什么一样重的东西,一个漂在水面上,而另一个却沉到水底了呢?此时,学生已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急切地等待教师的解答,学生们都想探究其中的原因,对解决这个问题也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这时来讲授新课内容,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提高。
2、通过发展不完全的认知体系
当学生的见解还不充分时,再举一个反例,引起他们认知的失调。认知学派认为,在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可以说,正规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是通过发展不完全的认知体系引起兴趣,而个体将试图使它完全起来。例如,告诉学生植物生长必须依靠光合作用,并让他们观察实例。当他们了解这一道理之后,再举一些天麻等不需要阳光与叶绿素发生光合作用的植物。这样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失调,唤起了学生对植物生长和种类的兴趣。教师如能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失调,就能使学习兴趣始终处于激发的状态,学习动机会更强。
运用认知失调激发学习动机的注意点:
1、要善于灵活巧妙地激发学生产生认知失调
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知识的结构及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熟悉教材的标志不在于熟记教材的内容,而在于掌握教材的结构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应该明确从哪个方面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在此过程中,教学生哪些知识,怎样发展学生的智力,诸如此类,教师都必须考虑得清清楚楚。教材要靠教师加工处理,才能使学生产生问题情境,产生认知失调,如果教材处理得好,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2、要及时妥帖地帮助学生达到心理平衡
教师必须明确,诱发学生产生认知失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材中的问题能否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既要“跳一跳才能摘桃子”,又要适时“搭梯子”,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课程或作业过分简单、容易,学生无需作任何努力就可以完成,或是过分困难,可望而不可及,学生都是不会感兴趣的。过分困难的学习,学生经过艰苦努力还不能成功,遭受多次失败之后,造成学生抱负水平降低,形成过度焦虑,丧失自信心。只有对那些似懂非懂、半生不熟的东西,学生最感兴趣。
总之,认知失调作为学习动机激发的一种有效策略是有着充足的心理学依据,只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去尝试,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学困生
四.用脱式计算
290-300÷398+54×2125×8 ×9
368+ 2 ×393÷3×7(128+72)×5
五.应用题
1.7包方便面21元,1包方便面要多少钱?
2.苹果3千克21元,梨5千克50元。哪种水果便宜些?
3.王老师买4个篮球给售货员100元,找回12元。每个篮球多少钱?
4,一本故事书240页,已看了90页,剩下的页数,要在3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四.用脱式计算
290-300÷398+54×2125×8 ×9
368+ 2 ×393÷3×7(128+72)×5
五.应用题
1.7包方便面21元,1包方便面要多少钱?
2.苹果3千克21元,梨5千克50元。哪种水果便宜些?
3.王老师买4个篮球给售货员100元,找回12元。每个篮球多少钱?
4,一本故事书240页,已看了90页,剩下的页数,要在3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第四篇:学困生总结
2014-2015第一学期转化学困生工作总结
任俊强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和支持下, 我注重补差工作,帮助差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得到较好的发展。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明确了培优补差的目标,制定了培优补差措施计划。一﹑主要内容:
辅差的内容是安排比较基础的内容让他们掌握,重点在于记忆与书写的能力,教会学生敢于做题,会做题,可先布置他们阅读。训练差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堂上创造情境,让差生尝试说、敢于说。
在班级里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依此进行分层,设立不同层次的学习帮扶小组,确立学习目标。在班级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变老师补课,留课的陋习,把问题交给学生去独立解决,老师起指导作用。其次,依据学生的能力,对各层次的学生分别有不同的完成目标,由易而难,逐层推进。
二、主要措施:
l.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2.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发挥优生的优势,指名让他带一名后进生,介绍方法让后进生懂得怎样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3.课外辅导,利用课间, 放学后的时间, 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4.对于学困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推理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5.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6.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7.对每个学生的个性、习惯等进行了解,做到把每个学生装在心里。才能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对症下药”。包括:(1)向学生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基础等。(2)多与孩子接触,采用谈话、观察等方法,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通过内化教育,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大大地被调动起来 ,现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学习风气较以前有明显的变化,以前是“要我学”,现在是“我要学”。通过不断的加强训练,老师帮助学生获取一个个小成功,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第五篇:学困生工作总结
工作中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新课程改革中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体都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素养为目标,树立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对班级内的学困生要特别重视,使他们得到逐步提高。一学期来,我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期初制定的学困生辅导计划,扎实有序开展工作。使我班的学困生转化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现总结如下:
一、端正其学习态度我班的一些学困生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的现象。他学习时目标不明确,对于作业,马虎应付,字迹潦草。我针对这种情况,加强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因此,在这个学期里,我经常与学生共同上课、谈话,及时了解他的思想动向,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齐抓共管,逐步改变他学习懒散的现象同时还开展在每节课上课前进行宣誓以增强其对学习的认识,但是他学习态度的转变还是存在着反复。
二、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学困生成绩不好,除了是因为学习态度不正确之外,还因为学习方法未掌握,针对这个情况,我在进行辅导时,还是继续以提高学生课文朗读能力为突破口,要求他们数学学习最基础一点,一定要把所学的基础知识正确、熟练地运用。因此,在辅导时,我从抓概念、公式入手,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他们掌握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辅导学困生时做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达到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加强课外辅导学困生的辅导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要有效地提高他的学习成绩,还要加强课外辅导学习、心理,除了要在学习上辅导外,对于他的心理变化,教师也要及时了解,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这学期里在我帮助下,他们的成绩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我特别的坚信,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收获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一定会继续做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转化学困生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职责。每个班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学困生,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和毛病是班主任分内的责任,为此,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和密切配合下,我根据这些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关心热爱学困生。学困生不是天生的。由于学困生存在不少的缺点和错误,因此经常受到老师们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们的白眼。他们往往在同学中抬不起头,而他们恰恰需要的是老师的关心和家庭、集体的温暖。实践证明,要转化学困生,重要的是使学困生动情,转载自经济生活网,请保留此标记在日常生活中,我从各方面去关心他们:学习上热情地给予指导,遇到困难时给予真诚的帮助,有了点滴进步及时鼓励,犯了错误进行耐心的教育,使他们时时感到老师的爱护与关心,使其逐步改正错误和缺点。
二、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转化工作的先决条件。要作好转化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得深入了解,全面分析学困生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坚持在了解中教育,在教育中了解。每接一个新的班级,我首先在原班主任那里了解学生的情况,特别是学困生的情况:双差生是哪些家庭教育如何主要问题是什么单差生是哪些家庭教育如何主要问题是什么在新的学期开学前,做到心中有数。实践证明,只有全面了解学困生的情况,才能有的放矢,作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
三、对学困生要因势利导,重视学困生改进过程,坚持一分为二。、分层次教学,分层次作业,分层次考试。对学困生平时取得的点滴进步,要大力表扬,必要时给予物质奖励,使他们保持学习的热情。、组成学习小组。每组人数不同,三人四人不等,成员有优有差,可以互相帮助,并把成绩进步的小组树立为成功的典型。以此带动全体学生的进步。、每次在检查作业时发现学困生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整理、分析,采取对应措施,解决问题,从而取得良好效果。、注意反弹,学困生的转化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的事情,不能认为是教育的失败。作为教育者绝不能丧失信心,更不能放任自流,一定要持之以恒。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反复,打好反复的持久战。学困生的缺点较多,也较突出,容易被大家发现。但他们也有优点和长处,只不过不太明显和突出,时常被大家忽视。我认为,作为一个班主任就应该注意发现学困生的微小进步,坚持一分为二,发现优点给予充分的肯定,积极引导。从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学困生受到了老师的爱护、信任,就会有一种受到鼓舞和激励的内心情感,就会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帮助。
四、对学困生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对学困生的不良行为,我没有掉以轻心,听之任之。如果我们不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消除不良行为的苗头,任其发展下去,必然导致从小到大,形成恶习,但是大张旗鼓地批评教育,处理不当,也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做出事与愿违的事。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体会到转化学困生与培养优等生同样重要,对学困生我们只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心,使他们有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我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本文由经
济
生
活
网
提
供,原
文
地
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