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减负的思考
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关于减负的思考
减负思考之一--负担是如何形成的?
先应当说说什么是负担?负担就是承担的责任。我们培养的人就是要能承担他们的责任,所以我们所说的减负全称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首先研究清楚这样几个问题:需要减的负担是那些?这些负担如何形成的?各种相关人群在加重这些负担重的作用是什么?形成这些负担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背景是什么?如何彻底的解决这些负担?
一个人为了提高自己的某项能力,而有意识的加大负重,通过不断地肌体适应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这是合理的负担,也可叫合理的训练。但是,一旦这种训练的量超出本人的承担能力就会给这个人造成身体的伤害;一旦这种训练超出心理的承受能力,造成心理逆反,就会造成对此的赠恨,即心理伤害;一旦训练方式单调、训练效率低下或者出现各种问题,就会错误归因为投入还是不够,时间不停扩张,占用了人的全部精力,是这个人失去了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机会,造成了终身遗憾.这就产生量不必要的负担,就需要减负。
一个人因为对某一件事感兴趣,从而花费了大量时间去观察、思考、查找文献、试验尝试、求教别人,以至于废寝忘食、夜不能寐、殚尽竭虑,这些也不能看成是过重负担,这叫做有追求 和个性发展。又如国家和社会需要有特殊才能的人做出超常规的努力或超负荷工作,如八年抗战的坚守、两弹元勋的公而忘私,这叫做民族大义,而不叫增加负担。
学校本是孩子学习本领、增长才干和学习如何为人的地方,努力和付出永远是学生的主旋律。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十年寒窗苦。头悬梁、锥刺股。在我们这个崇尚奋斗的国家为什么学校成了需要减负的地方,这只能说明问题有多么严重。
学校是如何变成这样的?
当我们享受祖先的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创造时,我们实际上也在承受着他带来的内伤,就如空洞派的七伤拳,伤敌多重就自伤多重。高考的恢复是社会的进步,在承担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功能之时,他又承担着社会公平的重担,自然就成为改变人生命运的个人和家庭的头等大事。所以,八十年代重视高考的主要是家庭,学校和老师还是非常冷静的看待它的利与弊,特别是市内名校更是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即关注高考,更关注高考成绩的取得方式,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这个时期的北京教育被全国称为“大气”。大学更体现在:城里学生有灵气、农村学生更刻苦的自然状态。
九十年中小学代开始尝试结构工资,就是说学校可以收取赞助费、借读费,并且可以用这种费用补贴一下教师工资偏低的问题,以解决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逐渐的,学校开始补一点课、收一点钱,这一时期主要是学生获益。开始,老师上一节课也就是
一、两块钱。逐渐的,学校的成绩差异造成的教师的待遇差异在加大,好学校(特别是重点学校)成绩好、收入高,大家开始意识到自救,全力提高中高考成绩,学生获益、家长满意、政府乐意、学校有收益,从此,“大气”的北京教育在新千年到来之际不再有市场,取而代之的是随着高考成绩的乱舞。此时大量的外地搞成绩的专家教师大量进入北京的学校管理层,他们带来的抓高考的“先进经验”起到了催波助澜的作用,从此,在中学教育界再无宁日。他们的口号是:“考什么,学什么!考多难,学多难!”“书上(教材)没影的可以不管,书上有影的一定要挖透!”这就是好学校教学内容“偏难怪繁”的由来。差的学校,只剩下差的教师、差的学生、差的校舍,他们也需在中高考的战斗中自强、奋斗。中高考的科目承担着全校人翻身的重任,为了取得好成绩,他们需要更多地时间来讲课、测验、训练学生,好多外地学校的高中生一个月只能休息半天,当所有的周末、晚上都被占了之后,很多学校就把眼光看上了非中高考科目,学生既不爱学、老师也不爱教的科目,逐渐的被取消了,这方面学校、老师、家长是一致的,家长有句话:“不上体育我孩子死不了,考不上大学我孩子活不了。”这些科目老师,要么主动改行,要么无奈地适应。
当把外围的一切障碍都扫清了之后,老师吃不消了,那么多的课有什么可讲的?节节课都讲新内容,没有啊!老师也是肉长的,他也得受得了啊!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发展解决了这一问题。买参考书,最讨厌的口号是:“学生就应该有几套参考书,这样才能覆盖全面。”还有的人书也不挑,先用再说,不成再买一套,这实际就有小问题了。还有就是速印,卷子满天飞,在这样忙乱之中,大家都在奋斗着。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学生再累再苦,他有毕业的时候,老师却要这样永远的运转下去,老师大量的出现了身体不适,学生精神极度压抑、学校领导也是天天思考如何提高成绩对社会交代。
为了能让这个事业进行下去,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如,不尊重孩子的差异,提出极端的口号:“只要功夫深,人人都可考上大学”、乱打三年成拳师”。当然,忙于出卷子的、判卷子、讲卷子的老师和学生顾不上思考这些话是否正确,真是人在忙乱中,有一头瞎驴骑也不错。事实上,很快大家就发现了问题,高校招生多少人,是在考前就确定的,学习都好也招这么多,成绩多么差也招这么多!为了更有说服力,又提出:“关键不是你的分多少,而是你在全市的考生中的排名。”为了比别人强,所以,我们必须对自己很,这个思路符合我国国情,成为了各个学校、教委、教师、家长的共识,从此,成绩排名代表了你是否进步,逐步造成了没有成绩,老师就不知道如何教育学生,没有排队年级就不知如何开家长会,没有成绩学生就茫然无措。
当自我挖潜黔驴技穷的时候,生源大战成了在一个战场!你高一招生有优势,我就搞六年直升,他更有办法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招生,美其名曰: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看来,在公立学校依然有左右政策的特权阶层。平民校长就走“占坑班“之路,或者干脆借社会培训机构代培未来的学生,名利两分、合作共赢。至此,减负所提的各种表现形式已经全部到位,或者说发展日臻完善。
减负思考之二--相关人等的责任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利益相关者都应负什么责任呢?
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没有负起教育投入的应有之责,好学生宁死也不当老师就是证明,在90年代,如果老师要跟高三学生说:“我看你有当老师的素质,报师范吧!”嘴上不说,但心里认为老师在羞辱他(她),就连北师大这样的“京师大学堂”,也不得不靠扩大非师范类专业的招生来解决生源问题。高考逐渐成了一种社会对“公平”的信仰,成了社会的稳定器。地方政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升学率作政绩,上级和群众都满意,教育管理部门成绩管理也更加游刃有余。
教研部门和专家学者,永远都是受益者。他们是我最想成为的人。
学校是成绩好了,一好遮百丑,好学校名利双收,差学校艰难度日。
中高考教师获得荣誉和社会地位,但长期的严重的损坏了身心健康,过早的结束了专业生命,非中高考老师无心教学、耽误发展!
家长是望子成龙,一方面批判应试教育,另一方面严督孩子的成绩,有一个笑话,一个素质教育专家刚做完关于给孩子减负的报告,回到家里就督促自己孩子做各种训练。
学生最苦吗?我看是听话的孩子最受苦,其他人或者能力强,或者放弃努力,或者成为问题学生。但是,孩子永远是强者,因为学校不学习不代表他到社会上还不学习、一生不学习。
最终,损失最大的还是我们这个社会,GDp都世界第二了,学校依然缺好老师,更可怕的是现在的很多老师都是做题做出来的,他们的教育理念和经历都完全是应试的遗传!
当然,其中的最大的受害者是“奥数”,它比窦娥还冤。本来数学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的基础,对没有科学传统的中国就更显得重要了。改革开放时,我们的数学水平非常低,如立体几何在文革前是大学的课程,近世代数、泛函、拓扑等,更是没有几个懂的。能发展到现在,所有的数学分支的世界前沿都有中国人的身影,可见我国数学这三十年的巨大成就,其中就有数学竞赛的功劳,当年华罗庚先生极力倡导的数学竞赛,没想到今天被搞得如同过街老鼠一般,真不知道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是好事还是坏事!
减负思考之三--负担形成的文化背景分析
为什么这些问题会主要在我们东亚国家出现?
我想必有它的现实基础和文化基因。
首先,儒家文化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一种内修的文化,这也是为什么佛教在印度没了,但在中国却再生了。这些就决定了它让外而争内,高考的分数单一决定一切的特点,符合这种文化,所以,有人把科举作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其次,一百年的屈辱,使中国人最知道快速发展的意义,他们为了国家而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但是其副作用是--当为了小集体的利益时,也是奋不顾身、不识大体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本位主义,一个个的内部小气候促成和保护了这种现象。再次,国人的说的和做的不一样的习惯也是一种文化遗传,每次开会都大谈素质教育,但是下面抓的都是应试教育。另外,中国古代既有专管大道的儒家、还有管秩序的法家,其实大家更崇拜善于实现目标的兵家和政治家,即为了实现目的,不太关注手段和方法。现实基础是就业的学历准入政策、学校资金缺口、教师的专业水平、家长的强烈需求 都左右着学校的发展。
如果,我们来回顾教育发展的三十余年,可以这样划分:77年恢复高考87年,是教育的春天,是中国人渴望知识、渴望发展的十年,是教育界探求学科知识、教育规律、创新教育形式的十年。87年至99年是应试教育正式成型的时期,当然,也是有识之士开始呐喊素质教育的时期。人们开始形成固定的教学(有教案的样本)、成型的教辅材料(直到现在的结构基本没变)、完善的试卷结构(现在的考试题型基本上那时都出现了)、固定的新课、复习木模式(三年功课两年完,高三系统、专题、综合三轮复习框架)、晚自习和周末补课的基本形态。99年至2010年是相持和抗争的时期,一方面人们都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危害,但是,人们不能找到一条在不增加学生负担而能提高成绩的道路,一方面是应试走向极端,另一方面是很多学校都在探索提高成绩的办法,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东庐中学的“学案导学”,栟茶中学的“精致教学”,他们的特点是把教师主导的教学极端精致化。后来的杜郎口中学的“学生三三六”,天卉学校的“导学案合作学习”,新绛中学“半天上课、半天学习”都是开始以学生的学习的为中心的探索,是解决减负问题的方向。教育管理则由扩招、市场化向教育的公益性回归,国家的教育投入逐渐增长,教育均衡化、招生阳光化、办学规范化,有力的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可以说觉悟的力量逐步增多,教育现状正在好转,但问题依然严峻。2010年至今,是必须改的的时候,谁早改谁主动。以这次市教委发的文件为标志,“减负”已成为必须执行的了,下面的事是谁能解决再减负之中确保教学成绩的提升,谁的方向就是对的,谁的素质教育就是真的。
减负思考之四--如何具体解决负担问题
现在有一个怪现象——奖牌学校(没有几面墙的奖牌就不是好学校)、横幅会议(没有横幅的会议就不算开会)、证书教师(没有证书的教师就不是好教师)。这样不但为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浪费(多少耗材),也造成了巨大的人力浪费(一次评比的多少人辛劳),特别是给基层单位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周易》上讲:“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肾人之业;易 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我想这实际上是管理和为政之大道,也符合党中央提出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
首先,教育管理和教研管理部门要减政,多做政策制定和解读、多做教学服务,具体的业务活动学校有一定的选择权,不能再产生新的负担。
其次,学校要以现代学校的办学理念,着力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整体推进学校发展,发扬民主,尊重老师的教育权利,形成追求素质教育的校风。
然后,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权利还给学生,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思考、讨论、交流、成长,留有足够的时间解决个人的学习和兴趣问题。
最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持久的学习动力,只能来自学科自身的魅力、学生群体的影响和符合学生需要的活动,所以,一切的自治活动都是应该坚持的的。
文章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第二篇:关于减负的几点思考
使命、道德、责任与践行
——关于减负的几点思考
交大二附中南校区简彦武
走上三尺讲台,已有四十年之久,加上学生时代,应该说我亲身经历了半个世纪中国教育的风风雨雨,目睹了教改的起伏跌宕和蓬勃发展。毋庸置疑,中国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但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很难与时代同步,还不能让人民满意,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教育的诸多问题中,应试教育和学生负担过重,最令人痛心。这两个问题互为因果,摧残下一代身心健康,扼杀青少年的创造力。早在1965年,毛泽东主席就作过关于减负的重要指示,即著名的“七三”指示,他尖锐的指出:“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这是来自最高层的声音,曾几何时也确实掀起过减负的历史巨浪。此后几十年来的中国教育界减负的呼声也不时的高潮迭起,然而在减负与应试教育的博弈中,最受伤的仍然是我们的下一代。学生负担越减越重,我们的减负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从使命感,教育道德的角度看减负的责任和担当。
过重的负担,剥夺了青少年的自由,可爱的下一代失去了童心与快乐,创新能力萎缩了,身心健康难以保障。仔细看看,与几十年前相比,学校里戴近视镜的学生已成普遍,一个不长的集会,总可见到晕倒的学生出现。重大考试前失眠、焦虑、神经衰弱、甚至精神不支的学生屡见不鲜,如果我们不能去正视现实,遏制它对下一代的伤害,根本上讲可能危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减负须从最基层做起,我们不能忘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使命。从教育道德的层面讲,人民教师的天职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和塑造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如果我们的教学行为,不能满足于减负和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需要,我们就背离了教育的宗旨,辜负了人民的期望,违背了基本的教育道德,客观上做了对不起学生、对不起国家和民族的事情,这也看作是新的条件下的一种误人子弟。而如果为了自己的工作成就和所谓的“事业发展”、“个人成长”或者一些自我利益满足,不顾教学教育规律一味“我行我素”的蛮干的话,那我们失去的可能是“良知和道义 ”。
当然,从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角度讲,正面的引导和机制的激励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如何引导教师减去一分功利浮躁,增加一分面对教育、面对未来的平和淡定,这是管理者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许多有见识的学校领导敢于逆 1
风而上,淡化分数与升学率的概念,鼓励教师大胆探究,把素质教育与必要的应试能力相结合,寻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减负起到积极作用。
二、践行减负,我们是大有作为的。
作为一名教师,减负,既是沉重的话题,也是我们大显身手的平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减负的理论支撑,但它更需要我们扎扎实实的行动。
1.新的教学理念,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是减负的基本保证。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懂得,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素质”,“让学生生动活泼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也是我们教学行为的出发点。深刻理解教育方针的内涵,清楚祖国未来对人才的素质需求,并由此决定我们怎样充实自己,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怎样高效的教会学生知识和能力,排除无谓的干扰和误导。为它们的发展探寻最佳的途径。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依托,以课堂教学为实践基础的“减负”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 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的逐步推进,从而使调整教师的心态,提升其精神基础成为必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科研、发展、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可能使我们身心疲惫,要学会自我调整和不断地自我激励,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把微笑和自信留给学生,然学生因你而振奋和快乐,这是“减负”的“第一推动力”。
作为直接的施教者,教师如何看待成功,是为一时的分数着想,为班级的排位着想,还是为学生一生的成长着想,为学生的健康着想,这既是对教育本质的诠释,也直接关系着我们对于“减负”的态度。减去一分功利浮躁,增加一分面对教育、面对未来的平和淡定,这是你能否自觉践行减负的前提条件。
2.练好基本功,强化专业素养,努力当阳光教师。
学生学习隐性方面的负担最容易被人们忽视,它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与学生的需求不适应而使学生产生的负担以及由此引起的课堂效益低下,所以教师自己一定要意识到注重自身专业成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地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在这一背景下,交大二附中南校区推行的“阳光教师培训计划”为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可行的措施。经过不断努力,一批阳光教师脱颖而出,他们被评为首席教师和骨干教师,她们具备精湛的教学技艺,更有对教育理想的追求。除了教给孩子知识、培养孩子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一种行为引导,一种思想启示,同时,由于教学的高效,他们在减负中的引领作用和激励作用非常明显。
3.优化课堂教学是学生减负的有效之举,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整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学生为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必要的负担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推动力,过重的负担才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阻力。“减负”只是减掉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重负担,决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学业应有的要求和降低教育教学质量。
曾经有人提出一个公式: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业负担+其它因素。这一规律说明,在教育教学质量某个标高之下,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负担成反比关系。课堂教学效率越高,学生的学业负担就越轻;反之,课堂教学效率越低,学生的学业负担就越重。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绝不能将负担转嫁给学生。
优化课堂教学,必须让课堂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践行以“和谐”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观要求教师必须关注每位学生,注重每个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构建无角落、无忽略、无放弃的阳光课堂,真正营造和谐宽容的教学氛围,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体现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对心灵成长的关注,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能从心理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他们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
4.把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当作减负的重要内容。
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学生心理负担不可低估。通常表现为心理紧张、持续焦虑、精神不振、心绪不宁、思维紊乱、记忆力衰退和注意力下降。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精神方面的疾病。与学业负担相比,心理负担的危害更严重。
作为施教者,教师同时应该成为心理疏导师。在积极探索课堂教学艺术,让学生轻松高效地学习的同时,必须通过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增强学生自信心,达到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目的。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主动地走进每一位孩子的内心世界,让每一次师生接触成为一次心灵的倾诉沟通,帮助学生排除、化解持续的心理紧张,帮助学生排除、化解持续的心理紧张;指导学生树立有价值的学习与生活目标,实现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减负。
5.让学生在更多的“活动”中开拓视野,快乐学习。
交大二附中南校区近年来积极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课内外学科活动,收获颇佳,比如组建航模队,开展航模比赛,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和积极响应,连续多年获得全国大奖,信息课紧跟当代新技术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后动手操作能力,在全国大赛连连获奖。再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在“探索地外文明”“城市化对乡村的影响”两个课题
3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潜能和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发挥。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学的主动、学的认真和快乐,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虽说占用时间不少,但谈不上学业负担的加重,而且使学生享受了学习的过程,学到了真正对自己发展有用的东西,遗憾的是上述的活动目前还是太少,在某种意义讲,这些活动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认可之时,也是我们的减负取得实质进展之日。
结束语:减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这项事业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配合。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看没有素质教育的落实,减负无法落到实处。作为承担减负任务最基层的一名教师,我们必须有所担当,要有使命感,要有紧迫感,只要我们积极投入,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减负的过程中,我们就一定会大有作为的。
2012.11
第三篇:“减负”背后的思考
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教师文稿
“减负”背后的思考
·湖北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陈昌学
目前,“减负”又成为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广泛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不仅教育管理部门三令五申的要求,而且新闻媒体也在大张旗鼓地宣传。应该说,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的确是太重了。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实现“减负”,其初衷无疑是好的。
然而,“减负”的热潮风风火火一段时间之后,社会上为什么对“减负”的反应却又如此冷漠呢?我们发现:在对待“减负”的态度上,一些老师(包括学生家长)并没有像新闻媒体和有关部门所预期的那样发出一片叫好之声,相反却多了一些困惑和迷惘。这不得不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做出冷静的思考。
减负是一个全国性的难题。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到底应该怎么减?哪些课业负担是合理、必要、有效的?校内减负校外补的症结该如何解?学校减负为何家长却更累了?究竟怎样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和优质作业„„这一个个问题不断地考问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首先,死板的考试评价方式是“减负”的拦路虎。在“减负”面前,老师、学生、家长三方心态各异。“减负”后,学生的课业负担轻了,个个拍手称快;而家长担心学校“减负”成了“放羊”,自然忧心忡忡;而老师则处于中间,左右为难,忐忑不安,处境最为尴尬。为什么呢?因为“减负”一方面使老师在教学工作上减轻了部分工作量(如过多的课程、过多的作业批改、过多的补习和考试);另一方面,现有的考试评价方法又给教师以一定的压力,使他们无法轻松,在“减负”面前无所适从。
多年来,尽管素质教育日渐深入人心,但应试教育的做法依然存在。“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用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的工作业绩,并把它作为奖惩的唯一依据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学校的领导把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排位作为教师教学成绩的依据,确定教师的奖励级别和工资水平。这一做法实质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减负”精神的贯彻,存在着诸多弊端。由此可见,把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领导评价学校、学校评价老师、老师评价学生的评价方法是阻碍“减负”的拦路虎。如果不从根本上变革现有的单一的考试评价机制,“减负”最终会成为一句空话。其次,僵化的招考制度、学生素质评价以及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机制是“减负”的绊脚石。关注各地新政,聚焦减负难点,推广先进经验,为减负把脉寻路。我们发现,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下,各地大胆探索,“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乐学会学、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成为减负的共同着力点”;“减负”取得了不小成效,但依然面临不少困难,还有不少瓶颈需要突破。一线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学生减负能否做到所有学校都能“一盘棋”?会不会谁减谁吃亏?减负能不能“一刀切”?课内减负课外补怎么办?看来,“减负”绕不开中国现有的传统的人才观、评价观。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只有研究适合学生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招考制度和评价机制,才能让“减负”落到实处。
第三,有人认为,“低效课堂”是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那么,减负新政能否导向“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打造“高效课堂”?在实践层面,全国各地针对如何“减负增效”进行了许多有效的探索。如北京一些学校实施作业“配餐制”,实行分层作业、精减习题,优化作业;新疆试行布置分层次的弹性作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程是育人的载体,也是实现减负的途径,推行“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是“减负增效”的一个方式。各地教育情况不同,怎样有效“减负”又能提高教育质量?看来还需要继续摸索,“减负增效”任重而道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教师文稿
第四篇:关于“减负提效”的思考(精选)
关于“减负提效”的思考
合肥市瑶海区教体局教研室傅京 前两日,与一位孩子在某重点初中上初三的朋友聊天,他说起一件事,令我难以入眠。有一天晚上,他陪读孩子写作业到夜里12点多,孩子突然抬起头说:“爸爸,我现在好想给老师打个电话。”我的朋友很惊讶,就说老师现在早已经休息了,你是有问题要询问吗?孩子接着说:“我就想问问老师,您今天晚上布置这么多作业,我怎么做的完啊?”。孩子后来又说了一句话,震撼了我的心灵,他说:“我还想问问老师,要是我是您的孩子,您还会布置这么多的作业吗?”
无独有偶,人民网上也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化学特级教师罗滨曾去一所小学调研。和一位五年级孩子的对话,让她印象深刻。她问孩子:“如果你给老师当老师,你最想做什么?”孩子说:“最想给老师布置作业。”罗滨很好奇,接着问:“给老师留什么作业呢?”孩子回答:“让老师抄课文。”“抄多少遍?”罗滨随口问道。“抄50亿遍。”孩子说。“这个回答,让我一辈子难以忘记!”罗滨说,“50亿遍,可见孩子多么讨厌老师布置的重复作业。”
减负难,难于上青天。原因在哪里?首先,减负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还是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这里面涉及到体制、观念和评价体系等很多方面。什么是“减负”?减负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什么是“学业负担”?学业负担就是学生在完成一定学习任务所需要的学习时间 1
后所引起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倘若课业负担超出了学生承受程度,就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一定伤害,如视力减退,厌学逃学,考试综合症等。其次,减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学校的身体力行、家长的理解支持,资源的均衡配置,评价制度的改革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等。有这样一句话:一口吃不出一个胖子,但胖子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大家都觉得减负难而不去作为,那问题就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教师在课堂上“满怀激情”的大讲特讲,无针对性的题海战术和“地毯式” 的广普训练,最后受伤的肯定是学生。再次,减负不能陷入误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轻的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负担,并非不要教育质量。减负不等同于简简单单的减少课时,减少作业量;追求教育质量也不等同于唯考是举,唯分是举。现阶段我们要谨防左手高举素质教育,右手挥舞应试教育的口号式减负现象。
要不要减负?答案毋庸置疑。下面一系列文件可以佐证:1955年7月,教育部就颁发了建国以来第一个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2004年教育部又发布《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这是50多年来,教育部第六个减负文件。2013年8月,教育部又新拟定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在全社会公开征询意见。从国家层面,减负势在必行;从学校层面,似乎是“有苦难言”。一次与一位名校的小学校长交流,他突然拿出手机给我看qq群上的一些信息,原来该校家长委员会代表在群中纷纷呼吁学校要给孩子多布置些作业,家长担心减负后学生的成绩会退步,教学质量会下降,PK不过别的名校的同事孩子。我的这位校长朋友做了耐心的解释。如下是他的答复:第一、减少作业量
并非没有作业,有的作业学生可以当堂完成。第二、学校提倡教师要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第三、学校更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还学生一个温暖的童年,从长远看,学生的成绩不降反升。最终赢得了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
该如何减负?首要是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与责任,加快高考制度改革与日常评价制度改革。目前,教育部提出“管、办、评”分离方式以及2015年尝试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纳入中高考录取参考等方案都是深化课改的重要举措;合肥市教育局学习上海经验,推进绿色评价体系,开展三大工程和新优质学校评选也是实实在在的具体做法。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抓质量就等同于抓升学率,抓升学率就等同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偏见。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仅包括学业成绩,还包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其次,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硬件设施和师资水平,体现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择校热”和“择校难”问题的根源在于校际之间的差异,一个区域中小学办学水平相对均衡,家长支持,社会和谐,减负不再难破解。再次,学校要有实际行动。上周,笔者随区局赴上海参观考察了西林中学和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两所“新优质学校”,前者以“赏识教育”为办学特色,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后者以“七彩课程,幸福人生”为驱动,整合家校资源,取得很好突破。两所学校成功的启示就是寻找一个突破口,将薄弱学校做大做强,学校既关注学业水平提升,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校园学习氛围浓,学生负担轻。
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追根溯源,存在以下三个方面情况:一是教师专业化未能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教学理念、方法落后和手段陈旧,所以采取题海战术和加班加点的手段解燃眉之需。二是作业设计不够科学,机械重复性作业过多。三是评价机制未跟上课改发展需要,重分数,轻能力现象普遍存在。要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教师要更新观念,深入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注意创设情境,关注师生、生生互动,减少无效信息,提高课堂效率,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第二、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革课堂结构,如:先学后教,精讲精练,合作探究,注重实践等,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第三、优化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和评价。教师在关注笔头作业同时多一些实践性探究性作业。2013年寒假合肥市某小学寒假作业就很有创意,数学学科要求学生画一幅科幻画、语文学科要求学生找五个带有数字的对联、英语学科是读一个英语故事,并在新学期与同学们分享。此外,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成长记录袋,使之真正成为见证学生成长阅历的精神智囊。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曾经在教室墙壁上看到的两句标语。第一句是: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第二句是: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前句是国产原创,后句引用的是哈佛大学图书馆训言。同样是励志的目的,但读后感觉却迥然不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减负提效需要呼吁,更需要行动。从力所能及做起,既让孩子走得快,更能让他们走得远。
第五篇:关于“减负增效”的思考2范文
关于“减负增效”的思考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8-12 11:25:37 / 个人分类:论文集
查看(66)/ 评论(5)/ 评分(25 / 0)
“减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效”,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全面地得到发展。减负不等于不要质量,减负不等于不要管理,减负不等于不要考试。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体现的是教师的真功,比的是教师的教学艺术,追求的是师生的优化发展。
一、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的关键
“减负增效”,实际上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课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现在,知识信息正高速发展,教学技术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更是不断变化和创新,具有其先进性。所以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高效的教学创造条件,否则你将力不从心。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在备课上下功夫。为此,应花几倍于一堂课的时间和精力去备好一堂课。我认为备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真实施。
1.备教材。反复看教材,吃透教材的组织结构,重点和难点,对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做到心中有数,领会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目的,努力揣摩编者的意图,要做到这些,就要我们静下心来,去研究、去比较、去熟悉。
2.备学生。要用心去充分了解班级的每个学生,通过多谈心、多融洽的手段和方式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接受能力,理解水平,个别差异甚至家庭背景等。弄清每个班的整体差异和特点,然后,才能“以学论教”,“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准备不同的问题,真正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3.备教法。教法应建立在学生学法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从教学法的体系中,优先上好一堂课的教学方法。不管什么方法,都应立足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实施寓教于乐,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在教学手段上也应该多种形式并进,传统和现代手段相结合的思路,目的是使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掌握好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懂得怎样才能学好知识的方法。多做实验、多用投影片、板画、小黑板等,将现代手段与传统手段结合起来,做到课堂上演示效果良好,不出差错,以达到激发兴趣、直观教学、轻松学习减负增效的目的。
4.备练习。如今,老师搞题海战术的很多,布置作业没有选择性,不管是有用无用,是否重复等,布置了一大堆,学生苦不堪言,穷于应付,事倍功半。我认为要减负,就必须精选习题,精心琢磨,自编自拟。这样的练习目的性更强,减负效果更明显。
二、教师“增负”----学生“减负”
教育应该是建立在爱之上的教育,只有爱学生才不会把学生仅当作装知识的容器,才会为学生考虑,才会不断地去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需要怎样的课堂?我能承受多少作业量?我还有哪些需求?”等等,如果经常这样去换位思考了,那才会和学生更贴近,学生也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才能真正促发“增效”的原动力。例如,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布置家庭作业可以分层要求,基础题优秀生可以不做,提高题及格边缘的学生可以不做,这既加强了针对性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我们知道要“使学生从题海中跳出来,教师必须先跳进题海”,要用教师的“增负”来换取学生的“减负”。
三、当堂作业----减负增效的措施。
课堂作业是减负增效的重要措施,能真正地反馈到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程度,同时为了真正在减负增效,尽量留一些课堂时间给学生用来完成作业。同时巡视、察看学生当堂作业情况,获得正确反馈并可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学生也会最大限度的自己开动脑筋考虑问题,独立完成作业,真正做到“有效”。课外,我适当布置一些思考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我及时批改课堂作业,决不拖拉,以获得及时信息进行评讲和纠正典型错误。对于存在问题多的个别学生,我进行个别辅导,让他们真正搞清课堂上应掌握的内容。
四、因材施教----减负增效的方法
劳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为了片面追求考试分数,而轻视德育和体育,让孩子失去愉快而美好的童年。一个班上学生的学习状况参差不齐,老师要分层次进行教学,照顾方方面面,特别是要关注“差生”,及时弥补薄弱环节。学习有张有弛,不要绷得太紧,使学生没有咀嚼和消化的余地,没有喘息的机会。提倡个别辅导,对症下药,要像医生给病人看病那样,先诊断,再开药,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减负的同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开设多种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开放图书室、实验室、计算机房,多开展课外活动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又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增长才干,脱颖而出。
教无定法,但教有常规。“常规加过程再加上细节等于成功!”这是所有成功学校认同的普普通通却又实实在在的道理。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师不是红蜡烛而是艺术家,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让我们共同追求教育的至真、至善和至美,努力实现“减负增效”,切实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