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语文课如何做到读写结合
浅谈语文课如何做到读写结合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习语文,离不开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离不开文质兼美的文章、课例,更离不开触景生情的写作。叶圣陶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张志公的“带着写的问题上阅读课”都精辟地阐述了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教学中我进行了语文读写结合的尝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一、阅读要到位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不到位,写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课前在家长的督促下读三遍课文,并由家长签字,这是一读,一读要求读通顺;课堂上,新课第一课时的第一个任务肯定是朗读课文,精读课文,指名轮流朗读,略读课文,则有小组或者同桌组织朗读,二读要求读正确;学习生字新词之后,我会让学生默读课文,归纳课文内容,三读要求读出理解。只有这样,我才开始讲授新课,在新课学习过程中,我仍然让学生朗读文章之中的关键词句,并通过交流,体会词语、句子意思,领悟其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才能对文本内容有较好的把握,从而为课堂小练笔奠定基础。
二、练笔要有效
读与写的结合,要有机结合,切不可分割开来。读是写的基础,而写则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表达方法。这样,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有效地设计写的训练,不能为写而写。在阅读课上,写的训练有好多种,续写、补白、改写、扩写等,只要行之有效,好多形式都可以用。比如:学习《山中访友》,可以让学生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一写自己身边的自然景物;学习《唯一的听众》,就可以在文章“……”处补白:妹妹把耳聋的老人真相告诉我之后,我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请展开想象写下来;学习《詹天佑》,可以让学生写出想对詹天佑说的话;学习《穷人》,则可以在结尾“桑娜拉开了帐子”处进行续写;学习《最后一头战象》,则可以在战象嘎羧看到象鞍的时候和它站在打洛江畔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深入到嘎羧的内心,探求他是怎样想的,如果他会说话,又会怎样说?学习《跑进家来的松鼠》则可以在奶奶发现心爱的头巾是被松鼠拿去垫窝之后,想象奶奶会怎么说,从而感受奶奶对松鼠的喜爱;而学习了《蒙娜丽莎之约》,则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资料,试着去写一写文章后面附着的达.芬奇的另一幅名画——《最后的晚餐》……这样扎扎实实训练了,学生不仅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总之,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语文课堂深入思考,用心琢磨,争取让“读写”的结合达到最高境界。
山西省平定县冠山联校东关小学胡宝华
邮编:045200电话:***
第二篇: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
新课程下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做到读写结合
昌邑区汇文小学
新课程下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做到读写结合
昌邑区汇文小学
张颖莉
依据我区“校本教研、分片汇课、全区研讨”的教研思路,结合我校实际,在前期我区“分片汇课”听课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各自的教学研究情况进行了反思、总结,为进一步推动我校“语文—阅读教学”专题教学的深入研究、总结近两年来专题研究的成果,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青年教师搭设锻炼成长的舞台。我校开展了“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做到读写结合”教研专题沙龙活动。在活动中老师们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最后总结几点供大家借鉴:
一、阅读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积累素材,为写作提供源泉
我们阅读的资源是丰富多彩的。课本、各种各样的杂志、报纸、书籍,都可成为学生的阅读对象。可光读还不行。我们要把其中的精彩积累下来,成为写作的素材。刘永辉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特别重视对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积累。学习课文时,每次都会让学生所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并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原因,然后让学生把这些词语摘抄到积累本上。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在写话中她鼓励学生多运用积累的词。一次在描写“妈妈的眼睛”片段中,学生就用上了很多描写眼睛的词汇。“妈妈的眼睛像两颗黑宝石”;“妈妈的眼睛像两颗黑葡萄”;“妈妈的眼睛炯炯有神”;“妈妈的眼睛透亮灵活”,学生为什么能在描写眼睛时会准确地用上这些丰富的词语呢?因为教师在阅读中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些词语,并让他们积累了下来。所以,学生的语言才会丰富,充满情趣。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又是阅读的结晶。
二、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写的契机,调动写的情趣
学习语文要“以本为本”,但是课文中有许多空白。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填补、延伸、扩展。这样,学生有课文这个支架,写起来就轻松多了,感到写话并非难事,从而信心十足。
填补:主要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课文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
段、范文作为读写结合的“中介”;根据儿童的“表现欲”特点,借助于大量写片断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满足了儿童这一心理上的需要,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又提高了学生的写话能力。张磊老师在教学《泉水》一课时,设计了泉水还经过了哪些地方,见到了谁在干什么,他说了什么?当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鼓励他们说:要是你能写下来那就更好了。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兴趣盎然的写起,很快一篇篇作品就出来了。如有学生写:泉水流到山腰的菜园里,白菜咕噜咕噜地喝着泉水,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干净,喝饱了,你们能长得又白又胖。”
延伸:如王银玲老师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之后,让学生动笔讲述一个故事来控诉战争的罪恶。在这之前,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激情诵读小雷利那如泣如诉的“呼声”外,还运用电脑课件出示一组战争摧毁家园,带来饥寒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在这样的情境下动笔,王旭文同学写到:“我们向全世界宣告未来的和平;我们想要一个没有战争和武器的星球。我们再也不要憎恨和饥饿。再也不要无家可归,我们渴望和平。”
赵金秀同学写到:“学了这一课,小雷利母子悲痛的哀怨似乎一声声在我耳边回响。我们心中都激起了对战争的憎恨;是战争,让父母失去孩子,让幼儿失去双亲;是战争,夺走人类幸福的家完、平静的生活、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有多少无辜善良的百姓成为枪口下的冤魂、有多少不屈的勇士牺牲了生命!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让全世界人民一致行动起来吧!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每篇文章都饱含着真情实感,都充满着激情。
扩展:在教学《丑小鸭》这一课,付冬梅老师在学生朗读感悟后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同学们,学了这一课,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文中的人物说,请把你想对他或它说的话写下来交流吧。学生兴致勃勃地写着,我在巡视中发现有对丑小鸭说的,有对哥哥姐姐说的,有对猎人说的,也有
对小鸟、农夫、小姑娘说的。交流中发现,作品语句通顺,感情真挚,体验独特。可见在做好阅读辅垫的基础上把握写的契机十分重要,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写的情趣,挖掘了儿童潜在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从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思路的清晰性。
学生思路的清晰性,对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作文,表达所写的思想内容,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孟祥辉老师常常从审题入手,围绕课题把人们想问题时最一般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一见题目就知道文章要写的主要内容。例如:叙事类的课文《飞夺泸定桥》这是以内容命题的文章,学生一见此题目即可提出问题,为什么夺?怎么夺的?结果怎样?解决了三个问题课文就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也就迎刃而解了。再如本册课文《中彩那天》以时间命题,学生提出问题,因为什么中奖?中了什么?家人有什么表现?问题解决了,思路也理清了。这样既教学生写作知识,又可以指导今后写作时可以仿写。写景类的课文本册一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以地点命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按照游览顺序记叙,条理清楚。另外还可以关注另外一条行文的线索,既溪水。《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写景构段方式:总分总。然后围绕课题分水和山两个方面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因此,在单元作文时就可以仿照这样的写作方法来完成习作。壮物类课文如《爬山虎的脚》围绕课题质疑爬山虎是植物,为什么叫脚呢?它的脚什么样?什么颜色的?这样就理清了写作思路。《蟋蟀的住宅》是写动物的课文。看到课题就能略知一二写作思路,住宅什么样?它是怎么建造的?有什么优点呢?然后学习深入理解课文,解决了阅读的重点又明确了写作思路。可谓一举两得。这样的训练多了,学生就能逐渐掌握最一般的思维方法,作文的时候,不仅能正确地审题,而且能清晰地,有条理地来组织文章的层次,使文章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四、从阅读范文中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并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
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既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我校房红燕老师在这点上有着成功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她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让学生认识修辞方法,了解各种修辞方法的特点,修辞方法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并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修辞方法的训练,使之转化为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五年级下册《桥》这篇课文中就多处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来表现洪水的来势很大。以此来烘托人物的高大形象。为了让学生领悟本文的这一写作方法,认识和了解修辞方法的特点及好处,老师是这样做的:她对学生说:“这篇课文在表达手法上很有特色,作者多处运用了修辞方法,来描写洪水的来势凶猛,你能把他们找出来么?”学生先找到了这样一个句子: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然后教师出示了两句话让学生读一读,比较一下那句话写的好,好在哪?
(课件1)
1、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涌出来,势不可挡。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的就感受到第二句话好,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洪水比喻成一群受伤的野马,这样就把洪水的来势凶猛描写的更加生动形象。这时,教师趁势总结:“是啊,山洪我们很少能亲眼看到,但是作者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就使我们读者的眼前仿佛看到山洪暴发时的可怕情景。可见这一修辞方法运用的是多少恰当啊!”
接着,学生从文中又找到了这样几句话:(课件2)
1、近一米高的洪水开始跳舞了。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3、水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问到:“你觉得这几句话写的怎么样?”这样引导学生感受到,是因为作者把洪水当作人来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这样就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时老师总结:“作者在文中恰当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就把人、物的特点表现的更加鲜明,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使文章的语言更富有感染力。这些都离不开作者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你也能像作者一样,让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么?”然后,她让学生课下到学校操场上观察,用一段话写一写校园内自己喜欢的植物。接着她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已经在汇文小学活了五个年头,对校园里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熟悉亲切,那么,你能也像作者一样,发挥想象力,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写一写校园里的植物么?”
在观察的基础上,在本次小练笔中,大多数学生就注重了运用修辞方法来描写松树,使松树的特点更鲜明了,使语言更生动了,使描写更具体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王银玲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也充分利用了课本资源,挖掘了《荔枝》一课母亲剥荔枝时那动人的细节。《景阳冈》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断。《穷人》一刻桑娜内心活动刻画,在充分感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了细节描写使文章更具生动性、真实性、可读性、感染力,更能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的好处。结合这个训练点,她多次挖掘《荔枝》一课,文中没有写母亲轰轰烈烈的大事,却能使读者永远难忘母爱之伟大。让学生明确,要写的细节其实是最能突出人物精神的一个不被人注意的情节——即“于细微处见精神”。
在学完这课同时,她让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练写在我生病时,父母对我呵护的情景。使学生从这次细节描写小练笔中感悟了父母之爱,亲人之爱。看过学生的文章令我们感动不已,感动世间母爱的无价,感动学生能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并能学以致用,能在表达中擅思乐想,把所见所想融
于笔尖。
总之,通过这次专题活动,老师们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老师们更加明确了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充分地关注和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坚持学以致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第三篇:读写结合,语文本色:语文课教学反思
读写结合,语文本色:语文课教学反思
语文组张善心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篇目之一。其中,阿长的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她粗俗、没文化、饶舌多事、繁文缛节多,但她善良、关心“我”,热心帮助“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好人。怎么让这个形象在同学们心中扎根、发芽,并蔚然成荫,我做了如下尝试: 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是语文的灵魂。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如何培养语感?其中,阅读就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反复的阅读中再现印象,为此,我采取了范读引路,学生自读感悟,个别生读交流的方法。在读中,阿长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同学们眼前。
品品词、品句、品描写方法,多角度挖掘可赏析点,进行深入理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阅读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通过多方面品读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真实鲜活的阿长。如“惶急”地看着我,写出了长妈妈惊慌、着急的神态。
演把自己理解的形象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展示给大家看,让同学们在演中把握人物精髓。为此,我创设了三个情境:
1、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
2、元旦吃福橘;
3、到书店去买书。同学们在演中还加进了自己的创意:如搜遍了全身,抠抠索索,摸出两枚铜钱的细节。由此可见,阿长的形象已深入同学们的心中。写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意识。在以上三个环节的基础上,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运用本文“欲扬先抑”“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写身边的邻居、同学、老师、亲人,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同学们写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如《老婶》、《清洁工》等。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这才是语文学科的本色。今后,我要在这方面继续做大胆的改革,让语文课堂神采飞扬。
第四篇:读写结合(本站推荐)
读写结合·课外观察——初中作文教学的体会
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始终是难点。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要做好两件 事情:
一、课内读写、紧密结合;
二、培养课外观察、练笔习惯。这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课内读写,紧密结合
课内读写紧密结合,不是读什么,写什么,而是将初中新教材的阅读要求、写作要求融为一体,体会读的 同时酝酿写,写的同时加深读的体会。
作文教学中,往往容易出现的是另一种读写结合。新教材每单元阅读要求和写作要求是分前后两部分编排 的。一般情况处理,先讲完阅读部分,再指导写作部分,容易片面理解为读完就写,就是“读写结合”。这样,实际就造成读写脱节,学生在读的时候只管读,写的时候还不清楚要写什么,这样的作文势必带有很大的盲 目性。学生会感到作文难写,教师也感到作文难教,影响预期的作文效果。这种读写结合,只是表面形式上的 读写结合,而学生并没有从思维角度真正将二者结合。因此,导致了作文的“难”。
要突破作文的“难”,就要让学生从思维角度真正将二者结合起来。也就是课内读写紧密结合。一开始学 生接触新的单元时,就要把新教材中阅读、写作两部分要求让学生真正理解、融会贯通,在学生思想上把两方 面要求一致的知识点,带到整个的阅读、写作中,也就是说完成一篇有一定要求的作文,不是单靠两节作文课 完成的。这篇作文的思维,是一接触这个单元时,就已经酝酿在其中了。这个过程也就是说,把读、写两部分 要求,完全、统一地贯穿到读写的全过程。读写做到这样的紧密结合,作文才能成效显著。
下面以初中二册五单元为例,谈课内读写紧密结合的具体做法。1.了解、明确理论知识要点
初中新教材,三年有整体要求,每册有整体要求,除对这些知识应做必要了解外,学本单元首先要了解、领会本单元的阅读要求,写作要求。本单元第一部分阅读要求:掌握线索;体会记叙、描写怎样结合。第二部 分写作要求:在记叙中描写,要服从中心意思需要,做到恰如其分。然后再要求学生掌握本单元两部分要求相 同的知识点:记叙中描写。这一步的目的,让学生一开始学这个单元,思想上就明确,这个单元阅读、写作要 紧紧围绕“记叙中描写”这一要点。这就给学生在阅读之前就讲清了本单元作文要求的理论知识,学生在阅读 过程中,就已带着作文的问题思考了。2.具体感受课文,体会知识点
这一步是最重要的。因为学生仅仅是理论、概念的了解,还只是抽象的,通过这一步,学生才能把抽象的 东西感受具体、形象。这一步是消化、吸收重要的一步;是突破阅读要求,酝酿写作要求的关键点。3.再次总结知识点
这一步是在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具体课文感受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学生便会 对这一知识由陌生到熟悉,再上升到理论。学生通过这样反复的思维活动,对本单元的要求已经融会贯通,为 下一步完成作文,已奠定了成熟的思维基础。4.利用学会的知识,进行写作
二、培养课外观察,练笔的习惯
每篇作文都是心之声。作文教学,要训练学生眼中有物,心有所感,笔下才有物可写。因此,培养学生课 外观察、练笔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作文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必须使学生养成随处留意、观察,并通过自己所思所感,随时写下来的习惯。作文的实质离不开做人和生活。因此,课外练笔是将课内知识灵活 运用的极好机会,是课内外互为补充的好办法。
培养课外观察、练笔的方法:每周让学生练一篇课外随笔,每次评讲,表扬那些言之有物的好随笔。如学 生随笔有这样一些:《雨中的故事》、《街上的字》、《小青豆的愿望》、《春之盼》、《如何对待错误》、《保护鸟类》等篇目,单从题目看,也能看出题材多样、内容广泛。不妨我们再看一篇具体例文:《无人售票 车》„„我认为无人售票车是伴随着一个城市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诞生的。它是一个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 的标志之一。美、日、英等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很早以前就采用了新颖的公交营运服务方式。其表现 为:公交车上不再设售票,而是由驾驶员一人开车监票,被称作公交车辆“一人运作”,即无人售票。
而在进入八十年代后,这种较先进服务方式才传入我国。深圳、广州、杭州、北京、上海等三十四个大中 城市已先后实行„„
从今年元月一日起,我市已有14、30、28、27、5路先后实行无人售票,17路也于三月一日起实行无人售票。虽然无人售票车显而易见,但它毕竟是新生事物,目前存在问题有三:
一、乘一站与终点票价一样;
二、上 下车不知规定乱上下,乘车环境没得到根本改善;
三、兑换零钱点极少,有人因无零钱只好放弃。但无论怎么 说,无人售票的出现是好的,它说明了我们乌鲁木齐人的文明程度在不断提高。我希望公交公司能不断改进不 足,也希望我们乌鲁木齐市民积极配合,使这一新事物不断蓬勃发展。
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学生一旦养成了观察、练笔的习惯,就会主动观察社会、关心社会,并会提出自 己的观点。持之以恒,学生会从思想、观察、选材、组材等方面得到迅速提高。
第五篇: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
卫东学校 王艳梅
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目前“作文难”己经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的一大难题。作文教学于教师而言,曾被形容为一场攻坚战;作文于学生而言,曾被形容为“难于上青天”。写作文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需要学生从生活的积累中选择和组织与主题要求相关的内容合理布局、遣词造句,最后再修改完善。对于一个中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项繁杂的工程,所以。就需要教师牵着学生稚嫩的手帮助他们叩开写作之门,再引导他们愉快的进入写作的殿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做呢? 分析学生感到写作文难,难在何处行择细调查不难发现,困难主要有两点: 其一,感到无事可写,也就是无法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找到合适的材料、事件、人物来写,根本就无从下笔。
其二,既便有事可写,也表达不出,不知该从何写起,如何描述。
基于以上两种情形,使得许多学生对写作产生畏惧厌恶心理。找到症结所在语文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正确引导,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物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但对于学生而言,一般不懂得如何从生活的积累中找到作文的素材。作为老师就应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有意识的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这种素材,不求新奇,但求真实;不求高大,但求真情,这种素材在平谈的生活申府拾皆是。一顿晚餐,如果仔细观察就可以描述出母亲的辛劳;一个课间十分钟,如果留意身边的同学„„就可以写出几个生动活泼的场面;上学的路上,如果有心,就可以描述一路上的事物、状况、人情百态;一次诗歌朗诵会、故事会也会有许多收获与心得„„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生活申的真事写起,一草一木皆可成文,一事一人皆有意。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思考都可以写成作文。教师更要辅以其它形式,如“参观访问、课外活动、兴趣活动”等拓宽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途径,让学生不拘于格式随意描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让学生们认识到他们每一天的生活都有写作的素材,以提高写作的欲望。
二、阅读启迪,提高遣词造句能力 课外阅读的启迪,对于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读懂文章掌握文字规律,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圈点标画,将优美的段落词句摘抄背诵。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爱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积极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让课堂成为学生平时生活的一个侧影或是一个缩影;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引导学生课外体验,我充分利用课前一分钟,借助故事,作文佳作,让学生边听边记好词好旬。平日每天轮流,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摘录好词好平时还经常组织学生到阅读课外书籍。
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从而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说明写作是离不开大量的阅读、背诵与摘抄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列出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的多读、广读,指导学生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将平时读来的优美片断、词句摘抄下来,续而提高要求,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也可以从报刊上剪下优美文章,集成“剪贴作文”,这样时时温习,处处积累,读的多、背的多,渐渐丰富词汇、语句,久而久之就会提高遣词造句,驾驭文字的能力。当有素材可写肘,也就可以顺畅的表达出来。
在作文教学中还可以用所学课文为范文,引导学生仿写,使学生明确读和写的密切联系,并通过仿写,了解掌握文章的结构,作者的写作顺序以及语言表达等万面的知识。
三、激发兴趣,愉快写作
作文是一门情意性学科,文章的好坏与写作者的情感与态度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减轻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里。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就如,可不拘形式;让学生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以产生作文的内驱力与兴趣,还可为自己的作文配上插图,便学生放飞想象,让自己的作文本上有图有文,像故事书一样。再如,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鼓励,在评改作文时,教师要多鼓励、多赞扬,哪怕一个词,一句话写得精彩,也要给予肯定表扬,在真诚的赞许中,学生会受到莫大的鼓舞。从面激发写作兴趣,增强写作信心。又如,可以为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天地,在黑板报,自编班报上刊登出优秀的文章,还可以将自编“班报”、“优秀作文集”发给学生家长,通过家校结合,共同赏识,共同督促;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使作文成为学生创作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