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改革的体会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改革的体会让新课程扎根于课堂,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到底怎么上?到底怎样的课才算是一节好课?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一)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中学体育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时代的需要。它以图文并茂、声象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体育的本质及内涵,良好的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体育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所以被广泛的应用。可是一旦为其不可,缺其不行,那也会将其引入一个误区——教学过程自动生成,教师起不到应有的示范作用。因为没有了教师的板书示范,学生往往在书写过程中丢三落四,师生间不能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阻碍学生的思维,使教学的亲和力下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必须合理恰当。要有必要的板书示范,制作课件也切忌哗众取宠。应把解决体育问题放在首位,让体育自身魅力放出光芒。不仅于此,还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主宰,我们应根据内容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师生互动,动静分明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体育活动。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变得敢讲了,能讲了,口头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课上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忙得不亦乐乎,教师也陶醉于自己创造的活跃的氛围里,却常忽略了对教学本质的追求与探索。诚然,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教师必须把握好一个尺度,要动而不乱,动静分明。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并指正错误之处,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指明纠正错误的方法,在实质上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和无言的感动。动而不乱,动静分明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三)教师要做一名好的导演,增强教学的艺术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自己当成一名好的导演,做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在“导”字上下工夫。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激发求知欲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难点的地方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拓展。做到难点突破,就好像一个导演在拍摄现场的解说一样,语言精练,方法巧妙。习题配备典型,解题方法多样,授课形式多变。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要给学生思考空间,要讲求艺术地问,让学生在一问一点拨中豁然开朗,获得成功后的喜悦。
(四)创设情境,在课堂中体味人文精神。
“情景教学”是一种十分美丽而又特殊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为之感动,产生共鸣。激其情、奋其志、启其疑、引其思。尽快进入问题的情境的角色之中,让原本枯燥、抽象的体育知识变得生动、趣味。同时,“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更是新课程理念下广大教师的“崇尚”和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时尚”,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民主协商、教学相长。宽容善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拥有心灵的自由。融体育文学、美学、哲学于一体。事实上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影响下,情景教学,人文渗透已经成了体育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程序。但,凡事需要把握好度,要自然而享受,并不是每节课都要煞费苦心去创设情境,有些内容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亦会得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同样,人文精神的渗透,也应该是自然的流露和水到渠成的展示。过分依赖于此,难免会掩盖体育原本的光彩和生色。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该有其评价标准;而作为艺术,却贵在创新。但凡如此,体育课堂教学绝非任何流于形式的“做秀”,而该崇尚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流畅。应该将广阔自由纯真的空间还给学生,将理性自然的真面目还给体育。
第二篇: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初探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初探 实施素质教育前提下的课程改革给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崭新的课题。小学体育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赋予学生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与激发学习的动机,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自我锻炼。小学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小学体育课应该教什么,怎样教,这是摆在我们体育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我校的体育课程标准改革已经实施好几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加强学习和研究,打破传统教育观念,改革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让学生“让我学”变成“我要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上我做了以下尝试:
1.根据课程标准,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程下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有许多不同的提法:有人认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又有人认为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有的甚至将师生关系定位为利益关系,即学生是“上帝”,教师是“店主”。其实,这是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育理念的片面理解。体育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多变平等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启发点拨、情感互动、引领指正等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体育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生“学”的富有生命力的过程。
案例:水平一(二年级)合作跑(开火车)
师:同学们好!你们想不想去旅行啊?
生:想。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旅行!
生:真的?(兴奋,惊讶!)
师:对呀!那我们可以乘哪些交通工具呢?
生:轮船!
生:汽车!
生:火车!
„„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坐火车去旅行!(教师讲解游戏的方法、规则及注意事项。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尝试。于是教师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组织,按照规则玩一次。结果,有一个小组的男生不仅“车厢”脱节,还不绕“站台”一圈,不管“旅客”的安危,快速地到达了终点站。教师请同学们再次温习游戏规则及方法。显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违规行为。)
第一次比赛结束了,违规小组速度最快,他们得意洋洋,马上有小组抗议: 生:(气愤地)老师,他们犯规了!
生:老师这不公平!
师(笑笑):谁来说说他们哪些地方犯规了?(学生七嘴八舌地指出学生的违规行为,那组学生由开始的嬉皮笑脸,到后来的不好意思,我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了!)
师:同学们你们都说的非常好。请问我们去旅行最重要的要注意什么? 生(齐声):安全!
师:对了。所以火车司机一定要对我们的旅客负责。当然旅客也要对我们的火车负责。(学生们点头称是)„„
这时教师不仅做到了知识的引导者,而且还成为了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引领者、促进者,让学生们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2.根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古人云:“排阵五常法,运用之妙,存手一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讨论有效的教学组织内容显得尤其重要,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及“三维目标”。以往的体育教学过分的强调步调一致,限制了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挥。由于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意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所以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尽力让学生情思跃动、想象丰富、运动活跃、生命力得以张扬,及时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优美的音乐及各种舞蹈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如果能把音乐和舞蹈恰当地运用体育教学组织中,那种单调紧张的体育教学,就变成了既动作优美、生动活泼又愉悦身心的课堂了。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对体育教学三维目标的完成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上课时,根据孩子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在教学的准备部分适时有选择地设计了优美的乐曲进行伴奏,带领孩子做各种舞蹈练习,在优美的形体舞蹈练习中进行热身运动。
3.根据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过程
新一轮基础课程教育改革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看得十分重要,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它们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反之,亦然。
3.1感悟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我针对小学生的活泼好动、好奇求知欲强、善于表现自我的心里特点,融入了小游戏、小奖励、小谜语、小新闻、小竞赛、小故事等,发挥了体育教学中愉快教学的功能。例如:水平三(五年级)蹲居式跳远,我采用了龟兔赛跑的故事进行了导入,小故事与以往的不同点在于比赛中被一条小河拦住了去路,由于乌龟会游泳而小兔子不会游泳,小兔子怎样顺利过河呢?针对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刻的讨论体验。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同学们在下面窃窃私语,有的说“搭桥”,还有的说:“渡船”,„„老师在一边强调比赛规则,很快就有许多同学异口同声地说出了要学习的内容——蹲居式跳远。通过这种讲小故事的方法,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学生产生了轻松愉快、乐观的心境,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3.2创设情境
好的情境氛围会给人以好的心情,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境色彩和形象的情感共鸣。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表演体会情景,以语言描述情景,以实物演示情景,从而激励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一堂以接力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形式,把学生带入到抗震救灾场上,每位学生都是抗震救灾骨干,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跃跃欲试,同学们真的把自己当成了肩负重任的抗震救灾抢险员,有的同学生争着说:“我要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4.根据课程标准,体育教学评价“多元化”
根据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评价要以学生的体能、知识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合理、公正的评价。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老师评价、随堂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在体育
教学中实施多元化评价,有利于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多向交流、互动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尝试建立情感、态度、能力并重的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把评价焦点从学生的知识技能扩展到参与态度,交往态度和情绪态度等方面,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1促进学习的催化剂——教师激励评价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评价的多样化,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励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在充满激励的氛围中成长的学生会不断地进取。表扬是体育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体育教学过程离不开表扬的教育方法。表扬可以肯定成绩,激发热情,再接再厉,对后进生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在小组活动评价中可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互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等次评比与评语激励相结合等形式。在教学中灵活地使用多种评价机制,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某位同学看到老师及同学们对他鼓励赞美时,无不神采奕奕,这就激发了他对体育活动的热情,从而也为终身体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2学生评价教师,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
长期以来,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且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评价结果不可避免地受教师的经验、水平、评价手段等的影响。新的评价观要求教师、学生从对立状态转入统一关系,教师不宜唱独角戏似的评价学生,而应使评价成为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在教学中,我积极创设学生评价老师的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老师,发表独特见解。如:在学习“前滚翻”时我用了三课时,每一课时对于器材的摆放都有所不同,并且摆放都是师生经过讨论最后决定。在学习完后,学生互评时同学们参与热情极高,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老师的动作示范非常优美!”有的说:“老师的语言表达简单易懂,还编成了顺口溜。”有的说:“如果老师能„„”,多向交流、评价体现了平等、民主、自由、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在体育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
4.3学生评价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体育教学中,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之间的互评便是其中一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评价学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互相进行评价,既要赞赏同学们的优点,又要客气的指出不足。如:在学习“快速跑技术”时,我问:“同学们通过今天上课有什么收获?”有同学回答:“今天这节课,我知道了加速跑中步长和步频的变化”,“特别是第四组同学在画“小卫士”接力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说明他们全组同学团结协作的非常好,还有第二组画的‘小卫士’特别形象,逼真,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他们的发言博得了在场听课老师的热烈掌声。另有同学是这样说的:“这堂课我收获很大,以前,我不怎么懂得爱护环境,不想运动,通过今天上课,我感觉到运动挺有乐趣的,我要经常的运动!” 在同学们的互评后,老师进行总结评价。这样,学生在互评中学会了认真倾听同学们的发言,学会了从语言表达、创新、情感态度等方面互相评价、互相欣赏、互相帮助,课堂气氛热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小学体育教学不仅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从塑造的角度赋予学生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与激发学习的动机,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自我锻炼和养成习惯。大胆创新、积极创造是21世纪的人们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这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进步的灵魂,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敢于创新。
第三篇: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 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实施,特别是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从形式上来看,师生关系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场面都是热热闹闹。但透过现象的背后,不难发现过浓的作秀成份,很多时候,教师和学生都是在演戏,新的教育理念还没有真正内化成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重建师生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关系”,仅仅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表面化展现的一种形式。课堂的教学气氛,有很多教师只能追求场面的热闹,而没有顾及效果,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学生实践的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没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二)依然落后的教育环境
一方面是学校的软环境,这里所谈的软环境,主要是制度环境。在中考指挥棒的作用下,现行学校的管理评价制度体系,几乎都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形成的,学校现已形成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集体舆论,都是为传统的教学管理服务,与新课改提倡的精神很难相适应,其至出现冲突。现行的中考体制,考题大多被吹棒为“考能力”的题,但这种“能力题”是考生按常态的教学难以解答,必须经过“题海战术”的磨练才能拿到高分。实验题也被称为考考生实验操作的的考题,其实“纸上谈兵”才是拿高分的捷径。考分几乎成为学生升学、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这种观念层的改变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磨合,这要成为学校现代制度建设优先考虑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学校的硬环境,硬环境是指办好学校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基础支撑去空谈新课标的实施,有如建空中楼阁。特别是化学学科,它的知识体系要经过实验的论证、分析和归纳,而所有这一切,靠的就是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现实中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物质设备。随着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日趋严重,城村差距不断扩大,落后学校办学资源匮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象我们这类学校,连新课标要求的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仍不具备。
(三)教师角色转换难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对新的课程改革,其作用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角色转变的成败,决定新课程改革的最终走向。然而,在传统模式上培养成长起来的教师队伍,无论是教育观念层,或者教育行为上,与新课改的要求,都是大相径庭。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的角色转换。实现新课程中教师教师角色的转换,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师专业化的要求,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教师群体,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行为根深蒂固、相沿成习,形成短期难以根除的痼疾。这种角色行为的转变绝对不是一蹴而就,它必然是一项相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我们已经意识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但力度远远不够。目前教师新课标培训体系,明显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师参加的一些培训学习,都是一些零敲碎打、只接触毛皮、没有内涵的活动,教师难以感悟新课改精神的内核。要使广大教师对新课改的广泛认同,实行教师的角色转换以及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化,确实任重而道远。
二、新课标课堂教学策略
要改变目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我们的教学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和依据,构建一种新型的,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习惯形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注意解决好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学科专业水平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块基石,是教师文化素养的一项重要标志,体现教师对中学数学课程内容体系非常深刻的理解,对学科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准确把握,对各分科内容的衔接与联系的精熟程度,对高考动态、考纲考题的研究了解。但这些远不是能力要求的全部,现代的科学技术为教师的教学手段的优化,提供了技术的支撑,随着多媒体教学平台的普及,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现代物理教学一种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的整合与运用成为评价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又一重要的标志,现代教学手段的掌握和使用能力,也成为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从学科的特点来看,化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化学思想的形成,化学知识的掌握,要体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照本宣科、题海战术的应试教育,必将化学教学导入歧途,现在中考出题的特点,就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大量的题目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貌似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通过化学知识得到满意的解释。因此,作为化学教师,除了加强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提高理论功底外,要注意跟踪现代科学发展的前沿,追踪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尽可能做到博览群书,注意生活经验的积淀,典型事例的存储,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常教常新,创设化学情景才能生动有趣,便于问题化解于无形。
(二)多样而恰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中选择的教学方法,要做到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因人而异,就是因教师个体教学技能的差异,扬已之长,因学生年龄特点,智力发展阶段,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如初中二年级的《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一课,教师选择探究教学法,布置学生上课前预习课文,准备物理实验用具,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展示自己实验成果,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能力得到了锻炼。高二级的《能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一课,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信息网络,了解当今世界能源的使用与开发现状,调查了解本地区工业发展、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与污染的情况,并通过小组广泛的讨论、分析,形成文本提案,向相关管理部门提交整改建议。这种通过对教学过程重视,来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环境意识,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要以充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知识经验及情绪状态为前提,以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所接受为前提。教师把精力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上。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就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法。主体性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的教育,应从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方法入手。学生主体性学习习惯的形成,需要学校多方面的支持,而最有效的支持来自于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在师生的平等交流和沟通中发生的,改变以往信息交流单向传输变为双向互动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敢于协商争论,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和教学关系
教师要正确对待自己在课堂教学的角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自主发展的引领者,教师的重要的职责,就是给予学生的一种启迪,教师的教学,往往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通过努力,力途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不是把问题首先展示给学生,而是把设置问题的场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挖掘。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对新课标提倡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它是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必要的储备。而对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与方法,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物理的课堂教学,要体现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过程的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问题场景创设精巧与呈现的恰当,让学生有一种设身处地去感受物理的奇妙与魅力,启发性关键是对学生灵感的点拔,达到一种顿悟的效果,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和开放性,是出于学科的特点的考量,化学是一门实验探究性的学科,其概念、基本知识的形成离不开实验的论证和推理,课堂的开放性是出于化学思想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这样一种理论的指引,我们学科组非常重视课堂教学演示实验创新,演示实验的改造与创新,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五)利用信息资源服务于教学。
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信息技术与资源的使用,学校基本安装了多媒体教学平台,现代的教学手段得到了改善,但由于自身能力的约束,未能充分发挥现代教学设备的优势,甚至有时仅仅是一种摆设。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科学运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表现在如下的两个方面:(1)丰富教学内容,开阔知识视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然而,传统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课本的现状,仍然得不到彻底的解决。“一本教案受用终身”的“全教本主义”的教师大有其人。教材仅仅是教学知识的一个框架体系,它的内容靠的是教师从生活体验中积累、收集、剪栽与重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创建问题情景时使用的素材或角度要新颖,能引人入胜,能总揽全课,能顺其自然地突现问题要点,能引发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能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所有这一切,教师都可以通过网络设备,实现信息的整合来达到。(2)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感染力,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化学课的作用非常突出。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将微观世界的分子的运动,或缓慢的反映过程要在短时间里的呈现,或转瞬即逝的现象要在课堂上展示其发展过程,通过媒体,形象生动地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甚至分析试题时,对复杂的化学情景,通过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化学的过程的理解,从而解决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欠缺对化学产生的畏难情绪。但多媒体对教学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件的制作质量,对教师课件的制作能力不高,而一般中学资源库的教学资源匮乏,质量低下,难以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的现象亟待解决。
新课标实施的潮流不可逆转,在学科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问题,而问题的根源有源于学科本身的原因,我们务必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但也不乏有教育体制性的原因。从学校的管理层面来看,是人文情怀的缺位,审视我们的德育工作体系,如何看待学生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的问题时,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永远处于一种被支配,只能服从的弱势地位,缺乏师生平等对话的条件。因此,要克服机制性的障碍,包括我们现阶段的管理制度。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长安区第五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毫无疑问,素质教育的观念和发展方向是十分正确的,推行素质教育很有必要,而且意义重大。那么如何贯彻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呢?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就在课堂教学。只有将课堂教学搞好,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而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怎样才能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教育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目标。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注重学生的考分和教师的讲解,采用题海战术的练习方式。这样的教学,效率低下,不仅使学生的课余时间越来越少,书包越背越重,而且,学生也没有真正学到多少终身受用的知识,素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实施高效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本世纪初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纲要》对新课改提出了明确的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对知识的探究具有明确的主动意识。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
那么如何实现上述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索和研究教学策略。把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多种能力培养放到突出重要的地位上来,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得到主动的发展。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省级标准化中学,学生生源较差,每年都有不少优秀中学毕业生流向一中、二中。如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留住优秀生源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通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我校进行新课改已经三年多了,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了不少第一手资料,但离新课改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新课程的推进带给我们这样的感悟:课程改革的最大制约点是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需要提高教育能力,需要转变教育行为,需要教育科研。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引领广大教师不断走进新课程,研究新课程,适应新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
二、课题研究目标
(一)各学科在组织课堂教学实践中,明确“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充分突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做到“六个尊重”(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又过错的学生;⑤尊重又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六个不”(①不体罚学生;②不辱骂学生;③不大声训斥学生;④不冷落学生;⑤不羞辱、嘲笑学生;⑥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四个赞赏”(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③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④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二)全面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教学的能力,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完成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的转换。由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
(三)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并能尝试通过合作学习,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
(四)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普通生源的条件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品位和知名度。
(五)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真正领会新课改精神。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子课题1:新课程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子课题2:新课程中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子课题3:培养学习兴趣促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 子课题4: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研究 子课题5: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策略研究 子课题6: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 子课题7:课堂教学中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的研究 子课题8:新课堂管理行为策略研究 子课题9:新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一)、教师
1、教育观念逐渐转变,教师角色正在定位
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师的课程观决定着教学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教材解读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彼此倾听和分享各 2 自的认识成果的过程。由此要求教师应具有收集教育教学实践信息资源的能力及对信息资源加工处理、整合的能力,要具备这些能力,我们教师深刻认识到,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意识,使自己具有与时相通的教育观念,具有丰富扎实的知识,具有独特的教育网络与教育智慧。因此,我们通过学习交流、案例分析、课后反思等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
2、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近一年来,课题实验者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
力的提高和理论素养的提升这两方面。一年多来,我校教师围绕课题方面写了将近20篇论文,并且在各类评比中获奖有的在省级刊物上发表。
(二)、学生
1、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新型的课堂教学策略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变原来的单纯旁观者为积极参与者。学生们在研讨中自由发言,当一个同学对问题的理解遇到困难时可以请求其他同学帮助,学习别人的优点,开展互学、互练、互查、互评活动,使学生在检查对方的过程中学会检查自己,在评价对方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这种方式把学生从单一的不平衡的师生交往和狭小的生生交流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均衡、平等的学习锻炼机会,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使全体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使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使课堂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其自主学习能力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其全面发展。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求新的问题的答案,有时没有绝胜的把握就需要大胆的设想,这时,学生的思维受环境的影响,常常会冒出绚丽的火花,然而他们的思维又常常是稍纵即逝的,但这往往能给别人以顿悟。或许一个富有创意的设想,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便由此而产生。因此,新的课堂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融洽、自由的环境,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3、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新的教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得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互动的活动,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他们的合作意识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虽然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这种竞争恰恰又是建立在集体的荣誉之中,小组成员为着共同的目标和期望,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增强了个人进 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
(三)、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形成了以下几种具体的策略:
1、生成性教学策略
“生成性教学”认为学习是知识意义的自主生成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征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归纳生成知识意义,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意义创造情境、条件和提供帮助。
生成性教学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生成性教学策略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指导生成型。教师提出学习课题,设想、假设由学生作出,但是验证和生成结论的资料由教师事先准备或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做好准备。第二类是协作生成型。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协作对于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生成均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成性学习都要协作,这要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区别,第三类是独立生成型。课题由学生自己或教师提出,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和组织者
教学设计运用生成性策略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生成性教学策略的核心概念。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
第二,强调情境对意义生成的作用。即提供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第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生成的关键作用。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的思想、智慧可以被整个学习者群体所共享,从而提高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生成质量。
第四,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意义生成。为了支持学习者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但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主要用来作为学生主动学习、进行会话交流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2、关注差异策略
所谓“关注差异策略”主要认为,教育过程中要尊重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中心。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认为所谓成功并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只要找对自己的位置,达到自己的目标就是成功。个体在成功智力上存在着差异,这种 4 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身成功智力优势领域的发现、开发和利用。在以班级授课为主的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关注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身的成功的优势,发现获得成功的途径,为此应注意以下方面。
(1)、了解差异确立最近发展区
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位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首先应注意在教学前,要准确了解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及其各发展水平间的差异状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授内容要达到的水平确立适合于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从学生现有水平差异与潜在水平差异出发,教学才能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2)、注重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力
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理论认为个体间能力上的差异主要是潜在优势的领域的差异。我们认为在课堂上尊重这种差异,做到在目标的设置上要以发现和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为中心,为每个学生创设条件体验成功,做到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进程基础上不同的目标要求,目标要求上要体现学生自主选择,要能促进学生经努力而达到、并最终走向成功。
(3)、针对差异分层要求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不断地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进而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的动态发展的过程,从而通过教学促进全体学生在自身基础上得以发展提高。实施差异教学策略,依据学生差异现状,及教学内容的特性,制定出不同层次目标要求,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自己的基础、能力和非智力等优势,自主选择经努力能达到的要求。在层次划分上克服静态观点看学生及贴标签等为学生心理造成伤害的弊端。为此,依据学生学业成绩分为独立水平、教学指导水平(经过学生努力可达成目标)、受挫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学生个体的内差异。所谓内差异是指个体在发展中以自身为参照在同一时间的横向层面与不同时间的纵向层面的表现出来的成绩、能力、态度、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和发展情况。这样对克服当前学生评价中因过分强调个体间成绩差异所造成的不正常的心理压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3、合作分享生成策略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集体的条件。课堂教学是师生和生生间合作、交流互动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做为课堂学习的全体学生,都企盼学习成功,都希望感受成功的愉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合作、交往及团体动力的作用,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具体体现在:(1)、倾听:形成尊重与信任的精神环境
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人格、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信任每个同学都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教师要在课堂上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各种意见及看法。对学生的谈话表示关注和兴趣,了解学生话语的内在含义。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这有利于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实现陶行知先生提倡的五大解放。(2)、交流:形成理解与沟通的人际关系
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沟通和交流中,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亲和力。交流的内容是认知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这中间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习一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交流的过程是排除障碍,促进每个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成功的过程。
(3)、协作:互助与挑战是创新心理生成的条件
教学中师与生、生与生相互协作,在互助中有挑战,在挑战中体现相互激励,从而促进探索的意志品质,增强自身发展的动力。合作学习过程是为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而产生的互帮、互助行为。在教学实验中发现,取得成功的合作小组成员,都认为同伴的帮助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合作学习活动明显表现出共同努力的特点,同学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依靠、相互信赖的关系。研究进一步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即使他们之间成绩具有显著差异,学生也会认为他们的水平、能力是相近的。这种认识会引起一种平等的自我评价,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使思维活跃。教学实践还发现,学生在成功的集体与在不成功的集体中,对自己的成就会有不同的评价。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更能激起个体成就动机的追求。
(4)、分享:体验与反思是思维生成与提升的途径
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让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
体验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课上,通过在分享每个同学成功的愉悦中反思自己,扬已之长,补已之短,增强不断完善自己的信念。从相互分享成功之处,由结伴效应产生新的想法和做法,在相互学习中促进合作精神,使创新人格不断形成和发展。
4、鼓励质疑策略
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发现力,鼓励其敢疑、敢问的兴趣,让他们不断地学会质疑问难的方法及养成善思、勤思等解决问题的好习惯。鼓励质疑策略与生成问题策略,有很大的联系,同时又有所区别,主要表现于,鼓励质疑策略,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敢疑及会疑的创造性心理的品质:生成问题策略的_主要任务,在于教师如何将学过程设计成为能充分体现教育的生成功能,让每个学生都能生成真实意义下的学习,用生成的问题作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实施鼓励质疑策略中应体现以下要点。
(1)、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鼓励质疑问难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中小学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疑问本身是学生天性的表现。实际上每个学生的问题意识存在着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好问,有些学生则不好问或不敢问。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做到鼓励学生凡是有不懂、不明白之处要及时发问,哪怕问错了也应受到表扬。课上要对那些敢于挑战“权威”,“标新立异”的做法以鼓励,让学生们对质疑充满极大的兴趣。
6(2)、让学生敢疑
无数的事实表明,学生质疑的“火花”是极易扑灭的。为此,应给予他们敢于质疑的勇气,培养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学中一要尊重每个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肯定、鼓励他们敢于提出的一切问题。无论问题有多么荒唐、可笑或多么的幼稚,都真诚地表示鼓励。当年哥伦布提出“地球是圆的”,不是被认为是荒唐的吗?可最终却成了他创造发现新大陆的奇迹。因此教学中切忌对学生的问题予以嘲笑、挖苦甚至讥讽的态度和作法。二是让学生敢于怀疑或否定前人或权威的看法和作法。因为当孩子们一但认为权威永远是正确的,长此下去会导致迷信、盲从、缺乏创造的勇气。创新的“火花”就会被扑灭,这是非常有害的。三是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只要认真研究导致失败的原由所在,就是成功的开始。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敢想、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探求。只有这样就会成功,坚信从错误中寻出导致失败、错误的根源,这本身就是创新。
(3)、指导学生会质疑
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能力,必须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让他们会疑。实践证明,主要从两个方面让学生会疑。一是让学生掌握质疑的视角,即知道从哪个方面质疑。在难点处质疑、在困惑处质疑、在重点处质疑、在关键处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质疑。二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即知道怎样质疑,抓住课题质疑、抓住主要内容质疑、抓住课后问题质疑。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步步质疑,层层释疑而走向成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和勇于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对后续课题研究的思考
目前,我们虽然对这市级规划课题作了一些可谓是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都清晰地认识到在已经做的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和总结。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我们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积累、收集、分析和整理研究数据、案例的工作不够到位,随意性大;课题研讨课的工作比较滞后,精品课例比较少;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差异比较大,网络运用技术参 差不齐,影响研究效果;学科网站内容还不够丰富,有待丰富及完善。再如我们已经形成了上述几个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对新课程的实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些策略本身也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生成性教学策略就具有其明显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耗时较多,因而效率不是很高。第二,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第三,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如问题意识,发现或探索知识的经验,确定有效的假设,选择有效的学习资源等。若不具备这些条件,则学习效果不理想。第四,难以适应不同差异的学生同时学习,或许会造成认知负荷过重和情绪上的挫折等。
今后,我们的努力方向是:
1、进一步丰富、积累研究性学习课例,多出精品课例,做好理论分析,力求出思想、出成果。
2、加强技术指导,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尤其是现代教学媒体手段的应用。
3、不断完善课堂教学策略,尽量减少其局限性。
4、围绕课题,多做些调查研究,争取多出一些有质量的论文。
5、开展课题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建立和完善课题研究的评价方法。
我们相信,在课题组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上级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帮助下,这一课题定会顺利结题,圆满完成任务,为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服务。
.2010-9-24 长安区第五中学课题组
第五篇:2012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
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