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当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偏柏乡白明生
根据近几年来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现状的初步调查和了解,对当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谈一下粗浅的认识。
一、学校校长和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生命力所在,只有拥有了一流的师资,才能办成一流的学校,获得一流的质量。近几年来,各地普遍注重了加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培养出了一大批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这些教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起到了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但综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现状,也有很多令人堪忧的问题。
一是领导素质不均衡,管理水平差距大。校长的思想观念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理念。一些农村学校的校长没能做到针对学校的实际来确立学校的发展目标,确立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办学理念,用现代教育思想来引领学校发展,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跑关系、筹经费等本应由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解决的问题上,无暇顾及学校的全面管理和内涵发展。有的学校领导班子思想僵化、观念陈旧,不主动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老马旧车推着干,对自己的学校没有明确的办学方向和规划目标,管理缺乏个性,更谈不上办学有特色。一些学校领导班子创新有余、踏实不足,受盲从心理驱使,学校管理注重表面文章,缺乏文化内涵;重一时轰轰烈烈,缺乏持久坚持,使学校管理追求表
面浮华。有的学校领导班子缺乏文化底蕴和影响力。一些教师反映,教师都有渴望提高自己业务水平,促进专业发展的愿望,希望学校领导在专业上为自己起到支持、引领和示范作用。但实际情况是,有的学校领导,特别是一些主要领导,不愿进课堂、不敢进课堂或进了课堂也只是摆摆架势,听课不评课,或是评课评不到点子上,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学校开展的校本培训,多数是走过场,应付完成任务,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学校教学工作和各项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因此,校长在广大教师中威信不高,更有甚者成为教师群体的对立面。
二是教师素质差异较大,整体水平较低。一些中小学教师敬业精神不足、进取精神不强、思想保守、竞争意识淡漠。“自我感觉良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走一步看一步”的思想在部分教师身上表现较为严重。由于队伍管理体制上的原因,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历史的原因,教师学历层次与学识水平现状令人堪忧。从面上来看,教师的学历全部达标,绝大多数学校教师学历超出规定标准,但学历与学识极不相符,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对课改出现的新情况束手无策,“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现状影响了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有的学校教师由于长期地处偏远地区,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加上没有竞争压力,放松师德修养、缺乏责任意识,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一些农村学校教师来源复杂,专业不对口,基础素质低。近几年来,随着教师地位和待遇的不断提高,一些非师范专业或从事其它行业人员流入教师队伍,他们中的一
些人在思想上不适应学校管理,在业务能力上很难找到胜任的岗位,而对于这些“教师”素质提高的难度非常大,也影响了学校和教师队伍在社会上的声誉。
三是城乡教师配臵不均衡,使用不合理。由于有关教师调配管理的规定不健全或执行不力,调配过程中的人为因素较多,难以根据学校的合理需求,全面、客观、及时地调配教师,使得市区所在地学校、交通便利的农村学校人员富余,甚至人满为患,条件较差的乡村学校教师紧缺,人员安排使用没有选择的余地。同时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制度尚未健全,新教师更新补充的规范机制尚未建立,有的学校出现了教师总量过剩,专任教师却严重不足的问题,而教学急需的新教师却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这种由于城乡教师配臵不均衡、补充渠道不顺畅而造成的师资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四是教师培训制度落实不够,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缺乏改革意识,专业化素质有待提高。城区学校不乏其人,农村学校更为严重。农村学校教师,由于学习和工作地域小,学校经费不足,外出培训机会少,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从未走出过县域参加培训,甚至有的乡村教师都没有进城听过课。有学校教育信息技术手段跟不上,与外界信息沟通交流渠道不畅,由于受经费困难所限,教学中必备的报刊、杂志、参考书等教学参考资料极其缺乏,教师难以及时获得相关的教育教学信息。一些学校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少,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规范的教研和培训活动。这些都
使得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致使很多教育行为违背了教育规律,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一些学校把开展课题研究当作学校的面子工程和校长的政绩工程,而事实上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缺乏,从事教学研究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对教研、科研的基本要求、基本程序、基本方法不够清楚。从事教研、科研的能力不强。教学活动中缺乏必要的归纳总结,对教学中应具有的深入探讨研究问题的选择能力、论证能力、研究方案设计能力、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能力,研究过程的调控和协作能力等都需进一步提高。在实施的所谓课题研究中连基本的课题申报表的填写、研究论文、报告撰写都不够规范。课题的选择不是过大就是过时,论证概念不清,说服力不强,研究思路混乱,找不准突破点,研究方法的选择不切实际,或拼拼凑凑、剪剪贴贴成几篇文章就草草收场。有研究课题、科研成果无研究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
五是学校缺乏竞争的活力和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由于现有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学校管理不科学,而新的人事制度改革尚未全面实施,学校的用人权没有完全还给学校,学校内部没有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在广大教师当中没有形成,许多责任意识差、进取心不强的教师,在思想观念、学识水平、业务能力上不能主动地去提高和完善自己,开拓创新和科学求实的精神不够。一些教师遇到挫折就知难而退,半途而废,致使综合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加快改革步伐,强化监督机制,努力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针对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诸多因素,必须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行政监督机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在较短的时间内认真加以解决。
一是要加大督促各级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合理配臵教育资源,推动城乡和区域间缩小办学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力度。要及时有效地宣传和落实新《义务教育法》,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等问题。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落实好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和学校基本建设经费由政府分项目、按比例承担,切实保证教师培训费、学校办公费和教学设备购臵费等学校公用经费的财政保障机制,并在保证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不减的情况下,按现行办学成本重新进行核定,合理确定学校办学成本底线,并做到逐步增加经费标准。
二是要加快义务教育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努力形成有利于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用人制度。在现行条件下要努力扩大城区优质学校对农村薄弱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建立起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联、帮、促”的良性运行机制,落实好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
期制度,保证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向农村合理流动。要切实保证农村教师待遇,采取各种有效的倾斜政策,鼓励和支持优秀教师向农村合理流动,以解决城乡教师队伍素质失衡问题。同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校本研修制度为主的教师专业化成长培养机制,充分利用“教师网络联盟”等培训体系,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步伐。
三是进一步深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内涵发展的督导评估,努力构建起有利于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监督机制。要注重学校内涵发展,以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增强督导评估的针对性,构建起有利于推进学校校长、教师、学生自主发展的完整“督学”体系,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学校形成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推进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在加快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没有可懈怠的理由,只有针对农村教育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强化对各级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的监督力度,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二篇:当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当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2008-06-25 10:53:10 来源:省教育督导团办公室 信息员:diaowei 浏览次数:631
白山市八道江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张志兰(2008年6月25日)
教育投入和师资队伍是影响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二者不可偏废。实施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以来,教育投入和师资队伍状况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对此,笔者根据近几年来对部分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现状的初步调查和了解,对当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谈一下粗浅的认识。
一、经费投入不足是困扰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
多年来,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始终在经费不足的困扰下艰难前行,主要表现为:
1.学校办学条件出现滑坡。由于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办学条件始终滞后于教育发展的需要,一些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滞后现象更为严重。一部分农村中小学内部装备水平仍然基本处于当年 “普九”验收时的状态。由于当年“普九”验收时确定的标准低,质量要求不高,后期维修和补充跟不上,现有一些设备已很难满足现时教育教学的需要。如图书室,由于当时是突击建设,图书的复本量较高,来源多数是师生或社会捐赠,实用价值非常低,可供师生阅读的书目少。而这些图书在十几年后的今天,已基本没有可读性,图书室已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验室中的许多仪器、设备的利用价值也大大降低,由于日常使用的消耗和损坏,相当一部分仪器、教具得不到及时维修、更换和补充,现已满足不了正常教学的使用,严重制约了课程计划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办学规模缩减,办学成本加大,公用经费明显不足。目前,农村地区入学适龄儿童数量逐年减少的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学校预算外收入骤减。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被取消,农村教育捐集资的渠道也相应地减少,农村教育经费的补充渠道变窄。尽管国家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补贴的办法,但就其用于农村教育的数额来看,在一些地方与当年农村教育附加和农村教育捐集资的总额相比,还有不足,而这些资金真正直接用于补充农村学校公用经费的数量明显不足,多数用在了农村学校的校舍改造上或用在了补充解决农村教师工资。在全面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前,无财政性公用经费的学校普遍存在。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后,虽然广大农村学校的学生杂费和生均公用经费按标准由国家和地方按比例分担统筹解决,但是由于学校办学规模不断缩小,而农村学校的办学成本并没有相应减少,加之物价水平的上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学校办学成本相对加大,学校正常运转仍然面临着一定困难,使许多学校变成了“生存型”学校。这些学校把能维持正常办公、学校正常运行,当作学校目前办学的最高目标,其它如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出培训已无力去实现。
3.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水平低。目前,“新三室”等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城区学校远远好于乡村学校,乡镇学校好于村小。农村绝大部分村小“新三室”装备基本是空缺,现代化教学手段处于零起点。如此落后的教学手段,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信息资料的收集,以及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都受到了一定限制,严重制约新课改的落实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造成学校办学条件城乡严重失衡和教育的不公平,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来,尽管国家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工程,一些农村中小学按国家标准相继建设了网络教室、远程教育接收站或远程教育资源播放点,但现实中真正充分有效地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还需要一过程,因为远程教育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更是一个学习观念、教学模式的变革问题。
二、学校校长和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整体水平较低,严重制约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生命力所在,只有拥有了一流的师资,才能办成一流的学校,获得一流的质量。近几年来,各地普遍注重了加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培养出了一大批省、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这些教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起到了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但综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现状,也有很多令人堪忧的问题。
一是领导素质不均衡,管理水平差距大。校长的思想观念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理念。一些农村学校的校长没能做到针对学校的实际来确立学校的发展目标,确立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办学理念,用现代教育思想来引领学校发展,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跑关系、筹经费等本应由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解决的问题上,无暇顾及学校的全面管理和内涵发展。有的学校领导班子思想僵化、观念陈旧,不主动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老马旧车推着干,对自己的学校没有明确的办学方向和规划目标,管理缺乏个性,更谈不上办学有特色。一些学校领导班子创新有余、踏实不足,受盲从心理驱使,学校管理注重表面文章,缺乏文化内涵;重一时轰轰烈烈,缺乏持久坚持,使学校管理追求表面浮华。有的学校领导班子缺乏文化底蕴和影响力。一些教师反映,教师都有渴望提高自己业务水平,促进专业发展的愿望,希望学校领导在专业上为自己起到支持、引领和示范作用。但实际情况是,有的学校领导,特别是一些主要领导,不愿进课堂、不敢进课堂或进了课堂也只是摆摆架势,听课不评课,或是评课评不到点子上,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学校开展的校本培训,多数是走过场,应付完成任务,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学校教学工作和各项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因此,校长在广大教师中威信不高,更有甚者成为教师群体的对立面。
二是教师素质差异较大,整体水平较低。一些中小学教师敬业精神不足、进取精神不强、思想保守、竞争意识淡漠。“自我感觉良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走一步看一步”的思想在部分教师身上表现较为严重。由于队伍管理体制上的原因,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历史的原因,教师学历层次与学识水平现状令人堪忧。从面上来看,教师的学历全部达标,绝大多数学校教师学历超出规定标准,但学历与学识极不相符,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对课改出现的新情况束手无策,“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现状影响了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有的学校教师由于长期地处偏远地区,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加上没有竞争压力,放松师德修养、缺乏责任意识,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一些农村学校教师来源复杂,专业不对口,基础素质低。近几年来,随着教师地位和待遇的不断提高,一些非师范专业或从事其它行业人员流入教师队伍,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思想上不适应学校管理,在业务能力上很难找到胜任的岗位,而对于这些“教师”素质提高的难度非常大,也影响了学校和教师队伍在社会上的声誉。
三是城乡教师配置不均衡,使用不合理。由于有关教师调配管理的规定不健全或执行不力,调配过程中的人为因素较多,难以根据学校的合理需求,全面、客观、及时地调配教师,使得市区所在地学校、交通便利的农村学校人员富余,甚至人满为患,条件较差的乡村学校教师紧缺,人员安排使用没有选择的余地。同时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制度尚未健全,新教师更新补充的规范机制尚未建立,有的学校出现了教师总量过剩,专任教师却严重不足的问题,而教学急需的新教师却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这种由于城乡教师配置不均衡、补充渠道不顺畅而造成的师资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四是教师培训制度落实不够,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缺乏改革意识,专业化素质有待提高。城区学校不乏其人,农村学校更为严重。农村学校教师,由于学习和工作地域小,学校经费不足,外出培训机会少,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从未走出过县域参加培训,甚至有的乡村教师都没有进城听过课。有学校教育信息技术手段跟不上,与外界信息沟通交流渠道不畅,由于受经费困难所限,教学中必备的报刊、杂志、参考书等教学参考资料极其缺乏,教师难以及时获得相关的教育教学信息。一些学校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少,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规范的教研和培训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致使很多教育行为违背了教育规律,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一些学校把开展课题研究当作学校的面子工程和校长的政绩工程,而事实上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缺乏,从事教学研究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对教研、科研的基本要求、基本程序、基本方法不够清楚。从事教研、科研的能力不强。教学活动中缺乏必要的归纳总结,对教学中应具有的深入探讨研究问题的选择能力、论证能力、研究方案设计能力、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能力,研究过程的调控和协作能力等都需进一步提高。在实施的所谓课题研究中连基本的课题申报表的填写、研究论文、报告撰写都不够规范。课题的选择不是过大就是过时,论证概念不清,说服力不强,研究思路混乱,找不准突破点,研究方法的选择不切实际,或拼拼凑凑、剪剪贴贴成几篇文章就草草收场。有研究课题、科研成果无研究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
五是学校缺乏竞争的活力和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由于现有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学校管理不科学,而新的人事制度改革尚未全面实施,学校的用人权没有完全还给学校,学校内部没有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在广大教师当中没有形成,许多责任意识差、进取心不强的教师,在思想观念、学识水平、业务能力上不能主动地去提高和完善自己,开拓创新和科学求实的精神不够。一些教师遇到挫折就知难而退,半途而废,致使综合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三、加快改革步伐,强化监督机制,努力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针对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诸多因素,必须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行政监督机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在较短的时间内认真加以解决。
一是要加大督促各级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动城乡和区域间缩小办学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力度。要及时有效地宣传和落实新《义务教育法》,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等问题。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落实好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和学校基本建设经费由政府分项目、按比例承担,切实保证教师培训费、学校办公费和教学设备购置费等学校公用经费的财政保障机制,并在保证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不减的情况下,按现行办学成本重新进行核定,合理确定学校办学成本底线,并做到逐步增加经费标准。
二是要加快义务教育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努力形成有利于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用人制度。在现行条件下要努力扩大城区优质学校对农村薄弱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建立起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联、帮、促”的良性运行机制,落实好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保证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向农村合理流动。要切实保证农村教师待遇,采取各种有效的倾斜政策,鼓励和支持优秀教师向农村合理流动,以解决城乡教师队伍素质失衡问题。同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校本研修制度为主的教师专业化成长培养机制,充分利用“教师网络联盟”等培训体系,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步伐。
三是进一步深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内涵发展的督导评估,努力构建起有利于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监督机制。要注重学校内涵发展,以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增强督导评估的针对性,构建起有利于推进学校校长、教师、学生自主发展的完整“督学”体系,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学校形成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推进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在加快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没有可懈怠的理由,只有针对农村教育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强化对各级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的监督力度,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原载《吉林教育督导》2008年第2期)
第三篇: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
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建设教育强县的必然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一体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伐,努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现状 对策
当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到义务教育战略性任务的高度,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农村教育问题,比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农村教学点建设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必然会影响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农村学生公平接受教育。那么怎样才能破解这些难点问题?以下是本人的分析。
一、当前我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情况
(一)办学条件比以前得到较大改善
全乡8所完全小学均改建为楼房,基本完成了学校硬件建设。
(二)全乡各学校布局得到适度调整,教学设施重新整合
采取撤、并、联等形式,撤并了5个教学点,改变了原来村级小学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桌子、一块黑板的原始状态,解决了农村学校硬件普遍“不硬”,大部分完小和教学点硬件设施未能实现标准化,即使有了硬件但普遍存在利用率较低的问题。
(三)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任务仍然艰巨
目前,全乡共有8所完小和8个教学点。其中有14个班级不到7人,最少的一个教学点仅有1名学生。由于有些村落规模过小,生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导致了农村办学效益低下,有限教育资源浪费较大。要完成农村小学的科学布局,压力很大。
(四)农村师资整体力量薄弱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的现象较为严重;二是学科比例失调,“小科目”专任教师不同程度的缺乏,面临难以开齐科目、开足课时的困难;三是教师地域分布不合理,偏远山区优秀教师又相对缺乏。
(五)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虽然几年来我县加大了特岗教师的招聘力度,但这些年轻教师不愿到村小去任教,而且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条件好的城市学校。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有向上的流动性。
(六)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七)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上述现象的存在,体现了我们五山乡义务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这种现象使我乡教育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不相适应,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和“平等性”不能落到实处,严重影响着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设进程。
二、对策建议
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一体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伐,努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加大投入
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必须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加大利用国家,省、市投入农村小学标准化建设资金的力度,按照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一次规划与突出重点分层推进相结合的原则,适度调整小学布局,建设规模适度、设施完备的农村学校。学校撤并工作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听取民情,反映民意,条件成熟一所撤并一所,努力解决学校规模过小,班额、学生过小问题,实现我乡义务教育布局科学合理,学校功能完善的目标要求。
(二)促进交流
加快实施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工程。发挥县内优质教育资源多的优势,实施名校带弱校,从硬件、师资、管理等方面向我乡实施扶持,部分教师实行双向交流、定期轮换;县城学校与我乡学校一一结对挂钩,联动发展。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和担任领导职务,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中心校教师到村小轮岗制度。通过名校输出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干部和优秀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提高弱校的办学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优质教育品牌。结合我县现状,目前可以通过“名校+弱校”“名校+新校”这两种模式,借助名校的资源优势发展农村学校、改造薄弱学校、扶持薄弱学校,以名校带动的方式,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加大培训力度
加快实施农村优质师资建设工程。整合城乡师资力量,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推行师德诚信卡制度、家访制度,?⒔淌Φ氖Φ卤硐肿魑?聘用和确定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支(送)教下乡、集中培训、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与农村教师结队等多种形式,尽快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教师继续教育,重点解决农村教师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等问题。整合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强化骨干教师培训,促进教师学历水平、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均衡化。
(四)推进教育信息化
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学校为龙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主体,按照“整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抓好“基本运用、整合利用、拓展利用”三个关键环节,积极推进远程教育的实施。逐步实现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具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和闭路电视系统,建立中小学校园网,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通过宽带接入实现“校校通”,使远教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第四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制定的因素包括:义务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对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执政党执政理念和政府价值取向的转变;国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政策;影响因素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有学者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概念。但它受到政府重视,并上升到政策层面,则是近年来的事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是在本世纪初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形势下,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旨在缩小义务教育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同一区域校际差距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的总称。
一、政策背景
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初中毛入学率达到88.6%,小学升学率达到94.9%①。21世纪的头五年,义务教育工作的战略要点是巩固和扩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坚持把其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扩大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使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虽然当时尚未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但伴随着“三农”问题的突出,农村教育开始得到大力重视。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教育的区域差距也引起国家注意,《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教育支持力度,促进东、中、西部地区教育协调发展。
到2005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均达到95%以上,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的新阶段。然而,义务教育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校际差距依然存在,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义务教育政策的重心开始转变。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内容
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第一个全面阐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政府文件。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0年,教育部再次印发专门文件——《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2][1]
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做出进一步部署,提出力争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均衡发展的内涵就是要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让广大适龄儿童接受更加公平的义务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要重视硬件建设,缩小硬件差距,也要重视软件提高,即完善学校制度、改善师资配置、推进素质教育。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重点
1.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首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政策规定国家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特别对改善农村教师状况提出了许多办法,如核定教师编制时要向农村学校倾斜,新增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的需求;健全教师培养机制,加大对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鼓励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建立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积极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等。
其次,要大力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中央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切实帮助这些地区解决现实问题。省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职责,合理安排各项资金。要完善义务教育对口支援制度,鼓励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建立稳定的帮扶机制。
此外,要加大对特殊群体适龄儿童的关注力度。切实落实国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政策,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迁入地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特殊教育,不断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2.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各地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积极稳妥推进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要因地制宜,合理适度。要加强区域内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并要根据城镇化趋势合理调整和科学规划学校布局。
3.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长远保障。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必须建立保障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
首先,要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县级行政区域内要率先实现均衡,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努力推进区域与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地要建立教育资源向困
难地区、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的动态机制,促进区域内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形成稳定的共建机制。
其次,要完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与督导制度。国家和省级教育督导部门要研究制定评估指标和标准,定期对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和督导评估,督促纠正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不当或学校差距过大的现象。
最后,要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管理机制。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1.义务教育自身发展的趋势所向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大规模“普九”任务在2005年基本完成,随后国家实行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标志着义务教育完成了巩固普及成果的阶段,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而现实中,义务教育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大、同一区域校际差距大的问题十分严重,到了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时刻。以下截取2005年分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注:中国教育经济信息网(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5年)
2.执政党执政理念与政府价值取向的转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党相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执政理念,政府也从单纯重视发展经济向提供公共服务与发展经济并重转变。义务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基础的公共事业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只有均
衡发展义务教育,提供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教育,才是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要求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人数最多、涉及面最广,因而社会对义务教育公平最为关注。在基本实现“普九”与义务教育免费后,“上好学”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社会要求最强烈的民生问题,国家只有努力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4.国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
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公平正义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教育公平更为受到重视,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则。世界各国对教育均衡化的关注主要放在对处境不利地区和人群的特别扶持上, 要满足所有人最基本的学习需要, 包括享有同等的入学机会, 同等的受教育条件, 同等的发展可能等等。近年来, 大多数国家在教育改革中提出多样化概念,它更强调根据学生的兴趣、天赋、个人条件去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机会和条件, 以此来谋求教育的均衡发展。
5.学者们一以继之的关注与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它是关于教育平等、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化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再讨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便开始关注教育均衡化问题。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同一区域内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以及校际间发展的不均衡。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通过法律的途径确保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通过制定政策调整和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提供本地区公民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结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因此,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最低层次是要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中间层次是要提供相对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最高层次是要人人达到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从近期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从区域内(重点在县域内)减少校际差距起步,进而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差距;从长远看,理清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其实不难,难的是能够选取合适的对策措施。
注释:
①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指标及简析
参考文献:
[1]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教发[2001]33号
[2]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07〕14号.[7][6][5][4][3]
[3] 叶玉华.教育均衡化的国际比较与政策研究[J].教育研究,2003(11):35-36.[4] 毛伟宾.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理论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3(10):3.[5] 朱家存.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成因及其矫正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16.[6] 肖远军.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28.[7] 张力.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制度的本质要求[J].中国农村教育,2010(2):8.
第五篇: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 要: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经费教育质量教育改革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以往的义务教育都不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2005年苏州市和北京市都宣布:从2008年开始,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义务教育。这似乎昭示着,全国在“十一五”期间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拉开序幕,农村的义务教育即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2004年,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2002年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比如说武汉市新洲区2004年11所学校有危房,撤掉了8所,按照规定,应该把撤了的还建,8所学校危房全部还建至少需要30万元,而上面的经费只有15万,实际上落实到位的只有3万,基本上都没有还建。目前在农村,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里面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比如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300多元,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还不如城里的二三年级的学生,连自己的姓名都拼写不出来。
(三)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则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
2005年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和中央专移支付;税费改革后,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被取消了,乡级政府和农村不再直接承担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其经费基木上全落在县级政府身上,而大多数县财政较为紧张,基本上为吃饭财政。
这使部分财力落弱的县不堪重负,于是出现了教师工资难以兑现、教育负债偿还无期、学校正常运转困难等问题。在缺乏国家财政拨款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农村教育部门由于财政困难,不得不把增收超过学费的杂费变成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尽管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工资发放已基本有了保障,但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修缮投资经费不能得到落实,学校公用经费运转困难重重;有部分学校欠债问题久拖不决,利上加利,学校已不堪重负。比如武汉市新洲区的58所小学,1998年因此拖欠教师工资68.5万元,1999年拖欠工资29万(一次性奖励工资),2000年是15万,2002年是106.5万,2003年是58.5万(包括一次性奖励工资、班主任津贴、教师药费、“三伏津贴”),共计287.5万元。为了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福利,学校就想办法变相从学生那里收取各种费用。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相当长的错综复杂的改革过程,其中的改造教育思想、重新设计课程、制定评价标准、改革教学活动等都需要有专门的研究。
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主要还是在追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着课程改革。同时,课程改革总是受到具有守旧思想的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强烈反对,因此改革总是迟缓的。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即除了不断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外,再没有其他的功能。农村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根本不可能都去上大学。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只能成为极少数尖子生的陪衬,成为这种教育体制和目标的牺牲品。他们中的大多数,苦读八年(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处境,农民感受不到教育的经济效益。但是同时,乡镇企业面临缺乏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工人的尴尬局面。
(五)学生辍学较多,读书无用论出现回潮
一方面受传统愚昧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而排斥教育,一些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僻远,与外界社会联系甚少,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依然盛行。不少人思想观念陈腐,认为孩子在家劳动是天经地义之事,而送孩子(尤其是女孩)上学是一大损失;另一方面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无法就业,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死或者不畅,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和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了知识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小学都没有毕业。
(六)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人员流动的加强,农村的生源数量在不断下降,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1)由于生源不断减少,人口分散,有些地区非常偏僻,学校进行合并后,学校不能相对集中,无法达到规模效益。加上交通等条件的限制,贫困地区“一师一校”、“小学三年级以前教学班”或“复式教学班”屡见不鲜,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比如说武汉市江夏区的青山岛小学,处在梁子湖上的小岛上,几个年级就2个老师,代所有的班级,所有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效果令人堪忧。(2)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也处于尴尬的境地。据推算,全国约有200万流动人口的子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确保他们享受义务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然而,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以及各项配套措施尚不完善,又受到政策、经费管理困难等多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教育也常常是名存实无。
二、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产生
(一)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长期以来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叉”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民富裕的主要制度性因素。由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农村教育自然也处于弱势的地位。
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稍微有头脑和能力的农民又都去打工,农村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和文化素质不高的村民留下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农村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虽然打工者可以赚些钱回到农村来补贴,但是他们给城市所作的贡献更大,进一步拉大了工农业之间的差距。农村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发达国家一般是在工业化1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反哺农业,我国已经进行了20多年,反哺农业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当然国家这几年对于“三农”的问题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了。
(二)农村教育目标错位,升学教育、离农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行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目标的错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农村大学入学率,只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苦读八年(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很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同时教育支出是农民最大的负担,很多家庭为此负债累累,陷入恶性循环。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改变,这一现状也很难改变。但农村职业学校和继续教育受体制和农村产业化还不发达等多重条件的影响,还没有发展起来,导致“有校无生”的状况。
(三)财政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
县、乡财政难以承担两次税费改革后的财政责任。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只负担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民的教育负担仍然很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大部分教育集资,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大为缩减。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主要来源,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国家对于义务教育大概是承担9%,省里面承担13%,大头由县里承担。教育经费几乎要占去县财政经费的半壁江山,还有公务员工资等很多事务需要完成,县财政就经常克扣其他的教育经费来维持县财政的正常运转。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根本无法填补的,学校公办、民办教师的津贴费和代课教师的工资没有了来源,只好纷纷外出打工。城乡之间同等教师工资差距一般是在一倍以上,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必然是使得好的资源流向城市,进而造成了城市越来越发展、农村越来越困难的马太效应,陷入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恶性循环。
(四)社会、家庭、家长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教育产业化改革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找不到。最现实的结果就是很多农民不愿意承担这种高昂的教育风险投资,读书无用论开始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乡镇企业调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农业劳动力过剩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家庭收入增长甚少,甚至相对还在下降。家庭收入的减少直接影响农村学生的求学积极性。很多特困户、贫困户家庭辍学的原因就在于此。加上农村很多地区观念陈旧,家长文化水平低,没有法制观念,认为孩子上不上学是自己的私事,不知道送适龄子女读书是家长法定的义务。而某些家长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让学生辍学早点赚钱,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三、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政府要转变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指导思想,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要废除一切与民夺利的政策,建立支持和保护农民、农业的法律政策体系,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要提高农村的社会地位,这既要清除来自社会的障碍,又要清除农民自身的障碍,培养农民维权、用权的权力观。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要改革城乡失衡的教育制度,教育投入要向农村有所倾斜。
(二)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003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一要推进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成人教育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两者都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二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同农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公办教育,同时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