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汉小均衡教育工作总结
汉江路中心小学均衡教育工作总结
2011年学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规范教育管理,切实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现将我校一年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汉江路中心小学位于汉江中路11号,学校占地面积12915平方米,建筑面积4864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4422平方米。现有教职工70人,25个教学班,学生1461人,是全区学生人数最多的小学,有80%的学生来自农村,进城务工子女多达800多名。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1、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坚持理论学习制度,增强工作责任心、提高管理能力;实行目标考核制度,明确职责权利、提高工作效力。组成了一个同心同德、凝聚力强的领导集体,形成了一支齐心协力,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
2、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对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对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形成了一支求真务实、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
3、加强了管理制度建设。制订了教师岗位设置实施方案,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年度考核、绩效工资分配等办法,力求公正科学、公平合理,以提高教师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加强德育工作,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坚持日常德育管理抓实抓细。重视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着力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国旗下讲话,班队会及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法制安全、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等德育教育。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拓宽了德育教育的空间,丰富了教育的内容。继续巩固了“行为规范示范学校”的创建成果,营造了文明、和谐的校风。
2、开展活动丰富多彩,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1)在“首义精神耀千秋”系列读书活动中,通过征文、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两名学生在区教育局举办的演讲比赛中,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优秀奖。
(2)四月积极配合市“创卫办”,开展了“万名市民签字”仪式,全校师生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十堰美好家园”的条幅签上自己的名字,表达了每位师生创卫的决心;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同创三城”的活动,真正将“小手”和“大手”拉起来,相互牵连,形成了争做文明市民、文明家庭、文明学生的良好氛围。
(3)积极开展献爱心活动。五月组织全校少先队员开展了“爱心无止尽助残见真情”爱心捐款活动,共捐款4千余元。学校把一部分捐款送到区红十字会捐给社会残疾人,另一部分捐给我校的残疾学生,给他们买来学习生活用品。十二月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一人有难大家伸手援”的活动,为五
(一)班患结核性脑炎的学生罗荣臻同学捐款共计5千多元。(4)十月份组织全体师生及家长听取了中国感恩砺志教育讲师团进行“感恩我们在行动”的报告,报告会上经过现场互动,使学生知道感恩,学会感恩,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3、继续重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方面坚持每学期每班至少召开一次家长会的制度,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表现尤为突出的是我校一年级班主任在新生入学时,抢抓机遇,适时地召开家长会,及时讲解学校的一些相关规定,提出对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并从家长那里了解到学生的一些相关情况,对学生的入学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课外“访万家”活动。通过学习文件,制定方案,广泛动员,提出要求,将家访活动落到实处。家访时要求老师做到“六个必到”、“三个必讲”、“三个必访”、“三个不准”。全校教师全部参与了家访活动,已实地走访学生八百多名,不能实地走访的学生我们还采取了话访、信访等方式和家长共商教育孩子成长大计,我校家访率达到100%。活动开展扎实有效,拉近了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赢得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三)加强教学教研,促进工作规范有序。
1、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行为。学校以《张湾区中小学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实施方案及量化评估标准》为准则,重环节、讲过程、看实效。把检查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作为中心工作来抓,确保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扎实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锤炼教师基本功。把“课内比教学”辐射教学各个领域,做到有计划、有评比、有总结。在教学中把普通话、粉笔字、钢笔字、课件使用等作为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在说课活动、教案书写、课堂比武中检验教师的技能。全体教师参加课堂练兵活动。通过多项技能评比,教师的教学艺术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参加区“师艺杯”说课比赛,有3位教师获奖,一等奖2人,二等奖1人;参加十堰市课堂教学比赛有2位教师获奖,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
3、认真做好教科研工作。
三月份顺利完成张湾区“十一五”规划课题《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的结题工作,另一项市级课题正在继续实验之中。学校被市教育局授予“十二五”教育科研实验学校。“十一
五”期间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4位教师获得教科研先进个人。
(四)加强体卫艺工作,保障各项活动落实。
1、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上好“两课”“两操”“一活动”,培养学生健康体质。
2、抓好学校卫生健康教育,做到五有:即有教材,有教师,有教案,有作业,有活动;切实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查验新生入学防疫接种证和体检证,查验率达100%。积极进行麻疹、腮腺炎、流感疫苗疫苗接种。
3、落实学生体检工作。积极配合区疾控中心医务人员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全面体检,体检率达100%,对脊髓灰质炎、麻疹等疫情抗体进行了检测,无抗体的补种了疫苗。
4、成功举办了汉江街办小学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运动会。
(五)加强基础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解决了多年来无土地使用证问题,对学校进行了总体规划,启动了改、扩建项目报建工作。添置办公电脑10台,录音机2台,嗓宝14个,功放音柱1套,打印机两台,标准化课桌椅260套,对厕所屋顶进行了防水维修。
(六)加强综合治理,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认真抓好综合治理工作,坚持隐患排查。高度重视安全工作,不断完善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层层签订了安全工作责任书。坚持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认真进行安全演练,不断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防范措施得力、工作到位,学校无一例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七)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学校形象。
1、扎实开展“创卫”活动,进一步规范学校健康教育、卫生工作,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借此契机,对学校门面房进行了整修,对门面杂乱的招牌进行了整顿,对五间破乱已久的石棉瓦门面房进行了拆除,并改扩建成预制结构的门面房,同时也彻底消除了门面脏乱差及不安全隐患问题。加强了学校健康教育档案建设,规范、具体、详实的档案,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2、积极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以一系列的创建活动为载体,大力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进一步规范各项工作,提升办学品位。年底区文明办在文明单位评估验收时,对学校整洁的校园环境、规范的档案建设,丰富的活动内容十分满意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三、积极创先争优,取得优良成绩。
1、学校先后被市、区授予“十二五”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最佳文明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后勤管理工作先进单位”、“阳光校园建设先进单位”、“语文、数学先进教研组”、、“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2、教师教科研、电教论文及其它作品获奖共计58人次,其中省级一等奖11人次,二等奖17人次,三等奖13人次;市级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7人次,三等奖7人次。
3、学生参赛获奖共计173人次,其中省级45人次,特等奖1人,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4人次,三等奖36人次;市级128人次,一等奖40人次,二等奖35人次,三等奖53次。
2011年的工作成绩是可喜的,但我们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如:在编教师逐年退休,只减无增,严重缺编;雇请临时代课教师越来越多,经费极为困难,且带来诸多后续问题;班容量大(平均班容量达到60多人),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问题需要我们在新的一年开拓思路去解决,困难需要我们在新的一年艰苦奋斗去克服。我们相信有大家共同的智慧,有大家合成的力量,有大家克难奋进的精神,新的一年,各项工作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汉江路中心小学
2011年4月20日
第二篇:教育均衡汇报(小编推荐)
汇报材料
在局党委的领导下,我们参观了xx市的五所学校以及xx市七中和公仆学校,感受很深。平时我们足不出户,看着自己整洁的校园和一天天逐步改善的办学条件,很是满足。通过这次学习,深深的打击了我,使我深深感到自己的工作还存在很多很多不足。
学习结束后,我首先召开学校领导会和全体教师会,及时反馈自己的学习感受和这次教育均衡验收的重大意义。向大家提出工作部署及领导分工,决定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次提升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及学校教育均衡档案工作。
首先,学校进行了领导分工,并成立了教育均衡档案领导小组,扩充部分教师加入领导小组。副校长总负责档案工作;总务主任负责功能室建设及校园文化及卫生工作。教导主任负责协助副校长工作。xxx老师负责安全档案;xxx老师负责财务档案;xxx负责档案盒的制作及归整;xxx负责电脑打印等;把每项工作逐一细化下分。使每位领导小组成员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其次,我校再次联系xx市七中,再次派领导到贵校进行学习。这次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特别是档案管理工作。我校首先建立了每一位教师的个人档案,包含有目录,个人毕业证等及各种获奖证书复印件。其次,将各项档案细化,每年5个档案盒,共5年,25个档案盒及总目录已建好。各项档案如安全方面已全部结束;财务、基建等方面基本结束;教学方面正在进行;预计本周完成。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校又将教室内、外标语更换一新。学校厕所建设经过3周建设及协调,预计本周完工。学校为使厕所与校园环境相匹配,使用经费将厕所内墙增加1.2米高白色瓷砖及内外上墙漆,对老厕所进行维修。预计本周能将厕所维修,粉刷完毕。上周派教师到新乡学习心里健康教育,准备成立心里咨询室。学校下一步将校园文化及功能室进行逐步完善,建立和完善档案工作。
存在问题:
1、档案还需进一步完善;
2、校园文化还需改进、完善;
3、功能室不足,已有的老化。如微机室,电脑全部老化,不能使用;实验室内的实验台毁坏严重,不能修理。音乐、美术、阅览室没有教室。
4、新建厕所毁坏校园文化墙及学生篮球场。
第三篇:马小教育均衡自查报告
青川县马鹿乡中心小学校 关于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
自 查 报 告
为了积极推动《义务教育法》实施,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依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根据广元市、青川县教育督导评估相关要求,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马鹿小学位于青川县南端,背靠剑青路,面临青竹江,服务半径8公里,服务范围为8村1社区,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208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620名17个教学班,教职工55名。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
(一)教育经费
上级财政部门对我校的教育投入严格按有关政策拨付,并逐年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及时到位,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贫困农村地区营养改善计划”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无挤占、挪用、截留现象,无乱收费现象。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二)学校办学条件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功能室设备齐全,校园绿化美化,教育教学环境逐步得到优化。
(1)学校占地面积18000平米,生均290平米,建筑面积约8200平米,生均13.5平米,其中:教学楼4000平方米,宿舍楼3500平米,餐厅720平米,200米环形塑胶跑道到运动场5600平方米,生均9.2平米,绿化面积4800平米,生均7.8平米,学校总投资2700万元。学校教学设施一流,教室全部实现了班班通网络,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科学实验室、舞蹈室等功能用房齐全。生活设施先进,80间宿舍可容纳640学生住宿,间间配有电风扇、窗帘、洗澡有大功率的太阳能、空气能浴室,餐厅可同时满足700余名学生同时用餐,餐具全是不锈钢,做到餐餐消毒,灶具用的是电气化,没有污染,没 有垃圾。
(2)学校图书室臧书中共有21000余册,生均33册。(3)学校装备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教室、计算机房各一间,机房配备教学电脑50台,教师办公用电脑22台,全部计算机宽带上网,接通远程教育系统,整个校园实现了网络化,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学校装备好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等功能用房。室内音乐器材、美术器材、体育器材等设施齐备,完全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三)普及程度:
近三年来我校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毕业生合格率为100%,辍学率0%。
(四)师资水平:
(1)学校设有校长1人,副校长2人,均取得了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合格率为100%。
(2)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4名,大学本科学历11人,大专学历33人,教室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中教高级教师1名,中级职称教师29名,全体教师具备相应教师资格,专业结构配臵合理。继续教育参与率100%,我校是一支业务能力强,安贫乐教,甘于奉献教师队伍,一直保持着良好工作作风,且工作成效显著,深受家长赞誉。
三、主要措施和成绩
(一)采取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入学。1.坚持实施免试就近入学制度。
我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按照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招生入学工作公示制度、告知制度、诚信制度和社会监督制度。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公布招生入学信息,通过多种途径为家长、学生和社会提供咨询指导和服务。
2.关注困难群体学生入学问题,认真做好“两免一补”工作,关心留守儿童,健全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没有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1)两免一补: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制度,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学校严格执行上级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认真落实 “两免一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健全,始终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用好、用活上拨的资金,坚持校务公开。不断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让贫困学生“进得来、读得起、留得住”,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2)认真落实贫困农村地区营养改善计划,自2012年3月起,我校义务教育学生全部享受免费营养餐。
(3)关注困难群体:建立教师“一帮一”机制。在学校之间开展手拉手结对,在生活上可以给贫穷的留守儿童募捐,在学习上也以老师“一帮一”的形式帮助学困生,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为“留守孩子”构筑温暖“大家庭”。加强与社区的联系,通过专家讲座、、家长会等形式,对“留守孩子”的爷爷奶奶进行科学育儿、科学监护孩子的教育。以班队、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加强道德品质教育,尤其要让“留守孩子”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
(4)加大贫困救助力度,对符合青川县“十大救助”条件的学生积极申报争取救助资金,每年有30多名学生及学生家庭因病、因残、因灾享受救助。
3.加强学生学籍的管理。
建立、健全学籍管理档案。各种学籍管理表册、资料按年归档登记,以便随时查阅。教务处有专人负责学籍管理工作,按要求建立和健全学生的档案,并妥善保管,不得擅自填写、更改和公开学籍信息。严格执行新生入学、学生转学、借读、休学、复学和毕业、修业等规定,不得为转学、借读、休学、复学的学生更改或重新制作学生档案等材料。
4.实行“三包”“三查”:校长包入学率,班主任包巩固率,教师包合格率;期初查入学率,期终查巩固率,期末查合格率。学校领 导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扎实有效。真正落实了校长“包入学,班主任包巩固,教师包合格的责任制,三年来辍学率保持为0%。
5.学校认真做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使学生家长清楚保证适龄儿童入学是家长的一项义务,同时也是学生的一项权利。从而使学生家长主动送子女入学。
(二)广开渠道,改善办学条件
为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广开渠道多方筹资,争取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校的仪器,体音美器材、电教设备等齐备。
(三)强化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结合省、市、县“名师工程”相关文件,详细制订我校教师培训中长期规划。我们在教学上广泛展开校本研究,研究的课题全部是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动员广大教师全员参与,培养教师能够在实际工作发现问题并能在实际工作中予以解决的能力,培养教师的研究精神。强力落实师德教育、新课程培训及以新知识、新技术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切实早日为新上岗教师、骨干教师成为名师奠定基础。
(四)加强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在教学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向改革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益,辩证地处理素质教育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与教学质量的关系,走出了一条教育质量兴盛不衰之路。
1.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以制度规范教育教学。每年坚持召开一次“教代会”,广泛征求采集一线教师意见,分别制订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目标考评及奖惩办法》、《绩效工资发放制度》等,在制度执行和操作上采取阳光作业,上至校长,下至教师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真正体现了奖勤罚懒,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制度意图。
2.规范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育人。坚持“软硬件”俱严的基本原则,促进学校管理趋于规范。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学校全面贯彻 教育方针,积极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发扬“求实、严谨、进取、创新”的工作作风,使学校工作蓬勃发展。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按照国连胜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
认真贯彻执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文件精神,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照小学课程方案开齐课程门类,开足课时,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按照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指导意见开设地方课程,课时有保证,列入学校课程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着为学生、为家长、为教育、为自己负责的态度,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方案。
4.学校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积极打造以国学经典、廉洁文化为主的校园文化特色,创建校园文化的浓厚氛围。马鹿小学文化建设特色鲜明,育人功能和谐统一。
(1)学校充分利用好校园广播,发挥其宣传作用。学校广播室每天广播时间30分钟,栏目有今日好人好事、美文欣赏(学生自已写的文章和摘抄的优美文章)、校园动态(学习安排或通知之类)等,大大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
(2)为学生搭建个性发展平台。扎实开展活动是马鹿小学的一大特色,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以丰富多彩的师生实践活动为载体,立足于课堂,延伸至课余校外。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校园成为同学们学习、成长、发展特长的乐园。如“课外活动“、“感恩教育”、“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等专题活动,既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又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展现学生的个性特长。(3)重视人文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品位。进入校园,有创意的大型标语,激励着师生拼搏进取;“学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轻声慢步过走廊”、“上下楼梯靠右走”,等标语给学生以无声的教育。可以说,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了育人的载体。5.学校办学收费行为规范。(1)从严治校,依法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班、快慢班;没有举办提高班、补习班、特长班、竞赛班;没有擅自在学校举办实验班。
(2)依法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入学制度,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学校没有以任何理由拒收学区范围内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没有采取考试、考核、测试等形式选拔学生,没有附加任何条件作为招生的依据,确保学区内学龄儿童按时入学、全部入学。(3)要严格执行中小学课程方案,开足开齐课程。要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不擅自增加教学难度;不占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和集体补课;不要求和统一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辅导班、文化课补习班和学科竞赛。
(4)依法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切实加强教师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强化师德教育和考核,引导广大教师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坚决制止教师从事的有偿家教和收费补课的错误做法。
6.重视和强化安全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成立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安全工作校长亲自抓部署,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学校成立了护校队。
(2)层层落实安全责任。明确安全工作的责任和工作的具体要求。学校坚持安全工作责任到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校把教师奖惩同安全工作进行了有机结合。班主任同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管理责任书》,学校安全工作真正做到了学校、班级、学生、家长职责明确,齐抓共管。
(3)强化安全教育。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安全教育做到了时时讲,天天讲,常抓不懈。利用教师例会、升国旗、学校集会等时间及时将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安全工作文件精神传达到全体师生心中,学校按规定开设了健康安全教育课。充分利用专题讲座、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专栏、图片等媒体资源,给师生重温了防震、防火、防汛、防病、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安全常识和逃生技能。(4)坚持家长联系制度,向家长宣传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组织全校性家长会,向全体家长印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确保学生安全。
由于我校安全责任落得实在,安全制度比较健全,安全教育频繁开展,预防措施妥当,全体师生安全意识明显增强,没出现过任何重大不安全事故。
四、存在的问题 1、50岁以上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2、学校用电、用水量很大,水电费开支难以支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搞好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延伸工作,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和贯彻力度,依法确保家长送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严防适龄儿童少年辍学。关注残疾儿童、贫困儿童、留守儿童上学问题,进一步加强领导,提高质量,办出让人民放心、家长满意,学生成才的农村名校,为我乡基础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0一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第四篇:马小教育均衡自查报告
青川县马鹿乡中心小学校
关于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自 查 报 告
为了积极推动《义务教育法》实施,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依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根据广元市、青川县教育督导评估相关要求,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马鹿小学位于青川县南端,背靠剑青路,面临青竹江,服务半径8公里,服务范围为8村1社区,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208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620名17个教学班,教职工55名。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
(一)教育经费
上级财政部门对我校的教育投入严格按有关政策拨付,并逐年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及时到位,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贫困农村地区营养改善计划”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无挤占、挪用、截留现象,无乱收费现象。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二)学校办学条件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功能室设备齐全,校园绿化美化,教育教学环境逐步得到优化。
(1)学校占地面积18000平米,生均290平米,建筑面积约8200平米,生均13.5平米,其中:教学楼4000平方米,宿舍楼3500平米,餐厅720平米,200米环形塑胶跑道到运动场5600平方米,生均9.2平米,绿化面积4800平米,生均7.8平米,学校总投资2700万元。学校教学设施一流,教室全部实现了班班通网络,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科学实验室、舞蹈室等功能用房齐全。生活设施先进,80间宿舍可容纳640学生住宿,间间配有电风扇、窗帘、洗澡有大功率的太阳能、空气能浴室,餐厅可同时满足700余名学生同时用餐,餐具全是不锈钢,做到餐餐消毒,灶具用的是电气化,没有污染,没 1
第五篇:教育均衡
万紫千红春满园
——庐阳区构建均衡教育实践纪实
“安徽教育看合肥,合肥教育看庐阳”,庐阳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区,庐阳教育一直是首善庐阳引以为豪的教育品牌。2002年,随着区划调整,庐阳教育不断壮大,庐阳教育人创新机制,全面实施教育均衡发展,闯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庐阳区2008年被授予安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2009年被授予安徽省教育强区。《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国家级媒体报道了庐阳推进均衡教育的种种先进做法,庐阳教育已成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回眸近十年的均衡发展历程,庐阳教育人以“均衡、公平、发展”为主旋律,用“创新”炼出“金字品牌”,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均衡教育。然而十年来,庐阳教育人又是怎样走上这条高位优质的均衡发展之路的呢?
困境与挑战
——为什么要实施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
(一)两大反差造成择校风愈演愈烈
城区学校和乡镇学校的反差
原中市区(庐阳区的前身)位于合肥市老城区中心地带,是政治、经济、商业、文化中心,由于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基础,长期以来,造就了一批名校和一批优秀教师队伍,拥有在全省教育界享有盛誉的一、六、八高中,42、45、46等中学,南小、六小、师范附小等小学,合肥市仅有的四所百年老校均在该区,是优质教育聚集的地方。庐阳教育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是千万学子向往的地方。2002年合肥市实施区划调整,新成立的庐阳区在原中市区的基础上又划入了三十岗乡、大杨镇和杏花镇三个乡镇,总面积扩大到139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37.14万增加到60万。18所农村学校并入庐阳教育,另外,7所企业自办中小学划转庐阳区。这些新划入的乡镇、企业学校,教室破旧,设备简陋,教师教育理念落后。城乡教育形成巨大反差。
老城区学校与新建小区配套学校的反差 随着,合肥发展“三大战略”的推进,庐阳区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近郊融入城市,远郊面向城市”,在原近郊的土地上,一个个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城市迅速扩张。而新建小区多在北一环、二环附近,绝大多数未配套学校,且小区周围学校多为原乡镇学校,因此入住率低,城市化进程没有实质性发展。而老城区学校密集,5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拥有高中6所,初中6所,小学19所小学,公办幼儿园6所。学校虽然教育教学质量高,但城市用地紧张,学校面积狭小,学生多,已成为遏制学校发展的第一大难题,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扩张。
(二)区域内义务教育暴露出四大问题,并日益尖锐
1、区域内教育极度不均衡。城区学校已实现教育装备现代化,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教师们如饥似渴的更新教育观念;可新划入的乡镇学校,简陋的教室,一支粉笔,一本书,不知课改为何物,形成天壤之别。
2、择校之风愈演愈烈。教育由于极度的不均衡,庐阳老城区又聚集全市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为择校的首选地。
3、由于大量学生择校,导致上学时间段,进入庐阳老城区的各条道路拥挤堵塞,形成道路交通的瓶颈问题。
4、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现实中,受客观条件限制,优质教育发展缓慢,无法满足群众需求。
谋划与布局
——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怎么办?庐阳区被“逼”着走上了推行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之路。2003年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出台了庐阳区《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合肥市庐阳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庐阳教育人确定了异地扩张优质教育资源,城市反哺农村,统筹城乡教育,谋求优质均衡,实现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均衡、公平、发展”为主旋律,运用创新思维,探索均衡发展机制,吹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序曲。
(一)合理调整教育布局,精心打造北部地区教育新亮点
由于两大反差造成择校风愈演愈烈,也带来诸多社会问题。鉴于此,我区本着“合理布局、规模效益、撤弱入新”的原则,全力整合教育资源。先在北部地区新建了杏林小学和庐阳中学;继而高起点举办小区配套的柏景湾小学、南国花园小学、海棠花园小学和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去年,中铁42中校区和六安路小学校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另外南小、红星、逍遥津等城区名校的分部也即将落成。经过几年的努力,老城区学校削减了一半,学校布局趋于合理,一举破解了老城区学校过于密集的问题。而在北部地区新建的学校,不仅继承了原有的办学特色,还加强了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北部地区教育的新亮点,倍受人们的青睐,也从根本上缓解了北部地区学生入学难、上好学更难的需求。曾经的舒城路小学,巴掌大三四亩地,坐落在省政府宿舍区内,现在迁至南门小学上城国际分校,占地近三十亩,办学规模同时扩大为36个班,教学设施,配备到位。在继承原学校优良传统基础上,创新管理,优质教育资源迅速成长,三年来已形成有自己办学特色的“舍予”校园文化。
(二)加大教育投入,着力整合、改造全区薄弱学校 学校硬件条件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基础。庐阳区政府2007年就将中小学基本建设和建立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列为重要民生工程。运用撤弱入新壮大等方式,解决农村学校条件简陋的窘状。近三年来,连续投入资金5千多万元,对19中、钢小等7所乡镇中小学进行了改扩建和异地重建。同时充分利用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有计划地加强乡镇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和常规教学设备建设。自2005年开始,分别实施了“五个一”工程和“三个一”工程。2008年,区乡镇学校全面实施农远工程,重点抓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的教师培训、管理和应用工作。现在乡镇学校的校舍、教学设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全部完善了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室、自然科学实验室、图书阅览室、计算机教室、音乐(舞蹈)室、美术室、以及篮球场、60米跑道、钢琴、电子琴等适合学龄段要求的体育器材和专用音乐器材。现在全区最漂亮的校舍在乡镇,最好的教学设备在乡镇!
(三)依托“共同体”,全面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
根据《庐阳区“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实施细则》的要求,全区建立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对口帮扶制度。并将城区中小学分别与乡镇学校建立起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紧密联系的21个教育“共同体”,充分发挥城区学校教育资源、教学管理、教师素质等方面的优势,开展教育教学全方位的帮扶活动。实行三个“一对一”,即学校、学科、老师三者均为“一对一”结对帮扶,促使“共同体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不断交流融合。其中“城乡互动,乡镇联片”教研被立项为国家级课题,由于课题研究成效显著,庐阳区被确定为国家级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示范基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以中心城区带动边远乡镇的教科研均衡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城区品牌学校合肥45中与地处偏远的合肥19中还建起了“共建班”,使19中在教育教学、教科研等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为农村学校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捆绑与深入
——城乡学校结对“捆绑”,探索均衡发展新途径 一个学校硬件再好,教学水平、教育理念和学校管理等软件跟不上,也不算真正实现教育均衡,更无法称为优质教育。2009年,我区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途径,谋求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开创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做法——施行城乡学校捆绑式发展。
(一)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的前期探索
为缩小城乡差距,2003年,庐阳区将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企业划转学校结成“手拉手”学校,建立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对口帮扶制度,以城区学校带动乡镇学校,播撒先进理念的种子。建立支教制度,开展“城乡互动、乡镇联片”教研等,同时,城区中小学也分别与乡镇学校建立起教育“共同体”。随着结对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家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共同体两所学校之间虽然也经常交流,但制度上并没有要求共同发展,连带意识不强,有时就会出现松懈现象。于是庐阳人开始思考如何将结对工作继续深入下去,带动更深的均衡发展?很快大家的思想上形成了共识,那就是必须把两校的办学捆绑起来进行共同管理、共同考核。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的“三步走”
第一步、撤弱入新,并小壮大,全面改造乡镇学校。庐阳区政府出台《庐阳区实施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建设方案》,坚持“撤弱入新,并小壮大”原则,进一步加大对薄弱学校及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并分批进行整合、改造。三十岗乡原有3所村小,一所中心校,学校小、旧、弱,生源不足,课程开不齐。经过调研,政府投资扩建中心校,异地重建一所学校,扩大办学规模,配齐教育教学设备,两座现代化新校拔地而起。同时为综合学科引进专业教师,让学生接受全面教育。为方便原乡镇的学生上学,建立交通保障机制,采取校车免费接送学生方式,保证学生的安全。
第二步、撤销乡镇中心校,理顺乡镇学校管理机制。2009年春,庐阳区在全省率先撤销所属的乡镇中心学校,原大杨镇、三十岗乡中心校所辖的8所小学由区教育局直接管理,首开“一竿子插到底”的乡镇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先河。古城小学、幸福小学、大杨中心小学、跃进小学、五里拐小学、十张小学、新农小学、岗西小学8所小学为独立的法人单位,由区教育局直管。为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理顺了机制。第三步、依托“共同体”,全面深化城乡学校“捆绑”机制。2009年,庐阳区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途径,2月份制定出台了《庐阳区教育局关于深化部分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机制的实施意见》。以城乡学校共同体“捆绑”机制为载体,通过办学理念的传播、办学经验的交流、学校文化的影响、优质资源的共享等方面,强化城市学校的“连带”责任,加大对乡镇学校的指导帮扶力度,增强乡镇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加快乡镇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城区学校的接轨,实现城乡学校的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在原来较松散的“手拉手”学校和“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基础上,三十岗乡、大杨镇的8所小学与城区8所名校进一步结对捆绑”,“捆紧”的是共同发展的责任和义务。
(二)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的核心
1、两所学校,一个法人。三十岗乡、大杨镇的8所小学与城区8所名校结对“捆绑”,实行“两个法人单位,第一校长负责,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管理办法,城区小学校长同时兼任乡镇小学第一校长,乡镇小学校长为执行校长;城区学校的校长为共同体发展的第一责任人,乡镇学校的校长为第二责任人。
2、多级“捆绑”,实现“四共”。城乡学校共同体结对“捆绑”管理以城区学校为核心,双方签订共同体办学协议,结成相对固定的办学实体,从而实现共同体结对“捆绑”内各成员“四共”: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管理共享、成果共享;建立学校间同教研组的“二级捆绑”和教师之间的“三级捆绑”乃至学生间的“四级捆绑”;建立学校共同管理、教师共同提高、学生结对交流、教学业务互通、弱势贫困帮扶和“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及考核评估等六种机制;制定了“捆绑”学校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系人每周汇报“捆绑”工作信息制度。
3、明确职责,同奖同惩。明确学校责任:城区学校是促进共同体建设的主要责任方,有提高乡镇学校管理水平、办学质量的责任和义务。乡镇学校有接受共同体领导、完善管理制度、促进学校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有获得城区学校各方面帮助的权利。明确校长职责:第一校长职责:帮助乡镇学校构建自我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拥有对中层干部任免的建议权和教师统一调配权;每年至少互派一名中层以上干部到对方学校任职,每年至少互派10%的教师(以乡镇学校教师为基数)到对方学校任教(视同支教);帮助乡镇学校建立绩效工资的分配方案;拥有乡镇学校财务管理权和委托审批权,接受上级的审计、监督等。
执行校长职责:负责乡镇学校常规工作,实施有效管理,是常规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协助、支持第一校长在乡镇学校开展工作;受第一校长委托管理学校财务工作,保全学校固定资产等;积极谋划和实施学校的发展规划,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明确教师责任:城区学校的教师有到乡镇学校任教或参与管理,帮助扶持乡镇学校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提高乡镇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责任和义务。乡镇学校的教师有到城区学校学习,接受城区学校教师结对帮扶的权利。
明确区教育局责任:区教育局负责全区共同体学校 “捆绑”机制建设的协调、指导、考核、评估、总结等工作,建立联系人制度,联系人由相关科室负责人担任。及时配套出台深化共同体学校 “捆绑”机制建设相关文件,细化实施意见。
(三)派驻城区“执行校长”,“两校一体”破难题
当然,在实施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过程中,也不出意料的遇到了种种难题,如:第一责任人两地奔波,如何既管理好老校又因地制宜管好新校?一级捆绑活动频繁,互动频率过高,而二、三级捆绑落实不够到位,教师参与面不大,乡镇教师主动性、积极性不够。教师的交流推进难度大,乡镇学校个性发展不足等等问题。善于革新的庐阳教育人通过第一校长统一领导,派驻城区“执行校长”,强化一体化管理等措施,有效的破解了这些难题。
1、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发展模式。共同体学校要在第一校长的组织下,集班子全体成员智慧,紧密结合乡镇学校办学传统和现有发展水平,因校制宜,思考拟定乡镇学校发展目标和实施规划,以促进乡镇学校实现自主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2、加大城乡学校级干部交流的力度。城区学校拥有一批年富力强,素质很高的副校长,让他们深入乡镇“捆绑”校,担任执行校长。执行校长接受第一校长领导,任期2年,全面履行执行校长职责,享受小学校级正职待遇,其绩效考核由区教育局统一组织实施。执行校长负责日常学校管理,贯彻共同发展和第一校长的治校方针,派驻城区执行校长也是庐阳捆绑教育工作的一个亮点。
3、加大城乡教师互派的力度。城乡捆绑学校间每年至少互派10%的教师(以乡镇学校教师为基数)到对方学校任教(视同支教),可以综合“岗位需求、支教愿望、专业引领”等因素考虑,各校要在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中拟出倾斜政策。城乡教师互派的核心是两校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师资配置。
4、加大对弱势群体关爱力度。在乡镇,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较多,家庭教育缺失;乡镇学校应主动作为,利用家长学校传播先进的家教理念,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师生结对帮扶、开设“放心班”等形式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5、加大特色办学创设力度。在乡镇学校特色尚不明晰阶段,乡镇学校每校先尝试1-2项特色活动,如经典诵读、腰鼓队、三国文化校本课程等。通过特色活动的开展,展示学校积极进取的状态、师生的精神风貌,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凝练特色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内涵。
均衡与发展
——城乡携手同进,共创优质均衡
南小与古城捆绑的故事:古城小学原为三十岗乡中心校,2003年,区划调整后,划归庐阳区管理。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因为政策、地域等多方面原因,学生少,校舍简陋,教学设备落后,农村教师整体实力不强,长期形成的安于现状,对于教育改革创新不积极,学校整体向心力、凝聚力差。南门小学,是老城区一所百年名校,省特色学校,拥有积淀深厚的办学经验和学校文化。
2009年3月,根据《关于深化部分城乡共同体学校“捆绑”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南门小学和古城小学牵手为城乡共同体“捆绑”学校。南门小学校长任“捆绑”校第一校长,全面管理两校事务,财政、人事统一调配;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指派一名副校长任古城小学执行校长,在此期间,原古城小学校长任南门小学副校长,到南门小学挂职学习。两校积极抓住机遇,并及时制定了“捆绑”共同体发展战略:以“引领·自主·创新”为整体发展思路,按照“三年三步走”——“一年实现观念转变、管理规范;两年实现特色引领、课程渗透;三年实现自主创新、特色凸显”的目标,扎实工作,稳步推进。
捆绑发展三年来,古城小学找准定位,明确思路,从实际出发,以最适合自己的校园文化为精神支柱,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的锻造平台,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走出了农村学校自己的特色之路。学校校容校貌、教师观念与教学行为、领导作风与管理水平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各项工作制度步入规范,学生精神面貌和素质也有了可喜的进步。农村学校特色发展的脚步坚实而有力。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以来,尤其是在捆绑工作深入开展至今,庐阳的均衡教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乡镇学校办学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乡镇农村学校的校容校貌发生了变化。在城区学校的指导帮助和影响下,许多学校变美了,变亮了,变得更有生机了,校园文化氛围也比以前更浓厚了。
乡镇农村学校管理层人员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发展思路发生了变化。首先是乡镇农村学校的校长及中层以上班子成员对办学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不再单纯强调外部条件和客观因素,而是能够从内部管理、办学理念、内涵发展上探求,从而一改过去十分被动的办学为较为主动的去发展。
乡镇学校教师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捆绑”机制给教师互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并通过“教学互动”、“课题共研”、“送课下乡”、“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扩大了农村学校教师的视野,其业务素养、教研教学水平明显得到提升;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已发生微妙的变化。乡镇学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在城区学校的帮助下,乡镇农村学校学生的课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课外活动的内容正在不断丰富充实。同时,城乡两校学生的互动交流机会也多了,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乡镇农村学校的学生开拓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综合素质也得以整体提升。
在2011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庐阳区教育体育局作为均衡教育先进单位,在大会上进行经验介绍,所做的《践行科学发展,推动教育均衡》的报告得到了与会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高位、优质、均衡教育的推进,大大缩短了庐阳城乡教育的差距,加快了庐阳“农村教育城市化,城区教育优质化,义务教育均衡化、学校建设标准化、庐阳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真正实现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奏响了庐阳均衡发展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