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文化心得体会
学校文化,不再是我心中的疑惑
——听《丰乐小学学校文化理论体系》解读有感
遵义市丰乐小学:詹永
谈到我校的学校文化,我心生骄傲、自豪之感,同时也感到了它的来之不易。在我校领导、教师的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在西南大学学校文化课题组的认真工作下,我校以“尚读”为主的学校文化终于问世。之前,对它仅是略有了解,只知皮毛而已,如今,听了西南大学郭成教授对学校文化的解读,心中顿时明朗了许多,以往的一些疑惑不翼而飞。
一、构建学校文化的初衷
我市地处贵州山区,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均有着极大的差异。为了缩小在教育上的差异,学校领导曾多次到发达地区实地考察优秀的学校,从中也得到了许多感悟。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我市的极大多数学校均是以“一训(校训)三风(校风、教风、学风)”作为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而发达地区学校则是有着极为鲜明的办学特色,有着自己独有的学校文化。如,重庆市九龙区谢家湾小学的办学理念是六年影响一生,主题战略是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渝中区人民路小学的办学理念是共享教育,校训是我们在一起;北碚区中山路小学的办学特色是中西人文教育,校训则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看看我们黔北的学校,不管哪项则是八个字,四个词,且千篇一律,缺乏创造力。关键的是上述所列举的学校在他们准确、新颖、高品位、可操作的学校文化之下,学校飞速发展,办学特色鲜明,学生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社会认知度越来越高。可见学校文化确实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
每一间学校都想求得发展,办得更好,我校也不例外。在学校领导的高瞻远瞩之下,决定结合我校的历史文化、现代教育思想等创建我校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走特色发展之路,率先摸索我区学校文化建设,真正造福于南片区的学生。出于此目的,我校才坚定地构建我校的学校文化。
二、值得期待的“尚读”文化
我校曾是清朝乾隆年间的湘川书院,西南三儒郑珍、莫友芝、黎庶昌曾先后在此求学、讲学,其中以黎氏家族为主,郑莫为次的沙滩文化影响极大,是现代文人墨客不可逾越的高峰,曾有“贵州文化在黔北,遵义文化在沙滩之说”。结合学校的历史文化、现代教育理念及学校实际,所以我校倡导以“尚读”为主的学校文化,以“阅读天下,丰乐人生”为办学理念,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校训。在上述学校的核心文化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读。不仅读经典名著,杂志,小说„„还要读生活这本无字之书。常此以往,许多学生便会形成阅读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受读书的影响,还会提升道德素养,陶冶情操,丰富知识,逐渐地形成更多更好的行为习惯。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阅读,可以改变小学生,更可以改变从教的老师们。所以,我非常期待着我校学校文化地不断实践,期待着学生手捧书本在闲暇之余惬意地在木椅上看书的情景,期待着“阅读天下,丰乐人生”的实现。
三、人人参与,“丰乐人生”
学校文化的操作有许多复杂的程序,在此无需多讲。硬件建设,只要想办法,多筹得资金,便能解决。关键在于软件建设这一方面。作为一线的教师,作为教语文的教师,我更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之中去,用一颗真心来对待这项工作,定能达到期望的效果。如果每一位老师都有这样的思想,我校的学校文化建设将取得突飞猛进的效果。我参与了,我提高了,学生受益了,我快乐了,这不正是“丰乐人生”的最好表现吗?
多么值得期待的学校文化呀,我相信我们一代又一代丰乐人都会乘风破浪,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朝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拼搏。也许是五年,也许是七年,也许更久,但只要信念还在,希望就能变成现实。
二0一二年二月
第二篇:学校文化[范文]
第二节学校文化
一、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它的存在使学校的所有成员,尤其是学生受其规范及影响。学校文化如果从其形式来看,可以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类。
精神文化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比如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如学校面积、校园布局、学校建筑、教学设备、图书馆等等,都会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
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学校规范是针对学校成员的,不同的规范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和态度,因而构成不同的文化。
二、教师文化(了解)
三、学校物质文化
四、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
学校传统的形成受学生文化的影响较大,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
学校仪式是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
学校仪式一般是在学校的要求下产生,受教师文化的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的工具。
学校规章是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
总之,一所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地形成的,是该学校特色的鲜明表现。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管理人员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三篇: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 “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
现代学者对文化进行了分类,大体上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狭义的文化,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学校群体成员为主体,是他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
1、含义
对于学校文化,学术界和民间有着不同的理解,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社会成员所认同的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2、构成(1)观念文化
办学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校风,行为习惯等。(灵魂性的,精神动力)
(2)规范文化
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范成员行为的文化。(制度性的)
(3)物质文化
学校文化的物资形态,实实在在的东西,包括学校的环境和设施,校园绿化,美化,教学仪器,实验设备等。
3、特性
(1)一种组织文化
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由于每一个组织的内外环境、构成因素和历史传统等各不相同,因而经由其自身的动作,会形成独特的文化模式,(2)整合性文化
从文化整体上来讲,都是整合为一的,有着整体性的特点。因为它有着明
确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它是以学校内部形成的内化了的观念为核心,以预定的目标位动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形成的多层面,多类型的文化。它明显对违反预定价值规范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排斥,对于符合者给与接受,褒扬,因此学校文化及其成果大多是在一定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完成的。
(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学校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产物,又是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学校文化的这一特征,突出表现在它所使用的教材或传递的教学内容,作为学生与教室活动中介的教材,是千百年来文化的积聚,它所呈现的知识经验,是人类文化已有成果的提炼和概括。
(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校风是学校物资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校风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对师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4、形成(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原有文化的传承和改造的过程
任何一种组织文化都是组织成员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发展起来的。它一点形成巨大的惯性力量,总以“传统”或“习惯”的形式影响人们的行为。崭新的富有活力的学校文化总是根植于已有的文化土壤之中,是对原有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所以创建学校文化,首先要检讨学校已有 的文化,注意甄别,正确取舍。应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优良传统。对学校文化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和优化。
(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
学校文化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众多要素有机结合构成的整体。整体不是部分相加的总和,而是一种有部分之间独特的组合和相互联系而产生的新实体。因此,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整合的过程。从外部构成上看,学校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在整合形成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融合时代主义文化的精神,同时也要吸纳其他亚文化,如社区文化,地域文化,教育文化的养分。唯有如此,才能使学校文化充满活力,才能使学校特色深厚持久。从内部构成看,学校文化的整合,要注意培育,启动观念文化,同时也要注意加强规范文化、物资文化的建设,事它们构成一个相互作用、彼此融合的有机整体。
(3)学校文化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
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都是学习文化的主体,同时又被这种文化所包围,他们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而又成为反映这种文化的载体。
关键人物:校长领导者、组织者,校长的理想,价值观,行为准则等都会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使学校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主力军:教职工学校文化的核心广大教职工群体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上。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基本思路应当是全面提高教职工的整体素质。
对象:学生既要注意到学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又要注意到学校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并运用多种途径,选择适当的方法加以强化或引导。
(4)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良好的行为要与管理常规相结合,要注意文化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良好的文化行为要与常规建设相结合。一种学校文化的形成,特别是在起始阶段,在反复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规范,这种强制力量也是形成群体规范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文化行为要与校园环境相结合。
第四篇:学校标识文化
标识文化:给力学校特色发展
——掘港小学容和生态文化的校本化实践与探索
如东县掘港小学 骆舒洪
所谓标识,是指表明特征的记号。学校标识就是带有鲜明学校特征的特别记号。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学校形象的代名词。因为打造规范而独特的学校形象,是管理理念更新的外显,是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内趋,也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构建独特的学校标识文化也是培育现代特色学校的必然诉求。近年来,我校受企业形象规范体系(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启发,提出了“学校形象识别体系”(School Identity System,简称为SIS,)。“学校形象识别体系”是指一所学校为了获得社会的理解与信任,将其办学的宗旨和文化内涵传达给公众而建立的视觉、听觉相结合的立体式的形象系统。基于以上思考,我校构建了一套文字、符号与行动文化相结合的标识文化体系,充分发挥SIS的引领、濡染、传播功能,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文化建设与特色发展。
一、构建精神标识文化,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坐标
精神作为学校形象识别体系(SIS)的核心要素,引领着学校健康发展。一所学校,师生认同的核心价值观融合在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体现为师生的共同愿景与追求,就会生成有特色的管理文化,引领着师生走向光明的人生大道。
1.以时代需求塑学校精魂
掘港小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学校确立了“儿童至上,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一切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校园成为孩子们最留恋的地方。学校提出了“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的文化主张,强调吸纳、包容,和谐发展、富有个性,意在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吐故纳新的创新意识。具体说来,它包含如下意蕴:学生在学校精神文化的引领下勤学鼎新,以宽厚的基础、丰富的特长和创新的意识表现出一种儒雅宁静、心理和谐的学校文化特质;管理者在学校精神文化引领下,清廉服务,以人为本,在维护师生的过程中实现着自身价值的提升;教师在学校精神文化引领下,更加关爱、尊重学生,在公平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着自己的责任感。全校师生在立体的校园文化的浸润、引领下,全力践行着“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主张,不断完善着自己的人格。
2.以图标符号表职业诉求
学校从理念入手,加强教师教育,加强专业培训,让每一个老师做到心中有学生,眼中有学生,手中有学生。我校每一个教师办公室的墙上都贴着三个卡通图标,分别是“笑脸”、“牵手”和“大拇指”。意味着欢乐和谐,它提醒着老师要有阳光一般灿烂的工作心态,让学校成为学生“学笑”的地方。表示一种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它昭示着教师与学生亦师亦友,共同成长。“ ”则代表一种以激励为主的育人方法,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时时能获得自信和自尊。教师办公室的墙上还有三个标点符号:“?”、“ ”和“;”,问号代表着一种问题意识,老师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省略号意味着一种宽容、一种等待。分号意味着一个个前行的阶段,作为老师,我们要把孩子每一天,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都看成是孩子成长的节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3.以形象要求树成长目标
学校在广泛征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掘小阳光少年形象:像蜜蜂一样勤奋、像海豚一样聪明、像松鼠一样灵活、像白兔一样可爱、像雄鹰一样勇敢。他们积极参与手拉手活动,踊跃参加志愿者活动。校园里的小星星广播台、礼仪队、贝贝艺术团以及各种兴趣组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孩子们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在校内外举办的各项活动中纷纷崭露头角。2011年,我校张季量同学被团中央、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少先队员”荣誉称号,还作为省“四好少年”代表受到省委书记罗志军亲切接见。
4.以班旗争优凝班级精神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班旗是学校的标识之一。每一面班旗都代表一个班级,将自身的风采通过班旗这种形式展示出来。为此,学校开展了“我的班旗我来秀”活动,各班发动全体同学参加,按要求设计班旗,附文字说明(100-150字),将收集的设计稿进行筛选,选出最能代表本班特色的作品,交德育处。由学校统一组织人员对各班班旗进行美化,并将设计稿制作成班旗。开展“最佳班旗评选”活动。对全校班旗从图案、说明、象征激励意义等多个角度进行评判打分,评选出最佳班旗若干面,并由这些班级代表进行解说。其后结合常规管理,持续开展“我为班旗添光彩”活动,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升完国旗后就会升班旗,(每个年级结合常规管理得分及在活动中的表现确定一个升旗班级)每班选四名升旗手和一名举班牌的学生,在该班旗手行进的过程中,主持人宣读升旗班级简介。大家都盼着自己班能升旗,于是从纪律、卫生、礼仪到学习等各方面,各年级都有了显著的改善。学校的网页上有个栏目是“升旗龙虎榜”,用来统计各班升旗次数,每星期更新一次,一学期中升旗次数多的班级学期结束后将会被评为“标兵班级”、“文明班级”。班旗将伴随孩子们度过难忘的小学时光,当他们毕业时,可以在班旗上签上自己的姓名,若干年后,当他们重返母校时,看到这面班旗时,相信一定能勾起他们童年的美好回忆。班旗,作为一个班级的象征,可以汇集学生的智慧,可以展示学生的风采,可以引领学生的追求,可以凝聚班级的人心,可以伴随学生健康地成长。
5.以班树养护促健康成长
在我校的校园内,生长着122棵普通而平凡的香樟树,孩子们每天行走在樟树下,六年的小学时光,与香樟树为伴,香樟树见证这孩子们一天天成长。它们根深,枝广,叶肥,花美,清香四溢。其国色天香,雍容大度,中庸和气,含蓄向上,驱恶避邪,浓缩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着天地间之正气。故掘港小学以此树作为校树。2007年植树节,学校少先队大队部举行了“我与香樟共成长”活动。此后各班均认领了一棵香樟树作为班树,并围绕班树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首先,孩子们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搜集香樟树的资料,了解香樟的习性、品质、用途,再利用班会课、实践活动课交流自己所搜集来的资料,而且提炼出香樟树崇高的精神品质。接着各班由学生给班树命名,“阳光树”“飞翔树”“火箭树 ”……好多富有生命的树名。各班设计的树牌也是形状各异,最后举行挂牌仪式。此后每年植树节前后各班都对香樟高度、树围(树干的周长)、树叶覆盖面积,树皮色、树叶色等进行测量研究,并记录下所有的数据资料,探究香樟树成长的规律。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让樟树赋予了人的生命。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环境、热爱校园、热爱班级、热爱校树的情感。学习香樟精神,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构建环境标识文化,展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校园环境学校形象识别体系(SIS)外显标志,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它不仅以物质形态满足着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还以其外在的形态影响着师生的情感和心灵。我们在校园建设中着力建构具有我校特色的形态识别系统。
1.晨钟暮鼓里,歌声、笑声、书声,声声奏响童年
曾几何时,明代顾宪成所撰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联成为东林书院的标识。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也努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些独特的声音。晨钟暮鼓中,孩子们的歌声、笑声、读书声,同样声声入耳。
晨钟暮鼓,开启童年。悠扬的晨钟暮鼓曾伴随华夏儿女走过了千年的历史,现在又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每天早晨八点,随着一阵欢快的小号声,浑厚的钟声敲响八次,告诉孩子们一天的学习生活开始了。而下午放学时,孩子们在夕阳的余晖中踏着一阵清亮的鼓声走上回家的路。岁月无痕,钟鼓留声。而今,这“闻钟而起,鼓响而息”的传统报时方法,这饱含传统文化底蕴的悠悠钟鼓声,敲响了孩子们的朝朝暮暮,也开启了孩子们的人生旅程。
歌声琅琅,幸福徜徉。我们精挑细选了数十首适合儿童传唱的歌曲,并分成了诸如“爱国教育”、“谷建芬新学堂歌”等系列让孩子们学唱。同时,我们也结合不同时期的主题教育安排相应的歌曲。比如每学期开学时必唱的国歌、队歌和校歌;四月份结合“世界地球日”而学唱的《热爱地球妈妈》;“六一”节时学唱的《快乐的节日》等等。除了每周一歌外,每周红领巾广播电台的歌曲点播,每天放学时的名曲欣赏,无一不如清泉般在孩子们的童年快乐流淌。
笑声琅琅,快乐流淌。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幸福和快乐,孩子们更不例外。在工作中,我们努力把学校变成孩子“学笑”的地方。我们通过设立校园“六大节日”和“六大社团”,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培养自信,体验成功的快乐;学校成立了 “红领巾志愿队”,让孩子们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体验助人的快乐;我们在校园里开辟了400多个平方米的种植园,让孩子们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
书声琅琅,走进经典。作为南通市语文特色学校,我们从实际出发,开发了每日一诵课程,在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诵读70首古诗的基础上,还要求一至三年级学生诵读《三字经》,四年级学生诵读名言警句、歇后语和谚语,五、六年级学生诵读宋词和论语。每天诵读时间为晨会课前的10分钟,以老师带领下形式多样的诵读为主,老师再适当辅以一些讲解,并要求学生回家之后能在家长的带领或指导下进行诵读,以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孩子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遨游书海,走进经典。
2.五彩童年中,绿色、蓝色、红色、白色,四色奠基人生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我们在斑斓的色彩中选取了绿、蓝、红、白四色,作为我校独特的颜色标识。
绿色象征生态与生命。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意味着春天的来临;它充满生机与活力,倡导着师生去热爱自然和生态,珍惜当下的生活。在我们学校,从校旗到校树再到班旗,从校园绿化种植到班级环境布臵,处处充满绿色,处处孕育希望。
蓝色象征包容与开拓。蓝色是大海的颜色。学校地处南黄海之滨,因此,蓝色就成了我校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颜色。我们学校所有的教学大楼都是白底蓝磁砖,颜色纯净而清新,蕴含着我们对孩子的希望,希望他们像大海一般开拓进取、理智稳重。而对教师来讲,则要具备大海一般的宽广胸怀,海纳百川的容和心态。
红色象征活力与创新。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甚至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红色代表着吉祥、喜气、热烈、奔放、激情、热情、斗志。学校采用该颜色标识,旨在传达一种阳光的喜气的心态,一种火焰般的热烈、热情,彰显生命的活力与创造的伟力。
白色象征纯洁与期待。孩子就像一张纯洁的白纸,美丽的人生画卷将在这张白纸上徐徐描绘。这对于教书育人的老师来说,既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责任。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点示着一些留白与几许期待:乒乓文化区一句精心的箴言“冠军在我们身边,路在我们脚下……”,感恩墙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介绍中最后一版“今天我们被别人感动,明天……”都是在提醒每一位老师要怀着一种期待,静静地等待孩子一点点长大。
3.主题景观,烙下孩子们生命历程中最美好的印记
我们希望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将会陪伴着孩子们的成长,我们努力让校园的主题景观烙下孩子们生命中最美好的印记,让每一处景观都成为孩子成长的见证。
升旗区让孩子心驰神往。学校操场矗立着八根旗杆,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中,将会升起国旗、校旗和六面班旗。这六面美丽的班旗代表着六个最优秀的班级。当美丽的班旗伴着悠扬的校歌冉冉升起时,升旗班级的孩子便格外兴奋和自豪。而全校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会在这样的活动中受到洗礼和净化,集体荣誉感得到提升。
欢乐谷记录幸福时刻。学校广场东侧巨石上镌刻着 陶行知 先生的“爱满天下”四个大字。我们正是秉承了先生的这一思想精髓,以“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国际意识”为办学思路,将大爱旗臶高高飘扬。“情系汶川,火炬伴我同行”模拟火炬传递、“三地六校共迎祖国六十华诞歌咏比赛”等一个个大型活动在这里举行,丰润了孩子们的童年;曹文轩、郑渊洁、秦文 君等一个个知名儿童文学作家也曾在这里与孩子们零距离接触,为孩子们的生命成长打下健康亮丽的底色。
香樟大道传承民族文化。学校香樟大道边的牵手橱窗里,从香港到甘肃会宁,一张张来自不同地区联谊学校的图片映示着学校师生“胸怀天下,兼容并蓄”的情怀。香樟大道西侧开辟童画廊,学生用灵巧的双手绘就精彩的童年,表达对美的文化追求。香樟大道两侧一块块雕刻着“容和”“诚”“礼”等大字的卧石,向每个孩子默默传递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美德。
翰墨林让学生亲知动手。这里有汉字知识介绍,“我从哪里来”“我该怎么写”以简洁而生动的文字讲述着汉字的由来和书写要领;这里有传统蒙学读物《百家姓》篆刻于绕园而建的石阶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姓氏,感受传统文化的绵远悠长;这里还有一张张石桌椅,孩子们于晨间午后在此读书下棋;这里更有设计精巧的涂鸦台,爱好书法的孩子可以在这里泼墨挥毫,展示自己对汉字的把握与理解。
三、构建课程标识文化,培育德才兼备的幸福学子
在学校中,师生行为是学校形象识别体系(SIS)的内隐标志。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生命,也是学校品牌文化的重要标识,通过课程的有效实施,师生的行为日有所进。办学中,我们着重从牵手活动、寻根课堂和微型课程等三方面来建构我校独特的行为识别系统。
1.牵手文化:文明传递的引桥
牵手文化,是容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验,体现了一种胸怀,也是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构建了小手牵小手、小手牵大手,大手牵大手的立体化的牵手网络,构筑并逐渐完善了校际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家长之间的牵手网络。
牵手让师生“做有道德的人”。学校系江苏省“做有道德的人”联系点,以“牵手在阳光下”定位“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牵手社会、牵手同伴,牵手家长,在牵手中成长。我们先后与香港、深圳、甘肃、连云港等地多所学校建成联谊学校,开展制度化的联谊活动,每年联合开展一次主题教育,每学期交流学校、少先队工作计划,定期开展师生互访,通过书信、网络等载体,互赠纪念品,互诉朋友情,学生、老师、学校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校曾在南京图书馆举办专题展览,反响颇好。
“山那边,海这边”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学校与2007和2011年先后两次组织了“走进会宁〃 红色之旅”夏令营活动。2009年国庆节,我校还与甘肃省会宁县、江苏省灌南县的牵手伙伴们一起,成功举办了三地六校孩子共庆祖国六十华诞—手拉手祖国更美丽专题活动,三地六校孩子在我校同庆新中国六十华诞。2011年暑期,90名师生在会师塔下与会宁同伴共庆建党90周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先后三次播报我校牵手活动,江苏卫视、《新华日报》、《半月谈》等多家媒体也进行了专题报道。山海相依,牵手同行,孩子们的友谊之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以牵手为内容创作的校园剧《山那边,海这边的孩子》,孩子们倾情献演,捧回了省级大奖。
2.寻根课堂: 学生高效学习的平台
我校着力研究的寻根课堂突出以人为本,以问题导学为基本特征,以遵循规律为内在要求,以追求融和为价值取向,突出一个“寻”字,教学的目标、组织、评价都以问题为主线展开,突出对“根”的把握,在寻根中追求融和,让学生在快乐中完成每一节课的学习任务。简言之,它是着眼“问题”、遵循“规律”、指向“融和”的课堂。
学生在质疑中学会“芝麻开门”。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我们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寻根课堂的关键所在。寻根课堂的首要特征即课堂以问题为主线,教学目标以问题解决为取向,教学内容以问题聚焦为核心,教学过程以问题展开为纽带,教学评价以问题理答为标准。课堂中,孩子就像找到了“芝麻开门”的密码一样,在学习的殿堂中自如游走。
学生在规律中学会“举一反三”。我们将规律作为寻根课堂的根本,寻问题这一智慧之根,寻学生成长之根,教学活动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强调先试后学、先做后学、以学定教、不教而教。顺应孩子的天性而育之是我们寻根课堂遵循的根本规律。
学生在融和中“如鱼得水”。我们把“融和”作为寻根课堂的重要标志,致力于建设和谐民主、积极向上的课堂。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融和”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而和谐的。我们要求每一个老师把“以人为本”作为良好师生关系的起点,以此打造“融和”的课堂氛围,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便能在“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氛围中得到濡染而渐渐形成。
3.微型课程:学生素质发展的支柱
在课程文化构建中,学校力求统合环境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统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统合国家、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形成立体化、开放式的课程体系。学校通过开发、实施丰富多彩的校本微型课程让孩子获得更加丰富的自主体验,形成更加全面的综合素质。
文明习惯,从礼仪做起。学校行政领导数十年如一日在校门迎接师生的到来,这是孩子每天上的第一堂礼仪课。学校礼仪队每天早晨在校门口的欢迎问候更是构成了学校一道美丽的风景,学校专门开设了礼仪晨会,从课堂常规到家庭生活再到社会交往,几乎覆盖了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将《弟子规》改编成一本适合我校学生阅读的礼仪教材。老师在讲解时以生动的故事入手,寓理于情,并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带领学生模拟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学会健体,从乒乓球打起。我们编写了乒乓球校本教材,为乒乓球教学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采取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在体育课上增加一定量的乒乓球教学,每天下午阳光体育活动安排乒乓球运动项目,每年一度的“小龙人”体育节中组织颠球、抓球等趣味赛和班级乒乓球对抗赛;另一方面我们又组建了学校乒乓球队,经过短短一年时间的强化训练,参加县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就取得了优异成绩。小小银球正一步步深入人心,成为孩子们乐于亲近、争相参与的校园时尚运动。
国际视野,从快乐英语学起。“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国际意识”是我们的办学思路与目标追求,作为南通市小学英语学科基地,学校开设了别具特色的校本英语课程。课堂上,校本教材融牛津、剑桥之精华,学生快乐交流,大胆展示。每年一度的圣诞节,是孩子们充满快乐和收获的“洋节”;“快乐英语夏令营”也为“小使者”英语节锦上添花。通过学唱英语歌曲、英语朗读比赛、英语国家风俗习惯讲座等形式,培养了孩子一种理想的文化人格。2011年11月,学校成功举办江苏省小学英语区域特色文化建设研讨会,好评如潮。
2013年9月10日
第五篇:学校管理文化[定稿]
探究真理,发现幸福,举止优雅,心灵高贵——让每个孩子都能于自己的成功
一、反思一下我们学校的管理模式:权力、制度,还是文化。
1、权力:校长的权威,也可以是魅力。民主与平等的社会行不通,不可长久。(珑达的例子)
2、制度:有效和无效制度。比如考勤制度,依然被钻空子。
3、文化管理:有共同核心价值和愿景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了文化氛围。员工由被动的做事要我做,变成主动的工作我要做,克服教育倦怠。员工中没有落后份子,只有进步快慢的区别。
二、推动学校文化氛围的形成,构建学校文化体系
1、优化软件环境:在教育方针和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确定学校核心价值观、发展目标、育人目标,依靠三风一训实施。
1)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目标,法律责任,国家希望,学校与教师的责任,假话作文的例子)教育方针的变迁: 1995年教育法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3个字5个标点)
2015年修订的教育法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公民意识),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社会需要)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尊重任性)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1个字7个标点)
2)学校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工作指导方针):三层含义。平等教育(人生而平等)、尊重差异(同学孩子)、多元评价。进步就是成功。
3)学校发展目标(愿景,让所有人有方向,有奔头)。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搬家前。是树立轻松、愉快、活泼、热情的形象,夯实硬件环境:有自己的校舍,孩子家长抢着来,同行买票参观,(隐形愿景:建家属楼。)
第二阶段搬家后。是提升学校品味,办精品教育:办以双语教育为基础,以综合实践活动为特色的,民主开放的精品教育。(建家属楼)
4)学校的育人目标(三个方向:情商。四个导向:探究真理,发现幸福,举止优雅,心灵高贵)
5)实现方略(三风一训)——具体化措施:双语成功教育密码1346202850系列理念。(辉煌距成功31米,三风一训)校风、校训:学习是快乐的!
2、改善硬件环境:办学理念指导下的硬件资源,设备设施建设和购置。教师愉悦身心,学生发展需要。破窗理论。(洗车、洗衣、汗蒸、健身房、高尔夫、射箭馆,三八和二十四等)
3、处理好几个关键词——制度管理:让教师体验到被尊重和认可。领导(导愿景,领上课);管理(制度和人文。评优靠选举,评职靠积累,因为肯定会取消,所以不妨大锅饭一次);威信(言而有
信。不罚只奖,考勤);敬畏(提高个人素质,出书,说说。女老师暗恋,男老师佩服,孩子们崇拜,家长们认同)
4、改变教师传统形象(50条):春蚕(到死、吐丝)和红烛(自己评荣誉称号的例子,年级主任评师德楷模的例子)外表洁净,内心纯洁,传递爱和快乐。自信、阳光、健康、快乐。幽默、化淡妆,责任,走在孩子们前头。
5、协调好五种人关系:人渣、人员、人手、人才、人物,垃圾人定律。包容是真正的强大,比如对待人渣。永远不说别人的坏话,做为管理者更改如此。
6、构建家长义工文化: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学,参与建设
7、建设学习共同体,营造团队文化氛围:
1)同化、内化、物化和外化,共同的价值判断,共同的愿景是基础。2)构建学习共同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扁平化管理,淡化校长的权力形象(包容是真正在强大,不说别人坏话)。团队中每个位置都重要(门卫例子),每个位置都会整个团队在发展,每个人都是双语,让教师体验到被需要和认可,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1、帮助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学习观、课程观。新课改理论是支撑。1)教育是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文化人的过程。自然人的生存(满足安全和生理需求)、社会人的生活(满足社交及被尊重的需求)、文化人的快乐生活(自我实现)。对教师在指导意义:培养能力,尊重,内心高贵、温暖。
双语四句半:养成教育——礼仪、法治、道德、实践,愿景。教师要想完成文化人的塑造,自己先做文化人。
2)学习的实质:爱的创造传递感知(人文素养),和良好习惯(科学素养)的养成。一切可以帮助孩子们知识技能获取,方法过程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形式,都是学习,不是只局限在课堂上。比如每天要求孩子在楼梯间靠右走,每次上操都是疏散演习惯。3)课程:学校为实现育人目的,选择的教育内容和进度安排。包括课程纲要(学习目标)和实施计划。国家级课程和学校课程,法律意义与特色发展。
误区:A课堂教学改革替代课程改革。B国家课程混淆校本。综合实践课。C说起教育教学质量就提考试,要提学生的发展,这说法不仅落伍,而且违法。综合考查学生发展状况,学业发展水平,品德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教育部2013年颁布的<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考试不能完全替代质量。
2、要求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1)教育理想(欲望):名师、职称、荣誉称号等。
2)业务发展水平:五个层次的教师:新手、高级新手、胜任水平、熟练水平、专家水平教师。(补课费在标准都不一样)
3、坚持好双语教风学风: 1)教风:尊重差异(多元智能),多元评价(不唯成绩论,无差生,特长不同),教学相长(取水,情感分享。不能用教师的价值观取代
学生的价值取向)
2)学风:自主合作探究,反思质疑创新(假如我是一粒种子)
4、贯彻双语好课标准:以问题为纽带,以创新为导向,化结果为过程,研究性学习
课堂六有:头尾(奇数和偶数)、双边、分组(团队意识)、拓展(用教材教)、兴奋点、重难点。
5、落实开发好各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和校本课程(分别是完成国家层面的育人目标和学校特色育人目标的课程)
1)国家任务,法律责任;提高学生情商,为引起兴趣,确定兴趣和发展兴趣做准备——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2)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好指定领域部分,研发非指定领域部分,集中在周三下午:
A 43个兴趣小组和8大学生社团(爱心、心路、绿树林、pia剧、动漫和英语情景剧、志愿者协会、学校文化研究),介绍(pia剧,先锋班,巧固球,交通安全小组);
B其它主题活动:分年级的主题活动一至四寻找系列,五至八(工厂、军营、博物馆、踏青节),以及三至九老年公寓、三年级以上的跳蚤市场、爱心商店和典当行——爱心社。
C献爱心得材料:校长理念随笔等文集共五卷,学校校刊《春风化雨》及2013年十年校庆特辑,双语成功教育精装理念集,双语特色工作安排台历及挂历,双语之花挂历样本,双语爱心币样版,双语书签样版,双语吉祥物倪倪毛绒玩具版,双语校报《双语风景》样报,双语班刊样刊,精装学校简介,双语爱心典当行学生逾期未赎回物品,双语游览导游及教学景点分布图和新生入学手册等18种校本资料…… 3)校本课程:
A体现学校特色,四门课:生命教育、美文诵读、国际象棋、智能机器人(3——5年级)
B完成学校特色育人目标:三方向——体心智和四导向——探究真理,发现幸福,举止优雅,心灵高贵。
三、形成学校特色文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学校特色文化构成要素=学校硬件环境(内外)+学校软件(人文)环境(管理与制度)+校本课程(学校特色)=师生家长内在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核心价值观)+外化行为
四、张会超教育观:
如果你是个有良心的教育者,我想对你说:
教育是对思想的温暖和滋润,应该让孩子内心变得更加温情和高贵,而不是用分数打碎童真,扼杀幻想,击跨一颗颗原本自信、透明和富有创造力的心灵。
教育的目的是为消除等级观念和特权思想,告诉孩子们“人生而平等”,而不是用成绩把他们分成优生和差生,用考试剥夺他们快乐的权力和人生中本该拥有最美好回忆的校园时光。
教育要拓展孩子们自由成长的空间,长成有他们独特个性的模样,而不是束缚孩子们的发展,让他们按照师长的意愿去成长。
教育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歧视,正视孩子间的差异,帮助孩子们体验尊重、感恩和满足,而不是用一张考卷、一次考试确定他们的未来,剥夺他们的成就和归属感。
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共同走在通往幸福的路上,彼此唤醒潜能和发现特长,共同进步和分享,分享知识、方法、情感,也分享成功、挫折和失败。
教育是爱的创造、传递、感知,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孩子们学会生存、生活,品味快乐生活的阶梯,是人世间美好和希望的源泉,而不是让孩子们成为冷漠的机器,只会考试,别无它能。
教育是成就人的事业,散发出人性的光辉,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