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的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的运用
【摘要】“自主-互助”教学模式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
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本文就
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的运用进行一些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互助教学运用策略
一、“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的运用意义
小学数学中所谓的“自主-互助”教学模式就是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使课堂形成生教生、生帮生及生
考生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
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小
学生正值想象力、好奇心和求知欲高度发展的阶段,实施“自主-互助”教学非
常适合小学生的天性。在富有乐趣、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指导学生自主互助学习,更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互助合作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二、“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
㈠ 教学内容生活化
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数学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教学要从学生的实
际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把学生
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互助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以问题开始“同学们已经学
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那长方体和正方体大家知道吗生活中常见的有哪些呢”,学生就会根据生活实际回答“冰箱”“电视机”„„。接下来教师将学生分组让
其讨论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的特点以及不同点,并找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
和正方体,最后进行每个组之间的比赛,回答最多最准确的可以“惩罚”回答最少
和准确率最低的组别。在比赛机制的刺激下,学生纷纷表现出很强烈的热情,积极
与组员进行讨论研究,并在最后比赛环节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对知识点的认识更加深刻。
㈡ 教学过程探究化
提高教学有效性一直都是教师追求的目标,而有效的数学教学不能仅仅依赖于机械的记忆和单纯的模仿,这样会严重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而这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或是合作学习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实验操作和交流最终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获得探究新知识的经历和体验,发展学生个性,加快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方式。通过这样学习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更能让学生记忆深刻,而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这时学生就会积极去动手做出属于自己的平行四边形,再踊跃说出自己的想法,同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例如“同学们如果将平行四边形折叠一下会怎样呢”“同学们都玩过七巧板吧,那可不可以用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就会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进而可以探究出求面积的方式。在这过程中教师将探究任务完全交由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积极开拓思路,自己的想法与同伴的思路进行冲撞,进而可以提升学生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
㈢ 教学评价多元化
小学生对教师表现出来的态度具有很强的敏感度,有时教师随意的一句话或者是一个动作就可以对学生影响至深,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自主、互助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注意评价的重要性,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不以成绩论英雄,保证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保证其可以带着轻松愉悦的态度去学习数学。多元化评价要求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具有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评价,同时生生,师生之间也要形成评价系统,保证生生、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关系,让学生在民主、自由、轻松、尊重、信任的环境内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教师要明确认识到每一位学生具有的闪光点,并对其进行肯定,例如有的学生求解的最终结果不正确,但是不能否认学生思路的独特性,这时教师就应该对其进行肯定评价“想法非常特别,值得表扬”。或者是生生之间的评价“你这样求解比我的简单好多啊,我要向你学习”,甚至是不服的声音都要保留“你这个过程也就比我的少了一步而已,下次我肯定比你的还简单”„„评价多元化可以保证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并在不同的声音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可以不断前进。
三、“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的运用流程
数学自主互助式课堂教学模式分为六个环节:
1.创设情境,呈现问题。(用时1—2分钟)
2.独立思考,自主尝试。(用时2—3分钟)
3.合作探究,互帮互助。(用时5—8分钟)
4.汇报交流,点拔归纳。(用时5分钟)
5.题组训练,巩固提高。(用时8分钟)
6.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用时2—4分钟)
这是以自主、探究、交流为基本特征的课堂,把学习过程变成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思想、情感、问题、知识广泛交流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而产生问题的条件主要是好奇和怀疑,也只有好奇和怀疑才可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师要精心给学生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刻意制造悬念,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产生问题的联想。使之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在这一过程中,要尽量把新授知识点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中,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教师进行筛选,确定解决本节课知识点的必要信息,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这样做,让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自己提出的问题,最容易产生解决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二)独立思考,自主尝试
问题呈现出来以后,教师不要急于点拨讲解,更不要立即让学生小组讨论。一定要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独立思考,自己解决。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难易,出示自学指导。学生通过努力可能自己就能把问题解决,这是最好的结果,也是最有成效的结果。也可能学生通过思考,自己不能解决,但这为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一定不要忽视这静静的2—3分钟,这是解决问题的开头,开好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三)合作探究,互帮互助
自主互助式教学法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学习。教师可把学生划分成四人一组的学习互助组,选拔责任心强的学生当小组长。小组人数不要过多,否则讨论时就有的只当听众,小组长也照顾不过来。这一过程分两个环节:
1.组长交流,统一结论
学生自主尝试后,小组长要首先及时交流结论,若班额较大,分组较多,小组长可再分组,3—4人一组为宜。因为小组长都是比较出色的学生,他们的结论若一致,就能说明结论是正确的。若不一致,立即讨论,统一思想。这时教师要及时掌握情况,保证小组长带回各组的结论准确无误。这个环节用时不会太多,但却非常关键,它关系着结论的准确性。
2.小组交流,查缺补漏
小组长回到各组后,要立即检查组内成员的自学成果,若知识比较简单,都能理解掌握,检查一下就可以了。若存在问题,小组长和学会的学生就要充当“小老师”该讲的讲,该说的说,该做的做,直到每一个学生都没有问题为止。
(四)汇报交流,点拨归纳
汇报交流是建立在小组学习基础上进行的。找2至3个小组的学生代表汇报小组研究成果(不要总是安排组长)。教师根据汇报情况,将本节课知识重点、难点纲要信号性地进行板书,并加以归纳总结,使学生便于理解、记忆。
(五)题组训练,巩固提高。
练习题设计要有层次,第一组练习题以填空、判断为主要形式,是较简单的基础性题目,第二组练习题以思考、计算为主要形式,是应用性题目,第三组练习题以自编、研究为主要形式,是发展实践性题目。
这一环节的操作过程与第二、三个环节是类似的,出示几组题,就有几个反复。流程为:教师出示练习题组——学生自主尝试解决——组长交流统一答案——组内互助,全部过关。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总结与提升,是教学落实的重要环节。对于定理、公式
课的总结,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来做。在开始的时候,老师要教给他们怎样总结,总结什么?如:教给他们要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本节课自己的收获,这些收获包含对定理、公式的理解,规律的总结,解题方法、技巧的运用,今后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等等。
课堂小结标志着本堂课的结束,但知识是需要实践的,是服务于生活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布置适当的知识延伸课下作业。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三、“自主—互助”教学模式运用的技巧
随着自主互助式课堂的开展,在小组交流探究活动中我们总结了一些有效的做法:分小组-定任务-抢时间-讲方式。
分小组:小组按异质和双向选择的原则组成,组内实行分工负责制,而且实行轮换制。各小组自己制定规则,以优带差、以优促差。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一员,大大增强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大大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动力。
定任务:使小组中的成员都能够围绕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如何设置问题则是关键,问题太大、太难、太易都不好,失去交流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在设置问题上精心构思,精心研究教材,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这样学生合作时就会问题突出。
抢时间: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个单位时间里分组交流活动一定要有时间控制,有了时间的限制学生就会有紧迫感,让学生有适度的亢奋,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交流中形成抢答的情景,这个“抢”是在单位时间内争时间而不是乱发言,这样课堂既活跃又有效。
讲方式:小组活动应当根据不同讨论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加强多种方式的训练,灵活应用于各种学习任务中。使学习过程条理化,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应采用争辩式,让学生将不同的意见归类,相同意见为一方相互争辩,表达不同见解,让思想相互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有些问题可以采用轮唱式,既让小组成员围绕一个问题依次发言,学生每人提出一个答案,然后比较筛选,评价最佳答案。
“自主-互助”式教学法,解放了学生头脑,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构建起多元
开放、充满合作与交流的小组集体文化,形成了有利于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内在凝聚力和群体个性的、生动活泼的良好环境,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益。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自主—互助”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在实施过程中既要体现生活化,又要十分关注探究过程,辅以有效的评价,促使学生不断提升数学学习的能力,把每个孩子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
【参考文献】:
[1]陆昌然.新课堂小学数学研究性教学实例[M].宁波出版社,2003
[2]项元乃.小学数学发展性教学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7
[3]王晓华.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例谈[M].山东教育,1996
[4]颜秀云.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教学研究,2013
[5]秦卫萍.实施小学数学自主、互助教学的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13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的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的运用
【摘要】“自主-互助”教学模式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本文就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的运用进行一些探索。【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互助教学 运用策略
一、“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的运用意义
小学数学中所谓的“自主-互助”教学模式就是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使课堂形成生教生、生帮生及生考生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小学生正值想象力、好奇心和求知欲高度发展的阶段,实施“自主-互助”教学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天性。在富有乐趣、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指导学生自主互助学习,更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互助合作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二、“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 ㈠ 教学内容生活化
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数学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互助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以问题开始“同学们已经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那长方体和正方体大家知道吗生活中常见的有哪些呢”,学生就会根据生活实际回答“冰箱”“电视机”„„。接下来教师将学生分组让其讨论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的特点以及不同点,并找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最后进行每个组之间的比赛,回答最多最准确的可以“惩罚”回答最少和准确率最低的组别。在比赛机制的刺激下,学生纷纷表现出很强烈的热情,积极与组员进行讨论研究,并在最后比赛环节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对知识点的认识更加深刻。
㈡ 教学过程探究化 提高教学有效性一直都是教师追求的目标,而有效的数学教学不能仅仅依赖于机械的记忆和单纯的模仿,这样会严重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而这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或是合作学习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实验操作和交流最终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获得探究新知识的经历和体验,发展学生个性,加快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方式。通过这样学习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更能让学生记忆深刻,而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这时学生就会积极去动手做出属于自己的平行四边形,再踊跃说出自己的想法,同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例如“同学们如果将平行四边形折叠一下会怎样呢”“同学们都玩过七巧板吧,那可不可以用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就会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进而可以探究出求面积的方式。在这过程中教师将探究任务完全交由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积极开拓思路,自己的想法与同伴的思路进行冲撞,进而可以提升学生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
㈢ 教学评价多元化
小学生对教师表现出来的态度具有很强的敏感度,有时教师随意的一句话或者是一个动作就可以对学生影响至深,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自主、互助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注意评价的重要性,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不以成绩论英雄,保证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保证其可以带着轻松愉悦的态度去学习数学。多元化评价要求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具有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评价,同时生生,师生之间也要形成评价系统,保证生生、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关系,让学生在民主、自由、轻松、尊重、信任的环境内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教师要明确认识到每一位学生具有的闪光点,并对其进行肯定,例如有的学生求解的最终结果不正确,但是不能否认学生思路的独特性,这时教师就应该对其进行肯定评价“想法非常特别,值得表扬”。或者是生生之间的评价“你这样求解比我的简单好多啊,我要向你学习”,甚至是不服的声音都要保留“你这个过程也就比我的少了一步而已,下次我肯定比你的还简单”„„评价多元化可以保证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并在不同的声音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可以不断前进。
三、“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的运用流程 数学自主互助式课堂教学模式分为六个环节: 1.创设情境,呈现问题。(用时1—2分钟)2.独立思考,自主尝试。(用时2—3分钟)3.合作探究,互帮互助。(用时5—8分钟)4.汇报交流,点拔归纳。(用时5分钟)5.题组训练,巩固提高。(用时8分钟)6.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用时2—4分钟)
这是以自主、探究、交流为基本特征的课堂,把学习过程变成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思想、情感、问题、知识广泛交流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而产生问题的条件主要是好奇和怀疑,也只有好奇和怀疑才可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师要精心给学生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刻意制造悬念,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产生问题的联想。使之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在这一过程中,要尽量把新授知识点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中,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教师进行筛选,确定解决本节课知识点的必要信息,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这样做,让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自己提出的问题,最容易产生解决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二)独立思考,自主尝试
问题呈现出来以后,教师不要急于点拨讲解,更不要立即让学生小组讨论。一定要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独立思考,自己解决。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难易,出示自学指导。学生通过努力可能自己就能把问题解决,这是最好的结果,也是最有成效的结果。也可能学生通过思考,自己不能解决,但这为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一定不要忽视这静静的2—3分钟,这是解决问题的开头,开好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三)合作探究,互帮互助
自主互助式教学法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学习。教师可把学生划分成四人一组的学习互助组,选拔责任心强的学生当小组长。小组人数不要过多,否则讨论时就有的只当听众,小组长也照顾不过来。这一过程分两个环节:
1.组长交流,统一结论
学生自主尝试后,小组长要首先及时交流结论,若班额较大,分组较多,小组长可再分组,3—4人一组为宜。因为小组长都是比较出色的学生,他们的结论若一致,就能说明结论是正确的。若不一致,立即讨论,统一思想。这时教师要及时掌握情况,保证小组长带回各组的结论准确无误。这个环节用时不会太多,但却非常关键,它关系着结论的准确性。
2.小组交流,查缺补漏
小组长回到各组后,要立即检查组内成员的自学成果,若知识比较简单,都能理解掌握,检查一下就可以了。若存在问题,小组长和学会的学生就要充当“小老师”该讲的讲,该说的说,该做的做,直到每一个学生都没有问题为止。
(四)汇报交流,点拨归纳
汇报交流是建立在小组学习基础上进行的。找2至3个小组的学生代表汇报小组研究成果(不要总是安排组长)。教师根据汇报情况,将本节课知识重点、难点纲要信号性地进行板书,并加以归纳总结,使学生便于理解、记忆。
(五)题组训练,巩固提高。
练习题设计要有层次,第一组练习题以填空、判断为主要形式,是较简单的基础性题目,第二组练习题以思考、计算为主要形式,是应用性题目,第三组练习题以自编、研究为主要形式,是发展实践性题目。
这一环节的操作过程与第二、三个环节是类似的,出示几组题,就有几个反复。流程为:教师出示练习题组——学生自主尝试解决——组长交流统一答案——组内互助,全部过关。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总结与提升,是教学落实的重要环节。对于定理、公式课的总结,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来做。在开始的时候,老师要教给他们怎样总结,总结什么?如:教给他们要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本节课自己的收获,这些收获包含对定理、公式的理解,规律的总结,解题方法、技巧的运用,今后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等等。
课堂小结标志着本堂课的结束,但知识是需要实践的,是服务于生活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布置适当的知识延伸课下作业。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三、“自主—互助”教学模式运用的技巧
随着自主互助式课堂的开展,在小组交流探究活动中我们总结了一些有效的做法:分小组-定任务-抢时间-讲方式。
分小组:小组按异质和双向选择的原则组成,组内实行分工负责制,而且实行轮换制。各小组自己制定规则,以优带差、以优促差。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一员,大大增强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大大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动力。
定任务:使小组中的成员都能够围绕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如何设置问题则是关键,问题太大、太难、太易都不好,失去交流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在设置问题上精心构思,精心研究教材,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这样学生合作时就会问题突出。
抢时间: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个单位时间里分组交流活动一定要有时间控制,有了时间的限制学生就会有紧迫感,让学生有适度的亢奋,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交流中形成抢答的情景,这个“抢”是在单位时间内争时间而不是乱发言,这样课堂既活跃又有效。
讲方式:小组活动应当根据不同讨论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加强多种方式的训练,灵活应用于各种学习任务中。使学习过程条理化,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应采用争辩式,让学生将不同的意见归类,相同意见为一方相互争辩,表达不同见解,让思想相互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有些问题可以采用轮唱式,既让小组成员围绕一个问题依次发言,学生每人提出一个答案,然后比较筛选,评价最佳答案。
“自主-互助”式教学法,解放了学生头脑,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构建起多元开放、充满合作与交流的小组集体文化,形成了有利于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内在凝聚力和群体个性的、生动活泼的良好环境,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益。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自主—互助”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在实施过程中既要体现生活化,又要十分关注探究过程,辅以有效的评价,促使学生不断提升数学学习的能力,把每个孩子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参考文献】:
[1]陆昌然.新课堂小学数学研究性教学实例[M].宁波出版社,2003 [2]项元乃.小学数学发展性教学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7 [3]王晓华.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例谈[M].山东教育,1996 [4]颜秀云.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教学研究,2013 [5]秦卫萍.实施小学数学自主、互助教学的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13
第三篇:初探小学数学自主互助式教学
初探小学数学自主互助式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钻研精神,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那么,我们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下面结合实践谈谈我的体会。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育氛围。
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笑着去学,教师决不要板着脸更不能训斥学生,真心尊重每个学生,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一种民主的学习生活,以民主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
二、多让学生亲手操作,提高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指导学生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原理时,就是要为学生创造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
三、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
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所在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是丰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学习全过程。参与要多样化,如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有的可能有价值,有的可能很离奇,甚至可笑,但学生敢于提出,说明他们是积极参与思维的。当然,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参与的内容和形式也是不同的。
第四篇:小学高年级语文“自主互助”教学模式
小学高年级语文“自主互助”教学模式
自主预习,初步感知——精讲点拨,互助探究——悟情悟理,学习表达——自主积累,拓展延伸
一、自主预习,初步感知
1.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高年级语文的预习一般放在课前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预习,对课文内容的预习一般包括:
(1)读准生字词,认会生字;(2)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3)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语;(4)找出不明白的问题;(5)搜集资料。
2.检查预习情况
采取学生互查和教师督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小组检查或同桌互查预习情况,交流初读所得,质疑并请教同伴。
(2)教师通过学生的汇报情况,摸清情况,及时将自己的预设和学生的质疑有机结合在一起,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达到“以学定教”。
这一环节可在课前几分钟去做,也可在讲课开始时完成。教师根据检查情况进行问题的预设,决定课堂教学策略。
二、精讲点拨,互助探究 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主体,可分四步进行: 1.独立感悟。
让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读书,独立思考,自己感悟。
2.小组合作交流。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围绕重点问题展开交流,充分发表各自的独立见解。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到交流中去。在这一环节中,一定注意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交流进度,千万不要流于形式,走过场。
3.全班汇报。
小组交流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点拨,解决存留学生心中的疑惑,统一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允许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和疑惑,并及时引导解决。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对重点问题的解决,完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潜心读书、感悟是基础,组织好学生的充分交流是关键。而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适时适度地引导是提高读书感悟、自主探究实效性的重要条件。教学是师生共同创造、共同推进的过程,学生的回答就是丰富的资源。我们注重课前问题的预设,但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新问题的生成。新生成的问题往往很有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动态生成性执教。
三、悟情悟理,学习表达 在完成对课文内容理解、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高年级阅读教学,既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要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具体操作: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体验文本,领悟感情。进而领会作者的表达特点。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的独特体验。
3.领悟表达方法要有重点,强调一课一得。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每个单元的主题,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领悟到一篇课文在写作上的独到之处,或是学习作者表达的方式,或是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或是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等等。
四、自主积累,拓展延伸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内容进一步深化、积累、巩固,对所学方法进行梳理,达到系统整合、夯实基础的目的。
1.积累
大家要明确,积累并非单只积累好词佳句,还要积累学习作者好的写作方法、观察方法等。
2.拓展
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或是对课内阅读内容的延伸(拓展阅读),或是对写作方法的运用(练笔),或是对跟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的搜集(综合实践)等。
总之,通过拓展延伸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课内的学习。
第五篇: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网络备课二级传导材料
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巴吉垒小学
王忠敏
2013-12-19
一、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学习特点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为接受性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表现出来的最多是主动的接受,这不符合自主性的意义。其次小学生更不会与学生一起以合作的方式来探究问题,大多是抱着完成学习内容的心态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与教师的课堂效率,学生也丧失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与创新、合作、实践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入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无疑为教学添加了新的活力。
1、探究模式下的研究性。探究模式主要是通过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引导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来增加学习的创造能力与加深学生对探究性的过程的认识。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具有研究性,不再要求学生简单的理解与接受知识,应给予学生学习方向,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探究知识,尽量摆脱前人的探究模式,以自己独特的模式去寻找答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2、开放性与实践性。在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开放性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会大胆尝试新的方法,在实践中寻找解决方案,深化体验,并让学生自己总结问题,同时让学生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来获取知识,评价也呈现多元化,整体过程表现出发散性、求异性等。实践性则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依据日常事务,来找出客观规律,促进探究习惯的养成,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了探究知识的能力。
3、学习的主体性。在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起着引导、激励、辅助作用,在此种情况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与其它学生在数学实践中的测量等活动中互相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创造价值,集体感受成果,同时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反思与探究,感受自己在群体中的价值,这样学生成为了知识的主动探究者。?
二、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依赖学生的记忆与模仿能力,更多的依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1、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自主性的实质是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表现出的自我驱动与选择性学习。学生按照自己学习的意愿自觉与主动学习,依据资料、经验分析处理解决问题。自主性具体体现在学习空间、目标、方法等的自主性,它是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这种自主性减少了教师主宰学生学习的现象,他们主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环境、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促进创新能力。在以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前提下,老师起着诱导作用,学生通过把生活实际作为研究的对象,充分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并积极的与学生配合,以小组或集体等多种形式为单位,提供自己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在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与自己的经验为主导性情况下,常常能提出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身能力能够全面和谐的发展。
3、形成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具备的数学意识、交流能力、应用等能力,这些能力更能让学生适应数学学习。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下,学生逐渐形成了自觉、主动、开放等良好的数学素养。
三、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的数学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的价值定位于以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为核心,强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其教学方式可概括为“听中学,练中学”,而新一轮课程改革不再局限于“知识”、“学科”等狭隘的范畴,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思想。那么怎样的数学教学,才能让我们的学生人人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呢?下面,我就以教学“找规律-简单的搭配”为例,就新课程课堂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作初步的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课堂教学可从学生容易接受的生活原型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情境,教师由情境引出学习课题,学生由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将参与欲望外化为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
例如:课件出示小猴挑选运动服装的场景
师:今天,森林王国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拔河比赛,并邀请我们小朋友参加,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看,小猴正在挑选比赛服装呢。它有2件背心,3条短裤,从中选一件背心、一条短裤配成一套服装,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你们愿意帮小猴的忙吗?
生:纷纷猜测,各抒己见。„„
在此环节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探索现实的、未来的问题氛围之中,让他们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使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真正达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个体探索、尝试解决
教师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精心安排个体独立探究的内容,提供充分的参与时间和空间,使全体学生以高涨的情绪参与到异步、高效的独立自主学习中,自我尝试、自我探究、自我体会、深化已有知识、掌握新知识、建立新理念、发展思维能力与思维水平。
例如:教师提出要求
(1)到底有多少种穿法呢?请你拿出图片移一移、配一配,用操作的结果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2)学生动手操作。„„
在这个环节中,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通过独立操作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初步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达到促使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充分发挥。
(三)小组互助、组织交流
在学生独立尝试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小组讨论,通过相互提问、相互帮助、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将自学成果转化为全组成员的共同成果,从而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新知学习及学习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例如:学生在尝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结果。
A、没有规律地搭配,没找全。
B、找全了但比较乱。
C、从背心出
分别和三条短裤配,共有6种配法。
D、从短裤出发分别和两件背心配,共有6种配法。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适时进行组织交流。
师:每个同学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讨论一下,哪些想法是正确的?生:„„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不是合作学习的旁观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发表看法——交流意见”的数学活动中加深知识理解,获得新的发现。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有机评价,还应特别关注后进生,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得到锻炼,使小组学生成为最佳的学习伙伴,达到促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集体评价、难点剖析
小组学习、交流后,师生应对小组汇报的探究结果进行评价,或对有些学生没有想到的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全班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同时帮助学生解决难点。在自评与互评的活动中,在教师的精讲剖析下,使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次得到发挥,对知识、技能得到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例如:小组反馈后,教师提出问题。
师:如果不摆图片,你有什么好方法把6种不同的搭配方案表示出来呢?
生:我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这样更方便。
师:怎样连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呢?
生:有规律地依次连线。
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全班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有规律地依次搭配比较好,并且学会用连线的方法找出所有的搭配方案。这样的教学效果,远比教师自己说出结果,让学生死记硬背要好得多。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在于根据教材,延续上面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精心安排变式的,综合的问题。学生则通过解决问题,逐步学会知识,建立或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
例如:出示2种饮料和4种点心,饮料和点心各选一种,小猴的早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例如:《田忌赛马》的搭配。
这几个问题都来源于生活,又延伸于例题,富有变化,而且激起了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在学生积极的活动中,其思维不断得到提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课堂教学形式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提倡自主、参与、竞争、合作的学习意识,通过师生互动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