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的研究与运用阶段性总结
“小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的研究与运用”阶段性总结
一、阶段研究目标
人际交往频繁的21世纪,要求当代青少年儿童较强的交往能力。而农村少年儿童的交往能力现状令人堪忧,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把研究前期的目标定为:调查小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形成调查报告。这对课题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采取的措施
①实施研究前测,进行摸底调查;
②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方案;
③安排研究力量,制定管理制度;
④收集相关资料,借鉴他人成果;
⑤进行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水平。
三、研究过程
㈠、开展小学生人际关系调查
1、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商量,编制时参考了一些心理测试中的人际交往内容。内容主要从学生本人问题、教师问题、伙伴问题三方面考虑,其中学生本人问题又从个性、行为、学习三个维度来设计。
2、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在学校五、六年级中随机抽取四个班85名学生,其中男生40名,女生45名。调查在常态下进行。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⑴、生理心理因素使学生产生交往障碍
A、生理方面的原因
每个人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生理缺陷,有时这些缺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如牙齿缺损、说话结巴等,为了不暴露自己的生理缺陷,很多学生就以牺牲交际为代价。
B、心理方面的原因
调查发现,50.4%的学生有别人在背后说我坏话的感觉,30.4%的学生觉得自己在学校里朋友很少,36.8%的学生在被人批评以后会一直记在心里,32.8%的学生在被别人批评时会觉得这是在跟自己过不去„„经过分析,很多时候是由于自身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a、害羞心理
学生在交往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至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b、自卑心理
学生缺乏自信,总想到失败,畏首畏尾,难以发挥特长和优势,丧失主动交往的热情和勇气。
c、孤僻心理
有的学生对自己过于关注,对外界事物兴趣较少,表现孤独、冷漠,影响到他人的交往。
d、孤傲心理
学生在交往中自信偏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屑与人交流,使人敬而远之。
e、猜疑心理
表现在对他人不信任,猜忌心重,容易造成心理隔阂,难以与人相处。
f、妒嫉心理
有的学生妒嫉心太强,当同学取得比自己好的成绩时,总想讲他一些坏话,甚至孤立他,但无形中却把自己孤立了。
对于这一部分因生理和心理原因而产生交往障碍的学生,更应该关注和指导进行人际交往,否则的话,这种情绪必将波及他们的学习情绪、生活情绪。
⑵、环境因素使学生产生交往障碍
调查发现,40%的学生在老师批评后还会遭到同学的嘲笑,19.2%的学生能经常听到老师的表扬,50.4%的学生会因学习问题遭到批评„„造成这一结果的除了学生本身个性、行为、学习方面的原因以外,教师行为和伙伴行为也是一个不小的因素。
在学校生活中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中,老师过多、过激的批评,同伴无意、无情的嘲笑一定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情绪和行为方面过度的、消极的自我保护。在学生的学习问题上,老师比较多的看到学生存在的问题,认为学生学习好是应该的,往往忽视了他们成长中的闪光点,忽视了他们通过努力取得的点滴进步。
老师的批评、同伴的嘲笑还会引起集体中其他成员的反响,这样的环境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孤独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这样的情绪又会导致其学习和行为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如一些学生的好动、易激惹、冲动好斗、啃咬铅笔头等都与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有关。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太需要表扬这一类的正强化了。
四、通过调查引起的几点思考
人际交往的状态会制约孩子的工作、学习的情绪,直接影响工作、学习的效果。当学生的交往潜能被激发时,他们的学习热情也将被点燃。
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验:
1、改善教师的教育态度,创设宽松、平等的交流环境。
在交往能力的培养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至关重要。教师迫切需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观,端正教育态度,重新理解自己在学生中的地位,改变自己的角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与自己处于平等的地位,让学生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看发、意见。教师亲切和蔼的态度,可以诱发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如教师对某个学生的言行及时表现出高兴、鼓励、欣赏,这时学生就会处于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表现为轻松、愉快,即便学生做错了什么,也不能采取粗暴的态度训斥、责怪学生。教师要坚持每天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态度和每个学生沟通交流,认真倾听,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谈话,这样可以使孩子变得尽兴,也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倾听、交流习惯。
2、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交往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交往的意识。
有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交往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交往活动,从不同形式上去感受交往的礼仪美、和谐美与其外观相称的内涵美,从而产生美好的交往愿望。
3、规范学生的交往语言,掌握交往技能。
任何直接间接的交往都借助于一定媒体——语言与非语言系统进行。语言是人类思维或认知的工具,也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同时显示着社会文明程度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只有美的语言才能反映出交往主体良好的人品、教养和形象,而语言的美不美,关键是要规范。因此,必须教会学生有礼貌的与人说
话,不能争抢话题,打断对方,平时养成不说假话、粗话、脏话的好习惯。学校可以通过礼仪交往培训、小主持人培训以及其他文明教育活动,进行文明交往的技能训练,让全体学生走进“文明礼仪天地”去感受、去体验。
在人与人之间交流过程中,除语言是信息交流的手段外,恰当的非语言系统的体态语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把语言同表演、手势、体态等辅助手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信息网络,才能赋予交际活动以更具体化、更生动的个性色彩。因此要教会学生与人相见,面带微笑,点头或敬礼,与长辈客人同行进门、上楼等用手势请其先行,与客人告别挥手,向人赠送物品或承接物品时用双手等,坐、立、行的动作规范,不能作出缺乏礼貌的丑的体态。规范、礼仪的体态语体现出高尚的、美好的、富有教养的品质,有利于与人友好地相处。
4、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心理品质。
性格,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学校要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培养少年儿童热情、开朗、活泼的性格,学会善于接纳他人,友善平易近人,善于理解他人。
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良好心理品质、良好思想感情以及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这就必须从小培养少年儿童要有宽容心、同情心、友善心和爱心,在互相交往合作中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优点,同时要有吃亏、受委屈的心理准备和抗挫折的能力,与人相处要学会商量,要克服自我中心意识与争强好胜的不良习惯。
总之,刚刚开始的实验研究就让我越来越感受到“小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的重要性,也增强了研究的热诚和信心,我会不断努力,争取下学期有新的突破。
第二篇: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阶段总结
《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阶段总结
——实施阶段
自本课题被市教育局确定以来,本课题组按照课题实施的方案,作了具体大量的工作,脚踏实地的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现将本课题实施阶段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果收集
课题按研究计划,2007年2月——2008年7月为实施阶段。这一阶段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力宣传,营造氛围。课题组利用国旗下讲话,对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了报告。张贴和悬挂了标语,利用升旗仪式、校广播站、班会、黑板报等反复介绍学校典型学生的事迹,宣讲“八荣八耻”的内容。学生处还发了告家长书,争取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同时开展了家庭感恩意识的调查。由此,学校内形成了浓浓的感恩、友爱的教育氛围。
2、各研究成员用三个月的时间对感恩意识较差的学生采用个案追踪的方式,有目的地对感恩教育进行针对性地研究,并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向学校提出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具体建议。
3、学科渗透感恩教育。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4、家校联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感恩教育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5、进行第二次感恩意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感恩意识的变化情况。由原来的 80%学生没有感恩意识,转变为60%学生没有感恩意识。从数据上看学生感恩意识增强。
二、问题发现
课题组在实施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课题组也发现实施阶段存在一些问题。
1、第二次问卷调查设计不合理。在第一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第二次调查应该保持人数不变,即调查的对象不变。且调查的方式也不变。但在调查时出现了问题。
2、细化活动、落实责任不够。没有划分出常规活动、具体活动,没有确立责任人具体落实。具体的常规活动应该是在校每日必做。但常规活动的开展情况不好,学校没有很好地形成感恩教育良好氛围。
3、方法不具体。我们发现了很多营造感恩教育氛围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具体操作起来不具体,不便于操作效果也不突出。
三、方向探寻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充分认识加强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开展感恩教育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和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2)、明确目标,扎实推进。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宣传教育,各部门、各班级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班会、黑板报、宣传栏、征文、演讲等形式,寓教于活动之中,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3)、家校结合,齐抓共管。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必须坚持家校结合,要采取多种形式,要求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做好该项工作。
(4)、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感恩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通过周密的计划和部署、切实的措施和行动、经常的督促与检查,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力争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方面有新突破。
我校实实在在地开展了课题研究,每完成一个阶段就认真总结一个阶段,在总结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深化。
执笔人 游忠燕
《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阶段总结
——总结深化阶段
小学生感恩教育,我们已深入扎实地研究了三年。目前,此阶段工作已顺利完成,现作如下总结:
为使学生懂得感父母养育之恩;感师长教导之恩;感同学帮助之恩;感国家社会关怀之恩,课题组紧紧围绕课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课题组利用各种节日,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会,在实践中体会,在体验中成长。如低年级:爱心家庭作业(为父母洗脚、制作一张卡片等);中年级:“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为父母过节;高年级:组织演讲比赛;举办班级故事会;开展家书活动。
2、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课题组组织开展了演讲、征文、向老师献真情活动、手抄报、“尊师重教”示范班等活动。
3、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课题组要求各班组织学生寻找身边需要感恩的同学,并且把最感人的事例在学生中广为宣传,在班级中开展“一帮一”的活动。通过力所能及的体验活动,形成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氛围,增强同学之间友情,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4、感激国家社会关怀之恩。课题组开展了“常怀感恩之心,常为感恩之行”活动。一是走进敬老院活动,让学生陪老人们说话,帮老人们打扫卫生,给老人带去欢乐。二是捐款活动。汶川大地震之后,学校开展了“向灾区人民献爱心”的活动,为灾区人民送上一份爱心,一份祝福。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让学生懂得了回报。
5、进行了第三次的感恩意识问卷调查。
在实施阶段,共总结出以下三种既实效又可操作性方法:
1、营造感恩教育氛围(方法一)
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积极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震撼。以中队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分别设计感恩教育的情景:利用班级开展演讲有关“感恩”的小故事、创办“感恩”小报;利用学校阵地创办 “感恩”专栏,展示“感恩”图片、名言警句;还可以在中队中开展“感恩”主题队会或班会,自编自演相声、小品、课本剧,让学生身临其境,从中得到熏陶。
创设浓厚的“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热情与行为,促使更多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收集感恩教育故事(方法二)
感恩教育重在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而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就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感恩”以及“感恩”的重要性。小学生年龄小,对道德的认识、理解,单凭定义、空洞的说教,那只能是徒劳无益。因此,学校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搜寻故事的活动。
(1)向父母了解。学生爱听故事是天性,请父母、长辈讲述前辈孝敬老人的故事,从纯朴的语言中去领略“感恩”的内涵。学生们通过收集这些传统的故事,进一步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
(2)向教师了解。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如:走进华蓥山红色文化故事;参观游击队群雕;讲述游击队战士(双枪老太婆)的感人事迹,使学生明确“感恩”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特征,知道应该弘扬什么,摈弃什么。
(3)向同伴了解。各自交流生活中是如何孝敬长辈的故事,了解“感恩”在彼此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各班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的开展了故事演讲赛,有的将孝敬长辈的故事编成了话剧、小品、相声等进行表演。在活动中学生快乐多收获也很多。(4)向书本了解。请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通过查阅圈划、摘录笔记等形式来知晓前辈“感恩”的动人故事。如:学生在图书室读到《少年邓小平》、《朱德的母亲》等书籍时,学生们感触很深。
(5)向媒体了解。为了通过观看电影、电视,认识“感恩”的内容与含义。学校组织全校学生观看了《母爱》、《父爱》、《双枪老太婆》等影片。学生们受 益匪浅。
(6)在歌声中悟。“会唱《感恩的心》”每周星期一集会或在学校举行的重大活动中,全校的师生都要齐唱《感恩的心》(并进行手语表演)。时时刻刻唤起孩子感恩的心。
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典型的事例中去感知理解“感恩”的时代内涵,懂得“感恩”的内容与方式,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是当代小学生必备的道德素养。
3、开展感恩社会行动(方法三)社会是感恩教育的大熔炉。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传统特色活动,这些活动以“感恩”为纽带,培养学生知恩、感恩、图报的品德。
“走进敬老院”是我校的一项传统的“感恩”活动。三年来,从未间断过,每个星期各中队以接力棒的形式轮流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用孩子们平时节约的零花钱为老人们买糖果、糕点、面食等老人们喜欢的食品;孩子们发挥特长,为老人们表演了生动有趣的文娱节目;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孤寡老人带去欢乐,送去温暖。三年来,我们 “走进敬老院”活动,这一事迹赢得广大群众的好评,被《华蓥电视台》报道;少先队大队部也多次被评为“华蓥市红旗大队”。
“感恩节创意”是我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新举措,每年都能收到孩子们在感恩节这天送给老师和家长的礼物。其中在2007年的感恩节中,孩子们送给家长的礼物是“为家长洗脚”。家长为此很感动,纷纷写来发自肺腑的“难忘感恩节”心得感受。
通过开展长达三年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知恩、感恩、报恩”的心,并将长期地触动着孩子感恩的心灵,让孩子在实践体验中学会了感恩。
执笔人 游忠燕
第三篇: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与研究阶段总结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与研究”阶段总结 沂南县杨家坡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赵玉记
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按照课题申报书的预定目标,积极制定研究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了实验研究工作,截止目前进展顺利,课题研究已基本进入中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现把实验研究情况及阶段性成果汇报如下:
一、通过深入调查我校学生在校具体表现和家庭影响因素,分析出了我校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一)通过对我校学生的调查发现,现在大多数学生在校表现:
1、他们表现出智商高,聪明活泼,好胜心强。
2、逆反与任性、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不能独立面对困难和挫折。
3、他们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相互关心爱护,不易理解和同情别人。
4、经常吃零食,消费高,不易接受教师的管理。
(二)通过对学生调查,学生对父母的态度为:
认为父母跟自己做饭、盛饭、洗衣服等对自己非常关心的学生高达80%以上,父母每年都给自己过生日的62%,而认识到父母付出的仅有32%,只有11%人知道妈妈的生日。
通过对家长调查研究,结合独生子女学生在校表现,我们发现他们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造成孩子对感恩没有足够的认识
有些家长对别人要求很多,而回馈很少。现在许多父母缺少感恩意识,怎么可能教孩子产生感恩之心?再者,父母为孩子做事,自己认为是理所应当,从不要求言谢,孩子根本意识不到家人、父母的付出,怎谈感恩?
2、孩子没有体会感恩的机会
过去我们的大多数家庭孩子多、生活条件差,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深沉的爱,也就自然地接受了情感教育。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很少有机会再体验父母的艰辛,也就很少体会感恩了。
3、孩子感恩的想法一般不会受到鼓励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候,父母往往会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孩子自发的感恩得不到表扬和鼓励。
4、家长对孩子的溺爱
现在家庭孩子少,几个大人看护一个或两个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在情感上被动的获取,不知道回报,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形成了心中无他人、冷漠、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长此以往,孩子们自然就缺少爱心,缺少责任感。
5、家长忽视了孩子的感恩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视上重点、读名牌、成大业为头等要事,却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理所应当,丝毫没有内疚之感,也根本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体验。
6、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感恩教育活动少
二、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组织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1、我们组织师生学习讨论有关感恩的专题文章,并以国旗下讲话、黑板报、橱窗等为阵地,全方位地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发动。
2、以班级为主体,定期召开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谈体会,并推荐优秀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在全校集中展示。并且要求学生利用周日或其他学生在家时间,实践自己的感恩活动,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展了为父母做事,对父母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活动,体会和感受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和不易,弘扬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的传统美德。
3、各班语文教师利用作文的机会表达学生对父母的爱。利用作文课以《父爱》或《母爱》或《妈妈我爱你》等为题写作文,要求细心观察父母每天的的言行后,写出真情实感,再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由作者朗读并由教师讲评,从而使学生感受父母深沉的爱。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在实验班我们还组织召开了一期“感恩父母”的主题家长会!在这个家长会上好多家长走上讲台给孩子们讲了在外打工、为生活奔波的经历、见闻、感受、希望!孩子们明白了父母的不容易、发誓要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4、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通过举行演讲比赛、举行作文比赛、开展“尊师重教”活动。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用语,遇到老师自觉向老师问好,遇见年长者(不管是校内职工、教师家属,还是校外来校办事人员)自觉问好。教师节,帮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道一声“老师辛苦了”。组织“感谢师恩”感恩贺卡制作大赛。
5、开展下列活动以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
(1)、“我为同学做一事”。
(2)、“今天我值日”活动。
(3)、写一篇你受挫折的故事。
(4)、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一个人,然后写一篇日记。
6、学科渗透感恩教育。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三、通过对我校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现在学生对比有以下明显的变化:
1、学生对老师有礼貌了,当犯错误后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遇到不满意的课,在课堂说话的少了。
2、大多数学生知道关心父母并主动帮大人做家务,和过去相比,实验班独生子女家长们普遍反映学生们开始变得懂事了,能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开始懂得了家长的爱不是理所当然的;和父母顶嘴的次数少了,沟通交流的多了。可以看出我校开展的感恩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对学习较差的同学和遇到困难的同学,学生会主动帮助。过去粗言烂语,爱打闹的学生,如今待人有礼貌讲话也文明了。
四、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课题组在实施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课题组也发现实施阶段存在一些 问题。
1、参研教师的科研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其途径是加强校本培训、自身学习,提 高水平。
2、社会、家庭环境给学生的某些负效应,宜重视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使本课题研究沿着正确方向开展。
3、细化活动、落实责任不够。没有划分出常规活动、具体活动,没有确立责任人具体落实。具体的常规活动应该是在校每日必做。但常规活动的开展情况不好,学校没有很好地形成感恩教育良好氛围。
4、方法不具体。我们发现了很多营造感恩教育氛围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具体操作起来不具体,不便于操作效果也不突出。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
(1)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充分认识加强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开展感恩教育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和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2)明确目标,扎实推进。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宣传教育,各部门、各班级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班会、黑板报、宣传栏、征文、演讲等形式,寓教于活动之中,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家校结合,齐抓共管。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必须坚持家校结合,要采取多种形式,要求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做好该项工作。
(4)、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感恩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一定要高度重视。通过周密的计划和部署、切实的措施和行动、经常的督促与检查,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力争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方面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第四篇:小学生人际交往教案
课程选定主题:人际交往 课程设计思路简述:
我们运用情景再现的方法,用故事让同学们换位思考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本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课程融合理念,采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不仅能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并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
课时名称:《孩子,让我们学会大声说》 适用学生年龄:4~6 年级 课时主旨(预计授课目标):
让孩子们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课时总时长:45 分钟课前预热(预热活动):
活动名称:土豆土豆 活动时间:5 分钟
活动人数上限:45 人活动场地:教室
具体流程:首先老师向同学们介绍游戏规则,并将班上同学按座位分成三组,每组 15 人。老师带领同学们玩游戏,土豆土豆,以拳头 代表土豆块,手掌代表土豆片,剪刀手代表土豆丝。口号为“土豆 土豆块,土豆 土豆片,土豆 土豆泥”,带领大家玩手指游戏,并逐渐加快节奏,最后每个同学都能掌握口诀。掌握口诀后,每组选择一人进行比赛,毫无错误
且速度较快者获胜,获胜小组加分。
注意事项: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节奏,一步步带领同学们学会口诀。
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游戏活动,不仅迅速拉进了老师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而且创造了一个良好轻松的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在我们人性化的教学下,使这些受家庭教育较少,内心自卑的孩子们更易于接受、消化关于人际交往的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即学即用效果,不仅仅能让他们 正确认识自己,而且能在生活中运用已学知识更好地与同学相处。教学准备:教学课件,45 张 A4 纸教学步骤:
(一)根据课前预热活动引入课堂
(二)情景剧(20 分钟)
由老师出示课件,讲述故事:程程和宇宇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他们从小一起长大。程程喜欢看书,宇宇喜欢运动,他们都喜欢音乐。宇宇平时活泼好动,程程待人温和。一次,程程正在看一本有趣的书,宇宇从教室外跑进来,看见了程程正在看的书,也十分想看这本书,于是他迫不及待地从程程手里去拿这本书,一时间忘记了程程正在看。
“刺啦”一声,书被扯坏了,程程很难过,宇宇有点不好意思,挠着头说对不起,可是程程还是很难过,因为这本书是他刚刚买的。宇宇认为自己已经道过歉了,也不知道该如何 处理,两个小伙伴这样不说话,只有被扯坏的书在一旁静静的。
老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宇宇,你的内心想法如何?会如何处理?请几名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
接下来继续提问:如果你是程程,你的内心想法如何?会如何处理?另外请几名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
最后,请刚才回答宇宇的同学,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程程,你的内心感受如何?在考虑过程程的想法后,你作为宇宇,又会如何处理?
老师总结:其实在刚才的情景剧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换位思考了别人的感受,也明白了自己的感受与别人感受的差异性。那么,了解到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说出自己的想法呢?老师以“我们一起看看程程和宇宇是怎么做的吧。”为过渡,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三)根据课件内容,讲解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方法(10 分钟)
随着故事的进行,程程和宇宇主动沟通,两个人都平心静气地交流了自己的感受,最后,两个小伙伴又重新和好啦。老师讲解说出自己内心想法的方法,可以采用面对面谈 话,写信等方法。板书设计: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注意事项
(四)游戏“真心话”(5 分钟)(背景音乐“朋友”)
老师介绍并开始进行游戏。第一次,每位同学写下自己的优点。第二次,每位同学写下同桌的优点。第三次,同桌之间互换并交流。老师鼓励同学说出自己的感受,并根据表现加分。接下来,老师总结。游戏结束。
(五)总结课程收获(5 分钟)
根据板书回顾人际交往的具体内容,以及说出自己内心想法的注意事项。最后,选出星星最多的小组进行表扬和奖励。
课程特色分析:本节心理课程辅导,主要运用新的课程融合理念,进行了心理课与语文阅读课程的多元融合。在教学过程中用游戏法调动课堂气氛,用奖励法让同学们积极地参与课堂,用情景再现法让同学们进行设身处地地思考并自主解决问题。本课让学生不仅能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更会表扬他人。
第五篇:《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研究》总结
《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研究》
总结
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因为人际关系较差,大都学生成绩处于下游。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我评价过高,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另一类是自卑。表现为这些学生的自我认定和他人认定相差相远,没有很好的自我知觉。就是说他们与他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较远,以至于人际关系较差。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际交往中发生的问题,合理规避,正确处理。
一、鼓励学生参与到集体之中
当学生到一个新的班集体时,教师要多关心学生、关注学生,指导其参与集体之中,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与同龄人交往的能力,让学生在集体中得到锻炼,比如让更多的学生轮流做学生干部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向上、亲密的交往。
二、教给学生进行交际的必要技能
交往之初,最先映入脑中的自然是仪表。健康而美的仪表会先入为主,给人以良好的印象。所以要教育学生衣着整洁,修饰得体。交往就要交谈,人人喜欢温文尔雅,礼貌周全的人。所以要时时处处注意学生的礼貌用语,不妨将这些用语张贴于教室。教师首先要起好表率作用,循序渐进,使学生耳濡目染,养成良好礼貌语言的习惯。与人交谈时也有技巧可学。首先要有一颗与人为善之心,要有友好相处的愿望,很难想象有人愿意与自己深恶痛绝的人倾心而谈。在交谈中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心声,要用眼睛注视别人的表情,仔细把握说话人的一切语言和非言语动作。真心关注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关注。要用真诚的心关心人,帮助人,“他人有心,吾先度之”。这样才能获得真
诚的友谊。
三、启发学生解决交往中的矛盾
交往是两个人以上的事情,必然就会有意见分歧的时候,当学生中存在有矛盾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解决,而要及时给以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学会共同协商解决问题,学会冷静分析,必要时让学生作一个角色换位。对于经常与他人有冲突的学生,要请心理辅导教师给予专业的训练。
四、广交朋友,但要谨慎择友
俗语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于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其辨别能力比较差,思想较易受人影响和左右。对于交友,往往凭的是感觉和一时的意气。他们对于人生未来充满了灿烂的描绘,但却不知有时择友不慎,会误入歧途。教师和家长,要密切关注他们的朋友,要了解他最信赖和愿意倾诉朋友的思想品德、学识,不能不管不问,放之、任之。
五、给学生以开放自我的空间
虽然学生尚小,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但决不能对其交往横加干涉。因为中学年龄段,学生比较敏感,感情变的十分细腻,他们因为对世界的更多关注,而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以为自己的翅膀,可以在天空翱翔,渴望在天上飞,厌恶严格的管教和束缚,他们常常对于温暖的花房嗤之一鼻。所以我们要充分信任孩子,给他以尽可能多的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可以开放自我,要做他们的朋友而不是教官。要鼓励和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的交往,决不能因噎废食,妨碍了他们正常的交往,研究表明,人缘型的学生之所以受同学欢迎,是由于他们有受人喜欢的个性品质:
1.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对人一视同仁,富有同情心;
2.热心班级体的活动,对工作非常可靠和负责任;
3.待人真诚,乐于助人;
4.重视自己的独立性,且具有谦逊的品质;
5.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6.有审美的眼光和幽默感;
7.有动人的仪表。
可见,人缘不是刻意追求的来的,而是对一个人优良的个性品质的回报。希望自己有好人缘的同学,不妨多从加强个人修养上面做文章。这是同学之间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下面是与老师该如何交往,毕竟学校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总是有老师的参与,与老师相处如何,对学习好坏、校园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多数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哪个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喜欢上哪门课,哪门成绩就好;如果与哪个老师关系不和谐也会殃及那门课,这大概也是爱屋及乌的反映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就免不了和老师交往,对学生来说,怎么和老师交往呢?
1.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老师把几乎是所有的知识无私的,毫无保留的教给学生,如果他们希望的到什么回报的话,就是希望看到学生成材、成熟,在知识的高峰上越攀越远。学生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礼貌地打声招呼。有句话说:师生如父子。上课认真听讲不破坏纪律,把老师留给的作业保质保量的完成。有些同学作业写得马虎、潦草,单是让老师辨认字迹都要费很多功夫,给老师增加了很多额外的工作量。经常这样,老师怎么会高兴,怎么会喜欢你呢?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如果你和别人说话,他爱理不理,你会喜欢这个人吗?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2.勤学好问,虚心求教。做学生时,经常说“这个老师不怎么
样”“那个老师水平太低”……等长大了以后才知道这种看法和想法是多么天真。就像作弊者从来都以为老师发现不了,其实,只要往讲台上一站,谁在下面干什么都一目了然。老师从他的年龄、学问、阅历上来说,在某门课上的水平肯定是高于学生的,所以,要向老师虚心求教。勤学好问不仅直接使学习受益,还会增多、加深和老师的交流,无形中就缩短了与老师的距离,每个老师都喜欢肯动脑筋的学生。其实,向老师请教问题往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步。除班主任外,任课老师并没有多少时间和学生直接交往,常向老师请教学习上的问题会加深师生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3.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想老师提意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零缺点的人存在。老师不是完美的,如果他有的观点不正确,或误解了某个同学,甚至有的老师“架子”比较大,或是太严厉,这都是有可能的。发现老师的不足要持理解态度,向老师提意见语气要婉转,时机要适当。如果老师冤枉了你,当面和老师顶撞起来,好吗?当然不好,这样不进不利于问题解决,还会恶化师生关系,暂时忍一忍,等大家都心平气和时再说。不管怎么说,老师是长者,作为学生,都应置老师于长者的地位,照顾老师的自尊心和面子。
4.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有的同学名知道自己错了,受到批评,即使心里已经知道自己不对,嘴上却死不认错,与老师闹得很僵。有的人则相反,受过一次批评后,就特别怕那个老师,担心他对自己有成见。这都是没有必要的。错了就错了,主动向老师承认,及时改正,老师一样会喜欢。老师不会因为哪个学生一次没完成作业,一次违反了纪律,就对学生下定论,说他是坏学生,就对他有成见。相信老师是会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
与老师关系融洽既可以促进学习,又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会使你一生受益无穷。
除了与老师的关系,这个年龄的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是个很大的问题。在许多孩子和家长之间,存在“代沟”。什么是“代沟”呢?指的是年轻的子女和父母在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上存在的距离,并由此导致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不理解,产生隔阂。
中学生与父母产生代沟的具体原因,从子女的角度说,有以下几个方面:⑴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反对父母的关系和照顾。身体的迅速成长使中学生获得了力量和勇气,但并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力量。父母认为你是孩子,还处于被保护阶段——他们根本没来得及接受你已经长大的事实;而你每天接受很多新鲜事物与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与父母已有的观点必然会碰撞出不和谐的音调来。⑵进入青春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特别是女孩子。喜欢关上门,自己写日记,听流行歌曲,甚至干脆呆坐闲想,不再在父母怀里撒娇,心理上产生闭锁性,既渴望友谊,又拒绝和父母说心理话。这些变化也会让父母不安。他们密切关注孩子的动向,生怕发生“早恋”,常常悄悄溜进孩子的房间探究一下。⑶独生子女的不良习性到了青春期变的突出,如任性、自我中心等。本来就是在长辈的呵呵中长大,不愿受束缚。随着独立意识的萌发及增长,甚至连父母的正确批评都听不进去,代沟就产生了。
代沟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无可奈何的,其扩大会加深两代人的冲突,给家庭生活,甚至学校生活带来一些不和谐。作为年轻的一代,只要努力是可以把两代人的距离缩小到最小的程度,既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有可以使家庭气氛保持温馨。试一试下面的建议:
1、父母的态度要温和,不采取偏激的行为方式。进入青年期的中学生对父母的崇拜、以来、依恋、顺从减弱,这比称为“离巢”现象。
孩子的骤然长大使父母一下子失落很多,心里也空落落的。所以我们要理解这种心情,对父母态度要温和,即使自己不能接受的观点也不要顶撞、闹气,可以装作虚心聆听的样子,即使不能采用,听一下有没什么不好,至少可以给父母一点安慰。其实,他们何尝不知道孩子长大了,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忍不住要说而已。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有礼貌,态度温和他们就知足了。两代人的成长背景决定了代沟永远不可能缩小到零,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把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2、要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能力,让父母放心。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手帕都不能洗,上学从来都要父母接送的,突然放学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经常玩到很晚才回来,怎么不让父母忧心忡忡?这不是父母不放心,是你的表现没法让他们放心。试着去关心父母,帮他们做做家务,谈谈家庭经济,你的理想,让爸妈觉得“我们的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不会过多地干涉你的行动了。
3、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不要忽略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不管怎么说,长辈也是从我们这个年龄走过来的,他们也经历了“疾风骤雨”时期,以他们几十年的生活经历,看问题要成熟得多。我们在慢慢长大,应该学着独立,但独立和成熟都有个过程,不是突然的。坐下来,跟爸爸、妈妈谈谈你的烦恼、你的理想。相信父母也会很诚恳地与你交谈,从中你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不要认为和父母谈心是“没长大”善于和父母沟通正是你 越来越成熟、独立的表现。在交流沟通中,说不定父母也会受到你的影响,接受一些年轻人认可的新生事物,那样,岂不是无形中缩小了代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