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五篇)

时间:2019-05-13 19:1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第一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障。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始终不渝地坚持民主法制的社会主义性质。发展民主必须健全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民主必须通过法制来体现和保障。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保证我校的安全制度顺利实施,对我校社会治安治理工作计划做如下安排:

一、认真贯彻落实教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继续做到四个到位。要牢固树立“防范为主,安全第一”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各项制度,安排部署学校的安全工作,专人负责,排查一切不安全隐患,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坚决杜绝因管理不善,制度不严,责任不明,重视不够发生的以外事情,学校及时向教委汇报,听后教委的处理。

二、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学生老师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要进一步推进民主管理,校务公开制度,推进我校民主建设,依靠教职工办教育。深入学习,宣传邓小平法制理论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基本方略,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的法律权益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意识,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法制意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把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校和依德治校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我校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全面落实学校治安和普法工作的各项任务。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学校,争夺创安杯”的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我校要全面落实签定的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落实责任,全面完成责任书的指标任务。采取多种措施,以防为主,有效的杜绝事故的发生。继续加强学校的防范保卫工作和消防措施,学校继续开展安全巡逻制,做好节日假日安全管理制度和接班的检查签字制,签定学生“人身安全责任书”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建立健全学生护送制度,每学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防范和安全意识。组织宣传学习“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使学生文明行路,保证自身安全。严禁学生游泳、高攀、公路边上玩耍,严禁玩耍易燃易爆,有毒物品。明确学校和教室对学生只“教育保护责任”,而不具有“临时监护人职责”避免学生发生事故,受害学生家长无依据追究责任的不良现象,确保学校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四、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演讲、报告、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教育,杜绝一些不良现象在校内发生,禁止学生吸烟,争创“无烟学校”。

五、我校†††††ⰱ愢ⰱ‬

汦㵯㰰牣∾ⰱ䭈ⰱ匠慴瑲敒潣摲‬††††††ⰱ愢ⰱ牶㱸牣∾ⰱ䭈ⰱ匠‬

潴剰捥牯Ɽ†††††††ⰱ丢湯≥ⰱ䭈ⰱ匠潴剰捥牯Ɽ†††††††ⰱ‬丢副‬獥潰獮≥ⰱ䭈ⰱ敔浲湩瑡剥捥牯Ɽ‬‬††∠格〱㰾ㅨ㹂ഢ䠊剋ⰱ吠牥業慮整汐祡ⰱ††††㰢ㅨ㸰格㌰∾ⰱ䭈ⰱ扁牯側慬Ɽ‬‬†††††∠格〱㰾と㸳ഢ䠊剋‬灏湥慈摮敳Ɽ††††††ㄠⰱ∠瑡昫汣獡㵳㰸牣∾ⰱ䭈ⰱ传数䡮湡獤瑥‬††††††ⰱ愢ⰱ汶㵳㰲牣∾ⰱ䭈ⰱ䰠湩卥瑥汐祡潆浲‬

瑡‬†††ⰱ∠瑡瘫浳㈽㠬〰ⰱⰱ㰰牣∾ⰱ䭈ⰱ䰠湩卥瑥汐祡潆浲瑡‬‬†††ⰱ∠瑡昫潬㈽挼㹲ഢ‬䠊剋‬楌敮敓側慬䙹牯慭ⰱ†††㌠ⰱ∠瑡瘫瑧ㄽㄳ挼㹲ഢ䠊剋‬楌敮敓剴捥牯䙤牯慭ⰱ††ㄠⰱ†愢ⰱ獶㵭ⰱ挼〸〰㹲〬〬ഢ䠊剋‬楌敮敓剴捥牯䙤牯慭ⰱ††㈠

第二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班级:商 A0943姓名:沈永官学号:

431996年2月,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深刻地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涵义,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治国的基本方略: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执政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一道,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制建设的状况和立法、执法水平直接关系和体现党的执政能力。依法治国,就是要从法律制度上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贯彻落实。党能不能正确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党越是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就越能得到增强,党的执政地位就越能得到有力的保障。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第二,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当前,我国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法律法规日趋完备,人民民主权利的法治保障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客观要求还不相适应,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还有待进一步实现,人民群众的有序参与、有序表达还未形成相应完备的法律秩序,侵犯人民民主权利的问题时有发生,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只有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有效运作,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对外开放的坚持与完善,以及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秩序的维护,都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因此,只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防止市场经济的弊端,最大限度地调动亿万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

第四,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历史证明,要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依靠法治。这是因为法律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又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的特点。用“法治”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是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组成部分。“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邓小平一直在思考如何从制度上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从幼年代初到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他多次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要依靠制度,依靠法治。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指出:“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如果没有完备的法律和法律控制,就很容易导

1致国家权力失控,从而危及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安稳。因此,“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靠法治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实现依法治国,要依据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第一,要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首先意味着我国公民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收入、财产情况如何,不管性别、职业、民族、信仰有何不同,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法院工作往往与保护或限制公民权利的行使有关,甚至能通过判决等形式决定有关当事人财富的多寡。因此,法院干警很容易滋生特权思想,似乎自己掌握着他人的命运,在特权思想支配下,很容易执法犯法,滥用职权。同时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违法者能否受到追究,是衡量法律是否具有权威的重要尺度。如果违法者不受到追究,成为“法外之人”,那就等于将法治原则当作弃履。执法人员顾及违法者的特殊身份、与违法者熟识等等,都可能成为违法者逃避法律追究的原因。

第二,要实现依法治国,必须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现在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法治原则。但我们的法治水平还是不高的,法律的权威地位至今尚没有完全确立,许多腐败案件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一些官员不讲法律、不讲程序、不受监督所致。确立和维护法律的权威,是实现法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法治的基础条件。我国的法律,是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也体现了党的主张。法律产生于社会现实需要,经过民主的立法过程,因此,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应当树立尊崇法律的意识,自觉遵守和服从法律,将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更要增强法律观念,自觉遵守法律,使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得以确立。

第三,要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严格依法办事。所谓严格依法办事,是要求一切国家机关特别是政法机关严格依据法律规定的权限履行职责,同时,这些国家权力都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行使权力的整个过程应当受到监督和制约,包括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检查,一旦违法,应当根据法律的规定予以追究。现实中,有些有权势的人物通过“批条子”、“打招呼”等形式向政法部门和有关执法人员施加压力,同时来自政法部门自身的,像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也经常见到。这不仅与这些审判人员自身素质密切相关,也与司法活动不够规范有关。近年来,国家把司法规范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深入开展了“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进一步强化了立审、审执、审监“三分立”,进一步完善了审判流程管理体系,规范了全市法院民商事案件管辖,改进了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健全完善了一系列制度措施,从而将司法活动纳入到规范有序的轨道。广大干警只有坚持严格依照法律、依照制度、依照规矩来开展审判和执行,司法工作才能得以公正、高效、文明地运行。

三、实现依法治国,要提高政法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第一,要努力加强学习,提高法律素养。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阶段,新情况、新问题比较多。在用法律调整社会关系时,司法人员更应当对社会矛盾有准确的把握,并且应当对法律有深刻的理解。法律是化解矛盾的利剑,司法工作尤其强调专业性,需要司法人员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技能,提升法官职业化的程度。如果不具备扎实的法律素养和专业知识,即便有恪守司法公正的决心,也很难求得司法公正的实效。在实践中,我们有些司法中的错误并不是因为法官腐败造成的,究其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司法人员对法律的知晓程度不够、对法律的理解有差错。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得很快,与此相应,法律的生命周期

都不是很长,如果对法律的沿革与原意缺乏深入的理解,法律适用难免出错。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加上我们法院系统干警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较低等因素,院党组提出集中三年时间开展创建学习型法院活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也的的确确取得了实际成效。但学习是永无尽头的,司法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时,对我们广大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进一步提出学习学习再学习的要求。

第二,要坚持严格司法,模范遵守法律。为了真正实现依法治国,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抓好廉政建设,进一步提高政法部门及其国家工作人员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法官执掌着维护正义、促进和谐的重大职责。这种职权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是一种公权力。如果我们把手中的权力视为私产,用来与人交换各种私利,势必影响司法的公正性,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有的还会造成严重后果。近年来,我们通过狠抓教育管理,司法人员向人民群众“吃、拿、要”的现象已经大为减少,但是尚不能完全杜绝。有个别人不以为耻,对以行贿、托关系、走后门等方式希望减轻或者取消依法应受到的处罚的,他们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些做法,不仅损害了法律的权威,也损害了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而且,这些做法用得频繁之后,会成为一种法外的办事“潜规则”,为其他社会成员效仿,最终将阻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因此,每一名法院干警都应当认识到要确立法律的权威,使广大社会成员信任和尊重法律、尊重执法人员,自己必须成为遵守法律的模范,时时注意严格依法办事。

第三,要增强监督意识,自觉接受监督。为了真正实现依法治国,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必要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提高政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接受各方监督的自觉性。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各种对人民法院的监督已经逐步落实,比如人大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都在不断加强。历史证明,没有监督就没有法治。法治国家应当建有完备的监督机制,并让其有效运作,对司法活动是否符合宪法和法律,是否严格依法办事,有无违法、失职、犯罪等行为等,都应当有监督。实践中,各种不同类型的监督发挥各自的优势,交互发挥着作用。从总体上看,只要不是大面积存在的违法问题,现有的监督都程度不同地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因此,我们法院干警应当正确对待各类监督,提高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把行使权力以及司法等活动置于各方面的监督之下,把监督视作推动和改进工作的动力,使自己的工作更贴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宏伟的目标。

四、“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促进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有力保障。我们党在理论上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强调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江泽民在2001年1月10日与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同志座谈时指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在“五三一”重要讲话中,他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在以依法治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有力保障为前提下,江泽民同志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话中又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更加走向成熟和完善。

第二,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推进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的改革是全面的,但最主要的是两方面: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二是政治体制改革。在邓小平看来,政治体制改革是整个改革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是同民主法制建设、同建立和完善依法治国的领导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国要建立法治社会,其核心就是要改革和完善现行政治体制。邓小平在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倡导并精心设计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市场经济则是规则经济、权利经济,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拓展,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迫切需要用法律手段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执政党不仅要掌握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掌握有关规范市场主体和行为方面的法律知识;不仅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而且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矛盾。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市场经济呼唤依法治国,需要依法治国为其提供安定的环境、稳定的经济秩序、良好的法治氛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与此相适应,市场经济客观上需要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制度,党的十四大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随后,又在此基础上逐步确立了以经济主体为核心的体现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呼唤着依法治国,又为依法治国方略提供了现实的经济动力和社会经济基础。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法律本身就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产物,但自古以来,如何治理国家,是人治,还是法治,一直存在争论。法律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而出现的。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依法治国已经构成为现代化国家的基本形式。社会主义法体现全体人民的意志,具有规范性、普遍性、平等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选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明标志。

第三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范文)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10 CAACACDABA11—20 DBBCCCBDAA

21—25 ACBDB26、(1)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具有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立法权和最高监督权。审议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并批准这个方案,体现了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

(2)二者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27、(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材料二反映了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具有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立法权和最高监督权。

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第一、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当制定的方针、政策通过人大上升为国家意志、形成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国家政策,以指导和统一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二者是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有利于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28、(1)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这个政策的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的,是国家统一领导的自治。西藏自治区坚持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认真履行《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表明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坚持了国家统一这个前提。西藏自治区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表明这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保障民族地方的自治权,充分发挥民族自治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第四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高考政治专题归纳: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知识归纳】

1、是什么(含义)

(1)国家制度:平等;少数服从多数→统治阶级中的多数→阶级性

2、为什么(原因、必要性)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

(3)民主程度:不成熟、不完善

3、怎么样

(1)要求和任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2)原则

①三统一(根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②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搬西方政治的模式。

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3)制度(政策)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A、优越性: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与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有利于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B、坚持和完善: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加强人大的立法职能和监督职能;密切人大与群众的联系。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A、相互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B、前提保证: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民主党派在组织上是独立的,与共产党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C、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活动准则: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典型试题】

1.(06广东34)某省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为方便同选民的沟通,设立了自己的全国人大代表联系点,并且通过电视广告向选民征集议案,这种做法在国内尚属首次。简要谈谈你对人大代表强化同选民沟通的认识。(9分)

(1)强化同选民的沟通便予人大代表更好地行使自已的合法权利,如提案权等。(2分)(2)强化同选民的沟通便于人大代表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2分)如:主动密切联系群众;(1分)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l分)(注:若答及“人大代表代表人民意志”,可给2分。但本要点最高分不得超过4分。)(3)强化同选民的沟通有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3分)

2.(08年四川38)2006年W市环保局收到市人大和市政协有关环境

保护的议案和提案共35件,其中多件涉及塑料袋的使用问题。到2007年底,全国有10多个省市地方政府,在本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贩建议和督促下,相继出台并实施了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的规定。在总结各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简称“限塑令”),并决定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实施。国务院通知要求,采取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等六项措施,以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2)分析上述材料,指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自发挥的作用。(8分)

人大代表针对烹购物袋危害环境的问题向人大提交议案,行使了提案权;人大代表对政府保护环境、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的过程进行了有效的监察和督促,行使了国家权力机关成员对政府部门的监督权。

政协委员针对为什么限制塑料购物袋、如何限制塑料购物袋等问题向政府建言献策,为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作出了贡献;对政府部门履行保护环境的公共职能、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情况发挥了民主监督作用。

3.(09上海38)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走过了55年的历程。这一制度,植根于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民主权利的自觉选择,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

运用政治常识论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

①人大制度是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而创造的,人大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②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在于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是通过政体即人大制度来来实现的。③人民选

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委以国家权力;人大根据人民意志统一行使立法权、决定权等国家权力,产生“一府两院”;“一府两院”根据人大的委托,分别行使国家行政权、审判权与检察权。由此,实现人民当家作主。④人大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一府两院”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由此防止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意志,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4.(08上海36)周恩来同志说:我们党的寿命有多长,民主党派的寿命就有多长,一直要共存到将来社会的发展不需要政党的时候为止。2007年11月15日,国务院发表中国的政治制度白皮书,首次概括了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和功能,即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从十六大到2007年8月止,中共中央召开和委托有关部门召开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加的协调会、议政会达93次,其中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主持27次;从十六大至2006年底,各民主党派中央就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直接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意见或建议102件,许多提案得到采纳实施,成为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重要依据。目前,全国各级人大代表中共人士有18万多人,有35万多人成为各级政协委员,全国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的党外干部有3.1万人。

请运用我国政党制度的相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①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的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②周恩来同志的有关论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多党合作有悠久的历史,也反映了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③中国的政治制度白皮书的发表,是我国民主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白皮书所概括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和功能体现了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对于促进我国政党制度的不断完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④中国共产党多次召开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协商会通报

会,说明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处于领导地位,也体现了通过多种形式实行政治协商。一定数量一定比例的民主党派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民主党派中央积极建言献策,体现了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反映了我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真实性和优越性。

5.(09重庆38)材料一近年来,为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重庆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出台《关于加快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每年安排5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其特色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市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批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的决定,审议通过《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市政协多次到该地区调研,形成的多项提案被市政府采纳。

(1)结合材料一,谈谈重庆市推动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的做法体现了政治常识的哪些道理。(12分)

①坚持依法治国原则;②履行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③坚持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④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决定权、立法权、监督权;⑤发挥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职能。

第五篇: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全会决定有一条贯穿全篇的红线,这就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

恩格斯说过:“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推进任何一项工作,只要我们党旗帜鲜明了,全党都行动起来了,全社会就会跟着走。一个政党执政,最怕的是在重大问题上态度不坚定,结果社会上对有关问题沸沸扬扬、莫衷一是,别有用心的人趁机煽风点火、蛊惑搅和,最终没有不出事的!所以,道路问题不能含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又明确的信号。

这次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不是在别人压力下做的。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重大课题,有许多东西需要深入探索,但基本的东西必须长期坚持。

第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提出来的,把依法治国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们党提出来的,而且党一直带领人民在实践中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题中应有之义。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一方面,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党既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又要发挥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依法治国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要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第三,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方面。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任何人违反宪法法律都要受到追究,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仍然存在人治思想和长官意识,认为依法办事条条框框多、束缚手脚,凡事都要自己说了算,根本不知道有法律存在,大搞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这种现象不改变,依法治国就难以真正落实。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首先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引导各级干部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

我们必须认认真真讲法治、老老实实抓法治。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如果在抓法治建设上喊口号、练虚功、摆花架,只是叶公好龙,并不真抓实干,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什么大的危害,一旦问题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后果就是灾难性的。对各级领导干部,不管什么人,不管涉及谁,只要违反法律就要依法追究责任,绝不允许出现执法和司法的“空挡”。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依据。

第四,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必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法律才能为更多人所自觉遵行。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规范人们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来引领道德风尚。要注意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使法律法规更多体现道德理念和人文关怀,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强化道德作用、确保道德底线,推动全社会道德素质提升。

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不知耻者,无所不为。”没有道德滋养,法治文化就缺乏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坚实社会基础。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第五,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要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要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

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扎扎实实把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这次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的重大举措有180多项,涵盖了依法治国各个方面。全党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善作善成的作风,扎扎实实把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一,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贯穿决定全篇的一条主线,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全面推进总目标来部署、来展开。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落实全会部署,必须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要坚持立法先行,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体系,完善包括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在内的社会规范体系,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基本遵循。要加快建设包括宪法实施和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确保宪法法律全面有效实施。要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党章等党规对党员的要求比法律要求更高,党员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而且要严格遵守党章等党规,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

第二,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布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我们要增强依法执政意识,坚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开展工作,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执法是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全社会法治观念增强,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培育社会成员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环境,自觉抵制违法行为,自觉维护法治权威。

第三,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任务,着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发,突出重点任务,扎实有序推进。

推进科学立法,关键是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优化立法职权配置,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要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及时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人民群众关切期待,对涉及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保障人民生活、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抓紧制订、及时修改。

推进严格执法,重点是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要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要严格执法资质、完善执法程序,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确保法律公正、有效实施。

推进公正司法,要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为重点,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制度安排。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都要旗帜鲜明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绝不容许利用职权干预司法。“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司法人员要刚正不阿,勇于担当,敢于依法排除来自司法机关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坚守公正司法的底线。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树公信,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杜绝暗箱操作,坚决遏制司法腐败。

推进全民守法,必须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要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第四,着力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要。我国专门的法治队伍主要包括在人大和政府从事立法工作的人员,在行政机关从事执法工作的人员,在司法机关从事司法工作的人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把这几支队伍建设好。

立法、执法、司法这3支队伍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都十分重要。立法是为国家定规矩、为社会定方圆的神圣工作,立法人员必须具有很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具备遵循规律、发扬民主、加强协调、凝聚共识的能力。执法是把纸面上的法律变为现实生活中活的法律的关键环节,执法人员必须忠于法律、捍卫法律,严格执法、敢于担当。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人员必须信仰法律、坚守法治,端稳天平、握牢法槌,铁面无私、秉公司法。要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教育和引导立法、执法、司法工作者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恪守职业道德,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律师队伍是依法治国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大力加强律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法治作为律师从业的基本要求。

第五,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改革,坚决破除束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法治领域的突出问题,根本途径在于改革。如果完全停留在旧的体制机制框架内,用老办法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或者用零敲碎打的方式来修修补补,是解决不了大问题的。在决定起草时我就说过,如果做了一个不痛不痒的决定,那还不如不做。全会决定必须直面问题、聚焦问题,针对法治领域广大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社会各方面关切。

这次全会研究和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虽然不像三中全会那样涉及方方面面,但也不可避免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涉及面、覆盖面都不小。这次全会提出了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许多都是涉及利益关系和权力格局调整的“硬骨头”。凡是这次写进决定的改革举措,都是我们看准了的事情,都是必须改的。这就需要我们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一个一个问题解决,一项一项抓好落实。

法治领域改革涉及的主要是公检法司等国家政权机关和强力部门,社会关注度高,改革难度大,更需要自我革新的胸襟。如果心中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拘泥于部门权限和利益,甚至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讨价还价,必然是磕磕绊绊、难有作为。改革哪有不触动现有职能、权限、利益的?需要触动的就要敢于触动,各方面都要服从大局。各部门各方面一定要增强大局意识,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跳出部门框框,做到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要把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人民群众对问题解决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改革成效的标准。只要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有利于维护人民权益、维护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不管遇到什么阻力和干扰,都要坚定不移向前推进,决不能避重就轻、拣易怕难、互相推诿、久拖不决。

法治领域改革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问题都涉及法律规定。改革要于法有据,但也不能因为现行法律规定就不敢越雷池一步,那是无法推进改革的,正所谓“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需要推进的改革,将来可以先修改法律规定再推进。对涉及改革的事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要认真研究和督办。

同志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须加强党对法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履行对本地区本部门法治工作的领导责任,找准工作着力点,抓紧制定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具体意见和实施方案。要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和法治队伍建设,教育引导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法治观念、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努力把全会提出的各项工作和举措落实到基层。

下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纲)崔静一、民主政治的内涵、基本原则、主要特征(一)民主政治的内涵1、民主:古希腊语demos(人民)和kratelnc(治理),合在一起构成“民主”,意为“人民的统......

    第四课 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范文大全

    第四课 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 1. Q:从国家政治制度上说,民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A:国体 政体 政党制度(P87) 2. Q: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什么? A:人......

    第四课 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

    第四课 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 第一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1. P87 民主的含义: 民主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包括国体、政体、政党制度等。 2. P88 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质: 人民当......

    继续教育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四

    一、单项选择题 第(1) 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2分】 A. 执法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 B. 执法为民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行政法原则的......

    心得体会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心得体会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课程进行到第四周,我发觉不少教授都把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各项课题放在中国历史变迁的进程中、放在人类文明前进的大环境中来分析研究。......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状元源 http://zyy100.com/ 免注册、免费提供中学高考复习各科试卷下载及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各科资源下载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96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考试标题 下试卷 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25 道,多选题 15 道,总分 100《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分,60 分及......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89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判断题 (10 道) 1. 十六大明确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正确 错误 2. “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的“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