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课 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
第四课 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
1.Q:从国家政治制度上说,民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A:国体 政体 政党制度(P87)
2.Q: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什么?
A: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P88)
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P88)
3.Q:怎样理解邓小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句话?(民主建设的重要性)
A:(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
(2)民主构成社会主义的四位一体的目标。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才能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把人民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P89~90)
4.Q: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表现是什么?
A:(1)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
(2)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
(3)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障的民主。
(4)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P90~91)
5.Q: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四个方面?
A:(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参与管理国家失误和社会事务的根本政治制度。(间接)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间接)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权力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间接)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P92~93)
6.Q: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包含哪些组成部分?
A:村委会 居委会 职代会(P93)
7.Q: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A:有法可依(根本前提)有法必依(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权威体现)违法必究(强制力体现)(P99~101)
8.Q: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如何?
A: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1
(2
(3(P102~103)
9.Q: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A:(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公民)。
(2)依法治国必须强制化、法律化。
(3)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P106)
10.Q: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A:(1)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3)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P107~108)
11.Q: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如何?
A: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法治是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是以
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到的觉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两者范畴不同。(P108)
12.Q: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要求(=最根本的特点)是什么?
A:最根本的要求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和本质要求。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P111)
第二篇:第四课 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
第四课 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
第一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1.P87 民主的含义:
民主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包括国体、政体、政党制度等。
2.P88 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质:
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根本准则: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P89~90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民主是其中之一)重要目标是什么
民主与富强,文明,和谐构成四位一体的目标。为什么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① 只有~才能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共
同奋斗。
② 只有~才能把人民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
进行。
③ ~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先到化的重要目标。
4.P90 民主在当代中国的主要实现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5.P90~91 社会主义民主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具体表现
① 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领导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② 中国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③ 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证的民主
④ 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
6.P91 什么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就是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路?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参与管理国家5和社会事务的根本政治治度。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
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④ 基层民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之一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
7.如何坚持人大制度
① 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
② 进一步完善政府执政效率
③ 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制度的保护
什么是基层民主制度?
这一制度包括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体系。为什么要坚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通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如何坚持完善?
① 就是完善村民自治,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② 完善市居民自治制度,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③ 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9.P93~94 如何进一步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① ~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民主制度建设的参与者,促进者,推动者。
② ~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认真克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克服官僚主义作风、严惩腐败现象;进一步完善对权力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有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民主观念和法律意识;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10.P95~96 如何推进基层民主,增强民主意识?
① 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群众身边的民主,能够最有效的保障人
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民主最直接喝醉具体的体现)
② 开展民主和法治的宣传教育,替身基层群众的民主素质。
第二节民主与法制不可分
11.P99~103 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含义与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指要立法,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前提),有法必依(中心环节),执法必严(社会主义法治权威的体现),违法必究(社会主义法治强制力的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保障:a.社会主义法制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b.社会主义法制为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指明了方向
c.社会主义法制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
第三节实施依法治国 建设政治文明
12.P106 依法治国首先是以宪法治国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①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② 依法治国必须制度化、法律化。
③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为何把依法治国当做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由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具有普遍的效力和至上的权威。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14.P107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① 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案的重要保障
②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③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15.P108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意义:
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法治是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德治是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
意义:两者结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长治久案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16.P109~110 建设政治文明的目标是什么: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更加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为什么建设政治文明: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为其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可靠的制度保障。建设政治文明的意义:
① 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的保障。
② 从制度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从而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
③ 增强整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④ 从制度上保障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充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有利于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意义。
17.P11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及其根本特点)
① 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党的领导
②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③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④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最大特点)
第三篇:第四课民主政治依法治国题目
第四课民主政治依法治国
一、填空题
1、民主,从根本上说,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党制度等。
2、因此,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4、我国已经建立的农村村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自治体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5、坚持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中外一切治国经验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6、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特点和最根本的要求是坚持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单项选择题
1、基层民主是(B)
A、最能实现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B、培养群众直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学校
C、我国公民行使权利最主要的途径
D、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的政治权利
2、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意味着(C)
A、党是立法机关,要参与国家立法B、我党作为执政党,地位应当高于法律
C、党领导人民制定和遵守法律D、国家立法、执法机关都对党负责
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无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D)
A、正确的政治方向B、良好的政治环境
C、可靠的制度保障D、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公安部提供的数据表明,近几年我国破获的大案要案中,绝大部分案件的侦破都与人民群众的举报和提供有效线索密不可分。这说明(B)
A、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的前提
B、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发挥力量的源泉
C、社会主义法制为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指明了方向
D、社会主义法制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
三、不定项选择题1、2011年7月7日,公众期待已久的首次土地违法问责结果公布。73个市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被给予纪律处分,24个市县政府负责人被给予组织处理,4人因经济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这次问责体现了(ACD)
A、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B、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权威的体现
C、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D、建设责任政府的目标
2、在2987名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省级政府组成部门领导干部代表比上届减少了三分之一;一线工人代表比上届增加了一倍以上,基层农民代表比上届增加了七成以上;三位农民工代表进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在历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是第一次;妇女代表比上届有所增加。下列选项中不能正确反映这些事实的选项是(A)
A、直接选举是我国选举制度的主要形式B、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在逐步完善
C、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D、我国全国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3、据统计,在4月25日至5月31日全国人大网上征求个税调整意见期间,征求意见数超过23万条,创下人大单项立法征求意见数之最。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起征点提高到每月3500元,第一级税率将为3%。这表明(AC)
A、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在不断健全和完善B、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
C、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民主意识不断提高D、人民代表大会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4、近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进行的村委会干部直接选举,取得了良好效果。这表明(D)
A.我国具有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B.直接选举是我国选举制度的特色
C.我国公民具有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D.参加选举是农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5、2011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温家宝一共回答了20多个问题,主要集中于物价、房价、收入、个税、户籍等方面。这是温家宝总理连续第三年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这说明(AB)
A、“中国式民主”正在随电子政务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快速推进
B、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C、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权利随技术进步得到扩大
D、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6、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包括(ABCD)
A、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B、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C、人民的各项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D、社会秩序更加良好
四、简答题
1、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哪些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
中国的民主是有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
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证的民主
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
2、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3、自2011年5月中旬开始,北京律师李劲松,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向20多个国家部委、省市政府机关,发出了“要求行政机关依法公开三公消费具体开支详情”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获得13部委回复。目前,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和国家文物局已经公开了自己的“三公经费”。(注:三公经费指公务接待费、预因公出国(境)费和公务公车购置及运行费)请运用学过的政治常识简要回答:
(1)李劲松律师的行为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什么?
人民当家作主
(2)公民要求政府信息(如三公经费)向全社会公开的意义有哪些?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2、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努力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
3、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我国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
五、分析说明题
印度“我行贿了”网致力于揭露腐败的市价,讲行贿和不行贿的故事,向民众传授规避腐败的秘籍,被人称为“是一个借助网络掀起的人民运动”,也得到了来自印度政府的支持。但是我国国内克隆印度“我行贿了”网的“我贿赂了”、“可可部落”等民间反腐网站却处境艰难。在东北某市,两个民间反腐网站盯着当地政府不放,最终因“敲诈勒索”入狱,并按照上限判了刑。
请运用政治常识进行分析:
(1)你如何评价民间反腐网站的存在价值?
民间反腐网站的出现及存在反映出人民政治参与的强烈愿望。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当家作主,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进行政治监督。民间反腐网站的存在还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公务员接受来自人民群众、社会公众的监督,真正执政为民,不会滥用权力、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保证清正廉洁,做好国家机关工作。
(2)要使中国的民间反腐网站更好发挥作用,你认为需要哪些方面的条件?
如: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制定民间反腐的法律法规,使民间反腐有法可依;国家加强引导和扶持,更好发挥和利用民间力量推动反腐工作等。
第四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障。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始终不渝地坚持民主法制的社会主义性质。发展民主必须健全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民主必须通过法制来体现和保障。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保证我校的安全制度顺利实施,对我校社会治安治理工作计划做如下安排:
一、认真贯彻落实教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继续做到四个到位。要牢固树立“防范为主,安全第一”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各项制度,安排部署学校的安全工作,专人负责,排查一切不安全隐患,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坚决杜绝因管理不善,制度不严,责任不明,重视不够发生的以外事情,学校及时向教委汇报,听后教委的处理。
二、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学生老师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要进一步推进民主管理,校务公开制度,推进我校民主建设,依靠教职工办教育。深入学习,宣传邓小平法制理论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基本方略,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的法律权益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意识,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法制意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把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校和依德治校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我校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全面落实学校治安和普法工作的各项任务。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学校,争夺创安杯”的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我校要全面落实签定的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落实责任,全面完成责任书的指标任务。采取多种措施,以防为主,有效的杜绝事故的发生。继续加强学校的防范保卫工作和消防措施,学校继续开展安全巡逻制,做好节日假日安全管理制度和接班的检查签字制,签定学生“人身安全责任书”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建立健全学生护送制度,每学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防范和安全意识。组织宣传学习“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使学生文明行路,保证自身安全。严禁学生游泳、高攀、公路边上玩耍,严禁玩耍易燃易爆,有毒物品。明确学校和教室对学生只“教育保护责任”,而不具有“临时监护人职责”避免学生发生事故,受害学生家长无依据追究责任的不良现象,确保学校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四、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演讲、报告、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教育,杜绝一些不良现象在校内发生,禁止学生吸烟,争创“无烟学校”。
五、我校†††††ⰱ愢ⰱ
汦㵯㰰牣∾ⰱ䭈ⰱ匠慴瑲敒潣摲††††††ⰱ愢ⰱ牶㱸牣∾ⰱ䭈ⰱ匠
潴剰捥牯Ɽ†††††††ⰱ丢湯≥ⰱ䭈ⰱ匠潴剰捥牯Ɽ†††††††ⰱ丢副獥潰獮≥ⰱ䭈ⰱ敔浲湩瑡剥捥牯Ɽ††∠格〱㰾ㅨ㹂ഢ䠊剋ⰱ吠牥業慮整汐祡ⰱ††††㰢ㅨ㸰格㌰∾ⰱ䭈ⰱ扁牯側慬Ɽ†††††∠格〱㰾と㸳ഢ䠊剋灏湥慈摮敳Ɽ††††††ㄠⰱ∠瑡昫汣獡㵳㰸牣∾ⰱ䭈ⰱ传数䡮湡獤瑥††††††ⰱ愢ⰱ汶㵳㰲牣∾ⰱ䭈ⰱ䰠湩卥瑥汐祡潆浲
瑡†††ⰱ∠瑡瘫浳㈽㠬〰ⰱⰱ㰰牣∾ⰱ䭈ⰱ䰠湩卥瑥汐祡潆浲瑡†††ⰱ∠瑡昫潬㈽挼㹲ഢ䠊剋楌敮敓側慬䙹牯慭ⰱ†††㌠ⰱ∠瑡瘫瑧ㄽㄳ挼㹲ഢ䠊剋楌敮敓剴捥牯䙤牯慭ⰱ††ㄠⰱ†愢ⰱ獶㵭ⰱ挼〸〰㹲〬〬ഢ䠊剋楌敮敓剴捥牯䙤牯慭ⰱ††㈠
第五篇:依法治国
人民日报社论:实现依法治国的历史跨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支撑。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回应了人民呼声和社会关切,必将有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
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三个方面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我国,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我国法治与西方所谓“宪政”的根 1 本区别。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法者,治之端也。”今日中国,法治正在成为国家治理理念、社会共同信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向国内外鲜明宣示,我们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
人民日报评论员: 用法治中国凝聚复兴力量
——标注依法治国新高度①
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首先是法治的中国;一个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首先是法治的社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是制度建设和治理方式的法治化。
金秋十月,正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我们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18个年头之后,法治中国的建设将展开新的蓝图、迈向更高境界。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着眼未来,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建设作出重大部署,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注和期待,表明了党中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从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明确“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从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扬法治精神、发展法治理论、运用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指明了方向,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根本遵循。
两年多来,正式废止劳动教养制度,表达着推进法治的决心;“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确立着司法改革的原则;“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展现着依法行政的步伐;首次集中清理党内法规制度,近四成被废止或宣布失效,传递着依法执政的决心;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党和国家建设的各层次领域,都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向着制度化、法律化不断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回应着公平正义的群众诉求,诠释着现代治理的题中之义,激发着改革发展的前进动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法治中国的主线日益清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体现在哪里?在党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幸福的过程中,法治既是必要途径,更是制度保障。唯有依靠法治,3 依靠宪法和法律体系才能凝聚共识和力量,保证中国社会可持续的发展与稳定。坚持依法治国,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法治中国,就是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以法治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合法权利,弘扬和践行法治这一价值理念,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打牢深厚的群众基础。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弘扬法治精神,凝聚法治力量,我们就能在创造经济奇迹之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明,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评论员:用法治精神推进改革大业
——标注依法治国新高度②
人们常用“前所未有”来描述深水区的中国改革: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涉激流,行险滩,靠什么冲破观念障碍、纾解发展之困?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推动中国改革破浪前行,离不开法治的引领。
“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总书记的要求,正是对改革与法治关系的深刻总结,也明确指出了继续推进改革大业的法治路径。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蓝图中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到正在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一年之间,两大主题,宣示了我们党高扬法治旗臶、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格局的坚定信念。
靠法治为改革护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经过30多年的实践,中国改革的路径正在发生鲜明变化。如果说,过去的改革更多靠的是“摸石过河”的勇气、以“破”为主的血性、先行先试的闯劲,那么今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确立,明确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们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时代;深水区的利益藩篱,攻坚期的复杂难题,则呼唤着用法治理念去破解。把改革主张转换成法治主张,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才能确保 4 改革有秩序、不走样,行稳致远。
以法治作为改革的压舱石,是转型期中国的内在要求。法的基本价值之一,是其安定性。这对于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国而言,尤为重要。这种安定性,不仅体现为政策制定不能朝令夕改、决策出台必须于法有据,更体现为在一个高速前行的转型社会中,对社会秩序和价值理念所起的稳定作用。法治是指引中国改革这艘航船风雨中不变航向的灯塔,是阻拦奔腾的市场经济之川不溢出河道的堤坝,是守护三十多年改革成果不被蚕食的坚强卫士。在法治的框架内处理各种矛盾和改革,寻求法治之下的最大共识,这是中国改革持续向前的制度保障,也是全体人民的福祉所在。
法治的力量有多强,两年来的实践是最好证明。不断出台的各类规章制度,细大不捐的19项反“四风”禁令,有力推动了“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政治改革;国务院一年多取消和下放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让市场“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极大地释放了社会活力。从激活市场到简政放权再到调整结构,问题导向的中国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渐入佳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法治精神渗透在各项具体改革领域里,化成制度轨道,确保改革巨轮稳健行进。
“我们生长在一个令人激动的时代,要做改革的弄潮儿。”而法治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界限。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法治中国,不仅有法可依,而且是良法善政;法不仅要定纷止争凝聚共识,而且是对民族精神的提炼和升华;不仅意味着更完备的制度与秩序,也意味着更多的公平和正义。法治护航的中国改革,必将创造出属于自己民族、并有益于全人类的现代治理体系和新的制度文明。
人民日报评论员:用法治观念夯实执政根基
——标注依法治国新高度③
如果把国家发展比喻成动车飞驰,法治就是铁轨;如果把治国理政比喻成建桥筑楼,法治就是支撑。正在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中央全会上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加快法治建设、提升法治理念、彰显法治精神,因而备受关注、令人期待。
“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十八大结束不到一个月,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就指出,要“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近两年来,既有理论层面的深邃思考,又有实践层面的周密部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不断推进,体现出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变化、执政水平的新提升。
法治成为根本遵循,执政方式更加规范、更加有序。国务院取消和下放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防范冤假错案的制度规定不断出台,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堪称密集的法治建设举措,背后正是我们党通过法律治国理政的清晰思路。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两个“三位一体”,不仅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了更加完整系统的规划,也说明我们对现代化历程中治国理政的规律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
法治成为共同信仰,执政理念更加科学、更加现代。从强调“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到告诫“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从反对“以权谋私、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到要求“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依法治国不仅是治理的革命,也是触及党员干部灵魂的革命。当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有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当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自主选择,法治的引领和规范必将不断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建设法治中国,正需要我们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党能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才有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平司法、全民守法。党能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 6 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才能引导全社会守法崇法,树立法治信仰。把法治落实到国家治理、政党执政、政府行政各个层面,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事业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障。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改革攻坚期、发展机遇期、社会风险期“三期叠加”的今天,如何运用法治改进党的领导,是全党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期待。行进在民族复兴之路上,执政党只有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方式,才能为法治中国树立最坚强的柱石,为执政兴国夯实最深厚的根基。
人民日报评论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法治保障
——一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对于行进在现代化之路上的中国,法治是繁荣稳定的基石;对于掌舵民族复兴航船的中国共产党,法治是执政兴国的支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凝聚了全党智慧,体现了人民意志,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必须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扎实抓好落实。
“以律均清浊,以法定治乱。”如果说17年前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伟大航程,那么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是在这条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体现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认识的突破、手段的创新。全会提出的新观点、新举措,必将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制度框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法治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 7 出的重大抉择。改革开放以来,从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确定依法执政基本方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到建设法治政府、完善司法体制,中国发展的进程,也正是法治进步的过程。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今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可说前所未有。快速发展期,面对多元利益诉求如何定纷止争,促进公平正义?改革深水区,面对多样实践探索如何划定边界,掌握改革航向?社会转型期,面对多变思想观念如何调和鼎鼐,凝聚广泛共识?越是在关键时刻,越需要发挥法治的作用,让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以法治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要准确把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全会决定,就需要把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放在这样的高度来理解。
这次全会提出了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涵盖了依法治国各个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法治中国的宏图正在徐徐展开。只有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善作善成的作风,落实好全会的重要精神和全面部署,才能沿着法治道路、建设法治中国,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民日报评论员: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二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目标引领方向,目标凝聚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正确的道路,必须 8 树立明确的目标,才能汇磅礴之力、收长远之功。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总目标,是贯穿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只有准确把握这一总目标,才能把全会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现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持和拓展。在这一根本性问题上,我们必须树立自信、保持定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去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总目标来部署、来展开,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才能不断为法治建设提供动力、激发活力,切实把全会部署落到实处。
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处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只有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治理现代化,才能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赢得新胜利,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正如全会对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阐释,既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根本政治方向,也包括形成五大法治体系的重点任务、“三个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的基本原则、“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总目标的丰富 9 内涵,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来把握总目标、落实总目标,才能谋划有主见、做事有章法,不断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蓝图已绘就,目标在召唤,人民在期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开创法治中国的新境界。
人民日报评论员: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三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要有坚强的政治保障。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十八届四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这个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基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978年,中国只有宪法和婚姻法等寥寥几部法律。而截至2014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已经达到242部。这样的数字,折射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科学立法推动社会转型,简政放权打造法治政府,司法改革保障公平正义,法治思维化解矛盾纠纷……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坚持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中国的蓝图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此次全会,再次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体现了一以贯之的治国思想、执政理念。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10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法治与西方所谓“宪政”的根本区别。
当前,社会转型进入深水区,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从打虎拍蝇反腐败到全面深化改革,从民生持续改善到生态文明建设,要把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离不开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末端治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至关重要。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党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员干部要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恩格斯说过,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臶,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要我们党旗臶鲜明了,全党都行动起来了,全社会就会跟着走。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我们就一定能完成好执政使命,建设好法治中国。
人民日报评论员:用法治为全面深化改革护航
——四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改革驶入深海,离不开法治护航。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都需要法治提供全方位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法治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中国社会进入深刻变革期之后,无论是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还是调节社会关 11 系、规范社会行为,都需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确保各项改革事业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从我们党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反复强调,到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一以贯之强调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再到党的十八大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法治与改革始终相伴随。从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到这次四中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就是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框架内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在法治保障下不断深化改革。
今天,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如不及时以法治方式疏浚改革洪流,以法治思维化解矛盾淤积,减少利益调配带来的社会震荡,缓解结构调整造成的转型阵痛,势必引发新的矛盾。在法治的引领下推进改革,在法治的框架内规范改革,是中国改革持续向前的基本保障。
建设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是改革的应有之义。中国的改革发展早已令世界瞩目,但也要看到,以往发展中产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人民维护合法权益的“重武器”。直面问题、聚焦问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发挥法治调和鼎鼐的作用,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切实促进公平正义,才能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顺利推进。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搞好法治建设。改革经验告诉人们,市场只有和法治相结合,才能克服市场机制的盲目性。同样,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需要从解决人民最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等问题入手,依靠法治营造更加公平、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舟楫相配,得水而行。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滚滚向前,共同放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人民日报评论员:以法治守护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
——五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法者,天下之公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着眼于依法治国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方面,对以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了全方位部署。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中,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法治守护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科学立法是引领。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才能筑牢人们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坚实平台。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严格执法是关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解决好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等问题,惩治执法腐败现象,才能确保法律公正、有效实施,牢牢树立起法治权威。
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保障。“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无论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还是优化司法职权配臵更好服务于民,或是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都是为了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全民守法是基础。“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而应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担当起法治建设的责任。同时,13 也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全民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就有了最可靠的保证。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六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贯穿全会决定全篇的一条红线,是管总的东西。在走什么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全会释放了明确的信号、指明了正确方向,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从1954年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到改革开放后重启“法律之门”;从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我们在长期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法治建设道路。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沿着这条道路前行,既不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更不全面移植、照搬照抄,才能解决中国法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 14 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三个方面,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才能立足中国实际建设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重大课题,有许多东西还需要深入探索,但基本的东西必须长期坚持。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力有序推进法治建设,这是根本保证;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民权益,这是本质要求;只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这是基本方式;只有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才能与国情相适应、与社会相对接,这是基本前提。这“五个坚持”,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决定着我们能不能搞好法治建设、迈向法治中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应当毫不含糊、立场坚定,不为噪音杂音所扰,不为错误思潮所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