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资源整合自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开展以来
一、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我校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基本解决了小学布点多、规模小、条件差和教育资源浪费、办学效益低下的问题,有效缓解了师资紧张的现状,教育资源配置更合理、规范、优化,极大提高了义务教育的实施水平。薄弱学校的数量逐渐减少,优质教育的资源的覆盖面在逐渐增加,教育教学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截至目前,全乡共有小学5所,初级中学1所。
二、教育管理创新做法及取得成绩
1、本校的《走进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上、中、下)顺利出版,下学期正式开课;
2、和平中心学校“3127”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并全面推广;
3、中学成功召开初三学生誓师大会,给初三学生颁发邀请函,开展了“校长室做客”活动;
4、各校了成立音乐、美术、书法兴趣小组;
5、和平中学办学理念形成:以“和平中学”的“和”字为价值核心,提炼打造“和中”精神,作为我们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即和衷共济,创优异成绩;和谐发展,办特色学校。
6、学校大力弘扬先进,通过发喜报、出光荣榜等形式对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师生进行宣传和褒奖,使学校形成了一股争先创优的正能量。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感恩教育
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感恩教育
哈拉也木勒乡寄宿制学校税国建
什么是感恩教育?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我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其实在农村应将感恩教育定位为德育,即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农村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让感恩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地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我认为,学校的感恩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了解感恩教育的现状,重视感恩教育的意义
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现代教育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自觉成长,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为所欲为。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时,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多么的危险,多么悲哀啊,难道还能够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亡羊补牢”,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
二、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家庭、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
“人之初,性本善”。感恩意识的缺失,归根到底还是缺乏感恩意识的教育培养造成的。通过教育培养,可唤起青年学生的感恩情怀,让他们学会感恩。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而又紧迫的必然要求。培养青年学生的感恩意识,要首先加强亲情教育,教育孩子从感念父母之情出发,不断树立浓厚的师生情、同窗情、母校情,通过亲情产生感恩,通过师情形成敬重,通过友情增强乐群,通过校情促进沟通,进而通过博爱感恩社会。
1.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这一人生第一课堂的作用
感恩意识的培养着先要从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开始,这是感恩教育的基础。要打好这个基础,发挥好家庭教育这个人生第一课堂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父母及家庭成员要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自己的感恩意识。其次,家庭成员之间也要做到互相感恩,形成感恩教育良好的家庭氛围。第三,要引导孩子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以“养子不图回报”为由忽视了孩子对父母的感恩教育。施恩不图报是高尚的,受恩必报是必须提倡的,要教会孩子对父母及他人的关心帮助说声“谢谢”。孩子做了对父母及他人有益的事情,哪怕是吃饭时给你拿了一双筷子,你也要及时向孩子说声“谢谢”,让孩子在这种相互尊重、相互感激的家庭氛围中,耳濡目染地培养感恩意识。
2.强化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地方。1994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培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教育也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系统地、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首先,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作为班主任,每天抓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孩子每天就守纪律,讲礼仪,把日常一举一动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另外,与家长做好沟通,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使之耳濡目染,并内化于人格之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上课老师很辛苦,我们要认真听讲,就是感谢老师;同学打扫卫生不容易,不能乱扔纸屑,就是感谢同学;告
诉他这件衣服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这本书是哥哥姐姐送你的,你要谢谢哥哥姐姐;寄宿生每月的生活补助是国家给的,你要感谢祖国,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教育的载体。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第三,要注重教育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感恩。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在感恩实践中接受感恩教育,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感恩中体验感恩的真谛。具体做法是帮助孤寡老人,贫困家庭,伤残疾人员等。
第四,教育学生感恩生命。让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报答父母最好的方法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懂得感恩生命,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而不至于破罐子破摔甚至草率轻生。
第五,感恩教育要贴近生活。“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或许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感慨”。感恩教育也不需要“高大全”,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学习生活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切莫让学生感到感恩是英雄和伟人的事情,自己望尘莫及。
最后,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要做好表率。在学校中、在学生日常交往中,得到学生的帮助,老师始终要对学生的付出表示感谢,让孩子在洋溢着浓浓的感激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在学校里,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思想动员上,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搭建实践的舞台,教给孩子感恩的方法,把学会感恩落实到生活中去。如开展“讲文明懂礼貌”活动,让孩子学会极其简单平常的礼貌用语“谢谢”。如 在“三八”妇女节这一天开展“感恩妈妈”活动,可以布置孩子送给妈妈一份礼物,给妈妈做一件事或给妈妈写一封表示感谢的信回报妈妈爱。母亲节让学生参加“做一顿早餐”活动,感受母亲的辛劳。在感恩老师方面可要求每个孩子从平常小事做起,遇见老师的时候真诚地问候并主动让路,尊重老师。在教师节这一天开展“感恩老师”活动,可以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也可以寄一张贺卡,送上祝贺,关心老师。把感恩的心带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在感恩自然方面,可开展“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中队活动,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在感恩社会方面,可以“感谢祖国”为题,开展演讲活动等等。
3.全方位营造社会感恩教育的浓厚氛围
社会就象一个大染缸,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就是染料,处在身心发育阶段的孩童学子就象一匹匹洁白无暇的布。染料是什么颜色,布就会被染成什么颜色。因此,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优化社会环境,净化社会空气,形成昂扬向上、团结友爱的社会风气,对青少年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培养、对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舆论阵地作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宣传科学理论,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大力开展感恩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营造人人“饮水思源”的感恩氛围。既要广泛宣传任长霞、牛玉儒、徐本禹、洪战辉等人的感人事迹,让更多的人“感动中国”,也要大力谴责那些感情冷淡、不知感恩图报的人和事,在全社会形成感恩光荣、不感恩可耻的舆论氛围和人际环境,让不感恩报恩的人无地自容。
其次,要净化网络和影视作品。一些网站卑劣粗俗的宣传内容,少数影视作品粗制滥造的不文明、不健康情节,已成为影响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垃圾”,必须加强网络和影视作品管理,多建“红网”,多编名剧,多出精品,免使学生遭受腐朽思想的侵蚀。
第三,利用“红色”资源,加强“红色”教育。充分利用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教育资源和革命圣地等“红色”旅游资源,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激励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爱人民,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三、感恩让中华民族更有希望,社会更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中国人历来讲究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领导的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同事的协助之恩,他人的救命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军队的保卫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等等。唤起人们的感恩意识,却不仅仅是以德报德、感谢对你有恩的人。真正懂得感恩的人,更应学会感激伤害过你的人,因为他会磨炼你的意志、增进你的智慧、觉醒你的自尊、甚至教会你的独立,他是使你在磨难中成长的人。这是感恩的崇高境界。“引导人们懂得感恩,并不断从中学会尊重人,在感恩中达到人性的自觉,这对于进一步净化、丰富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激发人们超越凡俗,走向崇高,并进一步达到完美的精神境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这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当属异曲同工。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谁都有窘迫的时候,窘迫的时候施人以援手对被救者是一种帮
助,对施救者也是一件乐事。中国有古语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据历史记载,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只要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世界也因此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这样也会使得我们所处的社会更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但愿从娃娃抓起,让更多的美德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第三篇: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调查数据填报通知
各中学、学区、幼儿园、县直教育单位: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专项调研的通知》(张教发【2013】2号)安排,在本学期放假前将对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开展深入摸底调查,为了避免在寒假期间造成工作反复,要求各校理清表间逻辑关系,准确填报如下表册,并将所有表册于1月11日前上报相关股室,同时上报电子稿,现将表格的填报要求说明如下:
一、附件1填报与计财股高全国联系,报计财股。
二、附件2-4填报与基教股联系,报基教股,具体要求为:
1.学生情况调查表(附件2),由每个学校填报(一校一表),表中寄宿条件一栏具体填学生人数,学区将表集中收交基教股(本表上报一式两份)。
2.学生情况汇总表(附件3),各校都要填报,各学区汇总本学区所有学校情况(一个学校占一行),表中的数据要保持与附件2一致。
3.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一览表(附件4),仅学区填报,其他学校不填(只有1年级、2年级学生的学校按教学点填报),此表报基教股。
4.附件2-4中幼儿数不做统计。
三、附件5-7填报与项目办联系。此表报项目办。
具体要求为:
1.根据2009年《校安工程鉴定报告》,完成表5中的C、K、M、P列。学校类别填“高中”、“初中”、“小学”或“教学点”。其它内容请不要改动。(教学点由合并学校填报)
2.表
6、表7以学校为单位,按单体建筑逐栋填报,一校一表。这两张表中要真实反映2009年以来进行了重建,拆除、停用、维修加固等情况。重建学校的在备注中写上“重建”字样。监测员填校长。学区按表5中的学校顺序汇总上报。
3.撤并中学由现寄宿制小学负责。
第四篇:从教育实践到理论认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理性审视
从教育实践到理论认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理性审视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陈鹏1
陕西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蒲城校区)孙战民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为了追求普及与提高,进行了多次的布局调整。这些调整一方面推动了教育的普及,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结构,提高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和矛盾,违背了布局调整的初衷。本文在反思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实践的基础上,试图疏理布局调整的经验,厘清布局调整过程中的问题,并就未来特别是西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策略与走向提供建议。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反思,策略,走向
1中小学布局的内涵,建国以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历史沿革
2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的, 建国以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反思
3当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经验与问题分析
4未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策略与走向
在教育变革时代,我们有必要对教育变革的基本态势和主要趋势有清醒的认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农村教育实践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在新的历史关头,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对教育决策的影响及产生的结果进行甄别,对教育决策的运作机制及前提假设进行评论,对教育决策的合理性及公平性进行衡量,从而确保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当然,关注现实的目的并不止于反映现实,更不是要固守现实,而是要在认识现实的基础上去捕捉未来的发展动向,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明确未来的变革愿景,去创造更美好的教育未来。
一、建国以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历史沿革
学校布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学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结构,它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
2口分布状况密切相关。学校布局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教育的公平和
质量,并最终决定教育的发展。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从建国以来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4年,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为了实现迅速普及初等教育目标,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将工农速成学校、业余学校、识字学校等正式纳入学校系统,形成工农速成教育、成人业余教育和正规教育三足鼎立之格局。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到1952年,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49.2%,小学毕业生升学率高达96%3。60年代初——当时从中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在“大跃进”风潮中急剧膨胀,教育规模瞬间扩充数倍,随后“三年自然灾害”,教育规模又急剧萎缩,大批学生被迫失学,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由1952年的96%骤降到1962年的42.6%,初中。。。。。4第二阶段1964-1978年,1964年毛泽东发表著名的“甲辰谈话”,对农村教育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提出批评。在“文革”中,大批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年从城里下放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农村学校大量设立,民办教师也大量出现,全国农村迅速形成了大队办小学,公社办初中,县(区)委会办高中的新格局。农村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升学率陡然攀升,前者从1962年的56.1%上升到1976年的97.1%,后者则由42.6%升至94.2%5。在入学率和升学率迅速上升的同时,农村教育设施的薄弱,教师数量的短缺及素质的低下,以及教育内容的贫乏和单调,自然影响到当时的教育质量。第三阶段,1978-90年代中后期,自1978年开始的教育改革,重点放在重建高等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教育部开始了以“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为主的教育重建。此后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被大幅撤1陈鹏,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孙战民,陕西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
234
5销和合并,小学有1977年的94﹒9万减少到1985年的76﹒6万所,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由18﹒2万所减少到不足7万所。分别减少了19﹒3﹪和62 ﹪6。同时教学人才和资金迅速向城镇回流,在城镇中小学数量增加的同时7,农村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持续下降。全国学龄儿童的入学率1977年为96﹒5﹪,1982年下降到93﹒2﹪,同期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也从92﹪降到66﹒2﹪。其中农村由89﹒6﹪降到62﹒6﹪,而这与农村学校数量减少有必然的联系。到8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和法律,如1980年《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1983年《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来加强和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出要在80年代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到2000年基
8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统计资料来看。。第四阶段,90年代中后期至今,由于影响学校
布局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的发展变化,90年代中后期开始,有的地方政府就已经着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同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也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列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当前要重点抓好的六项工作之一。因此,自2001年起各地政府纷纷制定本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广泛展开。2002年和2003年,国务院和财政部分别下达了 《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 《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各地政府根据不同情况也都加快了布局调整的步伐。从总体上看,布局调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建国以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反思
中小学布局及调整的目的主要有两点,第一,学校的合理布局追求教育的普及与公平,尽量使得适龄儿童能够普遍接受国家能够提供的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不因家庭经济,居住地域及传统观念而影响其受教育的机会,以保证教育的公平,努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第二,学校的合理布局同时追求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寻求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提高办学水平一直以来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内容,而学校是否合理布局是其影响因素之一,教育资源(办学的人力,财力,物力)特别是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发挥其最大的使用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所以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成为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动力之一。在教育实践中,两者似乎存在一定的矛盾,要保证儿童的受教育机会,普及基础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就要让儿童方便就近入学,必然要求学校数量多,学校分散,在教育资源有限情况下难以保证教育质量;而要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其最大的使用效率,学校要有一定的规模,必然要求学校数量减少,学校集中。这就涉及到两者如何才能兼顾的问题,即在保证适龄儿童受教育机会,不至于失学的前提下,考虑如何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的效率,提高教育质量。
反思建国以来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历程,可以看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也有变动性,每一次调整都不可能一劳永逸解决所有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与人口变动,学校布局也在相对稳定中努力追求自身6
与社会发展的适应与和谐,对于公平与效率的追求,在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历史上是重复出现的,这样的“钟摆现象”也并非中国所独有。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是否摇摆不定,而是我们是否会避免走极端,是否能寻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去兼顾到教育的公平与效率。
建国以来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历次调整,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都取得了教育的发展和积极效果,也出现了不少的失误和新问题。建国初期的布局调整,极大的推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同时教育质量却不断地受到质疑,教育威信遭遇挑战;改革开放以后的布局调整,政策上仍在强调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推广,但从教育统计资料来看。。。农村学校的数量却在减少,这与1978年教育部开始的以“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为主的教育重建、分级办学以及90年代中后各地追求发挥教育资源最大效率的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农村教育的质量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有了大幅提高,同时也使一部分人没有得到应受的教育,新一代的文盲和半文盲不断产生,各地的成人扫盲培训和扫盲教育仍在如火如荼的开展。认真研究历史的教训,笔者以为历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决策主体。研究教育变革,必须关注教育变革的主体问题,叶澜教授认为教育变革主体的构成具有复合性,可以分为利益主体,决策主体和行为主体三部分,认清主体之间的复杂和动态关系,强调不同主体的积极合力形成,提高不同主体的责任意识与能力,是当前我国教育变革深化和取得最终成效的重要保证9。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决策主体分析,无论是国家性决策或地方性决策,都存在决策主体单一的问题,学校布局调整决策主要是权力主体,而布局调整的利益主体,行为主体以及与专业相关的研究主体没有能够有效地介入参与,使决策成为单一的行政权的实施,难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创造性和可行性。如何实现教育决策主体的多元组合,提高决策主体的综合素质和决策能力,无疑是使学校布局调整体现时代教育发展需要,引领调整方向的关键因素。
2,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决策的原则。认真分析建国以来学校布局调整的经验事实,不难发现历次调整的价值选择存在以下问题:(1)单一的布局调整的价值取向,(2)布局调整中的行政主义(3)主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更多的考虑社会对教育的需要;
3,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决策程序
实证研究
考虑问题的角度,学生个体或社会需要叶澜,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主体及其关系。教育研究。2006.8
第五篇:商州区开展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汇报
商州区中小学体卫艺术工作汇报
商州区教育体育局
(2011年9月9日)
尊敬的调研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在这金风送爽、硕果飘香的收获时节,您们不辞劳苦、长途跋涉,莅临我区检查调研艺术教育工作。在此,我谨代表我区全体师生对调研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和衷心地感谢。
我区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始终把艺术教育当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严格执行《学校艺术教育规程》,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教体艺【2007】16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教体艺【2008】8号),把艺术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发展规划之中,各校结合自身条件和本校实际情况,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开展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艺术教育活动,将艺术教育纳入教育的全过程,不仅重视为艺术教育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而且更重视为卓有成效地开展艺术教育创设良好的氛围,下面我将我区教育简况和近年来开展艺术教育工作作以简要汇报。敬请领导专家指导。商州区地处秦岭东段南麓,陕西省东南部,是一个“八山一 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全区总面积2672平方公里,辖4个办事处,26个乡镇,405个行政村13个社区居委会,人口55万。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
所,其中完全中学
所,初级中学
所,乡镇中心小学及区直小学
所,完全小学
所,初级小学
所;全区在 校学生
人,其中高中
人,初中
人,小学
人;共有教职工4889人,其中艺术教师占9%以上,各校体、音、美教师基本配备齐全,对开展好艺术教育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维持现状。
近年来,在区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和市教育局的悉心指导下,我们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指导、因校制宜、讲求实效的方针,遵循普及和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了我国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国外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了学生的艺术细胞;培养了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帮助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了学生情操,发展了他们个性,启迪了他们的智慧,激发了他们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实施美育的主渠道。艺术教育不仅是为了传承人类文明,提升个人艺术品质,更是为了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塑造健康人格,激发人的无限创造力。艺术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我区各校都把艺术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上,加强对艺术教育的领导。学校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亲自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进行规划和布署,亲自指导、组织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从硬件建设、师资培训、课外活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并狠抓检查和落实。学校还经常将艺术教育作为校长办公会和学校行政会的重要议题,就艺术教育的具体问题展开研讨和进行决策。区局领导也经常深入课堂和活动场所,检查指导工作,了解实际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校内和社会重大的艺术活动,学校领导都亲自参加。对艺术特长生学校也给予全面关怀,重视其艺术特长的发展,充分发挥艺术教师和艺术特长生在艺术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排头兵,生力军作用。由于认识明确,领导有力,管理落实,使学校的艺术教育有了思想上、组织上和管理上的保障,艺术教育得到了健康发展。
二、健全制度、明确责任
组建务实高效的艺术教育组织体系和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是实现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区局成立了领导机构,并制定了确实可行的艺术教育各项制度,组织上有了保证,制度能得到贯彻落实,管理上到位就能保证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各校也专门成立了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分管校长担任组长,体、音、美室主任为副组长,代课教师为成员,教务处要求有关科目教师积极渗透艺术教育,具体落实在教学计划、教案中,并进行艺术教育教案的教学常规检查,把有没有渗透艺术教育内容作为评选优秀教案重要标准。这样以来目标任务明确,管理落实到位,一级抓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不留任何管理漏洞,做到了全方位、立体式、多层面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连续三年来高考我区的艺术生上线位居全市第一。
三、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开展艺术教育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源,多年来,我区狠抓体、音、美器材的建设,改善艺术教育的办学条件,2007年,我区趁国家对我区进行“普九”复验之机,争取区级财政资金120万,用于体、音、美器材的购置;2008年,我区以“普实”为契机,筹资60万元,给部分学校配备了钢琴、电子琴、石膏雕塑等音美器材,各校基本上都有 专用的音美教室,全区体、音、美达一类学校标准的有28所,达二类标准的有36所,现有音乐美术教室的学校168所,校校有体育活动场地,多媒体教室校校都有,电教设施80%以上学校达一类标准,所以给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市级以上举行的各项活动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区局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特别是今年共和国六十华诞,为了庆祝共和国生日,我们举办了多台文艺节目和艺术品展览,部分作品获得市、省级奖励,叓到社优各界和卦生家长的评。
四、强化培训、保障师资
高素质音美敘师队伍是倚好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城里学校要以专职教师为䘻,农村学校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保证音美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定期给音美教师培謭,多次请专家给做讲座,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开好艺术教育课程充分发挥艺术课堂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的艺术教肰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为了更好的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要求各学校课堂教学都尽可能多地运用投影、电脑、音响等电教手段。在教学中,不仅重视对音乐等有关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重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学习、了解、体验和感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增强学生的知觉能力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注重于塑造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艺术课程的开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教育主渠道作用,鼓励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各种活动,把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美育功能。
五、督导检查、优化配置
艺术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搞好艺术教育工作,区教育局制定了一整套艺术教育评估体系,利用每年开学初,来分别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进行检查督导评估,并将此项活动开展的好的学校予以表彰奖励,并将经验在全区推广,来促进全区各校艺术教育工作,各校自己要每年检查音美设施设备,要维修、添置和更新消耗性器材,及时查漏补缺,添补有关器材设备,并结合校舍改造、新建工程项目,积极创造条件配置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学校要管好、用好艺术专用教室和有关器材,提高使用效益。区局在区政府的规划、协调下,把艺术教育纳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关项目之中,切实改善艺术教育教学条件,并且还把艺术教育工作纳入各学校的年终考核.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尽管我们在艺术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素质教育的需求还一定的距离,在开展艺术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少数学校没有专用的音美教室,音美器材设备配置相对较低,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需要大量资金来改善基础条件,地方财政有限,希望国家设音美专项资金。二是音美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大多数教师都不是专业教师,都是兼职,需要对原有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再新补充一批年轻专业的教师。三是城乡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城里音美教师多,乡下紧缺,大学校音美教师充裕,小学校教师不足,需要进一步进行资源整合。四是受中高考影响,个别校长还不够重视,需要充分提高思想认识,期待通过中高考制度改革促进艺术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五是管理还不够规范,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规划方案,保障艺术教育顺利开展。
今后我们将紧紧围绕“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这一宗旨,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教师素质,优化配置,规范管理,优化服务,发挥作用,提高质量,不断活跃艺术教育的各项活动,努力开创具有活力、独具特色、富有创意的艺术教育新局面,形成具有我区特色的艺术活动形式和内容,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大力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综合实力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塑造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兼备的一代新人而不懈奋斗。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