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缺失
谈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缺失
---顿坊店乡黄庄完全小学 杨 宝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一篇题为《农村教育决定中国未来》的报道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
从国家近十年来出台的针对农村教育的政策中可知,国家非常重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在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国家开始在西部农村实行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免除学杂费,对贫困生还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近年来国家在全国全面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新举措将有效地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我国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那么,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如何呢?
1.农村小学学校布局散、班额小。
农村小学校布局散,班额小,一方面是教师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师资和资源浪费。以我乡2011年状况为例,全乡14所小学,共64个教学班。在校小学生1892人。一线教师92人。按现在规定的师生比,每25名学生配一名教师计算,全乡 小学只需教师76人。一线教师人数超过规定人数16人。那么,造成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其一是学校布局散。目前,我乡设4所完小,村小10所。学校均不具备寄宿制条件。
一、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到外村就读有诸多不方便,只能安排在本村就读。基本上是村小设有1-2年级,(个别有其他年级)。三年级以上到就近的完小就读。完小设有1-6年级班。其二是班额小。我乡的64个教学班中,20人以下教学班有28个,21-40人有32个,40人以上有4个。教学班数之多,教师的分配上也只能是 4个完小:一二年级包班,3-6年级二人包班,10所分校更是如此,不仅一二年级包班,高年级也只能包班。
2、课程科目多,教师工作量大
按目前新课标规定开设的课程以及每周的节数是,一、二年级开设:语文(7课时/周)、数学(4课时/周)、品德与生活(2课时/周)、体育(4课时节/周)、音乐(2课时/周)、美术(2课时/周)、书法艺术(地方与学校课程4课时/周)。这就说明一、二年级包办的教师每周上课时数为25课时。3-6年级开设:语文(6课时/周)、数学(4课时/周)、品德与社会(3课时/周)、科学(3课时/周)、劳动技术、英语(2课时/周)、信息技术(3课时/周)、体育(3课时/周)、音乐(2课时/周)、美术(1课时/周)、书法艺术(地方与学校课程3课时/周)、这说明3-6年级包班教师2人每周上课时数为30课时。
3、教师老龄化,缺少专职教师
在我乡的14所小学近百名教师中,没有一名体、音、美、英语、信息技术方面的专职教师。老教师年龄大,大多满足不了这方面的教学。近几年新分配教师中,专业对口的教师也只是少数,多数还是教学的新手。即使有这些方面的知识或者特长的教师,由于是自己包班,工作量大,也不能面面俱到。所以,体、音、美、英语、信息技术等课程的设置也只能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教材一发,书包里一搁完事。
4、教学设施陈旧,教学设备缺乏
学校硬件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与城市相比,农村学校教学设施陈旧,教学设备缺乏。硬件建设、配置滞后。我乡14所小学,包括4所完小,仅有4所完小和3所村小学配有远教设备。且也得不到有效利用。也仅有远教配备的一台电脑。顿坊店、比干2所完小虽配有实验室。但学生实验率几乎为零,得不到到有效利用。全乡所有学校没有微机室及配套设施。教育技术课也就无“机”可使。没有一所学校有标准的体育场地,合格的器材和设施。体育课也就无“体”可育。
目前农村学校教育的以上这些现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教育的缺失。
1.由于农村学校布局散、班额小,造成教师资源浪费。而在某种程度上又形成了教师的紧缺。进而造成学生知识的缺失。以小学低年级为例:X年级有15名学生,这15名学生也必须安排一名教师来教。Xx年级有20名学生,也需要安排一名教师来教。两个年级加起来学生只有35人。必须有2名教师来教。看是教师资源浪费了。可是,每一位教师要教这个年级的7门课程,加起来每周要上25节课。哪来的时间和精力备课。众所周知,备好课才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没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来备课或是没有备好课,哪来的上好课,上不好课,教育质量从何谈起。到头来,受害的只能是学生。
2.教师老龄化,没有专职教师,造成学生知识的缺失。目前,我乡教学一线教师,多数还是以前的老民办转过来的,年龄大多接近退休年龄。教教语文、数学还可以,对于体、音、美,特别是英语、信息技术根本是教不了的。虽然,最近几年新招聘了部分大、中专学生,分配到教学一线,但是,分配到学校真正用于教体、音、美、英语、信息技术这些课的寥寥无几。而是和其他教师一样的包班,或担任高年级主科兼教副科的。学校没有这方面的专职教师,即使个别教师偶尔教教,也只是蜻蜓点水,敷衍塞责。可想,学生除了整天的语文、数学外,又能学到些什么东西呢。又如何谈得上“全面发展”、“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呢。
3.教学设施陈旧,教学设备空缺。造成学生知识缺乏。学校没有体育场地,学生到哪运动。没有实验室,没有配套的器材、设施,学生如何动手实验?学生操作、实践能力如何培养。没有微机室和配套设施,信息技术课到哪上?学校这些硬件的欠缺,严重限制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知识的拓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造成学生知识的诸多缺失,以至于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相关活动,学校也显无奈,要么应付,要么弃权。
那么,如何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素质,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呢
首先,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推动教育科学发展,必须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性任务。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要着力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
其次,是国家和我省都相继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中都明确指出: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更新人才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元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第三,是重在落实。
1.学校硬件设施,要靠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配合。比如,学校运动场地,新校舍的选择等。必须有政府牵头,地方政府以及土地等部门配合实施落实。据了解,在当前的学校危房改造过程中,我市的庞寨、后河几个乡镇就规划出高标准的新校址。外地市尤其是新农村建设步子较快的新乡县、辉县、延津县等,更是首先把学校的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真正体现了“教育优先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大战略。造福了子孙后代。
2.加大农村学校资金投入,加快设施配套的步伐。目前,农村学校危房改造成效显著,步伐之快,力度之大,成绩喜人。短期内,可望基本消除农村学校的危房。确保了农村孩子学习场所的安全。但是,其他设施的配套,比如,各种功能室及配套设施,体育设施等也需要尽快落实。
3.解决师资不足问题,尤其是当前比较缺乏的体、音、美、英语、教育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教师。真正让农村的学生也像城市的学生一样,身体运动起来,歌曲唱起来,画笔拿起来,英语学起来,网上游起来。
相信,随着国家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逐步落实,我省农村中小学教育,将会迈出较快发展的步伐。农村教育的现状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注: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3.《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第二篇: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改善策略 2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改善策略
利川市谋道镇谋道初级中学
李洪星
利川市谋道镇位于鄂西部边陲,属于典型的农业之乡。以往农业以产粮、药材、种植和猪、鱼养殖业为主。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全力招商引资下,谋道镇旅游、建筑迅猛发展,当地老百姓在发展过程中受益,谋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同时也在不断地更新着谋道人的观念,谋道教育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迫使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学习、适应、发展。
一、现所处地教育现状及原因
1、教育周边环境不断恶化
以谋道初中为例,谋道初中位于谋道镇更新村三组,毗邻谋道镇街道和民生村,名曰:小庐山,这里风景优美,人杰地灵,但是这是一所迄今为止没有完整围墙的初级中学。学校虽然竭力守护校园,维护谋道人民的利益,但是作为弱势群体的教育在全民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不过是一颗小水滴。近几年来,学校校园被强行侵占修建商品房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以上,甚至学校厕所被挖塌,教师宿舍成危房。期间政府也全力参与调解,但总是以学校校园受侵占,教师心灵受创伤为结果。其他一部分学校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被侵占现象。由于谋道初中没有围墙,社会闲杂人员出入学校自由,特别是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严重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要花费很大的人力和财力来维护校园安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教育经费不足和支出结构失衡
近年,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但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品。而且投入的这些经费盲目的用于新建房舍,添置设备器材,凸显出面子工程、形象工作。对于教育的本质和核心要素却视而不见,教育成了不少人装面子、捞票子的工具。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培养有用的人才,知识、能力不是有用的绝对标准,唯社会所认同,唯能为国家所用才能称之为有用人才。目前,教师工资支出比例在教育经费中偏低,教师在物价暴涨中生活拮据,物质作为人的第一需求,精神作为人的第一追求是谁也改变不了的,由此产生的道德偏差势必影响着学生发展,更新着社会的价值观追求,当然也就改变着这个社会赖以生存的根基。教育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即学生,学生是受教育的、学习的主体,理应放在第一位。国家的贫困生生活补贴和营养午餐的确改变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说话,但是却改变不了学生亲情缺失,道德下滑的事实。有些学生在骄奢中堕落,教师在无奈中失落。教育者即教师,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导师、学习的指导者,生活的守护者,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保护,但是,这个社会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一切的社会,教师的地位不知排到了哪一位?合理的经费支出比例能体现对等的社会认同,个人才能找到价值归属。
3、师资力量薄弱,教师老龄化严重
在现行教师队伍结构中,有师范院校的大中专生,有民转公的教师,有非师范专业大专生。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教育这座大厦。师范院校毕业的老师绝大多数是中年人,他们构成这座大厦的主体,竭力的维系着教育这台机器的运作。非师范专业的多为特岗生、新进编教师,他们使这座大厦充满朝气活力,给教育全新的诠释,但是这是一支极不稳定的队伍,公务员、进城是他们人生的追求,没人能阻挡他们进取的脚步。老教师是经验和资源,但大部分老教师不会英语,不懂微机操作,带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老化,很多学校不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全面开课,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老化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主要有教师队伍的进口、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的待遇、现行教育用人机制、经济社会的发展等问题。
4、教育均衡是口号、城乡差距再扩大
教育均衡可以作为奋斗的目标,但是不可能作为现实目的,它的提出有鞭策和督促意义,但找不到现实意义。这好像是到长江里去分辨出来自小溪的那一滴水来。比如,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优秀的教师不断地招考进城就是对教育均衡的最大讽刺。城市与农村的地域差异、办学方式的不同和教师发展空间容量是农村和城市均衡不可逾越的现实障碍,除了被均衡。按现实状况去认知、分析、总结,我们不难发现,教育均衡的同时,事实只会城乡差距扩大:城镇学校在壮大,农村学校在萎缩。因为办公经费按照学生人数下拨,农村学校会不断消失,城镇学校会更加臃肿,教育还均衡么?
5、读书无用论有所回潮,学生辍学率逐年增高
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影响,教育成本成倍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加之传统愚昧思想作怪在有些学生, 家长身上,读书无用论又有所回潮。他们主观认为孩子不读书可以早挣钱,多读书,多花钱、晚挣钱。这种思想反映到农村中小学教育上就是农村学校出现了低入学率、高辍学率现象。国家教育部统计数字表明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适龄儿童的入学率逐年下降,中小学生的辍学率逐年上升。许多本该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的少年儿童却过早地走向社会,成为劳动力,维系着这个社会的当前繁荣。
6、教学设施落后,办学条件较差。
从整体上看,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少农村中小学既没有电脑、语音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虽然全国小学统一都要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但很多农村学校因为缺乏师资或者设备不齐全,这些课程基本都是形同虚设,即使开设了这些课程,也只是走走形式。事实上,很多孩子从小到大从来就没有接触过音乐、美术、舞蹈、电脑这些课程。这些在我们看来非常普通的课程,却是农村孩子的心里唯一的向往。但即便如此,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投资是必不可少的。很明显,这投资成为农民的主要负担。我们只要粗略估算一下,就可知道培养一个高中文凭的毕业生要3万多元,这对于当前这个村子的农民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几年的汗水都不一定换得到。不少视野开阔的家长认为就算教育费用再高,他们也一定要让子女完成学业。因为他们深知没有知识(或者说没有文凭)在如今的社会是越来越行不通了。就像他们自己,大多是小学文化程度,外出打工好一点的工作都找不到,只能到工地、矿井当劳工,这些地方的劳动条件很差,生活很艰苦。虽然他们自己不说,可家人都知道,他们在那些地方干活是拼了命的。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很简单,子女能好好学习,将来学有所成。虽然他们自己的生活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很艰难。但对于子女的要求,他们大多都给予满足。而这一切,作为子女的又有几人能真正了解呢?
7、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州、县、镇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中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有道是:“不管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当前不少农村初级中学,老师们早晨天蒙蒙亮,就要早起跟班辅导,晚上初中的老师还要辅导到10点钟左右,查寝后才回去睡觉时一般都在12点左右,一天下来,师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8、德育教育令人堪忧。
“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可以公开容忍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误,少数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发生冲突时,竟然给予纵容和支持。不少学生,隔代教育,父母除了钱和物给予孩子的非常有限,这就通常说的留守孩子,这一部分不少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财物、出入网吧、集结团伙、侮辱师生等现象绝无仅有。
二、解决的途径
(一)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制,改善农村教学环境,提高农村整体素质。这对减轻农民负担,培养农村人才,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小康具有长远意义。
因此,政府作为是核心,教育主管是关键,教师做事是源泉。
(二)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农村网络化、信息化。城市拥有信息、科技、文化等无形资源的优势,而这些城市先进文明,目前没有充分辐射到广大的农村,造成了农村信息资源的匮乏,使农民难以增收,制约着农村的发展。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关键在于推进农村网络化、信息化,极力架设城乡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城乡信息资源共享,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在城乡信息“高速公路”的带领下,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发展,推进农村教育。
(三)从源头上把关教师进入渠道,建立合理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激活教师的教育热情,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要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落实“科教兴区”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来抓,积极培养高水平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建设一支符合新世纪发展的合格的教师队伍。从选拔、培养、保障、管理、激励等方面,建立一套确保师资队伍建设顺利推进的工作机制。
(四)健全留守学生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安全、健康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如何解决“留守学生”的入学难问题,如何加强对“留守学生”管理难的问题,是摆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面前的头等大事。1.应该先了解学生家里的具体情况。现在每个家里基本都有电话,学生的情况可以定时与家长联系,家里可以根据学生随时发生的事情进行家访。2.建立“留守学生”住宿生成长档案。每学期学校要了解全校“留守学生”住宿生的家庭状况,托管情况,打工地点,联系方式。期末将“留守学生”学生在家里和学校的表现装入成长档案,与家长交换意见,提出教育方法。
3、从各方面关心,引导学生。(1)从生活中的小事去关爱学生。(2)在学习中用心去引导学生。4.在学生纪律方面做好严格要求。纪律是学习的保证,“教不严,师之惰。”大多数的留守孩子有着独立自理能力,但也有不少的孩子原因缺少监管而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通宵上网、抽烟、酗酒、打架、早恋、偷窃等,面对种种问题,学校应该严字当头,严肃处理,对问题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严之以威。严格要求学生,可以培养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教育上去了,就大有希望。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同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之所以能得到大面积推广,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之所以能大量向沿海地区和城镇转移,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数以亿计受过义务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作为基础和支撑,农村普及义务教育有很大成绩,功不可没。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等,都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对广大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农村全面“普九”,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二〇一三年八月十五日
第三篇: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
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正逐步形成共识,但书法课程要真正走进中小学课堂还面临诸多问题。本文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书法课程开设的意义认识不够,师资短缺问题突出,教材编写缺少论证、选用缺少指导,课程标准亟待建立,以及书法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亟待加强。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对策,并对中小学书法教育寄予期望。
关键词:中小学;书法教育;问题;对策
20世纪末期,人类进入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随着高新科技飞速发展,计算机的使用越来越日常化、大众化,汉字书写日益为敲击键盘所代替,书法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2010年7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为贯彻纲要精神,2011 年 8 月2日,国家教育部下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2012年初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也强调了对书写的要求,明确提出,小学1-6年级每天语文课安排10分钟练字。2013年1月25日,教育部又下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对该课程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教育主管部门的“组合拳”预示着书法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预期的乐观,中小学书法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应对。
一、中小学书法教育面临的问题
书法教育要真正走进中小学课堂,并非几道行政命令所能一步到位全部解决。面临的问题不少,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对书法课程开设的意义认识不够,二是师资短缺问题突出,三是教材编写缺少论证、选用缺少指导,四是课程标准亟待建立,五是书法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亟待加强。以下将分述之。
(一)人们对书法课程开设的认识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
书法课程的开设关系到国民素质的培养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作为表意为主的文字类型,其构造与使用体现了先民的思维方式、审美意识与文化心理,汉字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因子,只有通过识字、写字、用字才有可能深入体会其中的奥妙。只有通过对汉字书写的深入体验,加深对汉字构造的理解,对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的理解,才能建立起亲近汉字文化的特殊情感。如果没有这种体验和理解,面对汉字与英文、法文将会是同样的感觉,仅仅觉得都是文字而已,当我们的下一代不能对汉字文化产生民族自尊、自信与亲近的情感,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乃至国家的文化安全将会出现危机。
书法教育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升国民素质与修养,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其自身的优势。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作为以汉字书写为基础的书法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主要是靠汉字书写记录的历史。从意识形态的高度强调汉字的认知、书写与使用对于民族发展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是有一定道理的。
书法课程应作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同时是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识字与写字”是“新课标”的学段目标内容之一,新课标指出,写字要求“按笔顺规则”,“注意间架结构”,“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这些目标如有书法课程配合,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还要求学生能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一目标的实现,完全可以借助书法课程优势。也就是说,书法课程应在汉字书写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文化熏陶。汉字形体之美通过书写得以有效实现,在书写过程中还能体会到创造美的成就感。书法作为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艺术,不仅培养了中国人对于形式感的审美经验,甚至连笔顺有序、字形端正、中规入矩等法则也贯彻于汉字书写教育与伦理精神的传承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将汉字书写上升成为一门艺术,在艺术的学习、创作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领会祖先在汉字构造与书写中遵循的传统哲学精神,比如阴阳向背、虚实迟疾、黑白浓淡、揖让关联等等关系中所体现的中和思想与文化心理。我们不必勉强赋予书法课程以太多功能,但书法文化中蕴含的应有之义需要加以挖掘与弘扬,树立文化自信很有必要。
毋庸置疑,长期以来,西方文化拥有话语霸权,我国一直笼罩着文化自卑的阴影。随着我国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华文化开始复兴,理应在世界文化之占有一席之地。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文化的继承人与创造者。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程,其宗旨在于提高全民族汉字书写水平,传承汉字书写文化传统,这是国民素质教育、民族文化自信与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倡导中华文化复兴的语境下,正确认识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二)书法师资短缺是课程开设面临的主要障碍
就在国家教育部下发《意见》后的一个月,2011年9月5日,《中国文化报》记者撰文指出,北京市西城区福绥境小学每周都有书法课,但学校没有专职书法教师。湖北黄冈中学没有专职书法教师,书法课程多由语文教师兼任,但有几位比较擅长书法的教师可对学生做些指导;另外,学校还会通过电视教学等开展书法专题指导。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一位老师称,学校对教师硬笔书法水平有要求,学生中也有书法兴趣小组,但没有专职书法教师„„该记者随机调查了十几所学校,没有找到一位专职书法教师。一些打工子弟学校、条件较差的私立学校,则更少有这方面的考虑。
一门课程的开设,首先必须保证师资队伍的配备。从目前来看,全国普遍缺少书法师资。这一实际情况严重制约了书法课程的有效开设已是不争的事实。
当前中小学书法师资来源有三:一部分由学校原有语文或者美术老师兼任,一部分邀请从事书法工作或者有书法特长的社会人士承担,只有极少部分是具有书法教学资质的专业教师。前二者在书法教学中,通常会出现两个弊端,一是,语文或者美术教师往往从自己原有课堂的角度进行教学,要么变成语文课的一部分,或者直接叫写字课,要么打着“书画同源”的名号,将书法课上成了美术课;另一种情况是,书法界的非专业教学人员一般不懂教育学与心理学,其个人学力与师德修养得不到保证,就连组织教学这一环节也难以达到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要求,在书法文化熏陶 与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方面可能存在不足。这些弊端无疑会影响书法课程的教学效果,长此以往,势必导致书法课程地位的下降,最终被边缘化,乃至名存实亡。从目前书法师资的培养情况来看,要在短时间内为中小学配备足够的合格师资显然不现实。
(三)教材编写缺少论证,选用缺少指导
书法课程开设过程中,教材问题也不可忽视。一是当前书法教材编写处于无序状态,缺少深入调研与有效论证。二是教学单位在教材选择与使用方面缺少有效指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材意识淡薄。
书法教材的编写并非近年来兴起的现象,据初步统计,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各类书法教材不下数百种,大至成套的教学丛书,小至单行的临摹字帖,硬笔毛笔,大字小楷,名目繁多,鱼龙混杂。自去年教育部要求将书法教育列为必修课以后,适合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专门书法教材的编写就提上了日程。目前,从事书法教育的机构与个人,纷纷与各种出版机构联手,开始教材的编写与制作。这些编写团队中,既有从事书法教育的专家、学者主持或参与的“正规军”,也有一些出版机构和个人看中了书法教材教辅潜在市场,临时搭建的“草台班子”。据笔者调查,现在市场已经推出少数几种中小学书法教材,其中不乏由专家领衔的团队编写的教材,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有:
一、教材编写的目的不够清晰。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学习和掌握硬笔、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如果将教材编写成书法专业教学用书 就不合适。
二、教材体系不完整。从纵向看,从小学到中学的各学段应该构架一个完整的教材体系;从横向看,教学内容除了以汉字书写为中心之外,教材还需要涉及哪些书法文化内容,缺少必要的论证。
三、书法教材不能与语文学习配套。书法教材编写与使用如何与语文教学形成良性互动,需要论证。
四、教材编写脱离教学实际。因为缺少深入调研,对中小学教学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心理不够了解,教材编写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设置、训练方式的安排与评价体系的建立不能切合学生实际。
正因如此,导致的结果便是,教学单位难以选用优质的教材资源,无法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任务,各学段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教学梯次与框架,师生在教材使用过程中不能遵照教材安排进行有效教学与合理评价,甚至没有教材观念,随心所欲,缺少规范。加之课程材料包括课程原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教学指南、教师指导、补充材料、课程包(多媒体课件)等等都还处于建设与开发中,教材使用与课程运行遇到的问题可以想见。
(四)书法课程标准亟待建立
《指导纲要》参照语文等其他课程标准,对书法课程的基本理念、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与要求进行了规定,初具书法课程标准规模。这一纲要的出台,对于中小学书法课程的开设具有指导作用。但与语文等发展成熟的学科不同的是,书法课程作为新生儿,在教学队伍建设、学科体系建设、教学设施建设等方面几乎还是空白,即使我们的“理念”很好,“目标”也很明确,“内容”也很具体,也提出了符合书法教育规律的实施建议和要求,但因为种种“空白”的问题,这些“理念”能否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目标能否完全达到,教学内容能否保质完成,实施建议和要求是 否符合当前书法教育的实际,等等。当然,这只是一个“指导性”的纲要,尚未成为正式“课标”。如果作为一个“标准”,就要求全体通过努力,都能达到,才真正具有指导意义和参照作用。据笔者调查,因为缺乏经过专业训练的书法教师,《指导纲要》中“书法教育总体目标与内 容”很难完全实现。担任书法课教学的一线教师,在其自身中小学与大学阶段,尚未完全掌握汉字书写“基本技法”,“书写能力”十分有限,甚至也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现在因为书法教学的需要,赶鸭子上架,当然是难以完成相关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的。一般认为,实际运行的课程可以 分为:学者的理想课程,行政的官方课程,学校的校方课程,教师的所教课程,学习者的所学课程和所得课程。如果我们的书法课程仅仅停留在学者的理想课程,行政的官方课程,而不能落实到校方课程,那么,学生是无法完成所学课程与所得课程,获得应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贯彻《指导纲要》,如何建立符合当前书法教育现状的课程标准,是书法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五)书法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亟待加强
书法教育到底如何入手,如何深入,书法课程与教学活动如何有效计划并付诸组织、实施、评价,都是当前书法教育需要面对的问题。
中小学书法“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是书法教育本身研究的主体内容。课程实践在规划“教学内容”的同时规划着“教学方法”,接着将其投入实际运行而进行教学实践,随之进行课程和教学的评价,课程及其研究与教学及其研究密不可分。自古以来,书法并未作为一门课程进行
专门的研究,尽管有唐代欧阳询《楷书间架三十六法》、清代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教材,近几十年来,这类书法教学指导书籍出版不少,也代代心手相授,但仅仅对于书法练习方法、练习内容、学习经验进行了部分探讨,而远未涉及课堂教学方案、计划,教学过程的策划、实施。
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奥利瓦认为,课程是方案、计划、内容和学习经验,教学是方法、教授活动、实施和描述。英国教育家麦克唐纳德把课程看作是活动计划,而把教学看做是计划的运用。什么是书法课程,书法教育如何开展,书法教学如何评价,书法课如何处理好与语文课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如何利用其他课程进行书法文化教育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书法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着手研究的课题。中小学书法教育只有建立起书法基础教育的理论体系,才能称其为一门完备的学科;只有用书法基础教育理论作指导,中小学书法教育才能真正普及、推广、完善和提高。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最终会走向盲目。
当然,除以上几方面问题之外,其他诸如教学场地、图书、课件等硬件设施等也一时难以满足,所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中小学书法课程的开设与书法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解决当前问题之对策
尽管中小学书法教育面临诸多问题,但只要全社会能够从国民素质的培养与中华文化的传承,甚至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认识汉字书写文化与书法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共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相信能逐步改善该课程的“生态环境”,让书法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加大书法师资培养力度
《指导纲要》指出,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要加强书法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研学《指导纲要》,把握其基本要求,提高教师的书法教育教学专业能力。中小学语文教师应逐步达到能兼教书法。师范院校要重视培养师范生的书法教育能力。学校要充分发挥本校优秀书法教师的专长,指导和引领学校全体教师提高书写水平,为整体提高学校书法教育教学水平创设条件。并要充分发挥书法教育学术团体的作用。学校还可以聘请书法家、书法教育工作者、有书法专长的家长等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在此,《指导纲要》针对师资现状,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方案。但从长远考虑,需要从三方面着手,做好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一是要明确书法教师岗位的设置,在中小学教师系列给予书法教育工作者以独立的身份。语文教师无疑是写字教学的骨干之一,识字写字本身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但书法既然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就应有相应的专业师资。二是发挥高校书法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目前全国有书法本、专科教学点近80个,硕士点40余个,博士点10个左右。培养模式主要分两种,分别是艺术类院校培养和综合型、师范类院校培养。艺术类院校把书法作为艺术学科,注重书法的艺术性教学,综合型或师范类院校着眼点更广,注重书法的文化性教学。根据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综合型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应该加快书法教育专业的建设,培养能满足中小学书法教学需要的书法师资。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除了少数几所高校书法专业开设教育方向外,大多数院校书法教育方向空缺。三是发挥课程专家在师资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奥利瓦曾指出:“课程专家先在我们称之为课程—教学连续统一体中的课程领域起作用,继而在教学领域起作用。”[2]课程专家包括有关的课程行政工作者和决策者以及课程、教材编制者。在课程研制过程中,不仅需要他们规划出计划文件性的课程、教材,而且为了使之在课堂上有效运行,他们还需深入学校与课堂,担负起为教师提供指导的责任,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处理好课程和教学的实施问题,处理好课程和教学的评价问题,从而被赋予课程实施者即教师的角色。所以,书法课程专家可以在教师能力培养、教材使用培训、课堂教学指导等方面发挥其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
(二)尽快编写出符合书法课程特点与教学规律的教材,并及时做好选用工作。
教材编写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基础薄弱、经验缺乏的情况下,书法教材的编写面临诸多困难。根据《指导纲要》的要求,学生教材和教师用书必须依照语文新课标及相关课程标准和本纲要的有关要求,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落实教学目标;要体现书法教育的基础性、实践性、阶段性和规范性。根据各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编写教材内容,并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书法文化和书法欣赏等方面为书法教师提供典范资料和方法指导。这就需要合格的书法教材编写团队,尽快编写出容量适当,难易适度,体系合理,符合中小学书法课程特点与教学规律的优质教材。
在教材编写与选用方面,应充分发挥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的作用,分辨良莠。
在教材使用阶段,教师无疑是主要参与者。即使在课程规划阶段,教师也是直接或间接的参加者。每位教师的备课,实质就是在学校情景中班级层次上的课程规划。“显然,在课程研制过程中,教师被赋予了课程研制者角色,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也就成为课程规划、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的主体。他们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加以选择和使用,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与安排。因此,在教材选用过程中,除了课程专家要对教师进行教材使用培训之外,作为教材的编写团队应及时听取来自教学一线的反馈信息,以便对下一轮的教材修订积累经验。
(三)启动书法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尽快出台书法课程标准
书法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是建立在书法课程得以正常开设、相关教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上的。根据《意见》要求,各级教研部门要把书法教育纳入教学研究工作的范围,研究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教学规律和评价方法,安排教研人员指导学校和教师开展书法教学工作。书法课程能否进入各级教研部门的视野,能否成为教研工作的内容,能否作为教研工作的考核对象,书法教研成果能否获得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地位,等等,都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书法课程标准的出台,则要充分考虑当前书法教育的“生态环境”,在《指导纲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进一步论证,使之能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得以贯彻执行。
另外,普遍存在的硬件设施短缺等问题,尽管一时难以解决,但只要引起重视,付诸行动,逐步改善与解决,是值得期许的。
三、结语
书法一直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官方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六艺”之学,其中就包含了汉字的认知和书写。汉代更是开了“以书取仕”的先河,出现了从语言文字教育中独立出来的书法教育体系。科举制度对书法有着特殊的要求,使书法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而备受推崇,这种对书法教
育的重视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诚然,传统环境下的书法教育业已成为历史,但不必悲观,汉字文化保持着五千年历史不断,书法艺术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国民素质的提升,需要书法文化的浸染,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书法教育的支撑。新的时期,传承、弘扬作为民族文化符号的书法文化,正在逐步形成共识,中小学书法教育一定会迎来真正的春天。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诚信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诚信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诚信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诚信”,顾名思义是指诚实信用。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诚信”列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中小学诚信教育面临严峻的形势,加强诚信教育刻不容缓。但是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日益突出。本文对农村中小学师生诚信缺失现象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些解决师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师生诚信教育,缺失的原因,对策
正文: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教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设施不断完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教育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拜金主义,诚信缺失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在广大农村师生中开展诚信教育,弘扬诚实、守信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目前的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谈我个人浅显的看法。
一、农村中小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1、在学校诚信缺失的表现:认知与实践相脱节。学生都知道要做诚实的孩子,课本中的思想教育、品德课、等教育内容让学生记忆深刻。但是真正落实到生活实际,许多孩子却不能做到诚实相对。比如:完不成作业,他们很少有人直截了当的承认,往往是找理由为自己开脱。再如,坐班车的同学从车内向外扔垃圾,被发现后谁也不承认。总之学生中诚信缺失的表现更是随处可见。归结如下:
(一)是考试作弊。
(二)是涂改成绩单,冒充家长在成绩汇报单上签名。
(三)是假造理由骗假。
(四)是做错事,犯纪律,不敢面对现实,隐瞒事实真相。
(五)是说谎,随地吐痰,乱扔东西,抄同学作业甚至出钱雇同学完成作业,拾到东西不上交,称病逃避体育课,借书不还,偷去网吧等。
2、在社会上:与人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有些学生自我中心严重,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造成答应别人的事自己做不到,并且自己心中连丝毫愧疚也没有。又如不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捡到钱物,据为已有„„
3、在家里:逃避责任,造成诚信问题。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追究责任时,许多同学为了逃避老师的批评,不是从内心来反省自己的错误,而是先揭发其他同学而回避、隐瞒自己的错误,撒谎欺骗老师,想方设法逃避责任。又如讲假话,骗取家庭钱物,用于上网吧,吃零食„„
二、农村中小学生诚信缺失原因的分析
1、社会方面对学生的广泛影响。如今,企业、个人、社会组织和权力机构都在有意、无意地损害着诚信资源,各种不讲诚信、不讲信用的黑幕丑闻不断,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之弊政,中看不中用的种种“假货、假药、假酒”等等欺诈行为,大大影响了社会诚信氛围的形成。
2、学校方面对学生的潜移默化。
(1)现行的考试方式对学生的诚实品格和自尊心造成伤害。每逢重要考试,我国中小学校普遍的做法是课桌反调,书包放到考场之外。有的学校做法更甚,让学生在考前互相搜身,以防夹带纸条。考试过程中,还要安排两名教师寸步不离、虎视眈眈地监考。学校的这种做法严重背离了诚信的精神,是不信任他人,无端猜忌他人的表现。
(2)有悖诚信的班级管理方法使学生难以恪守诚信。一些教师经常要求家长在学生作业本上签字,以此证明学生没有抄袭作业;学校收费时,班主任要求学生在自己带来的钱上签字,以防有人使用假币;学生成绩有明显提高,教师常常怀疑是否真实。这些做法使学生形成这样一个概念:老师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学生。怀疑的种子就此在学生的心中开始萌发。
(3)检查考核制度使学校难保诚信形象。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考核,学校要求学生统一口径,而这个统一口径的过程也就成了学校“不诚信教育”的过程。
3、家庭方面的言传身教。家庭中的不规范的教育也对子女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有的父母亲等长辈不兑现的许诺、在子女面前宣扬社会上的消极面等等,均会给子女留下深深的印记。
4、教师的随意性,导致诚信打折。由于教师的粗心、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可能导致诚信打折。比如:老师布置完作业后说第二天要检查,可第二天却把这件事忘了,老师的诚信度在学生的心目中大打折扣。老师的行为时时刻刻都影响了学生,学生认为老师说话都不算话,自己也就不以为然了。
三、农村中小学生诚信教育策略
1、从社会方面首先应自上而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全社会的人都认识树立诚信道德的重要性。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建立起一套对诚信完整、可行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着力构筑一个诚信的环境、诚信的社会。
2、从学校方面要树立以诚信为本的观念,杜绝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能仅停留于口号和形式,而应从学校管理、教师形象上做起,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来影响学生。
(1)要制定诚信价值导向。首先,通过课程塑造诚信。在农村中小学中,诚信教育应纳入学校教学之中,但不一定就“诚信”教育设立单独一门课程。在带有共性的基础课中,教师可以渗透诚信教育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学科内容,挖掘诚信教育资源,积极实时有效的开展诚信教育。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诚信事实要以肯定为主,多给表扬、鼓励、奖励;对出现的问题要耐心去倾听,以理解的态度和热情,加以疏导与指正,杜绝以罚代惩等手段。将诚信的价值导向作为整个学校生活的重要原则,渗透在所有的规章制度中。其次,诚信教育要让诚信者得益,让不诚信者受损,使不诚信的行为无可隐瞒。可以制定:自曝班丑不扣分,检查出有脏要扣分,或者自曝班丑后视其是否改正,再决定是否扣分等等。
(2)树立教师诚信楷模。通过实践塑造诚信。亚里士多德说过,“只有采取正义的行动,我们才能成为正义的人;只有采取稳健的行动,我们才能成为稳健的人;只有采取勇敢的行动,我们才能成为勇敢的人。”那么,只有采取诚信的行动,我们才能成为诚信的人。诚信教育,归根到底,只有得到实践才有意义。诚信教育的重点在知行统一,关键在践行。所以,要组织各种各样的诚信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主要充当扶助者,引路人的角色。活动内容可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人物、先进人物,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参观、走访、征文、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活动,在心里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心里暗示,达到教育的潜移默化效应,逐步培养起学生对真假、善恶、美丑的正确认识和做事。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怎样做,什么该积极提倡,什么该坚决反对。总之,学校要充分挖掘利用德育教育资源,让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纪念日、活动周搞一些丰富多彩的礼仪、礼节、礼貌教育活动。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以诚信之心做襟怀坦荡的人,以诚信品格去感化每一位学生,才能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
(3)营造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环境塑造诚信。“一所学校对学生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教授了多少正式的课程,而是在于人们的生活发生多少变化。这即就是所谓的隐性课程,中小学校面临的挑战,是要创造一个环境,通过典范来进行诚信教育”⑦。所以学校诚信教育应加强领导与宣传。学校要成立诚信教育领导机构,负责对诚信教育的组织与实施,保证诚信教育开展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与使用。学校还要利用广播、电视、板报、橱窗等宣传媒体对诚信与做人、诚信与学习、诚信与成才的关系作全面的宣传,在校园里营造诚信的氛围,以诚信的校园环境促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的形成。首先,校园的环境要净化,宣传栏、广告牌、标语、名人名言等德育环境布置要有特色,让环境起到育人的效果。其次,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讲座、报告会的形式,也可以开展中学生对诚信问题的讨论,辩论会,以自己教育的形式让每个中学生受教育。其三,学校要及时矫正个别不讲诚信的行为,对知错就改的同学要及时肯定并做好防止重犯的工作。
(4)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生抄袭作弊等等不诚信的表现,其根源也在于应试制度。我们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不断深化教育改革,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性格的养成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家长,必须要增强垂范意识,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楷模,重视加强与学校和老师的联系,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做好教育工作。因此诚信教育要走向社区、进入家庭。诚信教育要取得实效,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将学校诚信教育与社会道德和家庭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我们要主动与家庭、社区紧密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至家长一封信、家校联系本校园网等途径,帮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诚信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以身作则,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诚信教育,促进学生诚信素养的提高。
4、通过评价塑造诚信。要建立科学的诚信教育评价体系。诚信教育评价,就是对受教育者的诚信品质、行为给予科学的判断和认定。正确及时的评价,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有极大的推动力,它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诚信教育活动,自觉地接受教育。诚信教育的评价,是对道德观念的评价,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以简单定量进行评价,必须结合具体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选取定量或是定性的评价,并且要以定性评价为主要手段。所谓定量评价就是对受教育者的诚信事实给予数量上的认定,而定性评价则是对受教育者的诚信事实给予性质上核准,或说明美丑,说明善恶,表达优劣,表达褒贬,往往可以使用优、良、中、差的等级评定办法。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对受教育者的评价坚持“多褒少贬”的原则,树立受教育者的自尊、自信。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农村中小学教育调查问卷
在经济飞速的今天,农村经济也在迅速的腾飞,但是在农村对小写教育的投
资开发不像城市一样,在调查的学校中发现,在农村小学的基础设施并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在体音美和计算机教育设施上,教育设施不完善,甚至根本没有;另外,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积极性不强,责任心不强。因此,我们针对这两方面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内容如下:
一.农村小学基础设施问题:
1.同学们对学校的基础设施满意吗?
A满意B较满意C不满意
2.学校的基础设施是否够用?
A够用B 基本够用C不够用
3.学校是否有多媒体教学设施?
A有B 没有
4.体音美教学设备是否够用?
A充足 B不充足 C 无
二.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的薄弱:
5.你的任课老师是否是大学本科毕业?
A 是B 不是C 不清楚
6.你认为老师上课风趣幽默,能带动同学的兴趣么?
A 可以B 一般C 不能
7.你认为老师负责任吗?
A 负责任B 一般C不负责任
8.你们的老师是一人带多门课吗?
A 基本上是B 个别C 一人一门课
三.教育问题与解决方案:
9、您认为近年来,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在缩小吗?
A没有缩小B缩小了一点,但差距仍很大C和城市差不多
10.您认为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教育观念落后B.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C.教育经费短缺
D.教育行政管理不强
11.您认为解决农村教师缺乏和代课教师问题的可行办法是
A.增加针对代课教师的培训,帮助他们获得正规学历和教师资格认证,从而转为公办教师,对实际教学能力突出的代课教师可以适当放宽其资历的要求;
B.解聘所有代课教师,聘请正规毕业生到农村当老师,解决农村教师缺乏问题;
C.把代课教师的教龄正式承认为工龄,对工龄达到国家规定的让其退休而不是“清退”,享受退休人员相应的退休工资;
D.国家教育财政向农村倾斜,教师工资由省或中央财政发放,不再受地方财政影响,从根本上真正解决资金困难造成的农村教师编制不足和代课教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