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学习笔记5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19:4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继续教育学习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继续教育学习笔记》。

第一篇:继续教育学习笔记

2008年7月27日继续教育学习培训笔记:

阅读教学

(二)一、走进文学作品,获得情感体验

专家:郑桂华、郑国民、张红军

(一)文学作品教学的现状如何?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老师对文学作品教学产生新的困惑:界线模糊,新的作品不适应。

新旧文学作品的比较。

老的环节面对新的文学作品不会教,其根源在哪里?

老师需要更新知识,需要有个性化的阅读,不要先看教参,要先进行自由的阅读、自由的体验和感悟。举例:《散步》与背影》的教学。

分析人物形象进行支解的方法要打破。

(二)案例: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教学。

谈感受,自由朗读,选喜爱的诗句和小节读给大家听,评点导入:

提问:舒婷笔下的祖国的形象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发言。

精彩点评:让学生选择喜爱的段落朗读,因各个的感受不同,诗歌教学需要读,读出自己的感觉。

(三)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应该教些什么?

学生从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应该获得什么?

得到情感体验、心灵净化、提升,提高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我们主张选择原创作品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时期的作品的表述风格。

(四)篇幅长的作品该怎样处理呢?

找好切入点,以点带面,不必面面俱到。编制学案,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

二、古诗文教学

(一)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如何?

一般情况是学生读课文,断句、正音、释义等,老师是正音,解词、释义等。感觉模式单一,教学目标以文言字词为主,教学方法以串讲为主。

文言文的数量在增加,新课程改革增加到10%左右,文言的价值有新的发展,以前的文言文主要是为了文化的继承,现在除了这个功能外,还是更重视文言文对现代语言的功用。古代汉语的学习对现代语言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都没有得到落实。

案例分析:《桃花源记》。

(二)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和语言该怎么教?

举钱梦龙老师的《愚公移山》中的汝和君的区别、比较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语言所包含的感情在句式上的体现来说明。在语言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言和文要相融合,言为先导,文更重要。文言文教学中还要让学生熟读成诵。

诵读古代诗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古诗文240篇(七---九年级)。

要学好文言首先要有一定量的阅读文言的积累。文言文的教学应现代文的教学相结合。

改写:换一种体裁去表达。

老师也要有一定的文言文的功底。师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畏惧心理,但我们选的是浅易的。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读懂就行了?

那么什么是读懂了呢?读懂是指达到什么程度,不能只借注释把文句疏通,也不要想全面理解。

案例:王保兵执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先带学生参观,然后学习。由谈参观感受导入新课。

点评:感受直观。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设情境。有利于学习古诗文。不要强求学生一步到位地把握古诗文的内容。

少年读书如隙中望月;中年读书如庭中观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总结:文言文的价值;言与文的关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等。

三、个性化阅读

新课程重视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要为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个性化阅读包括:自主阅读、探究阅读、创造性阅读等。

要让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是阅读教学的要求。

要从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来理解这个问题/

阅读教学如果缺少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个性化的阅读,阅读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现实教学中,我们多是越俎代庖,占用学生的时间,低估学生的能力。模式化教学会限制学生对文章的探究。

学生自由阅读中,老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让学生间相互作相互的评价(对话式的教学)

要尊重文本,不可随意的曲解文本,要深入理解文本。

哪种文本可以让学生多元化的去理解?说明文、议论文等非文学类的不适宜,应对这些文体多质疑。文学类的较适宜。

个性化阅读要依据文本所要表述的观点进行理解,不要对文本所传递的信息做失实的理解。

多元理解中,一个文本可能有几个主题在同时发挥作用(作者、编者、老师、学生)

个性化阅读要有它的根据,有它的道理,有它的基础,而不是凭空臆断的去发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结合自己的人生的体验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认识。成功的形象有更多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个性化阅读中,老师如何指导,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项性的发现? 策略:学生与老师不同的年龄层次上的交流与学生分享体验。

学生的理解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的,有局限性,应指导他们尊重别人的理解,倾听别人的意见,进行平等交流,共同分享他们的不同的体验。

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立意”,(举例《皇帝的新装》)探讨学生的不同见解。调动学生对文章深入的学习的积极性。

个性化阅读中学生间的差距问题,这对教育而言是好事,体现教育公平。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有效因素。

个性化的阅读,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带给彼此的体验、发现是成倍的。班额大时,怎样进行个性化阅读?

充分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偶尔利用网络让学生交流,创建班级网页,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想和不同的观点。创建墙报个性化园地。

总之,观念出方法。

作业:选择教材中的某一篇文学作品(古诗文)完成一份教学设计

第二篇:继续教育学习笔记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应得到不同的发展。核心理念的主体是“人人”,即指学习数学课程的所有人,而不是指少数人。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不是自然淘汰、适者生存的教育,而是人人受益、人人成长的教育,同时,也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即既要关注“人人”,也要关注“不同的人”,既要促使全体学生数学基本质量标准的达成,也要为不同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促成发展的多样性;要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发展。

它应达到这样几层基本要求:一是希望为所有学生提供机会均等的数学教育。二是在数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所有学生平等的关注与帮助,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应个性发展的课程教学,特别对于在数学学习方面处于弱势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照与辅导。三是在数学学习评价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结果应给予科学、公正的评价,特别应改变“仅凭一纸试卷就将学生划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四是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对均衡的学习结果。

⑵妥善处理数学课程内容组织上的几个关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之所以提出要处理好上述关系,是因为它反映出当前数学课程内容在选择与组织上的基本矛盾问题,无论是数学课程设计或是实施,都回避不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关于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主要指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应该重视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能体会感悟到这些知识技能背后更为本质的东西——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积累起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整体上促进自己数学素养的提高。但是在强调过程的同时,也不应产生忽视结果的倾向,即要注重结果的总结。二是关于直观与抽象的关系,主要是指数学课程在本质上是研究抽象的东西,但是,也要考虑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可接受性和心理适应性,即教师采用恰当的直观性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就显得很有必要。比如,充分利用图形所具有的几何直观,将复杂的数学对象简明化;恰当地构造数学问题的现实情境,将抽象的数学关系具体化;通过直观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以获得数学的猜想;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实现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转变;等等。这样的教学手段就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关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主要是指学生在课程中学习数学是以教材和老师的讲授为中介,来获得前人已经形成的数学知识,即学生学习主要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来获取和形成数学经验,主要是间接经验。这在客观上就容易形成以教师、课堂为中心的局面,也容易忽视学生个体的直接经验在学习中的存在。在当前的数学教育理论中,一方面,学生的数学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建立的,而是通过白己的经验主动地构建起来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学习数学间接经验的同时,学生也在发展白己的直接经验,特别是通逋打好知识基础,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具有了主动面对生活和社会去拓展白我直接经验的能力。所以,我们强调重视直接经验,不仅指它有利于间接经验的学习,也在于它本身就应成为课程的重要目标。正如《纲要》所指出的: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⑵明确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事,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应该下功夫的“点”在什么地方,什么是最需要去做的事。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即在义务教育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数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使学生对数学由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二是“引发数学思考”,即在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对最有价值的行为、题型、技能进行有效的思考,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促使学生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即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逐渐养成较稳固的学习行为、倾向和习性。四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即在教学中,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反映数学学习的特征。

⑶明确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应有的学习过程,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是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即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要妥善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二是明确提出“四基”,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1)保留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原因。过去的数学课程,非常强调“双基”,即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这是正确的,它在历史贡献是应该承认的,但是,对于“双基”的内容,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在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也必须与时俱进。如繁杂的计算、细枝末节的证明技巧等,要有所删减;而对于估算、算法、数感、符号感、收集和处理数据、统计初步、数学建模初步等,又要有所增加。但这还不够,所以《课程标准》这次增加了两条,表述为“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而且把“双基”列为“四基”的前两条,从而也强调了“双基”。

(2)发展为“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三点理由。一是因为“双基”仅仅涉及上述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目标,就是知识与技能,而增加这两条,则还涉及三维目标的另外两个目标,就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因为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双基,往往在实施当中见物不见人,而教学必须是以人为本,所以增加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就是直接与人相关。三是因为虽然双基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础,但是创新性人才不能仅仅靠熟练掌握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培养,思维训练和积累经验等也十分重要。

(3)明确获得数学基本思想的内涵。数学思想是数学科学发生、发展的根本,是探索研究数学所依赖的基础,也是数学课程教学的精髓。数学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也有学者通俗地把“数学思想”说成“将具体的数学知识都忘掉以后剩下的东西”。例如: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出发点,把客观事物简化和量化的思想.周到地思考问题和严密地进行推理,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合理地运筹帷幄„„一个人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后,如果不是在与数学相关的领域工作,他学过的具体的数学定理和公式可能大多都用不到,若干年以后就渐渐忘记了,而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他如果也获取了上述这些数学思想,却一定会终生受益。《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人类通过数学抽象,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建立了数学学科;通过数学推理,进一步得到大量结论,使数学科学得以发展;通过数学建模,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中,产生了巨大的效益,又反过来促进数学科学的发展。

处于“数学的基本思想”下一层次的数学思想,还有很多。例如,由“数学抽象的思想”派生出来的分类思想,集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变中有不变”的思想,符号表示的思想,对称思想,对应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等;由“数学推理的思想”派生出来的归纳思想,演绎思想,公理化思想,转换化归思想,联想类比思想,逐步逼近思想,代换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等;由“数学建模的思想”派生出来的简化思想,量化思想,函数思想,方程的思想,优化的思想,随机的思想,抽样统计的思想等。

(5)“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数学教学的主要载体,需要花费较多的课堂时间;数学思想则是数学教学的精髓,是统领课堂教学的主线;数学活动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形式。“四基”既然比双基增加两条,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就应该有意识地给“数学思想”的教学预留适当的时间,但是“数学思想”的教学不能空洞地进行,一定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并且应该注意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融为一体。此外,在教学评价上也应该给“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以适当的位置和空间。

(1)体会数学这三个方面的相互联系。要学生体会三个方面的联系,首先要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一堂课可能重点学习一个数学知识,但是数学是一个整体,任何数学知识都不是孤立的,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点连接成线,再把这些线进一步连接成网,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网状的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和准确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能力,逐渐善于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建构成网状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整体认识和宏观把握,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其次是体会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主要是说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广泛的联系,学生不应孤立地学习数学,而应注意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至于“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也可表述为“数学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由于《课程标准》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所以表述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会更加贴近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与实践的关系非常密切。千万不要让学生误以为数学是数学家用符号编造出来的“天书”,误以为学数学仅仅是为了解题和应付考试。

(1)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工程技木中的应用,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和在实践中的应用。对于低年级学生,要特别注意大量举例,说明数学在他们这个年龄段人群中的应用。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他们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学到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出发点,学到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使自己思考更有条理,表达更加清晰,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当然教师还要讲究教学方法,让学生看到数学内在的本质和自身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目标。

(2)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认真对待学习,勤奋刻苦,积极参与探究.勇于坚持真理和纠正错误,及时完成作业,有饱满的学习热情,有强烈的求知欲,不畏惧困难,愿意提问、咨询、反思和质疑,乐于与人交流、合作,会合理安排时间,等等。习惯成自然,当教师指导学生把上述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后,不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益,而且对学生的终生成长都有益。

(3)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需要关注他们创新意识,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愿意讨论,敢于质疑。其实在发现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会有创新意识的提高,也一定会有“创新能力”的提高,只不过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这种“能力”的含义有所不同。教师对于在教学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应该给予特殊的培养,增加难度,对他们进行个性化教学。对于“科学态度”,有许多内涵,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周密,实事求是等。其中“实事求是”是科学态度的核心。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也是数学教学贯穿始终的目标。如数学的结论(不包括数学课程中的统计部分)是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得到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来不得半点儿的含糊,这对于所有人都是公开、公正、公平的,所以,数学教学特别适合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应该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在方法上、逻辑上和结论上明辨是非。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争论,不要过早表态,可以点拨和引导,使争论更加涉及问题的本质,使争辩的是非越来越分明。

“问题解决”这一短语与“解决问题”不完全相同,它不但是一种教学方式,是展开课程内容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形式和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课程目标。它包括从数学角度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四个方面。这里提及的“问题”,并不是数学习题那类专门为复习和训练设计的问题,也不是仅仅依靠记忆题型和套用程式去解决的问题,而是展开数学课程的“问题”和应用数学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新颖的,有较高的思维含量,并有一定的普遍性、典型性和规律性。“问题”又往往会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所以这里还强调了“实践”和“应用”,表述为“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和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课程标准》强调了这种“多样性”,并且希望学生由此发展创新意识。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对创新意识的一种培养。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在课堂探究时如果对于同一问题出现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不应轻易地否定某一种方法,而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讨论和对比中自己去认识不同方法的优劣,同时也体验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课程标准》还提到“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则是指“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既包括学会倾听,也包括学会表达,还包括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要听懂别人的思路,补充或者修正别人的思路;另一方面要准确、简明地表述自己的思路,以及从别人对自己思路的评论中吸取正确的成分,改善自己的思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这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课程标准》还希望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或者最后,都要有“评价与反思”的环节,去关注﹑回顾和总结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问题解决的结果。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挖掘和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优化”的思想。同时,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也应明确表态,以使学生知道孰优孰劣,有所收获。在义务教育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即了解评价与反思的含义,经历这样的活动,认识其作用和好处。

⑵明确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意义。一是现代数学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数学应用的空前发展,目前许多抽象的数学理论得到了应用,数学向其他学科渗透又形成了许多新的数学交叉学科,即便是一些过去与数学无缘的人文学科也与数学产生了联系,各门科学都向着“数学化”发展。同时,数学在渗透到各门学科领域时,也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面积、体积、对称、百分数、平均数、比例、角度、概率等成为社会生活中很常见的名词;人口增长率、生产统计图、股票趋势图等不断出现在报刊、电视等大众信息传播媒介中;而像储蓄、债券、保险、面积和体积计算、购物决策等更是成为人们在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现代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公民运用数学知识去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因此,数学应用是学生认识数学、体验数学、形成正确数学观的过程,是使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学会数学地思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感悟数学的精神并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二是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让学生从认识上建立对数学应用的正确理解。如某商场搞打折销售活动,有两种活动方案,一种是满200元省50元;另一种是直接打8拆,如果你想买一种商品,请你制订你的购买方案。对于这一打折销售问题,学生能意识到可以抽象为数学中的函数问题,然后用函数的相关知识予以解决。

⑶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一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即提供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呈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知识背景知识形成揭示联系”的过程和“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求解验证”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教学,可设置如下情境:学校操场的长、宽分别为m米、a米,由于教学需要,长、宽分别增加n米、b米,你能用两种方法表示扩大后的操场面积吗?学生画图后可得(m+n)(a+b)和ma+mb+na+nb两种表示形式。教师再引导学生得出公式(m+n)(a+b)=ma+mb+ na+nb。如此,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同时,也会让学生感觉到多项式乘法的应用价值。二是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即在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设置、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学习评价等数学教育诸环节都应关注应用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及综合与实践等所有领域内容的数学课程中。三是发挥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栽体的作用,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兼顾“综合性”与“实践性”:一方面,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积极动脑(独立思考)、动手(自主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动口(合作交流);另一方面,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可以以“长作业”的形式出现,将课堂内的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检验、推理论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更重要的是,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历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的过程。这样,在多种活动形式、多种过程体验及多种评价方式的交融浸润中,更利于激发、促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认真对待学习,勤奋刻苦,积极参与探究.勇于坚持真理和纠正错误,及时完成作业,有饱满的学习热情,有强烈的求知欲,不畏惧困难,愿意提问、咨询、反思和质疑,乐于与人交流、合作,会合理安排时间,等等。习惯成自然,当教师指导学生把上述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后,不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益,而且对学生的终生成长都有益。那如何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呢?

首先,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①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深入浅出,使学生都能听得懂。③注意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讲刺激学生的语言,教态和蔼可亲。

其次,培养学生动脑多思的习惯

教师应创造条件,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精力集中、专心听讲、勇于钻研、肯于动脑、大胆发言并逐步养成习惯。其做法是:①激疑启思法。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善于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产生探索求知,解决问题的积极要求。②情境激励法。从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钻研动脑习惯。③操作悟理法。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教师一方面应利用形象的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另一方面应充分让学生有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领悟算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第三,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从低年级开始,先要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低年级学生还比较敢问,对不懂就问的学生要表扬。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由于心理上的原因,怕问,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要耐心询问学生哪里不懂,要以鼓励、诱导、启发等尊重、爱护学生的方法,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切忌责怪。对学有所长的学生,则还要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如果学生不会质疑,教师则要设疑。通过经常训练,学生就从无疑到有疑,从不会质疑到会质疑。

总之,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数学教学细微未节之中,往往容易为我们所忽视。而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小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第三篇:继续教育新方法学习笔记

继续教育新方法学习笔记

柏果镇业租小学李 健

浅谈有效教学的好方法学习笔记

一般而言,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考试中本来不该错的题却错了,本来不该看错的题目却看错了。从小学开始,就有不少学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为什么会这样呢?说白了,这些都是习惯问题。而平时养成一个良好的做笔记与研究笔记的习惯就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把握学习中的细节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笔记作用大

每学科都有固定的笔记本。记笔记对提高学习效果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方面,笔记是永恒的备忘录,可以给以后的复习带来方便。再一方面,记好笔记可以克服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到了大学仍然是同样的道理。一般的同学都只能回忆大概,对数学方面的知识尤其容易遗忘,作好笔记就非常必要。第三,记好笔记,可以充分协同各个感官的工作,使得各感官的功能得以和谐发挥。对数学学科,由于动脑的多,详细记录不太现实,就需要有科学的记录方法,记该记的,该听的;针对性听讲,重点、非重点区别对待。那么怎样记好数学笔记呢?下面谈谈具体做法。

二、方法尤重要

1.预习笔记

预习的话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学新课之前,应该先把新内容看一遍;应该准备个小本什么的,将不会的、模糊的内容记下来;每学科都有固定的笔记本,预习笔记算是整个笔记的一部分吧。

2.课堂笔记

(1)提纲挈领,一目了然

有的同学反映,课堂上记数学笔记,常感到听了来不及记,记了来不及听的现象。其实,没必要记下所有的东西,应详略得当,提纲挈领。记好提纲,使得一部分内容学下来后,觉得脉络清楚,然后可根据提纲进行回忆和补充,这同写文章之前要定提纲的道理一样,要学会由点到线,再及面。

记提纲也有个度的问题,如果一部内容先前进行了预习,在记录时可以言简意赅,点到为止。如果是新学内容或较难理解的内容就应适当详细些,特别是一些经典的解释。另外我们在整理笔记时,还可以进行补充和完善,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按图索骥,研究思路

“按图索骥”这个成语的意思相当于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用在这,虽然有些偏颇,但也能从某个侧面反映数学学习有内在规律可循。数学学习中,一些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解题的训练。一般来说,解一道题,从题意分析,方法探讨,策略构建,过程表达,数学检验等,是个复杂的过程。如果过于详细地作好记录,时间上不允许,也容易造成记了来不及思考的顾此失彼的局面。所以,记思路是切实有效的,有了思路,就像航海时有了航标灯,自然就有了前进的路线和方向。

(3)分清主次,有的放矢

首先要关注开头和结尾。这与写文章一样,开头和结尾是对正文的点缀和烘托,引入得当则学起来事半而功倍。善于前后照应,则可相得益彰。老师讲课的开头,有的虽寥寥数语,却是言简意赅,全盘托出重点,有的循循善诱,引经据典,润物无声的引出重点。所以在开头时就能明确提纲、把握重点,记录时就有的放矢。结尾虽话语不多,却是这节内容的精彩提炼和复习巩固的提示。总之开头与结尾有前呼后应、互相启迪的作用,密切关注,必有收益。

(4)疑点难点,反复求证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是很正常的。遇到疑难表明新学的知识或方法有所超越,如果我们发现困难,并克服了困难,无疑是一次进步。

我们特别要关注老师反复强调的内容。有时老师框出、划出,或者用彩色笔写出的东西,正是课程的重点或难点。明确了重点,克服了难点,我们的记录就能详略得当,有价值之体现,前不久清华大学学生的笔记就卖了高价,就是这种价值的体现。

(5)适当补充,强化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经常会补充一个经典的例题或恰当的比喻来引入概念、突破难点、强化重点、说明方法或优化思维。有的会让我们恍然大悟,有的会让我们回味无穷。记下补充的内容,使得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这些补充内容的功能,把知识理解深刻,把方法掌握牢固。

总结要有系列。每节课有归纳,每章节内容要通过复习给出总结,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也应给出阶段性知识和方法的梳理。在总结时,不仅能给出各个单元的总结,还应梳理出有关单元的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触类旁通,顾此失彼。

三、错题整理

另外善于总结也体现在对每次作业或考试的错题整理上,我就要求每个学生在准备课堂笔记的同时,再准备一个错题本和一个试卷袋(也算笔记的一种吧)。要求学生把错题都整理到错题本上包括错题原因、需注意的事项和改正后的正确答案。要求学生把考试后的试卷都放到试卷袋里,这样在考试前可以翻阅自己的错题本和试卷。对错题,要求学生在本次作业的后面写上订正二字,同时将正确的解答过程书写出来,教师及时复批。这样做,一来能使作业更加整洁,二来也能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而且还能让学生以后翻看作业本时对错题特别注意,加深印象。每节课后要求学生写反思性学习日记,使学生超越认知层面,对本节数学知识的在认知,促使学生形成反思习惯,检查认知结构,补救薄弱环节。由于时间问题,不可能把上课的精华全部及时记下或理解,通过笔记可以弥补,做好善后工作。做好错题分析、订正工作,完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在学生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记笔记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包括预习笔记、课堂笔记以及错题本等等。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记住这句话:方法至上,细节决定成败。

第四篇:2018继续教育学习笔记2

师德修养

做好教师要有仁爱之心

“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师资决定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不均衡,关键的还是师资不均衡。眼下的择校风盛行,择校的目的是什么?实际上是择师。家长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选择好老师,家长甚至愿意倾其所有。

教师节前夕,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观摩课堂教学,进行座谈交流,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节日敬礼和祝贺。习总书记强调,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习总书记提出了好老师的四项标准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今年教师节前夕,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微积分课程负责人苏德矿获得浙大“心平奖”特等奖,奖金 100万元。如此重奖,学生称为“矿爷“的苏教授该是一个符合标准的好老师。关于爱,总书记说,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可见,总书记关于教师仁爱之心的论述非常精辟到位。

不妨再来看看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是怎么看待仁爱之心的。孔子曾说“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更直接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瓦·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师爱的经验理论,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振奋教师之精神十分有其必要。他在平凡的教师和乡村中学校长的岗位上做出了出类拔萃的成就,被前苏联教育界推祟为“教育思想的泰斗”。他的成就取得,除了他的实践基础和教育信念之外,有一个最重要的主观原因,这就是对儿童深沉的爱。

作为教师不能没有爱,爱是一种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是一种依恋不舍的道德情感。有的老师忽略了做好老师的标准,缺少仁爱之心,金钱至上,对于送礼和不送礼以及送多送少的学生区别对待。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在职教师有偿家教,可是有极少数老师就是冲着高额的补课费在补课,甚至为了利益最大化课堂少讲或不讲,课后狂补。在平时教学中对孩子缺乏耐心,似乎体罚和变相体罚才是教育的最佳法宝,殊不知,这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很大的伤害,这种伤害的程度很深。

作为老师都应该力争做一个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好老师好比一扇窗,打开这扇窗,清风徐来,可以让学生通过这扇窗看到更多赏心悦目的好风景。

做好教师要有扎实学识

习近平主席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做好老师要有扎实的学识。这为提升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老师自古就被称为“智者” ,学高才能为师。面对当前的信息化网络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益多元、各种新知识不断涌现,那么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需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具备扎实的学识,去提升自身学识魅力。

首先我们应该精通自己的学科。语文老师就是一位“杂家”,我们的语文学科包罗万象,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及时地补充知识,怎么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课堂,怎么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学生可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浅薄无知。”是的,如果教师专业知识不扎实,教学中必然会捉襟见肘,穷于应对。那么,对一名好老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作为青年教师,这一条路我们必须走稳。将近一年的工作中,我也深刻理解拥有扎实学识的重要性,也不断地在寻找自身的进步,多读书,读好书,并进行一定的斟酌。

其次,我们也应该掌握一些专业知识,懂得一些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内容,有效的教学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老师要很好的实施教育教学,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很好的把握孩子们的心理。当然,教师的学识魅力不仅仅在于教师要拥有广博和专深的理论知识,更在于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那么我们青年教师呢,不妨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汲取经验。多一点反思,这将是我们教育生涯中一笔可贵的财富。同时也为智慧型课堂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最后,教师所展现的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同样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学生。教育需要智慧的老师,智慧的老师必定是有着扎实学识的老师,我也会不断努力朝着好老师的方向迈进。

做好教师要有道德情操

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

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好老师要有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好老师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我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做老师就要热爱教育工作,不能把教育岗位仅仅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有了为事业奋斗的志向,才能在老师这个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绩。如果身在学校却心在商场或心在官场,在金钱、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较量中把握不住自己,那是当不好老师的。

做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

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一个有理想信念的老师,才能在学生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古人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做一个好老师,就是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不能只 “授业 ”“解惑 ”而不 “传道 ”,而是要把 “传道 ”放在第一位,既要精于 “授业 ”“解惑 ”,更要以 “传道 ”为责任和使命,做到 “经师 ”和 “人师 ”的统一,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教育应该是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思想品得熏陶感染思想平得,用情感激发情感,用意志调节意志,用个性影响个性,用心灵呼应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是一个人文的世界,书中提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只要坚持信念,只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蜡烛,还有理想的圣火,那我们呢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执着前行,直到理想彼岸。

第五篇:2016继续教育笔记

笔记(2)

(2)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的机会。

现在的很多教学表面上面向了全体学生,但并不估计学生的个性差异。有一些家长认为分层次教学是教育的不公平,但其实恰恰相反!我们需要面对的事实是:孩子的天分有差异,能力有高低。需要分出不同的班进行教学,这样教和学就统一了。现在是,一个班什么样的孩子都有,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取其中间,其实是耽误了学习能力强的,又舍掉了学习能力弱的。连孔子都说“因材施教”,家长狭隘的认为教育的公平就是坐在一个教室里学习,根本不知道老师不可能按照每个的特点进行教学。分层次教学是极其必要的!

原则:

(1)恰当的学生观(别把学生看扁了)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说,“我更倾向于一种注重个体发展的教育,即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最大程度上了解每一个儿童,知道他们的长处和短处,然后提供更合适的教育措施,更客观地评价他们,让他们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

(2)分层教学

针对学生差异可以采取的教育对策主要有三种。

第一,教学方法类——在一个教学群体内采用分组的办法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和教法。第二,课程选择类——让不同的学生选学不同的课程(对学校要求比较高)。

(三)民主课堂实践策略(2)

教学组织类——用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学习方式的变化和教师功能的变化是同步的。

教师在只能以学习合作者的身份来和学生相处。学校的未来图景应该是“学习共同体”。教师的主要工作不仅是提供大量的信息和技能,这些至少基本上都可以由电子的或机械的替代物来提供。教师所不能替代的功能,是带进教室的对生活、对知识和对学习的热情,并且能在学生身上激发出这种热情。教师的作用正在向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与主持者转变。教学正在从“圈养式”走向“游牧式”。

(四)生成课堂基本理论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面临的一对矛盾,教师上课不能没有预设,没有准备。但预设与实际之间肯定会有不一致,需要教师在课堂里根据学生反应临场发挥,随时作出调整。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1.针对的是预设性课堂

中国教学论的稳定框架: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出发;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为中心;有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预设课堂的特征是凯洛夫教学理论,该理论承接了赫尔巴特的理论。赫尔巴特理论包括四个方面: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问题: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创造性

我们的优势是基础知识扎实、擅于讲授法和进行间接学习。而在这种方式成长下的学生,其创造意识、批判型思维、探索与发现能力比较弱,同信息社会和全球化时代对人的要求不适应。因此上海的新课程方案在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设置了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功能性课程。2.学生为本的体现

学生为本的体现:相信儿童有先天的学习框架。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就是这样理解的。

儿童天生就有创造性。所以教学必须给儿童一个创造的机会。

(五)生成课堂实践策略

(1)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2)通过对话激发学生想象力 3.要鼓励学生创造。

四、从教学原点解读有效教学和教学深化改革

(一)从教学形式讲,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实然的视角

教学的原点即教学的本原、本意、本质、本义,是教学之为教学的根本,教学的原点问题具有根基性和方向性。必须从教学原点来思考和寻找教学改革的主题和路径,唯其如此才能确保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

何为教学?首先从教学形式(表现)上讲,教学就是教和学的组合(结合),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和学的关系问题是贯穿教学活动的基本问题,是教学论和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

有教之学的重点在教还是在学?第一,从实然的角度讲,教是客观性的存在,存在决定意识,有什么样的教就有什么样的学。首先,人是可教的动物;其次,人的可塑性很大。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在本质上是被决定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从教的水平、层次、内容说,教师教什么,学生相应就学什么,教师教知识,学生就学知识;教师教能力,学生就学能力;教师教思想,学生就学思想。从教的方式、方法、模式说,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有个性的教就会有个性的学,教师启发式教学生就主动式的学,教师注入式教学生就被动式的学。

(二)从教学形式讲,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应然的视角

从应然的角度讲,学是本源性(本体性)的存在,教是条件性的存在,无论是从个体成长还是从人类发展来说,学都先于教而存在,教是为学服务的。

从实然和应然相结合的角度讲,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决定和完成的一项活动,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取决于教与学双方的潜能、智力和责任心、积极性的充分发挥,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和贡献,教学都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和效果。

(三)从教学实质谈教学是什么?

从教学实质(目的)上讲,教学是基于知识通过知识的学习而提升人的能力和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知识是学校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一个“阿基米德点”,教学活动离不开知识,教学活动对知识具有绝对的依赖性,没有了知识,教学活动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是基于知识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升人的能力和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十分重要的问题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素养的形成和提升究竟是什么关系?对此,我们总的看法是,从客观上讲,知识内涵能力和素养的要素:

首先,知识具有其能力(育智)价值。其次,知识具有其素养(育德)价值。

知识的育智价值、育德价值和文化意蕴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存在是潜在的而不是显在的,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是零散的而不是系统的。它能否得以实现还取决于教学的方式和性质。“实践中,有些知识具有教育性,有些知识缺少教育性,而事实上知识能否产生教育性,除了知识本身的属性外还取决于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即便是那些具有丰富的教育性的知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变得索然无味,毫无教育价值和意义。” 我们正是在这个角度下倡导能力导向的教学和素养导向的教学,把知识学习过程纳入到能力和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四)从教学外延谈教学包含什么? 从教学的时空角度讲,教学一般特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学校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是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根本的区别。这里涉及两个重要问题,首先,就课堂教学而言,要重在提高效率、效益,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其次,要重新认识课外活动的价值,并致力于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从教育理论上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新世纪,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时代精神。”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并不否定科学书本世界存在的合理性,而是在两个世界之间保持一种紧张的张力,使科学教育不致因遗忘生活世界而丧失其存在意义基础。

五、教师如何经营高效课堂(无)

六、为了学生的学——高效课堂学习评价的理念与方法

(一)有效学习评价的新理念——为了学习的评价

1.界定 :“为了学习的评价”要解决学习者和教师为了确定学习者达到了什么位置、期望学生达到什么位置(目标)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到达目标而收集和解释证据的过程。

2.目的: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并能主导自己的学习,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自信、动机和潜力,使评价活动成为帮助学生逐步完成学习目标的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关注学习本身,即把学生学习的过程作为评估对象,充分注意每个学生不同的出发点和学习途径。

3.“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学习的评价”的内涵

第一,以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为核心

为了学习的评价不仅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 而且要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给自己“把脉” , 不断提高、完善自己。“为了学习的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全过程之中。

第二,以“了解学生的实际”为起点,学生得到如何提高学习成绩的指导

“为了学习的评价”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对要学习内容的实际情况。从教的侧面看,把握教育对象理解到什么程度,学会了哪些,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从学的侧面看,要达到学习目标 , 首先要清楚目前的水平, 找出与目标的差距。学习过程中,能否始终意识到自己与目标间的差距是获取成功的关键。

第三,使学生明了学习目标以及评价标准,以“清晰、可行的学习目标”为前进方向

第四,评价是鼓励性的,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反馈,激发学习动机

基于反馈可以要求学生: A .重新学习(反复学习)、B .补充学习(补缺学习)、C,调整学习(调整学习的进度和方向)、D .分层学习(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布置不同的课题)等等。

第五,评价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和合作、自评和互评,使之成为有效的学习思考者

第六,评价应该在真实环境中进行,要求学生完成的是对于他们有意义的任务

(二)有效学习评价的新理念——差异性评价

学生群体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在知识结构、学习速度、学习习惯、认知能力、智力水平、思维品质、生活阅历、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着不同的发展需要、意愿、倾向、优势和可能性。因此,学生的学习是存在客观差异的。第一,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独特的个性化进程:第二,不同学生的学习其基础、态度、速度、方法、动机等存在差异;第三,同一个学生的学习在不同发展阶段其学习也是有差异的;第四,同一个学生的学习在不同学习领域、不同学生情境下学习也是有差异的。

因此,学习评价要实施差异性评价,它是与划一性学生评价相对而言的,以承认和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为前提,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的,对学生个体的学习进程进行有差异地评价。

差异性评价的理念,强调评价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因人施评,评价内容、方法、标准等方面适合学生的特点,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其学习都能得到激励和提高。加德纳指出,“评估方案如果不考虑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专业知识的多样化,就会逐渐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差异性原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对学生个体的尊重。”

(三)有效学习评价的新理念——“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要基于课程标准,因为各科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学习评价的目标、内容、要求等内容。

基于标准的学习评价是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具体的评价目标和标准,运用恰当、有效的工具和方法,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该课程所知和能做的信息与证据,得出关于学生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达到目标程度的过程。

学习评价之所以要基于课程标准,主要是因为:

第一,基于标准的学习评价实现了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应知和能做的内容,明确了学生应到哪里,这是学业成就的目标。标准决定评价,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等都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评价目标和内容来确定。

第二,课程标准规范着评价的设计理念。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三,课程标准提供了评价的维度框架。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规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这为设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维度以及彼此之间关系、权重和工具等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第四,课程标准先定了评价的内容范围和认知要求。当前的课程改革倡导一纲多本,在课程标准下,不同地区和学校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材。一纲就是国家颁布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了全国不同阶段学生要知道什么,做些什么的基线要求。它划定了学习领域和疆界,给出了学到何种程度的描述,即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这就决定了评价的内容范围和目标。

基于标准的评价总体上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强调评价与教学的融合,它是一个持续上升的动态过程。

(四)有效学生学习评价方法——优化学科测验(上)

主要用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都可以应用。

1.依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包括:(1)学生对于各门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2)各种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3)实际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如实验技能、写作技能、绘画技能等;(4)对学习的情感态度,包括学习的兴趣、态度、动机、习惯等。因此,评价方式方法有很多种,包括作业、测验、问卷、观察、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课堂提问、同学评议等。其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形式是学科测验,即测量学生经过教育或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能力的水平,了解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和能做什么,目的在于测量学生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程度。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综合能力一般用成就测验很难实现。2.学科测验的优化,教师首先要会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实际和评价目标等,依据各类试题的出题原则和要求编制试卷。试卷的编制要经历分析测验目标、设计双向细目表、收集测验材料、编写测验试题、形成试卷等这样几个环节。

3.对于学生回答的试卷,教师要注重试卷分析。主要是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制定改进方案;分析试题质量,积累好的试题,形成试题库;让学生认识到测验只是对其知识掌握情况的估计。通过这样的分析,在以后的备课、上课的时候便会有的放矢、便会突出重点、便会科学预设、便会有价值生成。分层教学、分层作业的布置便会因此而变得切实可行起来。试卷分析要细致,用数字说话。试题的分析注重典型题分析,包括试题难度与区分度。学生成绩分布的分析主要是学生成绩的一般分布、动态变化和不均衡情况。分析学生各知识部分与能力掌握情况主要依据双向细目表。

(五)有效学生学习评价方法——观察评价法的实施

观察法是指评价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状态进行系统、深入地观察,记录和收集资料,并在整理、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对被观察者作出综合评价。

观察法作为一种评价方法,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直接性、真实性与情境性、简便易行、可以节省时间与精力等特点。它主要用于评价学生学习行为,有助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通过学生行为的观察可以评价学生的思维状态。

观察法的种类很多,如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参与式观察与非参与式观察、叙述观察与评价量表观察等。总体上,运用观察法评价学生,其实施步骤为:

首先,确定观察目的,制定观察计划。观察的目的是为评价记录和收集资料,它必须针对具体的内容和主题。评价者要按照学生评价的目的与要求,以及学生群体反映出来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个全面、可行的观察计划,以便于观察的系统实施。

其次,确定观察内容与指标

第三,编制观察工具。不同观察方法的特点和实施过程存在着很大差异,但不管哪一种观察方法,都需要评价者对其看到的学生行为,运用多种观察工具,如录像机、照相机、观察提纲、记录表格等,进行全面详细的记录。

下载继续教育学习笔记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继续教育学习笔记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继续教育笔记

    第二章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构成要素(四) 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一、不相容......

    继续教育笔记

    天馆中学师德师风学习材料 培训时间:2012年11月4日 培训教师:郭伟 培训地点:阶梯教室 主题: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问题一、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 义务教育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

    继续教育笔记(精选合集)

    课程学习指导 【学习内容简介】 我们都在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当我们在热火朝天探讨教学有效、无效、高效问题的时候,更应该“追本溯源”,理清楚到底什么是“教学”,教学的本质......

    2016继续教育笔记

    笔记(1) 专题二 “重学”的理念和方法 一、从“重教”到“重学”——“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再塑 (一)现代教学理论为什么转向了以学生为本 1、现代教学理论的缺陷 范例教学的基本......

    继续教育笔记

    继续教育笔记 依法执教治学规范教学行为  1、夯实依法执教的法律思想基础(法律思维、法律素养、法律知识);  法律法规:  《民法通则》、《教育法》、《教师法》、《侵权责任法》......

    2018全国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笔记

    课程一名称:师德修养 课程框架: 一、热爱祖国是教师献身教育的思想基础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思想品德,是对社会主义的一种深厚感情和为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

    2018年继续教育笔记

    播放短片《身教的力量》,以清华大学钱易教授的从教经历;天津大学王静康教师的严谨治学态度,创新精神;以幼儿园园长艾米拉古丽﹒阿不都对少数民族幼儿教学的严谨,张赛芬对职校生的倾......

    2018年全县继续教育笔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笔记 (全部1万9千字,抄1万8千字合格) 教育信息化与课堂教学 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是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给幼儿教育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