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笔记 继续教育 三科
第一科
中小学信息技术“在 Excell中制作图表”的讲授新课与归纳总结
温晓捷(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中学教研室 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
一般认为课堂教学包括五个环节: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总结归纳、布置课后作业。不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这 5个环节的名称如何变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遵循这 5个环节。
本次我们主要针对对教学过程中的讲授新课和总结归纳部分进行讨论。我们将关注以下六个问题。
《讲授新课与归纳总结》
1.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教授新课。
2.如何分段掌控课堂教学时间?
3.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的对应关系。
4.“总结归纳”教学环节的意义。
5.常用的“总结归纳”形式。
6.“课后作业”的三个功能。
一、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教授新课。
在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中,教授新课无疑是在非常重要的环节。前面的复习提问和引入新课,是为教授新课打下基础,后面的总结归纳和布置作业,是对教授新课部分的总结提升和拓展。从某种角度来说,教授新课可以称为一节课里非常重要的中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通过有计划的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师生活动的有机结合,达成教学目标。
如在《在 Excel中制作图表》这节课中在讲授新课这个环节,学生知道了三种常见的图表类型:柱形图、饼图、折线图;能够利用图表向导建立图表;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达成了预设的主要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们在备课时要对各方面的要素进行全面的考虑。教学内容一般是老师们考虑时的第一要素。有部分老师会在备课时首先罗列出所教知识、技能点。对教学活动的选择也可能是教学参考书上内容的搬家。并且认为只要我在课堂上把这些都讲到了,学生大概也练到了,就算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果这样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我们就不再需要对教学进行这么细致周到的考虑了。为了达到优质课堂的目的,我们在备课时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这些知识与技能按照课标的要求帮助学生学会,而且与此同时逐步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仅仅照本宣科是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的。
“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下面我们以大家在讲授新课时常用的“探究式”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探究学习设计的过程一般如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创设出具有诱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性,从而使学生形成对问题进行探究的动机。
(2)提出猜想,建立假设。
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充分利用直觉思维等各种合情推理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猜想,并对产生的假设进行比较。
(3)探究发现,验证猜想。
针对各种假设,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动手实验,对假设进行反复检证与论证,使之上升为一般性的结论。
(4)交流研讨,总结提高。
组织学生交流各自探究的成果,反思探究过程中的思维策略与探究模式,并加以类化。同时,设计必要的练习,在练习中使探究的结论得以强化。
总之,只有充分考虑了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过程设计,才是符合课标精神和教育科学的设计方式。
在讲授新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中,我们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如:.如何体现课标的精神
不管社会如何进步,时代如何变迁,培养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教育不变的目标。在教学设计时,首要的指导思想是课标的理念。就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和交流表达能力,能终身学习的人。落实到本学科就是通过我们在课堂内外的一切努力,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达成上述教育目的。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所有的环节中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都要紧密围绕这个教育目标来设计。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设计。.如何关注全体学生
关注全体学生也是新课标的精神体现。我们教育界也一直有着因材施教这样的说法。所以根据本校学生的情况一定要对教学资源的选择多用心思。对教学任务的设置也要考虑分层次分难度。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建立在老师精心的任务设计和学法指导的基础上的。目前课堂上呈现的小组合作学习,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从组内人员的结构、学习过程的指导上来看,大部分都是流于形式。真正的小组学习,人员结构不是简单的“强弱”搭配,强带弱;学习过程也不只是表面上的讨论交流。组员结构应该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组员分工是不同的,最终的任务结果要靠每个人完成的不同方面的任务的有机地组合起来。.注意教学目标的落实与检测
在讲授新课环节的设计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有反馈和检测。一是为了给学生鼓励,形成良性地学习过程。二也是为 了检测我们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以便即时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学各环节设计要清晰流畅、有节奏感。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所有环节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的落实设计,完整清晰。在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别,注意各环节之间的自然过渡。整体过程要有节奏感,逐步突显高潮和亮点。.精心设计学习任务
教学、学习任务的设计要有效有层次。以大家经常采用的任务驱动法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明确化、具体化。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做到心中有数。在设计任务活动时,要着重考虑任务的有效性、难度和呈现方式。
任务的有效性:就是学习任务的必要性。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后,应该基本达到了学习目标,这样的学习任务才是有效的。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与有趣。我们经 常看到老师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将所谓有趣但毫无挑战性的学生任务交给学生。这个任务对落实教学目标没有很大的帮助,学生也不会真正感兴趣。
任务的难度:任务的设置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
任务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目前比较常见的是以学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一部分在很多有经验的教师课堂上都有体现。
因为本学科以学习技能为主的特点,学习任务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有切实的收获,需要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将学习内容分为基本任务和提高、拓展任务,基础部分内容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保障;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提高任务和拓展任务(也可作为课后作业),让每位学生都有收获。
任务的设计不必拘泥于某种模式,总是一个模式,不管学生的个人情况如何不同都必须完成同样的作业,这样不但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还扼杀了学生创新的欲望与动力。例如要求学生制作读书节海报。如果大家做得完全一样,会抑制学生实践创新动力的和获得新知识技能的欲望。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用被动和应付的心理状态来对待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任务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发表自己见解的舞台,做到百花齐放。.合理使用教学资源
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老师提供的学法指导是否到位,使用的教学资源和提供的学习资源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提供资源的方法不能只求新,资源的数量不能只求多,内容不能只求有趣。数量、质量、提供的方法都要紧紧围绕着落实教学目标来设计。现在大家经常使用的学案、教学网站等等方式方法无所谓哪种更好。一切 都由老师们针对自己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结合教学目标的落实来认真选择。
如在:文件资源的管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资源使用上,有的老师会给学生看一个有几千个各种文件的文件夹,要求从中找出想找的某一个文件。这个资源的使用就帮助学生认识到了分类管理、及时整理文件的重要性。如果在学生做学校网站等任务时一下子提供给学生成百上千的图片素材,学生会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对素材的浏览与选择上,如果提供的太少,做出的作品又可能会千篇一律。所以对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处理也直接影响到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问题,还有很多因素需要大家考虑,如教学条件、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等等。我们就不在这里一一探讨。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这些问题不能只侧重某方面进行孤立的思考。要放在一起综合思考,力求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高效的课堂。
二、如何分段掌控课堂教学时间。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全面考虑、合理安排非常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关于对课堂时间的分段掌控 ,首先要有一个整体的分配 ,就是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大概的时间分配。当然在一般的课堂中 ,五个环节中,教授新课所占的时间应该是最长的。例如复习提问要用到十分钟以上,就要考虑是不是上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达成,对上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有必要进行反思和修改。引入新课也应该是短小精悍、引人入胜,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引入学习情景中的作用。归纳小结、布置作业也都是重在精而不在多。而最重要的讲授新课的环节,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大部分师生活动在这个环节完成。在这部分的时间分配上,我们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的难度梯度,对时间的分配进行细化,在预设时,建议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分配,对某个或者某几个目标的教学活动中,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师生、生生互动的时间都进行认真思考。考虑的越充分,预设才越贴近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才更容易掌控教学时间。
成功的合理的预设,是建立在对学生情况的充分了解和对教材内容的充分把握基础上的。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看到还没总结归纳下课铃就响了,或者各个环节都已完成时,离下课时间还有几分钟。这都是对保贵的课堂时间不合理的应用。建议大家在备课时就将时间安排写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这样在课后反思时可以认真思考到底是哪个环节因为什么课堂现象与预期产生了差异,以便对日后的教学及时调整和改进。
还要注意要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安排合理充分的时间。信息技术课要通过教师悉心指导导,学生认真思考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综 合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目的。平时授课时,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把重点放在学生的思考实践过程上,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有充足的完成学习任务时间。因此,在课堂上争取为学生安排充足的时间,并强调学生珍惜有限的课堂练习,勇于尝试,同时注意对学生的操作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及 时得到老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兴趣会更浓,学习的劲头会更足,学习效率更高。
在指导反馈时要以学生为本,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不同反应、给学生留下足够思考的时间。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只急于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主体性就很难体现,教学目标也难以真正地落实。
三、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的对应关系。
老师们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有时会精心设计一些范例啊,学生活动啊„„有时为了在课堂上体现出以学生学为主,更是想方设法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如果这些活动只停留在热闹的形式上,是无法真正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的。现在我们讨论一下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的对应关系。
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师生活动时,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和精彩,一切都要紧密围绕着落实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我们的目的就是营造高效的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做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一致性的话,肯定课堂教学是有效的,也是高效的。
所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一致性,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围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进行。一切的教学行为都是从教学目标开始的,围绕教学目标我们选择教学内容,并通过适当的方法、过程进行教学,再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检测教学效果,根据检测情况采取下一步的教学措施。最关键的是围绕教学目标,你选择了什么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是怎样组织的?设计了怎样的教学活动?落实的怎样?
在本学科的教学目标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项:“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的是讲授和单独练习提问的方式,那么合作意识的目标就没有体现和达成。
也有些老师对于一节课的总目标有大方向,但是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阶段性目标不是很明确,导致总体目标无法完成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一切都是围绕着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的进行的。从多种可能的方案中,选择出最佳的方案,使教学系统具有最优的整体功能。教学设计就是从众多的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优化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需要分析所确定的目标,是统贯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原则规定。要制定真实、务实的教学目标,并扎实地去落实,切实上好每一节课,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以落实知识技能目标为例:课堂教学要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从情境创设、新知探究、知识应用等方面着手。
情境创设:情境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为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新知探究: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实现知识内化;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形成学科技能。
知识应用: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任务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首先是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三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四是学科综合。
以《在 Excel中制作图表》一课为例:
学科
信息技术
课题 在Excel中制作图表——我的数据,图做主
年级 八年级(上)课时 1 课时 简要设计思路与设计理念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初中阶段学生要 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事实上,我们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往往借助于图表来分析问题。图表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尤其在以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经常要根据大量的数据信息来进行问题分析然后总结出结果或经验,找出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我一直想贯穿这种思想在我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所以一直在努力的探索着。这节课,我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要用于实践探究。其实,Excel中的图表向导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方便的图表制作功能,课堂上我力求给学生稍作提示,让学生根据向导一步一步的完成图表制作,经历探究的过程。
为了方便学生探究,在上课前我制作了网页形式的“课堂网站”。“课堂网站”主要有这样四个功能:
1.学生可以从网站上了解到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2.学生可以从网站上下载本堂课所需要的数据源,节省了数据输入的时间。
3.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在这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本节课老师设计的检测题,学生可以在完成课堂任务后自行检测自己本堂课的掌握情况,试题提交后可以马上反馈出分数。
教学 重点 根据 Excel图表向导建立图表;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
教学 难点
选择恰当的图表类型
确定合适的数据源
课前 准备
学生根据用户名登陆 Z盘,打开教学网站的课堂任务 7—我的数据图做主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我国的体育事业越来越强大,在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更是取得了世界第一的好成绩。
下面我们就用我们学习过的表格的形式来罗列一下从 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到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我国的获奖情况。
年份
地点
金牌数
银牌数
铜牌数
1988 汉城 11 12 1992 巴塞罗那 22 16 1996 亚特兰大 22 12 2000 悉尼 16 15 2004 雅典
17 14 2008 北京
21 28
从这些数据中 ,我们很难一下子判定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是上升的还是下降的 ,而现在老师把这些数据变成了一张数据图表,大家能很快看出中国的体育事业状况吗? 学生听讲、观察表格
老师出示图表 学生回答:越来越好创设学习环境,引出本课主题 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信息,以对比出下面将要接触到的图表信息 引出图表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建立图表的意义
一、图表的作用
5-7 ’ 信息有三种呈现方式:文字、表格、图表
我们看哪一种方式更直观的让我们看出历届奥运会上我国获得金牌的趋势越来越好呢?
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表的作用吗?
确实,从纷繁的数据表格中我们很难一眼就看出我们想要的信息,而把这些数据变成了直观易看的图表了,就能够更方便我们观察了。
老师这里有几张已经做好了的图表。请同学来帮我们分析一下你从图表当中看出的信息。
饼图: 全国钢材销售情况
柱形图:某电器总公司 2009年销售情况
折线图 : 某地区一天气温变化趋势图
非常好,大家的分析能力非常棒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研究用强大的数据处理软件—— EXCEL来创建数据图表。
学生回答 : 图表
可以用简洁、直观的图形方式呈现一组数据的统计结果、变化趋势等,使人一目了然,轻松进行数据分析。
请三位学生从图中读出信息
总结出数据描述的多样性,让学生发现使用图表描述信息的优势。
有意识的让学生多看到一些图表,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柱形图、饼图、折线图是最常见的三种图表类型,这里给出三个实例,为后面的图表类型选择的难点突破做铺垫
二、图表的组成’ 学生跟老师一起来认识图表中的数值轴、分类轴、图例项、绘图区、图表区
认识了图表的组成后,接下来学习如何在 EXCEL中创建图表。
让学生充分理解图表对数据的作用
三、图表的制作学生实践-10 ’
任务 1 :根据“中美俄比较”工作表 ,制作北京奥运会中美俄三国项目强项比较图,分析我国哪几个项目居世界前列。(柱形图)实践探究 :
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一的基础上改动表格中任意一个数据,观察图表有无变化?
学生根据课堂教学网站上的操作提示,一步一步完成图表的制作。
本任务的目的在于重点强调:
在进行数据源的选择时应包括文字标题。
思考 3 ’
1.分类轴,数值轴以及图例项分别是根据表格中的哪些数据生成的?
2.完成实践探究的同学说明图表有何变化?这说明什么问题。
图表是在数据的基础上生成的,没有数据就无法创建图表。
学生实践’
任务 2:根据“各国奖牌榜”工作表,制作各国奖牌总数的比例图(饼图)
任务 3:根据“历届中国奖牌榜”工作表,制作 历届奥运会中国金牌数量趋势图(折线图)
用来学习ctrl选中不连续的区域。’ 思考 :历届奥运会中国金牌数量趋势图能不能用柱形图或饼图来完成 ?
其实,在很多例子中,换一种图表类型也不能算错,但也有些例子,图表类型不合适则表达的意思完全没有意义了。而 选择何种图表类型,要根据分析问题的重点来确定。
学生思考 有人回答能有人回答不能
提出要恰当的选择图表类型,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图表类型练习
1.第三季度份蔬菜销售情况对照表,分析每月各种蔬菜的销售对比。
2.北京市 4所中学拥有电脑的学生人数,分析这四所学校拥有电脑人数的百分比。
3.李伟同学 6周以来打字速度记录表,分析他的速度是否有所提升。
让学生对日常中数据进行分析,判断适合的图表类型,加强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那么柱形图、饼图、折线图分别适用于描述哪些数据信息?
柱形图利于比较较多数据间的 ;
折线图易于反映数据的 ;
饼图用于表现数据间
学生跟老师一起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尝试自己归纳梳理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深化对知识的印象
作品展示 2 ’
采用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肯定学生的成绩,同时激励学生。
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给学生以自信,和成就感。
课堂小结’
总结: 我们学习表格数据的图形化,有利于将数据形象直观地加以表现,还需要我们善于从多角度来分析数据,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这些知识和技能会对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或研究大有助益。
课堂自测题:
1.可同时选定不相邻的多个单元格的键是 : A.ALT B.Ctrl C.Shift D.TAB 2.下面哪个不是 Excel图表常用图形:
A.柱形图 B.饼图 C.折线图 D.波形图 3.图中图表所对应的数据源为:
A.A2:A9 与 D2:D9 B.B2:B9与 D2:D9
C.A2:A10 与 D2:D10 D.B2:B10与 D2:D10
4.此柱形图的分类轴对应的是: A.分数 B.姓名 C.语文 D.总分
5.制作图表前要先选取:
A.数据源
B.文字标题
C.图例项 D.分类轴
拓展任务
如何将表格修饰的更美观
四、“总结归纳”教学环节的意义。
归纳总结环节,并不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是对本堂课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这一环节能帮助学生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技能体系,使学生能清楚地掌握所学内容。总结学法,拓展思维。
在我们的课堂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忽视总结归纳这一环节的问题。有时匆勿忙忙一带而过,有时由于下课时间到了也就“省略”掉了。在具体实施这一环节时,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常显得虚化平淡,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课堂留下遗憾。
教师的总结归纳 要紧扣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巩固、完善、提升。最好从本学科的科学思想的层面来进行分析,不仅仅是梳理知识,强调技能,强调结论,更应强调思想方法产生的过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逐步认识本学科的科学体系,形成结构化的认知,得到思想方法的提升。这部分是必须由教师设计并完成的。
总结归纳,对于独立的一堂课而言,可能是一个终点,但对于一段信息技术的学习而言,它可能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总结归纳时提出新的问题,留下悬念,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把总结归纳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由此及彼,由点到面,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常用的“总结归纳”形式。
总结归纳的形式,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如指导学生自己小结,能提高他们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学会科学的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引导学生小结时,设计的问题要具体可操作有针对性。还可以师生一起用思维导图将教师等成熟的学习者心中的知识技能的结构化体系直观地呈现出来。
真正意义上的归纳总结,是对一节课的高度梳理和概括,是前后知识连贯、发现后继问题的阶段,它能把学生学到的零散知识进行科学建构,内化到学生自身的知识系统中。在进行“总结归纳”时,可以设计针对知识、技能目标系统的问题进行阐述,对本课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提升。针对不同内容,如能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就更能让学生更科学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能提升本学科信息素养目标的达成度。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恰当的总结归纳更是一门艺术。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究这一艺术,使“总结归纳”这个教学环节更加精彩,更具有实效性。
“课后作业”的三个功能。
一般情况下对信息技术学科课后作业的要求是:布置动脑、动手、不动笔的实践探索性的作业。实践探索内容在课下时间内确实能够完成,不能随意布置,不加检测。
作业内容可以从以下三个功能进行考虑:
一是复习检测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效果。达到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二是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具有拓展性、迁移性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是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作铺垫,也可以作为下一节课的复习提问的内容。
布置作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达到知识迁移、激发自学的效果。知识迁移 反映学习的客观规律。旨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并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多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培养,强调创新。
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精心设计,确保作业是不仅课堂所学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作业不仅和所学内容悉悉相关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学生完成作业的同时体会到知识迁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要从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清新旧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全面培养和多角度训练学生的各种迁移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利用所掌握的知识的内容、形式、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利用新旧知识之间、学科知识之间、课内课外知识之间、理论与实际之间的一定的联系,达到提高学习效益、操作技能的目的。
通过课后作业的精心设计,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借此告诉学生信息技术与现实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后能自觉探究,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为了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和动力,有的老师在课后会留给学生些有趣的动手练习。学生们得到任务后,会想许多方法,自动 结成小组找书籍、查资料,还不 时向老师请教一些课外知识,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了任务,学生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热情高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
合理的课后作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应顺应学生身心发展和思维发展的规律,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还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作业要有层次性,要体现学生思维的一般规律。多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多布置实践性、研究性的,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的作业。布置的作业数量要少,质量要高,要避免进入“教师随意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应付作业—教师随意批改作业—教师再随意布置过多作业—学生再应付作业”的恶性循环。加强作业的管理与指导,避免重复性、低水平的作业,给每个学生留有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才能提高课堂内外的学习效率。布置作业不能只追求形式,要学生能真正完成。教师要及时认真的批发并及时反馈、恰当评价、鼓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不是单纯的技术培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分析比较能力、知识迁移、自主学习和创新等能力培养的综合。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我们老师教学保持一贯性,积水成渊,积沙成滩。学生也一定会终身受益。
第二科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表”复习提问与导入策略 吕争(北京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
而学生恰到好处的提问,则能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认识自己学习上的优点和不足,达到发扬优点,弥补不足的作用,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去提问,并学会提问的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一是问题比较少,二是即使提问了,但“问题”本身也存在着问题,比如: ◆表面性的问题(老师在追求热闹的场面,要求一问齐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习惯性的问题(问题未经精心设计,老师每讲一句就问“是不是”,“对不对”。)◆处罚性的问题(老师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便突然发问,借机整治)等。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解疑的过程,因此教师深入地挖掘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很重要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精心设计问题和任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不断提出问题和任务,并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施任务,从而促进师生的互动,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下面是信息技术学科一种值得探索的教学过程:(大部分老师使用的一种教学过程)从这个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第一环节情境体验实例剖析实际上是进行复习提问、引出课题,而其它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对问题的讨论与思考,可见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这也正好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进行创新实践)。当然根据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过程也有很大的区别,下是信息技术三种课型的教学过程: 例一:高一信息技术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概念课)“信息及其特征”教学流程设计 1.导入:“申奥”情境导入。2.呈现:多角度列出关于信息的描述。3.交流:讨论对信息的看法。4.任务:实例分析,填表。5.交流:重新讨论看法。6.分析:信息传播的过程。7.任务:阅读若干关于信息特征的实例。8.探究:列举符合信息特征的典型例子。9.练习:搜集、讨论。
例二:北京大兴区第八中学程锦老师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的教学流程:(实践操作类)例三:北京十二中初中二部杭海燕老师在初一《制作表格——在Word中制作课程表》的教学,本课是北京版《信息技术》第4册,第3单元文字信息处理第四节制作表格。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在Word制作课程表的具体实例,了解制作表格的一般过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是: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总结提升――课后作业
例4:北京大兴兴华中学朱晓老师的教学设计《设计一个旅行计划》一课的教学过程。本节是高一年级学生学习完信息的获取后的一节综合课。(作品课)
教学过程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的动态过程,不同内容不同教学方式可能教学过程也不尽相同,一般地讲,课堂教学可总结为五个环节: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总结归纳、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主要介绍复习提问与导入新课这两个环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操作。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有困难时,我们老师可以组织引导他们用学过的旧知识来帮助对新知识的理解,这样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减少他们在课堂上的困惑,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这一环节可以称为复习提问,可以看出复习提问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本节教学内容服务,所以教师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老师要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巧妙复习提问。另外复习提问也是教师对学生的一个过程性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实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及方式。例一:北京大兴兴华中学李大维老师,在高中《多媒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教学设计中,设计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复习提问: 1.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过程:规划与设计-素材采集与加工-发布与评价-需求分析-作品集成。这样为这节学生根据上节自己的设计进行制作多媒体作品做了很好的铺垫。2.演示文稿的技术性问题:
(1)插入一张图片作为背景,增加图片亮度。(2)插入艺术字、自选图形。(3)实现自定义动画。(4)新建一张幻灯片、并插入文本框、写字。(5)将第二张幻灯片复制三页,并实现超链接。
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做了以上的操练性很强的复习提问,为学生自主完成作品起了很好的作用。
例二:北京大兴区第八中学程锦老师,在高中《5.2使用数据库》的教学设计中,在上课时提出以下问题“网上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有几种?分别是什么?”(上节课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回答可以达到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也引出“数据库”、“搜索引擎”等名词,为这节课介绍数据库的原理做准备,并为引入新课做了一个铺垫。
例三:北京十二中初中部杭海燕老师在复习提问环节中,教师用PPT展示复习内容:对北京到上海车次信息的文本进行简单的格式化处理(设置字体、字号、对齐方式等)让学生注明中午12点之前出发的动车组车次。这样复习上一节课重点内容,也为本节课“在表格中编辑信息”部分内容做了铺垫。接着展示一个表格型的列车时间表,提出问题:哪种表达方式你能更快的找到需要的信息?学生通过对比体验使到用表格表达信息的优势,再展示生活和学习中接触到的表格,如课程表、学生信息表等,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比对导入:通过新旧知识或实验进行对比的活动方式设置问题情景,明确学习任务的导入方式)
以上的复习提问都是为了更好地引入新课,顺利进行教学,为了让复习提问更有针对性,在复习提问时老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复习提问要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不能复习提问只是对上节课内容的一个复习与巩固,而与本节内容无关。2.复习提问可以是本学科的知识,也可联系其它学科的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3.复习提问应该在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后,老师再给予客观,鼓励性的评价或指引,而不应该过早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考。
所提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不要问完后教师就问“对不对”,“是不是”,“懂不懂”,要问为什么。
4.所提问题不要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一些后进生,老师还要一些浅显的问题,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5.复习提问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在2~5分钟。
复习提问实际是本节教学的一个支架,既是对已学知识的梳理与回忆,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也是本节教学的开始,为新课做准备工作。课堂教学的提问则是可以在讲授新知过程中针对问题提问。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复习提问主要有两个目的: ◆为化解本节课的难点而做必要的准备工作。◆为顺利地导入新课内容而做铺垫工作。
导入是进入新课学习的准备阶段,它往往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握学习目标,接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的作用。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可见导入就像是做一件事情的开关,如果这个开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这堂课就为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导入的功能:
◆引起学生注意,使用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
◆设置问题情景和制造学习气氛,引起学生的认知需求。◆使学生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和任务,活动方向和方式。◆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
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导入,也没有固定的方法,由于教育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每堂课的导入也不尽相同,即使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处理不法。而有效地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有经验的教师非常重视导入的设计和使用,新课的开始,教师用贴切而精练的语言,正确,巧妙的导入。
一般常用的导入有以下几种类型:1.直接导入。概述新课题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引起民认知需要。如:目标教学中的展标环节就是一种直接导入方式。2.经验导入。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通过生动的讲解、提问,引起回忆,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导入方法,通常在新内容与学生的有关经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时采用。
例一:北京大兴区第八中学程锦老师,在《5.2使用数据库》的教学设计中,提出“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尝试过网上购物、自动取款、网络游戏、QQ即时通讯、电子邮件等,说出你对数据库的认识与感受?”。教师通过启发学生思维,由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而引出更高层面,这样通过创设环境,引入主题,激发学生思维动力。3.比对导入。通过新旧知识或实验进行对比的活动方式设置问题情景,明确学习任务的导入方式。例二:北京十二中杭海燕老师的导入
4.直观导入。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图表、视频、幻灯片等活动方式,设置问题情景的导入方法。例三:(2010年参加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优秀课展评)武汉任家路中学邓慧琼老师,在初中《揭开计算机神秘的面纱》的教学设计中,通过看视频提出问题:小华要用积攒的钱配一台学习电脑,在大量的广告宣传中,该怎样选择,才能既满足学习需要,又达到较高性价比?这样贴近学生生活需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从而引出新课,提出解决的方案。这样既检验了学生 对硬件的了解情况,又培养进行需求分析的习惯。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经常通过展示图片,幻灯片等式的方式进行直观导入,也是一种常用的导入方式。
5.故事,事例导入。
以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或报纸上的有关新闻,以及历史上的故事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解决这些事例中的问题的愿望,通常是在学生缺乏有关事实的情况下采用。
例四:北京大兴区魏善庄中学白建永老师,在高中《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一节的教学设计中,这节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计算机病毒和信息犯罪的特点以及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电脑的信息安全.白老师提出“小梁十分喜欢上网聊天,一天他发现自己的QQ无法登陆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师通过这个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很巧妙地导入新课,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了积极性。在后前的设计中紧紧围绕本问题展开信息安全方面的教学。6.范例或作品展示导入
教师通过展示范例或作品,从而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这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导入方式。
例五:在高中多媒体基础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展示下面的作品,从而学生明确学习内容。(PS中选区、图层和变换等操作)例六:初中动画制作中,要介绍形状渐变动画,本节主要内容是制作“蜗牛”变成“寻找蓝天”的形状渐变动画。教师可以展示一个动画作品范例来引入学习的内容,这样学习明确了要做什么,也知道了做到什么程度就达到了教师的要求。
导入的方法很多,不只有上面提到的几种,在教学中应该有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相适应的导入类型。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法,教学语言都要确切,精练,有画龙点睛之妙。教学语言要朴实,通俗易懂,实事求是,还要生动活泼。这就需要教师能很好地设计导语,导入环节设计的好,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正如特级教师魏书生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
导入的类型虽很多,但是每种导入教应从教学目的出发,使学生明确目的和教学内容,启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寻求答案的迫切心理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所以在进行导入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素(作用):
1.引起注意:导入的首要任务是使与教学无关的学生活动得到抑制,让学生迅速投入到新的学习中来,并得到保持。2.引起兴趣: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是求知的起点,导入就是用各种方法把学生这种内部积极性调动起来。3.激发思维:通过导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4.明确目的:在导入的过程中,只有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才能将学生内部动机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进入课题:通过导入自然地进入课题,使导入和新课题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发挥导入的作用。导入新课应避免的问题: 1.方法单调,枯燥无味
老师在引入新课时,不能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引入方法,总是用固定的单一的方法,使学生感到枯燥,呆板,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有的对引入新课的重要性重视不够,因此在备课时没有下功夫准备,有的是资料缺乏,找不到方法和材料。2.洋洋万言,喧宾夺主
新课引入不能信口开河,夸夸其谈,占用大量的时间,以致冲击了正课的讲述,新课引入只能起到一个引子的作用,起到激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的作用。如果占用的时间太长就会影响正课的讲解,所以在引入时一定要合理取材,控制时间,做到恰到好处。
例如:在一次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活动中,一位教师在给高一学生上课,课题是“文字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上课开始,她花了约15分钟使用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展示海宝和上海世博会的情景,让学生观看体验世博,然后告诉学生今天上课的任务是制作一个海宝游世界电子报刊,导入新课。随即教师用10多分钟在大屏幕上演示海宝游世界电子报刊的制作过程,然后让学生上机制作海宝游世界的电子报刊,最后只有几个学生能使用素材完成海宝游世界电子报刊的制作。3.离题万里,弄巧成拙。
引入新课所先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不能脱离正课主题,更不能与正课有矛盾或冲突,否则不但没有起到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的作用,反而干扰了学生对新授课的理解,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障碍。4.缺乏准备,演示失误。
各种引入新课的方法都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特别是实验或游戏的方法引入新课就更是如此了,若准备不充分,导致在课堂上演示失败或出现相反的效果,所以在备课时要做充分的准备,在确保成功的条件下才能到课堂上去做。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进行导入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要明确导入的目的:教师要明确导入教学的目的,无论采用何种导入方式都应该使设置的问题情意指向教学目标。通过导入教学活动,应该使学生初步明确将学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学。
2.要注意连接:学习情景的设置就在分析新知识面的逻辑意义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建立两者的实质性联系。3.要使学习任务与学生充分相互作用:必须组织引导学生与学习任务相互作用,使学生意识到认知差距,形成心理上的不协调。
4.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导入活动引用的材料要尽可能直观,引人注目,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要新颖有趣,导入的方 法要多样,要有变化,教师在活动中中要富有情感,能感染学生,引发学习激情。5.要掌握好时间:导入仅是一个“引子”,而不是内容铺开的讲授,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1-2分钟为宜,导语要力示简短明了,切忌冗长拖沓(ta)。
6.导入要有启发性、趣味性、要考虑语言的艺术性。导入设计方法:1.分析教材,分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设计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是分析教材内容,首先明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然后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一步步倒推,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到与新知识的某种联系和区别的内容,这样就确定了问题情境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其次设计具体的表现方式来表现这对矛盾,如文本、图片、视频等。2.引出学生的原有相关观念与新内容对峙。
导入要真正引起学习动机仅靠问题情境的设计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使问题情境中潜在的矛盾中激化,让学生充分地意识到。为实现这一目的,应该引导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提取出与新内容相关的内容,与新内容形成对峙。3.提出问题引起学习期待。
完整的学习启动机制还应该引起学生的学习期待,具体的方法就是对问题情境的导入活动进行概括,提出教学的问题,其次是对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指引,使学生对接下去的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途径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形成学习期待。
上面是课堂教学环节中关于复习提问与导入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对信息技术教学起到一些作用,也希望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越来越有实效。谢谢大家!
第三科专题讲座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业水平的阶段性评价
温晓捷(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
教学评价专指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其评价范围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价也成为现代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成功教学的基础,而且是进行各种教育决策的基础。课标中也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评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一张试卷解决一切问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往的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评价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评价除了上述目的,还是为了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和分析,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本次我们主要讨论的是以下六个问题
1.什么是阶段性评价?2.阶段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关系。3.章节结束上机操作技术达标。4.阶段性作品评比。5.模块阶段测试。6.学生自评与互评。
一、什么是阶段性评价
阶段性评价是对一个学段、一个学科教学的教育质量的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一般是在某一种学习阶段结束之后进行,即学生不再继续这项学习了,但这种阶段是模糊的。有时一个阶段的测验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实力、弱点,并改正自己的学习,是在学段或学期、学年结束时对学生发展目标实现程度作出的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积累和总结。阶段性评价以过程性评价生成的事实材料为依据,既要注重量化等级和质性评语的使用,又要重视典型事例和突出表现的事实描述,也可以理解为对学生某一单元或某一阶段学习效果所进行的的各种形式的检测。阶段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老师和学生了解教学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和“学”行为的重要手段。阶段性检测的目的不是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教学中的缺陷,改进教学。
宋老师的《制作电子校刊》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完成《文字处理》这一章的学习后的综合应用课程的第一节。这节课虽然老师用了一定的时间解决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但最终学生的作品会反映出这段时间《文字处理》这一章教与学的效果。也可视为通过这样的两堂课的最终作品来考察学生学习的结果,做为一种阶段性的评价,同时可以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阶段性检测不能过多过滥。在评价学生阶段性检测成绩时,除了了解对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正确程度,还应对其他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进行考量。平时的检测难度要适中,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拿到高分甚至满分,鼓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及时进行鼓励和引导。
二、阶段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关系
过程性与阶段性都是围绕着学生发展目标,过程性评价侧重于目标的一步一步发展,阶段性评价侧重于达成度的评价,这意味着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积极主动的通过目标的预设引领学生成长,而完全有别于过去到了期末给学生做鉴定、写评语;而阶段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将过程评价与阶段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过程性评价为阶段性评价提供事实材料依据,阶段性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总结,这意味着过程性评价侧重于记实、积累。
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要促使学生学会成长,激发学生努力追求目标和不断自我完善,只是具体任务和目的不同。过程性评价的任务是重在关注、重在记实、积累,目的是要通过关注、写实捕捉学生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进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阶段性评价的任务是重在总结、评价,目的是通过目标达成度的评价使得师生了解发展水平,明确下一步努力方向。作为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而提出的过程性评价,目前还找不到权威的定义,但可以这样来理解:
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具有导向性,过程性评价不是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的评价,更不是单纯地观察学生的表现。相反,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主要不是体现在评价结果的某个等级或者评语上,更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学生之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从教学评价标准所依据的参照系来看,过程性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亦即“一种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结论的教学评价的类型”。评价的功能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而不是最终给学生下一个结论。
也可以理解为:过程性评价是指在活动运行的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本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这是近几年来,广大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以新课改为背景,不断探索、尝试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评价方式。它渗透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所表现出的种种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的评估,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及时、准确、积极、有效的过程评价对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同时也对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更能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仅如此,课堂中良好的过程评价还会增添许多情感和人文因素,而使得课堂生动、活泼了起来。
因此,过程性评价,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概括地予以肯定或否定,而是要密切关注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给予有针对性的积极的评价,从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并促进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愉悦地学习,让学生在不同的领域里展示自己的优势和成绩,记录下自己的进步,增强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特别是使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在宋老师的《文字处理》这一章的教学中(案例只提供了其中一节课),在每一节课的课堂上,老师都用教学网络提供了当堂课的教学反馈,通过这些反馈,老师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将整个《文字处理》这一章的教学导向最理想的结果。而且平时宋老师的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通过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关于自评与互评的操作细节会在第六个讨论主题中详细讨论),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自省,保证最终良好的学习效果。宋老师在每节课上对评价的重视和体现,正是通过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走上良性的学习道路。这样才能在最终的阶段性评价的同时进行整体系统化的文字处理综合应用,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过程性评价重视了对学生在学习中各个环节的评价。重点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能与其他同学合作探讨相关的学科问题,是否独立思考并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等等。教师选择恰当的语言,适时的时机,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待学习的态度。这种评价通过评价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及时调整自我的教学行为,这本身也是教师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学相长”,增加师生感情,提升学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知识的兴趣和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评价形式忌单一。(对的要表扬,错的要分析:自评与互评)2.不能为评价而评价。“回答正确”、“非常好”、“棒极了”、“大家为他鼓掌”使得学生对教师评价语言感受不深,无动于衷,甚至觉得很幼稚和“言不由衷”。为了评价而评价,考虑到学生有怎样的收获了吗?好,好在哪?是否所有的学生都明白? 3.评价时机如果不当或者滞后,容易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而变得无所适从;一但有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可能代表一些人的问题,教师必须对此做出评价,必须追问原因,并依此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4.评价内容一维。只关注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忽视甚至遗漏了学生在整个学生过程中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和表现出的情感态度。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1.激励性
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尤其是对一些“弱势群体”的同学,更需要在课堂上毫不吝啬地给予积极的以激励为主的评价,鼓励他们、赏识他们,因为人在激励和鞭策下会不断地获得内驱力,从而不断发展和进步。2.真实性
要使评价结果有可信度,教师的评价就必须要真实!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们都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非常注意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知道要在课堂评价中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都在避免给学生施加不必要的压力,但是使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矫枉过正了。有些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夸大其辞,缺乏一定的真实性。
一个从未完成过学习任务的学生,今天完成了基本任务,教师表扬了他:“你今天的表现让我很兴奋,你在进步,我很为你高兴,加油!”表扬的话语令学生感动,学习更加有动力了。
表扬要有标准,要有分寸,要得体,要一视同仁。评价越真实,越有“透明度”,就越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3.时效性
教育学家布莱克·威廉提出,最有益的教师评价就应该是“具体的、描述性的和及时的。”
一名好的教师,应该总是带着欣赏的眼光、亲切的微笑和积极的态度,赏识每一个学生,他会在每个时刻、每个环节,仔细倾听着每个学生的回答,在倾听中挖掘着学生的闪光点,同时发现问题,做到及时肯定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果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指明学生应该纠正的错误,并指明继续努力的方向。但是,这并不等同于“立即”评价,老师要想做出“即时评价”,也一定要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这对教师是个考验,这个过程充满着智慧,要思考从怎样的角度、用怎样的语言、在怎样的时候进行评价,学生的优点是什么,问题在哪里,怎样评价,这样不仅对当事人(回答问题的学生)有很好的激励作用,还对其他听课的学生也有很好的警示作用。只有把握好评价的最佳契机,评价才能到位,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明白道理何在,才能真正使学生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积极地推动学生的发展。4.多维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观察、评价他们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诸多情况,多样化、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三维目标入手评价学生,是鼓励学生爱学、乐学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三、章节结束上机操作技术达标
章节结束上机操作技术达标作为一种评价检测的方式,主要用于本章节学习结束后,检测学生对本章节所学技术是否达到预期标准。
本学科学科检测过程中,大部分老师还是非常重视学生的上机实践能力,也非常希望能达成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目标。在检测时也经常以学生作品为主要项目。但有的学习作品创意、艺术性都很强,但并没有将所学技术都用上,这样就对学生是否全面掌握了所学技术没有把握。针对这种情况,可在章节学习结束后进行上机操作的检测。
检测题的要求以全面反映本章节所学为主。可以设计统一的一个或者几个任务,要求在同样的前提下完成某几项技术操作达到最终的目标,这样的检测是达标检测。只要完成相关技术操作就算过关,不对创新、艺术性做过多要求。
如果不想用固定的题目来检测学生,而采用宋老师的《制作电子校刊》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以创作作品的形式来检测技术是否达标,那么在任务布置之初就要对要求必须体现的技术和效果明确地说明,但这样做的效果可能会影响作品的艺术性。这需要老师们自已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具体教学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关于阶段性作品的评价问题,是我们的第四个讨论主题。
四、阶段性作品评比
如果仅仅是通过章节结束上机操作技术达标检测学生的学业水平,很多老师又觉得不足以全面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尤其是其信息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水平。所以我们可以进行阶段性的作品评比做为章节结束上机操作技术达标的补充。在阶段性作品评比时,所用的评价标准与章节结束上机操作技术达标不同,如技术应用这部分。章节结束上机操作技术达标应该是应用了测试要求的技术,而阶段性作品评比应要求所用技术合适恰当。如动画制作中(以Flash为例),章节结束上机操作技术达标要求将逐帧、运动渐变等等所用技术都反映出来,而在阶段性作品评比要求在学生自己确定主题的情况下所选用技术恰当地达成了目标。如有的片段可能用逐帧动画是最合适的,那么虽然学生没有用到所学的大部分操作技术,在技术应用这部分也应给予高分。在学生作品评价过程中,学生所选主题、艺术性和创造性都应占相应的权重比例。在评价的过程中,身为老师要对我们的态度、语言有艺术性的追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教学语言艺术,他深刻地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要想提高评价语言的有效性,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大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中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教师的评价语言不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无论你说的多天花乱坠,都是无效的。2.差异性原则
评价也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坚持差异性原则。
学生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学业成绩的差异上,还表现在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动机兴趣、爱好特长等各个方面。这使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速度和轨迹都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我们教师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是千差万别的,他们是在不断发展的,他们处于不同的生活环境,走着不同的生活道路,世界在他们的眼中也呈现了不同模样,所以他们对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看法。所以我们老师不能用相同的尺度去度量他们,去要求他们。我们的教育是要让犯错误的同学慢慢少犯错误,直至最后不犯错误;让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把成绩慢慢提高,这才是教育的灵魂之所在,这才是充满智慧的教育。
由于人的发展分为“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两种类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评”。我们的评价语言要富有想象力,能够唤起各类学生发展的力量,能够给他们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
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个性、心理、知识结构、回答的问题,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语言给予及时、恰当、有针对性的评价,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教师要表达出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学习中的不良心理反应,促使学生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成为学习和生活的成功者。3.具体性原则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听到教师的这些评价语言―――“不错”、“很好”、“再想想”、“你能做得更好”等等。的确,这些语言有一定的激励性,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无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笼统、概括性的语词,尽量少用,课堂评价语言一定要具体、明确,这样学生才能明确教师的态度和期望。4.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即要求教师评价时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正确、精确。也就是说,评价要有根有据,要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行为。
教师在教学情景中,要避免两种情况:一是无中生有的评价;二是“名不副实”的评价。客观评价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之上,如果离开了客观评价,“鼓励”、“赞赏”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为成功只有在失败的映衬下才显得更光彩夺目,表扬也只有在客观评价的前提下才更具魅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观察学生、分析学生,实事求是地肯定其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不能手足无措,也不能巧妙回避,否则会导致学生形成应付的学习态度。如果教师不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进行评价,有时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评价语言的使用要正确。
评价语言要注重精确性、有区分度。一个班几十个学生的己有经验、兴趣、爱好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肯定存在着水平上的差异,所以教师对不同学生的作品必然应当有不同评价,即评价语言要有区分度、精确性。一句笼统、简单的评价,学生甲听到后可能十分得意,因为他在班上学业不佳,常常表现出动脑筋不够,但学生乙的反应却很平淡,因为这种表扬一点不能看出他与其他同学不同之处,不能激起他的兴奋。每一位学生都希望从教师那儿得到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特别的评价,这种评价无论是肯定或部分肯定,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特别用心和关注,从而促进教与学活动的积极展开。5.情感性原则
课堂评价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也要注重情感性。教师要满怀着对学生的爱,从对学生的尊重的角度出发,用饱含情感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有着浓浓人情味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以更强的自信心投入学习,也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和谐。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由此可知,只有动情的评价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扉。
教师要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学生的价值观去理解学生,要把话说到他们的心灵中去。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教师充满真情的赞赏,能让学生沐浴爱的芬芳。当然,“真诚”在某种程度上与说话者的品质有关。如果一个教师平时对学生挖苦讽刺,课堂上很难与学生进行良好的对话交流的,那么他的评价语言也很难对学生发挥作用。所以做诚实的人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当记住,想要成为学生的朋友,除了学识外,还要真诚!
此外,教师在使用课堂评价语言时必须做到“有礼貌地说”。
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存在社会距离,所以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学生也要尊重教师。不过由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迥然有别,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学生歧视教师的问题,问题主要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在课堂教学情景中,教师的一些评价语言如果威胁了学生对自我印象期望的话,就会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或者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如:一位学生回答错了,教师说:“这个问题咱们说了多少遍,还错!”这是对学生不礼貌不尊重的表现,“错有错的美丽”,学生的错误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好的警示牌。不少教师在自己在教学论文或教学随笔中,尤其是递交的参赛作品中,其用语是相当科学、准确、生动的。然而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无论是口头上的还是书面上的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教师的一句话,可以使一个人越学越有信心,也可以使一个人越学越觉得没意思;可以使一个人在这个学科上成为很有造诣的人,也可以将这个人从此毁掉。6.艺术性原则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评价语言更是这门艺术中的精髓。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创造性地实施评价。不断变换表达方式和评价的角度,或是一句赞叹,或是一句玩笑,或是一句名言。语气要诚恳,要用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语言去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沐浴在教师富有个性的评价中,促进学生个体的良性发展。请蹲下身子看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五、模块阶段测试
通过认真组织实施模块阶段测试,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测试重点不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重现上,不能孤立地对知识和技能进行测试,更要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注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适当增加能力考察题和自主探究题的比例,设置有助于学生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的实际问题情境,在解决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实际问题情境,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检测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因此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或挑选针对性强的测试题,采取多层次的信息反馈途径,对测试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便对以后的教学活动进行调整。
依据现行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命题,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尤其是操作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试题可以来源于教材的习题并加以改造,其难度不高于教材中例题、习题的水平。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应用,不要盲目加深难度,力求抓住主要的、基础的东西。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握知识联系。
信息技术学科会考的笔试试题一部分来源于学生的上机操作(主要是操作的方法或结果),另一部分则是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考查,着重考查“双基”的掌握情况。重视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还要重视知识联系,灵活应用知识,测重运用一个知识或多个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或运用多种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从而检测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测重考查学生上 机操作和知识联系过渡的能力,如果学生平时有做过,这个题目就很简单了,反之若只是死记硬背,那这种题目的得分率就低了。让学生更好的联系知识,还能发散思维、提高操作技能。
2.以图形代替文字描述,注重考查学生运用能力。
目前常用操作系统是视窗操作系统,直观的图形化界面大大方便了用户操作,图形化界面中各种操作也就成为考试的一个要点。还有一部分试题虽是文字描述,但仍是关于操作的考查,要求学生不仅平时要多练习,更要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比较学习,如常用工具栏、状态栏、文字工具栏上的每个图形按钮的形状和功能要熟练掌握。
3.注意试卷的区分度。模块考试是一种达标考试,主要用于检测高中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其主要功能不在选拔,而在于检测和激励。试卷难度区分度一般在8:1:1,容易题占80%,中等题占10%,稍难题约占10%。主要是检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要盲目加深和拔高难度,更好地做到双基教学和能力培养相结合。4.联系生活实际,考查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供服务。要注重这方面能力的考查,所用数据最好是来源于生活中较新、较有特色的例子。
六、学生自评与互评1.自我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是把自身的行动及其结果与一定的价值尺度相比较的过程。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以给学生创造自我评价的机会。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素质教育的一个亮点是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体验、领悟、积累的过程。多给学生创造自我评价的机会,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通过一个阶段的教与学后,应鼓励学生根据阶段性测试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和问题,对自己前阶段的学习过程做小结,这样不仅是对以往所学的查缺补漏,也是对自省能力的有效提高,会让学生终身受益。2.学生互评
如果评价作为教师的“专利”,学生就处在被动甚至被忽略的地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生生评价时,由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容易出现思想的交锋,学生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容易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评价能力,更锻炼学生表达自己看法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珍重他人的优良品质以及相互协作精神。让学生参与评价,学会评价,可以说是一箭双雕!应当强调在学生互评之后,教师必须给予综合性的评述,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统一到一个基点上。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这种互评互析的评价伙伴关系,使评价成为实现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自我调控的过程。3.小组互评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人际交往、协调合作的个性品质的培养。新课标提倡学生小组之间互相评价,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评价往往出现在教师精心组织的辩论中,在教学中的重点或教学难点突破时,经常采用。通过将小组成员的意见综合,由发言人来阐述,而后相互反驳,在互动的过程中,有争论、有理解、有碰撞,这样大家对讨论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学习知识、领悟方法、修正思想,同时获取极大的情感满足,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互评。
但是,小组的构成一定要有科学性,要有不同特质的学生,即要由各具特色的学生共同组成。
比如,有的学生记忆力好,有的学生理解力强,有的学生善于表达,有的学生比较沉稳,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学生善于抽象思维,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有的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很独特等等。我们将这些不同特质的学生尽量均匀分布到各个学习小组,以期相互促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要注意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师给组长布置任务至关重要,组长要能够带动组内每一个学生。
总之,评价不是个新兴的话题,它将是永远的话题,我们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运用自如,才能使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第二篇:2016继续教育笔记
笔记(2)
(2)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的机会。
现在的很多教学表面上面向了全体学生,但并不估计学生的个性差异。有一些家长认为分层次教学是教育的不公平,但其实恰恰相反!我们需要面对的事实是:孩子的天分有差异,能力有高低。需要分出不同的班进行教学,这样教和学就统一了。现在是,一个班什么样的孩子都有,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取其中间,其实是耽误了学习能力强的,又舍掉了学习能力弱的。连孔子都说“因材施教”,家长狭隘的认为教育的公平就是坐在一个教室里学习,根本不知道老师不可能按照每个的特点进行教学。分层次教学是极其必要的!
原则:
(1)恰当的学生观(别把学生看扁了)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说,“我更倾向于一种注重个体发展的教育,即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最大程度上了解每一个儿童,知道他们的长处和短处,然后提供更合适的教育措施,更客观地评价他们,让他们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
(2)分层教学
针对学生差异可以采取的教育对策主要有三种。
第一,教学方法类——在一个教学群体内采用分组的办法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和教法。第二,课程选择类——让不同的学生选学不同的课程(对学校要求比较高)。
(三)民主课堂实践策略(2)
教学组织类——用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学习方式的变化和教师功能的变化是同步的。
教师在只能以学习合作者的身份来和学生相处。学校的未来图景应该是“学习共同体”。教师的主要工作不仅是提供大量的信息和技能,这些至少基本上都可以由电子的或机械的替代物来提供。教师所不能替代的功能,是带进教室的对生活、对知识和对学习的热情,并且能在学生身上激发出这种热情。教师的作用正在向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与主持者转变。教学正在从“圈养式”走向“游牧式”。
(四)生成课堂基本理论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面临的一对矛盾,教师上课不能没有预设,没有准备。但预设与实际之间肯定会有不一致,需要教师在课堂里根据学生反应临场发挥,随时作出调整。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1.针对的是预设性课堂
中国教学论的稳定框架: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出发;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为中心;有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预设课堂的特征是凯洛夫教学理论,该理论承接了赫尔巴特的理论。赫尔巴特理论包括四个方面: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问题: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创造性
我们的优势是基础知识扎实、擅于讲授法和进行间接学习。而在这种方式成长下的学生,其创造意识、批判型思维、探索与发现能力比较弱,同信息社会和全球化时代对人的要求不适应。因此上海的新课程方案在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设置了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功能性课程。2.学生为本的体现
学生为本的体现:相信儿童有先天的学习框架。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就是这样理解的。
儿童天生就有创造性。所以教学必须给儿童一个创造的机会。
(五)生成课堂实践策略
(1)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2)通过对话激发学生想象力 3.要鼓励学生创造。
四、从教学原点解读有效教学和教学深化改革
(一)从教学形式讲,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实然的视角
教学的原点即教学的本原、本意、本质、本义,是教学之为教学的根本,教学的原点问题具有根基性和方向性。必须从教学原点来思考和寻找教学改革的主题和路径,唯其如此才能确保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
何为教学?首先从教学形式(表现)上讲,教学就是教和学的组合(结合),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和学的关系问题是贯穿教学活动的基本问题,是教学论和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
有教之学的重点在教还是在学?第一,从实然的角度讲,教是客观性的存在,存在决定意识,有什么样的教就有什么样的学。首先,人是可教的动物;其次,人的可塑性很大。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在本质上是被决定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从教的水平、层次、内容说,教师教什么,学生相应就学什么,教师教知识,学生就学知识;教师教能力,学生就学能力;教师教思想,学生就学思想。从教的方式、方法、模式说,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有个性的教就会有个性的学,教师启发式教学生就主动式的学,教师注入式教学生就被动式的学。
(二)从教学形式讲,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应然的视角
从应然的角度讲,学是本源性(本体性)的存在,教是条件性的存在,无论是从个体成长还是从人类发展来说,学都先于教而存在,教是为学服务的。
从实然和应然相结合的角度讲,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决定和完成的一项活动,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取决于教与学双方的潜能、智力和责任心、积极性的充分发挥,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和贡献,教学都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和效果。
(三)从教学实质谈教学是什么?
从教学实质(目的)上讲,教学是基于知识通过知识的学习而提升人的能力和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知识是学校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一个“阿基米德点”,教学活动离不开知识,教学活动对知识具有绝对的依赖性,没有了知识,教学活动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是基于知识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升人的能力和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十分重要的问题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素养的形成和提升究竟是什么关系?对此,我们总的看法是,从客观上讲,知识内涵能力和素养的要素:
首先,知识具有其能力(育智)价值。其次,知识具有其素养(育德)价值。
知识的育智价值、育德价值和文化意蕴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存在是潜在的而不是显在的,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是零散的而不是系统的。它能否得以实现还取决于教学的方式和性质。“实践中,有些知识具有教育性,有些知识缺少教育性,而事实上知识能否产生教育性,除了知识本身的属性外还取决于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即便是那些具有丰富的教育性的知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变得索然无味,毫无教育价值和意义。” 我们正是在这个角度下倡导能力导向的教学和素养导向的教学,把知识学习过程纳入到能力和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四)从教学外延谈教学包含什么? 从教学的时空角度讲,教学一般特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学校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是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根本的区别。这里涉及两个重要问题,首先,就课堂教学而言,要重在提高效率、效益,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其次,要重新认识课外活动的价值,并致力于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从教育理论上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新世纪,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时代精神。”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并不否定科学书本世界存在的合理性,而是在两个世界之间保持一种紧张的张力,使科学教育不致因遗忘生活世界而丧失其存在意义基础。
五、教师如何经营高效课堂(无)
六、为了学生的学——高效课堂学习评价的理念与方法
(一)有效学习评价的新理念——为了学习的评价
1.界定 :“为了学习的评价”要解决学习者和教师为了确定学习者达到了什么位置、期望学生达到什么位置(目标)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到达目标而收集和解释证据的过程。
2.目的: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并能主导自己的学习,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自信、动机和潜力,使评价活动成为帮助学生逐步完成学习目标的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关注学习本身,即把学生学习的过程作为评估对象,充分注意每个学生不同的出发点和学习途径。
3.“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学习的评价”的内涵
第一,以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为核心
为了学习的评价不仅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 而且要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给自己“把脉” , 不断提高、完善自己。“为了学习的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全过程之中。
第二,以“了解学生的实际”为起点,学生得到如何提高学习成绩的指导
“为了学习的评价”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对要学习内容的实际情况。从教的侧面看,把握教育对象理解到什么程度,学会了哪些,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从学的侧面看,要达到学习目标 , 首先要清楚目前的水平, 找出与目标的差距。学习过程中,能否始终意识到自己与目标间的差距是获取成功的关键。
第三,使学生明了学习目标以及评价标准,以“清晰、可行的学习目标”为前进方向
第四,评价是鼓励性的,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反馈,激发学习动机
基于反馈可以要求学生: A .重新学习(反复学习)、B .补充学习(补缺学习)、C,调整学习(调整学习的进度和方向)、D .分层学习(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布置不同的课题)等等。
第五,评价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和合作、自评和互评,使之成为有效的学习思考者
第六,评价应该在真实环境中进行,要求学生完成的是对于他们有意义的任务
(二)有效学习评价的新理念——差异性评价
学生群体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在知识结构、学习速度、学习习惯、认知能力、智力水平、思维品质、生活阅历、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着不同的发展需要、意愿、倾向、优势和可能性。因此,学生的学习是存在客观差异的。第一,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独特的个性化进程:第二,不同学生的学习其基础、态度、速度、方法、动机等存在差异;第三,同一个学生的学习在不同发展阶段其学习也是有差异的;第四,同一个学生的学习在不同学习领域、不同学生情境下学习也是有差异的。
因此,学习评价要实施差异性评价,它是与划一性学生评价相对而言的,以承认和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为前提,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的,对学生个体的学习进程进行有差异地评价。
差异性评价的理念,强调评价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因人施评,评价内容、方法、标准等方面适合学生的特点,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其学习都能得到激励和提高。加德纳指出,“评估方案如果不考虑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专业知识的多样化,就会逐渐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差异性原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对学生个体的尊重。”
(三)有效学习评价的新理念——“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要基于课程标准,因为各科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学习评价的目标、内容、要求等内容。
基于标准的学习评价是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具体的评价目标和标准,运用恰当、有效的工具和方法,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该课程所知和能做的信息与证据,得出关于学生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达到目标程度的过程。
学习评价之所以要基于课程标准,主要是因为:
第一,基于标准的学习评价实现了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应知和能做的内容,明确了学生应到哪里,这是学业成就的目标。标准决定评价,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等都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评价目标和内容来确定。
第二,课程标准规范着评价的设计理念。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三,课程标准提供了评价的维度框架。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规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这为设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维度以及彼此之间关系、权重和工具等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第四,课程标准先定了评价的内容范围和认知要求。当前的课程改革倡导一纲多本,在课程标准下,不同地区和学校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材。一纲就是国家颁布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了全国不同阶段学生要知道什么,做些什么的基线要求。它划定了学习领域和疆界,给出了学到何种程度的描述,即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这就决定了评价的内容范围和目标。
基于标准的评价总体上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强调评价与教学的融合,它是一个持续上升的动态过程。
(四)有效学生学习评价方法——优化学科测验(上)
主要用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都可以应用。
1.依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包括:(1)学生对于各门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2)各种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3)实际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如实验技能、写作技能、绘画技能等;(4)对学习的情感态度,包括学习的兴趣、态度、动机、习惯等。因此,评价方式方法有很多种,包括作业、测验、问卷、观察、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课堂提问、同学评议等。其中最基本和最常用的形式是学科测验,即测量学生经过教育或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能力的水平,了解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和能做什么,目的在于测量学生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程度。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综合能力一般用成就测验很难实现。2.学科测验的优化,教师首先要会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实际和评价目标等,依据各类试题的出题原则和要求编制试卷。试卷的编制要经历分析测验目标、设计双向细目表、收集测验材料、编写测验试题、形成试卷等这样几个环节。
3.对于学生回答的试卷,教师要注重试卷分析。主要是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制定改进方案;分析试题质量,积累好的试题,形成试题库;让学生认识到测验只是对其知识掌握情况的估计。通过这样的分析,在以后的备课、上课的时候便会有的放矢、便会突出重点、便会科学预设、便会有价值生成。分层教学、分层作业的布置便会因此而变得切实可行起来。试卷分析要细致,用数字说话。试题的分析注重典型题分析,包括试题难度与区分度。学生成绩分布的分析主要是学生成绩的一般分布、动态变化和不均衡情况。分析学生各知识部分与能力掌握情况主要依据双向细目表。
(五)有效学生学习评价方法——观察评价法的实施
观察法是指评价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状态进行系统、深入地观察,记录和收集资料,并在整理、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对被观察者作出综合评价。
观察法作为一种评价方法,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直接性、真实性与情境性、简便易行、可以节省时间与精力等特点。它主要用于评价学生学习行为,有助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通过学生行为的观察可以评价学生的思维状态。
观察法的种类很多,如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参与式观察与非参与式观察、叙述观察与评价量表观察等。总体上,运用观察法评价学生,其实施步骤为:
首先,确定观察目的,制定观察计划。观察的目的是为评价记录和收集资料,它必须针对具体的内容和主题。评价者要按照学生评价的目的与要求,以及学生群体反映出来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个全面、可行的观察计划,以便于观察的系统实施。
其次,确定观察内容与指标
第三,编制观察工具。不同观察方法的特点和实施过程存在着很大差异,但不管哪一种观察方法,都需要评价者对其看到的学生行为,运用多种观察工具,如录像机、照相机、观察提纲、记录表格等,进行全面详细的记录。
第三篇:继续教育笔记
第二章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构成要素
(四)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一、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不形容职务:是指那些不能由一人兼任,否则既可弄虚作假,又能掩盖其舞弊行为的职务。
不相容职务分离:职务由两人以上担任,以利于相互监督。
不相容职务一般有:授权审批职务与申请职务,授权审批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执行业务职务与监督审核职务,执行与会计记录业务职务,财产保管与会计记录职务,明细账与总账记录职务,执行业务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财产保管职务与财产核查职务等。对于不同的而业务,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的具体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1.货币资金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点:(1)管钱的不能管账,管账的不能管钱;
(2)负责应收款项账目的人员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收入账目的工作,负责应付款项账目的人员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支出账目的工作;
(3)保管支票簿的人员既不能同时保管印章,已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支出账目和银行存款账目的调节;
(4)负责银行存款账目调节的人员与负责银行存款账目、现金账目、应收款项账目及应付款项账目登记的人员应当相互分离;
(5)货币资金支出的审批人员与出纳人员、支票保管人员和银行存款账目、现金账目的记录人员应当相互分离。
另外,对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人员定期进行职务轮换或强制休假。2.采购与付款业务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点:(1)请购与相关审批:
(2)市场价格调查与供应商的确定;
(3)订立采购合同与审核不能由同一人执行;(4)采购、验收与相关会计记录;(5)付款的申请、审批与执行职务; 另外,定期进行职务轮换
3.存货业务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点如下:(1)存货的请购与审批,审批与执行职务;(2)存货的采购与验收付款职务相分离。(3)存货的保管与相关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
(4)存货发出的申请与审批,申请与会计记录职务;
(5)存货处置的申请与审批,申请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另外,职务轮换。
4.对外投资业务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
(1)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评估职务相分离。(2)对外投资决策与执行相分离。
(3)对外投资处置的审批与执行相分离。5.工程项目业务不相容职务分离的要点如下:
(1)提出项目建议书、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负责项目决策的职务分离;(2)分别设置专门的职务来编制工程项目概预算和对概预算进行审核(3)分别设置专门的职务进行工程项目决算和工程项目实施;(4)负责项目实施的人员不能同时负责价款的审核与支付;(5)项目实施和项目验收要由不同的人员来执行;(6)竣工决算与审查
6.固定资产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点:
(1)固定资产投资预案算的编制与审批,审批与执行职务相分离(2)固定资产采购、验收与款项支付职务相分离。(3)固定资产投保的申请与审批职务相分离。
(4)固定资产出自的申请与审批,审批与执行职务相分离。
(5)固定资产取得与处置业务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7.计算机信息系统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点:
(1)系统分析: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并据此制定设计或修改程序的方案;(2)编程:编写计算机程序来执行系统分析员的设计和修改方案:(3)计算机操作:负责欲行并监控应用程序;
(4)数据库管理:综合分析、设计系统中的数据需求,维护组织数据资源;
(5)信息系统库管理:在单独的信息系统库中存储暂时不用的程序和文件,并保留所有版本的数据和程序;
(6)数据控制:负责维护计算机路径代码的注册,确保原始数据经过正确授权,监控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协调输入和输出,将输入的错误数据反馈到输入部门并跟踪监控其纠正过程,将输出信息分发给经过说全的用户;
(7)终端:终端用户负责记录交易内容,授权处理数据,并利用系统输出结果;(8)系统开发和变更过程中不相容职务(或指责)一般应包括:开发审批、变成、系统上线、监控。系统访问过程中不相容职务。一般应包括:申请、审批、操作、监控。上述职务中的任意两个都必须分开设置。
8、第三章 全面预算控制
(一)第一节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控制概述
一、全面预算的概念与业务流程
(一)全面预算的概念
1.预算: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结合业务目标及资源调配能力,经过综合计算和全面平衡,对各项活动做出的一系列量化的计划安排。2.全面预算管理(控制):是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财政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监督、控制、评估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广义的预算控制:是指通过对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分析、考核等环节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控制;
狭义的预算控制:是指利用预算对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的控制,也可以称为事中控制。3.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一般包括:
(1)收入预算,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拨入专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等;
(2)支出预算,包括:拨出经费、拨出专款、专款支出、事业支出、经营支出、成本费用、销售税金、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结转自筹基建等。
二、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一套完整、有效的组织体系支持全面预算的实施
(二)预算编制存在多方面缺陷,使得全面预算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1.预算编制的过程简单
2.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3.预算编制内容不全面 第一,部门预算编制在项目支出的细化程度、基本支出定额制定的科学性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为一些单位挪用资金、铺张浪费留下了隐患。
第二,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项目预算时,有业务项目名称,但无响应的与武安经济指标列支内容。
第三,预算外资金与预算内资金相过节,预算编制不全面。
(二)在预算执行方面,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 1.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使用中,支出控制不严,超支浪费现象严重,超标购买小汽车、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款进行高档消费、致使单位的会议费、招待费、车辆燃修费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
2.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用于维持日常公用支出,没有做到专款专用。
3.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树立讲求经济效益的理财理念,重拨款而轻管理,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地监督和考核。
(三)只注重预算的编制,不注重预算的控制、考核与评价
(四)预算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
三、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面临的风险
(一)不编制预算或预算体系不健全,岗位职责分工不合理,可能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活动学法约束或盲目进行。
(二)预算管理未经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可能因重大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损失。
(三)预算目标不合理、编制不科学,可能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源费或发展目标难以实现。
(四)预算缺乏刚性、执行不力、分析不正确、监控和考核不严,可能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四、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控制的目标(应对措施)
(一)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
(二)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分析、考核的控制流程应当清晰严密,对预算编制方法、审批程序、预算执行情况检查、预算调整、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考核等应当有明确的规定。
五、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的控制
(一)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1、预算编制(含预算调整)与预算审批职务相分离。
2、预算审批与预算执行职务相分离。
3、预算执行与预算考核职务相分离。
(二)权责分配和职责分工
1、预算管理组织设置的控制
(1)预算决策机构(预算委员会或预算领导小组):由单位负责人领导,主管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建立集体决策制度。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预算内部空子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预算决策机构主要负责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方案的制定。单位最高权力机构负责预算方案的审批。
(2)预算管理部门:预算委员会、预算领导小组等,具体负责本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处理行政事业单位日常预算管理工作及与预算相关的日常
第三章 全面预算控制
(二)第三节 预算执行控制
一、建立财务预算执行责任体系
(一)预算指标的分解
第四章 人力资源控制
(一)第一节 行政事业人力资源控制概述
一、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特点 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要素:
1.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可以统称为劳动能力。2.这一能力要能够对财富的创造起贡献作用,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
3.这一能力还要能够被组织所利用,人力资源具有潜在的效应和可开发性。人力资源是“活”的资源,主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时效性和连续性:开发和利用均受时间限制;使用后还能继续开发。
2.能动性和智力性。具有自我开发的能力;人力资源的智力具有继承性,能得到积累、延续和增强。
3.再生性和时代性。
4.社会性和两重行。人具有社会性;人力资源本身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相关概念的辨析:
1.人力资源不同于人口资源和人才资源。人口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人口的总量。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即优质的人力资源。2.人力资源不同于人力资本。
首先,人力资本是由投资而形成的,强调以某种代价获得的能力或技能的价值;而人力资源强调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创造能力,它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产品、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存在于人体中的资本形式,它强调投资付出的代价及其收回,人力资源将人作为财富的来源来看待,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研究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关注的重点是产出问题。
最后,计量形式不同。资源是存量的概念,而资本则兼有存量和流量的概念。
二、人力资源面临的风险
(一)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可能导致单位发展战略难以实现。
(二)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可能导致人才流失、工作效率低下或关键技术、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被泄露。
(三)人力资源推出机制不当,可能导致法律诉讼或单位声誉受损。
三、人力资源控制的目标
(一)人力资源要符合单位发展战略的需要。单位在制定人力资源需求计划时,要根据单位对人力资源的实际需求,尽可能做到“人尽其才”。
(二)要通过严格的程序选拔人才。防止“人情招聘”、“暗箱操作”。
(三)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考评机制。
(四)要建立健全员工推出(辞职、接触劳动合同、退休等)机制。
四、人力资源控制的关键点
(一)要加强人力资源控制,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1.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2.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和奖惩。
3.关键岗位的强制休假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
4.掌握国家秘密和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
5.员工岗位职责手册,对于工作职责和期望作了适当的沟通和交流。6.人力资源政策与程序清晰,并且定期发布和更新。7.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政策。
(二)要进行人力资源控制,单位还要加强绩效考评控制。第二节 人力资源的引进和开发
一、人力资源的引进
原则: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公开、公平、公正
(一)单位招聘由用人部门提出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统筹制定招聘计划,安排招聘。
组织有外聘专家的总和考评小组对应聘人员进行评价,并按管理权限和有关管理规定报批。
(二)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
(三)要制定完善的员工管理办法。
一方面使新员工和悉其工作职责和管理层对其的期望;另一方面主管人员定期审阅员工的工作履行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使员工通过经管层批准的职位说明书、日常工作和与管理层的沟通理解自身职责。
(四)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岗位职责制。
首先,建立岗位说明制度,明确所有岗位的主要职责、资历、经验要求等,并定期员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确保各岗位配备胜任的人员,避免因人设岗;
其次,要建立岗位责任制。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并实行定岗、定人、定责、定奖罚的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五)公务员录用的具体控制 1.公务员考试组织和报考资格。2.公务员录用程序。
二、人力资源的开发 1.建立员工培训长效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关心员工职业发展的文化氛围,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全体员工的知识、技能持续更新,不断提升员工的服务效能。2.公务员培训的具体控制。
第四章 人力资源控制
(二)(一)行政事业单位职位和岗位设置
1、公务员职务与级别
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
公务员职务序列: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非领导职务层次在厅局级以下设置。
综合管理类的非领导职务分为: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
其他职位类别公务员的职务序列,根据《公务员法》由国家另行规定。
2、公务员职位聘任
实施聘任的对象: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但涉及国家秘密的不实行聘任制。聘任方式:公开招聘或直接选聘。
具体要求: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工资经费限额内进行。签订书面的聘任合同。实行协议工资制。国家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
3、事业单位岗位设置(1)岗位类别 三类:
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要适应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专业技术岗位: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社会
第五章 资产控制
(二)第三节 往来资金控制
一、往来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关注的风险
(一)、往来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单位领导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2、往来资金核算不规范,往来帐杂乱。
3、利用往来账户,违规调节资金。主要表现在:(1)收入挂往来。
(2)支出挂往来,调节预算结余。一是为平衡预算超支,经费挂往来。二是位获得更多的财政拨款,结余虚列支出挂往来。(3)违规套现资金挂往来。
4、借贷、投资形成往来,出现大量坏账。
5、往来资金长期挂账。
第六章 采购控制
第二节 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
一、岗位责任制
单位应当成立由单位负责人为组长,包括纪检监察在内的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政府采购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政府采购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政府采购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
(一)预算计划与审批;
(二)采购合同的订立与审核;
(三)采购、验收及相关记录;
(四)付款的申请、审批与执行。
二、建立授权批准制度
三、建立严格的采购审批制度和管理制度
采购审批制度:对于政府采购预算内的采购项目,具有采购权的部门应当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进度办理执行进度办理采购手续。对于追加预算和原有预算调整的采购项目,应当明确审批权限,由审批人根据其职责、权限以及单位实际需要对采购申请进行审批。第三节 预算与计划控制
一、全面增强政府采购预算观念
二、注重采购项目资金预算
三、注重全面预算管理
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
四、重视采购预算的审核与监控
实行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和执行力度的静动态管理,要坚持用科学和法制式预算机制将领导从“一支笔”的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的理念,使成本或预算的动因作为确定预算指标水平的重要依据。
第四节 政府采购合同控制
一、采购合同的签订
采购人与中标、成交供应商应当在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采购文件确定的事项签订政府采购合同。
中标、成交通知书对采购人和中标、成交供应商均具有法律效力。自签订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采购人应当将合同副本报同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二、采购合同的履行
(一)经采购人同意,中标、成交供应商可以依法采取分包方式履行合同。中标、成交供应商就采购项目和分包项目向采购人负责,分包供应商就分包项目承担责任。
(二)政府采购合同履行中,采购人需追加与合同标的相同的货物、工程或者服务的,在不改变合同其他条款的前提下,可以与供应商协商签订补充合同,但所有补充合同的采购金额不得超过原合同采购金额的百分之十。
三、采购合同的变更、中止或者终止
双方不得擅自变更、中止或者终止合同。政府采购合同继续履行将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变更、终止或者终止合同。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五节 验收与付款控制
一、验收控制
(一)验收主体控制
采购人或者其委托的采购代理机构已归档组织对供应商履约的验收。大型或者复杂的政府采购项目,应当邀请国家认可的质量检测机构参加验收工作。
1、严格准入制度。
2、集中采购机构经办采购人员及验收人员实行定期轮换制度。
3、加强采购人验收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法律法规的培训,考核上岗,定期不定期地抽查。同时辅之以严明的纪律和公正的赏罚。
4、采购人也赢建立政府采购验收档案,增加验收工作的系统性管理。
(二)建立验收环节的管理制度,对分散采购的管理应有明确规定,以确保采购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
1、建立健全严格的采购合同监督管理制度。
2、建立健全供应商考核登记制度。一是建立供应商资格准入制度。二是建立健全供应商诚信档案。
3、完善未中标供应商监督机制。邀请未中标供应商参与验收,一方面可以验证政府采购的公正严谨;另一方面也是加强政府采购监督的有效手段。
(三)加强合同条款违约责任的追究。
一是验收结果不符合合同约定的,应当通知供应商限期达到合同约定的要求;二是验收结果与采购合同约定不完全符合,但又不影响安全、不降低使用要求和功能,而且要改变确有困难的,景协商一致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可席上减价接受;三是验收结束后,每名验收人员都要在最后的验收文件上签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对于验收人员的渎职失职行为根据其错误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罚。
二、付款控制
(一)单位应当按照货币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采购付款业务。
(二)单位财会部门在办理付款业务时,应当对采购合同约定的付款条件、采购发票、检验报告、验收证明等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进行严格审核。
(三)单位在完成内部必要的审核和批准程序后,向财政国库申请办理国库同意支付手续。第六节
政府采购案例分析(帐篷政府采购案例分析)
第四篇:继续教育笔记
天馆中学师德师风学习材料
培训时间:2012年11月4日 培训教师:郭伟 培训地点:阶梯教室
主题: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问题
一、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
义务教育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由于这种教育要求社会、学校和家庭予以保证,对儿童既是应享受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故亦称“强迫教育”。
中国自清末(1903 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起,至国民政府时期,虽都规定要实施义务教育,但未真正实行。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列入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规定。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指出:“我国基础教育还很落后,这同我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迫切要求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决不能任其继续。现在,我们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把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当作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突出地提出来,动员全党,全社会和全国各族人民,用最大的努力,积极地、有步骤地予以实施。” 1986 年 7 月 1 日 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通过立法程序,正式确立了中国义务教育制度,标志着中国普及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以法治教的新阶段。1992 年,国家教委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对实施义务教育进行了全面规范。
二、义务教育的性质与特点
实施义务教育,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义务教育法》 中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地方政府必须创造条件,使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适龄”是指以法律规定的起始入学年龄,到完成法律规定的实施义务教育年限之间的一个年龄段。凡是年龄在这个范围内的儿童、少年,即为义务教育的对象,并实行强迫教育。
《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推迟到七周岁入学。”由于入学年龄和实施义务教育的年限由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根据当地情况确定,因此,全国省与省之间,甚至县与县之间,在实施义务教育对象的年龄和年限出现一定的差异是正常的现象,也是中国实施义务教育的特点之一。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质,对不履行应承担的各项义务的行为,《义务教育法》规定了适当的强制性措施。“除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外,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责令送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并对招用童工的组织或个人进行处理和处罚。
义务教育具有平等性和免费性。义务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人人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应有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义务教育也应是免费的,主要应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义务教育更是如此。办教育总要花钱,但不是应该由最没有钱的人出。国家应千方百计地在别的方面忍耐一点,先把教育问题,尤其是义务教育的问题解决好。
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建国五十多年来,中国的义务教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仍然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在全国范围内有相当一些地方,尤其是边远山区和一些革命老区,自然条件差,经济不发达。这些地区的小学教育远未普及,学龄儿童入学率低,特别是女孩的入学率更低,初级中等教育也更为薄弱。中国义务教育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地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采取更有力的对策和措施。
(一)实施义务教育必须着重解决经费问题和师资问题。从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发展状况来看,经费的短缺和师资的匮乏无疑是义务教育实施中的难点。筹措必要的教育事业费和基建费,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是实施义务教育的物质保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教育经费必须实行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的方针。首先“国家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其次,征收教育附加费,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再次,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及个人集资办学或捐资助学。第四,各有关部门要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勤工俭学也是解决义务教育经费问题的有效措施。在师资方面,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结构合理并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所在。解决上述师资问题,首先要大力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除发挥各师范大学和各级教师进修院校的作用之外,还要广泛地运用函授、广播、电视等手段培训教师。
其次,办好各级师范院校,是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必须下决心逐年增加师范教育的经费,改善师范院校的办学条件,鼓励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
再次,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教师的工作成果不仅直接影响着国家的今天,而且影响着国家的明天,他们的工作既辛苦、艰巨,同时又高尚、光荣,他们的劳动应受到全社会的尊敬。此外,也应建立一种动态机制,鼓励师范院校的教师和研究生去支援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
(二)推行义务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不搞一刀切。中国是一个大国,不仅人口众多,而且各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基础和自然条件的差别都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义务教育应分地区、有步骤、分阶段地加以实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地区。第一类地区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第二类地区是经济、文化中等发展程度的地区;第三类地区是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地区。同时在经济 发达的省也有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地区;而在经济不发达的省,也有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即使是在一个县内,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所以,各个地区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目标,有计划地予以实施。
各地区要分阶级实施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中规定:“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级中等教育。”另外,义务教育分段应该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地区在同一时期普及义务教育年限不同的需要。即普及义务教育可以实行六三分段,也可以实行五四分段,四五分段等等,但不同分段地区的相应年级的教育内容基本上应是一致的。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点之一。尽管其中有许多困难挫折,但它是历史发展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只要我们全民族共同努力,义务教育的目标一定能顺利实现,并为中华民族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和完善义务教育的行政执法。国家以法制先行,法制以遵行为要。随着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建构和完善,我国教育事业正在走上全面依法治教的轨道。在深入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义务教育的行政执法。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和增强义务教育行政执法的法律意识,并逐步建立起一支义务教育执法的专职和兼职结合的执法监督队伍,明确执法职责,把义务教育的推行从单纯的行政管理转到行政执法的轨道上来。建立和健全有关义务教育执法的各项程序和制度,使义务教育的行政执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天馆中学师德师风学习材料
培训时间:2011年12月10日 培训教师:郭伟 培训地点:阶梯教室 主题: 制度与学校教育
教育制度亦称国民教育制度,是国家为保证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各项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为确保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而建立的,它将教学系统的各种其他因素、教学人员的各种行动,联结和组成一个整体,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规范与高效。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中最主要的组成成分。合理的教育制度,一方面可以使科学的教学理念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变成现实;另一方面可以使人员、设施、时空等得以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无论是在教育理论中,还是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制度”与“学校教育”紧紧相连,因而“制度化教育”与“学校教育”往往被人在同一的意义上使用。
“制度”与“制度化”是不同的概念。“制度”作为社会生活基本的规则,包括着学校教育运作的基本的机制安排与体制保障,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它的存在是“为了”人的生活的,是在价值导引下的“制度”。社会的发展历程,就是在制度保障下不断进行的,也是制度自身的品性不断获得提升的过程。社会的进步是一个复杂系统进化的过程,制度是重要的“组织”力量。
而“制度化”,则是走向了制度的反面,是将外在的规则、纪律、约束,作为确定的、不可违反、必须遵守的“规律”、“原则”、“标准”,它们是高于人的。人的一切行为,似乎就是为了达到这个外在的标准,而“社会”本身会变成一个凝炼的死寂的系统,丧失自身的活力。“制度”走向“制度化”,根本的原因,在于遗忘了“制度”的价值、错置了制度与人的关系;深层的危害,在于造成“制度”与人的关系的异化。(案例1)
在我国当代教育研究中,对制度化教育的弊病,学者们已经予以较多的关注。这对于我们反思“制度化教育”所造成的机械的教育方式、沉闷的教育氛围,有极为重要的警醒作用。陈桂生 教授以“‘制度化教育'怎么啦”而发问,结论是:“ 1、它以所谓 ‘ 杰出人才论 ' 为指导思想,是一种旨在造就与选拔杰出人才的教育体系,称为 ‘ 英才教育 '” ; “2、以成套制度、密集规范构筑起来的封闭的教育壁垒,固然可以保证吸收一批较为优秀的学生,而在客观上排斥了这个体系以外为数众多的青年分享这种教育机会,其中包括对已经受过一定正规教育的人重新回归正规教筑起来的封闭的教育壁垒,固然可以保证吸收一批较为优秀的学生,而在客观上排斥了这个体系以外为数众多的青年分享这种教育机会,其中包括对已经受过一定正规教育的人重新回归正规教育体系接受较高程度教育的限制 ” ; “3、作为 ‘ 英才教育 ',虽不能说它绝对不能造就出杰出人才,然而,它的标准、尤其是它的实际后果表明,它实际上是把学习与文凭、文凭与就业资格、就业资格与社会地位等同起来,形成一种带等级 特征的 ‘ 学历社会 ',强使人们从儿童时代开始爬没有尽头的作业升学阶梯 ” ; “4、对于 ‘ 制度化教育 ' 系统中的多数学生而论,即使一次又一次跨越 ‘ 命运的分数线的高高横杆 ',未必都能走运 ” ; “5、‘ 制度化教育 ' 是一种代价昂贵的教育。” 它带来了学校教育生活中诸多问题,“ 制度化教育 ” 造成了对个体生命的压抑与戕害。
学校教育不应是制度化教育,因此,我们对学校教育的讨论,可以在“制度”的层面看其价值。
学校教育中的“制度”的存在,是对学校教育生活的保障。学校教育中的“制度”,有着走向“制度化”的危险,但是,在人的价值取向指导下,合理地建设与运用制度,是能够避免其消极的影响,能够将其正向的、建设性的价值发挥出来的。问题不仅仅在于制度本身如何,而且在于制度存在于何种整体环境之中、与人的关系形态如何。人的活动、学校教育的正常运行是离不开制度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当代还希望回归到缺少制度保障的教育形态中去。人们常常争论的问题,应该是这样一个问题:学校教育需要怎样的制度?
制度的存在,为学校教育生活提供基本的前提,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一定的制度、规则的制约下,学校教育依然是一个丰富的可能世界。学校教育是制度保障下的学校教育生活。
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主体。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在历史发展的视角下,学校教育的历史发展,就是不断建立制度、完善制度的过程,建立完善学校教育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校教育的更进一步的发展。学校教育就是制度规范后的“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因此,学制的确立对整个教育事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国家一般通过立法确定本国学制,对各级各类学校做出统一规定。正确而完善的社会主义学制,对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施,对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儿童、青少年以至全体公民的身心发展,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都同学制的完善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制能否真正地发挥作用在于学制的制订是否科学完善、是否符合国情。学制的建立总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学制也会不同。
一、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
学制的建立与变革,不仅受制于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更受制于各种社会条件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多种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是制约教育结构与学制的重要因素。国家各项决策的制定与实施都是以适应和服务于本国政治、经济制度为前提和准则的。对于关系着人才培养的类别与水平的教育结构和学制问题也必然要以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为根据。这主要表现在国家要规定学制建立的原则,决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和任务,以及规定受教育者的入学资格,受何种级别和类型的学校教育等方面。
2、学制的建立与发展,还取决于生产力与科技技术的发展水平。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归根结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科学技术还不发达,劳动力并不需要经过学校教育的专门培养,学校同生产劳动是脱离的。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其功能仅限于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教育目的限于狭小的范围,类型单一,学校教育结构与学制处于不完备的初级阶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兴起,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资本主义大生产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数量上和类型上的新要求:一方面生产要求工人掌握适应大工业生产的文化科学知识,反映在学制上就是要求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另一方面生产也要求建立适应科技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系统,以适应大工业生产所需的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现代教育制度中义务教育的重要基础地位,职业技术教育的迅猛发展、比例增大,以及这种发展趋势在各国学制上的规定都是由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所决定的。
3、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制约作用。人是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教育制度的建立必须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身心发展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各国在制订学制,规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以及各类学校的分段与衔接等都必须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特征,从而使学制中的有关规定与他们的智力、体力发展水平相符。而继续教育或成人教育,除了考虑年龄的特征外,还必须注意教育对象的专业特点,职业特点等因素。(案例2)4、教育思想对教育制度的建立也起着巨大的作用。教育思想也称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这个社会现象的态度、认识及基本看法。教育思想影响着教育整体,对教育制度也起着影响与制约的作用。教育思想不仅影响着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而且还制约着教育制度的内部结构。如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就改变了历史上人们所持的一次性教育观念,从而促进了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大发展,并带来了当代学制体系与结构的重大变革。
此外,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人口状况及学制的发展史等也对学制有着制约作用。现代学制之所以和古代学制有重大的质的区别,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现代生产力同古代生产力性质和水平上的质的差别造成的。现代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现代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学制之所以存在很多共同之处,就是因为他们具有大致性质相同和水平相近的生产力,他们的学制都是现代大生产规律的客观反映和体现。但各国的学制也存在着质的差别。这是因为一国的学制不仅决定于生产力的水平,也同时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各国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就必然决定了学制性质等方面的质的不同。当然,即便生产力水平相近和政治制度相同的国家,其学制也是不尽相同的。因为学制在受制约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同时,也要受本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思想等的影响。主流教育思想和文化传统等的不同,也会影响一个国家学制的制定。所以说一个国家在建立和改革学制时,对各个因素都要加以认真考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对不同国家学制建立的经验教训加以吸收和借鉴,也要从本国学制的发展史中汲取营养。
第五篇:继续教育笔记
课程学习指导
【学习内容简介】
我们都在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当我们在热火朝天探讨教学有效、无效、高效问题的时候,更应该“追本溯源”,理清楚到底什么是“教学”,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呢?本专题将通过四个问题结合案例的阐释,向大家从教学的形式、实质及其内涵和外延多个层面帮助教师认识教学的本质,因为认清楚教学的本质是追求教学有效的的一个前提,只有认清教学的本质才能使得我们的有效建立在正确的根基之上、学习完本课程之后,相信老师们会对“教学”有一个的更加清楚和深刻的认识。
教师自我发展规划的制定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一些常用策略,其中的一个有效策略就是,引导教师自我制定专业发展规划,进而实现专业的自主发展。
在本课程中,我们将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策略、引导青年教师制定教师自我发展规划的方法、诱发骨干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制定发展规划的技巧,诱发优秀教师主动提炼自己的教学艺术、进而形成独具个人魅力的教学艺术的策略,展开讨论,旨在揭示教师自我发展规划制定的基本技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常用策略。
本门课程的主要的目标和任务就在于,揭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常用策略,探寻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制定的方式方法。因而,需要学习者结合本职工作,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实际,自我诊断自己专业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自定个人的专业发展规划,并联系实际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策略方法。本门课程是“名师”系列专题课程中的基础课程之一,其突出特点在于,落脚在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促进策略的确立,期待学习者把握自身的条件和外在环境,特别是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努力为自身的发展设计恰当的计划,制定切实的策略和措施。
【学习要求】
1.认真领会专题讲座的基本理论,并密切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开展联想和反思;
2.体会互动研讨中的相关话题及互动参与教师列举的典型案例,结合本校实际反思,完成相应的反思日记或完成300字左右的感想;
3.完成本门课程规定的思考题,并能给出清晰简捷的回答。特别是,结合自身实际,参考本门课程提供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样例,制定个人专业发展的计划和阶段计划,并与本校的实际密切结合; .站在评价者的角度,给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做出一个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完成专业发展评价报告,内容涉及本专题给出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内在条件、外在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的潜质等诸多方面,明确给出自己专业发展的强项,指出自己专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并针对其中的 1、2 个核心问题,寻求专家的帮助,或给自己寻找一个专业引领; .阅读相关资源中给出的相应论文,写出 250 字左右的读后感,并设法与同事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如果可能,尝试着自己完成一篇教学论文。
《水知道答案》的启示——解析教师角色与职业幸福
【课程简介】 解析教师角色与职业幸福。本部分提出了教师作为助人者的基本观点,建立了教师通过有效自助达到有效助人的基本路径。通过分析江本胜《水知道答案》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教师作为助人者的重要职能是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通过分析幸福的实质,提出了本课程对幸福的基本理解。
课程简介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课程简介】
一、课程开设的主要目标
本课程开设的目标旨在帮助高中英语教师学习和理解什么是阅读、阅读的意义、阅读的模式、阅读理解、影响阅读的因素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学习高中英语课堂阅读技能及训练方法;高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最终提高教师本身的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实际能力。
二、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概述
(二)高中英语课堂阅读技能及训练方法
(三)高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
三、本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具有以下的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密结合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注重提升教师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践能力。
四、课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本课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高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学习要求】
为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以提高教师高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特对参加学习的一线教师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1.认真观看网络视频讲座的第一部分内容,学习和理解以下问题: 1)什么是阅读? 2)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3)阅读的模式是什么?哪种模式更好,为什么? 4)什么是阅读理解? 5)影响阅读的因素是什么? 6)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是什么?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有关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与实践方面的反思,思考自己在阅读教学模式与方法和目标定位上有什么需要改进的。
3.高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应该训练学生的什么阅读技能与策略,采用什么样的训练方法?
4.教师应该如何准备阅读教学?教学过程是什么?各个阅读阶段的目的是什么?
5.在学习该课程的基础上,按照正确的理念、思想和方法自己设计一节高中英语阅读课,并实施。
课程简介
高中英语听说教学
【课程简介】
一、课程开设的主要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高中英语教师学习和理解课标的要求、听说课的模式、影响听说的因素和高中英语听说教学及训练方法;高中英语课堂听说教学设计与实施。最终提高教师本身的听说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实际能力。
二、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下:
1.《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听说目标的具体要求 2.高中英语听说课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3.听说教学面临的问题分析以及解决策略 4.高考听力测试重点、难点分析与训练方法
三、本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具有以下的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一线教师的听说课堂教学实践,分析高中学生在听说中常见问题和应对策略,注重提升教师高中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践能力。
本课程结合《课标》中对听说学习的要求与内容,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听说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尤其是在听说课教学中学生常见问题和解决策略和操作方法。
四、课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本课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高中英语课堂听说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学习要求】
为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以提高教师高中英语课堂听说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特对参加学习的一线教师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1.认真观看网络视频讲座内容,学习和理解以下问题: 1)课标对听说的要求? 2)为什么要重视听说课?)听说课的教学模式是什么?哪种模式更好,为什么? 4)影响听说的因素是什么?)学生常见的错误分析与解决策略是什么?)高中英语课堂听说教学应该如何训练学生的听说技能,采用什么样的训练方法?
2.观看网络视频互动对话部分,学习和理解以下问题: 1)教师在听说课中常出现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准备听说教学?教学过程是什么?
3.在学习该课程的基础上,按照正确的理念与思想和方法自己设计一节高中英语听说课,并实施。
4.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有关高中英语听说教学设计与实践方面的反思,思考自己在听说教学模式与方法和目标定位上有什么需要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