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好课----小学 数学学习笔记(继续教育参考答案)
上好课----小学 数学学习笔记(继续教育参考答案)
关注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和独立自学 两节课的目标不一样;两节课的过程不一样;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知识;你怎样看待顺与不顺?主要是对数学价值的认识,第二节课时通过研讨,将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索,观察,慢工出细活,吾在其中。我们培养人的目标是相同的,为了学生的发展,追求的是对数学的价值,有兴趣、有方法,让数学课厚道些。我们追求怎样的数学教育价值?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积极的去探索。
做一个大气的教师?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探索有什么样的价值呢?自主探索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合适的探索内容
2、创设探索情景,引发探索需要
3、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和空间
4、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1)提供素材和材料、设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2)营造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进行探索(3)积极评价引导,把探索引向深入(4)给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引导学生独立自学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科学的成就感,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探索。探索与不探索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是截然不同的!
引导学生自学的观点:
1、老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力,2、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自学,3、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如何关注学生,指导学生自学呢?心中有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索;学生自学能学懂的,就让学生自学;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不容忽视。
第二篇:浅谈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练习课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练习课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练习课是以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技巧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的课。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课型之一,约占总学时的五分之三。同时,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数学技能、技巧的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空间观念的建立,以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等都离不开练习课。如何上好一堂练习课呢?如何达到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呢?下面就小学数学练习课谈谈我个人的心得:
一、练习课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一要深入钻研课标,确定本阶段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二要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计划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练习课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练习内容,并对练习进行科学的设计。如教学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后,首先要安排巩固性练习,然后是发展性练习,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是综合练习,沟通新知与其他知识的纵横联系,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练习课课堂教学要优化教学设计。
设计好练习是成功练习的前提。习题可以自编也可摘选,但都应围绕重点展开,不能贪多求杂,确保练习得有意义、有趣味。练习形式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运用,不可千篇一律。注意口练与笔练、集体练与个人练等的交替运用。习题题型也要多变,封闭题型与开放题型、填空题型与选择题型、顺向题型与逆向题型、专项练习与综合练习、编题与解题等,均应根据练习需要而灵活把握。
第三篇: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上好课
上好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怎样上好每一堂课?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怎样才能把我领悟到的和写下的文字在课堂中变成现实,也是我一直思考并正在试图解决的问题。而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把每一堂课上得都像美妙各不相同的艺术品,如宋祖英的舞台演出一样大气且绚美呢?这则是我刚刚开始思索并正在努力寻找答案的问题。相信在中国这个古老而又智慧的国度,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看完孔凡哲的《上好课有效技能》和赵国防的《有效备课:问题 探究 对策》、徐健 成剑的《上好课:问题与对策》后,我对怎样上好课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现整理如下:
一、严明的纪律和浓郁美好的学习氛围
天行有常,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又有“秩序是宇宙的最高法则”这一说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好的规矩正是为了帮助学生最快最好地发展,成为各级各类的人才甚至天才。严师出高徒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一个有纪律守纪律的课堂是上好一切课的前提条件。然后营造一种浓郁美好的学习氛围,把各种有益的美术信息源源不断地融入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在这种环境氛围中,自然而然地爱学习,爱运用所知所学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进而美好世界。
二、用心准备
在上课前,认真备好课,给学生设计一些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心智,产生各种奇妙的答案。同样,预设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共同探索。及时把生活中的新的有益的美术知识及相关知识融进美术教案,给学生一个广阔的世界和视野;学生也在用心地做着相关准备,并且总能找到他们发现的相关美术知识和资料融入学习环境中来。课前都能做到自觉地收集相关材料,自觉带全美术课材料。师生都非常清楚地知道美术的真正价值所在,能正确使用手中的画笔。平时闲暇时光喜欢画画,能自得其乐。喜欢欣赏美好的事物,也善于运用身边一切事物创造美好,美化自己和生活以至世界。
三、感悟美创造美
恰当地运用标签效应,让每一个学生在心理暗示下都成为一个好学生。经常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努力进步,天天向上。在课堂上,用语措辞优美恰当富有启发性,善于运用眼神、手势等肢体语言暗示,调整学生到最佳状态。让学生之间和睦相处,友爱互助,并且彼此尊重对方人格。课堂上,教室里,充满了灵气,我能清楚地知道学生在感悟,在领悟中创作。即使在静默运笔的宁静中,师生都能对美术知识领悟更多,画面美好有趣还充满智慧。学生在创作是,都能既着眼大局,又紧扣细节。心中想整幅作品的大构想,手中运笔画好每一点细节;先画好大轮廓,再完善美好细节。课堂上,学生的言行举止以及思想都是美好的,每一堂课都像美妙各不相同的艺术品一样精彩纷呈、妙趣横生。
四、收获和喜悦
每一堂课后,我能对自己说,学生在我面前都尽情地展现了他们人性中光辉美善的一面,我真喜欢他们,他们的脑袋瓜里装着那么多美妙的想法!而每一个学生则能说,我很有收获,又知道了许多新的美好事物,还创造了美好的作品。接下来,就看看生活中有没有奇妙美好的事物发生吧。我拿到作业本批阅时,能饶有兴致地欣赏他们用心画成的作品,看到他们的成长和进步,以及更多溢于言外的美好博大精微的东西。等批阅完这些作业,我就开始想念他们,盼望下一节美术课的来临,而学生也怀着同样的期盼。因为热爱美好,学生和我还能从各种事物、各门学科中发现美,然后表现美,甚至创造美好。
是谁说过,谁能解除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苦难,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生活中的无穷乐趣,谁就是救世主一样的老师。我将努力完善美好自己,努力在学习中在实践中成长成一个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化苦难为甘甜,用学生和我的灵巧双手以及智慧的大脑,创造出一堂堂精彩纷呈的美术课,创造出美好生活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
上好课学习心得
一、“上好课”的标准和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教师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具备以下的素质。(1)思想政治素质:既教书又育人,这是党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一个好的教师,就要把“教书”和“育人”两副担子一肩挑。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就要把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爱,转化为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要真挚地、深情地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爱自己的学生。(2)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的钻研精神反映出教师业务素质如何。教师要能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和掌握所教学科知识的全部内容。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这些经过精心组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教师的个人素质: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个走上讲台步入教师角色的过程。事实上,每一个教师实际上所承担的角色范围和程度都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这个差异就由教师的个人素质所决定。教师的个人素质包括:知识渊博,语言表达能力强,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负责的精神。
2.能很好的处理教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需要区分出哪些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方面的材料;哪些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而安排的过渡性练习或者是更好地领会所学内容的背景材料。只有区分不同性质的材料,才便于确定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科学地有针对性地设置和提出问题。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探索)欲的问题,要把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方法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运用教学方法是教学技能和能力的集中体现。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是有规律可循的。选择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要有所依据。一节好课,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从直觉上,学生学习情绪很高,学习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状态。二是从效果上,学生知道怎样去学。一节好课,应该做到使学生爱学,学会和会学,爱学是学会和会学的动力,只有爱学,才能学会。课堂上一种生气勃勃,兴趣盎然的学习气氛,能提高学习的热情。如果教师讲课有气无力,枯燥无味,千篇一律,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现在的知识,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激起学生积极思维和创新意识。有经验的教师总是通过自己的语言、音调、节奏和表情,用自己对所教知识的情感,诱发和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教学成为一种和谐而又充满乐趣的过程。
二、教师教学中的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结合本次继续教育学习与我的教学实践,我提出我在教学中的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供大家思考:
1.现在的学生生活越来越丰富,而注意力放在学习上的越来越少,该问题应如何解决?使课堂成为学生热爱的地方?
2.如何提高学生人数多的班级的课堂教学效率? 3.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有哪些有效的手段?
4.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很好,但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发散,这个问题如何克服?
5.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效联系,6.教学中怎样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
7.要顺利推进课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相当重要,如何做到小学、初中、高中课改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8.目前学校中存在的相当一部分道德水准下降、行为规范涣散的问题,教学中应该如何落实价值观教育?
9.现行教材编写内容较为简单,学生训练的时间不够,制约学生能力的形成,有没有好的方法解决?
10.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的学习差异? 11.如何使教学设计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设计?
12.在教学方法上,面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批判和当前方兴未艾的众多教学方法或模式,教师如何找到适应自己的教学方法或模式?
13.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平台如何设置?
14.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如何提高并保持其连续性?
15.三维目标是教学中的目标,课堂教学中如何使“三维目标”得以有效整合? 16.如何处理学生在课堂中讲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语?
三、从我校教学活动实际看,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照本宣科:有的教师使用新课标教材,存在照本宣科,依赖教材,而不能进行精“加工”;囿于教材,而不能突破教材束缚。
2.满堂问答看似主动参与:由于教师盲目追求“学生参与”教学,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偏差:一是低思维量的“假问题”充斥课堂,影响了教学重难点的解决;二是采用简单的“问答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展开。三是课堂气氛看似热热闹闹,实质是形式参与、被动参与、部分局部的参与。
3.小组讨论替代合作学习:走进新课程实验的课堂,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进行所谓的合作学习。但是存在:一是讨论的内容选择不够恰当,导致讨论频率过高;二是讨论的任务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各行其是。三是讨论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讨论的价值意义不大,多数问题讨论的不深不透、不了了之。
4.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学生不感兴趣:也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很少设计出较新颖的教学方法,不注重鼓励、表扬、启发学生,而是批评、指责学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兴趣因此很受影响,造成课堂效率低下,能力训练目标难以完成。
5.教学效率低下: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以数量标准来衡量,就一节课而言,学生能够有效使用的时间往往被打了折扣,教师经常需要花一定的时间维持课堂秩序,经常会有一些无意义的问题,有的教师甚至离题万里、话语罗嗦。相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由于在课堂上的学习机会的差异,部分学生,主要是学习困难学生,有效使用的时间更少,相对而言,他们的学习效率更低。以质量为标准来衡量,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智能的时间不多,而花费在让学生记忆和接受的时间较多。显然,我们的课堂多数还停留在记忆、接受和理解的层次上,对于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还做得远远不够,这就必然影响我们教学效率的真正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这次继续教育的学习,我知道了如何上好课及上好课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也发现了我们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和问题,供同行们讨论,以求共同进步。
上好课应知应会学习心得
平时的教学工作总是忙忙碌碌,没有完整的时间静下心来,整理、反思自己的教学。校本培训学校发的两本书,仔细阅读,发现平时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教学中令我棘手的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在书中同样也找到了答案。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认真备课、有效备课,我们要从作者的和自身的角度读懂教材的内涵,站在编者的角度读懂教材的编排,特别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读懂教材的难易,这样对教材 的把握才不至于单薄,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实际中,自己有切身的体会。一节课如果能认真钻研教材,找出本课的重点、难点,再翻阅各种材料,做到精心备课,那上课时不仅自己师生互动,气氛活跃,而且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体会到当教师的幸福。反之,则觉得一节课的时间漫长,学生懒散,学习兴趣全无。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效的,要有计划性、启发性、难易适度。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信,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它的质量高低制约着教学进程是否能推进,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先问什么,再问什么,老师要胸有成竹,精心策划。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可过浅或过深,教师可以把大的、难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减少每次提问的难度,降低提问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另外课堂中的提问要促进学生思考,减少应答式提问。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指导学生听课的方法,上课时保证课堂纪律,让学生动耳听、动脑想、动笔记,让学生分析、归纳,将知识形成网状结构。
上好课心得体会
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战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好主动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运用好讲台艺术,发挥好主动导作用,学习是真正的主体,一节课中应由学生担任学习任务。教师课堂艺术要想发挥好,首先要备好课,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好板书,这就相当于设计一出戏中的表演顺序和精彩对白。其次要给学生以“渔”,把方法道理讲透,尤其是把握好重点、难点,在“渔于鱼”的问题上深思熟虑,决不可混淆。学生只有把握了“渔”才能成为人才,才能海阔天空地想象,实现理想。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造就21世纪人才。
3、充分利用的课堂资源
教师上课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知识的建构有赖于学生原有基础,从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入手,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其知识体系中,从而建构新的知识,掌握重点内容,理解难点内容。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课程理念的解读也在不断地深入,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已从认知领域拓展到生命领域,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注学生人生的发展。面对一个个各具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课堂的建构也应是动态发展、持续生成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上好课。
上好课培训心得体会
上好课是教师日常教学中的一个最根本要求,也是教师本职工作多年一个最基本要求。也只有上好课,学生才会从中受益,才会完成人生的启蒙,所以说传道授业解惑都是在上好课中完成的,上好课的意义是重大的。
一、教师要上好课应具备“三心”。
“三心”即爱心、责任心、恒心。这三颗心是我们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素养,它是我们能不能上好课的前提。
“爱心”是我们当教师最需要的一颗心,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懵懂的孩子,只有在爱心的召唤下,孩子才会在你的身边学习。拥有爱心更是我们新课改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一个基本要求,当我们老师怀着一颗挚爱的心在课堂上教学时,必然会时刻想着孩子的感受,教学过程中的设计思想和措施都会体现孩子的感受,从孩子角度去考虑问题。课堂教学中的那些行为的暴力,语言的暴力等种种粗暴表现都违背了这些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这样怎能上好课呢,学生如何从中受益呢? “责任心”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也是作为一个职业人最基本的职业操守。那么要想上好课,教师的一切工作表现都是责任心的体现,只有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认真教学,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才能上好课,才会有教学收获。
“恒心”是我们工作的动力,持之以恒,坚持自己在教学中的追求,我们的教学就会有收获。而课堂教学也是持之以恒的表现,通过举一反三,多次的练习,才会有达到教学目标。只有做到拥有上述的“三心”,才能使我们能够上好课。
二、将新课改中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比。
新课改为了实现自己的多层次目标,从教学方法上有了根本性改变,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新课改以学生主体论为指导思想,建构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的学习,使学生与教师形成教学共同体,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而传统教学以教师主体论为指导思想,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展开教学,实现教学目标。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我们教学的实际,发现传统教学方法也有一些做法仍然是适用的,仍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对此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新课改有没有将一些传统的合理内核丢掉了,是否应该将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融入到新课改中去,继续发挥它的最大功效。
四、上好课的境界——品牌化。
品牌是一种经济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品牌的理解越来越深,逐渐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从而很多行业都开始有了品牌的相关衍生品。
教育品牌是一种教育现象,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时代发展到今天,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在经济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而且也具有选择自认为是“好教育品牌”的机会、权利和能力。
我们上好课的最高境界,就是形成课堂教学的品牌化,品牌化越来越引领着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的目光。课堂教学的品牌化就是教学质量好的符号,就是传递给教育消费者的“感觉”。我们身边的“名师”已经是很好的佐证了。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只有品牌才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资产,才是教师生命最持久的动力之源和核心竞争力。良好的课堂教学品牌化可以为教师创造发展契机,优化和拓展课堂教学生存发展的空间,为新课改赢得更多更好的改革成果。
随着学习的深入,当然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但我有着很多自己的收获。在新课改环境中,坚持上好课,是我今后课堂教学工作的最根本追求。
第四篇:继续教育学习笔记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应得到不同的发展。核心理念的主体是“人人”,即指学习数学课程的所有人,而不是指少数人。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不是自然淘汰、适者生存的教育,而是人人受益、人人成长的教育,同时,也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即既要关注“人人”,也要关注“不同的人”,既要促使全体学生数学基本质量标准的达成,也要为不同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促成发展的多样性;要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发展。
它应达到这样几层基本要求:一是希望为所有学生提供机会均等的数学教育。二是在数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所有学生平等的关注与帮助,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应个性发展的课程教学,特别对于在数学学习方面处于弱势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照与辅导。三是在数学学习评价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结果应给予科学、公正的评价,特别应改变“仅凭一纸试卷就将学生划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四是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对均衡的学习结果。
⑵妥善处理数学课程内容组织上的几个关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之所以提出要处理好上述关系,是因为它反映出当前数学课程内容在选择与组织上的基本矛盾问题,无论是数学课程设计或是实施,都回避不了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关于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主要指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应该重视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能体会感悟到这些知识技能背后更为本质的东西——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积累起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整体上促进自己数学素养的提高。但是在强调过程的同时,也不应产生忽视结果的倾向,即要注重结果的总结。二是关于直观与抽象的关系,主要是指数学课程在本质上是研究抽象的东西,但是,也要考虑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可接受性和心理适应性,即教师采用恰当的直观性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就显得很有必要。比如,充分利用图形所具有的几何直观,将复杂的数学对象简明化;恰当地构造数学问题的现实情境,将抽象的数学关系具体化;通过直观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以获得数学的猜想;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实现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转变;等等。这样的教学手段就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关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主要是指学生在课程中学习数学是以教材和老师的讲授为中介,来获得前人已经形成的数学知识,即学生学习主要是以一种间接的方式来获取和形成数学经验,主要是间接经验。这在客观上就容易形成以教师、课堂为中心的局面,也容易忽视学生个体的直接经验在学习中的存在。在当前的数学教育理论中,一方面,学生的数学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建立的,而是通过白己的经验主动地构建起来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学习数学间接经验的同时,学生也在发展白己的直接经验,特别是通逋打好知识基础,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具有了主动面对生活和社会去拓展白我直接经验的能力。所以,我们强调重视直接经验,不仅指它有利于间接经验的学习,也在于它本身就应成为课程的重要目标。正如《纲要》所指出的: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⑵明确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事,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应该下功夫的“点”在什么地方,什么是最需要去做的事。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即在义务教育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数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使学生对数学由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二是“引发数学思考”,即在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对最有价值的行为、题型、技能进行有效的思考,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促使学生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即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逐渐养成较稳固的学习行为、倾向和习性。四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即在教学中,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反映数学学习的特征。
⑶明确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应有的学习过程,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是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即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要妥善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二是明确提出“四基”,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1)保留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原因。过去的数学课程,非常强调“双基”,即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这是正确的,它在历史贡献是应该承认的,但是,对于“双基”的内容,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在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也必须与时俱进。如繁杂的计算、细枝末节的证明技巧等,要有所删减;而对于估算、算法、数感、符号感、收集和处理数据、统计初步、数学建模初步等,又要有所增加。但这还不够,所以《课程标准》这次增加了两条,表述为“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而且把“双基”列为“四基”的前两条,从而也强调了“双基”。
(2)发展为“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三点理由。一是因为“双基”仅仅涉及上述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目标,就是知识与技能,而增加这两条,则还涉及三维目标的另外两个目标,就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因为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双基,往往在实施当中见物不见人,而教学必须是以人为本,所以增加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就是直接与人相关。三是因为虽然双基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础,但是创新性人才不能仅仅靠熟练掌握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培养,思维训练和积累经验等也十分重要。
(3)明确获得数学基本思想的内涵。数学思想是数学科学发生、发展的根本,是探索研究数学所依赖的基础,也是数学课程教学的精髓。数学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也有学者通俗地把“数学思想”说成“将具体的数学知识都忘掉以后剩下的东西”。例如: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出发点,把客观事物简化和量化的思想.周到地思考问题和严密地进行推理,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合理地运筹帷幄„„一个人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后,如果不是在与数学相关的领域工作,他学过的具体的数学定理和公式可能大多都用不到,若干年以后就渐渐忘记了,而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他如果也获取了上述这些数学思想,却一定会终生受益。《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人类通过数学抽象,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建立了数学学科;通过数学推理,进一步得到大量结论,使数学科学得以发展;通过数学建模,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中,产生了巨大的效益,又反过来促进数学科学的发展。
处于“数学的基本思想”下一层次的数学思想,还有很多。例如,由“数学抽象的思想”派生出来的分类思想,集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变中有不变”的思想,符号表示的思想,对称思想,对应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等;由“数学推理的思想”派生出来的归纳思想,演绎思想,公理化思想,转换化归思想,联想类比思想,逐步逼近思想,代换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等;由“数学建模的思想”派生出来的简化思想,量化思想,函数思想,方程的思想,优化的思想,随机的思想,抽样统计的思想等。
(5)“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数学教学的主要载体,需要花费较多的课堂时间;数学思想则是数学教学的精髓,是统领课堂教学的主线;数学活动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形式。“四基”既然比双基增加两条,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就应该有意识地给“数学思想”的教学预留适当的时间,但是“数学思想”的教学不能空洞地进行,一定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并且应该注意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融为一体。此外,在教学评价上也应该给“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以适当的位置和空间。
(1)体会数学这三个方面的相互联系。要学生体会三个方面的联系,首先要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一堂课可能重点学习一个数学知识,但是数学是一个整体,任何数学知识都不是孤立的,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点连接成线,再把这些线进一步连接成网,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网状的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和准确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能力,逐渐善于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建构成网状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整体认识和宏观把握,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其次是体会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主要是说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广泛的联系,学生不应孤立地学习数学,而应注意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至于“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也可表述为“数学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由于《课程标准》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所以表述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会更加贴近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与实践的关系非常密切。千万不要让学生误以为数学是数学家用符号编造出来的“天书”,误以为学数学仅仅是为了解题和应付考试。
(1)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工程技木中的应用,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和在实践中的应用。对于低年级学生,要特别注意大量举例,说明数学在他们这个年龄段人群中的应用。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他们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学到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出发点,学到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使自己思考更有条理,表达更加清晰,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当然教师还要讲究教学方法,让学生看到数学内在的本质和自身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目标。
(2)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认真对待学习,勤奋刻苦,积极参与探究.勇于坚持真理和纠正错误,及时完成作业,有饱满的学习热情,有强烈的求知欲,不畏惧困难,愿意提问、咨询、反思和质疑,乐于与人交流、合作,会合理安排时间,等等。习惯成自然,当教师指导学生把上述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后,不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益,而且对学生的终生成长都有益。
(3)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需要关注他们创新意识,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愿意讨论,敢于质疑。其实在发现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会有创新意识的提高,也一定会有“创新能力”的提高,只不过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这种“能力”的含义有所不同。教师对于在教学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应该给予特殊的培养,增加难度,对他们进行个性化教学。对于“科学态度”,有许多内涵,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周密,实事求是等。其中“实事求是”是科学态度的核心。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也是数学教学贯穿始终的目标。如数学的结论(不包括数学课程中的统计部分)是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得到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来不得半点儿的含糊,这对于所有人都是公开、公正、公平的,所以,数学教学特别适合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应该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在方法上、逻辑上和结论上明辨是非。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争论,不要过早表态,可以点拨和引导,使争论更加涉及问题的本质,使争辩的是非越来越分明。
“问题解决”这一短语与“解决问题”不完全相同,它不但是一种教学方式,是展开课程内容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形式和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课程目标。它包括从数学角度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四个方面。这里提及的“问题”,并不是数学习题那类专门为复习和训练设计的问题,也不是仅仅依靠记忆题型和套用程式去解决的问题,而是展开数学课程的“问题”和应用数学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新颖的,有较高的思维含量,并有一定的普遍性、典型性和规律性。“问题”又往往会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所以这里还强调了“实践”和“应用”,表述为“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和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课程标准》强调了这种“多样性”,并且希望学生由此发展创新意识。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对创新意识的一种培养。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在课堂探究时如果对于同一问题出现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不应轻易地否定某一种方法,而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讨论和对比中自己去认识不同方法的优劣,同时也体验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课程标准》还提到“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则是指“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既包括学会倾听,也包括学会表达,还包括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要听懂别人的思路,补充或者修正别人的思路;另一方面要准确、简明地表述自己的思路,以及从别人对自己思路的评论中吸取正确的成分,改善自己的思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这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课程标准》还希望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或者最后,都要有“评价与反思”的环节,去关注﹑回顾和总结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问题解决的结果。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挖掘和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优化”的思想。同时,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也应明确表态,以使学生知道孰优孰劣,有所收获。在义务教育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即了解评价与反思的含义,经历这样的活动,认识其作用和好处。
⑵明确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意义。一是现代数学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数学应用的空前发展,目前许多抽象的数学理论得到了应用,数学向其他学科渗透又形成了许多新的数学交叉学科,即便是一些过去与数学无缘的人文学科也与数学产生了联系,各门科学都向着“数学化”发展。同时,数学在渗透到各门学科领域时,也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面积、体积、对称、百分数、平均数、比例、角度、概率等成为社会生活中很常见的名词;人口增长率、生产统计图、股票趋势图等不断出现在报刊、电视等大众信息传播媒介中;而像储蓄、债券、保险、面积和体积计算、购物决策等更是成为人们在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现代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公民运用数学知识去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因此,数学应用是学生认识数学、体验数学、形成正确数学观的过程,是使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学会数学地思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感悟数学的精神并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二是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让学生从认识上建立对数学应用的正确理解。如某商场搞打折销售活动,有两种活动方案,一种是满200元省50元;另一种是直接打8拆,如果你想买一种商品,请你制订你的购买方案。对于这一打折销售问题,学生能意识到可以抽象为数学中的函数问题,然后用函数的相关知识予以解决。
⑶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一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即提供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呈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知识背景知识形成揭示联系”的过程和“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求解验证”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教学,可设置如下情境:学校操场的长、宽分别为m米、a米,由于教学需要,长、宽分别增加n米、b米,你能用两种方法表示扩大后的操场面积吗?学生画图后可得(m+n)(a+b)和ma+mb+na+nb两种表示形式。教师再引导学生得出公式(m+n)(a+b)=ma+mb+ na+nb。如此,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同时,也会让学生感觉到多项式乘法的应用价值。二是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即在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设置、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学习评价等数学教育诸环节都应关注应用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及综合与实践等所有领域内容的数学课程中。三是发挥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栽体的作用,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兼顾“综合性”与“实践性”:一方面,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积极动脑(独立思考)、动手(自主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动口(合作交流);另一方面,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可以以“长作业”的形式出现,将课堂内的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检验、推理论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更重要的是,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历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的过程。这样,在多种活动形式、多种过程体验及多种评价方式的交融浸润中,更利于激发、促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认真对待学习,勤奋刻苦,积极参与探究.勇于坚持真理和纠正错误,及时完成作业,有饱满的学习热情,有强烈的求知欲,不畏惧困难,愿意提问、咨询、反思和质疑,乐于与人交流、合作,会合理安排时间,等等。习惯成自然,当教师指导学生把上述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后,不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益,而且对学生的终生成长都有益。那如何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呢?
首先,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①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深入浅出,使学生都能听得懂。③注意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讲刺激学生的语言,教态和蔼可亲。
其次,培养学生动脑多思的习惯
教师应创造条件,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精力集中、专心听讲、勇于钻研、肯于动脑、大胆发言并逐步养成习惯。其做法是:①激疑启思法。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善于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产生探索求知,解决问题的积极要求。②情境激励法。从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钻研动脑习惯。③操作悟理法。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教师一方面应利用形象的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另一方面应充分让学生有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领悟算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第三,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从低年级开始,先要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低年级学生还比较敢问,对不懂就问的学生要表扬。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由于心理上的原因,怕问,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要耐心询问学生哪里不懂,要以鼓励、诱导、启发等尊重、爱护学生的方法,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切忌责怪。对学有所长的学生,则还要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如果学生不会质疑,教师则要设疑。通过经常训练,学生就从无疑到有疑,从不会质疑到会质疑。
总之,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数学教学细微未节之中,往往容易为我们所忽视。而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小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第五篇:第三轮继续教育“上好课”学习体会
一、“上好课”的标准和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二、教师教学中的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结合本次继续教育学习与我的教学实践,我提出我在教学中的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供大家思考:
三、从我校教学活动实际看,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