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评估方案(2.0)(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3 19:2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评估方案(2.0)(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评估方案(2.0)(范文模版)》。

第一篇: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评估方案(2.0)(范文模版)

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评估方案(2.0)

一、指导思想

1-1创建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是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创新,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通过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评估,建设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有突出成果的示范性学校,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样板学校。

1-2通过创建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使信息化成为渗透在学校整体工作的有机元素,成为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有效工具。

1-3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评估实行量的评估与质的考察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创建过程的有效性与持续不断地积累创建成果,使学校在创建工作中实现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为学校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特色发展服务,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与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方向发展。

二、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评估机构与标志

2-1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评估机构分别由市、区(市)两级教育督导部门、信息处、电教部门和教育信息中心负责。

2-2 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的标志、标牌、证书由苏州市教育局统一制作和颁发。

三、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评估方式

3-1学校自评申报与各市、区复评推荐相结合;

3-2申报学校参加评估业务机构组织专项培训;

3-3市级评估采取网络环境验收与实地考察调研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察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的突出实绩与其业已实现的示范辐射功能;

3-4苏州市教育局审定、发文、授牌。

四、评估指标

4-1领导与组织

重点考察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

4-1-1系统的信息化领导力

⑴*对信息化在学校工作中的应用有与学校整体目标相一致的系统规划、实施方案、过程管理,以及可以估价实效的创建成果。

⑵学校信息化规划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可评估性,体现学校工作特色,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现代化工作的重要行动纲领。

4-1-2认识与组织的领导力

⑴参加全国、省、市、区(市)教育信息化活动。承担举办市级以上整合研讨活动、信息化会议的义务。区(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复评时,应参照上述要求,对不能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的学校不予推荐。

⑵校园网建设安全、实用、高效,设备不闲置;*没有网络安全事故。

⑶组织面向教育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做到有计划、有内容、有要求、有过程、有反思、有教学设计作品和其他资源开发成果。

⑷*有生态化的校本教育资源体系。

⑸*参加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国家级“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有申报表、立项通知、实施方案、开题报告、研究过程和记录,按计划完成中期评估,评估等级优秀或良好,或顺利结题。

4-1-3执行政策的领导力

⑴*积极落实《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有阶段性工作成果。

⑵*规范管理和合理使用电教费,无挪用、不用或浪费的情况。

4-1-4 “创建”专项领导力。

⑴*开通《创建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专题网站》,搭建迎接评估验收平台。有创建方案、创建措施、创建进度、创建成果,对照标准,自查自评,如实反映创建动态过程。⑵*提供评估组验收的材料规范、详实,有原始资料提供佐证;材料不成体系不予验收。4-1-5学校领导者信息技术素养。*校领导通过教育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核,带头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提高教育效益。

4-2基础工作

4-2-1硬件建设

⑴*达到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标准,并通过验收。

⑵*班班有网络显示终端;供学生使用的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数与学生数之比达到1:8。⑶校园网有三层交换机、部门级的服务器和防火墙;重要信息资源实行备份;布线规范、合理、安全。

4-2-2资源建设

⑴建立教师普遍参与的生态化的教育资源体系。*有覆盖各学科的电子教案、课件与基于教育BLOG社群、教育BBS社群的教学反思和教育叙事;*有各教研组自建的学科专题网站(形式不限),资源丰富,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

⑵*形成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性专题网站(形式不限),持续不断地积累学生研究(探究)成果,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⑶积极探索与市教育局“三项规定”精神一致的素质教育资源建设,有开创性的成果。4-2-3管理信息化建设

⑴*运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示范软件对人事、学籍、资产、教育科研等实现信息化管理,并且在应用上有独创性。

⑵使用正版软件,合理设置管理权限,无数据安全事故。

⑶学校门户网站做到网络政务公开,能够利用网络做好网上咨询和网上办事等信息化公共服务。

⑷*有完善的网络和信息安全防范体系,无重大网络和信息安全事故。

4-2-4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

⑴*全面展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如期完成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考核任务;

⑵举办各类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

⑶50%以上的教师利用网络互动技术实现电子备课和基于电子备课的网络教研;⑷45岁以下教师都能胜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式;

⑸网络管理人员经过苏州市级以上正规培训,有培训结业证书,做到持证上岗。4-3应用水平

4-3-1课程整合⑴总体水平

*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走出“为用技术而用技术”的初级层次,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的层次。

⑵整合课普及率

①当年整合课总量与总课时的比率(25%以上),公式:

整合课总量/学期

—————————×%

总课时/学期

②当年开整合课的教研组数量与全部教研组数量的比率达100%,公式:

开整合课的教研组数量/学期

——————————————×%

全部教研组数量/学期

③*当年开整合课的教师数量与全部教师数量的比率(50%以上),公式:

开整合课的教师数量/学期

——————————————×%

全部教师数量/学期

④当年开整合课的年级组数量与全部年级组数量的比率达100%,公式:

开整合课的年级组数量/学期

———————————————×%

全部年级组数量/学期

⑶整合课质量

①* 全国、省、大市教育信息化竞赛活动获奖。

②*随堂听课:技术和媒体的运用符合优化教学目标实现的需要;使用技术的过程流畅;技术使用符合审美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没有为技术而用技术的倾向。⑷*整合课形态、样式和成果

有学校编撰正式出版或经新闻出版部门审查批准准印的体现学生整合学习成果的学生学习作品专辑,如探究性学习作品、协作型学习作品专辑和自主学习作品专辑等学生学习作品专辑。

⑸课件质量

*全国、省、大市教育信息化竞赛活动获奖

4-3-2*德育应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提供德育应用案例、经验、成果及相关资料。

4-3-3教学管理

⑴*教学设计电子化;

⑵电脑排课与出卷;

⑶*成绩管理信息化;

⑷形成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化社区。

4-3-4科学研究

⑴课题管理电子化;

⑵承担有关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研究课题:

①*国家级课题

②省级课题

③市级规划课题

⑶发表有关教育信息化的论文

4-3-5网站网页

⑴*校园网站网页评比获大市一等奖以上奖项;

⑵*学校网站与苏州教育网、苏州教育资源网互联;

⑶*有学科专题网站,并与苏州教育信息网、苏州教育资源网互联;

⑷*建立学校教育Blog社群,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网络教学研讨,并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⑸*有学生自建的学习型专题网页;

⑹定期有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

4-3-6课外活动;

⑴有网络教室课外活动计划,做到四定:定时、定点、定内容、定能力要求;

⑵每周定时、定点开放网络活动室(电脑房),原始记录齐全;

⑶*有学生参加课外网络活动形成的网络作品展示;

⑷开展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广受学生欢迎;

⑸学生参加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实践活动的获奖情况。

4-4 综合指标

*媒体专题报道学校教育信息化情况。

学校或教师开发的信息化产品及著述公开出版。

参加区(市)各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竞赛评比活动。不参加区(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竞赛评比活动,不得推荐参评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

第二篇: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将会是什么模样?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的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深入应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从而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入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展开了教育发展的新图景,是破解新时代教育矛盾,办成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近日指出,把办好网络教育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意味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了一个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即将进入2.0时代。

前4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征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基础建设+设备配套+应用探索”,这个阶段称为教育信息化1.0时代。从1.0时代走向2.0时代绝非仅仅是一个提法上的改变,而是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在发展理念、建设方式上的一次跃升。

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必将出现以下四大趋势:一是,教育范式亟待从经验走向科学;二是,教育目标亟待从知识走向能力;三是,教育机制亟待从管理走向治理;四是,教育过程亟待从阶段走向终生。面对上述趋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很显然,如果没有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的参与,针对上述趋势的改革将难以奏效。而这种“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将呈现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体验”为依归。“体验”是“人”的体验,以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更为注重的是业务、行为和流程,注重的是物与事,但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是“人”,教育信息化只有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归结于人才能真正发挥出效能。第二,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数据”为基础。不同于以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1.0,教育信息化2.0将以数据技术(DataTechnology)为基础,将一切参与主体、教育元素、教育行为数据化将是教育信息化2.0的基本特征。

第三,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联接”为要义。教育信息化1.0更加注重的是教育单位与教育体系内部的联接,但为了更好地因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将从教育内部“小联接”走向教育与其他各领域的“大联接”,可以想见,教育信息化2.0下的教育边界将更为模糊。

第四,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开放”为策略。事实证明“开放”与“共享”是信息时代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教育信息化2.0将在充分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开放各类数据,实现教育大数据的全社会的共同挖掘、共同获益。

第五,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智能”为目标。破解当前各项教育难题的根本还是在于能不能将优质教育资源经济地、有针对性地投向学习者。建设更加智能、更加自动的教育信息化既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教育信息化2.0的一大建设目标。

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既是目标,也是要求,更是挑战。

随着科技发展的提速以及各级政府对教育重视和投入程度的提升,在教育信息化从1.0向2.0的升级中硬件和设备将不再是主要障碍,相反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人力资源上的问题将更加凸显:

在思想观念方面,尽管教育领域内部就信息技术对教育有着革命性影响已有共识,但应当以信息技术重构教育流程的观念还远未深入人心,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还停留在“教育+互联网”的阶段,正确理解“互联网+教育”尚待时日。

在体制机制方面,顺应信息化规律、释放信息技术活力的教育管理机制和模式还远未确立,人们更多的时候是在用信息技术来巩固原有的管理逻辑。

在人力资源方面,以“数据技术”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2.0,将更需要数据领域的人才,也更需要教师具备“数据素养”。

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牢记使命,抓住机遇,进入一个既要提速又要提质、既要创新又要普惠、既要均衡又要充分的2.0版发展时期,在发展和完善自身的同时,真正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路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教育信息化2.0的颠覆与创新 2017年末,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指出,我国将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教育制度变革的内生要素,推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可以说,教育信息化2.0将为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做出重要指引。那么,教育信息化2.0与1.0有何本质区别?高校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有何重点工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特为本刊撰文,总结教育信息化1.0的阶段性特点,展望教育信息化2.0的内涵及其未来发展。

教育信息化2.0带来的是整个教育生态的重构,颠覆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终致力于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十年发展提出了两个阶段的构想,2015年以前为第一阶段,重点是建设、应用,2016年以后为第二阶段,重点是融合、创新。经过前期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基本度过了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信息技术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尚未引发教育的深层变革。杜占元副部长在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成立会暨教育大数据应用研讨会上指出,以“十九大”的召开为标志,教育信息化从以“教育信息化”为重点的1.0时代进入到以“信息化教育”为重点的2.0时代,并且从教育资源、教师能力、发展动力三个方面阐述了其中的重要转变。总体上,2.0时代的核心目标就是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教育品质,构建新时代教育的新生态。

教育信息化1.0时代重点关注量变,强调应用驱动、融合发展。

信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从一定程度上倒逼教育信息化发展。在教育信息化1.0时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逐步受到重视,各地在逐步完善的硬件设施基础上,打破原有“批量生产”式的流水线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实现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初步形成数字资源服务体系。例如国家层面,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鼓励信息化支持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并提供符合信息化课程标准的学习工具和资源;在地区和学校层面,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水平,培养学校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积极推动示范学校的创建,信息化教育的雏形开始显现。

教育信息化2.0时代重点关注质变,注重创新引领、生态变革。

进入2.0时代,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教学的工具和手段,而是成为与教育共生的融合的整体。教育信息化2.0不仅改变了物理环境、学习内容等教学形态、流程、模式上的变化,从更深的层面上改变了教育生态系统,致力于实现人的现代化。从人才培养模式上看,教育信息化2.0借助远程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实现随时、随地、随需学习。从教育系统上看,教育信息化2.0致力于构建面向全社会的新型教育生态,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从教育服务功能上看,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和创新发展,为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从教育管理上看,科学布局构建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总体上就是要推动由“教育信息化”向“信息化教育”的转型发展,构建全新的教育生态,实现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

2.0时代高校的四大任务

教育信息化关键在于“化”,即技术驱动的教育综合改革。对于高校而言,教育信息化2.0意味着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探索全新的发展模式,赋予教育信息化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第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新时代的优秀人才固然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但更需具备创新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协作沟通能力、自主学习与发展能力等一系列新型特质,人才培养的宗旨应该是能力先于知识,而不是知识先于能力。因此,2.0阶段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点在于全面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并通过基于大数据的高度精确的过程化评价,实现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研究型教学。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实施严格规范的形成性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并突破高校围墙实现开放式共享;在教学空间方面,推进物理空间、资源空间、社交空间深度融合,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学情诊断、学习规划、精准教学等智能化服务。

第二,科学研究范式创新。在1.0阶段,基于互联网的科研文献资源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在我国高校已经比较普遍,信息化科研管理系统也在很多高校得到实际应用,信息技术为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并未彻底改变高校科研活动的基本范式。进入2.0阶段,随着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以信息化为支撑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变得越来越普遍,传统的基于科学实验的实验型科研、基于模型归纳的理论型科研、基于模拟仿真的计算型科研范式将逐步过渡到基于大数据的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科研中的深度利用将成为常态,高校科研的组织管理方式也将随之发生重大改变。

第三,学校管理方式创新。进入2.0阶段,高校管理创新的步伐必然大大加快,再造利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将成为高校管理方式改革的主要动力。在机构设置方面,高校管理体系将逐步由传统的科层式组织管理体系过渡到更加扁平化、更加灵活开放的治理体系。在管理业务方面,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管理业务流程重组将更为普遍,大量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型业务流程将会取代传统流程,管理效率将会大幅度提升。在决策支持方面,基于大数据的决策支持将在高校管理中大量采用,越来越多的管理决策将依赖于“数据说话”。在师生服务方面,更加灵活、更具个性的服务将会得以广泛实现,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利用水平将逐步从“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

第四,高校育人文化重塑。教育信息化2.0的推进,必将导致高校育人文化的重塑,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将极大缓解,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良性互动将更加普遍,互联网、自媒体等平台使师生互动更加频繁、高效,传统的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的育人文化将逐步弱化,教学相长、师生共助的文化理念将深入人心。

总之,信息技术不仅为教育治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物质技术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可以实现教育治理的“流程再造”。从构建教育内部的结构和优化外部的环境两个方面入手,教育信息化2.0带来的是整个教育生态的重构,颠覆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终致力于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2.0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水平,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人工智能将引发“零点革命”

人工智能将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还是第二次机器革命?有人说是前者,也有人说是后者。

但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给出的答案是,零点革命。

在12月16日由长江教育研究院、中国教育智库网和中国教育智库联盟联合主办的首届“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上,杜占元以《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变革》为题发表主旨演讲,给出了他的前瞻性见解。

教育部将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

作为主管教育信息化的教育部领导,杜占元首先回顾了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巨大成就、成效总体超出预期的秘诀,也就是“一个核心理念”和“两个基本方针”。

其中,核心理念是,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而第一个基本方针是,从应用切入深度融合,而非技术驱动;

第二个基本方针则是机制创新,调动全社会力量特别是产业界力量,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我们是基本上在没有中央专项经费的基础上取得的成绩,像校园宽带接入基本都是依靠产业界的投入和支持。”

那么,这些经验在教育部将要实施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中,还能适用吗? 杜占元认为,如果说教育信息化1.0是引入外部变量的话,那么,2.0就是要把这些外生变量转化成内生变量。

在此过程中,要做好3项重点工作:

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

从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也就是说,要从小培养;

要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构建“互联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杜占元认为,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人工智能必将加速引发未来教育的深度变革

杜占元将演讲的主要精力,都放到分析“人工智能必将加速引发未来教育的深度变革”部分。

他认为,信息时代与人工智能时代存在本质区别,信息技术可被看做工业技术的顶峰,是由机器革命延伸而来,“但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超越这个顶峰,成为新的革命的起点,而不是以往革命的延伸。”

他还给这个新革命起了个名字,叫“零点革命”。

为什么叫零点?杜占元解释,因为人和动物的区别是智能,所以人类的诞生起点是智能,人工智能也可以被视为回到原点的革命,只不过人类的智能是由大自然进化引发的结果,而人工智能则是人为回到原点。

对人工智能的地位进行重新界定后,他又进而回答了关于人工智能和教育之间的3个关键命题。

人工智能能否替代教师?

前段时间,有研究人士分析了365种职业在未来被人工智能“淘汰”的概率,其中,教师的被淘汰概率是0.4%。看上去教师拥有自身难以被机器简单替代的独特性。

“但未必考虑到人工智能深度发展的影响。”杜占元认为,上述预测是建立在未来人工智能停留在通用和基本机器人的假设基础上,如果智能化推动了个性化,诞生个性化机器人的话,“我们将看到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杜占元大胆预测,也许若干年后,智能助理将成为可能,相当于我们身边会有高度个性化、智能化的机器人助理,届时,教师行业也将是另一个景象,“人机结合可能将是我们迎接智能时代最普遍的形式。”

《纽约客》封面:在未来社会,人类的工作机会被不断进化的机器人剥夺,从而沦为了流落街头的弱者 图片来源:搜狐

人工智能将对学习产生什么影响?

因为3:0完胜世界冠军柯洁,人工智能AlphaGo名满天下,但新一代的AlphaGo Zero又以100:0的成绩,战胜了AlphaGo。

更令人吃惊的是,原来的AlphaGo需要与人类专家进行成千上万次对弈才能“学会”战胜围棋大师,但Alphabet Zero则截然不同,它仅仅通过自学就能战胜强大的AlphaGo。

接着,又有专家预测,迁移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下一个突破口。据媒体报道,“迁移学习”类似中国成语里的“触类旁通”,就是机器将在一个领域学习掌握的技巧、经验和能力,迁移到一个新的有一定关联的领域里再应用,这样在新领域里,它就能省去大规模数据训练,只需一小部分数据就能迅速“成才”。

“像这些新进展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在面对新技术发展时,可能有很多重大问题去思考。”杜占元预测,人工智能不仅将替代人的智能,还将改变人的思维方式。

对于学习而言,就比如精准记忆,我们还需要像以前那样吗?

如果机器能够思考,我们需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

未来,假如机器都能思考了,教育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呢?杜占元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自主学习能力。如果机器都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了,那么没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将很难适应,那时,还要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提出问题的能力。机器虽然在未来也可以提问,但可能只是模仿人类的问题,而非那些深层次、由好奇心驱使而提出的问题。

人际交际能力。人际交往是机器很难替代的领域,其中,最核心的素养是人类的情绪控制能力和对对方情感的判断能力,学生需要学习这些,而非单纯了解心理知识。

创新思维能力。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第五,谋划未来的能力。不少伟人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擅于深谋远虑,站得高看得远,但这也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结

在演讲最后,杜占元表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变革还远没有显现出来,“甚至很多变革我们可能还远远没有认识到。”

从他本人观察来看,面临的挑战要大于以往任何时候,他认为,要想迎接好“零点革命”的挑战,就需要教育家、科学家、企业家等多方协同。

为此,他呼吁,能有更多的各界人士关心、支持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他也提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制定一个专门的经费渠道给教育科学领域研究,希望通过自然科学手段推动教育科学、人才培养、儿童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第三篇:《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信息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 名称:

信息360A16-09-2018-0011-1 生成2018-04-18 发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索日机引: 期: 构: 发文教技〔2018〕6号 信息教育信息化 字类号: 别:

内容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概述:

教技〔2018〕6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办好网络教育,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我部研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

2018年4月13日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结合国家“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的任务安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计划。

一、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也必然带动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为引领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提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在历史成就基础上实现新跨越的内在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快速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等“五大进展”,在构建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探索符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上实现了“三大突破”,为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将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主要发达国家均已意识到新形势下教育变革势在必行,从国家层面发布教育创新战略,设计教育改革发展蓝图,积极探索新模式、开发新产品、推进新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创新。我国已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调发展智能教育,主动应对新技术浪潮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充分激发信息技术革命性影响的关键举措。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已初步显现,但与新时代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能力不强,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不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高端研究和实践人才依然短缺。充分激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需要针对问题举起新旗帜、提出新目标、运用新手段、制定新举措。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标志。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必将成为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必将带来教育科学决策和综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构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应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面向新时代和信息社会人才培养需要,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融合创新。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不仅实现常态化应用,更要达成全方位创新。

坚持系统推进。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育人目标和信息化发展需求,兼顾点与面、信息化推进与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教学与管理、技能与素养、小资源与大资源等协调发展。

坚持引领发展。构建与国家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形成新时代的教育新形态、新模式、新业态。

三、目标任务

(一)基本目标

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二)主要任务

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实现三个方面普及应用。“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提速增智,所有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带宽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无线校园和智能设备应用逐步普及。“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提质增效,在“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基础上,形成“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融合发展。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和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各级各类学校。

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加强教育信息化从研究到应用的系统部署、纵深推进,形成研究一代、示范一代、应用一代、普及一代的创新引领、压茬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引入“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建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融合众筹众创,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和教育治理水平提升。

四、实施行动

(一)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

建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国家枢纽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32个省级体系全部连通,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开放共享,教育大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全面形成。

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互联互通、开放灵活、多级分布、覆盖全国、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国家枢纽连通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所有省级体系。建立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联盟,发布系列技术和功能标准规范,探索资源共享新机制,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能力,有效支撑学校和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

优化“平台+教育”服务模式与能力。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数字教育资源版权保护和共享交易机制,利用平台模式实现资源众筹众创,改变数字教育资源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解决资源供需瓶颈问题。完善优课服务,发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覆盖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段、学科的生成性资源体系。升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丰富职业教育学习资源系统。提升慕课服务,汇聚高校、企业等各方力量,提供精品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达成优质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满足学习者、教学者和管理者的个性化需求。

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拓展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开放资源汇聚共享,打破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传统壁垒,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汇聚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科研、文化资源,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全体学习者提供海量、适切的学习资源服务,实现从“专用资源服务”向“大资源服务”的转变。

(二)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

规范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保障全体教师和适龄学生“人人有空间”,开展校长领导力和教师应用力培训,普及推广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实现“人人用空间”。

引领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制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规范,明确网络学习空间的定义与内涵、目标与流程、功能与管理。印发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指导意见,推动各地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应用。

持续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继续开展职业院校和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支持下,培训1万名中小学校长、2万名中小学教师、3000名职业院校校长、6000名职业院校教师,并带动地方开展更大范围的培训。

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组织广大师生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学习空间与物理学习空间的融合互动。开展空间应用优秀区域、优秀学校的展示推广活动,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实现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从“三个率先”向全面普及发展,推动实现“一人一空间”,使网络学习空间真正成为广大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活动的主阵地。

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和终身电子学习档案。加快推进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机构逐步实行统一的学分制,加快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互通,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能够记录、存储学习经历和成果的个人学习账号,建立个人终身电子学习档案,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使其在各个阶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学分可以得到积累或转换。被认定的学分,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可累计作为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凭证。

(三)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

大力支持以“三区三州”为重点的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有效提升教育质量,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部署。

支持“三区三州”教育信息化发展。通过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企业和社会机构的支持,在“三区三州”等地开展“送培到家”活动,加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推动国家开放大学云教室建设,开展信息化教学设备捐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等系列活动,落实教育扶贫和网络扶贫的重点任务,助力提升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坚持“扶贫必扶智”,引导教育发达地区与薄弱地区通过信息化实现结对帮扶,以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开展联校网教、数字学校建设与应用,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缓解教育数字鸿沟问题,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四)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

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实现教育政务信息系统全面整合和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制订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指导意见,优化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全面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教育业务管理、政务服务、教学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支撑体系,助力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发展。

推进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目标,完成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工作。建立“覆盖全国、统一标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大数据,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一数一源和伴随式数据采集。完善教育数据标准规范,促进政务数据分级分层有效共享,避免数据重复采集,优化业务管理,提升公共服务,促进决策支持。

推进教育“互联网+政务服务”。连接教育政务信息数据和社会宏观治理数据,建立教育部“互联网+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实现政务服务统一申请、集中办理、统一反馈和全流程监督,分步实施教育政务数据的共享开放,做到事项清单标准化、办事指南规范化、审查工作细则化和业务办理协同化,实现“一张表管理”和“一站式服务”,切实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五)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

结合教育信息化各类试点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的实施,认定百个典型区域、千所标杆学校、万堂示范课例,汇聚优秀案例,推广典型经验。

建立百个典型区域。通过推荐遴选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典型区域,培育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的样本区,探索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利用信息化优化教育供给的典型路径,为同类区域的发展提供参照,引领教育信息化提质升级发展。

培育千所标杆学校。分批组织遴选100所高等学校、300所职业学校、1000所基础教育学校和一定数量的举办继续教育的学校开展示范,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的典型途径。

遴选万堂示范课例。汇聚电教系统、教研系统等各方力量,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推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为依托,设定专门制作标准和评价指标,遴选万堂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包括1万堂基础教育示范课(含普通中小学校示范课、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示范课、特殊教育示范课、学前教育示范课)、1000堂职业教育示范课、200堂继续教育示范课,推出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7000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线上线下高等教育精品课,充分发挥示范课例的辐射效能。

汇聚推广优秀案例。总结典型经验,汇聚优秀案例,分批出版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系列案例集,并通过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渠道开设专门栏目、召开现场会、举办应用展览活动等方式进行推广。

(六)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

通过试点探索利用宽带卫星实现边远地区学校互联网接入、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

推进宽带卫星联校试点行动。与中国卫通联合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云南省昭通市、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各选择1个县开展试点,每县选择1所主体学校和4所未联网学校(教学点),免费安装“中星16号”卫星设备并连通网络,开展信息化教学和教研,为攻克边远山区、海岛等自然条件特殊地区学校联网问题、实现全部学校100%接入互联网探索路径。

促进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普及。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发布中小学、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推动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全覆盖。将网络教学环境纳入学校办学条件建设标准,数字教育资源列入中小学教材配备要求范围。加强职业院校、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环境建设,服务信息化教学需要。推动各地以区域为单位统筹建立数字校园专门保障队伍,彻底解决学校运维保障力量薄弱问题。

(七)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

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示范。协调有关部门,支持在雄安新区等一批地方积极、条件具备的地区,设立10个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区”,开展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推动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提升区域教育水平,探索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形成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

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加强智慧学习的理论研究与顶层设计,推进技术开发与实践应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

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高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适应5G网络技术发展,服务全时域、全空域、全受众的智能学习新要求,以增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效率和效果为重点,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建设为载体,加强大容量智能教学资源建设,加快建设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工厂(医院)等智能学习空间,积极探索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智能学习效果记录、转移、交换、认证等有效方式,形成泛在化、智能化学习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教育发展国际竞争新增长极。

加强教育信息化学术共同体和学科建设。与有关部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设立长期研究项目和研究基地,形成持续支持教育信息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长效机制。在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布局中考虑建设相关研究平台,汇聚各高校、研究机构的研究基地,建立学术共同体,加强智能教学助手、教育机器人、智能学伴、语言文字信息化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教育信息化交叉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学科、科研良性互动,实现大平台、大项目、大基地、大学科整体布局、协同发展。

(八)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

充分认识提升信息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规模化测评,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培训。

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开展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适合我国国情、可操作性强的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开展覆盖东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涵盖5万名以上学生。通过科学、系统的持续性测评,掌握我国不同学段的学生信息素养发展情况,为促进信息素养提升奠定基础。

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支持教师治理、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精准扶贫的新路径,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创新师范生培养方案,完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实施新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通过示范性培训项目带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教师信息化全员培训,加强精准测评,提高培训实效性。继续开展职业院校、高等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深入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者信息素养。

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加强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育,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实适应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和编程课程内容。推动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并将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继续办好各类应用交流与推广活动,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

教育部重点组织制定宏观政策,针对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不同地区发展情况,加强工作指导,制定标准规范。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体制,整合教育系统专业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相关企业专业化服务的优势,探索和建立便捷高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机制。各级各类学校应普遍施行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并明确责任部门,全面统筹本校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各地将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本地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全面开展面向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督导评估和第三方评测,提升各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二)创新机制,多元投入

各地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财政教育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宽带中国、数字经济、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工作统筹推进。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积极鼓励企业投入资金,提供优质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多元投入、协同推进。

(三)试点引领,强化培训

各地要始终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推进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和各类专项试点,总结提炼先进经验与典型模式。通过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举办信息化应用展览、出版优秀典型案例集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推广试点取得的经验成效,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路径,发挥辐射引导效应。要将全面提升“人”的能力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核心基础,大力开展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校长和管理者培训,扩大培训规模、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实效。各地要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长效宣传机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开放合作,广泛宣介

继续合作开展并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各项教育信息化活动,不断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教育信息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对外宣传推广教育信息化的中国经验,注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增加国际话语权。加强研究领域合作,建设外专引智基地和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平台和基地,支持我国教育信息化专家走出国门,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工作和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实践领域国际合作,促进中外学校、校长、教师和专业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分享教学创新成果和典型经验,取长补短、协作推进。积极支持和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企业走出去,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五)担当责任,保障安全

加强教育系统党组织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明确主要负责人为网络安全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建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做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一谋划、统筹推进。完善网络安全监督考核机制,将网络安全工作纳入对领导班子、干部的考核当中。以《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纲,全面提高教育系统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提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水平。做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重点保障数据和信息安全,强化隐私保护,建立严密保护、逐层开放、有序共享的良性机制,切实维护好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

第四篇: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结合国家“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的任务安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计划。

一、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也必然带动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为引领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提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在历史成就基础上实现新跨越的内在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快速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等“五大进展”,在构建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探索符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上实现了“三大突破”,为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将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主要发达国家均已意识到新形势下教育变革势在必行,从国家层面发布教育创新战略,设计教育改革发展蓝图,积极探索新模式、开发新产品、推进新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创新。我国已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调发展智能教育,主动应对新技术浪潮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充分激发信息技术革命性影响的关键举措。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已初步显现,但与新时代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能力不强,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不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高端研究和实践人才依然短缺。充分激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需要针对问题举起新旗帜、提出新目标、运用新手段、制定新举措。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标志。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展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必将成为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必将带来教育科学决策和综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构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应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面向新时代和信息社会人才培养需要,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融合创新。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不仅实现常态化应用,更要达成全方位创新。坚持系统推进。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育人目标和信息化发展需求,兼顾点与面、信息化推进与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教学与管理技能与素养、小资源与大资源等协调发展。坚持引领发展。构建与国家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形成新时代的教育新形态、新模式、新业态。

三、目标任务(一)基本目标

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二)主要任务 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实现三个方面普及应用。“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提速增智,所有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带宽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无线校园和智能设备应用逐步普及。“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提质增效,在“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基础上,形成“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融合发展。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和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各级各类学校。

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加强教育信息化从研究到应用的系统部署、纵深推进,形成研究一代、示范一代、应用一代、普及一代的创新引领、压茬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引入“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建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融合众筹众创,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和教育治理水平提升。

四、实施行动

(一)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

建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国家枢纽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32个省级体系全部连通,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开放共享,教育大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全面形成。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互联互通、开放灵活多级分布、覆盖全国、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国家枢纽连通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所有省级体系。建立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联盟,发布系列技术和功能标准规范,探索资源共享新机制,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能力,有效支撑学校和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

优化“平台+教育”服务模式与能力。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数字教育资源版权保护和共享交易机制,利用平台模式实现资源众筹众创,改变数字教育资源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解决资源供需瓶颈问题。完善优课服务,发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覆盖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段、学科的生成性资源体系。升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丰富职业教育学习资源系统。提升慕课服务,汇聚高校、企业等各方力量,提供精品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达成优质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满足学习者、教学者和管理者的个性化需求。

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拓展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开放资源汇聚共享,打破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传统壁垒,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汇聚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科研、文化资源,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全体学习者提供海量、适切的学习资源服务,实现从“专用资源服务”向“大资源服务”的转变。(二)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

规范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保障全体教师和适龄学生“人人有空间”,开展校长领导力和教师应用力培训,普及推广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实现“人人用空间”引领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制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规范,明确网络学习空间的定义与内涵、目标与流程、功能与管理。印发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指导意见,推动各地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应用。

持续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继续开展职业院校和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支持下,培训1万名中小学校长、2万名中小学教师、3000名职业院校校长、6000名职业院校教师,并带动地方开展更大范围的培训。

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组织广大师生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习空间与物理学习空间的融合互动。开展空间应用优秀区域、优秀学校的展示推广活动,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实现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从“三个率先”向全面普及发展,推动实现“一人一空间”,使网络学习空间真正成为广大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活动的主阵地。

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和终身电子学习档案。加快推进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机构逐步实行统一的学分制,加快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互通,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能够记录、存储学习经历和成果的个人学习账号,建立个人终身电子学习档案,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使其在各个阶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学分可以得到积累或转换。被认定的学分,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可累计作为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凭证。

(三)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

大力支持以“三区三州”为重点的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有效提升教育质量,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部署。支持“三区三州”教育信息化发展。通过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企业和社会机构的支持,在“三区三州”等地开展 “送培到家”活动,加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推动国家开放大学云教室建设,开展信息化教学设备捐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等系列活动,落实教育扶贫和网络扶贫的重点任务,助力提升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坚持“扶贫必扶智”,引导教育发达地区与薄弱地区通过信息化实现结对帮扶,以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开展联校网教、数字学校建设与应用,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缓解教育数字鸿沟问题,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四)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 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实现教育政务信息系统全面整合和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制订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指导意见,优化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全面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教育业务管理、政务服务、教学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支撑体系,助力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发展。

推进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目标,完成教育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工作。建立“覆盖全国、统一标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大数据,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一数一源和伴随式数据采集。完善教育数据标准规范,促进政务数据分级分层有效共享,避免数据重复采集,优化业务管理,提升公共服务,促进决策支持。

推进教育“互联网+政务服务”。连接教育政务信息数据和社会宏观治理数据,建立教育部“互联网+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实现政务服务统一申请、集中办理、统一反馈和全流程监督,分步实施教育政务数据的共享开放,做到事项清单标准化、办事指南规范化、审查工作细则化和业务办理协同化,实现“一张表管理”和“一站式服务”,切实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五)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

结合教育信息化各类试点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的实施,认定百个典型区域、千所标杆学校、万堂示范课例,汇聚优秀案例,推广典型经验。建立百个典型区域。通过推荐遴选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典型区域,培育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的样本区,探索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利用信息化优化教育供给的典型路径,为同类区域的发展提供参照,引领教育信息化提质升级发展。

培育千所标杆学校。分批组织遴选100所高等学校、300所职业学校、1000所基础教育学校和一定数量的举办继续教育的学校开展示范,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的典型途径。

遴选万堂示范课例。汇聚电教系统、教研系统等各方力量,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推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为依托,设定专门制作标准和评价标,遴选万堂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包括1万堂基础教育示范课(含普通中小学校示范课、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示范课、特殊教育示范课、学前教育示范课)、1000堂职业教育示范课、200堂继续教育示范课,推出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7000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线上线下高等教育精品课,充分发挥示范课例的辐射效能。汇聚推广优秀案例。总结典型经验,汇聚优秀案例,分批出版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系列案例集,并通过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务平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渠道开设专门栏目、召开现场会、举办应用展览活动等方式进行推广。

(六)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 通过试点探索利用宽带卫星实现边远地区学校互联网接入、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

推进宽带卫星联校试点行动。与中国卫通联合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云南省昭通市、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各选择1个县开展试点,每县选择1所主体学校和4所未联网学校(教学点),免费安装“中星16号”卫星设备并连通网络,开展信息化教学和教研,为攻克边远山区、海岛等自然条件特殊地区学校联网问题、实现全部学校100%接入互联网探索路径。

促进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普及。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发布中小学、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推动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全覆盖。将网络教学环境纳入学校办学条件建设标准,数字教育资源列入中小学教材配备要求范围。加强职业院校、高等学校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环境建设,服务信息化教学需要。推动各地以区域为单位统筹建立数字校园专门保障队伍,彻底解决学校运维保障力量薄弱问题。

(七)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

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示范。协调有关部门,支持在雄安新区等一批地方积极、条件具备的地区,设立10个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区”,开展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推动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提升区域教育水平,探索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形成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

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加强智慧学习的理论研究与顶层设计,推进技术开发与实践应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

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高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适应5G网络技术发展,服务全时域、全空域、全受众的智能学习新要求,以增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效率和效果为重点,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建设为载体,加强大容量智能教学资源建设,加快建设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工厂(医院)等智能学习空间,积极探索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智能学习效果记录、转移、交换、认证等有效方式,形成泛在化、智能化学习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教育发展国际竞争新增长极。

加强教育信息化学术共同体和学科建设。与有关部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设立长期研究项目和研究基地,形成持续支持教育信息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长效机制。在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布局中考虑建设相关研究平台,汇聚各高校、研究机构的研究基地,建立学术共同体,加强智能教学助手、教育机器人、智能学伴、语盲文字信息化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教育信息化交叉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学科、科研良性互动,实现大平台、大项目、大基地、大学科整体布局、协同发展(八)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

充分认识提升信息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创新人才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育,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实适应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和编程课程内容。推动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并将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继续办好各类应用交流与推广活动,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

教育部重点组织制定宏观政策,针对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不同地区发展情况,加强工作指导,制定标准规范。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体制,整合教育系统专业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相关企业专业化服务的优势,探索和建立便捷高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机制。各级各类学校应普遍施行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并明确责任部门,全面统筹本校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各地将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本地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全面开展面向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督导评估和第三方评测,提升各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二)创新机制,多元投入

各地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财政教育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宽带中国、数字经济、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工作统筹推进。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积极鼓励企业投入资金,提供优质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多元投入、协同推进。

(三)试点引领,强化培训

各地要始终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推进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和各类专项试点,总结提炼先进经验与典型模式。通过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举办信息化应用展览、出版优秀典型案例集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推广试点取得的经验成效,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路径,发挥辐射引导效应。要将全面提升“人”的能力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核心基础,大力开展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校长和管理者培训,扩大培训规模、创新墙训模式、增强培训实效。各地要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长效宣传机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开放合作,广泛宣介

继续合作开展并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各项教育信息化活动,不断加强“一带路”沿线国家等教育信息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对外宣传推广教育信息化的中国经验,注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增加国际话语权。加强研究领域合作,建设外专引智基地和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平台和基地,支持我国教育信息化专家走出国门,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工作和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实践领域国际合作,促进中外学校、校长、教师和专业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分享教学创新成果和典型经验,取长补短、协作推进。积极支持和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企业走出去,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五)担当责任,保障安全

加强教育系统党组织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明确主要负责人为网络安全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建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做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统一谋划、统筹推进。完善网络安全监督考核机制,将网络安全工作纳入对领导班子、干部的考核当中。以《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纲,全面提高教育系统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全面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提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水平。做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重点保障数据和信息安全,强化隐私保护,建立严密保护、逐层开放、有序共享的良性机制,切实维护好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

第五篇:基于教育信息化2.0的学校多媒体校本研修方案

基于教育信息化2.0的学校多媒体校本研修方案

省地市(县)

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

学校名称

绥棱县长山镇三吉台学校

所属学段

九年一贯制

校长

宋德宽

性别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职称

联系方式

管理团队

姓名

职务

多媒体校本研修工作中的责任分工

宋德宽

校长

主要负责人,指导和引领全面工作

高宗英

副校长

制定学校一划两案并负责实施与推进、监督与改进、解读宣传工作。

杨海欧

教务主任

制定学校一划两案并负责实施与推进、监督与改进、解读宣传工作。

夏学麟

政教主任

负责技术培训、能力点考核工作。

杨君茹

信息技术员

为推进2.0工程提供技术支持,帮扶技术薄弱教师。

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描述(教室环境、网络环境、备课和教学平台建设情况、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和团队协作情况等)

教室环境:

学校目前共有18间教室,做到班班有电脑、希沃电子白板,互联网班班通,全覆盖。共拥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同时还拥有一间多媒体会议室、两间微机室。

网络环境:

学校目前接入的是联通、移动宽带,带宽达到200兆,基本满足教学、办公需要。100%的教室和办公室有wifi覆盖。

备课和教学平台建设情况:

学校暂无办公管理平台、教学平台、教研平台,现主要有信息化技术介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借助教育云平台观看课例、获取教研资源辅助备课,二、利用校本研修进行学年、学科的集体备课和听评课活动。

三、疫情期间,有效利用钉钉APP进行学年学科授课、批改作业等。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现状:

学校现有信息技术教师两名,其中一名为兼职,能够提供一些技术支持。教师具备一定信息技术能力,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主要存在问题:

1.认识不够,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2.0

工程不了解,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2.学校信息化环境比较薄弱,学校信息化环境制约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学校的多媒体式校本研修目标(目标要明确,要可行、可操作、可检测、可达成)

1.教师微能力点考核合格率达到

100%,优秀率10%。

2.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立足我校目标导学四步法教学模式,上好常规课、跟进课、引领课。

3.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有效使用相关软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实效,提高学生学习力。

选择能力点原因

维度

编号及微能力名称

选择理由

学情分析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目前学校多数为多媒体教学环境,以学定教需要

B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便于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使之更有针对性。

教学设计

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这是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

A3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这是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

A4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

这是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

B2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教师有技术基础,利于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学法指导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奠定基调

A6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A7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及时反馈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效率

选择能力点原因

学法指导

A8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帮助教师掌握正确的应用方法

A9学生信息道德培养

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

B5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

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B7

家校交流与合作

促进家校合作。

C4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应用新媒体技术与家长进行沟通、有效合作。

学业评价

A11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让评价主体变得多元、科学、合理。

围绕能力点开

展整校推进的校本研修过程

时间

内容

成果

组织者

2022年1月—

2022年3月

能力提升

2.0

项目参训教师报名、政策指南解读、教学环境测试。

成立学校管理团队

制定学校两案一划

成立学习团队

校长

学校管理团队

2022年4月

2022年5月

1.组长根据校级管理员《发布的学校整校推进实施方案》制订本坊研修计划

2.组长指导本坊教师制定个人研修计划,并选择微能力点,要按不少于3个维度来选择。强调学科特色、分层选择、同中有异。

3.完成线上课程学习

教师个人研修计划

工作坊研修计划

各工作坊组长、学员

2022年5月—

2022年6月

坊内实践活动

精品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或数字故事

各工作坊组长、学员

2022年5月—

2022年7月

教师微能力认证:

组长督促学员完成能力认证材料,不合格学员通知重新完成。

微能力认证材料

各工作坊组长、学员

2022年6月—

2022年7月

考核评比:

完成教师能力点考核评价结果(优秀、合格、不合格),接受区专家团队能力提升项目的评估

考核作品

各工作坊组长、学员

2022年7月—

2022年8月

总结提升:

对教师研修和考核数据

进行整理,完成信息提升

工程的反思和总结

学校信息化建设经验总结

学校管理团队

工作坊(教研组)

根据学校同学科教师数量少的现状和各学科的教学特点,把音、体、美、科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融合在一起成立了语文组、数学组、理化生、英语组、史地政组、音体美组。

学校为保证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提升过程

2.0”管理领导小组,校长要全面负责信息技术

2.0

校本研修工作,制订能力提升工程规划方案,明确任务,逐级负责。进行研修工作过程性指导和时吋检查眼进,做到活动有布置、有检查、有评价、有证据。

二、制度保障

1.完善各项制度,以制度建设为手段,要加强过程性督导检査,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培训,抓落实,求实效。

2.参培人员必须按照上级相关规定和网络研修时间节点完成相应网络研修和线下实践应用任务,培训结果进入年终考核,并按要求登记教师继续教育学分。

3.通过校本研修活动设计,督促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评选优秀教研组、优秀个人给予奖励。

三、经费保障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学校信息技术基础条件,充分利用相关设施设备加快校园网和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保证信息技术提升工程顺利进行。

四、监管保障

1.学校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形成全校教育信息化的组织管理体系。一把手校长亲自抓,全面组织和协调各方面工作。

2.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完善校本研修制度,落实教师全员培训任务,全面考核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

3.对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提升工作进行测评。分不合格、合格、优秀、卓越几个等次,奖励信息化技术水平能力提升幅度比较大的卓越教师。

五、激励制度

学校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纳入考核之中,成为评优选先的依据。

备注(要说明的问题或补充事项)

下载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评估方案(2.0)(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评估方案(2.0)(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五篇材料)

    教技〔2018〕6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

    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申报材料5篇

    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申报材料 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申报材料 XX城关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隶属XX教育局,位于新华路西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学校占地X平方米,现有教职工X人......

    创建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汇报材料

    创建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汇报材料 冯家镇第二实验学校现有教学班18个,学生808人,教职工71人。在县教育局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校以”提高教育质量、振兴冯家教育”为己任......

    教育信息化2.0之我见(小编整理)

    教育信息化2.0之我见 (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重点 教育信息化2.0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于2018年4月13日正式提出。这是一个把教育信息化......

    关于教育信息化2.0我应怎么办

    关于教育信息化2.0我应怎么办 教育信息化2.0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不同的形式和不一样的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巨大......

    发言材料创建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Microsoft+Word+文档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校的电教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取得了微不足道的成绩,下面我来给大家汇报,我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与时俱进打造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 与时俱进 打......

    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自评报告

    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自评报告 荆门市XX中学 目录 一、优化组织建设,促进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科学化 ............................................................... 2 二、......

    申报榆林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自查报告

    榆林实验小学关于申报榆林市教育信息化 示范学校的自查报告 榆林实验小学创建于2003年8月,是一所市属完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4300m ,建筑面积7600 m ,绿化面积6854 m。现有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