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这些事你绝不能忽视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19:5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求职,这些事你绝不能忽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求职,这些事你绝不能忽视》。

第一篇:求职,这些事你绝不能忽视

本文已发表于《大前程》对话职场专家

2011年求职,这些事你绝不能忽视

每年11月起,对于面临毕业的大四学生来说,如果不是一门心思的考研族,最重要、最忙碌的事情,莫过于求职了!在前程奔波的过程中,他们恨不得把自己变成拥有永动力的马达,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个招聘会,尽管投递出的简历大部分没有回信,但却依然百折不挠、绝不回头。

关于求职,可以关注的方面确实太多太多,从基本素质到个人专长、从简历制作到面试技巧、从个人志趣到热门行业……,那么,正在火热进行中的2011年求职季节,又有哪些值得你关注的呢?《大前程》记者最近采访了新精英生涯国际教育科技中心执行总裁、新东方教育与职业发展协会会长兼北京大学生就业指导办高级咨询师古典老师。作为第一个新浪博客点击过百万的职业规划专家,希望古典老师对于2011年就业形势及求职招聘特点的详细分析,能对大家的求职起到一定帮助。

看好校园招聘:学生在企业中表现好,明年还会来

《大前程》:从11月份开始,校园招聘陆续在全国各高校举行并吸引了大批企业参加,那么围绕就业问题,请您谈谈今年就业与往年比较有哪些变化?

古典:有以下几个变化:一是“推送”,也就是大学把就业信息直接推送到学生面前。比如,武汉就有一家公司专门把就业机构的信息直接递送到了某个大学学院的网页上。这说明学生在招聘中不完全处于劣势,有人主动找他们了。二是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而是更主动了。可能因为“用人荒”已经过去,与前几年相比,就业压力有所缓解。学生的焦虑程度降低了许多,大家更愿意做一些着眼于长远的事情,并不仅盯着“热门行业”展开自己的求职之路。企业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被动性降低。学生的选择余地大了。要说今年的就业趋势,那就是学生更重视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三是学生、用人单位、媒体等开始变得理性了,不会过度关注就业问题,而是站在各自的角度合理思考,客观地看问题。

《大前程》:企业进校园招聘,也被一些人认为是在展示企业形象。你认为它对学生找工作有多大帮助?

古典:我认为作用还是很大的。校园招聘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学生在企业的表现会影响到企业对该校学生素质的看法。如果企业在一个学校所招聘的学生都很好用,第二年就会再来;如果觉得不理想,第二年自己就不会来了。学校也不满足于只要把学生安排出去就可以的状态。因为在校园招聘中,面试存在片面性,企业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了解到这个学生究竟是否适合这项工作,能否在将来的职业发展中出人头地,企业只能大致根据学校的整体素质来判断学生素质。因此,如果学生在企业中表现好,就会起到广告效应,来年这家企业还会到该校来招聘人才。

破解“名校效应”:你只有比名校学生更努力

《大前程》:在现在的招聘过程中,名校毕业生占有很大优势是不争的事实。那么,那些普通的高校的毕业生该如何应对“名校效应”给他们造成的不良影响?

古典:这一现象确实是存在的。在现在的企业招聘机制中,企业很难在简单的招聘会或者通过你的简历就彻底了解你是哪一类型的人才,是否适合从事某项工作,因此企业有个简单的评判标准,就是看学生的毕业院校,可以说还会注重“名校效应”.不过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更有主动性。比如我们公司招了两名毕业生,都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的也不是热门专业。其中一名学生还是体育类大学毕业,学的是轮滑专业,但他能力很强,在负责一本书的销售时,通过努力实现了15万册的销量,这就是很了不起的成绩。他出色的表现甚至引起了其他出版社的注意,想尽办法来“挖”他。我对这个学生的评价是:不仅好学、踏实,执行力也很强。所以在这里我要说,大学生一定不能眼高手低,不能因为你是“天之骄子”就不愿意做一些基础工作。因为企业更看重你能做哪些,而不是你学过哪些。专业和学历不应该是企业用人的绝对标准,只是相对来参考的。

《大前程》:二三流学校的学生与一流大学的学生相比还是被动吧?

古典:所以说,二三流学校的学生更应该努力。清华北大的学生每天花在学习和职业规划的时间有12、13个小时左右,而二三流学校的学生也许只有五、六个小时。如果把高考作为初试,大学四年学习作为复试,那么初试的时候就有差距,复试时又不努力,机会只能是让给别人。关键还是要提高自身素质,必须提早规划职业生涯。不要等到大四毕业时才想自己适合干什么。求职培训只能起到“化妆”的作用,而起不到“整容” 的作用,即使你掌握大量的写简历参加面试的技巧,即使当时被录用,过一段时间你的能力跟不上还是要被辞退。待遇不是问题:不必过分纠结于第一份工作的薪水

《大前程》:待遇对许多大学生来说是挺纠结的--人人都想要高薪,但最终却不一定尽如人意。关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古典:在求职之初,大学生可以提前关注一下企业的待遇情况。有些企业的待遇可以上网查到,例如公务员的待遇就是规定好的。学生最好先网上查询后再提问。民企的工资差距是很大的,有些老板开出的薪水很高,有的则低得可怜。不过,不管到何种企业工作,之前都要知道自己的“职场价值”,大概了解一下自己想要从事工作的基本待遇,有个心理底线。但不要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因为单位对求职者的能力尚不了解,没有办法通过你说自己的能力有多高就给你开出多少的薪水。这就像是“赌石”,要让别人看到你的价值,才能“卖”出高价钱。因此,大学生在求职时的态度很重要,但态度是“附加值”而不是“砝码”,能在你求职中起到推动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大学生也不必过分纠结于第一份工作的薪水,因为随着你工作能力的提高,你的薪水也会随之涨高。

《大前程》:2011年有没有什么新出现的热门行业?

古典:“热门”这两个字值得推敲一下。你拿现在的热门行业和10年前的热门行业对照,就会发现不同时段热门行业是在不断变化的。也许刚开始热门行业收入高,但从长远来看未必

如此。每年都会有热门工作,但始终热门的行业是没有的。任何行业都会有“高峰”也有“低谷”.大学生需要从长远来看。如果你是一个嗅觉敏锐的人,也许不断追逐热门行业会成功。但大多数人如果经常“跳槽”的话会影响自身发展。

选择求职地点:给自己多一些机会,不一定都留在都市

《大前程》: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地点的选择上,往往倾向于“北上广”等大城市,今年这方面的态度方面有什么变化?请您为大学生推荐一些发展比较好的中小型城市。

古典:通过对我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我把学生分为三个类型:

1、能力导向型,建议此类学生在大城市发展。这些学生往往眼界开阔,比较适合体验竞争激烈的环境。

2、资源导向型,这类学生的家庭资源、朋友资源,“人脉”资源非常丰富。建议他们回到二三线城市,回到当地,利用好手中的资源,能够有比较好的发展。

3、生活导向型。这类学生希望有稳定的家庭。建议他们回到离家近的地方,找个稳定的体面的工作。

不过我还是建议大学生们要给自己多一些机会,不一定都选择在大城市发展。有人觉得去了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工作,就可能面临着眼界被封闭的情况。但实际上当地好的企业也比较关心员工工资以外的东西。例如通信行业巨头公司华为在深圳的企业虽然不在市区,但却修建了一条直通市区的道路,可以让员工感到离市区很近,很便利,这样就会有幸福感。另外,我很看好长江三角洲地区。像江苏的昆山、浙江的宁波,这些中小城市离上海很近,经济发展很快。还有,国家在建设以成都为中心的西南经济圈,大学生也可以考虑到这些地方去。关键是选择良好时机进入。

《大前程》:很多学生的第一份工作与专业不对口,觉得所学专业知识根本用不上,是一种“人才浪费”现象,对此您怎么看?

古典:这这个问题要从两个角度来看:

一、职业评估把人的能力分成三部分:1知识层面;2技能层面;3才干层面。知识层面的东西最易学会,而技能和才干是最核心的东西。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不应该只是专业知识,还要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以我本人为例,我本科学的是土木工程,与现在从事的工作表面看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我思维逻辑很严谨,说话讲究要用数据,这与我大学四年所学是分不开的,我认为我很适合现在的工作。

二、不要认为自己学的专业没用上是“浪费”,要做好“战略转型”.我认同“先就业,后择业”的提法。我的看法是“先就业,再毕业,再择业”,大四毕业前就提早锻炼,多实习、多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国外小孩从小就通过修剪草坪等赚钱,比尔盖茨小时候就帮人打字赚钱,我们的大学生很多在毕业后才真正接触社会,接触工作,已经晚了好几年了。

采访/ 蔡安

第二篇:粮食生产绝不能忽视

粮食生产绝不能忽视

2011-02-15来源:延安日报

前不久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2010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总产达到10928亿斤,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7年增产,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粮食“七连增”,来之不易,极不寻常,为我国 “十一五” 圆满收官和“十二五”良好开局奠定了根基,可喜可贺!

又是一个丰收年。丰收的背后,是“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的坚强足音。中华文明五千年,什么问题最大?悠悠万事,吃饭问题最大。“民以食为天”。吃饱饭,是中国人企盼千年的共同心声。可是,纵观历代王朝,几乎没有一个能解决好老百姓吃饱饭的问题。从《诗经》慨叹的“天降丧乱,饥馑荐臻,无以卒岁”,到清朝《履园丛话》描写的“蝗旱不登,饿殍载道”,饥饿曾经长时间和中国人如影随形。1949年前,我国见诸记载的大灾害有5000多次,大灾之后,紧接着便是大批饥民流亡、饿死,“人相食”现象史不绝书。即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雍乾盛世”,也照样存在饥饿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断言,人民的吃饭问题是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直到前些年,美国人布朗还发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惊世之语。对此,中国以实现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和人民生活水平从饥饿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的巨大成就。今天,我们可以自信地做出回答: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

丰收的背后,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支撑我国粮食增产增收的各种力量已经绷得很紧。大好形势之下,往往潜伏着危机。从国际上看,全球粮食危机仍未过去。据联合国官员介绍,目前全球平均每6秒钟就有一名儿童死于营养不良,每6人中就有1人面临饥饿问题,这种情况在第三世界国家更为严重。世界粮食计划署最新公布的“2010年粮食安全风险指数报告”显示,面临“极端粮食安全风险”的前10位国家中,阿富汗居首位,其余9个全部来自非洲。仅2009年一年,全球就有1亿人新加入饥饿人口行列。如今有10亿左右的贫困人口依然在忍饥挨饿中煎熬,有30多个国家面临着粮食危机,需要国际社会的人道主义援助。近几年,全球粮食供求趋紧,国际市场粮源紧张,2009年世界谷物库存下降到25年来最低水平,2010年的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又使国际上的粮食出口大国都出现大面积减产,全球粮食供求关系失衡进一步加剧,国际粮价飙升,粮食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的俄罗斯、全球第六大小麦出口国乌克兰以及哈萨克斯坦相继宣布禁止出口粮食及粮食产品,受此影响,部分粮食进口国在抢购农产品,提前进行储备,一些国家因为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产生的抗议示威和冲突骚乱也时有发生。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此警告说,粮食危机是一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输不起的战争”。尽管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受全球金融危机和粮食价格居高不下以及气候变化等影响,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

就我国自身而言,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稳粮保供给压力愈来愈大。一方面,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每年的粮食消耗在1万亿斤以上,随着人口的惯性增长和消费结构的提升,我国粮食需求还在高基数上刚性增加。据估算,未来10年我国粮食需求年增长80亿至100亿斤,到2030年,我国粮食需求将达到6.17亿吨,粮食总产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增长20%以上。而耕地面积开发潜力却已经接近极限。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耕地面积是18.26亿亩,这个数字和12年前相比减少了一个河南省的耕地面积还要多,我国人均耕地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仍将继续减少,18亿亩耕地红线面临最为严峻的考验。需要指出的是,如今我国的土地浪费现象依然严重,一些地方粗放用地、滥占耕地等问题时有发生,加之土壤沙化退化、水土流失、水源污染加重及化肥的超标使用,使我国面临着粮食增产、耕地紧缺和对生态保护的多重压力。另一方面,国内粮食产需缺口也不断扩大。这些年来,我国在主要农产品连续增产的同时,也在大量进口粮食,我国对粮食进口的依赖程度很高,是一个农产品净进口国。以我国95%的粮食自给率来粗略估算,还有6700多万人的用粮需要靠向美国、加拿大等国进口,大致相当于一个河北省的粮食需求。而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粮食产需缺口不仅成本高、风险大,而且空间小。我们不妨算一笔账:全国现在13.45亿人口,且人口每年都在增加,而耕地却在减少。如此,再过20年,我国人口接近最高峰15亿,那时全国可用于种粮的耕地面积也就是14亿至15亿亩,只能解决10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剩下4亿至5亿人的吃饭问题谁来解决?5亿人的口粮,这是个天文数字,谁供得起?现在出口粮食的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国家,要靠他们解决中国5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根本就靠不住。

反观我国产粮用粮本身也不尽如人意。首先是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资源禀赋差,中低产田比重高,抗灾能力弱。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2/3,粮食单产不稳定,年际间波动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例不足47%,灌排设施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其次是粮食生产在一些地方得不到足够重视。由于种粮比较效益长期偏低和耕地保护的利益补偿等长效机制还不健全,使得一些地方抓粮积极性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特别是一些地方领导对粮食问题认识不够,重视不够,有的片面理解农业结构调整,把调整结构与粮食生产对立起来,认为当今社会抓粮食就是落伍、跟不上形势,以为结构调整就是压粮扩经,大搞经济作物和劳务经济,致使种粮面积大幅度减少,已出现粮食生产口粮化、兼业化、副业化的趋势;有的认为政府抓粮食,GDP上不去,农民种粮食,收益上不去,种粮不如种菜、不如种草、不如种树、更不如“种楼房”;有的认为粮食安全不是问题,有GDP可以买。这些问题,加大了稳定粮食生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未来粮食增产潜力发挥。此外,广大群众的节粮意识也有待提高。“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如今,这首诗虽然仍旧家喻户晓,然而真正在心底里体会种粮人辛劳的人却越来越少。许多人对浪费粮食现象不以为然、表现淡漠、熟视无睹,认为“现如今节约粮食已经过时,有钱了倒点剩饭算什么,不能为了所谓的节约掉了'身价'”。据统计,全国每年约有283亿公斤成品粮白白浪费在食堂、饭店和亿万个家庭中。总之,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新情况与原有的旧矛盾交织在一起,相互叠加强化,使得今后在高起点上延续粮食生产的好势头,难度很大,挑战空前,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非常棘手。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且不可替代的生活必需品,关乎国计民生,关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关乎国家的安全自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毛泽东同志就曾提出,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手里有粮、心里不慌。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江泽民同志强调,中国人口多,自然灾害频繁,储备粮食以应付突然事件是为上策。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确保解决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粮食一旦出现大的波折,将直接危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不论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还是90年代初发生的全国性粮食价格暴涨,事实证明都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影响,而且经过了相当一段时间才恢复调整过来,前车之鉴,刻骨铭心。当前,虽然我国粮食产量获得“七连增”,但中国的粮食问题不是几年的粮食增产就

能解决的,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供给的方针不动摇,坚持粮食生产这一“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放松,牢牢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决不能把自己的饭碗放在别人的锅台上,切实把粮食安全这一关系人民生活和国家大局的物质基础巩固好、维护好。(祁玉江)

第三篇:求职简历哪些禁忌绝不能犯

求职简历哪些禁忌绝不能犯

目前,网络招聘已经成为企业招聘和人员求职的重要渠道,各大招聘网站上各类职位每天都有大量更新。但也有很多人反映自己发的简历如石沉大海,网上求职的效果不佳。企业在网上招聘是怎样的流程?求职者利用网络求职时又有什么技巧可以为自己增加成功率呢?

企业调查

受访者之一汉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力资源总监杨金涛

招聘者浏览简历不超过半分钟

汉王科技目前正在大型人才招聘网站上进行人员招聘。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杨金涛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公司网上招聘的筛选原则和流程安排。“学历是硬门槛,企业网上招聘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把招聘简历按照岗位进行细分,然后按照职位的需求来进行进一步的筛选。不同的职位有相应的学历要求,而之前有工作经历,尤其是在大型企业有好的从业经历的人容易通过网上的筛选。”

多年从事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杨先生对于网上招聘有他独到的见解,“网上招聘最关键的是个人给企业发出的简历或者网站人才库的个人资料。网上招聘是个非常庞大的工程,招聘人员要在一定时间浏览大量的个人简历。根据经验,招聘人员在每份简历上停留的时间不会超过半分钟,如果简历陈述清晰,经历非常吸引人的话,会顺利通过。如果简历对于个人特征和从业经历采用倒叙的方式表现,表述模糊混乱,那么很大的可能是被筛除。”

那么,网上招聘的过程中,企业更青睐什么样的人?杨先生告诉记者,“从个人简历或者个人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应聘者以前的工作经历,并从中看出他的工作态度和以前的状态。有些人的工作经历是一步步往上走,在企业内部获得一些荣誉,说明他很优秀也很上进;并且参加过专业教育之外的培训,说明他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而在企业内部的岗位跨度比较大,说明他的知识面比较宽广,应变能力较强。这样的人比较受企业青睐。反之,频繁跳槽的人让人感觉他不能踏踏实实工作,很难博得企业的好感。”

另外,杨先生建议应聘者不要在网上招聘环节过多地提到薪水问题。

受访者之二北京伯乐留学公司人事部经理李琼

工作经历别超过一页纸

李琼认为应聘者应该在网上招聘环节充分表现自己,“在网上的个人简历中要详细说明从业经验,最好能列出以前从事的项目管理、做出的成绩和具体的工作内容陈述。通常企业更看重应聘者在以前的公司所担任的职务,它直接体现了应聘者的工作经历和工作能力。对于以前工作经历的陈述要简明扼要,阐述清晰,通常打印出来文字量占A4纸的一张比较合适。最好注明长期定性的工作期限,几年内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发展。”

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企业在网络招聘的时候持什么样的态度?李女士表示,“没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最好在网上的应征表格中强烈透露岗位需求感和自己的职业取向。应该更详细地表述对于企业的认识和对于职位的见解。自信心对于应聘者来讲非常重要,企业从网上的简历中可以看出一个人对工作、对自己的肯定性有多大,他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又是怎样。”

专家观点

网上简历要定期更新

企业进行网上招聘,一般通过两种渠道,一种是企业在网上登招聘广告,应聘者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来让企业认识自己;另一种则是企业查阅网络的人才简历库,通过对人员简历的筛选来获得需要的人才。

网上招聘是企业招聘的核心渠道,我们不主张应聘者如天女散花似的投递简历。选择企业和职位一定要有针对性,分析自己的优劣势,确定下一步的职业取向,选择与自己匹配度较高的企业发送简历。如果有特别想去的企业,要事先多做一些功课,对这个企业了解比较细致,对岗位要求理解透彻,才能在网上招聘环节胜出。如果应聘外企,建议应聘者的自我评价部分写得精彩一些,最好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字段出现。

需要提醒应聘者注意的是,一定要经常到注册的网站将简历激活更新。很多应聘者在注册之后会发现很长时间都没有企业与自己取得联系,原因是网站每天都有相当多的人注册简历,网站会按照时间自动排列这些资料。只有不断刷新,企业才能及时看到应聘者的个人简历。

网上求职三禁忌

1.跳槽太频繁。对于企业来说,频繁换工作的个人经历并不是一个好信号。

2.过于重视薪水问题。不建议在这个环节提到薪水问题,也不要在网上简历中过多地注明所需要的薪金标准,这个问题可以在面试环节再去和企业交流。

3.在网上乱投简历,没有针对性。这样的表现在企业看来,是没有责任心的一种表现,应聘的态度和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

第四篇:留学这些事你真的知道吗

留学这些事你真的知道吗?

Offer到手!签证搞定!出国留学前的准备都很顺利

高高兴兴来学校报到

突然收到一个通知被吓到了:

要完成注册必须提供国际学生健康保险证明!再一看学校推荐的所谓标准医疗保险 我的天,当场就想晕过去,怎么这么贵

最低档的保费也要3000美刀,换成人民币可要2万多啊!

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大概都会遇到上面的窘境。

每年,成千上万的国际学生在美国和海外因为紧急医疗救治而支付毫无准备的昂贵医疗费用。很多学生毕业十多年了,还再还大学时的医疗费。

原因很简单,就是轻视、漠视、心怀侥幸,没有保险保障。国内的医疗体制和欧美的医疗体制相差太大。

可以让你一夜之间感悟到什么是幸福的社会主义,什么是万恶的资本主义。

所以为了防止因看病而破产或中断学业,各国大学基本都强制要求中国留学生购买保险,目前对中国留学生有保险方面要求的主要是美国、欧盟国家、英国、日本、澳洲、韩国。

以留学最主要的国家美国为例: 对于在美国学习的所有国际学生,国际学生健康保险都是强制要求的,不能提供国际学生健康保险证明的学生是不能注册课程的。

关于保费:因美国各州的法律不同,各个大学合作的医疗保险保费也是差别很大的。但是,但且是,且但是

很多时候学校的国际学生健康保险理赔范围很有限或者保险费用太贵。总体而言,本科$600-1000/学年,研究生$3000-$4500/学年。

国外看病贵是人尽皆知的,如果你出国不买保险那和徒手爬悬崖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作为国内唯一的互联网留学保险服务平台的趣寻网认为出国留学本身就是风险投资,既然有风险,就要提前做好风险的量化控制,而量化控制最好的工具与手段目前只有保障全面的保险,绝对是花小钱办大事,对自己投资,让父母家人安心。

很多大学都有提供给学生的标准医疗保险。但是很多时候学校的国际学生健康保险理赔范围很有限或者保险费用太贵。只要保险满足学校保险要求,国际学生也可以通过保险公司购买国际学生健康保险。很多学生因为学校本身不提供国际学生健康保险而不得不自己通过保险公司购买国际学生健康保险。

国际学生健康保险不仅可以帮助国际学生支付生病和受伤后的昂贵医疗费用,而且还可以帮助国际学生快速找到能给予治疗的医生,医院和其它医疗机构。

第五篇:《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

书名: 这些人,那些事

作者: 吴念真

作者简介:全方位的创意人、电影人、广告人、剧场人。本名吴文钦。1952年出生于台北县。1973年开始从事小说创作,曾连续三年获得联合报小说奖。1981年起,陆续写了《恋恋风尘》《老莫的第二个春天》《悲情城市》等75部电影剧本,曾获五次金马奖最佳剧本奖、两次亚太影展最佳编剧奖。主持TVBS“台湾念真情”节目三年,舞台剧代表作有《人间条件》系列等。

读后感:

自己向来不喜欢很长篇的文,老觉得自己没耐性,太长的一口气读不完,分段读又会忘了之前读过的内容,剧情连不上,连人物的名字也会忘记。《这些人,那些事》这本书恰巧是我喜欢的,或者说我只是比较适合读这种小短篇故事。几个月前在逛书店的时候偶遇,又想起之前似乎在豆瓣上标注过"想读",于是就买下来了当作睡前故事每天一两小篇地读下去。

我只是觉得,忙忙碌碌,浑浑噩噩,很多人没时间静下来思考,也没时间静下来对话自己。读此类的小随笔能够很快地让自己静下心来。

然而睡前确实很适合读这些安静的故事,自己的小半个人生里没有经历过太多的人和事,却可以在这里看到很多人和他们的事,即使我并不能完全读懂他们的人生,但是只是一小段故事,也确有几分鲜活感。正如作者所写“若非这些曲折,好像就不会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见别人可能求之亦不得的人与事;而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曾经的怨与恨与屈辱和不满仿佛都已云消雾散。”

这本书没有平时读的文章那么多华丽而赘余的辞藻,平实的语言使文章满是真实感,就像是随身笔记上的只言片语拓展而来的,却能够让极为平淡的凡俗之事变得富有厚重感。有时候觉得这是一本挺难得的书了,因为编剧的身份和散文的表达方式碰撞在一起才能有这样的文字。

可以这么说,整本书充满了生命的曲折、停顿、包容、大爱,还有能量和支撑,这就是一本说尽了生命的书,如果不是因为生命的曲折和艰难,我们或许就不会体会到它的可贵和难得;如果不是因为生命的包容和大爱,我们或许会憎恨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如果不是能量和支撑,我们或许不会一路坚强地走到现在。任何的人事夹杂,都会成为一段段的经历,成为一个个故事。在经过了时间的筛选之后,几乎留下的都是那些曾经让人动容的泪水和温暖,而曾经的那些委屈和困难都成为了可以原谅的事情,烟消云散。

整本书给人的感觉都是很从容美好向上的,他用文字写下心底最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湾各个角落里最真实的感动。这些人和事,透过他真情挚意的笔,如此跃然的活在你我眼前,笑泪交织的同时,也无可取代的成为烙印在你我心底、这一个时代的美好缩影„„

读完一部分后我照例会不记得很多内容细节,毕竟是慢慢读来的故事,时间拖得太久。但总觉得以后自己还会去翻第二遍第三遍。好的故事,从来都不是只读一遍就够的。

《这些人,那些事》这是一本很安静也很能让阅读者安静的书...

下载求职,这些事你绝不能忽视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求职,这些事你绝不能忽视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

    用淳朴的语言,感动人的内心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 看吴念真的作品,感受颇深,他用每一笔每一话触碰着人内心最最柔软的地方,第一次阅读《这些人,那些事》时,我敢确保我是一字......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 吴念真老先生确实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 不到200页的书,大约讲了30多个小故事。真心觉得每个都很好看,有二个特别让我初读之后就开始飙泪。 《思念......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

    《这些人,那些事》是由台湾著名导演吴念真所著。才华洋溢的他同时还是作家,编剧,监制,演员,主持人以及作词家。"吴念真"是个笔名,他的真名叫吴文钦。这个笔名的由来颇有故事——他......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一)王永丽一个最会说故事的人,述说着那些再平常不过的日子,再普通不过的人,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过多的修饰,然而,我却看哭了,一遍一遍,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这些人......

    安全,你忽视了吗

    同志们: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每次事故发生,那一幕幕在我脑海里翻滚,也就在这恶梦般的日子里,有的跌断了脚骨,有的失去了手臂,甚至还有的失去了生命...... 这么多的事故,是偶然......

    测绘网络求职你不知道的事

    20世纪毕业的学生还有哪个不知道网络求职一说,还有哪个喜欢跑大老远去人才市场找工作,放弃家里便捷的网上投简历? 网上招聘是一种特殊的择业形式,避免了人群大范围集中和近距离......

    求职,不要忽视面试细节

    近来发现不少自身能力不错、综合素质较好的求职者经常遭遇面试不成功的窘境。求职者切不可忽视面试细节,有些面试问题看似简单,却很有可能让求职者一不小心就掉入面试官精心设......

    求职固然坎坷,签定劳动合同你更需要知道这些

    求职固然坎坷,签定劳动合同你更需要知道这些《劳动合同法》是签订劳动合同的依据,也是毕业生保护、维护自身权益的依据。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在试用期内或者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