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经济困难学生救助制度
七庄小学经济困难学生救助制度
一、救助对象
(一)父母亲双方或单方亡故,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
(二)父母亲双方或单方下岗,家庭依靠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的;
(三)特困残疾人子女和残疾学生;
(四)父母亲双方或单方常年生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
(五)因遭受严重的天灾人祸,导致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
二、申请及审核程序
(一)学生向学校提出申请。
(二)村委会或街道社区签署意见,交学校审查后汇总上报。
(三)学校及时将救助金返到学生手中。
三、救助金筹措
(一)政府行为统筹解决。
(二)学校发动社会团体、各界人士加入救助贫困生活动,将筹集到的资金由学校大队部统一管理,学校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配,统一支出。
四、其它事项
(一)学校建立贫困学生档案,摸清各班贫困学生情况,保护学生的隐私。
(二)加强与贫困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关心爱护贫困学生,让他们在享受物质帮扶的同时,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第二篇:创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救助帮扶机制
创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救助帮扶机制
【实施主体】
邗江区教育局
【基本概况】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对公民意味着是公平之基、民生之本,党的十七大将其作为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提出学有所教、学有优教,十七届三中全会更加将其列为当前重要任务。多年来,邗江区委、区政府与社会各界一直关心特困生救助帮扶工作。但由于资金来源不
一、发放标准不同、过程运行不畅等诸多原因,造成了资金发放缺漏、重复、资金不能准确到位等诸多现象。2007年,区委、区政府从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提高全民素质、促进教育公平的高度出发,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整合的原则,积极构建集群式、全覆盖的救助帮扶机制,切实保障特困生接受教育的权利,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主要做法】
(一)建立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1、突出政府主导。⑴人大形成决议。根据区人大代表徐金才的建议,要求政府建立贫困生救助帮扶基金,确保每一名贫困生都能得到帮扶。区人大常委会研究,最终形成“建立邗江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基金”的决议。⑵政府专题研究。区政府极为重视,2次召开区长办公会,4次召集政府办、民政局、教育局、慈善协会、残联、团区委、妇联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2007年5月,区政府下发了《邗江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基金筹集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成立了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基金理事会。⑶财政兜底包干。义务教育阶段所缺帮扶资金全部由区财政兜底承担,分两学期拨付。中等职校助学金由区财政统一安排。
2、谋求社会参与。在政府投入占主导的情况下,区级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筹措助学资金。主要包括:(1)区级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其干部职工捐款;﹙2﹚区委宣传部、机关工委、共青团、教育局联合举办的“让我 1
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机关干部志愿结对助学活动;﹙3﹚全区中小学开展的“爱心一日捐”活动;﹙4﹚区慈善协会、残联、红十字会等划拨专项资助资金;(5)团区委开展的希望工程和区妇联、区关工委开展的结对帮扶爱心助学活动;﹙6﹚新能源、金阳光集团、邗建集团等企业开展的结对帮扶活动;﹙7﹚其他以个人形式参加的帮扶活动。
(二)建立资金合理使用机制。
2007年5月,区政府根据《助学基金筹集使用管理办法》,成立了助学基金理事会,加强了助学基金的筹集、使用与管理。
1、强化资源整合。困难学生助学资金实行基金理事会扎口管理、财政专户储存,由民政牵头,教育实施,监察、审计监督使用,保证困难学生应帮尽帮、一个不漏、一个不重。
2、统一资助标准。基金理事会明确了六类帮扶对象: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子女;列入农村五保供养范围的未成年人;贫困家庭的残疾学生;革命烈士子女及生活困难的重点优扶对象子女;依法由社会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其他特殊困难情况的;统一了资助标准(小学生每学年200元,初中生每学年300元,普通高中学生,每学年800元,大学生每人一次性资助3000元)。
(三)建立资金严格管理机制。
1、严格审批程序。符合要求的贫困生,凡需资助,须由学生书面申请,村(居)委会认定,所在地学校及民政部门审核并公示,基金理事会审核及审批,最后由所在学校统一发放。
2、加强助学管理。受助的中、小学生所在学校建立受助学生的基础台帐。受助学生每学期要向学校报告学习、生活情况。学校在发放区助学基金的同时,召开校会进行感恩教育。学校还及时向理事会反馈受助学生的信息,按学期做好受助学生有关情况的复查。
(四)建立长效推进机制。根据《助学基金筹集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从2007年起,每年春秋两学期开学前,学校要认真摸底排查,建立动态的贫困生台帐,保证每一位新增贫困生得到帮扶,保证该项工作的长效实施。
【主要成效】
1、2007年,发放善款486万元,累计帮扶普通中小学生5054人、中专生2826人、大学生90人。2008年,共筹措资金207.93万元,使全区4295名特困生受到资助,做到了应帮尽帮,一个不漏,保证了我区中小学生不因贫辍学。
2、树立了政府关注民生、解决民困的良好形象,体现了政府提高人口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心,有力地推进了小康社会的进程、推进了教育现代化的实施。弘扬了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密切了政府和群众的联系,提高了家庭对社会的感恩程度,使入学儿童在感受到政府、社会温暖的同时产生积极进取、要求上进的决心。
3、“爱心一日捐”、“百名机关青年干部自愿结对帮扶”、“希望工程”等活动的开展,有效增强了广大师生、青年干部及社会各界的奉献意识,弘扬了社会新风,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主要经验和启示】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机制在扬州市,乃至江苏省是首创,主要有以下经验值得推广。
1、政府重视,建立班子,是创新救助帮扶机制的支撑。有了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建立相关的管理部门,救助帮扶工作才会更加扎实有效。
2、政府主导,多方筹集,是创新救助帮扶机制的保障。在经费上我区采取财政拨款和民间捐助相结合的方式,多元化、多渠道筹措资助资金,形成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从而真正保障资助工作落到实处。
3、明确责任,强化管理,是创新救助帮扶机制的重点。加强资金的规范管理,严格资助的审批程序,加强受助学生的管理,从而形成使用监督机制,确保一个不重,一个不漏。
4、强化宣传,加强教育,是确保救助帮扶效果的关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救助帮扶机制的构建,旨在贯彻科教优先的战略方针,弘扬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帮助家庭暂时遇到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添砖加瓦,营造氛围,增添新的动力。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在实施救助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第三篇:小学贫困生救助制度
小学贫困生救助制度 同在一片蓝天下生活,有的孩子充分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和学习生活的甜美,有的孩子却因家庭困难而为生活焦虑,面临失学的危险,急需救助。为了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童年的欢乐,让贫困生不再流泪,学校特制定贫困生救助制度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相关政策法规,积极筹集资金,采取多种形式救助贫困生完成学业,促进我校教育事业健康全面发展。
二、组织领导
成立李外河小学救助贫困生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牛玉海
副组长:侯亚杰赵保国
成 员:各班班主任
三、主要职责:
1、收集整理学校贫困生资料,做好贫困生的档案管理工作,2、筹划贫困生救助的各项活动,积极筹集贫困生救助资金。
3、广泛联络社会各界人士的献爱心活动,积极为他们牵线搭桥,联系帮助对象,负责贫困生受资助的信息反馈。
4、负责贫困生救助资料收集和贫困生救助的相关信息的发布。
5、负责贫困生捐助资金的发放和管理。
四、救助资金来源
①每年社会各界的部分捐资、学校的勤工俭学收入。
②教育局及民政部门的救济款项。
③学校组织教职工的爱心捐助款项。
五、资金的管理
1.学校设立专门账户进行资金的管理使用。
2.资金救助标准:A类品学兼优特困生:家庭收入低,低于城市最低保障线标准,家庭出现特殊困难,在校表现突出的学生,每人每学期款物合100元;B类贫困生:家庭收入低,达到城市最低保障线标准,在校表现好的学生,每人每学期款物合计100元。C类贫困生:家庭遇到突发事件,造成暂时困难的学生,根据情况确立标准进行救助。
3.资金的使用。资助金原则上用于受助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杂费及书本费用。收支要建立明细账目。
六、受助学生的管理与信息反馈
1.资助对象的确定:
①由学校统一印发《贫困生个人登记表》,各班于每学期开学后对待资助对象进行摸底调查,并通过一定形式接受群众监督评议后,由待资助对象填写《贫困生个人登记表》由家长签名后上报学校。
②学校对待资助对象确定后,将《贫困生个人登记表》加盖公章,学校进行汇总后安排资助。
2.加强对受助学生的培养和管理,指导学生给捐赠者复信,让捐赠者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保证受助学生学得好,确实解决学生家长后顾之忧。要建立健全受助学生的档案,及时总结宣传有关情况。
3.每学期印制《贫困生情况登记表》。
第四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报告制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报告制度
为进一步推进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坚决打赢教育脱贫工作战,抢抓机遇,聚焦扶贫。本学期我校进一步做好了新生入学的各项工作。加强对脱贫攻坚实施政策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的宣传力度,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顺利入学,为社会全面兑现学校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也不让一名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的承诺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加强资助政策宣传,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一是学校为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工作,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安心学习、正常生活。按照正教通【2017】228号文件精神要求,建立制度确保贫困家庭学生无辍学、不失学、健康成长,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用机制对脱贫攻坚抓落实推进,全面促进教育质量大提升、教育均衡大发展、“两率一度”大提高。结合学校实际,专门制定了《2017年新生入学贫困生经济资助工作方案》。学校把握新生入学这个关键时间节点,通过学生基本信息筛选,班级申报、掌握学生情况,对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备案,利用我县贫困寄宿生生活补的相关政策,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让学生安心到校报到。二是建立落实两节课制度。学校在开学时给学生上一节本学期资助政策宣传课,全面宣传在校学习期间国家及学校出台的各项资助政策及具体的申请、发放操作办法,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得到有效资助;毕业前上一节下一学习阶段资助政策宣传课,解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学校在开学、放假等关键时期,利用家长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资助政策。三是强化学生资助热线电话制度。告知学生县教育局学生资助工作咨询投诉热线电话学校严格按照要求及时开通学校资助工作咨询服务热线电话:085126421719,确保工作时间保持畅通,及时答复群众疑问、处理群众投诉。
二、足额安排资助经费,加强资助资金监管 学校按有关政策规定,严格把教育局拨付的学生资助专款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绝不提而不支、多提少支或直接列支。学校对于国家资金安排的资助项目,严格规范资助程序,切实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加强对资助经费的管理,决不截留、挪用、套取和冒领,严防违规情况发生。
三、优化资助工作措施,全面落实资助政策 我校是义务教育学校,学校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切实落实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和营养改善计划,对未能入学或中途辍学的适龄儿童,学校深入学生家庭做好劝学工作,保障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
学校结合教育局相关政策制订了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通过两免一补国家资助政策和学校一分钱基金等资助措施及时为学生解决困难,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温情资助,促进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XXX中心小学
2017年8月24日
第五篇:南流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制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制度
(一)资助对象:
能较好地遵守中学生行为规范,遵守校规、校纪,学习认真,校内外表现良好,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
每学期由班主任老师进行摸底后提供各年级学生中的家庭经济学生名单,然后,分配给各年级任课教师,每人帮扶2—3名学生,从此建立一个长效的对应帮扶关系。
(二)贫困学生认定范围
1.父母双亡、家庭成员无力支付求学费用者。
2.家庭主要成员长期患病、丧失劳动能力、且医疗费用支出巨大,致使家庭经济严重入不敷出者。
3.家庭居住地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年平纯收入低于600元者。4.家庭突遭毁灭性天灾人祸,短期内不能恢复生产生活者。
(三)贫困学生材料申报程序
1.本人申请,主要陈述家庭经济状况,困难原因。
2.村(居委会)、乡(镇)证明材料,证明情况属实,加盖公章。
3.学生持救助申请、证明、身份证(或户口薄)等材料到政教处登记备案。4.学校实行动态管理,贫困救助学生每季度研究一次,确定学生受助类别、等级。
(四)学校建立资助特困生评议小组,由特困生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在征求班主任意见的基础上,由评议小组决定资助学生名单,由校委会审定,张榜公布。
(五)说明:
1.若因弄虚作假,骗取救助者,一经核实,取消救助,追回救助款。2.若因违犯校规校纪,受到学校处分,在处分期间内停发助学金。
3.申请救助学生相关材料在每年的九月底以前交学生护导部,并建立贫困学生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