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心灵做教师
用心灵去教育
航空港区第十七小学董英杰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是把学生当“人”的教育,那就离不开对学生无私的爱。即使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相同,但是其中都含着对学生的爱,希望他们可以健康长大成人,把自己传授给他们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所以就需要教师以一种宽容、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偏爱和溺爱,不歧视和冷落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教育和感化学生的心灵,开启每一个学生最真的心灵之窗,那么就真正的做到了对学生灵魂深处的教育教学。
在我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是最棒的,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一样,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看待每一个学生都不能用同样的眼光和同样的想法去对待他们。因为他们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教学之前要先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做到好的教学,成功的教学。
在我从教的三年教学生活中,我真心的觉得每一个学生都是可爱的,有特色的,我希望能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他们,讲给他们听。有时甚至感觉我不是老师,不是长者,而是他们的一个朋友,一个同龄人,而他们也在对我的接触中感觉到我是真的把他们当做我的朋友的吧,我喜欢这样的感觉,和学生打成一片,真心的融入到他们的真实世界里,这样的教学环境才是我觉得最好的,学生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学到他们所应该学到的,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学会如何去生活。我所希望的课堂就是学生们不用特别压抑的去学习,他们不用畏惧我,不敢用眼神和我交流。学生们的眼睛是清澈的,透明的,没有任何杂质的清澈见底的,所以我希望他们可以打开心灵,用心的去感受知识,学习知识,把所有的知识真实的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所以我总是对他们说,亲爱的孩子们,我只是你们的一个朋友,所以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需要都可以告诉我,我想做你们心灵深处的一个好朋友。看到每一个学生微笑的表情,他们下课围着我转,对我讲他们所发生的事情的时候我知道他们是喜欢我的。这样我就成功了一半了。
教育是永无止境的,是不断更新变化的,尤其面对的是一个个个体,他们在接受新知识时想法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就不能用那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去传授知识,对待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那些程度好的同学,要让他们自己去学习自己去体验,在不懂得地方只要稍微提点他们就懂了,他们往往在老师教之前都已经掌握了大部分,这样的学生是老师们都很喜欢的,但是他们也会自豪和骄傲。就像我们班的学生,有时候我总是告诉他们,一样要审清题,把题意看清楚再去做,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成绩,看到学生们在因过失而丢掉分数时我真的能感觉到学生们的抱歉和难受,我知道他们也不是有意的,所以我对他们说,没事的,在错误中长大才是真正的长大,每个人都会做错,都不是完美的,就像老师一样,我也会犯错也会失误,只有接受和面对了每一次的错误,下次做好就是最棒的。这样的学生也会让我吃惊和觉得不好意思,他们的想法有的时候真的超出我的想象,他们提出的问题真的是我从没有想到的,所以有时候觉得我不是他们的老师,他们才是我的老师,所以我总是对他们说,我们要共同成长,共同学习,我也要像你们学习。
而对于那些程度相当的学生来说,你的一言一行都关乎着他们的所有,你说什么他们都会听什么做什么,他们都会按照你所教给的方法去学习去思考,往往缺乏一些创新型思维。所以这就需要你认真的去教导他们,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总是按照老师教的去做,不要害怕,不要退缩和不敢去尝试,这样才可以进步。这样的学生往往都会将自己的见闻感受、学习烦恼。成长的困惑都憋在心里,在学生畏惧老师,在家里害怕家长,久而久之,他们的性格也会变得沉闷和不开朗。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用心的去和他们交流去感化他们,给学生提供倾诉的机会,多多俯身去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耐心倾听。要使他们明白,快乐要分享,困难要分担。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要我们去帮他们解决多少问题,给他们多少帮助,因为老师也不是万能的,很多问题也是无法解决的,关键是理解万岁,沟通物价。他们想要的只是老师一个稍微关注的他们的眼神和轻轻的俯身和他们说句话。只有这样,学生们的心才能和你贴的更近,更紧。这样,“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教师应该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后进生”,教师一定要摘下有色眼镜,用发展的眼光,倾注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来对待他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们并不是“朽木不可雕”,早晚会有变化和进步的。往往这样的学生,进步空间是很大的,只有教师不抛弃不放弃,他们早晚会发光发热的。而我们教师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不是打造升学机器。人的一生很长,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可限量的,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在教学中也有存在感,这样他们自己就不会自我放弃。教师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化他们,去关爱他们,使他们知道老师也是在乎他们,对他们有希望的,这样他们就会成长的更快,把自己身上的优势发挥得更淋漓尽致。这样的教学就是更成功的。
教师在教学中,用什么样的心去教,去对待学生是很重要的。真诚的心换来积极成功的教学效果,要真诚的和学生去交流,去学习,而不要使教师和学生只是纯粹的“教”和“学”的关系,不要只是成为“知识传授者”,要成为“朋友,知己,家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讨,使课堂成为师生心灵相通、融洽对话的平台。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快乐活泼的过程,学习才可能有所收获。
第二篇:用“心”做教师
用“心”做教师
师爱,是无悔的付出!师爱,是忘我的投入!师爱,是生命注解的书!师爱,是心灵开拓的路!”这不仅是动人的诗句,而且还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真谛。八年前,带着满腔的热情,我登上了这三尺讲台,做起了班主任工作。从那天起,我就立志用自己的心灵,自己的真诚,自己的爱去温暖学生,抚育学生,引导学生,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班主任工作神圣而又艰巨,平凡而又富有韵味。八年来,我与学生同学习,同娱乐,同运动,同喜同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肩负班主任的重担,谁说不累,谁说不苦。但是,苦也心甘,累也情愿!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细胞”,它有其独特的秩序和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也都有各自独特的方法和风格。然而我认为,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心”的工作是当好班主任的重要条件。这里就以下几点谈谈自己心理话。
一、用爱心感化学生。
冰心老人曾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育人更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这其中“爱”便是根本。“爱的力量是无穷”。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歧视情绪,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正是老师的爱才使得这“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我所教的班级中有个叫小宁的孩子,长相帅气,挺招人喜爱,可自打一年级入学以来,就非常“不安分”。不仅上课不听讲,扰乱课堂纪律,时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还经常与同学打架。因此,他成了我的重点关爱对象。我利用一切机会多接近他,多观察他,多与他进行交流。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他其实是一个感情丰富,讲义气的孩子,只是从小父母不在身边,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养成了散漫的生活习惯,做事好冲动,不讲究后果。于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我多亲近他,利用休息时间为其补课,使他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在一次科任课上,老师因一点小事错怪了他,他据理力争与老师对恃。我得知情况后,赶紧过去。小宁看见我,眼泪马上流了出来,等待我的“处置”。于是,我把他带回办公室,听他说明了经过,得知的确是老师错怪了他,帮他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告诉他解决这样事情方法有很多,不一定要采取这种强硬的方式。经过一番谈话,孩子不再感到委屈,并向老师认了错。
可见,教育过程中,老师的爱如甘泉,如春风,即使库为敌心灵也会苏醒,冰冻的感情也会消融。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春天播下师爱的种子,秋天必定收获尊师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教给孩子们如何爱别人。
我们班有个叫李军的小男孩,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已离婚,跟着奶奶生活。他性格内向,做事总是不声不响。于是,入学以来,我就特别的亲近他,关心他。在我的带动下,全班同学都能主动地在生活上、学习上帮助他。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上,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这个学期又要结束了,你想对老师、同学、父母或自己说些什么吗?沉默了片刻后,同学都纷纷发言,说出了自己的心理话。课堂气氛特别活跃。这时,我发现平时不爱发言的李军也举起了手。于是,我示意让他来说,李军站起来小声说:“老师,我想对奶奶说几句话。”“说吧,大胆些!”我鼓励他。可是,孩子没有说话,眼泪却流了出来,我的心一紧,说:“李军,有什么事说出来吧,老师、同学都会帮助你的。” 听了我的话,孩子哽咽的说:“奶奶前几天摔了一跤,胳膊摔断了,我要对奶奶说:奶奶,您快好吧,以后我要听话,不惹您生气了„„。”整个过程中,教室里鸦雀无声,静极了。一张张小脸都变得严肃起来,有的孩子的眼圈红了,有的孩子已经泣不成声。我再也忍不住,掉下了眼泪。这个父母离婚,跟奶奶生活的孩子在奶奶受伤后,他是多么的伤心。多么的无助。于是,我提议:我们每人写上一句祝福的话,让他带回家交给奶奶,祝奶奶早日康复。全班同学都很积极,把一句句祝福的话写在纸上。让我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有几个小女孩带来的一些水果让李军带给他奶奶。
学生是人,是富于生命意义的人,真诚,爱心可以融化他们冰冷的心。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不仅要传播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传给学生以人的情感和生命脉动,使之富于生机,充满希望。陶行知先生说的好:“爱满天下,爱生如子。”老师的爱,尤其是班主任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
二、用耐心教育学生。
在同我的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始终拿出百分之二百的耐心,特别是对待少部分脾气大不服管的学生,教育他们时以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为原则,以和言善语,循循善诱地与他们推心置腹的交谈。不嘲弄挖苦、讥笑讽刺,不当众批评他们。使他们动真情,渐渐悟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生心理上得到满足、愉快,自我价值得到充分肯定,潜力就会得到释放,能力就会得到发挥。我班同学杨小林、黄宇宁,这两位学生头脑比较灵活、思维独特,但是纪律散漫、性格倔强,对我讲的事当成耳边风。一次,升旗时杨小林来晚了,他来晚了还挺有理在那和同学们叽叽喳喳的说话。我并没有对他提出批评,而是悄悄走过去对他说:“杨小林马上站好,老师们可都看着你呢!让老师们看看你的表现怎么样?”我的话刚说完,杨小林马上就站好了,而且在升旗的过程中一直表现很好。现在回想起这件事,如果我当时当着同学们的面就批评他,收到的效果肯定会相反。自从这件事以后,杨小林表现大有进步,升旗时他也很遵守纪律。还有我们班的黄宇宁,记得有一次,周五的时候,我布置了一个小小的作业。星期一来检查,只有黄宇宁是两手空空,我便问他怎么没做,他很干脆地说,我没有时间所以就没做。听了他的话,我大吃一惊,二年级的小学生竟然会没有时间来做作业。我便问他为什么?原来他在学围棋,而且学得不错。我便以学围棋为桥梁跟黄宇宁谈话:“黄宇宁你的围棋下的真好!老师都非常羡慕你!那你的作业能不能写好呢?”第二节后,黄宇宁便把作业交上来了,做得很工整、很认真。
我便在黄宇宁的作业本上贴了一朵小五星,并在班上进行表扬。从此以后,黄宇宁的作业都写得很认真,每次都得小红花。
三、用信心激励学生。
教育是一种至为精细的精神活动,常常需要我们努力克服自身弱点,才能无愧于学生。人人身上都有可取之处,作为一位成功的班主任,仅能看到优等生身上的优点是不行的,必须擦亮眼睛,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特别是困难生,让他们树立起信心,那么这样的学生就不再是朽木,就可以精雕细刻了。本学期开学初,我组织召开了以“我自信、我快乐”的主题班会。会上,让每一名学生都说一说自己的优点,再说一说好伙伴的优点。整节课下来,学生说了不少优点。有的说:我的字写得很漂亮,每次作业都得到优。有的说:我的朗读水平很高,还得到过朗读比赛第一名呢!有的说:我热爱劳动,值日的时候总是第一个到校。还有的说:我的舞蹈得过一等奖„„。通过这一节课学生们都找到了自己的优点、自己表现好的地方,每个人都找到了信心,为今后更好的开展班级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爱我的职业,我爱我的学校,我爱我的学生,我将在自己平凡的班主任岗位上兢兢业业,尽心尽责,以心换心,以爱博爱,倾我所有,去换取明天的桃李芬芳。
第三篇:用“心”做教师
用“心”做教师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下面我将就其中的两点与大家一同分享。一.教学工作需要谨言、慎行
在《处世之道》中有这样一句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能做到多听取师傅的意见,多用心观察身边有经验老师的言行,多进行教学思考必定能帮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此谓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而对于谨言与慎行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理解。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在与身边同事相处时做到谨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话说三思而后行,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需要经过细致的考虑之后再去实践,在整个团队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学习、倾听前辈们的经验之谈,积极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干实事而不是夸夸其谈。融入团队,获得更多老师的指导与帮助。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谨言、慎行。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经过缜密的思考,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即谨言。一个鼓励的眼、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个善解人意的手势都会带给学生无限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同样值得谨慎考虑。二.教师应是仁者与智者的结合体
在于丹看来,《论语》中的仁指的是关爱别人;而了解别人就叫做智。她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的为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我想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提倡仁与智,通俗的说就是教师要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教师要了解、关爱学生就应该站到学生中间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也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解读学生,关爱学生。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体现民主与平等。教师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多鼓励孩子思考,使每个孩子在老师的期待中、鼓励中去求知,去创新。
其次,教师在课下要做到走近一点、蹲下一点、微笑一点,用心的去了解、爱护学生。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多和他们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给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我想了解和关爱学生将是做一名教师永恒不变主旋律,就看你是如何用心去做课上和课下的仁者与智者。
应该说阅读一本书自己的感触是比较深的,给我的启示也很多。我想一本好书需反复研读,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髓,有时间我将再次细心研读一番,希望与读过此书的朋友们可以一起来品味。
第四篇:教师先进事迹——以事业为重,用心灵育人
一、净化思想,提高境界
作为一名教师,她深知学习是终身的事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强人一筹,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在十年的工作中,她一贯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忠实于党的教育事业。作为学校一名语文教学的骨干教师,她深感自己的知识能力还不足,学习自然成为首当其冲的事情。因此,利用工作之余,她上网查阅资料,经常阅读报刊,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法。多年来,她持之以恒地主动学习课改理论,掌握《新课标》的基本精神,阅读了大量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书籍,使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始终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
她还很重视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艺术性。在教学中灵活地根据教学课题、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等采用不同方法,如“读一读”、“讲一讲”、“议一议”、“练一练”、“启发式”等。以讲练议相结合为主体,调动学习积极性为手段,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激发探索欲望,增进学习上的独立性、对比性和合作性,促使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活跃,在课堂教学中,她认真钻研教材,不断创新,努力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下,近三年来她的教学成绩显著提高,受到了学校领导的认可和家长的广泛好评。
三、春风化雨,施爱于生
“认认真真教书,老老实实做人。”这是她一贯的座右铭。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参加工作至今,她总是用最真诚的爱去关心和教育学生,把自己变成孩子们的好伙伴、他们的大朋友。哪儿有学生,哪儿就有她滞留的身影。十年如一日,她以强烈的事业心和真诚的责任感,对所教的每个学生都怀着一片热忱和希望,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踏踏实实的工作,塑造一个个孩子的美好灵魂。
四、工作扎实,为人表率
无论在什么时刻她都一如既往的对工作满腔热情,努力做到认真并且有效率。在工作中,她喜欢请教老教师,关心帮助新来的教师。认真落实学校部署安排的各项工作,同时她不怕别人指出她工作的不足之处,她愿意向他人学习,也希望把自己的教学经验真诚的告诉别人。年轻的教师们有时遇到难题而向她请教这是她最大的乐趣,她一般都毫无保留的陈述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第五篇:用心灵揣度文本
用心灵揣度文本
——试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的运用
江门市实验小学谭觅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对话教学的重要性,指出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相互间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语言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尤为重要,怎样把对话教学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去,使人本进行心灵的交流,让人用心灵去揣摩文本?本文将以《去年的树》为例,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的运用。
一、教师与文本预见性的对话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课文是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只有教师准确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弄清了作者表达的方式,才能找到训练、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入点。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只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走进课堂。”的确,读书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深入挖掘课文的内涵。因此教师与文本对话时对应注意:
1、理清主线。每篇课文都有作者要表达的一个主题和编者的意愿,在教师阅读文本时,要理清这条主线,形成一条清晰的教学思路。
2、领悟内涵。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他们他们的体验也许会五花八门,有时会让老师始料不及。因此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应考虑周全,有所预料。一来可以为教师上课时正确评价学生做准备,二来是在学生课上只有一元理解时,可扩展他们的思路。
3、换位思考。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而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阅读。因此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使自己的阅读思路转换为学生的阅读思路,让自己的阅读行为转换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更为明显。小学生的思维还比较直观,天马行空,不按理出牌,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创新性答案。而成人的思维则已经被社会、生活所限制,有固定的模式和一定的理性。因此,成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小学生未必能够理解。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文本有创造性的见地,要提出创造性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设计和制作去年《去年的树》一课的教学课件前,笔者曾多次阅读课文,文章篇幅比较短小,但意义却非凡,值得深入探索。在与文本对话时,笔者读出了作者的深层涵义——珍惜友谊,信守承诺,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环保内容。这样,在教案的设计中,友谊和诚信教育成了教学的主线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主次分明。在文本的深层挖掘中,小鸟的“善良”和大树的“奉献”等人文性精神也渐渐跃然纸
上,这为师生对话作好准备,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学生与文本自主性的对话
古人常说,读书就是能拉近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打破年龄和阶层的界限,与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而学生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无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学生与文本的独立对话,是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理解,发挥内因作用,完成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做到:
1、保证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创设质疑契机。让学生多读文本,这是落实自主地、独立地、创造性地阅读课文的基本条件,也是对话、交流的基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断领悟其中含义,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的。而且质疑是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一个重要形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给学生创设质疑的契机,并教给质疑的方法,切实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难点,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2、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学生在读课文时,主要靠
自觉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各种因素。他们接触到一篇文章,总是迫不及待地想把它一口气
读完,然后产生一种朦胧的、散乱的,却是学生阅读思维激流中的闪光的浪花。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拓宽学生对话的思路,给学生充足的与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走进文本,与课文中的人物去对话,去交流,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和感受。在《去年的树》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以鸟儿的“唱”为主线,鼓励学生想象鸟儿当时的心境,和她会给大树唱什么歌,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角色的心情。在多次“唱”的启发下,开拓学生思路,只要用心思考的,言之有理,皆为答案,因此在课件处理上,启发笔者注意使用了省略号,表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并不死板、唯一。
三、师生之间平等而真诚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平等是让课堂形成和谐的人文氛围的前提,平等是发挥学生自主性的保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出和谐的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师生之间的对话决不是单纯的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它要求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
念和理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提供信息,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去探索,以求得共识。
另外师生之间的对话不应脱离文本,因为两者对话都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而展开的,在双方都用心灵来揣摩文本后发生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举一反三,以文本为基础,展开思路,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
此外,教师要注重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赞美是驱使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教师的一个微笑或者一句发自内心的鼓励,都会深深地触动学生的心灵,甚至震撼。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要善用激励性的语言。
四、生生之间开放而活力的对话
生生之间的人文交流包括同桌的交流,小组间的交流和全班交流等几种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自己唱主角,几个优秀学生当配角,大多数学生当听众”的状况,让所有学生动起来,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一千个人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一人发表了看法,其他人便是一种收获,一种启迪。学生的对话无处不在,它能使个体认识更为成熟,更为全面。在这种交流中不乏有讨论、辩论,不乏有新思想。也正是他们这些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见解的萌生,新的文化内涵的生成。学生反复读文,有了一定的领悟和体验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造条件,让他们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在设计《去年的树》的教学思路中,笔者也设置了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等环节,目的就是在学生之间的对话讨论中初步解答他们阅读时的疑问,和大家不同观点的交流研究真正地研读文本。教师把主动权回归学生,打破学生最终把回答的答案寄予在教师身上的传统。从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真正隐退为引导者。但是,在实际应用上,要注意学生的反应,不要使之流于形式,得不到实际效果。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弘扬人文精神的课程。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中感受中国汉字的语言美和五千年灿烂文明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对话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他们在不断的对话中领略文本含义,用心灵揣度文本的内涵,从而真正地享受到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