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视野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培训总结(5篇)

时间:2019-05-13 19:2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程改革视野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培训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程改革视野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培训总结》。

第一篇:《课程改革视野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培训总结

《课程改革视野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培训总结

璧山县2011年校长提高培训班全体学员

2011年11月29日,我们有幸聆听了西南大学教育学院范蔚教授关于《课程改革视野下的学校文化建设》的讲座。范教授全面而深刻阐释了课程改革视野下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策略,使我们受益匪浅。范教授从课程和学校文化的定义讲起,详细地介绍了学校文化的基本结构、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以及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讲授有深度、有活力、有新意,内涵丰富,教学内容自始至终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环环相扣,组织严密。范教授的讲座深深吸引了参训的每一位学员,全体学员们自始至终都极其安静地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

通过这次培训,校长们明白了课程及学校文化的定义。课程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课程是指在学校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学校文化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学校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学校和学校教职工在教书育人和组织管理中,为追求和实现共同目标而逐步创造和形成的观念形态和文化形式的总和,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总则、道德规范、心理趋向以及规章制度、校风校貌、学校精神和学校形象等。学校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包括学校的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园思潮、校风学风以及学校教育为特点的文化生活、教育设施、学生社团组织、学校传统习惯和学校的制度规范、人财物等内容。

学校文化建设对于整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是宝贵的无形资产,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要素之一。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办学特色的重要平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要求,因此,建设富有特色的和谐的学校文化,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下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建设学校文化,最重要的是挖掘、利用好人财物的资源,打造优美的学校环境,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氛围,培育良好的学校精神,发挥学校文化应有的重大作用。

现在很多学校只重视“教书育人”,忽视环境、文化育人功能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部分教师和个别学校领导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学校文化表面化、学校文化趋同化、学校文化边缘化、学校文化“沙漠化”、学校文化功利化。范教授的讲座,从理论到实际,为参培学员们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指明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这对没有学校文化建设经验的学员们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通过此次培训,校长们更加清楚地知道了如何构建一所学校的学校文化,提升学校品牌。明白了构建学校文化要从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物质文化、学校行为文化等方面入手,认真探索切合本校世界的学校文化建设道路,以免走入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文化建设,等不得也停不得,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一定会抓紧时间,运用所学的关于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知识,严格按照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操作程序,集全体师生智慧,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系统建设,以点带面,目标分解,过程持续,不拘一格,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

第二篇:学校课程改革培训计划

学校课程改革培训工作计划

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抓好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是新课程实验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特制定本计划。

一、培训目的使广大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程观念,明确课程改革的内外背景、理论基础、目标、任务,增进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自觉性。

1.培养一支具备执行新课程能力,具有一定的课程研究的教师队伍。

2.建设一支明确课程改革重大意义,确立新课程理念,了解新课程体系,掌握新教材特点的教师队伍。

二、培训对象

全体教师及相关人员

三、培训内容

1.通识培训: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

(2)新课程与学校、学生发展

(3)新课程与教师桔色转变

2.各科课程标准解读

3.各科教材培训

四、培训形式

坚持集中培训和分散自学相结合,注重发挥校本作用,组织播放专家谈课改的讲座光盘。

五、培训措施

1.教师培训管理制度

参加课程改革培训的教师按时完成培训任务,方可从事课程改革试验工作,经评价未达到基本要求者,不得晋升高一级教师职称,不得被评为县级以上先进个人。

2.建立教师培训评价制度

教师根据培训内容和课时要求进行培训,每次培训要做好教师出勤登记,组织讨论,并做好记录,期末评选校级优秀教师。

第三篇:和谐视野下的法院文化建设

和谐视野下的法院文化建设

——从于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的合作出发

法院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对于端正法院工作指导思想,改进法院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法院规范化管理,增强法院内部团结和谐,陶冶干警情操,促进法院各项工作,提升法院形象和树立司法权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院于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在京法院推进审判理论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提高司法能力水平提供了新的契机.注入了新的动力。

发挥优势,加强审判理论研究。北京是一个全国司法的集中地,有着丰富的审判案例资源和广阔的司法实践天地。为了结合审判执行工作,深入研究解决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提升法官的司法能力和理论水平,推动法院工作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积极借助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的科研力量和科研条件,为法官开展理论研究活动提供了指导帮助和有力的技术支持,做到优势互补,实现成果共享。

拓宽渠道,搞好科研合作交流。我院与中央民族大学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推动了法院司法实践基地和高校教学科研基地的互动对接,搭建起教育科研与司法实务之间的桥梁纽带。我院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深入开展与学校之间的深层次、宽领域和多方位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实现互惠共赢。我院定期组织法官与学者就共同关心的司法理论和法律适用问题于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进行专题研讨,或者就双方各自承办或参与的理论与实务研讨活动进行合作,共同推进应用法学理论研究的创新与繁荣。为了强化司法机关的社会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司法资源优势,我院选拔实践经验丰富的法官为学校进行案例教学,推荐理论功底深厚的法官担任法科学生校外导师,并积极配合学校在法院设立教学实践实习基地,为推进我国法学法律人才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要集中双方优势,搞好强强联合,就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广泛、深入合作,共同参与和推动经济文化建设。

把握机遇。推进人才强院战略。中央民族大学是我国民族类院校的最高学府,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备的教学体系,特别是对于民族法律有着深厚的研究。石景山法院法院与中央民族大学合作关系的建立,为法院加快培养高素质法官队伍、加快推进人才强院战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扎实的基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我院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努力造就一支富有时代精神、适应工作需要、具有发展潜力、展示良好形象的法院人才队伍。要积极依托中央民族大学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举办多种形式的理论业务培训班,为法官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更多条件;要充分利用中央民族大学在继续教育方面提供的便利条件,进一步加强我院法官的学历教育,不断优化我院法官的知识结构,切实提高整体学历水平。

院校合作的平台已经搭建,蓝图已经绘就。只要我们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奋发进取,就一定能够在开发利用法律资源、培养造就司法人才方面开辟新天地,开创新局面,为国家法治建设的繁荣昌盛和人民司法事业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建构主义视野下的企业执行力文化建设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企业执行力文化建设

摘 要: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理论,它强调以建构主体为中心,注重发挥建构主体的首创精神,重视建构中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倡导协作学习和交互式学习。企业文化具有不可复制的创造力和吸引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先进的文化建设理论不断涌现,但先进文化的执行力不强。本文试着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探索企业执行力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企业要在计划、组织、实施、再调整阶段关注各级员工主体决策的多元性,保障决策任务相关信息的透明性和开放性,完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建构共同愿景。

关键词:建构主义;企业执行力;文化建设

一、企业执行力文化的执行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企业执行力文化的现状

1.在实施准备过程中,企业系统中相应主体间布置任务时任务布置得不明确、不清晰,导致理解偏差的状况普遍存在。比如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开一个会议,由于指示不清,导致最终的结果就变成形式性会议。

2.授权或布置任务时选错对象,要么受试主体不能胜任工作,要么受试主体抱怨任务无聊,或者受试主体工作负担太重。如果下达一个建设工程的任务给财务部门,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天方夜谭,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导致受试主体不得不学习本领域外的相关问题,事倍而功半。在执行过程中,实施主体对决定不加以跟进,在执行过程中缺乏监控,导致任务不能及时完整完成。受试主体要么由于本身能力有限而不能及时完成工作,要么由于懒散态度问题不能按时完成工作。

3.在实施反馈阶段,存在形式反馈主义,既然任务已经完成,或者实施事实已经酿成,没有办法改变,除非遭受重大挫折,一般的反馈都是皆大欢喜,听不到真正的声音。因此存在解决问题时就事论事,同一个问题长期存在。比如解决面对文山会海,实施主体和受试主体都明明知道存在问题,但在会后的反馈过程中,大家都闭口不谈存在的问题。

(二)企业执行力文化不佳的原因

1.缺乏责任心。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经济追求力不断上升,有少数员工缺乏责任心,存在着“浮”、“懒”、“散”、“粗”、“虚”等方面的问题,形势变化了仍旧我行我素,任务明确了仍旧等待观望,工作部署了仍旧无动于衷,在非常时期仍旧按部就班;在关键时刻不能经受考验,面对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大局,无所作为、消极不为甚至是胡乱作为。

2.缺乏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不能自觉地贯彻实施主体的要求,而是随心所欲、各取所需,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不执行。还有的爱找借口推卸责任。出了问题怪下属,怪环境、怪条件差,唯独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还有的干部只顾眼前指标,不管长远发展,导致上级的指示精神在执行中失真走样甚至是背道而驰。

3.制度不完善。某些制度与实际脱节,又不能根据形势发展及时修订完善,在执行上缺乏可操作性;在制度建设上,存在着朝令夕改的现象,有些办法没有经过充分论证,缺乏针对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相互矛盾,结果导致政策变换频繁,连续性不够,刚性不足;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掺杂较多的人为因素,盲目性、随意性很强,制度形同虚设。

4.机制不健全。存在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导致多头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工作效率低下;对既定目标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持续跟踪考核,执行不能始终如一;在工作安排上只有形式上的要求,没有实质上的检查和奖惩,抓落实仅仅停留在以文件落实文件、就会议落实会议上,失之于软、失之于宽,致使工作力度越来越小。

二、建构主义视野下企业执行力文化提升的措施

(一)坚持建构执行主体的多元性

主体教育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为思想基础。它关注和研究作为认识和交往活动主体的人的主体性及其发展与教育。主体思想以哲学中的主体及主体性概念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但它也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内涵,由于主体性问题是企业工作者的核心问题,在执行决策的准备阶段,企业各级部门都是决策的平等主体,不同主体的思想代表自己的意见,见解无所谓优势、好坏,只是关乎是否适合的问题。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无论是实施主体还是受试主体都是决策的执行者,两者只是分工不同,无所谓高下之分,保证高效工作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尊重各主体的自由发展,尊重各主体的差异性,注重各主体的个性发展,充分给予各主体的自由思想的权力和话语权力,从而在彼此建构中发扬自主性学习,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灵魂。只有自由地做、自由地表达,才能使建构主体获得真实的信息,从而建立准确的建构关系。在实施的反馈评估阶段,仍然要发挥各个主体的主动性,自觉寻找自身的成就与教训,并在各主体的互相建构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

(二)保证建构执行主体间信息的透明性和开放性

在唯一的永恒就是变化的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对称是保证执行力的关键环节。在经济社会中,信息优先占有在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各建构主体有权知道所有事实的真相,知道所有决策的真正目的和意图。罗尔斯说过,公正是社会组织中最重要的道德,就如真理对思想系统的重要性一样,作为人类活动的最高美德,真理和公正都是不能妥协的。只有信息透明和公开,才能接受公众的监督,才能保证公平性,才能建构真正的执行主体,才能使缺乏责任心的人无机可乘,才能使人们关注大局,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三)完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建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向或景象,是由大家彼此个人愿景的交集逐渐融合出的共同梦想,成为牵引大家共同前行的指南。愿景目标得到员工的认同度越高,实践中的执行力就越强。企业应在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总体战略,在总体战略指导下建立合适的竞争战略,各职能部门建立相应的职能战略。

第五篇:新课程标准改革视野下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改革视野下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反思

卢 丹 丹1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 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是给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找出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所在,提出顶岗实习与脱产培训相结合的模式,有效的解决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弊端。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等师范教育;顶岗实习;脱产培训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是给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新型师资,是当前高等师范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基础教育给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提出的新要求,才能更好的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

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内容的要求

(1)课程结构突出“师范性”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学生观,师范生要形成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对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结构也要求更加突出师范性。首先加强教育理念的学习,为学生的具体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与指导;其次,是课程理论的学习,提高他们对课程的认识,同时培养他们对课程编制的主体精神的理解;最后,增加课改动态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内容,使学生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有及时的了解,不断更新教育观和教学观。

(2)课程体系要体现综合化

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增加了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程、研究型课程。新课程改革的对课程综合化要求是对高等师范教育单一的课程结构提出了挑战。那么在应对这个挑战时,高等师范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促进课程的多样化和规范化,必须按照综合素质课、学科课、教育理论与技能课、实践实训课四大模块,重新构建高师课程体系[1]。各专业要按照本专业课程的地位和作用,重新调整界定课程类型;合并相关课程,减少课程门类;增加小型化、专题性课程,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研究型课程;改革教育理论课程结构,形成教育基础理论课、教育教学技能课和教育实践实训课三类比例合理的教育类课程;打破文理界限,实行选课制;1 【作者简介】卢丹丹(1981—),河南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主要从事教育评价与管理方向研究。联系电话:***.E—mail: ldd0627@163.com。

将公共课整合成为教育类、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技能类等模块。

(3)课程安排应具有实践性

新课改对教师角色的多重需要,要求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提升实践能力与水平。实践形式的灵活性体现在:学校统一组织的实习与见习,具体为观摩教学、讲课、班级组织与管理、学校管理;参与本校或实习学校组织的研究课题;班级内部开展的讲课与互评活动;个体在课外、校外的自发实习锻炼。实践时间的合理性表现在:将实践作为一种长期的、与理论学习不断互补的任务,在大学四年当中不间断地进行;实践是将理论转化为经验与能力的更新教育观与教学观。

二 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1)专业类课程缺乏师范性

研究表明: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计划中,普通教育课程占总课时的21%,学科专业课程占70%,教育专业课程占9%。[2]由此可以看出,专业课程比例过大,且专业课程设置单一,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发展。课程设置注重学科专业课程的纵向发展,而忽视学科之间横向知识的联合,造成了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专业课、公共课内容盲目向综合性大学看齐,内容庞杂,特别是专业课缺乏师范性和针对性。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专业类课程设置“师范性”贫乏注定了师范生职业素养的贫乏,导致学生难以获得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教育教学技巧得不到充分锻炼,学生很难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

(2)教育类课程缺乏时代性

在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结构中,教育类课程比例偏低,不能很好的为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做充足的知识储备。由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新要求,而培养教师的师范院校的教育类课程却没能做出相应改变,无法适应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较高要求。师范专业应有的特点没有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中去,体现师范特色的教育类课程一般只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材法三门课程,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学校管理部门都把这三门课当必修课来处理。而且这三门课的内容,沿袭几十年一贯的内容,重理论轻实用,不能满足现在现代的教育发展。

(3)实践类课程缺乏实效性

在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作为实践类课程,实习时间太短,教育实习一般只有6—8周时间,并且是一次性集中安排,在短短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除去动员、准备、总结等环节,学生真正在学校实习的时间近有4—6周。实习内容单一,缺乏

有效的指导和严格的考核,流于形式,实践类课程对于师范生在未来教的角色上发挥的效用,针对性较弱。

三 课程设置方面相悖问题的归因分析

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看,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质、知识结构、文化观念提出了新要求,而实际上大多数现有教师无法适应这一要求。那么这些不适应现象最终表现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相悖问题上,首先,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由于专业类课程缺乏师范性,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课程结构突出师范性相悖;其次是高等师范教育中教育类课程缺乏时代性,由此导致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后基础教育对教育体系综合化的要求;最后,高等师范教育中实践类课程缺乏实效性,与基础教育中为满足教师角色多重需要,课程的安排应具有实践性相悖。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能及时改变,不仅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宗旨无法实现,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现象也将进一步加大,这会严重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

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分配比例不合理,课体系设置过于偏重狭窄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学科专业课的比例过大,学校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的课程比例太小,这种对教育类课程不重视的现状,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缺乏教育理论素的培养,对教育规律认识不深刻,加之教育实习时间过短,缺乏锻炼机会,使师范生生不能形成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以及运用教育理论知识解决具体教育实践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2)重理论课程轻实践课程的设置

技能层面的教育课程,它是将教育理论付诸教育实践不可缺少的中介性课程,主要解决师范专业学生的从教能力问题。但在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教育技能课的科目数量明显偏少,且质量不高,仅仅局限于三笔字、普通话的训练和教育技术等课程,即使三笔字与普通话的训练,也是以考证为目的的,在课程结束后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持续地练习下去,教育技术课程也跟不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三字一话”等过去被认为是教师基本功的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也己经逐渐失去其基本的意义,开始被其他一些能力所取代或被赋予新的内容。

(3)重传统课程轻前瞻性课程的设置

高等师范部分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国际性和最新的教育思想与学术信息,不能给予学生形成新型教育教学技能的实践指导,不能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许多课程设置以及内容的更新不能与学生和社会的要求同步进行。这种延迟的现象不是科学发展滞后造成的,而是高等师范教育缺乏对社会需求的及时调查,缺乏对课程设计的研究、缺乏对教学内容前瞻性的了解等因素形成的。

四 施行顶岗实习与脱产培训的模式解决二者的相悖问题

(1)顶岗实习与脱产培训模式的提出

索罗门(Solomon)认为师资培训中的两个极端,即大学的理论主导模式和中小学的学徒制模式都是不正确的,师范生应通过反思精心设计的学校经验来学习教学,中小学指导教师和大学导师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3]艾略特(Elliott)认为师资培训应在保留高等教育机构作为其基础地位的同时积极与中小学合作,教师和其他专业人员一样,如果要使他们对反思成为富有创造性的发展活动,他们就需要各种知识资源,“教育理论课程能对师范教育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反思的实践模式中,教育理论课程能找到新的位置,他们作为理论资源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能得到适当的运用[4]”。

针对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的顶岗实习于脱产培训结合是改善二者之间关系的一种尝试。我们旨在用这种模式解决

(2)试行顶岗实习与脱产培训模式的合理性

英国学者特拉弗斯说:“教师角色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5]当前学术界普遍认同教育实践是促进教师发展成长的根本动力。教育实践为师范生创设的是一个真实的教育情景,提供的的是一个理论与千变万化的教育对象在思想、生活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对接,从教育实践中培养对教育的感情;能够锻造教师的个性品格,培养高尚的专业情意[6]。

依据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提出将“加强教育实践环节,研究试行师范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与支教、培训相结合”的要求,对师范生采取的顶岗支教实习的形式,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于顶岗实习使实习生可以独立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可以满足师范生完全处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实现教育经验的不断重组与改造,进而更好的促进教育实践智慧的理解和生成。在顶岗实习与脱产培训结合的过程中,中小学也成为培养和培训教师的基地,中小学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地方,而且还担负起培养教师的历史责任,这也体现了当代中小学功能的拓展。

(3)顶岗实习与脱产培训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顶岗实习时间最好安排在大三学年,以避免大四学生因各种毕业前相关事宜而离校频繁对基地学校造成的秩序混乱;建议在半学期的基础上再延长实习时间长度;学生的派送,在与基地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达成真正共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基地学校的需求,和师范生的专业对口问题,并尽量参考学生的就业意向安排实习学校类别(高中、初中、小学)。

二、建议安排熟悉基础教育的师范学校指导老师和优秀的实习学校指导老师,对师范生进行定期指导。并加强实习小组之间的合作监督机制,以避免在师范生专业素质提高程度上出现的两级分化现象。

三、合理安排实习前后顶岗实习师范生的接送、住宿等问题;把对顶岗实习师范生的医疗、优惠、补助政策落到实处。

(4)顶岗实习与脱产培训模式实施的意义

一、从实习方式上来说,顶岗实习走出了传统实习的困境。目前,我国传统教育实习的形势主要是集中实习(或叫定点实习)。其基本做法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经过教育见习、实习前的校内试讲等环节以后,按照教育实习计划,把实习学生安排到本校的附属学校或院校附近若干所固定的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这种实习形式的优点是实习点相对集中,院校便于派教师指导,便于管理,节省经费。一般来说,这些学校大都在城镇,不少还是重点学校,其师资力量比较强,教学条件也比较好,实习生在业务上能得到“名师”的指点,只要虚心求教,他们会有较大的进步。这种模式对师范生的技能提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从师范生培养方式上来说,顶岗实习推动了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顶岗实习作为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有利于构建新型教师培养的模式。顶岗实习的时间长度和学期安排的不同以及是否纳入研究生培养计划,都会引起教师教育模式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王莅.试析高等师范教育如何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陇东学院学报, 2008,5(19):61..[2]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12.[3]Joan Solomon.New Thoughts on Teacher Education,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No.3.1987.[4]Elliott.J.Reconstructing Teacher Education.London, Falmer Press,1993:316.[5]Travers.R.M.w.theTeacher as a Performing Artist,The Education Digest,Jannary 1980.[6]腾明兰.对我国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05):48-50.

下载《课程改革视野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培训总结(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程改革视野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培训总结(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兴安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精选合集]

    兴安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 兴安学校是一所相对偏远的农村学校,从2003年秋季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阶段,在这十年的实验工作中,我校加强了教改科研,建立培训、教学、科......

    会电课程改革培训总结

    课程改革培训总结 《会计电算化》改革深入思考一、新环境下的课程特点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和应用性都很强,且多门学科交叉的课程,是为会计和财务信息类高职专......

    课程改革总结

    某某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全面 推进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 回顾和总结这一年来的工作,我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能够比较顺利地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这主要是各级领导重视,广......

    课程改革总结

    课 程 改 革 总 结 (2013——2014学年度) 果香峪中心小学 刘全利 2014.07 2013--2014学年度课程改革总结 一学年以来,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的......

    课程改革总结材料

    崇信县铜城中学课程改革总结材料 我校按照市县两级教育局关于新课程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制定了周密且适合我校实际的新课程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目标。现就三......

    课程改革总结

    2014——2015学年度 赵康初中 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校一如既往地以实施新课程为契机,强化常规管理,进一步转变观念,坚持“为每个孩子未来着想”的办学宗旨,加......

    课程改革总结(合集)

    教学工作总结 肖有全 我校自开始实施预习先导教学改革以来,我积极的参与了这次课程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发现一些不足。总结如下: 一、实施预习先导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绩......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学校如何搞好课程改革

    趣味记忆的妙用理解记忆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总结,找出内在联系及规律,然后记忆这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如:在记忆元素符号、分子式、原子等概念,必须在理解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