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课程改革下的阅读教学
浅谈课程改革下的阅读教学
在课程改革下如何把阅读教学引向纵深,从根本上扭转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只重读、说,动脑与动笔严重不足”的状况,在现阅读的教学的基础上,还要研究如何把真正意义上的动笔、写话、写段等练笔融入到阅读教学的课堂中,以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阅读教学中练笔与平日习作的区别
阅读教学中的练笔与学生平日的习作是有很大区别的。准确把握二者的区别这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练笔的前提。阅读学习中的练笔与平日的习作是有区别的。、从读、写的结合点上看,平日的习作,学生主要借鉴、运用的是在阅读中学到的结构形式、表达方法,进行仿写,在“仿”中求“变”求“新”。而阅读教学中的练笔,学生可以结合课文的形式进行仿写,但更多的还是结合或依据原文的内容、主题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感受。
2、从练笔的内容,平日的习作内容十分宽泛,生活中的见闻、经历、感受等,无所不可一一记录个人足迹,表现多彩生活,因此,从内容上看属于“生活作文”。而阅读教学中的练笔,是紧紧以课文为写的材料,或以课文内容为基础、背景进行生发。因此,这种练笔属于“阅读作文”。
3、从练笔的时间上看,平日的习作与阅读教学是分步结合的。即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只引导学生领悟课文
1 的结构特点、表达规律、写作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的最后阶段或其它时间,再组织学生练习仿写。
阅读教学中的练笔,不仅可以与阅读教学分步结合,还可与阅读教学同步结合。即根据学生需要,可以把练笔随时插在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词的内涵、揣摩人物心理、体会课文思想感情、领悟句段篇章结构方法的过程当中。、从练笔的目的看,平日的习作,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运用和巩固从阅读中学习到的结构形式、表达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练笔,更多,更主要是使学生加深与拓宽对课文的理解与体验在练笔中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学生在这种练笔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验,又强化了语言形式,促进了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从练笔的篇幅看,平日的习作,低、中年级是以练写句、段为主,高年级是以练写篇章为主。而阅读教学中的练笔,因学问的需要,加之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因此,无论低、中年级还是高年级,均以练写句子或片段为主。
二、阅读教学中练笔的具体形式、仿写:即仿照课文句、段的语言形式,以课文为内容一句或一段话。如学《给予是快乐的》一课,在学生理解了“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道理后,启发学生联系你明白的道理,写一段话,从事例中能反映出给予能给别人带来快
2 乐,及高度赞扬这种高贵的品质。、加写、补写、读写:即抓住课文开头、中间、结尾作者有意留下的语言空白,联系上下文,展开丰富而合理的联想或想象,加写、补写或续写一段话。如学《给予是快乐的》一课,启发学生在文章开头的前面写一段话,写一写小男孩的家庭背景怎样。再如在这篇课文中有小男孩的第一个希望省略了,可启发学生结合课文中人物的言行神态,动笔补写一下他是希望的什么?自由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如教学《穷人》一课后,启发学生联想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一段“账子拉开以后”的故事情节。、扩写:即抓住课文概括描写、叙述的语句、结合上下文内容或插图等,展开想象生发、扩写一段话。
4、改写:即以课文为内容,进行体裁、语言形式、人称等方面的改写。如学了《示儿》启发学生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生动的记叙文:教学《草地夜行》一课启发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形式改写老红军战士背着“我”行军的内容。
5、缩写:即将课文或课文中的重要段落,缩写成一篇或一段比较简要概括的文字。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在学生读懂课文后,启发学生抓住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缩写成一篇不超过400字的文章。
6、写心得体会:即结合课文或其中一部分的人物、事件、作者的表达方法等,写出自己读后的收获和感受。例如:
3 在学完《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后,我让学生动笔写一下感受。有的学生说出了要向水滴学习;有的学生说只要有毅力就能做成事情;有的学生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就能实现目标;有的学生说他学会了做人的道理等。
三、在阅读教学中融入练笔需要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学问与练笔的关系。学问是练笔的基础,练笔是对学问的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因此,练笔之前务求在指导学生学文、理解语言文字上很下功夫。这样学生动笔时,才会有“法”可循,才会紧密联系课文,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表达内心真实的收获与感受。要防止因重“写”而轻“读”的现象。
2、精心确定练笔的点与形式。学文过程中,在哪儿(是在文前、在文中、还是在文末)启发学生练笔,采取怎样的练笔形式,这要依据课文的具体特点及课文的需要而定。有想象、生发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上课对课文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又不破坏课文的情蕴和教学过程的通畅性,这是确定选点与练笔形式的基本要求。
3、给足时间,不走过场。既然精心设计,决定要融写与读,就应舍得给学生动笔的时间,让学生能够比较从容地思考、想象、表达。老师只要认识到“写”的意义,真正将“写”视为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表达情感、发展
4 联想和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就一定能挤出时间用于学生练笔。
4、激发兴趣,正确评价。写前,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导语、情境等,激发学生练笔的欲望与热情,让学生以高昂的兴致投入到练笔中去。写后交流时,对文通字顺,密切联系课文,尤其是能够展开充分而合理的想象、表达真情实感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热情的肯定和表扬,在肯定与表扬声中,形式正确的评价导向。
5
第二篇:浅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推荐)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南社乡中心小学季晓丽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新一轮的课改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在这种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由得要思考,下面我粗浅的谈谈自己在新课改过程中的点滴做法及思考:
1、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般来说,学生对事物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的学习,积极的思维,执着的去探索。让学生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节时,我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剪辑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视频画面。学生们伴随着视频画面里观众们异口同声、激动人心的倒计时声音,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内化了秒的认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为学好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准备。
2、重视学生数学知识分析能力的培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1我能够重视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做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我能够让学生从问题入手,找出关键句,从关键句里面分析单位“1”的数量,根据关键句写出等量关系式。这样学生做起应用题来不再望而却步,反之会感到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掌握的牢固,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果。还有在教学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时,教师善于引导,抓住重点,让学生总结出假设全都是鸡,就先得到兔子的只数,最后再得到鸡的只数。让学生在不同的鸡兔同笼问题中了解到鸡、兔脚只数的差数。理解关键问题,学生就会做得明白,想得透彻。
3、学好数学,离不开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证明,小学数学课堂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新课程改革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想,只要教师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我们的教学,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数学走进学生心理,就会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记得我在执教十一册《圆的周长》一节时,我没有一味的“填鸭式”的告诉学生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是C=2∏r。课前我准备了大家常见的圆柱形的水桶,在推导公式时,我用一根绳子绕水桶缠一圈,测量出绳子的长度,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体验到了测量的长度实际是圆的周长,而后又测量出水桶的直径,让学生们通过计算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发现总是比三倍还多一些的数,适时引导这样的数字用∏表示,它叫做圆周率。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到生活中的水桶也蕴藏了许多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4、增加学生亲自操作和实践的机会,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主体。
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操作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将圆等分若干份,通过拼、摆、凑发现圆的面积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通过实践找出图形之间的形变,大小不变。了解到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计算公式。学生做到了真正理解,且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何乐而不为?
5、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
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会自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先出示三个比:2:4,4:8,6:1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比的后项是前项的2倍或前项是后项的一半。)再次提问:哪个比值大一些呢?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比值一样都是½。师:你还能写出一个比值
是½的比吗?学生汇报交流。想想怎样就可以写的又快又多而且又准确呢?引导学生总结出:只有发现比的后项是前项的2倍或前项是后项的一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出比的基本性质。
数学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实行“再创造”的过程,要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把“书本中的数学”变为“活动中的数学”,让学生在创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数学,在尝试对比中发现规律,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内化。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多媒体资源利用不够合理、科学。
多媒体资源的介入,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了光彩,同时在课件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上也隐藏了很多问题,部分教师认为,课程改革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使用课件。对课件的使用过分依赖,期望太高、太重。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的追求“花哨”,集声、色于一体,一节课从始至终幻灯片的使用达四十多张,整节课教师待在电脑旁操作电脑,学生看不到教师的引导只看到了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甚至于一节课教师的板书、学生的板演也由幻灯片取而代之。
多媒体课件的便利与优势再多再好,对于教学而言也只是辅助手段,我们不应该过分依赖于课件资源,要使课件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2、过分强调课堂的“花样化”。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的“活”体现于花样“多”,手段“杂”,鼓励性的语言“多”,过分注重了课堂的“热闹化”。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滥用表扬,大搞物质奖励的现象普遍存在。“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很聪明”之类的话语比比皆是。特别是公开课上,很多教师为了讨好学生,大张旗鼓的进行物质奖励,教师的这种做法是否会导致学生急功近利的情绪?如果没有了你的鼓励,教育的有效性又是否会大打折扣?
总之,新课改教学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做法,潜心研究,埋头实验、真抓实干。此外,还必须以课改理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为先导,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真正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美好理念根植于教师的头脑中,落实于教学的行为中,实现与学生的发展中。
联系电话:***
第三篇: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法初探
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法初探
王洪秀
老子在《道德经》里关于教育的论述是“教等于不教”。大学教授曾开玩笑地说:“我今天往讲台上一站,什么也不说,就等于已教了。”开始时,我对这一说法不理解,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总结,我终于悟出了老子教育理论与课改目标是殊途同归的,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授与渔的理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明确这一点,才能转变观念,采用更好的语文教学方法。现在,我就收集资料、阅读教学、语文实践这几方面谈谈个人的教法运用。
首先,收集资料是激发学生学语文,培养动手能力的有效方法。收集资料可以通过报刊、杂志、上网查询、观看影视资料、调查访问、实践等途径。教学中我先带头收集,利用手中的《弥勒教育》、《红河教育》、《小学语文教师》等杂志报刊,把里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勾画或剪下来跟学生讲,写得好的文章、新闻推荐给学生看,上《世纪宝鼎》一文后,我看电视时在中央三套的“鉴宝”节目中看到介绍鼎的内容,我并利用手机拍摄后给学生看。我引导后布置任务让学生去完成。例如学生上网查询了解“中非锋会”、“俄罗斯中国年”、“奥运场馆鸟巢”的建设等。让学生由不会到会,最后能自主收集语文资料,通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让学生认识课堂之外的精彩世界,拉近了语文与生活的距离,使教材上的内容向教材外延伸,并且和充满生机的现实生活接轨,使教材的容量无限扩大,可引发学生学习语文极大的兴趣。
其次,阅读教学一直以来是教师关注和头痛的问题。我在这几年的教学中体会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要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多读才能增长知识,提高阅读速度。杜甫这位诗圣一生也是博览群书,所以他总结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读书体会。为让学生多读,我把自己手中的书报、杂志、作文选交给学生,还让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到书店买阅读资料,每天中午给学生一段阅读时间。再者就是让学生有好的阅读习惯,即让学生学会“神读”,神读它包含平心静气、凝神静思,体会文章中心的阅读。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养成喜爱、平静心态、边读边想,我总是说自身的阅读体会,声情并茂地为学生朗读优秀作品,谈阅读理解。每周有段时间让学生静静地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让学生能走进文章中与作品中的人物感同身受。对写景的文章,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养成了这样的阅读习惯,就能乐此不疲,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也是课改要求的主要内容,语文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教材里积累运用中安排的语文实践活动我都力求让学生完成。如自制手抄报、编制作文选,遨游汉字王国,走进信息世界等。另外我还根据课文内容安排语文实践活动,例如,进行“开卷有益”的辩论会后,让学生写出文章,把作文变成手抄报制作,并让学生从画图、习作、设计等方面学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有《半截蜡烛》这个剧本的排演,家乡环境的调查报告等,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从而让语文学习生动活泼。
以上这几个方面教学语文的探索,让我深切体会到课改下语文教学最终是要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使学生的气质、观念、思想现代化,生活处处皆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堂教学成了课堂生活,语文魅力的认同效应也就运应而生了,学生就会对课本以外的自然、生活、社会等大范围的、多角度的生活内容广泛涉猎,获取为课堂语文学习作良好的铺垫,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最终实现人格的完善。
第四篇:教学课程改革总结
教学改革总结
2010年初,中央召开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并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对做好新时期高技能人才工作,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和统筹安排。这个大背景为技工院校培养高级人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技工院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技能人才规模化培养。下面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围绕着三大主题进行改革实践。
一、调整教学计划,加强技能培养
教学计划是技校组织和实施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我校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应根据各系部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现行教学计划进行修改、补充、调整,以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要。
1、调整课程设置,突出综合应用。
技校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级技术工人。因此,课程设置不能与大中院校相比,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应根据市场需求、行业特点、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设置,以学生掌握较高的操作技能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为主,突出技能训练。以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本领为出发点,对原来教学计划中不实用的课程可简化,而对于行业的新产品、新工艺,可增设产品介绍课。如我校开设的汽车维修检测类课程,计算机绘图类课程等,使汽车类专业的学生成为用人单位需要的智能型、复合型的中级技术工人。
2、优化教材,优化教学。
在教材建设方面,为了突出技校教育的特征,贴近学生的实际,我们选择了技校优秀教材。首先,选用符合本专业实际的优秀中职中专教材;其次,若无中职优秀教材,则选用优秀的本科教材,由任课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并根据实际情况印制讲义;再次,本校教师自编的校本教材。这样不仅有效地应用于教学,而且为编写教材奠定了基础。
3、加强教学设施,突出技能训练。
技校是以培养掌握技能的中级技术工人为目的,要突出技能训练,我们利用校内实训场地根据专业的性质特点对学生进行模拟演练,通过地区特点和专业特
点进行校外实训,大力发展校企联合,实现工学结合。在实习教学投入上加大力度,如多媒体教室、改善实习环境等等。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1、教师的师德建设,加强教师的素质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技工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技工学校的教师与普通学校的教师完全不同,一个合格的技校教师,既要具备理论知识,又要掌握技能操作。理论教师应能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并能掌握一个工种的操作技能。为了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我校分期分批地把教师送到高等职业师范院校或有关院校进修,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定期或轮流到工厂去参加生产活动,学习生产中的工艺技术,以丰富教学内容。总之,技校应紧紧围绕专业设置,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而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操作的教师队伍。
2、教学质量管理
通过全面检查制度才能实现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实时的跟踪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检查教学准备情况、检查教学进度、检查教师教案、检查性听课、召集教师和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评教评学意见、检查教学计划执行及完成情况、试卷分析等。教学检查的形式分为日常教学检查、定期教学检查(包括期初教学准备工作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工作检查)以及专项教学工作检查。
3、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合理的、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竞争意识,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教师自主学习的意识,刺激教师综合实力的提高。因此,我校师资的整体教学质量也会相应的提高。
三、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去年经常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召开了教师的教学经验交流会和学生的学习经验交流会,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学生中开展多种竞赛,形成争先氛围,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和奋力拼搏的激情。1)、定期举办文体比赛。通过文艺汇演、学生运动会等活动,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校的组织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2)、开展
技能比赛。通过各种比赛,提高学生操作水平,形成学生学技术的良好氛围;3)、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比赛。通过琴、棋、书、画等第二课堂活动的比赛,活跃了学校气氛,陶冶了学生情操,让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让学校的学习生活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校必须抓住机遇,切实抓好教学改革,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中级技术工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全方位提高技工学校的竞争力。
第五篇:完全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反思
完全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反思
吴国祥:完全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反思
(2006年10月09日)
2005年,在电大在线和中央电大学习中心的精心策划和大力支持下,我在中央电大TCL(惠州)学习中心工商管理专业进行了完全网络环境下的“金融市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验(以下简称实验)。实验以双向视频授课为主、单向视频、网上作业批改与评判、网上讨论和实时与非实时答疑等相互交织,学习方式上有别于传统的“混合模式”,非常强调师生交互和学习讨论。实验定位于“完全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模式探索”,立足于包括学习理论、教学方法、学习过程监控、学习效果测评以及考试改革在内的多方面的综合性实验,并从解剖麻雀的角度观察和完成实验。实验虽然只进行了两个学期,时间略嫌仓促,但这种多角度综合实验已经取得了预期成果,所观察的主要问题在实验中也已初现端倪,余下的就是对此次实验进行认真的反思与总结。
一、从微观课程角度探索现代远程教学模式应该是一条有效途径
在网络教育时代,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如何拓展,是必须解决而多年又未能圆满解决的实践问题,也是难以回避的理论挑战。总体思路是要在提高教学质量前提下,构建并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及其运作机制,把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作为基础建设加以推进。经过各方面几年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如陆续开发了远程教学平台、网上考试平台、网上管理系统等教学管理应用软件,开发了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天网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初步形成,使网络环境下的现代远程教育基础建设有了根本改观。但就整体而言,教学模式的探索还停留在宏观纵论阶段,课程层面的教学模式探索较为罕见,从而对完全网络环境下的具体课程教学缺乏应有认识和深刻体验,客观上成为现代远程开放教学模式探索的瓶颈。所谓课程层面的教学模式探索缺乏,并不意味着宏观层面的研究有什么不对,而是说仅仅从宏观层面研究教学模式问题,毕竟深度有限,所得的结论也往往缺乏实证材料的支持,使研究结论容易流于空泛,由此而形成的教学模式常常经不起推敲而露出许多破绽,难以得出一个具有高度认同度的意见。
要根本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寻求切实可行的路径。切实可行的道路似乎有两
条,一条是坚持这些年一直在努力完善的混合型教学模式,广播、电视、网络课件等多种媒体资源综合使用,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网络元素,大力推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建设。另一条则是加快进行完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改革,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基本实现完全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把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哪一条路径更符合中国国情呢?需要进行足够的课程实验或实践后方可回答。
所谓“完全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顾名思义是指课程的所有教学活动都要在网上进行,而且要以师生之间的教学交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虽然实验主要是在微观层面上进行的,实验内容也局限于一门课程,但实验过程并不忽视对宏观层面的研究与相互印证,尤其没有放弃对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理论框架的探求,因而涉及的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也比较多,大体上包括基更所称的“网上面对面”教学、巴斯和霍姆伯格所说的“双向通信”,主要是埃干的结构通信模式和罗杰斯的学习促进模式、霍姆伯格推崇的“网上会谈”、丹尼尔和马奎斯坚持的在教学系统中“实现独立与交互的适当均衡”等等。换句话说,所有这些思想、理论、方法和原则,都是完全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验和课程教学过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二、在教学改革实验中初步形成的现代远程教学模式框架
完全网络环境下的金融市场课程教学实验,首先是对教学内容和实验目标的精心设计。课程设计方案的出发点,是注重情感交流基础上的教学交互,双向视频教学内容安排、师生讨论的前沿问题、网上作业评判,无不围绕着教学交互而进行。特别是对每份作业评判的批语,教师都要指明其优劣点所在,同时对每一位学生下一步学习的改善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等,都要提出多方面的具体建议,这同那种仅仅划出对错符号的作业判别方法,自然不能相提并论,所谓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也会因此而得到落实。实验的内容虽然较为多元,但也并非恣意漫漶,核心是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一切都是围绕着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落在实处而进行。
影响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因素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笔者积20多年远程教学经验和无数次教学检查与调研,认为师生之间的交互仍然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而关键点则是学习过程的落实。远程教育理论提倡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这是符合教育发展的新观念,不要说远程教育,即使是传统教育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它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趋势是同源的,因而是社会发展潮流的一部分。问题在于,远程教育由于师生之间“准永久性分离”的特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否落实才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正如西方现代远程教育专家反复提到的,如果学生睡懒觉和缺乏学习动机,再好的教师与教材也不会产生好的学习效果,可见学生才是教学三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在现代社会,学生的学习动机已经多元化,在尊重这种变化的前提下,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落实学习过程,成为现代远程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任务。落实学习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不仅取决于深层文化底蕴,譬如诚信是否缺失,求真还是应景;取决于学生个体的意志力是否坚强;更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内生的要求和导向,譬如社会是更看中学历还是学力?学
生学习是为了一纸凭证还是真正为了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这些都同社会用人机制和就业导向息息相关,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发展使然。正因为如此,学习西方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就有一个“本土化”的问题,因为上述文化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会使原本在西方国家不是问题的问题在我国条件下则成了问题,甚至是较为严重的问题。这种“南桔北枳”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比如像一些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到了期末靠突击甚至作弊过关的现象在英美等现代远程教育较为成功的学校一般就比较少见。现代远程教学模式建构如果不考虑这种差异,其科学性肯定会大打折扣。
如果上述分析还站得住脚,那么,强调加强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就比在英美各国的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更加重要,这或许也是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一条走向成功之路。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引起大家足够的注意,即我们不能把加强教学过程监控理解成为片面加强教学管理,这样容易演化成为教学管理者——包括管理机构和管理部门——什么都管,在加强管理的旗帜下“合法”剥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课、自主安排学习进度的权利,所谓学生自主学习就会变成一句空话;而是应该理解为把学习过程真正落到实处而采取的符合教育内在规律的思想方法和手段。在这里,思想方法是起先导作用的因素,其次才是手段。手段往往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在实践、包括教学实验中不断探索。如果说在传统教育中落实学习过程相对比较容易的话,只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即可基本解决问题,那么,在现代远程教育师生相互分离的情况下,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就需要有新的思维方式。
从抽象的角度看,教学模式的基本架构不外乎“过程”与“环节”。过程与环节的不同组织方式,将不同的教学模式区分开来。传统教育的教学过程通常可以分为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两个方面,而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过程则会因为自身的特点发展为四个方面。除了“教的过程”和“学习过程”之外,还有从教师“教的过程”衍生出来的教学支持服务过程和由学生“学习过程”孕育出来的考试测评过程。前者以教师为起点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服务,即在不改变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的助学、导学和促学作用;后者则以学生学习为目标,以考试测评为促进学习过程落实的手段,赋予考试以一定的“教学管理”职能,只是这种“管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它有几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是采用符合现代远程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教学管理手段来替代行政性的管理手段;其二,是以考核促进学习而不是以强制上课或上课点名一类手段促进学习,从而可以有效地应对社会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的挑战。而上述“四个过程”同其他教学环节如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实践、毕业论文等一起,形成现代远程教学模式的主体框架。(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弗•K•纳普尔、阿瑟•J•克罗普利:《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德斯蒙德•.基更:《远距离教育基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约翰•丹尼尔:“21世纪的开放大学”(2004年12月12日《文汇报》)
4.吴国祥:“邓小平现代远程教育思想论纲”《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第九期
三、现代远程教学模式构建需要直面若干具体问题
成本和效益的比较问题。完全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是现代远程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它以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互动为特征,使教学活动既在网上又基于情感交流而进行,因而是对传统教育中某些优点的继承与发扬和在技术层面上的复归与扩张。但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具有显著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但成本较高,不管是技术成本还是教师成本都是如此,实验中两三位教师为五十几名学生服务,而且忙得不亦乐乎就是证明。实验中师生比例之高,接近于英国开放大学的导师制教学。其实,在现代远程教育实践中,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因素。丹尼尔早已经指出,学生学习通常在“独立活动”条件下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但效果差,“交互作用”效果虽好而规模经济又难于实现,这对教学模式构建是一个两难抉择。因此,他和马奎斯才提出要在“独立活动”和“交互作用”之间保持平衡,也是用心良苦。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中,混合模式下的课程教学通常可以实现规模效益,而完全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则难以实现。在完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只能面对一定数量的学生,师生比例不能太低,而且教师群体和技术人员群体要各司其职、紧密配合。虽然各类教师的配备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技术性调整,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对于“穷国办大教育”的我国来说,要迅速推广完全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显然有一定难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也需要“量力而行”。
量力而行并不否认完全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这毕竟是时代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共同要求。在教学实验中我们也认识到,完全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个适应性的问题。从课程方面看,较为适应那些教学内容变化快的课程。从网上面对面教学既可以克服混合模式下教学内容容易陈旧的问题,以保持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也可以实现教学内容同网络信息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网络在信息传输方面的功能与作用。从地域环境来看,则适宜于在城市化程度较高和网络较为普及的地方电大推行,二元经济结构较为严重的地方则效果不佳。
完全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客观上要求提供师生比例,对教师队伍的数量会提出要求;教师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教师本身应该具备的素质就是一个重要问题。这就需要研究从事现代远程教育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即在我国现代条件下师生比例的确定,教师素质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詹姆斯•M•班纳和哈罗德•C•卡农在《现代教师与学生必备素质》一书中,指出现代教师应该具备学习、威信、道德、秩序、想像、同情、耐心、性格和快乐等素质,我认为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还必须具备敬业精神、责任心、敏锐等素质。师生分离的教学对教师群体的压力通常没有传统教育紧迫,自由度相对比较大,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是一样的。如果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就难以对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就会挫伤而不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成了空洞的口号。现代社会又是知识经济社会,每日成千上万的信息都扑面而来,学科更新的速度十分迅捷,客观上要求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敏
锐的观察力,将最新和最前沿的知识挑选出来传输给学生,正确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
完全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可以把考试作为过程而不是环节。这种改革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方法问题,因而具有整体性特征。如果把考试作为过程在课程中实行,客观上会促使学习过程得到根本落实,那种平时不学或不好好学,寄希望于期末突击的学生会显著减少,课后作业和平时作业会给予学生适度的学习压力。对具备一定素质的学生来说,这种不很过分的压力常常会转化为动力。这里所说的适度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是两个概念,对学生施加适度的外在压力促使学习过程落实的方式虽然不如学生自身学习热情高涨的境界高远,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在当前条件下行之有效的手段,客观上对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有一种引领效果;额外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则是违背教育精神的。
参加远程教育的学生也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必须具备一定的网上学习能力,包括查找信息,获取学习材料等。班纳和卡农认为,作为学生,一般应具备勤奋、热情、快乐、好奇、志向、想像、自我约束、礼貌、合作、诚实、主动性等素质。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学生除了要突出勤奋、合作和主动性素质外,还应该具有技术素质,熟练掌握完全网络环境下网上学习的技术,那种到学期终了才病急乱投医的学生,是不具备起码的学习技能的,即使再有学习热情,没有技术作保障也是难以实现学习目标的。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弗•K•纳普尔、阿瑟•J•克罗普利:《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德斯蒙德•.基更:《远距离教育基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约翰•丹尼尔:“21世纪的开放大学”(2004年12月12日《文汇报》)
4.吴国祥:“邓小平现代远程教育思想论纲”《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第九期
作者单位:中央电大财经部金融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