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论文课程改革下的美术课堂教学5篇

时间:2019-05-14 11:49: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术论文课程改革下的美术课堂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术论文课程改革下的美术课堂教学》。

第一篇:美术论文课程改革下的美术课堂教学

课程改革下的美术课堂教学

王曼怡

摘要:我们在美术新的课程改革时期,应该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走出过去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展示全新的自我。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该是丰富、生动、多样的;且上课要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还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散发出独特的灿烂光芒!(1)

关键词:美术;课程改革;氛围;发展;审美;课堂

如今,素质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审美能力也成为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美育的地位也随之上升。家长们也开始意识到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而孩子从小都喜欢画画,从会拿笔到上幼儿园期间,几乎都喜欢画画。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大约有90%的学生喜欢画画,到小学六年级时只有大约70%的学生爱好美术了,到了初中,尤其初二和初三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急剧下降,学生们总是懒洋洋地趴在课桌上,极不情愿地画两笔,交给老师,敷衍了事,更有学生什么工具和材料都没有,把美术课当成“消遣课”、“放松课”,处在心智发展特殊期的初中生对美术课缺乏兴趣,一小部分学生甚至有厌烦情绪,致使我们教育的预期目的难以实现。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初中学生正处在从小学阶段的“天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初中学生渐渐少了小学生的那种“天真”,在他们的作品中很少见小学生那种大胆的线条和自由表现,取而代之的是害怕错误的畏首畏尾的细心表现,表现出画画真难,这对我们来说、对学生来说都是件痛苦的事。主要原因是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观察世界方式方法的变化,眼睛的欣赏水平很高,而理论水平和表现能力不能达到他们自己的要求,所以出现了画面很空甚至画不出来的“学困期”。因此,很多学生感到自己不是“画画的料”,于是很多学生就选择了放弃。这样的案例在每个班级都比比皆是。那我们该怎么办呢?针对这个问题,我浅谈下自己的一些凌乱的想法。

首先,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每当我走进教室,总是面带笑容,让学生们把我当成他们最亲近的人。我除了注意自身的外表美之外,更注意表情要丰富,语言要亲切,说话声调要有高低变化。如讲《春天的畅想》一课时,我出示画有表现春天的投影片,“春天在哪里啊,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上热烈、活泼的气氛,让他们大胆的参与进来。而另外一个案例,当我在讲《校园伙伴》一课时,我创造了条件让学生们做颈、肩、胯、四肢的动作,并带着他们一起活动,活动中,提示他们注意人体在活动时候的变化,并让他们通过互相量自己身边的小伙伴们的身高比例,来体验我们上课讲到的“立七坐五蹲四盘三”的人体基本比例。这样,他们理解掌握比例的程度会更加深刻更加彻底。

其次,我认为上课要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而我们作为美术教师,要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发展方向,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又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

再有,我们在上课不能采取“填鸭式”的灌输,眼光也不能只盯住课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走出课堂,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如新学期伊始的第一节美术课对那些刚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充满着新鲜感,而课本中的第一课全是欣赏,是理论,很是枯燥。如何把这第一节欣赏课上好,至关重要。我们应该要使用的是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等,效果很好。这对于美术欣赏课来讲,欣赏的对象是最关键的,如何利用美术作品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来直接感染学生是美术欣赏课中最值得研究的课题。多媒体教学为此提供了最佳的手段。我们利用电脑,美术作品的来源途径就非常广泛了。扫描或从光盘、网上下载,都是制作课件时获取图片的好方法。利用各种工具软件处理图像,可制作出集图、文、声、像、动画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它能融入声音和动画。当我们在展示作品图片的时候,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作品的意境。学生欣赏时非常专注,常常发出一阵阵感叹,教师此时组织学生发言讨论,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讲解这件作品,都往往能取得积极的响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对于某个局部的赏析,教师可明确地在屏幕画面上指出,非常有利于学生观察,能扩大和优化教学,起到预期的效果。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局部赏析是很重要的,如让学生们感觉到中国画的用笔,那种书法般的笔法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能让他们更深刻的感受到作品的意境。

另外,我们还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会给他们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中会参差不齐,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应该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个性及造型特点的不同,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教师需要灵活的找出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在辅导学生过程中,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那样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而我们的后代也将是克隆的后代。如著名的沃尔特·迪斯尼小时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借鉴。他上小学时,曾把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得到的是老师的一顿毒打,这样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不可取的。因此,今天这样的事不应该再发生在我们教师身上。作为教师,我们千万不要吝啬说一句表扬的话,如:“你画的画儿真棒!”“你这个地方画得好极了。”“你的色彩真漂亮!”或伸伸大拇指,“你比老师画得还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多些鼓励多些表扬,会让学生们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这对学生们的一生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现今,我们适逢美术新的课程改革时期,应该更加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走出过去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展示全新的自我。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然而美术课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主要渠道,美术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者,应该在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我们要努力的把每一堂美术课都上到最精彩,灵活的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充分的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散发出独特的灿烂光芒!这是我们的责任。参考文献:中国美术教育)2009三期(1)

第二篇:美术课堂教学改革

美术课堂教学改革,应从反思课堂教学现状入手。究竟体育教学中,哪些做法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精神的培养。以下的一些教学反映了我区相当范围的美术教学现状。

一、美术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只关注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的“中心”地位,习惯于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知识的承载体,为了在40-45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识知信息,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简单机械、枯燥的技能训练,尤其是在教学中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去讲解、示范等,却不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这种把学生当作教学客体的作法,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阴影时时闪现在我们的课堂,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课堂不是学生的,而是教师的表演舞台,教师枯燥的讲解,反复地示范,到学生机械地模仿,机械地重复练习。一句话,学生是为教师服务的。难怪在许多公开课、示范课和教学评比课中,上课教师会抱怨:学生不配合。

(二)把活的美术学科教成了死的学科

多年来,美术课是那么的吸引学生,是那么地富有激情,是那么的生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可体育课在落伍。生动的美育活动却变成了枯燥的磨调子和照抄范画。学生原本想从美的海洋中畅游一下、张扬一下、玩一下、乐一下。但是无数次的失望,让他们喜欢美术却不喜欢美术课。因为教师只是借助教学方法和原则来“规范”学生的情绪与操作,学生的天性被慢慢扼杀。

(三)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缺乏创造性

课堂教学模式化,本来对于传统的教学应当是辩证地扬弃,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成了一成不变的东西。走遍各地,你也许会发现:“一支笔、一张纸、一副范画、一节课”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的个性在教学中得不到张扬。许多教师停留于一般的“继承”上,没有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忽视对学生心里的研究。

(四)教学随意性大,计划与课堂实践脱节

由于不是考试学科,长期以来,丢课、换课、不上课、教学与计划不符的现象非常严重。备课是为了应付检查,而上课又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因此,随意性大,形成了一个教学与课堂实践严重脱节恶性循环局面。美术课不受领导重视,得不到学生的喜爱。

因此,我们必须在反思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改造我们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充分发展个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

二、学科教学改进意见

(一)转变教学观念,以创新教育思想走进新课程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争做研究型的教师,永远把美术教学工作作为研究的对象,针对不同的学生修订不同的教学方案。“不重复过去的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一个准则。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是一个不断实现教学创新的劳动者。我们的课堂永远对学生有一种魅力才体现它的生命力。如果每堂课都是一个模式,每节课都是枯燥无味的“学生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怎么能激发起来呢?因此,教学要必须进行观念的更新。要坚持以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终身美术素质的意识,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美的教育。教师要运用这些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反思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改造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一改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作法,不要让课堂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要走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高度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空间。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丰富课堂的色彩,要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从事练习,使课堂充满活力,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二)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改革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进行角色的变换,由课堂“主导”转为学生课堂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选择教学方法。所以,课堂上教和学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多样化的,可由学生个性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也可以根据项目特点,学生用自己的爱好去自由选择、自由设计、自愿组织、自主练习。

教学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以外,还要根据课型和具体内容的特点,作不同的选择,即使同一类型的课,同一性质的内容也不一定强求运用完全一样的教学方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不要把方法作为直接目的传授给学生。方法是用来运用的,而不是死的教条,有灵活的方法,才有活生生的教学,也只有活生生的教学,才会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培养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优化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活动的开展和创造力的形成。美国心理学家索里认为“为得到最好的效果,必须鼓励创造性的环境成为儿童整个生活的背景”,所以教师在极力营造学习环境时,要把它放在学生整个生活环境中去考虑,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去创造与学生生活背景相违背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营造环境的目的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积极影响的良好氛围,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宽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更为有效的学习。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就最关键的因素而言,主要指各种教学手段、环境的布置,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宽松民主的气氛等。作为美术课来讲,它比其它学科更具有形象性、美感性、情趣性、民主性、合作性的优势。教师若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就会深受气氛的感染,教师要充分利用美术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具模型、经典作品、环境布置,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如利用各种几何图形组成的图案进行创新练习,可以扩大学生的想象的空间;利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及表现技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练欲望。

(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师生互动

课堂学习情景是构成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之一,儿童在欢乐的情境中,会产生愉快、兴奋的情感,可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学生的活动兴趣大多表现为直接兴趣,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应大量、合理地进行直观教学,具体的实施、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都是教师常用的直观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浓郁的趣味情境,在知识和学生间架起兴趣的桥梁,利用一切教学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气氛,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思维,使学生没有明显意识到教师的意图,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掌握知识。教师把课堂内容故事化、情节化、师生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演练各种教学内容。

(五)创设合作氛围,给学生成就感

每个小学生都具有求成的心理愿望,并希望能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认可。这与人们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是分不开的。许多情况下,正是由于学生的这种心理,才促成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因此,教师要注意把合作意识引进课堂,一个人做不了的两个人来做,两个人做不了的,一组人来做。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享受美,在团结互助中获得成功。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成功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怎样为学生创设氛围给学生以成就感:

首先,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因势利导,诱发学生动脑动手,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激励其不断努力奋发向上。

其次,采用评比“成功之星”、“合作之星”等方法,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积极向上。

(六)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拥有爱

教师教态大方、语言优美、能说会画、循循善诱,无疑会赢得学生的喜爱。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绘画表现能力,又要有轻松驾驭课堂的才智。既要表现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又要表现对学生的热爱。事实证明,热爱学生才能被学生所热爱。课堂上,教师的鼓励和期待,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的首肯和赞许会开启学生心智的闸门;教师的一颦一笑,会坚定学生求索的信心;教师的风趣幽默,会给学生睿智和风范。如果课堂处处充满着教师的关爱,处处洋溢着同学间的友善,课堂就好比温馨的家,学生就会感到这里不仅是学习的乐园,更是生活的乐园。

总之,在新形势下,教师必须把握机遇,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改造课堂结构,寻求有效教学的生机与活力让他们尽情感受快乐,真正享受美术,真正的拥有快乐。

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也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笔者对所在农村小学、初中的部分学生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对农村学生对美术的爱好,认识、理解,以及家庭态度、学校课程开设情况、教师的师资教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总结出的数据是惊人的:从孩子会用笔到幼儿园期间,孩子喜欢画画的占调查人数的99%;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下降到90%;再到五年级下降到70%;到了初中出现严重的分化,有对美术有兴趣的只能达到60%;几年的义务教育,怎么使我们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下降了如此地步呢?

经过调查分析,作者认为有如下因素。

一、学校外因素,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尚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学校内部因素: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在前几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现在虽然有很大转变,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初一人物线造型的美术课上,当有老师要求作业画女同学头像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男同学,有的还要画自己的爸爸,有的甚至要画只小熊猫。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画男同学的可能觉得自己能画的更好;要求画自己爸爸的是因为他最熟悉,能画象;要求画熊猫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画不好人头像而要画自己拿手的。如果这时教师大怒,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乘胜进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因为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

过去有些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以至学生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比如在初一人物头像的课程中,就可以用古老的“贴鼻子”游戏教学,再贴眼睛、贴眉毛等,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在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掌握了五官的“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因为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很多课程不能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了,我们应该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初三的雕塑课,农村学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来上,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

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美术课时,总不能天天“游戏”,长了也呆板,使美术课单一枯燥。要搞好课堂教学,我们还要利用现有设备,培养学生兴趣,上好美术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的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初二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 VCD通过电视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有的学校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我们还可以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十分有利。

3.课堂教学内容适中,训练有层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主要让学生多写生绘画,少临摹,要分层次训练,按高低年级不同的要求进行。低年级的主要进行不同类的物体练习,观察要求低一点。如:初一年级的线造型练习,开始应该从简单的造型画起,有的甚至要从简笔画开始,不能从难度大的要求学生,那样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困难而退缩,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通过这种类型的练习,可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简单的写生训练后可用默写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记忆表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认真仔细,经常进行这类练习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只有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从自身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工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不增加他们的负担,培养他们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浅谈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浅谈

小学美术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美术课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所以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和情趣,及身心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现在对新时期美术教学改革在美术课堂中的实施浅谈一下认识和理解。

当今的美术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一种文化的学习,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艺术素养。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导者,以学习者的平等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作,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一、营造身心自由的学习环境

创造是人们的基本潜能,而身心自由是创新潜能得以开发的基本条件。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学生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因此,课堂上需要老师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利于师生情感交流的、比较宽容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启发、激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和理解对事物的认识。不要干扰和限制学生个性化的知觉方式和创造方式。教师应适应学生的情感、态度,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和体验。课堂需要纪律,但课堂纪律必须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要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能容纳儿童的不同个性,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

二、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特有的魅力,以种种途径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学习乐园。

1.创设富有文化气息的情境。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应视为一种文化的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例如在四年级《可爱的家乡》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花时间收集家乡楼房结构特征的信息,建立家乡有哪些不同风格的房建筑的信息平台,根据自己的喜好再去搜集房建筑的资料,然后回到课堂以记忆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次教学活动,不但有效地完成了一次美术技能练习,而且还使学生有了许多意外的收获,如对家乡地方文化资源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得到了一次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和锻炼的机会。

2.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当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能为学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增添色彩时,学习活动就会变得欢乐有趣。在一年级的《漂漂亮亮迎新年》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结伴组合,在教室或校园的任何地方,互助学习制作饰品,为新年准备赠送同学的礼物。这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小组里、小组间互帮互助,创造性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将美术课堂上学到的本领运用到班集体的生活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也是学生的一次难得的审美体验。

3.创设激发想象、创造的情境。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给学生创造大胆想象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和学生谈话中设境、在欣赏中设境,让每个学生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自由翱翔。通过在和学生交流中设境,激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让自己的作品标新立异。在学生的习作里,令人惊喜地看到了他们的奇思妙想和创造力。

三、走进生活,丰富储备。

形象思维和真情实感是美术活动的基础。形象和情感有赖于学生大量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因此,除了要求学生平时留心感受身边的事物外,实地实物参访写生活动,应是美术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以丰富学生的形象、情感储备,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自主探究学习。

新时期教学改革强调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学习的潜力,学习的要求,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的理念上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基本操作是这样的:创设情境――确立目标――感受发现――尝试验证――评价反思――大胆表现。这种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感受、观察、体验、思考、判断、发现、讨论、搜集、尝试、反思等活动完成学习目标。

五、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主动探究学习过程中,同学间进行合作、分工、交流、互动,同心协力、互相促进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需要建立在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的基础上,是独立学习的有益补充。合作学习应体现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团队精神,组员间平等相待,相互接纳,合作互动,彼此信任。

六、积极评价,促进发展。1.学生自评互评。

学生自评就是学生对自己在学习实践过程的收获和成果进行评价,向同学和老师介绍自己的学习收获,创作意图。学生互评是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可以在同桌间,小组间或全班之间,以儿童自身的眼光来评判他们自己的学习表现和创造成果,促进人人参与,提高学习效率。2.多元的激励评价。

积极的评价会激起学生对探究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冲动,增强信心,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下一轮的探究与创造中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应是全面的和个性化的。全面的评价就是从各角度去评价学生,积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比如从学习态度出发进行评价。更注重评价学习的过程;个性化就是肯定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方式方法,保护学生的创造成果,注重对学生个性纵向发展的评价。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学

当前正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的新课程改革,给学校各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并为素质教育思想在普通教育中的全面落实创造了新契机。一直以来处于学校教学之薄弱环节的美术学科教学,更应该抓住这次新课改的契机,以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观念影响下的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美术课在普通学校中地位的弱化,除了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外,还与人们普遍对美术学科缺乏认识不无关系。人们一般认为,美术课就是教会学生一定的绘画等美术技能,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这是偏颇的认识,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美术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普遍重视不够,教学设备投人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简单,重技法轻素养;美术课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表面上丰富多彩,实质上空虚苍白,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新课程理念下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再认识

学习是快乐的,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更是快乐的。曲折的线条,跳跃灵动的点,变化无穷五彩缤纷的色彩,让孩子随心所欲地自由挥洒,或是鲜花草原,或是飞机大炮,或是超人、奥特曼,或是美丽的家园校园。孩子是天生的创意大师,即使是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也曾从孩子的绘画作品中参悟创作的灵感。

小学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儿童由于性格天真活泼,有着最直接的感受能力,他们的作品无拘无束、任意驰骋,没有成人式的思维模式,全然是他们自己充满活力的感性体验。虽然他们的作品会有许多“出人意料”或“不真实”的“错误”。但是这些“美丽的错误”却让我们为之心动,孩子们的才能是如此让人惊叹。传统的美术教学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灵动的才华的发挥,《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三、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教学应采取的措施和思路

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的指导下,为充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改变当前美术课教学的薄弱势头,我对美术教学所采用的策略提出以下几点探微。

1.“蹲下来看孩子”

“蹲下来看孩子”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的口头禅。其实怎样蹲、怎样看有很大的区别。首先,要尽量争取把握所教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基本规律,多从他们的视角观察和理解问题,这样才能充分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其次,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处于和他们平等的位置,与他们在宽松、自由、平等、愉悦的气氛中互动、交流,教学相长。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既意味着每位学生都有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不论他们的背景、基础、个性等如何不同,都能通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基本能力和素养,并获得不同的成功,使得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优秀的儿童作品散发着孩子花季般纯真可爱的芬芳。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应极力维护孩子这种天性的充分发挥,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干扰孩子的行为。研究证实,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意志自由地表达和表现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教师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优秀的美术教师会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和个性进行创作和表现。在这种美术教育中,我们在了解学生精神价值的同时也会认识自我,当我们把学生放在首位的同时,也就会尊重他们。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怎样培养?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个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房间,他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只从房间里往外拿东西,总有一大房间会变得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教孩子学习画画,首先应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让孩子学会看,这就如同不断地往房间里装东西。在学生画画时,教师不应催促他快画,或者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意思或已有的概念去画,而应提醒他们时时停一下笔,仔细把所画的事物同自己脑中原有的概念比较一下,让孩子在画的过程中提高比较和求异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鼓励孩子在画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导孩子细心观察,一旦孩子养成了从周围世界的细致观察中扩展自己想象的习惯,他们的想象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更多、更细致地观察周围世界的机会,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又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对更多的事物产生兴趣,强化孩子对学习的渴望。3.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一个人基本素质能力的最高体现就是创造力。要通过画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教师首先就要把“孩子是否能画一张漂亮的u, “能否得奖”、“能否成像画家那样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后面,而将“孩子是否敢于画”、“是否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画”、“是否敢于画与众不同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前面。有了这些目标,教师就可以把孩子今天的画同他们过去的画相比,看今天的画是否有了更多的内容、更多的细节和更多的情趣,不难发现这其中闪现着孩子创造力的火花。

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辅导孩子画画时,教师应尽可能地鼓励孩子画自己周围一些常见的事物。因为创造力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往往是对一件平常事物的再发现和重新组合。孩子在画周围事物时,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在观察、记忆、分析、理解和再现的过程中加人自己的想象,补充新奇的内容,这正是孩子创造力最好的锻炼。

总之,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美术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更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美术教师更应大胆开拓教学活动,实现美术教学从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寻求优化美术教学的真正出路,使学生得以更生动活泼地发展。(发布时间:2010-08-07)

新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美术课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主渠道,美术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者,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呢?我通过近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要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处在儿童期的小学生,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每当我走进教室,总是神采奕奕地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孩子们把我当成他们最亲近的人。我除了注意自身的外表美之外,更注意表情要丰富,语言要亲切,声调要有高低变化,有时我还唱几句。如讲《我的太阳》一课时,我出示画有太阳的投影片,一边唱着、一边跳着:我们一起摇呀摇太阳„„让学生充分感受热烈、活泼的特点。讲《水中的鱼》时,我就为小学生们做颈、肩、胯、四肢的动作,并带着他们一起活动,随着舞曲跳几步优美的华尔兹舞,使孩子们从动作中体会到:鱼在水中轻快地游动着,它们在水中是那么欢快地唱着、跳着、摇摆着。讲《有趣的游戏》时,我打破常规,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操场上做起他们喜爱的各种游戏,全体学生极其兴奋,纷纷表演,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

在第二课堂中讲《装饰画》时,还采用特殊技法制作了几幅范画,并且在课堂中演示制作方法。比如,用油、水分离法来处理背景,那神奇的画面给学生们以神秘和新鲜感。我还经常用讲故事、师生共同表演等教学形式,调动学生们的情绪。小学生们在良好的情境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在美的环境中自然轻松地增长了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能力。

其次,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着手,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扩展开来。人们都认为美术教育是激发创造性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众所周知,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创新。西方从文艺复兴时期就有艺术家搞创造性活动。“斯普托尼克打击”曾震惊了美国,美国从1958年开始注重人的能力的培养与人才的开发教育。日本早在1952年就开始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铁的事实证明“科教兴国”关键在于人才。李岚清副总理提出,以艺术教育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意义深远重大。我们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习惯的范围,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并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比如《帮小鸟找家》一课,先让学生想象:假如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树会是什么样子?学生们经过回忆、联想后回答:没有树,小鸟就没有家了,我们呼吸的空气就不新鲜了,良田就会变成沙漠„„然后,组织学生表演短剧——“帮小鸟找家”,孩子们的想象力与表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他们的良好品德,学会关心别人,关心生存的环境,加强孩子们的责任感。

落实新课程标准 推进美术教学改革 ──谈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一直强调教研教改,可当置身于教研教改的环境中去具体实施,有时候又会变得那样茫然。

当美术教师第一次接触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小学美术教材的时候,都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所谓熟悉是当看到内容新颖、设计巧妙的新教材时,每一位教师眼前都豁然一亮,似乎找到了多年来一直想摆脱旧的教材的一种感觉,陌生就是当看到大胆的课型设计时又不知如何施教,一时间好像失去了驾驭教材的能力。新教材的出台,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摆在了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一、正确认识新课标中教育改革的主体思路,领会其中的具体方法──体验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已经有许多年时间了,但有些教师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还比较茫然。新课标与现行的《美术教学大纲》相比,着重体现“体验”二字,这种体验实际上就是将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也就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让教师和学生通过体验,去感受、领悟学科内容,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体验是进行美术活动的基础,任何美术活动的方式都是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是一种活动和过程,它已经成为学生的学习就好像干柴的累积,最终需要一颗火种去点燃,教师的责任并不是帮助学生去点燃干柴,而是去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火种。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亮点,这种教学模式尤其对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更加重要。

与现行的美术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除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特别强调培养学习兴趣和掌握学习方法也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和人格的塑造。新的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学习,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去不断提高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丰富学生视觉与触觉的感受,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体验教育也是传统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通过学生的体验,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育方法得当,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反之,则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小学美术教师可能都有一种感觉,一提到想象创造,低年级的学生总是胜于高年级的学生,是高年级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比低年级的学生低吗?当然不是。每一位美术教师都应该反思一下,学生从小到大,你是不是在一直用画得“像不像”“好不好”的标尺来要求着每一位学生,是不是拿着一把所谓绝对标准的裁剪刀去修整着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萌芽。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都是好奇心激发了人们去发现去创造。而又有多少人在“见怪不怪”的人世“标准”中失去了善于发现的能力和敢于创造的勇气。

新课标的实施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这个舞台上的主角是学生,这与以往教师照本宣科传授教材内容,仅重视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不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当我们翻开新教材,其中有很多非常新颖非常灵活的课型。例如一年级教材中《大家都来做》《我在空中飞》《乘上火车去画画》《办年货》等课程,让学生在游戏当中学习知识,给教师学生留出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教师和学生去共同创造。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造平台。

三、解决好新课标新教材与现行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衔接 面对灵活多变的新课程内容,做好教学各个环节的衔接实在不是件易事。前面提到,在新课标中,教材的内容极为灵活,教材主要给出了授课的一种指导思想,具体的参考内容又比较少,这样教师把握、驾驭教材的难度就加大了,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上都要注意因地利宜、因材施教。

1.备课。教师的备课教案多少年来似乎是考核教师教学情况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所以大多数教师的教案都是栏目齐全、目的明确、条例清晰、工整细腻。在有些教案中,教师甚至设想了好几种学生和老师对话的情景,这些做法体现了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但在实际教学中这样循规蹈矩的教案到底有多大的实用性呢?上好美术课,备课这一环节应主要体现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就是怎样让学生去体验去创造,教案里应该少设计一些剧本式的授课形式,而应该在课型的设计上多下功夫,要用大量的时间去制作一些直观的教具,去查阅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课外资料。这样在上课时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有发挥个性的空间。

2.上课。上课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具体过程,这时最应体现一个“精”字,教师的任务虽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但绝不是“输”,而是“导”,给学生留有想象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要尽量把抽象的知识用直观的教具、形象的比喻、干净利落的演示和幽默的语言变成直观的内容。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课堂授课的这一环节只要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为美术课的课堂结构比其他课程具有较大的优势。美术这一环节,提示课堂教学效率,顺利完成上课这一教学环节的任务。

3.辅导。当美术教师讲完课后,从心理上都有了放松的,觉得这一课的任务基本完成了,这正好走进了美术课堂教学的误区。美术课中,教师辅导学生作业的时间占据整个课堂教学的三分之二还要多,这时才是真正展示学生个性的时候,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思维不同的学生,千万不要以一个标准去约束学生,因为美术创作不像数学那样有标准答案,而是有多少学生就有可能出现多少个结果,这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心的时候。一堂美术课的成败不是教师讲得多么精彩,而是教师辅导的结果如何。

4.批改作业。教师批改作业实际上就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评估手段。评估的科学合理,可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评估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不干净”“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对美术的学习失去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要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估方法。

四、处理好新旧关系,因地制宜

常言道教有法但无定法。任何一个所谓旧的教育体系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任何一个所谓好的教材也会有它的不足。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才是最为合理的。

旧的教学体系,也确实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知识,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优于国外基础教育的一个方面。对于新课标新教材的调整,如果处理不好,也会产生淡化基础知识传授的问题,因为从课型和时间的分配上学生的基础训练时间减少了,这需要我们教师合理吸收,继承传统美术教学中好的作法,因材施教。另外,我国现行的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从城市到乡村、从内地到边区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大班化的模式一时还无法改变,这也为新课标的实施增加了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因地制宜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就显得极为重要。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对策

1.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应适当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情境,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当运用游戏于课堂教学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遨游太空》一课中,笔者先作这样的引导:你们喜欢动画片中的外星人吗?然后找几名同学戴着动画片中外星人的头饰出场,把自己想象成在太空中,乘着自己喜欢的飞船在飞来飞去。学生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展开了生动的想象,仿佛已经置身于太空的游乐之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或做或画,把自己心里所想表现出来,效果很不错。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小学生富于想象的天性,要用儿童特有的语言,毫无保留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尽管每个人最后得出的结果不同,但只要是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予肯定的鼓励,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我手画我心。

正是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使小学生的作品多姿多样。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在通过观察、记忆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没有大量观察、记忆的积累,就谈不上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学生对原有的事物加工改造形成的产物。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象力,尊重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能力。他们的想象画是不求科学的“真”只求感受的“真”,并不以“像”为标准。创造力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它是在观察与想象之后的灵感状态。以形象思维为引线,在生动有趣的作画中牵动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动作思维、灵感思维的自由发展,引导小学生进行某些相似的改进、相似的综合而后创造,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引领小学生走进自由自在的艺术天地和理想彼岸。

培养创造力的土壤是深入生活。生活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事多留心,多联想。创造力的来源是心灵,学会运用自己那颗美妙智慧的心,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闪光。培养孩子灵活机动而不死板,善于联想而不僵化。例如,提供给学生手套的形状,让他们根据手套的外形,用填添的方式,在手套上增加一些东西,使它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如树、楼房,表现出孩子想象的求异和创造的新意。美术课教学以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根本出发点,鼓励他们敞开理想的心扉,展开理想的翅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点燃他们的创造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潜在探索欲、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动力,使其创造力不断发展。

3.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一下就形成的,需要我们去培养。绘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丰富的艺术修养。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凭借教材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绘画基础,知识技能与陶冶美好心灵同步发展呢?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激发学生去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艺术文明,用审美的眼光去感受和欣赏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为我们的祖先骄傲和自豪。教育德为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把明理寓于美的形式中,借助美育的形式,来提高德育的质量,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笔者在教学中曾做一番尝试,就是把美术课与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在描绘祖国美丽的河山,家乡的名胜古迹„„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育。

4.运用鼓励性的评价,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不论是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还是面对学生的美术作品,都应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让学生感到获得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更富有创作勇气和热情。即使学生的创作与现实不符,也不要急于批评,要耐心地了解学生的创作意图。在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时,要站在学生的观点上去认识、了解他们的作品,让他们更好地进行创造。另外,及时给学生鼓励性评价,可以巩固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使学生的美术兴趣在情感中凝聚起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要给予及时而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和鼓舞,建立自信心。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去教学,让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进行讲解、示范、提示,并且要加强课堂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多方位、多侧面接受艺术熏陶,得到艺术享受,提高艺术水平。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开放式教学的尝试和探讨

一、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法因素,精心制定教学目标,设计美的活动。

充分利用中小学美术教材中的学法因素,为学生提供思维的起点,优化思维的过程,沟通知识与技法的联系,促进求异思维的发展。为了让学生的美术作品富有灵性,教师要在明确学科教材定位的基础上,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利用各科之间知识的相互沟通联系的方式将知识渗透和转换,让学生产生对美的新知和思考。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知觉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的开放性要求,教学前教师必须制定好教学目标,编制好教学程序,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巧妙设问、鼓励质疑,将教学的命题宽大化,让学生不断拓宽命题的思路,并能根据体验,将自己喜欢的事物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命题内容,采用讲故事、听音乐、看图像等方法进行想象添画、优化编排、文字配画、诗词配画等不同主题和不同篇幅的综合训练。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创作美术习作的生活理念,强化以发展学生为主目标,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开放式的方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集体的氛围中,消除了想象创新的心里顾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学习的过程,并给自己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通过师生间的共同合作,彼此交流,不断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同学们的创新想象,让每个孩子都觉得集体的智慧胜于个人,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诚合作的好品德。教师要培养孩子发现美的眼睛,要善于引导孩子们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就要从观察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事,这样才能够不断地丰富和积累视觉形象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充满个性化的作品来。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第一册《我的新朋友》时,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根据写生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开放的氛围中采用动与静、帮与扶、导与学等教学手段来具体实施人物的观察和写生。为了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就要让孩子在美术实践活动中直接接触美的事物,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让视听感觉丰富起来,在耳濡目染中进入美的世界。教学时教师首先教给学生以人物写生时的观察要点和写生步骤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同学的脸型、发型、等面貌特征和服饰特点时,要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的反复观察。在细节的表达或表现上上尤其强调学生对人物特征、表情和性格上的把握。接着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伙伴进行组合式的观察写生练习,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仔细观察到对方同学。通过这种开放式的人物写生活动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和想象的能力,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和美好情感,使教与学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二、不断强化知识技能的基础训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领悟美的真谛。

儿童画的美是由儿童身心特征和儿童独特的审美情绪所决定的,一幅好的儿童画是儿童自我情感在绘画上的自由表达。而要想表达就必须先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和绘画工具的合理运用。可以说儿童的创造想象必须和绘画的基本技巧紧密结合,才能使“想象”插上腾飞的翅膀。因此,单纯启发学生领悟和鼓励大胆想象、自由发挥等是永远不够的,还必须教给学生绘画的方法和技巧,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也只有在掌握和动用绘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引导他们如何灵活的画面组合,以提高美的表现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自己眼中的世界变成自己心中的世界,并能用线条和色彩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灵活多变地表现出来的。开放式教学就是要让课堂具有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更多的创造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已拥有自由的选择、探索和领悟的权利。

教师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善于引导和合理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和观察事物的变化规律和趋势,才能让他们自由地将个性化的艺术创造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儿童画的艺术美要求我们的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僵化”走向“灵活”。走出美术教学的误区才能走进儿童心灵深处的美好世界。美术老师要理解儿童画的“创造”就必须首先理解儿童世界天真活泼、自由浪漫和奇思妙想的“无拘无束”,这才是儿童画既可爱又可贵的美妙境界。让学生学会自评和互评,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标新立异、好中求新、优中求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出更多的与众不同的具有个性化的艺术作品来。正如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论》中所说:“要让每一个孩子生活在美的世界里,使他没有美就不能够生活,使世界的美能够创造出他自身的美”。如在教学中学美术第三册《校园里的花》这一课时,教师可运用实验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了解植物枝叶生长的结构,及各种叶片和花瓣的形状特征,体验一下徒手画用线条来描绘各种植物的乐趣,拿起画笔示范是最让学生喜欢的。学生看到老师的示范可以从中学习到教师的作画全过程,更学习到教师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表现事物的技巧。随后学生有时专注于写生、有时与同学间交流对比花的不同画法、不时流露出喜悦的表情,教师从中进行巡视与个别指导,并加以肯定,有好的作品还向其他学生予以示范,特别是给予基础较差的学生以积极而又效的引导。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徒手画各种植物已跃然纸上。虽然有的学的作业歪歪扭扭、比例失调,但学生们还是有了自我成功的体验。与此同时在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价时,要使美术的课堂教学要有延伸性。给学生的自我发展留有余地和空间,必须关注学生美术习作的创作形式和个性化的特点。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作品的标准,采用激励的方式鼓励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化表达。切莫用成人化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作品。

三、合理运用直观生动的电教手段,积极开阔学生眼界,激发美的灵感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儿童用颜色、形状、形象思维的”。因此运用和借助直观性的电教手段会更容易巩固地学习一切。客观事物的形、色、声多种剌激同时作用于幼儿的视觉、听觉、器官可以引发儿童极大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求知欲强,尤其在直观思维方面十分活跃。家乡的风土人情和花草树木已满足不了他们对新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而多媒体的运用给他们展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祖国各地的奇由秀水和风光物大象一块块磁石吸引着他们好奇的双眼,合理地运用电教化手段,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符合儿童身心的特点,是一种融知识性、趣味性、直观性的有效教育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开放式教学对教师和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课件要求。巧妙合理的教学构思,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又细致地分解和归纳,使教与学之间更加合理。所观察到的事物有了从“点 ”到“线”的深刻认识,最终形成对所观察事物“面”的认识。电教化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动,可以像认识自已周围事物一样去认识平时无法想象的画面,感受平时感受不到的事物。合理运用直观生动的电教手段是实现小学美术开放式教学和创新性的培养的有效方式之一,对于开阔学生眼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效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第一册《鱼儿游游》时,教师就可以运用电教化的教学手段,将海底神奇的美展示在孩子们的面前。当老师把色彩斑斓的鱼类世界进行切换、捕捉、特写、定格时学生就会被美丽的画面深深吸引,此时教师要用语言的引导孩子们认真观察,贝壳、珊湖、水草„„等每一处细节,并用简笔画的方式将鱼的不同造型特点用各种图形概括出来,渐渐地神秘而多彩的海底世界在学生的眼前一览无遗。学生有了造型的基础就有了尝试学习的冲动。此时学生的绘画兴趣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此时是学生作画的最佳时机。让学生在在亲切自然的音乐声中完成美术作品的创作是令人愉快的事。学生在轻快浪漫、其乐融融的情境之中完成了对整个画面的描绘想象和理解就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思维的“点”、“线”与 “面”的沟通和连接。展示环节中孩子们不仅描给出了各种千奇百怪的海洋鱼类生物,而且让个性化的想象和丰富“童趣”充满了创新的意味。

四、培养学生艺术审美的鉴赏能力,充分发挥美育功能,体验美的追求。

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是将形象传递给眼睛,用心去感受形象和领悟形象的真正含义。在审美教学中要提高自身的绘画能力,必须学会欣赏美。这不仅因为欣赏可以开拓限界、扩展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境界,而且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都具有现实的意义。将小学美术欣赏中的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也能从中理解和感受美术作品的 审美价值。提高审美水平,准确表达个体对美的感受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联系生活,逐步形成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以形成个性化的艺术品味,从而最终认识和爱惜人类由文化生活,对所接触的环境、生活作出感性和理性化的思考和回应,在与生活的全面接触中了解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中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提高欣赏能力。实现开放式教学和创新性的培养就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首位,把国际主义、爱国自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以及优秀的民族精神作为欣赏的主要内容。坚持从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着眼,结合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的规律,重视儿童兴趣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以体现 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自立地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坚持创造性是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要给于学生较多的审美选择以及思考、分辩、观察的机会;坚持富有趣味性的师生双向交流式的开放性探讨,以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人性化审美方式,完成审美情感的升华。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最受尊敬的人》时,导入环节教师首先启发学生回忆学校举行的升旗仪式以及电视节目中的升旗场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配合电脑课件播放有关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的赛场上获得冠军,奏响国歌为国争光的情境以提升学生尝试作画的心理水平。启发环节通过观察不同劳动者的图片资料,并能对其外貌特征进行描述。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谁是最尊敬的人?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敬之情。接着欣赏几幅不同风格的肖像作品。让学生尝试创作前教师可预先画几幅不同风格人物简笔画造型和服装让学生参考,作画时根据要求完整地画出人物的基本轮廓,接着重点进行人物头部、手部、服装的细节刻画。初稿完成后要求学生认真填色,并提醒学生注意表现画面的主次关系,为了使画面更加生动自然,可以在人物的后面添加花丛、景物等以烘托人物画面。最后完成整幅画面。

五、努力提高教师创新的综合能力,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学会美的创造。

喜爱和好奇是审美产生的原动力。没有喜爱好奇审美就没有发生的开端。喜爱具有形、色、声、情的特点。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能否得到满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实践证明教师的创造性与儿童的创造性是紧密相联的。也只有创造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当具备有创新的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就源于教师自觉地获取和吸收相关的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晓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教研能力,以形成教师教育教学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教师要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路人,就必须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教学中得到积积灵活地运用。自信是创新的动力,也是学生方向成功的关键,但儿童的自信以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好奇好动,对新事物尤为兴趣。对学生的赞美和鼓励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自信心,教师要给学生品尝最初的成功乐趣和美的体验,这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一个健康、愉悦的创新乐园,多给学生学习和尝试的机会,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宽容和鼓励。虽然有时学生画的并不太好,但他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更有 乐于探索,勇于挑战的精神,我们应当多加赞赏、鼓励和引导,这种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的体验将始终伴随着他今后迈向成功。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是提倡新教育的代表,他在《儿童教育中》这样写到:“像所有别的人一样,儿童有自己的人格,自身具有创造精神的美和尊严。这种美和尊严是永远不能磨灭的,所以他的纯洁而又非常敏感的心灵需要我们最审慎的爱护”。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家乡的塔和桥》时,教师可采用直观教学法了解家乡桥和塔的造型特点。利用教学挂图、影视图片、实物模型、绘画作品等展示《安济桥》、河北赵县(隋代)、《崇圣寺三塔》云南大理(唐代)、《玉带桥》(现代)古元,让学生了解桥的历史,感受桥的美学和实用价值。接着用投影仪将《集美大桥》、《海沧大桥》、《五缘弯大桥》等厦门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放映出来,让学生通过结构和造型的对比感受大桥的现代美,同时用语言来引导学生欣赏和认识桥与环境组合成是的自然和谐的美,体会现代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的观察和创想未来桥梁的绘画和设计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讨论中引导孩子们说说自己家乡的桥和塔。教师用演示法勾画这些桥的基本造型和景物的线描供学生参考,并结合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景和建设成就,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教育。在指导学生尝试创作时,鼓励和引导学生观察和联想以逐步完成作画的过程。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开放式教学,呼唤教师更多关注学生、关注课堂,作为一线的美术教师应不断加强课堂教改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开展积极的、开放的,又有针对性和驱动力的课堂。课堂教学手段的优化和组合,让美术课向着人文化、综合化、审美化、愉悦化的方向发展,使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规范,也使美术教学更具有基础性、创新性、独特性和实效性。促使人的个性化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才能充分体现美术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构新课程下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用以规范教师的组织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功能。

本次课程改革,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考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新课程标准将创作活动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形成创意,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以外化行为为主是上述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而区别则是一个更注重自由性,一个更注重功能性。“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能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由于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同,美术课堂教学有多种类型。不同的学习领域有不同的结构,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就有所不同。因此,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也应有所不同。本文就以上四个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应用,做如下探讨。

(一)“欣赏·评述”课

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美术课上适当运用背景音乐烘托气氛、设置情境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该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情境陶冶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快而扎实地掌握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由于无意识注意和情感活动的参与,学生不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有利于大容量、长时间地进行教学活动。这种模式能够拓展和深化教学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

“欣赏·评述”课的基本结构程序是:创设情境──引导感受──审美导引──综合评述。欣赏课包括美术欣赏、美术常识等。通过对美术作品、美术常识的介绍与欣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认识美,了解“美”的文化知识,是一种以审美为主的教学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此类课,一般是应以教师讲述与启发相结合,引导学生欣赏、议论、引发问题,帮助解决问题等方式进行审美导向的教学。

视觉感受能力是欣赏活动着力培养的能力之一。这里所说的感受,首先是指对美的感受,学生应该具有一双能够审美的眼睛。经过欣赏活动之后,学生的眼光在以上几个方面会变得更加敏锐。同时,在欣赏活动中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样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学生要确切地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就必须有较好的语言能力。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密不可分,一方面一个人的艺术感受能力弱,他就不可能选择恰当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他有了艺术感受之后,再通过恰当的词汇表达出来,感受就会得到强化。所以,语言能力也能从另一方面体现一个人艺术素质的高低。

欣赏课上不能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教师应当在不断的学习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敢于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能从多角度学习欣赏一件作品,使自己和学生们更灵活、更富有创造性。

(二)“设计·应用”课

工艺设计课,内容繁多,形式多样。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工艺美术有关门类的基本原理、法则、基本构成方式和制作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懂得基本造型和制作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操作性很强。授课时,教师应运用精练的语言,结合欣赏来讲述概念、原理、法则,直观演示方法,引导设计思维,指导操作。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

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进行参与性的练习而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示范模仿是人们形成行为技能最直接、最形象、最经济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人们的行为结果立即得到反馈,使正确的动作不断得到强化,错误的动作不断得到纠正,短时间内便可以大大提高行为质量。其基本程序是:定向──参与性训练──自主练习──迁移。

示范模仿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内化所学的知识。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手脑并用,行为质量可以及时得到反馈,效果较好,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注意观察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相互帮助、遵守纪律、加强自主性等品质和观念。学生对行为技能的掌握,常常会打破常规分布,许多原来学习成绩较突出的学生,在掌握行为技能时,往往会失去他们的优势,教师应注意对这类学生在行为和心理两个方面的调适。那些在掌握行为技能方面有突出优势的学生,虽然他们以往的学习成绩可能不理想,但教师应引导他们勇于用自身的优势去帮助其他同学,求得一同提高。教师还应以此为契机。实现这些学生的兴趣向其他教学活动迁移,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三)“造型·表现”课(技法知识综合课、练习课)技能训练课,包括创作、写生、临摹、手工制作等。主要是在教师讲完新教材后,为巩固知识、技能、技巧所安排的用整节课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强化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应用。此类课,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作业练习来获得技能、技巧。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造型艺术的形式特点和基本表现方法。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研究和表现客观物象的形态、结构、比例、明暗、色彩、立体、空间等。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发展智力、培养多种能力的过程。既有基础知识的传授,又有技能、技巧的训练,一节课中需完成多种任务。此类课,教师一般应通过欣赏、启发、讲解来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运用引导分析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认识和表现物象的能力。示范讲解方法,指导训练技能、技巧,实践性、操作性强。其基本结构程序是:直观感受──综合分析──示范讲解──师生合作──指导训练。

创作课,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反映自己的感受或间接感受到的东西,通过某种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进行艺术创造的体验。是培养学生记忆、想象、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检测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式。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鼓舞学生的信心,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造。

(四)“综合·探索”课

在美术课堂“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应用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由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强调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所以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要求美术教师改变单纯美术分科教学的习惯,在设计这一领域教学方案时,应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

第二,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研讨和探索。由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研讨和探索为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美术或与美术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围绕自己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进行活动策划,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适用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探新求知、概括归纳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师生是一种协作的关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获得新知,使学生学会学习,积极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等思维过程,并掌握一定的认知策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对引导目标的有用性、趣味性、科学性还是对引导途径的艺术性,均有较高的要求。师生情感的融合程度,决定着引导过程的状态特征和结果,因此,应该建立团结、合作和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精深程度,是教师在整个教学模式运行过程中能否起主导作用的关键。这种模式运用成功的关键则在于教师恰当的引导,它的主导功能应该是启迪智慧、拓展视野和引发思路。

使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其目的在于不断地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和如何进行信息加工,如上网搜索、查阅书籍等,对提出的假设如何推理和验证。这种模式的选用,还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以满足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类传授知识和掌握知识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具有的特征,也是新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新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它是指在美术学习的各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结合的活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其他学科中有益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如计算机、网络、音乐、语文诗词等,加强学习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学习,让我更加明确地认识到,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1、满足高中学生的审美需要,促进形成多元文化审美观念,进过不断地思考与学习领悟,就会感悟到什么是艺术中的真善美,什么是非艺术中的假恶丑,就会逐渐提高感受美、理解没、创造美得能力,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审美观。

2.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高中学生的精神境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是通过多美术作品的感受、认识、评价、甄别和判断,帮助学生获得审美享受,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人生观,在开发学生心智、潜能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3,开阔高中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大高中学生的知识领域。学生在不断深入观察与理解美术作品的鉴赏活动中,通过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丰富的世界美术优秀作品,裂解艺术家心中的世界,从中提高自身对世界和人类的认知能力,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能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产生生活的共鸣和感受并获得一种全新的洞察力,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人格等各五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4.引导高中学生的娱情怡神,增强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美术尖声能力是美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鉴赏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美术语言,艺术形式美得一般法则以及美术术语,掌握“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的基本鉴赏方法;同时,要让学生能在”文化情境”中,理解人类不同文化艺术形态和价值,培养学生开放的具有包容性的多元化审美观念,因此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模块的开设,对努力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文明合格的下一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运用多媒体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已进入了全面实验阶段。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中去实现、去完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而多媒体在辅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教学模式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值得探讨。

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人们认识事物最先都是通过直观体验,多媒体正好顺应了这个认识规律。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方式上,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改变了以前老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教学方式。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同时,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按我的理解,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自发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自动投入到学习任务当中(这种投入包括情感投入),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作出相应的调适,并能获得良好的高品质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上的满足体验。

多媒体能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投入到自主积极的学习当中去。尤其是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正确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生动形象,激发兴趣

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认识到学习任务的意义时,他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由于其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在教学中大展身手,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如:《建筑艺术欣赏》一课,欣赏各地古今建筑并了解其特点是必要的一环,但书上图片不多,又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挂图,欣赏实景更是不可能,这时候多媒体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我将各处搜来的图片扫描进电脑,并精心分类。上课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的伴随下,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然后,我点出用电脑制作的对比图,清楚的展示了生动别致的江南建筑美,大气古朴的北方建筑美,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再在个别的细节上,比如故宫汉白玉的石阶上的浮雕、天井上的图案等进行放大和特写,学生再也不是坐着听和看了,他们忍不住站起来想看的更清楚,迫不及待地举手想要跟老师问清楚,小声地和同学讨论起来。这种学习是高效的、自主的。

打破局限,激活创造思维

有的家长跟我反映,说孩子以前的画特别“有意思”,天马行空,想象奇特,可是入了学(或幼儿园)以后,反而越来越胆小,一下笔就是小鸟、房子、太阳,造型都一样。其实这是因为孩子在这个时期的模仿性很强,加上老师示范的影响,他们会产生惰性和惯性。实际上在他的记忆中,他对这些东西的认识并不仅限于此。为了解放他们的思维,在《海底世界》中我设计了这么一个课件:将搜集的海底的录像带剪辑加工,通过控制操作面版,给学生展现出神奇真实的海底世界。有时呈现全景,有时将贝壳定格,有时将有特征的鱼放大,有时又反复播放鱼群游动,还让潜水员、潜艇等来了局部特写,让学生不断地观察讨论。学生心中固有的形象立刻被崭新的视觉概念所替代。画出了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有的学生还画出了海底的龙宫,自己则开着漂亮的潜水艇去探险。在讨论和创作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非常兴奋和积极的状态,争着和老师、同学讨论。有个学生刚想出一个情节,特得意,但在跟同桌讨论之后,马上又推翻了,重又进行新的补充和翻新。在上述的状态下的学习就是一种高品质的自主学习了。如果没有多媒体的加入,很难想象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3、改变授受局面,增强学生参与性

一般来讲,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参与的活动,才会发展为自主学习。如在《有趣的面部表情》一课中,学生一看书上的漫画人物,都说太难,不会画。如果这时候要他们去创作,那就是一种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学生的热情、灵感都处于沉寂状态。我先用设计了一个贴五官的游戏,把眼睛嘴巴简化成弧形的小段,让学生自己上台来操纵鼠标,变化它们的方向角度就能拼出各种表情。拼出一种表情,我就点出相应的漫画人物,都是他们最喜爱的形象比如柯南、樱桃小丸子,配出笑声哭声等。学生都跃跃欲试,在作画的时候还互相做表情观察,效果很好。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他们对学习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积极的参与进去,又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必定能事半功倍。

4、降低教学难度,增强自信

多媒体恰如其分的声、形结合,常常能把学生带入美的氛围,多媒体在教学上大大强化了美术教学的视听效果,减少了教学的难度,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产生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激发出创造力。,而且能接省教学时间,实现精讲多练,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剪对称纹样》一课,应向学生说清设计时要避免的几个错误,我点击鼠标,出示一种错误的设计法,让学生讨论错在哪,如果这样剪,会怎样。并依次出示用此种设计法剪出来的错误图样,学生看了以后,很快掌握了方法。还有一些常见的方法比如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多媒体的应用使原来较难讲清的问题变得简单,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信心,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自然好。

二,明确主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1、促使教师改变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客体的观念根深蒂固。新课程的改

革要求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引入CAI之后,教师更多的处于协助者和合作者的地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行使主人的权力,与学生一起去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确认。

在实际的教学中,电脑能取代老师的许多工作,比如在欣赏建筑、雕塑作品时,没有实物就只能靠老师口述;上制作扎染时老师只能演示一两种方法或其中的一两步操作,既费时费力,还不能介绍的全面具体。这些问题现在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解决,这样老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考虑如何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如何进行激发、引导、启迪、组织、交往、评价的环节,而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余地空间更大,从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变为自觉主动学习探究的“主体”,变机械学习、他主学习变为意义学习、自主学习。老师不得不改变以前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来应对新课程新设施下的教学。

促使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长久以来,老师都是高高在上的,在学生面前,老师永远都是 管理者、领导者、指挥者,学生是被管的对象,在这种气氛下师生关系紧张,学生置疑都不敢,哪里还能提创造呢。而在运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象一个组织者,引领者和主持人。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引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组织课堂,帮助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就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

三、改变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

1、改变传授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小组媒体教学法、微型教学法)、个别化教学和网络教学(交互式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并举的局面。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进行一题多解,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一课的作业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等。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吃的饱”、“吃的好”。

改变作业模式

美术课的作业形式似乎没有什么可置疑的,那就是在纸上画——水彩笔、铅笔、颜料、毛笔墨汁,以及做——剪纸、泥塑、扎染等等。然而学生的智商和对科学技术的灵敏度都在提高,多媒体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比如我曾看过一节多媒体与美术结合的课,五年级的《绘画日记》。学生从素材库或网上搜集了各种图片甚至声音、配乐,插入自己用软件编辑的“日记”中,用FLASH、PHOTOSHOP绘图,这样一本有声有色的“日记”令人不禁感叹学生的创造力和多媒体的神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形式,不会因为画不好而丧失信心,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可见,充分利用多媒体能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得到最充分的教育。

综上所述,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使美术课堂教学更快地与新课程改革同行,教师要充分、正确地利用多媒体,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相信每个学生都能画出最美丽最生动的画卷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学

一、传统观念影响下的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美术课在普通学校中地位的弱化,除了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外,还与人们普遍对美术学科缺乏认识不无关系。人们一般认为,美术课就是教会学生一定的绘画等美术技能,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这是偏颇的认识,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美术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普遍重视不够,教学设备投人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简单,重技法轻素养;美术课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表面上丰富多彩,实质上空虚苍白,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新课程理念下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再认识

学习是快乐的,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更是快乐的。曲折的线条,跳跃灵动的点,变化无穷五彩缤纷的色彩,让孩子随心所欲地自由挥洒,或是鲜花草原,或是飞机大炮,或是超人、奥特曼,或是美丽的家园校园。孩子是天生的创意大师,即使是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也曾从孩子的绘画作品中参悟创作的灵感。

小学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儿童由于性格天真活泼,有着最直接的感受能力,他们的作品无拘无束、任意驰骋,没有成人式的思维模式,全然是他们自己充满活力的感性体验。虽然他们的作品会有许多“出人意料”或“不真实”的“错误”。但是这些“美丽的错误”却让我们为之心动,孩子们的才能是如此让人惊叹。传统的美术教学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灵动的才华的发挥,《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三、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教学应采取的措施和思路 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的指导下,为充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改变当前美术课教学的薄弱势头,我对美术教学所采用的策略提出以下几点探微。1.“蹲下来看孩子”

“蹲下来看孩子”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的口头禅。其实怎样蹲、怎样看有很大的区别。首先,要尽量争取把握所教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基本规律,多从他们的视角观察和理解问题,这样才能充分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其次,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处于和他们平等的位置,与他们在宽松、自由、平等、愉悦的气氛中互动、交流,教学相长。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既意味着每位学生都有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不论他们的背景、基础、个性等如何不同,都能通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基本能力和素养,并获得不同的成功,使得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优秀的儿童作品散发着孩子花季般纯真可爱的芬芳。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应极力维护孩子这种天性的充分发挥,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干扰孩子的行为。研究证实,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意志自由地表达和表现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教师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优秀的美术教师会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和个性进行创作和表现。在这种美术教育中,我们在了解学生精神价值的同时也会认识自我,当我们把学生放在首位的同时,也就会尊重他们。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怎样培养?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个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房间,他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只从房间里往外拿东西,总有一大房间会变得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教孩子学习画画,首先应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让孩子学会看,这就如同不断地往房间里装东西。在学生画画时,教师不应催促他快画,或者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意思或已有的概念去画,而应提醒他们时时停一下笔,仔细把所画的事物同自己脑中原有的概念比较一下,让孩子在画的过程中提高比较和求异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鼓励孩子在画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导孩子细心观察,一旦孩子养成了从周围世界的细致观察中扩展自己想象的习惯,他们的想象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更多、更细致地观察周围世界的机会,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又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对更多的事物产生兴趣,强化孩子对学习的渴望。

3.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一个人基本素质能力的最高体现就是创造力。要通过画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教师首先就要把“孩子是否能画一张漂亮的画”、“能否得奖”、“能否成像画家那样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后面,而将“孩子是否敢于画”、“是否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画”、“是否敢于画与众不同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前面。有了这些目标,教师就可以把孩子今天的画同他们过去的画相比,看今天的画是否有了更多的内容、更多的细节和更多的情趣,不难发现这其中闪现着孩子创造力的火花。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辅导孩子画画时,教师应尽可能地鼓励孩子画自己周围一些常见的事物。因为创造力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往往是对一件平常事物的再发现和重新组合。孩子在画周围事物时,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在观察、记忆、分析、理解和再现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补充新奇的内容,这正是孩子创造力最好的锻炼。总之,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美术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更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美术教师更应大胆开拓教学活动,实现美术教学从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寻求优化美术教学的真正出路,使学生得以更生动活泼地发展。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以往改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的改革之所以步履艰难,之所以始终不能跳出传统专业美术教育模式的控制,不能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究其原因就是对学校美术课程和美术教育本身的认识的错误与观念的陈旧。为此,亟待来一次美术教育思想观念的 “ 启蒙运动 ”,使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真正统一到美术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新课标和教材的启用使我们每个美术教师从新的角度重新探索教学。怎样才能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是许多教师思考的问题之一。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善于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思考教学,并运用巧妙的教学艺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融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同时,个性得到发展,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下面几点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淡化学科中心,建设新的课程文化。

传统课程观念突出地表现为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美术课程是以美术学科知识与技能为中心,以自成体系的各美术门类的专业技法授受和训练为美术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正如美术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以来,由于小学美术教学受成人美术教学模式的影响,缺乏创造性、诱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一些美术教师违背儿童绘画自身的规律,往往以造型、比例是否准确的标准来引导学生,至少在挖掘和发挥学生内部机能上下工夫。导致小学高年级学生画面拘谨。一些具有创造思维的学生,由于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渐渐对绘画失去了兴趣。

新美术课程打破了长期以来以美术门类为主线的纯美术学科知识体系,重新建构综合的美术课程的知识结构。从促进学生综合性素质发展出发,“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新美术课程以“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方面的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特别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设置,更强化了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综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特点,充分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新特点,体现了课程是学习者参与的各种自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总和的“课程是活动”的现代课程观。

淡化美术学科中心是本次美术课程改革最突出的一个亮点。这一改革的基本理念已不再是仅仅停留在过去的降低美术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量的要求层面上,而是上升为新的课程观念的高度,立足于全新的课程文化的建设与创造,重新认识美术课程,改革美术课程。如

第四篇: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小学美术作为众多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在教育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新课标下的教学除了要求我们除了更加学习好语数学科外,对艺术学课的教学也让我们越来越觉得具有挑战性,人对周围的客观世界是在不断认识和发展的,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已然不适应现在的教育认知,但是往往意识先于实践,如何深化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这就成为了一个我们具有永久探讨性的话题。

就现目前在实际状况来看,小学美术教育,特别是在文化、艺术资源较为匮乏的农村地区提高人的审美意识对作为一个美术教师来说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一、首先,教师应把明确教学目标放在首要的位置。

只有把教学明确了,那么你才能为你的美术教学进行一系列的教学设设计。同时,你的教学设计应与你所教授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比如说,某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能独立的完成一幅水粉作品,但是对于农村的学生基础较差,平常接触得最多的美术媒介就是铅笔,水彩笔,什么是水粉?学生根本就搞不清楚,那么作为美术教师你在教学设计中就不能一味的简单的要求学生去完成一幅水粉作品。应在教学设计中除了更为细致的把对水粉的特性,还要对基础性的知识多进行过渡讲解以及加强基本功的练习,这样教与学才不会脱节。

二、其次,美术教学应以学生为本。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但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无处不存藏着美,我相信世上没有几个人是对美好的事物能够抗拒的。而对于如何激发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儿童的天性,他们天生会对未知事物是好奇的。因此,我认为我们美术教育中的第一课就应该是带学生去了解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只有自然界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在大自然的熏陶下他们一定会也会不自觉的拿起手中的画笔的。而往往我们传统中的美术教育却很少能或者敢于这样去做。

(二)引导学生进行主观学习。美术除了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外,最主要的还是应该转入到常规的学习中来,美术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有一个系统化的教学过程,而欣赏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不过是学习的第一步,对于美术理论方面的教学同样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但是如何能让枯燥无味变为生动有趣的课堂,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我想就是设疑了。在教学过程中多反问学生几个为什么?例如学习一课中有这样一幅画《格列佛游记》我就会问学生,画家为什么把格列佛画得这样小呀?为什么旁边又会出现这么大的一只脚呢?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去主动思考问题,自觉的寻找答案,最后会发现,哦,原来这是一本童话书中的故事,画家用了夸张的,科幻的手法把人物突显了出来,这样突显了小人国中的格列佛在游历的过程中所经历过的危险,我想他们这样就会这种夸张的手法在今后的美术作品中运用到实处,这样也会把知识点记得更牢。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不按部就班的控制学生的想象力。小学生他们的意识才初步的形成,因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他们有许许多多天马星空的想法,而这种想法往往在过去传统的教育中因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磨灭得消失殆尽,对于新时期的教师怎样能让学生更高的打开起想象的翅膀,第一,不应一开始就用什么色彩构成,或者是点线面去教育学生。学生他们的内心世界本来就是纯净的丰富多彩的,当他们拿出画笔开始绘画后,你会发现什么色彩构成,什么点线面,在他们特有的审美意识下自然的就会形成,他们天生就是个小画家。第二,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不要局限于教师你所学过的知识,让他们自由想象,自由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只起辅助作用,往往你会觉得学生会是你的老师。

(四)鼓励小组间的团结、创新、协作并及时的做出评价。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良好的小组合作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鼓励他们多进行小组合作,大胆的去实践创新,这样每个独具性格的个体就会碰撞出不一样的新鲜火花,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个体的自我学习纠正的过程。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就一定要适时的对学生的这种创新能力和成果进行评价,使其更上一层楼。

因此,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应充分发挥它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以及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等基本理念。

第五篇:美术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美术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内容摘要: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在个性等方面获得和谐的发展,而且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各国目前都在摒弃以往那种对美术教育狭隘偏颇的、功利性的理解,认识到美术教育可以建构人的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能力。它决不囿于培养几个美术家或创造几件伟大的艺术品,它的最终目的是造就个性完美的人,以及由此产生的整个社会的稳定、协调和进步。

关键词:美术教育 新课改

教育发展

通过学习了几位老师的美术公开课。我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征——新颖而独特。从多方面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体现了美术基础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新时代美术课同时展示了新形势下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风采,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一味求新、求趣。课上的五彩缤纷,形式多样,课堂气氛特别热烈。但教学目的却不太明确,不能实现即定的教学目标,一句话,学生学得轻松,所得甚微。我认为这些问题制约了“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而且因其隐藏在师生共同创造的欢快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所以更值得我们关注。我们很多老师也会有同样的困惑:这样上美术课是不是有些过了,这样老师备课是不是也太辛苦了?感觉像语文课了……对于这些我感受颇深,由此我从教学目的、现代化手段的运用等几方面,谈谈本人的心得和思考。问题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美术教学活动是一个美术素养的内化过程,它最能凸现教育者的智慧和创造性,教学目的细化下的教学目标和登山者的登山意图颇为相似,如何最优化,省时省力的带领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是每一个教师必须且经常思考的问题。就美术教学而言,有其独特的学科性,教学的过程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广大美术教师正尝试着从美术学科的认知、技能、情感等各方面“独辟路径”,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身份在课堂中发挥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自由的向着美术教学目标迈进。

然而,在实践探索新课改教学模式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在上课时出现了一些偏颇现象不能够很好的把握课堂,可能自身就不是很明确其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由此在课堂中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夸大了新课改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度,教师只是一个附属的观者一样,只是偶尔的指点,夸大了学生的力量而大大的降低了教师的作用,因此就出现了该强调的美术学科知识不讲,对学生认知上的错误不予指正,课堂流程自由散漫,走到哪是哪,没有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尽管一堂课学生都在忙碌,感觉很是热闹。但是下课后问其收获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教师缺乏对其过程进行调控和必要的学法点拨,使孩子没有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多花费了“探究”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教学进程和学习效果,最终自然无法实现即定的教学目标。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决定了美术教学应遵循的规律和原则,决定了教学的模式和基本方法,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各种美术活动应该为教学目的服务,为教学目标服务,应该有助于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了解。只有这样,美术活动才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真正的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服务,成为美术“新课改”过程中创新教学的主旋律。可见,说明我们老师对于新课标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 研究学习掌握的不够好,还需进一步的学习。

问题二 : 看重成功效果,忽略过程体验

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时间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孩子的世界是自己去探索、去发现问题的、他们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这样的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可实际上有的教师在开展绘画教学活动事,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现象一: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教育学生的好机会,但由于课堂的安排,常常忽略了。《快乐时光》一课中,让学生讲经历过的快乐的事。各种各样的趣事,会让同学在倾听别人叙述中分享到快乐,对于培养学生的画德很有益。比如一位学生讲:一次他看见一位孩子掉进臭水沟里,搞得很狼狈,他觉得很快乐。在这里,对学生“真、善、美”的心理引导、认识引导,显然是非常有必要的。老师不能为了下步的技法引导,放弃了思想教育。如果我们只要求儿童画好,而不顾及画德教育,教出来的学生就是画得再好,也离我们教育的目的相差甚远。

现象二:很多时候,因为一堂课的时间关系。如学生正在专心作画,教师按照备课计划,选几幅完成的作品开始讲评,另一部分学生,只好 在教师的强令下停笔,可又有谁在看在听呢?有的烦躁不已,有的意犹未尽......教师在对少部分作品评价并给予表扬的同时,打击了大部分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绘画的热情降低,对自己的作品失去信心。对策:我觉得我们教孩子绘画,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而是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对他们进行心灵的熏陶以及健康人格的塑造。通过画画使孩子的认知、情感等得到健康发展。在每次的绘画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

1、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让孩子自始至终潇洒自如地作画,寻找灵感,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表现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达到教学的目的。

2、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恰如其分地进行鼓励和表扬。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独特,教师要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重视他们的创作体验,教师要与他们一起感受作画的乐趣。

3、评价时面向个体,多层次、多角度进行。一幅儿童画,就是一个小心灵的展现。现实生活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留下许多美好的印象,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使他们获得了大人们所体验不到的生活情趣,他们的画也因此而透露出一股天真浪漫的稚气。因此需要多样的评价方式,比如看学生的作品是否有自己的儿童情趣,想象力是否丰富,作品是否给人以美感等等。问题三:现代化教学手段正确使用问题

现在的小学都有相应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肯定的说,运用多媒体教学大大丰富了美术课堂教学,提高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给基础美术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是实现“新课改”的重要手段。巧妙的运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大,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新的保障。但是现在好些老师一提到多媒体教学就有很多的抱怨,其也有很大副作用,只是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好这个度,一上公开课就大量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没有多媒体教学似乎这就不是一堂好课,我觉得这种思想需要转变,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要会用,要正确的用。同样不需要用的就不能用。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门技术,需要我们广大美术老师专研和探索。

经过多次实践和交流,我发现了应用多媒体教学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如:

(1)、运用“多媒体”教学似乎成为部分美术教师实施“新课改”的唯一手段。

教师一味地在教学手段上标新立异,没有深思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是否促进了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有些教师展示新课改理念的公开课时,似乎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就不能上课。教育的现代化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手段上,更主要的体现在教育理念上。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何从谈教育的现代化?

(2)、“多媒体”带来的大量的知识信息量,冲淡和淹没了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美术教学同样应该有建立在教学目标基础上的教学重点和教学 难点,多媒体的运用使大量的学科知识更易展示,是实现课堂目标的一种保障。然而多媒体的运用也是一柄双刃剑。如果媒体带来的太大知识量或教师对大量的知识信息不加归纳、筛选、整理直接抛给学生,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就会有问题,出现信息采纳的偏移,最终使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被忽略。

(3)、“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师在课堂上的声音越发减少。

"新课标”强调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双向交流,主张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一种互动,从教育科学的角度出发,教师是学生通往知识的一座桥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动作、语言(甚至语调)都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以为有了多媒体,就实现了新课改。教师成为普通的放映员。课堂教学中缺少了老师的讲解和指导,教学任务的完成是难以想象的,这就削弱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没有观念的更新,就没有创新的行动。美术学习要创新,必须转变旧的传统观念,建立新的现代学习观。综上所述,我们在参与新课改时,要正确定位新课改的内涵,切实研究实施新课改的有效途径,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方法,先实现自身的教育现代化,从而培养出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全新的合格人才。课改教材是适应现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课改使师生关系处在平等的地位,使我们在审美观念上有更进一步的升华!

下载美术论文课程改革下的美术课堂教学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术论文课程改革下的美术课堂教学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多媒体下的美术课堂教学

    多媒体下的美术课堂教学 [摘要]随着现代多媒体教育改革的实施、信息化社会的日渐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正呈“星火燎原”之势......

    高中美术论文 浅谈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艺术

    浅谈高中美术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艺术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要求:“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所有学习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主选修。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每一学习内容及其学习方法,并尊......

    小学美术论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之我见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之我见 [摘要]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是一项公民素质教育。新教材的改革过程中,冲击了原有的传统教学,促进了教学改革,更加激发了学生热爱美术这门学科。建立与新......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改革反思》(精选5篇)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改革反思 东辰一小李虹霞 我从事美术教学已经有十六年时间,从懵懂到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段深入,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到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

    改革美术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改革美术课堂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美术素质 美术课堂教学是一项综合素质教育。经过有效的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开发创造......

    美术校本课程教学论文

    走进我的校本实践课堂——关于校本教研的课堂小实践与反思摘要:美术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在开足开齐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充分结合本校、本地资源......

    课堂教学课程改革(范文大全)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近几年,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农村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课程理念已经被绝大部分数学教师所认同、接受,并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实施. 但......

    农村小学美术课程改革(五篇范文)

    农村小学美术课程改革 自推进素质教育以来,党和国家更加大了对教育改革的力度。从 2001 年 9 月开始,小学一年级正式实施新课程标准,采用配套的新教材。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