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美术教学研究

时间:2019-05-12 22:24: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美术教学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美术教学研究》。

第一篇: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美术教学研究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美术教学研究

摘 要:美术是九年义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教学不是要培养出伟大的画家,而是要通过美术教学,在初级阶段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并用这种独特的审美情感去审视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美的存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的时代里,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使美术教学成为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潜在指导意义的课程。面对现今学生比较发散、活跃的思维现状,美术教师应该多角度审视学生的美术作品,更关注学生心灵的变化和成长,使美术教育成为文化教育的重要补充。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美术教学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传统教育中对美术教育的偏见以及美术教育中的弊端,要将美术教育的重点进行调整,重塑美术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美术教育的重点不是培养专业的美术人才,而是更具普遍性、广泛性、开放性的惠及全体初中生的课程。学生在美术教育中应该获得更多思考、想象的机会,并用语言、文字之外的绘画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情感、感悟,达到锻炼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的教学目的。美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情商和审美能力,特别是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引导学生建立审美情感

传统的美术教育一般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特长,为想从事美术专业的学生提供一种基础教育,而普通的学生一般忽略美术学习,更注重文化课的学习,以应对升学考试。另外,教师也不重视对普通非艺术学生的美术教育,这使初中的美术教育几乎形同虚设。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下,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下,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美术教育才是符合时代历史潮流和现实教学需要的。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高等专业人才,而是引导学生建立一种审美情感,生出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例如,在美术教学中,学生会欣赏一些世界名画,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可谓是永恒的经典。学生不是要临摹画作,而是心怀敬畏,以一种审美视角来体味画作本身的美,以及画作背后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对时代变革的一种态度。画作的色调,明暗过渡自然和谐,体现出画家精湛的绘画技巧,特别是对画家内心世界的剖析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欣赏美、创造美,更能获得许多心灵、情感的交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健康的发展。美术教学是引导学生建立审美情感的尚佳途径。

二、创新教学模式

现代的初中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育不应该再是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但是学习的主体,也应该是发现问题的主体,还应该是创造问题的主体。现代教育中,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依据初中学生的这种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教学模式的尝试,以促进学生身心更健康的发展和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推进。例如,在欣赏画作《静物》时,霍达按照科学而精确的结构与透视规律,借助细腻丰富的色调转换,塑造出质感强烈、若可触摸的、逼真的静物形象。在欣赏画作时,学生看到的还是平面的图画,教师可以对应画作找到相似的静物,按照画作呈现出的角度和光线将静物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可以进行对比观察,更直观、更具触动性地领略画家独到的画功。美术不仅是理论和创作,更重要的是观察,通过观察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缜密,使学生能够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地思考问题,感知生活。创新教学模式是对学生和美术教育事业都有积极意义的教学实践

活动。

成长于新时代的初中学生,其接受更多元、更开放、更新鲜的元素。在初中生的思想中,有许多具有先见性、创新性的元素需要表达和表现。但是一些长期工作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美术教师还依然秉持着传统观念,依据传统的理论来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

每个学生都有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思想情感的权利,所以教师应该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和兴趣进行教育教学。绘画技巧的熟练程度是评价学生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但是作品中表达出的情绪、情感是否充分、明确,也应该成为评价画作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多角度分析、审视学生的美术作品变得更重要、更必要,学生的艺术能力应该得到更多富于感性的肯定。

新课程改革下,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完善教育体制,改进教育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更多、更高的要求。初中美术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导,使学生更全面、健康地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建立坚实的基础和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清.刍议当前初中美术教学工作中的困境及对策[J].科教导刊:中旬,2011(06).[2]冯雯婧.新课改下教学评价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探析[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08).[3]杨永强.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美术的创新教学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作者单位 重庆市江津第六中学校)

编辑 郭晓云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美术教学方法的改革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美术教学方法的改革

管育好

摘自:《金色年华》

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初中美术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广大美术教师积极投身与美术教学的新课改中。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人心,教师的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地位和教学目标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把由过去的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基本方式,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一言堂”教学,变为师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合作式教学。教师角色由原来的知识权威,变为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帮助者,指导者,合作者。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积极的思考者,探索者和参与者。因此,广大初中美术教师必须改变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以积极的心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新的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备课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得在课前精心设计好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传授途径,要认真研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正确处理好教材与学生的关系,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关系,教材与教学大纲的关系。避免“编教案”、“对教案”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序。这种单一死板的程序所带来的只能是弊大于利的千篇一律的教与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一个“清”字,即教学思路清晰,富有循序渐进。在设题选题过程中突出一个“精”字,即精选精导精炼,使学生过目难忘,听后由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刻理解和把握教材,提高对课程的驾驭能力,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上,充分发掘教材本身的吸引力,通过教学内容的情趣,奥妙、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促进美术教学优质高效。真正发挥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技能、智力、创造等方面的价值。否则,单靠教师的枯燥说教,不仅无法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而且还容易对教师形成依赖性。

再者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启发与诱导式课堂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互动的质量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先知先觉的传授者,学生也不是后知后觉的接受者,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他们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教学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景交融,气氛和谐,进而达到师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个性化,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也能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健全自己的人格。事实上,教学工作应当是一项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师生的双向互动,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这一工作充满了师生的创造性劳动。

美术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应多层次全方位进行,例如:可举行全校性的美术作品展览,包括名家作品和学生作品展览,请有关专家来校讲学,带领学生参观画展,举办学校文化节,现场书画表演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和谐自由地发展,从而达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理解,在探索中创新。
总之,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法及其对应的教学方法,变教会为学会,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同时,给学生创设适宜的人际环境,提供自我发展的舞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

打印本页

宁波市鄞州中学美术学科课程方案

作者:汪纪苗 编辑日期:2006-11-2 19:12:16 点击数:

一、课程目标

美术学科教育是传递美术文化与育人相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具备促进学生的感知力、观察力、表现力的发展以及开发学生思维与创造力等等的多种教育实际功能。在美术教学的具体实施中,要在把握“新课程标准”核心精神的前提下,科学建构教学内容模块的框架体系,同时在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审美个性、审美情感和人文品格的教育培养,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之更为贴合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素质发展的需要。

针对学生培养,是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的。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直觉、想象、思维以及美术的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探索表现技巧;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1、深入学习和理解造型语言,了解美术创作的过程与方法,选用相关材料、技法或现代媒体创造性地进行表现、设计或制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美化生活。

2、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方法,了解和探索美术某一门类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轨迹,获得有关的美术知识,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含义和风格特征;陶冶

1046 情操,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并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3、学会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信息,认识美术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与自然、社会的联系;发展想象力,促进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学会用美术的方式或结合其他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4、学会运用美术展示的知识和方法,有创意地展现美术学习的成果,增强自我表达的意识,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评价他人美术学习的成果;通过以视觉艺术为主的艺术交流,架起与他人思想和情感沟通的桥梁。

二、课程内容介绍

教材内容五大模块系列的关系示意图

1.美术

鉴赏 学习

内容 从美术与自我、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科学、美术与政治、美术与经济、美术与宗教、美术与历史等方面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 鉴赏中外优秀的传统艺术作品、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美术作品。学习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

活动

建议 用美术术语描述以及通过造型、表演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途径收集与美术相关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并运用于鉴赏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坊等,调查、考察美术现象,并写出考察报告。

学习

标准 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运用多种方法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的有关信息。知道中外美术的主要风格、流派,描述中外美术发展的大体脉络。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2.绘画

•雕塑 学习

内容 绘画: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绘画、雕塑作品,用美术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感受和认识形体的明暗、虚实和色彩的冷暖以及空间等现象,通过绘画活动,学习和运用比例、构图、明暗、透视和色彩等知识。雕塑:使用多种工具、材料,体验不同的艺术效果;选择具象或抽象的绘画语言和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经验。

活动

建议 选择学习中国画、素描、水粉画、水彩画、油画、版画及卡通等绘画类别中的某种基本技法、表现形式,并进行创作实践。运用金属、草木、织物、废弃物等自然物、人造物进行综合材料的创作实践。认识雕塑语言、类型和制作方法,选用泥、石膏和木等材料进行创作实践。学习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绘画作品或雕塑作品。

学习

标准 积极参与绘画或雕塑造型活动。恰当地使用绘画或雕塑的术语,以自己的观点评论中外两件以上的绘画作品或雕塑作品。灵活地运用材料,选择适合自己的绘画或雕塑语言和相关技法,创作一件以上的绘画作品或雕塑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多种形式大胆地展示和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绘画作品或雕塑作品作出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处理一个绘画或雕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问题。3.设计

•工艺 学习

内容 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设计、工艺作品,用美术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设计基础、视觉传达设计(标志、招贴画等)、工业造型设计(服装、生活用品等)和环境艺术设计(室内、展示、校园等)中选修一种或数种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印染、编织、刺绣、陶艺、装饰画等门类以及竹木、石、贝壳、金属、塑料和各种废旧物品等材质的工艺制作中选修一种或数种内容。

活动

建议 学习根据实用功能和审美要求进行有创意的构思和设计的方法,感受不同材料的物理特性和美感特性,了解各种工具的功能和正确的使用方法,并进行设计或工艺创作实践。学习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本操作方法,初步认识计算机三维立体设计的基本过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参与综合性设计项目的活动。学习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设计作品或工艺作品。学习

标准 能积极参与设计或工艺活动。恰当地使用设计或工艺的术语,从功能和审美的角度,以自己的观点评论中外两件以上的设计作品或工艺作品。了解设计基础和主要设计类别的常识和基本技法,建立初步的设计意识。灵活选用身边的材料,运用各种工具和加工方法,根据功能和审美的要求,有创意地完成一件以上的设计作品或工艺作品。以多种形式大胆地展示和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设计作品或工艺作品作出评价。在设计与制作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耐心、专注和计划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处理一个设计或工艺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问题。4.书法

•篆刻 学习

内容 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的书法、篆刻作品,学习和了解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用美术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通过观摩、分析和临摹等方法,了解传统的笔法、章法、篆法、刻法等技法及表现形式,并进行实践,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活动

建议 使用不同的毛笔、刻刀等工具以及宣纸、刻石等材料,体验不同的艺术效果。学习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书法、篆刻作品。

学习

标准 积极参与书法或篆刻活动。恰当地使用书法或篆刻的术语,以自己的观点评论古今两件以上的书法作品或篆刻作品。识别三种以上的书体,例如楷书(颜体、柳体、欧体等)、行书、隶书等,或篆刻的风格特征,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轨迹及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初步掌握一种书体的书写规范或篆刻的一般技法,创作两件以上的书法或篆刻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以多种形式大胆地展示和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书法作品或篆刻作品作出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之中,学会处理一个书法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问题。5.现代媒体艺术 学习

内容 摄影、摄像,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用美术及相关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活动

建议 根据某一题材(如风景、人物、花卉等)进行摄影、摄像活动。根据某一主题或社会热点问题编写脚本,并进行拍摄、编辑和加工处理。选用一种或几种计算机软件,如用Photoshop、CorelDRAW、Painter等进行平面绘画创作或设计;用Flash等进行动画设计,或用3Dmax、AutoCAD进行三维立体设计。选用FrontPage、Dreamweaver等软件设计并制作网页,进行传播和交流。配合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要求,拍摄、收集各种素材、资料或案例,并作为研究性学习最终成果的展示。学习用口头、书面等方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电脑绘画与设计。

学习

标准 积极参与现代媒体艺术活动。恰当地使用美术及相关的术语,从观念、创意、制作技巧等方面,以自己的观点评论中外两件以上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了解相关的现代媒体设备和器械的基本特点,并能独立操作现代媒体设备和使用相应软件。发现生活中有意义的题材,并用现代媒体艺术的形式加以记录或表达;充分利用图像资料库和网络资源,有创意地完成两件以上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多种形式大胆地展示和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作出评价。理解现代媒体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其运用于研究性学习的表达和展示之中。

三、教材分析

必修学分的学习教材是以省教育厅选定的教材为基础,我校使用的是由湖南美术出版社与现代美术教育研究所联合编著的新版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这五大模块。良好地上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符合国家教育部对教材的编写与出版的要求。(一)教材五大模块系列的特点分析: 模块

名称 特点简介 1.美术

鉴赏 该模块是普通高中美术科目的重点学习内容,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教材内在的主线深深蕴涵着各相关国家与民族的文明历史和审美精神,是东、西方美术知识兼容并蓄、交相辉映着向学子们展现其丰富多彩的人文魅力的。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2.绘画

•雕塑 “绘画•雕塑”是以一定的材料和工具,运用造型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美术创造的活动。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是美术造型艺术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历史积累深厚,体系庞大。教材里要求的是其最基础性的部分,指以一定的材料与工具,运用造型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美术基础创造的活动。绘画、雕塑的学习能帮助学生认识造型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过程,提高表现生活和表现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3.设计

•工艺 设计,指对实用的或观赏的人工制品进行计划和制作的活动。工艺,通常被称为工艺美术,主要指出于实用的或观赏的目的,创造人工制品的技艺活动。设计、工艺活动能帮助学生认识功能与形式的关系,广泛地接触材料,培养创造意识,提高操作能力。4.书法

•篆刻 书法、篆刻是用中国特有的传统工具和方法,塑造汉字的艺术形象、抒发情感的活动。书法、篆刻活动能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感受中国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5.现代媒体艺术 “现代媒体艺术”(主要包括:电脑设计、摄影/摄像)是美术与现代科技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艺术领域,是指运用影像设备与技术、计算机设备与技术以及互网络资源表达观点、思想和情感的新兴视觉艺术形式。现代媒体艺术的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体验现代媒体在艺术表现活动中的独特魅力,提高参与艺术表现的兴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学分标准:

1.采用学分制管理,每个高中学生在美术课中获得的必修学分为3分。

2.在“美术鉴赏”、“绘画•雕塑”、“书法•篆刻”、“设计•工艺”、“现代媒体艺术”这五个课程模块分别设定学分为1个学分。

3.要求先修“美术鉴赏”模块,修习18学时,获得第1个学分,然后转修其它四个模块中的一个模块,获得第2学分,再转修第三个模块,获得第3个学分。

(二)课程模块系列的设置列表:

模块系列 学时 周课时 学分 教学实施 备注 必修

部分 1.美术鉴赏 18 1 1分 高一年级

第一学期 在总体修满3个学分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选修并获得相应的学分,可以跨年级,所选模块或内容不加限制。选修

部分 2.绘画•雕塑 18 1 1分 高一年级 第二学期

3.设计•工艺 18 1 1分 高二年级 第一学期

4.书法•篆刻 18 1 1分 高二年级 第二学期

5.现代媒体艺术(电脑设计、摄影/摄像)18 1 1分 高三年级

五、教学评价

(一)评价原则

针对每一门课程模块的评价成绩,均注重民主讨论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表现与结果成绩相结合,技能掌握水平与创作应用能力相结合,个体能力与集体协作能力相结合的原则。1.学习表现的过程评价。制定学生学习成长的文本性“过程记录”,注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纪律性,对活动实践过程的认真态度及团队意识。运用观察、记录、访谈、甚至音像等多种方式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的情况信息,对学生在参与美术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

2.学生学习的质量评价。制定学生学习成长的文本性“成就记录”,主要作用在于提供给学生分析判断自己学习进步的依据。教师要注重引导和敦促学生收集与积累美术学习全过程当中的重要资料成果与获奖情况,并通过学生的成长记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深入发掘学生的美术个性特长和潜能,给予发展性的引导。

3.针对学生具体的美术作业(主要是理论和作品成绩),运用多角度的评价方式。包括分数、评语、等级、评语、座谈、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以此鼓励与认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成绩,并提示出学生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发展方向。

4.推行多主体的评价方式。由学生、教师、家长等多方结合成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当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结果。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艺术审美思想(知识性、个性化、深度)与“健康状况”(人生审美观、社会审美观、个人心智方向)方面的评价。

(二)学分评价方法

1.学习表现的过程性评价(占总评分的40%)。具体从考勤情况、课堂表现与过程态度、活动与作业情况等三个方面进行评定,共100分。(1)考勤情况(20分)

出满勤记20分,无故迟到、早退各一次扣0.5分,旷课一节扣1分,扣完为止,由指定学生作考勤员负责记录、初评,任课教师审核、评定。经批准的病、事假,学生事后补修所缺课时的,不扣分;若在模块学习前提出免于参加课时学习的申请,经学校批准后,可以免于参加授课学习,该项记满分;若旷课总节数超过总课时的1/3时,不能取得该模块学分。(2)课堂表现与过程态度(40分)

课堂表现从学生的听课态度和记学习笔记的情况,积极参与课堂问题与活动的思考讨论与演示实践,主动发表个人见解,踊跃发言等方面进行评定。过程态度以学生整体学习过程中从始至终的态度认真积极性及注重与团队协作的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制定学生学习成长的文本性“过程记录”,教师通过观察、访谈、记录等多种方式汇集学生的表现情况给予评定。

(3)活动与作业情况(40分)

积极自觉地完成老师所布置的活动全过程的美术作业并按时上交,得40分;无故不交美术作业一次扣2分,未向任课教师提出申请而迟交作业每次扣1分,抄袭或请人代作的每次扣4分,扣完为止。由小组长和科代表完成记录、初评,任课教师审核、评定。2.学生学习质量的终结性评价(占总评分的60%)。

制定学生学习成长的文本性“成就记录”,主要从平时作业质量、美术基础理论测试或作品创作考试成绩、参与美术各类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成果等方面进行评定,共100分。(1)活动与作业综合质量(40分),指平时美术思考与作品制作的综合质量;由任课教师综合学习课时内完成的全部作业的整体质量情况进行评定。

(2)基础考试成绩(60分),指美术基础理论测试或作品创作考试成绩;由美术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并结合本校实际,集体出题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与技能质量的情况评定。3.奖励性评定

学生参加各级政府教育文化部门主办的美术比赛、展览获奖的奖励分加分标准: 级别 区级 市级 省级 国家级 奖励分 5 10 20 30

4.综合评定分

综合评定分=过程性评价分×40%+终结性评价分×60%+奖励性评定分;

学生的学科综合评定分在60分以上的,给予该模块满学分;在60分以下的不给予学分。

六、校本课程

总体宗旨是:为学生对美术文化学习活动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个性与爱好发展的进一步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美术知识技能的素养,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精神情操。

(一)中国传统书画艺术(高一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深入引导学生学习与掌握自己感兴趣的民族传统书画艺术中的各种基础表现技法,培养学生主动练习、自主实践、集体探讨与协作的能力,并以追求美术表现“真、善、美”的审美思想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美术文化素养与技能知识水平。

课程内容:中国传统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自编校本教材有《中国传统书画基础》。

课程评价:以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课时建议:每学期18课时

(二)工艺美术基础设计与制作(高二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深入引导学生学习与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现代与传统的工艺美术制作中的各种基础表现技法,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意识和积极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动手水平和和集体探讨与创造的协作精神。课程内容:自编校本教材有《工艺美术基础》。课程评价:以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课时建议:每学期18课时

(三)中外美术名家名作赏析(高二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深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中外美术历史上的名家和名作,培养学生自主深入分析、理解和集体讨论与协作研究美术历史问题与现象的能力,并以美术历史上名家、名作美好的榜样效应,来进一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和高尚的人文理想。

课程内容:自编校本教材有《中国美术名家名作赏析》、《外国美术名家名作赏析》。课程评价:以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课时建议:每学期18课时

(四)美术绘画专业的兴趣学习(美术特长学生及爱好绘画的各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通过系统、正确的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严格、完整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各门高考美术学科基础。同时,于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审美个性、审美情感和人文品格等素质的教育培养,使他们在学习中:既能顺利完成课业任务从而为升入高等美术院校做好实力性准备,更能由此帮助学生树立与增强自身健康、高尚的审美品格与道德情操。教学内容:基础素描(铅笔素描、碳笔素描),基础色彩(水粉画、水彩画),基础速写(线描速写、明暗速写),基础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基础图案、环境艺术)课程评价:以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浅谈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美术课堂教学浅谈

小学美术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美术课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所以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和情趣,及身心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现在对新时期美术教学改革在美术课堂中的实施浅谈一下认识和理解。

当今的美术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一种文化的学习,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艺术素养。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导者,以学习者的平等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作,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一、营造身心自由的学习环境

创造是人们的基本潜能,而身心自由是创新潜能得以开发的基本条件。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学生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因此,课堂上需要老师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利于师生情感交流的、比较宽容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启发、激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和理解对事物的认识。不要干扰和限制学生个性化的知觉方式和创造方式。教师应适应学生的情感、态度,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和体验。课堂需要纪律,但课堂纪律必须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要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能容纳儿童的不同个性,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

二、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特有的魅力,以种种途径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学习乐园。

1.创设富有文化气息的情境。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应视为一种文化的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例如在四年级《可爱的家乡》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花时间收集家乡楼房结构特征的信息,建立家乡有哪些不同风格的房建筑的信息平台,根据自己的喜好再去搜集房建筑的资料,然后回到课堂以记忆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次教学活动,不但有效地完成了一次美术技能练习,而且还使学生有了许多意外的收获,如对家乡地方文化资源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得到了一次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和锻炼的机会。

2.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当学习活动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能为学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增添色彩时,学习活动就会变得欢乐有趣。在一年级的《漂漂亮亮迎新年》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结伴组合,在教室或校园的任何地方,互助学习制作饰品,为新年准备赠送同学的礼物。这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小组里、小组间互帮互助,创造性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将美术课堂上学到的本领运用到班集体的生活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也是学生的一次难得的审美体验。

3.创设激发想象、创造的情境。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给学生创造大胆想象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和学生谈话中设境、在欣赏中设境,让每个学生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自由翱翔。通过在和学生交流中设境,激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让自己的作品标新立异。在学生的习作里,令人惊喜地看到了他们的奇思妙想和创造力。

三、走进生活,丰富储备。

形象思维和真情实感是美术活动的基础。形象和情感有赖于学生大量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因此,除了要求学生平时留心感受身边的事物外,实地实物参访写生活动,应是美术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以丰富学生的形象、情感储备,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自主探究学习。

新时期教学改革强调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学习的潜力,学习的要求,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的理念上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基本操作是这样的:创设情境――确立目标――感受发现――尝试验证――评价反思――大胆表现。这种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感受、观察、体验、思考、判断、发现、讨论、搜集、尝试、反思等活动完成学习目标。

五、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主动探究学习过程中,同学间进行合作、分工、交流、互动,同心协力、互相促进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需要建立在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的基础上,是独立学习的有益补充。合作学习应体现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团队精神,组员间平等相待,相互接纳,合作互动,彼此信任。

六、积极评价,促进发展。1.学生自评互评。

学生自评就是学生对自己在学习实践过程的收获和成果进行评价,向同学和老师介绍自己的学习收获,创作意图。学生互评是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可以在同桌间,小组间或全班之间,以儿童自身的眼光来评判他们自己的学习表现和创造成果,促进人人参与,提高学习效率。2.多元的激励评价。

积极的评价会激起学生对探究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冲动,增强信心,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下一轮的探究与创造中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应是全面的和个性化的。全面的评价就是从各角度去评价学生,积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比如从学习态度出发进行评价。更注重评价学习的过程;个性化就是肯定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方式方法,保护学生的创造成果,注重对学生个性纵向发展的评价。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学

当前正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的新课程改革,给学校各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并为素质教育思想在普通教育中的全面落实创造了新契机。一直以来处于学校教学之薄弱环节的美术学科教学,更应该抓住这次新课改的契机,以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观念影响下的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美术课在普通学校中地位的弱化,除了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外,还与人们普遍对美术学科缺乏认识不无关系。人们一般认为,美术课就是教会学生一定的绘画等美术技能,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这是偏颇的认识,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美术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普遍重视不够,教学设备投人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简单,重技法轻素养;美术课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表面上丰富多彩,实质上空虚苍白,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新课程理念下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再认识

学习是快乐的,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更是快乐的。曲折的线条,跳跃灵动的点,变化无穷五彩缤纷的色彩,让孩子随心所欲地自由挥洒,或是鲜花草原,或是飞机大炮,或是超人、奥特曼,或是美丽的家园校园。孩子是天生的创意大师,即使是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也曾从孩子的绘画作品中参悟创作的灵感。

小学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儿童由于性格天真活泼,有着最直接的感受能力,他们的作品无拘无束、任意驰骋,没有成人式的思维模式,全然是他们自己充满活力的感性体验。虽然他们的作品会有许多“出人意料”或“不真实”的“错误”。但是这些“美丽的错误”却让我们为之心动,孩子们的才能是如此让人惊叹。传统的美术教学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灵动的才华的发挥,《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三、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教学应采取的措施和思路

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的指导下,为充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改变当前美术课教学的薄弱势头,我对美术教学所采用的策略提出以下几点探微。

1.“蹲下来看孩子”

“蹲下来看孩子”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的口头禅。其实怎样蹲、怎样看有很大的区别。首先,要尽量争取把握所教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基本规律,多从他们的视角观察和理解问题,这样才能充分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其次,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处于和他们平等的位置,与他们在宽松、自由、平等、愉悦的气氛中互动、交流,教学相长。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既意味着每位学生都有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不论他们的背景、基础、个性等如何不同,都能通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基本能力和素养,并获得不同的成功,使得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优秀的儿童作品散发着孩子花季般纯真可爱的芬芳。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应极力维护孩子这种天性的充分发挥,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干扰孩子的行为。研究证实,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意志自由地表达和表现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教师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优秀的美术教师会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和个性进行创作和表现。在这种美术教育中,我们在了解学生精神价值的同时也会认识自我,当我们把学生放在首位的同时,也就会尊重他们。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怎样培养?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个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房间,他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只从房间里往外拿东西,总有一大房间会变得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教孩子学习画画,首先应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让孩子学会看,这就如同不断地往房间里装东西。在学生画画时,教师不应催促他快画,或者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意思或已有的概念去画,而应提醒他们时时停一下笔,仔细把所画的事物同自己脑中原有的概念比较一下,让孩子在画的过程中提高比较和求异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鼓励孩子在画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导孩子细心观察,一旦孩子养成了从周围世界的细致观察中扩展自己想象的习惯,他们的想象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更多、更细致地观察周围世界的机会,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又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对更多的事物产生兴趣,强化孩子对学习的渴望。3.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一个人基本素质能力的最高体现就是创造力。要通过画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教师首先就要把“孩子是否能画一张漂亮的u, “能否得奖”、“能否成像画家那样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后面,而将“孩子是否敢于画”、“是否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画”、“是否敢于画与众不同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前面。有了这些目标,教师就可以把孩子今天的画同他们过去的画相比,看今天的画是否有了更多的内容、更多的细节和更多的情趣,不难发现这其中闪现着孩子创造力的火花。

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辅导孩子画画时,教师应尽可能地鼓励孩子画自己周围一些常见的事物。因为创造力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往往是对一件平常事物的再发现和重新组合。孩子在画周围事物时,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在观察、记忆、分析、理解和再现的过程中加人自己的想象,补充新奇的内容,这正是孩子创造力最好的锻炼。

总之,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美术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更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美术教师更应大胆开拓教学活动,实现美术教学从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寻求优化美术教学的真正出路,使学生得以更生动活泼地发展。(发布时间:2010-08-07)

新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美术课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主渠道,美术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者,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呢?我通过近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要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处在儿童期的小学生,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每当我走进教室,总是神采奕奕地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孩子们把我当成他们最亲近的人。我除了注意自身的外表美之外,更注意表情要丰富,语言要亲切,声调要有高低变化,有时我还唱几句。如讲《我的太阳》一课时,我出示画有太阳的投影片,一边唱着、一边跳着:我们一起摇呀摇太阳„„让学生充分感受热烈、活泼的特点。讲《水中的鱼》时,我就为小学生们做颈、肩、胯、四肢的动作,并带着他们一起活动,随着舞曲跳几步优美的华尔兹舞,使孩子们从动作中体会到:鱼在水中轻快地游动着,它们在水中是那么欢快地唱着、跳着、摇摆着。讲《有趣的游戏》时,我打破常规,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操场上做起他们喜爱的各种游戏,全体学生极其兴奋,纷纷表演,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

在第二课堂中讲《装饰画》时,还采用特殊技法制作了几幅范画,并且在课堂中演示制作方法。比如,用油、水分离法来处理背景,那神奇的画面给学生们以神秘和新鲜感。我还经常用讲故事、师生共同表演等教学形式,调动学生们的情绪。小学生们在良好的情境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在美的环境中自然轻松地增长了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能力。

其次,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着手,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扩展开来。人们都认为美术教育是激发创造性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众所周知,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创新。西方从文艺复兴时期就有艺术家搞创造性活动。“斯普托尼克打击”曾震惊了美国,美国从1958年开始注重人的能力的培养与人才的开发教育。日本早在1952年就开始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铁的事实证明“科教兴国”关键在于人才。李岚清副总理提出,以艺术教育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意义深远重大。我们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习惯的范围,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并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比如《帮小鸟找家》一课,先让学生想象:假如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树会是什么样子?学生们经过回忆、联想后回答:没有树,小鸟就没有家了,我们呼吸的空气就不新鲜了,良田就会变成沙漠„„然后,组织学生表演短剧——“帮小鸟找家”,孩子们的想象力与表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他们的良好品德,学会关心别人,关心生存的环境,加强孩子们的责任感。

落实新课程标准 推进美术教学改革 ──谈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一直强调教研教改,可当置身于教研教改的环境中去具体实施,有时候又会变得那样茫然。

当美术教师第一次接触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小学美术教材的时候,都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所谓熟悉是当看到内容新颖、设计巧妙的新教材时,每一位教师眼前都豁然一亮,似乎找到了多年来一直想摆脱旧的教材的一种感觉,陌生就是当看到大胆的课型设计时又不知如何施教,一时间好像失去了驾驭教材的能力。新教材的出台,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摆在了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一、正确认识新课标中教育改革的主体思路,领会其中的具体方法──体验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已经有许多年时间了,但有些教师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还比较茫然。新课标与现行的《美术教学大纲》相比,着重体现“体验”二字,这种体验实际上就是将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也就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让教师和学生通过体验,去感受、领悟学科内容,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体验是进行美术活动的基础,任何美术活动的方式都是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是一种活动和过程,它已经成为学生的学习就好像干柴的累积,最终需要一颗火种去点燃,教师的责任并不是帮助学生去点燃干柴,而是去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火种。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亮点,这种教学模式尤其对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更加重要。

与现行的美术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除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特别强调培养学习兴趣和掌握学习方法也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和人格的塑造。新的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学习,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去不断提高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丰富学生视觉与触觉的感受,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体验教育也是传统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通过学生的体验,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育方法得当,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反之,则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小学美术教师可能都有一种感觉,一提到想象创造,低年级的学生总是胜于高年级的学生,是高年级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比低年级的学生低吗?当然不是。每一位美术教师都应该反思一下,学生从小到大,你是不是在一直用画得“像不像”“好不好”的标尺来要求着每一位学生,是不是拿着一把所谓绝对标准的裁剪刀去修整着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萌芽。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都是好奇心激发了人们去发现去创造。而又有多少人在“见怪不怪”的人世“标准”中失去了善于发现的能力和敢于创造的勇气。

新课标的实施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这个舞台上的主角是学生,这与以往教师照本宣科传授教材内容,仅重视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不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当我们翻开新教材,其中有很多非常新颖非常灵活的课型。例如一年级教材中《大家都来做》《我在空中飞》《乘上火车去画画》《办年货》等课程,让学生在游戏当中学习知识,给教师学生留出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教师和学生去共同创造。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造平台。

三、解决好新课标新教材与现行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衔接 面对灵活多变的新课程内容,做好教学各个环节的衔接实在不是件易事。前面提到,在新课标中,教材的内容极为灵活,教材主要给出了授课的一种指导思想,具体的参考内容又比较少,这样教师把握、驾驭教材的难度就加大了,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上都要注意因地利宜、因材施教。

1.备课。教师的备课教案多少年来似乎是考核教师教学情况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所以大多数教师的教案都是栏目齐全、目的明确、条例清晰、工整细腻。在有些教案中,教师甚至设想了好几种学生和老师对话的情景,这些做法体现了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但在实际教学中这样循规蹈矩的教案到底有多大的实用性呢?上好美术课,备课这一环节应主要体现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就是怎样让学生去体验去创造,教案里应该少设计一些剧本式的授课形式,而应该在课型的设计上多下功夫,要用大量的时间去制作一些直观的教具,去查阅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课外资料。这样在上课时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有发挥个性的空间。

2.上课。上课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具体过程,这时最应体现一个“精”字,教师的任务虽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但绝不是“输”,而是“导”,给学生留有想象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要尽量把抽象的知识用直观的教具、形象的比喻、干净利落的演示和幽默的语言变成直观的内容。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课堂授课的这一环节只要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为美术课的课堂结构比其他课程具有较大的优势。美术这一环节,提示课堂教学效率,顺利完成上课这一教学环节的任务。

3.辅导。当美术教师讲完课后,从心理上都有了放松的,觉得这一课的任务基本完成了,这正好走进了美术课堂教学的误区。美术课中,教师辅导学生作业的时间占据整个课堂教学的三分之二还要多,这时才是真正展示学生个性的时候,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思维不同的学生,千万不要以一个标准去约束学生,因为美术创作不像数学那样有标准答案,而是有多少学生就有可能出现多少个结果,这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心的时候。一堂美术课的成败不是教师讲得多么精彩,而是教师辅导的结果如何。

4.批改作业。教师批改作业实际上就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评估手段。评估的科学合理,可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评估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不干净”“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对美术的学习失去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要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估方法。

四、处理好新旧关系,因地制宜

常言道教有法但无定法。任何一个所谓旧的教育体系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任何一个所谓好的教材也会有它的不足。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才是最为合理的。

旧的教学体系,也确实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知识,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优于国外基础教育的一个方面。对于新课标新教材的调整,如果处理不好,也会产生淡化基础知识传授的问题,因为从课型和时间的分配上学生的基础训练时间减少了,这需要我们教师合理吸收,继承传统美术教学中好的作法,因材施教。另外,我国现行的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从城市到乡村、从内地到边区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大班化的模式一时还无法改变,这也为新课标的实施增加了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因地制宜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就显得极为重要。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对策

1.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应适当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情境,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当运用游戏于课堂教学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遨游太空》一课中,笔者先作这样的引导:你们喜欢动画片中的外星人吗?然后找几名同学戴着动画片中外星人的头饰出场,把自己想象成在太空中,乘着自己喜欢的飞船在飞来飞去。学生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展开了生动的想象,仿佛已经置身于太空的游乐之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或做或画,把自己心里所想表现出来,效果很不错。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小学生富于想象的天性,要用儿童特有的语言,毫无保留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尽管每个人最后得出的结果不同,但只要是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予肯定的鼓励,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我手画我心。

正是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使小学生的作品多姿多样。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在通过观察、记忆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没有大量观察、记忆的积累,就谈不上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学生对原有的事物加工改造形成的产物。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象力,尊重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能力。他们的想象画是不求科学的“真”只求感受的“真”,并不以“像”为标准。创造力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它是在观察与想象之后的灵感状态。以形象思维为引线,在生动有趣的作画中牵动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动作思维、灵感思维的自由发展,引导小学生进行某些相似的改进、相似的综合而后创造,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引领小学生走进自由自在的艺术天地和理想彼岸。

培养创造力的土壤是深入生活。生活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事多留心,多联想。创造力的来源是心灵,学会运用自己那颗美妙智慧的心,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闪光。培养孩子灵活机动而不死板,善于联想而不僵化。例如,提供给学生手套的形状,让他们根据手套的外形,用填添的方式,在手套上增加一些东西,使它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如树、楼房,表现出孩子想象的求异和创造的新意。美术课教学以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根本出发点,鼓励他们敞开理想的心扉,展开理想的翅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点燃他们的创造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潜在探索欲、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动力,使其创造力不断发展。

3.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一下就形成的,需要我们去培养。绘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丰富的艺术修养。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凭借教材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绘画基础,知识技能与陶冶美好心灵同步发展呢?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激发学生去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艺术文明,用审美的眼光去感受和欣赏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为我们的祖先骄傲和自豪。教育德为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把明理寓于美的形式中,借助美育的形式,来提高德育的质量,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笔者在教学中曾做一番尝试,就是把美术课与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在描绘祖国美丽的河山,家乡的名胜古迹„„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育。

4.运用鼓励性的评价,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不论是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还是面对学生的美术作品,都应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让学生感到获得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更富有创作勇气和热情。即使学生的创作与现实不符,也不要急于批评,要耐心地了解学生的创作意图。在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时,要站在学生的观点上去认识、了解他们的作品,让他们更好地进行创造。另外,及时给学生鼓励性评价,可以巩固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使学生的美术兴趣在情感中凝聚起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要给予及时而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和鼓舞,建立自信心。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去教学,让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进行讲解、示范、提示,并且要加强课堂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多方位、多侧面接受艺术熏陶,得到艺术享受,提高艺术水平。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开放式教学的尝试和探讨

一、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法因素,精心制定教学目标,设计美的活动。

充分利用中小学美术教材中的学法因素,为学生提供思维的起点,优化思维的过程,沟通知识与技法的联系,促进求异思维的发展。为了让学生的美术作品富有灵性,教师要在明确学科教材定位的基础上,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利用各科之间知识的相互沟通联系的方式将知识渗透和转换,让学生产生对美的新知和思考。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知觉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的开放性要求,教学前教师必须制定好教学目标,编制好教学程序,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巧妙设问、鼓励质疑,将教学的命题宽大化,让学生不断拓宽命题的思路,并能根据体验,将自己喜欢的事物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命题内容,采用讲故事、听音乐、看图像等方法进行想象添画、优化编排、文字配画、诗词配画等不同主题和不同篇幅的综合训练。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创作美术习作的生活理念,强化以发展学生为主目标,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开放式的方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集体的氛围中,消除了想象创新的心里顾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学习的过程,并给自己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通过师生间的共同合作,彼此交流,不断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同学们的创新想象,让每个孩子都觉得集体的智慧胜于个人,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诚合作的好品德。教师要培养孩子发现美的眼睛,要善于引导孩子们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就要从观察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事,这样才能够不断地丰富和积累视觉形象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充满个性化的作品来。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第一册《我的新朋友》时,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根据写生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开放的氛围中采用动与静、帮与扶、导与学等教学手段来具体实施人物的观察和写生。为了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就要让孩子在美术实践活动中直接接触美的事物,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让视听感觉丰富起来,在耳濡目染中进入美的世界。教学时教师首先教给学生以人物写生时的观察要点和写生步骤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同学的脸型、发型、等面貌特征和服饰特点时,要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的反复观察。在细节的表达或表现上上尤其强调学生对人物特征、表情和性格上的把握。接着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伙伴进行组合式的观察写生练习,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仔细观察到对方同学。通过这种开放式的人物写生活动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和想象的能力,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和美好情感,使教与学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二、不断强化知识技能的基础训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领悟美的真谛。

儿童画的美是由儿童身心特征和儿童独特的审美情绪所决定的,一幅好的儿童画是儿童自我情感在绘画上的自由表达。而要想表达就必须先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和绘画工具的合理运用。可以说儿童的创造想象必须和绘画的基本技巧紧密结合,才能使“想象”插上腾飞的翅膀。因此,单纯启发学生领悟和鼓励大胆想象、自由发挥等是永远不够的,还必须教给学生绘画的方法和技巧,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也只有在掌握和动用绘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引导他们如何灵活的画面组合,以提高美的表现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自己眼中的世界变成自己心中的世界,并能用线条和色彩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灵活多变地表现出来的。开放式教学就是要让课堂具有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更多的创造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已拥有自由的选择、探索和领悟的权利。

教师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善于引导和合理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和观察事物的变化规律和趋势,才能让他们自由地将个性化的艺术创造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儿童画的艺术美要求我们的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僵化”走向“灵活”。走出美术教学的误区才能走进儿童心灵深处的美好世界。美术老师要理解儿童画的“创造”就必须首先理解儿童世界天真活泼、自由浪漫和奇思妙想的“无拘无束”,这才是儿童画既可爱又可贵的美妙境界。让学生学会自评和互评,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标新立异、好中求新、优中求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出更多的与众不同的具有个性化的艺术作品来。正如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论》中所说:“要让每一个孩子生活在美的世界里,使他没有美就不能够生活,使世界的美能够创造出他自身的美”。如在教学中学美术第三册《校园里的花》这一课时,教师可运用实验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了解植物枝叶生长的结构,及各种叶片和花瓣的形状特征,体验一下徒手画用线条来描绘各种植物的乐趣,拿起画笔示范是最让学生喜欢的。学生看到老师的示范可以从中学习到教师的作画全过程,更学习到教师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表现事物的技巧。随后学生有时专注于写生、有时与同学间交流对比花的不同画法、不时流露出喜悦的表情,教师从中进行巡视与个别指导,并加以肯定,有好的作品还向其他学生予以示范,特别是给予基础较差的学生以积极而又效的引导。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徒手画各种植物已跃然纸上。虽然有的学的作业歪歪扭扭、比例失调,但学生们还是有了自我成功的体验。与此同时在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价时,要使美术的课堂教学要有延伸性。给学生的自我发展留有余地和空间,必须关注学生美术习作的创作形式和个性化的特点。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作品的标准,采用激励的方式鼓励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化表达。切莫用成人化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作品。

三、合理运用直观生动的电教手段,积极开阔学生眼界,激发美的灵感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儿童用颜色、形状、形象思维的”。因此运用和借助直观性的电教手段会更容易巩固地学习一切。客观事物的形、色、声多种剌激同时作用于幼儿的视觉、听觉、器官可以引发儿童极大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儿童天性活泼好动,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求知欲强,尤其在直观思维方面十分活跃。家乡的风土人情和花草树木已满足不了他们对新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而多媒体的运用给他们展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祖国各地的奇由秀水和风光物大象一块块磁石吸引着他们好奇的双眼,合理地运用电教化手段,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符合儿童身心的特点,是一种融知识性、趣味性、直观性的有效教育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开放式教学对教师和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课件要求。巧妙合理的教学构思,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又细致地分解和归纳,使教与学之间更加合理。所观察到的事物有了从“点 ”到“线”的深刻认识,最终形成对所观察事物“面”的认识。电教化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动,可以像认识自已周围事物一样去认识平时无法想象的画面,感受平时感受不到的事物。合理运用直观生动的电教手段是实现小学美术开放式教学和创新性的培养的有效方式之一,对于开阔学生眼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效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第一册《鱼儿游游》时,教师就可以运用电教化的教学手段,将海底神奇的美展示在孩子们的面前。当老师把色彩斑斓的鱼类世界进行切换、捕捉、特写、定格时学生就会被美丽的画面深深吸引,此时教师要用语言的引导孩子们认真观察,贝壳、珊湖、水草„„等每一处细节,并用简笔画的方式将鱼的不同造型特点用各种图形概括出来,渐渐地神秘而多彩的海底世界在学生的眼前一览无遗。学生有了造型的基础就有了尝试学习的冲动。此时学生的绘画兴趣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此时是学生作画的最佳时机。让学生在在亲切自然的音乐声中完成美术作品的创作是令人愉快的事。学生在轻快浪漫、其乐融融的情境之中完成了对整个画面的描绘想象和理解就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思维的“点”、“线”与 “面”的沟通和连接。展示环节中孩子们不仅描给出了各种千奇百怪的海洋鱼类生物,而且让个性化的想象和丰富“童趣”充满了创新的意味。

四、培养学生艺术审美的鉴赏能力,充分发挥美育功能,体验美的追求。

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是将形象传递给眼睛,用心去感受形象和领悟形象的真正含义。在审美教学中要提高自身的绘画能力,必须学会欣赏美。这不仅因为欣赏可以开拓限界、扩展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境界,而且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都具有现实的意义。将小学美术欣赏中的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也能从中理解和感受美术作品的 审美价值。提高审美水平,准确表达个体对美的感受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联系生活,逐步形成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以形成个性化的艺术品味,从而最终认识和爱惜人类由文化生活,对所接触的环境、生活作出感性和理性化的思考和回应,在与生活的全面接触中了解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中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提高欣赏能力。实现开放式教学和创新性的培养就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首位,把国际主义、爱国自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以及优秀的民族精神作为欣赏的主要内容。坚持从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着眼,结合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的规律,重视儿童兴趣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以体现 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自立地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坚持创造性是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要给于学生较多的审美选择以及思考、分辩、观察的机会;坚持富有趣味性的师生双向交流式的开放性探讨,以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人性化审美方式,完成审美情感的升华。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最受尊敬的人》时,导入环节教师首先启发学生回忆学校举行的升旗仪式以及电视节目中的升旗场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配合电脑课件播放有关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的赛场上获得冠军,奏响国歌为国争光的情境以提升学生尝试作画的心理水平。启发环节通过观察不同劳动者的图片资料,并能对其外貌特征进行描述。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谁是最尊敬的人?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敬之情。接着欣赏几幅不同风格的肖像作品。让学生尝试创作前教师可预先画几幅不同风格人物简笔画造型和服装让学生参考,作画时根据要求完整地画出人物的基本轮廓,接着重点进行人物头部、手部、服装的细节刻画。初稿完成后要求学生认真填色,并提醒学生注意表现画面的主次关系,为了使画面更加生动自然,可以在人物的后面添加花丛、景物等以烘托人物画面。最后完成整幅画面。

五、努力提高教师创新的综合能力,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学会美的创造。

喜爱和好奇是审美产生的原动力。没有喜爱好奇审美就没有发生的开端。喜爱具有形、色、声、情的特点。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能否得到满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实践证明教师的创造性与儿童的创造性是紧密相联的。也只有创造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当具备有创新的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就源于教师自觉地获取和吸收相关的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晓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教研能力,以形成教师教育教学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教师要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路人,就必须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教学中得到积积灵活地运用。自信是创新的动力,也是学生方向成功的关键,但儿童的自信以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好奇好动,对新事物尤为兴趣。对学生的赞美和鼓励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自信心,教师要给学生品尝最初的成功乐趣和美的体验,这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一个健康、愉悦的创新乐园,多给学生学习和尝试的机会,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宽容和鼓励。虽然有时学生画的并不太好,但他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更有 乐于探索,勇于挑战的精神,我们应当多加赞赏、鼓励和引导,这种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的体验将始终伴随着他今后迈向成功。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是提倡新教育的代表,他在《儿童教育中》这样写到:“像所有别的人一样,儿童有自己的人格,自身具有创造精神的美和尊严。这种美和尊严是永远不能磨灭的,所以他的纯洁而又非常敏感的心灵需要我们最审慎的爱护”。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家乡的塔和桥》时,教师可采用直观教学法了解家乡桥和塔的造型特点。利用教学挂图、影视图片、实物模型、绘画作品等展示《安济桥》、河北赵县(隋代)、《崇圣寺三塔》云南大理(唐代)、《玉带桥》(现代)古元,让学生了解桥的历史,感受桥的美学和实用价值。接着用投影仪将《集美大桥》、《海沧大桥》、《五缘弯大桥》等厦门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放映出来,让学生通过结构和造型的对比感受大桥的现代美,同时用语言来引导学生欣赏和认识桥与环境组合成是的自然和谐的美,体会现代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的观察和创想未来桥梁的绘画和设计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讨论中引导孩子们说说自己家乡的桥和塔。教师用演示法勾画这些桥的基本造型和景物的线描供学生参考,并结合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景和建设成就,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教育。在指导学生尝试创作时,鼓励和引导学生观察和联想以逐步完成作画的过程。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开放式教学,呼唤教师更多关注学生、关注课堂,作为一线的美术教师应不断加强课堂教改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开展积极的、开放的,又有针对性和驱动力的课堂。课堂教学手段的优化和组合,让美术课向着人文化、综合化、审美化、愉悦化的方向发展,使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规范,也使美术教学更具有基础性、创新性、独特性和实效性。促使人的个性化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才能充分体现美术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构新课程下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用以规范教师的组织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功能。

本次课程改革,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考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新课程标准将创作活动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形成创意,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以外化行为为主是上述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而区别则是一个更注重自由性,一个更注重功能性。“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能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由于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同,美术课堂教学有多种类型。不同的学习领域有不同的结构,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就有所不同。因此,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也应有所不同。本文就以上四个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应用,做如下探讨。

(一)“欣赏·评述”课

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美术课上适当运用背景音乐烘托气氛、设置情境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该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情境陶冶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快而扎实地掌握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由于无意识注意和情感活动的参与,学生不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有利于大容量、长时间地进行教学活动。这种模式能够拓展和深化教学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

“欣赏·评述”课的基本结构程序是:创设情境──引导感受──审美导引──综合评述。欣赏课包括美术欣赏、美术常识等。通过对美术作品、美术常识的介绍与欣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认识美,了解“美”的文化知识,是一种以审美为主的教学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此类课,一般是应以教师讲述与启发相结合,引导学生欣赏、议论、引发问题,帮助解决问题等方式进行审美导向的教学。

视觉感受能力是欣赏活动着力培养的能力之一。这里所说的感受,首先是指对美的感受,学生应该具有一双能够审美的眼睛。经过欣赏活动之后,学生的眼光在以上几个方面会变得更加敏锐。同时,在欣赏活动中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样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学生要确切地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就必须有较好的语言能力。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密不可分,一方面一个人的艺术感受能力弱,他就不可能选择恰当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他有了艺术感受之后,再通过恰当的词汇表达出来,感受就会得到强化。所以,语言能力也能从另一方面体现一个人艺术素质的高低。

欣赏课上不能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教师应当在不断的学习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敢于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能从多角度学习欣赏一件作品,使自己和学生们更灵活、更富有创造性。

(二)“设计·应用”课

工艺设计课,内容繁多,形式多样。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工艺美术有关门类的基本原理、法则、基本构成方式和制作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懂得基本造型和制作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操作性很强。授课时,教师应运用精练的语言,结合欣赏来讲述概念、原理、法则,直观演示方法,引导设计思维,指导操作。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

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进行参与性的练习而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示范模仿是人们形成行为技能最直接、最形象、最经济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人们的行为结果立即得到反馈,使正确的动作不断得到强化,错误的动作不断得到纠正,短时间内便可以大大提高行为质量。其基本程序是:定向──参与性训练──自主练习──迁移。

示范模仿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内化所学的知识。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手脑并用,行为质量可以及时得到反馈,效果较好,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注意观察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相互帮助、遵守纪律、加强自主性等品质和观念。学生对行为技能的掌握,常常会打破常规分布,许多原来学习成绩较突出的学生,在掌握行为技能时,往往会失去他们的优势,教师应注意对这类学生在行为和心理两个方面的调适。那些在掌握行为技能方面有突出优势的学生,虽然他们以往的学习成绩可能不理想,但教师应引导他们勇于用自身的优势去帮助其他同学,求得一同提高。教师还应以此为契机。实现这些学生的兴趣向其他教学活动迁移,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三)“造型·表现”课(技法知识综合课、练习课)技能训练课,包括创作、写生、临摹、手工制作等。主要是在教师讲完新教材后,为巩固知识、技能、技巧所安排的用整节课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强化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应用。此类课,一般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作业练习来获得技能、技巧。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造型艺术的形式特点和基本表现方法。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研究和表现客观物象的形态、结构、比例、明暗、色彩、立体、空间等。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发展智力、培养多种能力的过程。既有基础知识的传授,又有技能、技巧的训练,一节课中需完成多种任务。此类课,教师一般应通过欣赏、启发、讲解来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运用引导分析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认识和表现物象的能力。示范讲解方法,指导训练技能、技巧,实践性、操作性强。其基本结构程序是:直观感受──综合分析──示范讲解──师生合作──指导训练。

创作课,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反映自己的感受或间接感受到的东西,通过某种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进行艺术创造的体验。是培养学生记忆、想象、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检测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式。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鼓舞学生的信心,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造。

(四)“综合·探索”课

在美术课堂“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应用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由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强调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所以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要求美术教师改变单纯美术分科教学的习惯,在设计这一领域教学方案时,应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

第二,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研讨和探索。由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研讨和探索为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美术或与美术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围绕自己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进行活动策划,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适用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探新求知、概括归纳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师生是一种协作的关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获得新知,使学生学会学习,积极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等思维过程,并掌握一定的认知策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对引导目标的有用性、趣味性、科学性还是对引导途径的艺术性,均有较高的要求。师生情感的融合程度,决定着引导过程的状态特征和结果,因此,应该建立团结、合作和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精深程度,是教师在整个教学模式运行过程中能否起主导作用的关键。这种模式运用成功的关键则在于教师恰当的引导,它的主导功能应该是启迪智慧、拓展视野和引发思路。

使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其目的在于不断地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和如何进行信息加工,如上网搜索、查阅书籍等,对提出的假设如何推理和验证。这种模式的选用,还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以满足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类传授知识和掌握知识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具有的特征,也是新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新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它是指在美术学习的各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结合的活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其他学科中有益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如计算机、网络、音乐、语文诗词等,加强学习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学习,让我更加明确地认识到,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1、满足高中学生的审美需要,促进形成多元文化审美观念,进过不断地思考与学习领悟,就会感悟到什么是艺术中的真善美,什么是非艺术中的假恶丑,就会逐渐提高感受美、理解没、创造美得能力,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审美观。

2.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高中学生的精神境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是通过多美术作品的感受、认识、评价、甄别和判断,帮助学生获得审美享受,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人生观,在开发学生心智、潜能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3,开阔高中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大高中学生的知识领域。学生在不断深入观察与理解美术作品的鉴赏活动中,通过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丰富的世界美术优秀作品,裂解艺术家心中的世界,从中提高自身对世界和人类的认知能力,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能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产生生活的共鸣和感受并获得一种全新的洞察力,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人格等各五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4.引导高中学生的娱情怡神,增强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美术尖声能力是美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鉴赏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美术语言,艺术形式美得一般法则以及美术术语,掌握“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的基本鉴赏方法;同时,要让学生能在”文化情境”中,理解人类不同文化艺术形态和价值,培养学生开放的具有包容性的多元化审美观念,因此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模块的开设,对努力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文明合格的下一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运用多媒体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已进入了全面实验阶段。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中去实现、去完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而多媒体在辅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教学模式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值得探讨。

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人们认识事物最先都是通过直观体验,多媒体正好顺应了这个认识规律。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方式上,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改变了以前老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教学方式。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同时,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按我的理解,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自发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自动投入到学习任务当中(这种投入包括情感投入),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作出相应的调适,并能获得良好的高品质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上的满足体验。

多媒体能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投入到自主积极的学习当中去。尤其是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正确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生动形象,激发兴趣

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认识到学习任务的意义时,他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由于其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在教学中大展身手,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如:《建筑艺术欣赏》一课,欣赏各地古今建筑并了解其特点是必要的一环,但书上图片不多,又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挂图,欣赏实景更是不可能,这时候多媒体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我将各处搜来的图片扫描进电脑,并精心分类。上课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的伴随下,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然后,我点出用电脑制作的对比图,清楚的展示了生动别致的江南建筑美,大气古朴的北方建筑美,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再在个别的细节上,比如故宫汉白玉的石阶上的浮雕、天井上的图案等进行放大和特写,学生再也不是坐着听和看了,他们忍不住站起来想看的更清楚,迫不及待地举手想要跟老师问清楚,小声地和同学讨论起来。这种学习是高效的、自主的。

打破局限,激活创造思维

有的家长跟我反映,说孩子以前的画特别“有意思”,天马行空,想象奇特,可是入了学(或幼儿园)以后,反而越来越胆小,一下笔就是小鸟、房子、太阳,造型都一样。其实这是因为孩子在这个时期的模仿性很强,加上老师示范的影响,他们会产生惰性和惯性。实际上在他的记忆中,他对这些东西的认识并不仅限于此。为了解放他们的思维,在《海底世界》中我设计了这么一个课件:将搜集的海底的录像带剪辑加工,通过控制操作面版,给学生展现出神奇真实的海底世界。有时呈现全景,有时将贝壳定格,有时将有特征的鱼放大,有时又反复播放鱼群游动,还让潜水员、潜艇等来了局部特写,让学生不断地观察讨论。学生心中固有的形象立刻被崭新的视觉概念所替代。画出了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有的学生还画出了海底的龙宫,自己则开着漂亮的潜水艇去探险。在讨论和创作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非常兴奋和积极的状态,争着和老师、同学讨论。有个学生刚想出一个情节,特得意,但在跟同桌讨论之后,马上又推翻了,重又进行新的补充和翻新。在上述的状态下的学习就是一种高品质的自主学习了。如果没有多媒体的加入,很难想象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3、改变授受局面,增强学生参与性

一般来讲,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参与的活动,才会发展为自主学习。如在《有趣的面部表情》一课中,学生一看书上的漫画人物,都说太难,不会画。如果这时候要他们去创作,那就是一种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学生的热情、灵感都处于沉寂状态。我先用设计了一个贴五官的游戏,把眼睛嘴巴简化成弧形的小段,让学生自己上台来操纵鼠标,变化它们的方向角度就能拼出各种表情。拼出一种表情,我就点出相应的漫画人物,都是他们最喜爱的形象比如柯南、樱桃小丸子,配出笑声哭声等。学生都跃跃欲试,在作画的时候还互相做表情观察,效果很好。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他们对学习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积极的参与进去,又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必定能事半功倍。

4、降低教学难度,增强自信

多媒体恰如其分的声、形结合,常常能把学生带入美的氛围,多媒体在教学上大大强化了美术教学的视听效果,减少了教学的难度,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产生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激发出创造力。,而且能接省教学时间,实现精讲多练,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剪对称纹样》一课,应向学生说清设计时要避免的几个错误,我点击鼠标,出示一种错误的设计法,让学生讨论错在哪,如果这样剪,会怎样。并依次出示用此种设计法剪出来的错误图样,学生看了以后,很快掌握了方法。还有一些常见的方法比如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多媒体的应用使原来较难讲清的问题变得简单,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信心,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自然好。

二,明确主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1、促使教师改变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客体的观念根深蒂固。新课程的改

革要求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引入CAI之后,教师更多的处于协助者和合作者的地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行使主人的权力,与学生一起去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确认。

在实际的教学中,电脑能取代老师的许多工作,比如在欣赏建筑、雕塑作品时,没有实物就只能靠老师口述;上制作扎染时老师只能演示一两种方法或其中的一两步操作,既费时费力,还不能介绍的全面具体。这些问题现在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解决,这样老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考虑如何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如何进行激发、引导、启迪、组织、交往、评价的环节,而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余地空间更大,从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变为自觉主动学习探究的“主体”,变机械学习、他主学习变为意义学习、自主学习。老师不得不改变以前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来应对新课程新设施下的教学。

促使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长久以来,老师都是高高在上的,在学生面前,老师永远都是 管理者、领导者、指挥者,学生是被管的对象,在这种气氛下师生关系紧张,学生置疑都不敢,哪里还能提创造呢。而在运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象一个组织者,引领者和主持人。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引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组织课堂,帮助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就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

三、改变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

1、改变传授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小组媒体教学法、微型教学法)、个别化教学和网络教学(交互式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并举的局面。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进行一题多解,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一课的作业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等。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吃的饱”、“吃的好”。

改变作业模式

美术课的作业形式似乎没有什么可置疑的,那就是在纸上画——水彩笔、铅笔、颜料、毛笔墨汁,以及做——剪纸、泥塑、扎染等等。然而学生的智商和对科学技术的灵敏度都在提高,多媒体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比如我曾看过一节多媒体与美术结合的课,五年级的《绘画日记》。学生从素材库或网上搜集了各种图片甚至声音、配乐,插入自己用软件编辑的“日记”中,用FLASH、PHOTOSHOP绘图,这样一本有声有色的“日记”令人不禁感叹学生的创造力和多媒体的神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形式,不会因为画不好而丧失信心,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可见,充分利用多媒体能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得到最充分的教育。

综上所述,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使美术课堂教学更快地与新课程改革同行,教师要充分、正确地利用多媒体,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相信每个学生都能画出最美丽最生动的画卷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学

一、传统观念影响下的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美术课在普通学校中地位的弱化,除了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外,还与人们普遍对美术学科缺乏认识不无关系。人们一般认为,美术课就是教会学生一定的绘画等美术技能,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这是偏颇的认识,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美术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普遍重视不够,教学设备投人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简单,重技法轻素养;美术课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表面上丰富多彩,实质上空虚苍白,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新课程理念下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再认识

学习是快乐的,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更是快乐的。曲折的线条,跳跃灵动的点,变化无穷五彩缤纷的色彩,让孩子随心所欲地自由挥洒,或是鲜花草原,或是飞机大炮,或是超人、奥特曼,或是美丽的家园校园。孩子是天生的创意大师,即使是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也曾从孩子的绘画作品中参悟创作的灵感。

小学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儿童由于性格天真活泼,有着最直接的感受能力,他们的作品无拘无束、任意驰骋,没有成人式的思维模式,全然是他们自己充满活力的感性体验。虽然他们的作品会有许多“出人意料”或“不真实”的“错误”。但是这些“美丽的错误”却让我们为之心动,孩子们的才能是如此让人惊叹。传统的美术教学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灵动的才华的发挥,《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三、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教学应采取的措施和思路 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的指导下,为充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改变当前美术课教学的薄弱势头,我对美术教学所采用的策略提出以下几点探微。1.“蹲下来看孩子”

“蹲下来看孩子”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的口头禅。其实怎样蹲、怎样看有很大的区别。首先,要尽量争取把握所教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基本规律,多从他们的视角观察和理解问题,这样才能充分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其次,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处于和他们平等的位置,与他们在宽松、自由、平等、愉悦的气氛中互动、交流,教学相长。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既意味着每位学生都有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不论他们的背景、基础、个性等如何不同,都能通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基本能力和素养,并获得不同的成功,使得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优秀的儿童作品散发着孩子花季般纯真可爱的芬芳。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应极力维护孩子这种天性的充分发挥,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干扰孩子的行为。研究证实,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意志自由地表达和表现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教师在现代美术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优秀的美术教师会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和个性进行创作和表现。在这种美术教育中,我们在了解学生精神价值的同时也会认识自我,当我们把学生放在首位的同时,也就会尊重他们。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怎样培养?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个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房间,他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只从房间里往外拿东西,总有一大房间会变得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教孩子学习画画,首先应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让孩子学会看,这就如同不断地往房间里装东西。在学生画画时,教师不应催促他快画,或者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意思或已有的概念去画,而应提醒他们时时停一下笔,仔细把所画的事物同自己脑中原有的概念比较一下,让孩子在画的过程中提高比较和求异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鼓励孩子在画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导孩子细心观察,一旦孩子养成了从周围世界的细致观察中扩展自己想象的习惯,他们的想象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更多、更细致地观察周围世界的机会,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又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对更多的事物产生兴趣,强化孩子对学习的渴望。

3.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一个人基本素质能力的最高体现就是创造力。要通过画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教师首先就要把“孩子是否能画一张漂亮的画”、“能否得奖”、“能否成像画家那样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后面,而将“孩子是否敢于画”、“是否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画”、“是否敢于画与众不同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前面。有了这些目标,教师就可以把孩子今天的画同他们过去的画相比,看今天的画是否有了更多的内容、更多的细节和更多的情趣,不难发现这其中闪现着孩子创造力的火花。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辅导孩子画画时,教师应尽可能地鼓励孩子画自己周围一些常见的事物。因为创造力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往往是对一件平常事物的再发现和重新组合。孩子在画周围事物时,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在观察、记忆、分析、理解和再现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补充新奇的内容,这正是孩子创造力最好的锻炼。总之,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美术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更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美术教师更应大胆开拓教学活动,实现美术教学从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寻求优化美术教学的真正出路,使学生得以更生动活泼地发展。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以往改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的改革之所以步履艰难,之所以始终不能跳出传统专业美术教育模式的控制,不能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究其原因就是对学校美术课程和美术教育本身的认识的错误与观念的陈旧。为此,亟待来一次美术教育思想观念的 “ 启蒙运动 ”,使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真正统一到美术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新课标和教材的启用使我们每个美术教师从新的角度重新探索教学。怎样才能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是许多教师思考的问题之一。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善于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思考教学,并运用巧妙的教学艺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融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同时,个性得到发展,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下面几点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淡化学科中心,建设新的课程文化。

传统课程观念突出地表现为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美术课程是以美术学科知识与技能为中心,以自成体系的各美术门类的专业技法授受和训练为美术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正如美术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以来,由于小学美术教学受成人美术教学模式的影响,缺乏创造性、诱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一些美术教师违背儿童绘画自身的规律,往往以造型、比例是否准确的标准来引导学生,至少在挖掘和发挥学生内部机能上下工夫。导致小学高年级学生画面拘谨。一些具有创造思维的学生,由于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渐渐对绘画失去了兴趣。

新美术课程打破了长期以来以美术门类为主线的纯美术学科知识体系,重新建构综合的美术课程的知识结构。从促进学生综合性素质发展出发,“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新美术课程以“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方面的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特别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设置,更强化了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综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特点,充分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新特点,体现了课程是学习者参与的各种自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总和的“课程是活动”的现代课程观。

淡化美术学科中心是本次美术课程改革最突出的一个亮点。这一改革的基本理念已不再是仅仅停留在过去的降低美术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量的要求层面上,而是上升为新的课程观念的高度,立足于全新的课程文化的建设与创造,重新认识美术课程,改革美术课程。如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深化,2012年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新要求,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的探究性、创新型人才需要。对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寻求改进和解决的策略,使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已经成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当务之急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物理实验新课改问题应对的策略

一、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可以说,物理实验是沟通猜想认识和归纳分析的重要桥梁,正是有了实验,才将许多自然规律以本质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就高中物理实验来讲,它既是物理教学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同时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物理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物理实验课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新课改对实验教学的要求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达到以下总目标: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

高中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改变过去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方式,把实验地位空前提升,不仅重视与基本理论知识点的衔接,还更加重视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很多实验由演示实验变成探究性实验,由验证性实验变成探究性实验,例如,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变成了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教学不再是“统一的实验教材”、“统一的实验题目”、“统一的仪器”、“统一的方法步骤”、“统一的结果”,而是只提出问题,提出几个参考案例,具体采用什么方案,如何操作,会有什么结果则由学生充分发挥,自行探究。

三、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深入调查和分析,发现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下:

1.学生人数众多,实验器材配备严重不足。现在一个班的人数有近70人,一个年级的人数有1200多人,但实验器材的配备还是外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水平,远无法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2.班额大,一名任课教师无法同时应对全班60几个学生,以致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指导,出现错误或者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发现并解决。

3.时间紧,课程改革后,物理课时的安排为每周3节,但教学内容不减反增,教学要求与提高,单靠课堂上的40分钟时间根本无法进行深入的探究。

4.现任的物理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以及班额大、时间紧、器材少的限制,无法进行真正深入的探究,为完成教学任务,还是自觉不自觉的受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统一的实验教材”、“统一的实验题目”、“统一的仪器”、“统一的方法步骤”、“统一的结果”。

5.现任物理教师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如计算机软件知识和一些现代实验器材的使用知识,导致一些现代实验无法开展。

6.由于商家追求利益最大化,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多都是“一次性的”,用过一次或者几次后便报销,无法再使用,由于经费或者是审批手续繁锁的原因等又导致无法及时补充更换损坏的仪器,以致很多探究性实验无法正常开展。现在用的牛顿管,抽气机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产品,而且只有一套,气垫导轨必备的气泵则无法使用。

四、应对的策略

1.严格控制班额,努力实现小班化教学,向发达国家或国内发达地区学习。如果真能实现25个人一个班甚至15个人一个班,开展小班化教学,那么使物理实验教学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教学将不再是梦想。今年,合浦县教育局转达北海市教育局的通知中提到,今年新高一和初一年级的班额努力控制在50个人一班,这让我们看到了进步,看到了希望。

2.配备专职的实验指导教师,在上实验课时让实验指导教师进入课堂,协助任课教师上好实验课。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遇到问题及时解答。彻底改变一个教师无法应对60几个学生的情况。现在本校只有两名物理实验教师,而且只负责仪器的准备,其他工作均由任课教师自行解决。在无法实现真正的小班化教学的情况下,配备专职的实验指导教师,并让实验指导教师进入课堂无疑将成为实现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办法,为顺利实现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

3.开放实验室,在每天放学后或者是周末,开放实验室,让对物理实验,物理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到实验室开展实验,对课堂上没完成的实继续探究,或者是一些新的猜想和实验方案付诸实施,或者是搞一些小的发明创造的,让学生充分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4.加大师资培训,转变教师观念,提高物理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提高物理教师应用现代教学手段设备辅助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能力,实现物理实验教学方式的转变,切实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水平的质量。

5.加大经费投入,及时购置现代教学必需的实验设施,如计算机,传感器,数码相机等,对损坏的仪器及时更换和补充。

五、结语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后,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尤其是农村中学的物理实验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各方(政府,学校,教师)共同努力,继续探索解决的办法。作为一线的物理教师,我们也应在实践中不断钻研,为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现,为具有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中学生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2]廖伯琴主编:《高中新课标教材(物理)介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3]李金生.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之我见[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1

第五篇: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初中教育承担着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以及人生规划能力的重要任务。这种具有鲜明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定位,要求教育必须超越传统的工具化倾向,对当前初中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大范围的调整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课堂。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影响,当前语文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语文教学少慢差、效率低下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教师问题意识偏弱,反思意识有待强化。在一种取向于功利,止步于文化的教学生态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仍然缺失,语文学科的特色难以凸现。

广东省2002年进入初中新课程实验,可初中语文课堂仍然滞留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框架之内,未能摆脱服务于中考的惯性思维。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新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太清晰。在新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面对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没有形成科学的共识,没有达成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在宪梓中学(重点初中)、高级中学(重点初中)、梅北中学(普通初中)、白渡中学(普通初中)等四所学校开展实验研究,探讨不同类型学校的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以期达成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二、课题重要概念的界定

1、“教学”:一般意义上,教学是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统一活动,它包含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本课题所讨论的“教学”主要是指教师课堂教学中引起、维持或者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2、“有效教学”:是指为了提高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现代教学理念与行为,本课题所讨论的“有效教学”侧重于教学行为的范畴。所谓“有效”侧重指单位时间内学生素养在课程标准意义上获得的发展与进步。其相

关标准如下: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目中有“人”,教学有对象意识,能因材施教;有“全人”概念,教学旨在努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和谐发展。●关注教学效益,教学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学目标尽可能具体明确,其达成度力求能够检测,以体现教学效益的优劣;反对简单的量化和过于量化。●关注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品质。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追问“什么内容是学生素养形成最基础的因素”、“什么样的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同一教学内容的处理在众多的选择中是否有最佳路径”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地域教学形成基本的准备、实施、评价策略。

3、“课堂有效教学”:上述内容和要求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集中呈现和完美体验。

4、“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本课题所强调的“有效语文课堂教学”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力求在课堂上构建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同步协调发展。

5、“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指在语文学科基本素养形成的基础上,使学生汉语言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优良精神建模的形成,有利于优良阅读生态的改善,有利于学生适应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高考。

6、“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以语文课程标准为观照,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效益提升的一切教学行为与策略。本课题着重讨论在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教学处理的过程中,如何以新课标为基石,确立教学的方向和原则,正确回答课堂文本教学中“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以形成区域内课堂文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和规范。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及目标

课题研究的现状:本课题在我国的广东、江苏等首批课改实验省有教育科研部门和一些富有探究精神的教师在进行相关研究。在我省全面实施了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该课题的研究具有前瞻性,更具现实性。预计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和有效对话策略及模块教学研究方面会有所突破。

本课题原来想采用总课题组负责、不同层次实验学校或实验教师以子课题研究具体参与的方式展开。总课题组负责课题的设计规划、申报、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各参与学校及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选取相关的研究内容,在总课题组制定的目标框架中展开实验性研究。各子课题组可以现研究内容为核心,单独申报新的省、市规划课题或课改课题。但是,在实际研究中,由于研究面广而人员太少,我们感觉不便于成立子课题组。为了节约人力资源,我们把研究任务分到具体的人员头上,而且为了减少人力消耗,我们不再申报新的课题,而是集中精力做好这个课题。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研究,初步形成区域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生成一批实施有效教学的典型课例,发表一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研文章,培养一支能够适应新课程发展要求的新型语文教师队伍。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基于使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之背景,主要研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角度的科学选择和实施策略选择。前者具体包括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取舍。后者主要指课堂基本教学策略的确立和方法的选择,如平等对话、探究学习等;课堂主要教学行为、辅导教学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的确立,如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等;还包括教学准备策略和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本课题研究不求“面”上全面展开,力求在“点”上有所探究。研究内容如下: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和内容最优化选择研究;

2、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研究;

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研究;

4、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策略研究;

5、初中语文课堂专题教学研究;

6、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评价向度研究。

五、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预定用二年时间完成。研究分为课题准备阶段、前期实施阶段、后期实施阶段和总结鉴定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8月):成立课题组,对本课题进行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前期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2年2月):分解课题研究任务,举行开题论证会。展开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完成中期研究报告,及时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思路。

后期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2年7月):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检查验收,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工作,并进行验证性研究。

总结鉴定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2月):召开课题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汇编研究论文集和典型课例,出台梅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优质课评定标准。

六、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本课题人员精干,结构合理。有校长、业务校长的直接参与,有县教研室教研员的全程指导和参与,有课题组全体人员的通力合作,我们有理由相信,该课题研究有充足的人力资源。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综合调查法、文献检索法、个案研究法等。而且课题研究经费有保障。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组组长:曹

课题组成员:郑、钟、蔡、谢、范、张

具体分工如下: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和内容最优化选择研究(曹、张);

2、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关键行为研究(钟、张);

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研究(郑、范);

4、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策略研究(蔡、曹);

5、初中语文课堂专题教学研究(全体成员);

6、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评价向度研究(范、钟)。

八、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2、相关教学论文集一本。

3、实施有效教学的典型课例若干(光盘)。

4、梅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优质课评定标准。

下载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美术教学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美术教学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下初中物理实验高效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高效教学是现代教育理念下的一个核心目标,而实验的高效则是物理学科高效教学实现的关键条件.在本文中,就从实验教学中常见的几个弊端入手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新课程改革下美术的教学反思

    我与新课程------美术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下美术的教学反思, 美术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很特殊的教学领域,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评价都显得与众学科截然不同,而新课程改......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欣赏课心得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欣赏课心得 陆霄峰 摘要:现在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如何成为多面手,都是我......

    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教学反思 美术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很特殊的教学领域,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评价都显得与众学科截然不同,而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

    浅析基于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

    “2012年攀枝花市中学地理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论文投稿及交流学习论文名称:浅析基于新课标下的初中 作者: 刘 佳 工作单位:攀枝花市二中 引言:从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

    浅议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浅议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新教材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英语教学的一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英语教学的一点思考 在日常教学中,最让我们这些英语老师头疼的就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的知识及能力水平与课标上的要求相差很大,而且这些差距随着课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