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课程管理
乌石镇中心小学课程管理、课程计划执行情况自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市教育局(抚教研字[2009]06号)《关于2009年全市中小学执行课程计划暨教学常规管理情况调研和检查的工作安排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现就执行课程计划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科学规划,理念先行
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适当运用教学辅助手段,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此学校确立了课程管理原则: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科学设计课程与教学方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推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实施发展性评价,为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在课程上给予保证。学校在办公室布置上体现出关注课程、关注课堂、关注的学生发展等先进理念。
二、开齐开足教好学科课程
在县教育局的正确指导下,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认真贯彻落实课程计划。学期初由学校教导处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抚州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通知》(抚教基字{2008}70号)的文件精神落实课程总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程表,为学期开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在学科课程中,我们本着既开齐、开足课时,又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原则,争取教好所有课程,同时加强了这些学科的建设,如:学校制定阳光体育运动计划、成立电教处等为教学做好指导、服务,确保课程计划的执行。
三、严格控制课时量,统一把握教学进度
我们在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中,严格执行课时量(一、二年级周课时26节、三至六年级周课时30节)。坚持做到“六个不”,即不
增加课时,不组织补课,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不增加学生教辅资料的征订,不增加学生在校时间,不增加学生课后作业量。做到执行规定不含糊,每天学生在校时间控制在6小时以内,做到一、二年级没有家庭作业,保证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在半小时以内学生可以完成,同时教导处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统一把握教学进度,做好教学过程的管理。
四、严格控制考试次数,科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
按上级有关要求,学校严格控制各类考试。语文、数学、英语课程每学期只举行一次考试,其它课程不组织考试。期终测试由教导处具体把关。为全面正确地评价小学生综合质量,学校制定了《乌石镇中心小学小学生综合质量评价方案》,运用一般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和教师参与相结合、知识能力评价与考试内容方法改革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全面地实施学生综合质量评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五、积极推进校本教研,教研硕果累累
学校倡导“科研兴教”、“科研兴师”,鼓励教师“行动研究”,引导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发现问题,确立主题,提出课题,探索实践。一年来,学校共进行了10个县级课题的研究,课题研究负责人与参加教师认真学习、研究理论知识,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较好地完成了所承担的课题任务。
上半年,教导处组织开展示范课、“每人一节公开课”活动,浓厚了全镇小学教研氛围,调动了教师教研积极性。学校青年教师丁小美、熊幼娟、潘木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自制课件进行的三节示范课教学,充分展示出了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得到县教研室领导的肯定。
下半年,以中心小学为龙头,带动全镇小学教研工作。学校开展了“教研月”活动,在全镇所有完小展开,50%的教师上了公开课。全部教师参加了教研活动。围绕“优化课堂、有效训练”这一主题,根据学科、年段实际,以课例为载体,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参与面广,积极性高,气氛活跃。各自总结出实施有效训练、优化课堂的教学经验,撰写了教学经验文章(包括教案设计、心得体会、教学反思),较好地达到活动的目的。
在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学校认真组织教师撰写各种论文,辅导学生参加各类活动。一年来,教师论文、指导学生获国家级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获省级三等奖1人,获市级二等奖2人,三等奖4人,县级一等奖3人,二等奖7人次;学生参赛获市级奖4人,获县级奖8人。
学校大力加强教师校本培训,通过网络下载、卫星接受等形式开发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优化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既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目前学校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都能自主运用电脑制作基本的课件并运用于课堂教学。
六、强化体育锻炼,确保阳光活动
我们深知阳光体育是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鼓励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锻炼身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着这一指导思想,乌石镇人民政府给予学校大力支持,出资3万余元新建一个标准的篮球场和两套乒乓球台,学校添置了羽毛球拍、篮球、跳绳等,为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学校以“我运动、我阳光、我快乐”为活动口号,做好宣传标语,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
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人心。
学校开展“阳光运动”的具体做法是:
1、每天在上午第二、三节课之间安排30分钟大课间活动,学生做完广播体操后在相应场地上参加活动。
2、为确保每个学习日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在下午放学后安排体育活动,由辅导老师带领,在指定地点开展体育活动,时间为1小时。
3、阳光运动内容。每周二下午放学后组织1至2年级开展体育活动,以少儿游戏为主要内容。每周四下午放学后组织3至6年级开展体育活动,开设一分钟跳绳、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垒球、跳远、踢毽子等项目。每月最后一周开展相应的竞赛评比活动。
七、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在学校资源等方面比较紧缺。在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中,现有师资有限,许多学科没有专业教师(如:音乐、美术、科学、计算机等学科),影响了某些学科课程的教学。希望上级有关部门能为学校配备相关专业的教师,解决学校的困难。
今后,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将积极落实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提高乌石镇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工作。
资溪县乌石镇中心小学
2009年10月
第二篇:学校课程管理指南
教育部《学校课程管理指南》
(讨论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地方和学校将拥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是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校实施的所有课程进行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构成丁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它们拥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课程价值,承担不同的任务,履行不同的责任。为了帮助学校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特制订《学校课程管理指南》。
本(指南》涵盖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管理。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目标
1.学校课程管理是学校及其相关人员行使课程权力并履行责任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质量在学校一级的重要保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它的具体目标是:
执行国家的课程文件,确保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独立或合作开发有特色的课程。
结合学校的实际,协调学校各类课程的关系,优化学校课程的结构,提高学校课程的适应性。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师广泛地利用本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确保学生享有必要的课程管理的权利,创造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范围与程度内参与课程决策与教学活动。
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
二、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
2.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学校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每一所学校都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科学设计课程与教学方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探索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实施发展性的评价,为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提供课程保障。
3.三级课程管理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权利的一次再分配。通过改革,学校拥有了一部分课程权利,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所以,学校及其相关人员要形成权力分享、责任分担的观念,明确在学校课程管理中的相应角色,履行所承担的课程职责,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合理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4.在学校课程的管理中,不能用国家课程挤占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课时,不能随意提高国家/地方规定的课程标准,也不能将校本课程变为国家规定的文化课程的延伸和补充,而应根据有关的课程文件,正确处理好这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的价值,5.为了确保课程的适应性,基础教育课程管理需要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管理机制。学校应严格执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严格执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形成相应的实施方案,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同时,按照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形成课程开发方案,并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议,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学校反馈审议意见。
6.学校必须立足于本校的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努力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合理配置设施资源,充分发挥利用和拓展校外的课程资源。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注意发挥家长与社区资源的作用,积极开展与校外机构的合作。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三、课程计划管理
7.《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是学校依据相关的课程文件和学校实际而制定的一学年内的课程实施计划,是国家课程计划在学校一级的具体化。制定实施方案必须严格依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课程文件,维护国家课程计划和标准的严肃性。
《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包括一学年各年级的课程门类、课时分配、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程实施要求与评价建议等内容。《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必须在每年的9月1日前(新学年开始前)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学校要严格执行课程实施方案,切实保证课程实施过程与课程方案的一致性,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严格控制课时总量,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时间。
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指在《课程计划》规定的范围内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计划。它的内容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课程实施与评价的设想;保障措施.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一般在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实施。因此,该方案必须在第一学期的11月1日前递交给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议。在其它年级试验的校本课程,即在新学年的第一学期试验的课程,必须在当年的5月1日前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递交给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议。在学年第二学期试验的新增的校本课程,必须在11月1日前提出申请。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在收到申请一个月内反馈审议的结果。没有通过审议的校本课程,不得在学校中实施。
四、教学管理
9.教学是国家/地方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建立教学管理网络是国家/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为此,学校需要建立学校、各处(室)和教研组(年级组)三级管理网络。
各级管理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实施对课程的管理。10.学校要加强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管理,要把管理的重心从教案管理转移到课堂教学管理上来,制定校内作业管理与考试管理制度。备课要实行分层管理,因人而异,注重实效,防止用单一化的备课模式来统一要求教师。对优秀教师应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给他们提供广阔的自主设计空间,并根据自身的素质特点,设计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案,对新教师和其他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指导或规范的管理.
上课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要倡导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引导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机会,尊重学生的见解,重视学生的经验,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实践。要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引导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经常举行课堂教学观摩及说课、评课、议课等活动,为教师创设交流经验的机会。
作业管理要立足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免重复劳动。各学段都要严格控制作业量,原则上小学一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二、三年级家庭作业总量每天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时,初中不超过1.5小时。提倡引导学生完成一些感兴趣的探究性作业.学校应根据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规范教师作业检查的行为,并创导多样化的、富于实效的作业检查或批改方式。学习辅导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予以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不能进行集体补课,严格控制在校学习时间.
考核要着眼于改进教师的教学与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反对把获取分数作为教与学的目的。考核方式要多样化,可采用闭卷、开卷等书面方式,也可采取口试、操作、表演、展示等方式。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侧重能力与素质的立意,注重选择现实生活的材料,杜绝设置偏题、怪题.义务教育阶段校内的成绩评定一般采用等级制,不得根据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要严格控制考试次数.
五、教材管理
11.根据国家教材多样化的政策,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或专家指导下,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社会公布的中小学教材目录,选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科书(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严禁选用未经审定(查)的教科书。
教科书的内容具有严肃性,在教学过程中原则上不得随意删减和更改。因实验研究的需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坚持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专家的意见,对那些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教师教学时,要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教科书,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和积极思维的空间。启发学生质疑、探究,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具体活动中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及校本课程领域可以选用教师指导用书,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活动器材,原则上不为学生提供教科书。12.教辅用书是中小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科书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其合理使用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每学期初,学校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教辅用书的目录以及教师的建议,供学生选购使用。严禁向学生摊派教辅用书。·
一般情况下,每门学科课程学生只需要一本教辅用书。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辅用书,不能把教辅用书当作习题集,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音像制品和电子书刊等也是教辅用书的重要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3.学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数室、各类教学设施及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努力构建学校实践性的教材体系。
六、校本课程开发
14.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特别是由同一学校或不同学校教师组成的开发小组。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不能由专家编教材,由教师教教材。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
15.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的基础研究。主要涉及明晰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作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自主申报课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或过程中,撰写自己承担的课程的(课程纲要》(教师用的材料)。
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的结果应向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16.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课程选用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是教师从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的课程;课程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或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课程新编是指教师根据需要与可能而开发的全新的课程。
17,校本课程开发中涉及到的文件撰写格式和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是学校在校本课程方面的一般性的规定,用来培训教师的基本依据。它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等。《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是已经通过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的各门课程名称及其简介,简介以200字为宜。
《课程纲要》是教师自己任教的课程的一种设计。它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七、课程评价管理
18.学校要根据校本课程管理目标确立评价准则,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实施定期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应向教师、学生、家长及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对校本课程实施的监督。
学校应定期评价(学校学年课程实施方案),提出改进建议,为制定新学年的课程实施方案服务;学校应定期组织教研组评价教学进度计划,并对照实施情况调整与完善教学进度计划,为制定新学年的教学进度计划作好准备。学校要定期检查部分教师的救案,组织教师经常交流自己的教案,并能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提供建议。
学校要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的促进作用,尝试建立一种全面讦定教师教学业绩的体系。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改变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学校要发挥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功能。要建立一种全面衡量学生素质的报告单制中拥有的权利不同,因而其责任也不同。校长是学校课程的主要决定者和责任人。校长在课程管理中的任务是坚持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严肃性,监督和评估课程实施过程,发布学校课程质量的信息。教导处成员承担学校课程管理的常规工作。教师是课程实施与开发的主要力量,对课程的有效实施、学生的学习质量评定具有专业自主权;同时对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发展承担主要责任。学生有权选择学校课程中的选修课,有权对学校课程做出自己的评价,有权对自己所学的课程提出改进建议;学生也应主动配合教师完成课程任务。学生家长及有关的杜区人员对学校课程应有知情权,评价权和建议权;井有责任为学校提供各种资源上的支持。20.学校课程管理需要有一定的组织保障。
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一般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和社区相关人士等构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教育专家参与。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主要职能是审议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制定有关的开发与管理条例,检查与督导《学校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学校课程管理的最后决定由委员会集体审议做出。审议通过的各项决定由各处(室)、教研组/年级组具体执行.
学校校务委员会由党政工领导人员组成,是学校课程的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布的课程计划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协调校内各处(室)以及年级组与教研组的各项工作.教导处(教学处或教务处)是学校课程管理的专门的行政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评估全校各门课程及各教研组的课程教学工作.组织协调各教研组与年级组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落实各项课程管理措施.
教研组或年级组要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定好学年及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和学生活动计划;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指导,确保完成学校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及时反映课程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课程管理提供依据:联系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1.学校课程管理,不管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都要有必需的设备与经费上的支持。要加强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等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设备,为学校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要设立课程管理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课程实施与开发、教师教育、设备配置与对外交流等方面。22.学校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课程审议制度、教学管理条例、校内课程评价制度、教师教育制度、校内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及激励制度等.学校各类人员要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
第三篇:学校课程管理措施
枣 庄 四 十 中 课
程
管
理
措
施
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山东省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实施意见》中规定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小学校应承担校一级的课程管理职责。为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履行好课程管理的职责,提高学校的课程领导水平,现制定如下措施。
一、明确课程管理职责,健全课程管理的组织运行系统
1.学校对课程管理的基本职责是组织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确保其有效实施,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和正确实施学校课程。
2.校长是学校管理课程的责任人,负责领导制定学校课程计划及保证其有效实施的管理制度,并负责监督落实。校长要认真学习课程方案,钻研课程与教学业务,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到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各个实践环节,及时研究、引领、指导、调控和改进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工作,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工作。
3.建立和健全课程管理的组织系统,形成由决策规划、组织实施、评价反馈、管理保障等环节组成的学校课程管理网络,保证课程方案规范有序地实现校本化实施。
4.学校课程管理的各部门及其人员既要有明确职责和分工,又要加强部门间的联系和协调,形成高效的运行机制。
二、遵循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编制切合学校实际的课程计划 5.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按照课程方案、学校的社区环境、学校资源情况及学校原有的办学风格,设计和编制学校课程计划。学校课程计划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着眼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和个性的发展,立足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根据课程方案所规定的课程结构、科目设置及其课时数,以及每学年课程计划规定的周课时总量,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统筹设计,科学合理地安排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正确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编制切合学校实际的课程计划。
三、加强教材管理,规范教学用书
6.学校要根据省教育厅有关教材选用的规定,根据学校课程计划选用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及练习册。
7.学校开发的校本教材,县级开发的地方教材,未经山东省中小学课程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只能在本校或县内试用。8.学校及教师个人不得统一组织或要求学生购买各类未经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或认可的学习辅导资料。
四、组织学校课程计划的实施,有效落实学校课程计划
9.加强对教育思想的领导。学校要通过组织各类培训与学习研讨等途径,使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教材改革的目的、目标与要求,对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形成共识,为校本化实施课程方案提供思想基础。
10.加强对学校课程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严格按学校课程计划规定的科目上课,不得增减课时,不得用课余时间安排全班学生集体补课。11.学校要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学科课程标准,使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各类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组织教师按照各类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教学。12.学校要引领和指导教师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实施中逐步做到相互渗透、有机整合,充分发挥三级课程的整体价值。
13.学校要为三级课程的实施提供时空保障。要提高国家课程实施的效益,严格按规定课时组织教学;要合理安排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教学时间,保证实施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的时空,保障自主选习类和社会综合实践类拓展型课程以及探究型课程的实施真正得到落实。
14.要进一步引导教师根据三维课程目标的要求设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和贯彻有关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的文件,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和积累经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益。
15.学校要积极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开发和创设学生参与实践的资源和条件。要积累经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系列,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实效。
16.学校要努力创设条件,加强信息技术设施建设。组织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设备,改善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式。
五、规范学校课程建设,提高学校课程质量
17.学校要依照课程方案、学校发展目标、学校与社区资源条件、学生实际需求,按照普及、提高、发展的层次性原则规划和设计学校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和支撑办学特色的形成。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要采取自主开发与选用资源并举的原则,不追求数量,而注重品质。
18.学校课程的开发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要遵循科学、规范、有序的原则。即在对学生进行需求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开发的科目,按课程构成要素(目标、内容结构、实施途径方式、评价)进行开发,通过试验、评价、修改等实践不断完善课程。
19.学校要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课程实施的评价,反映课程实施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学校课程要进行内部评价,以课程目标达成度和学生的认同度为主要评价内容。学校既要把课程评价作为对课程实施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途径,又要将评价及时反馈,以调整学校课程计划及内容,完善学校课程建设,提高学校课程质量。
六、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
20.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学生素质教育报告册》,建立和规范“学生成长记录袋”制度,规范工作程序,认真组织《学生素质教育报告册》,在此基础上做好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学校要对教师、学生进行记录和评价工作的培训和指导,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公正教育与诚信教育,加强民主监督,接受质询、投诉与举报,及时解决评价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1.学校要指导教师严格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按照学校规定的命题程序和要求进行命题,确保命题工作的适切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命题质量,为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比较可信的依据。同时,要建立和健全教学质量分析、评价和反馈制度,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全程监控;要注意试题及教学质量资料的积累和分析研究,逐步建立起学校的试题档案库,完善科学的命题方式。
七、加强配套建设,提供课程实施保障
22.学校要开展学校人力资源的研究,制定发展规划,要帮助教师专业发展,组建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精湛的教师队伍;要制定教师岗位职责,制定教师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建立着眼于促进教师发展的考评制度、激励机制和以学校为基地、立足课改实践的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制度,支持教师专业化素养持续提升。23.学校应加大对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文娱体育器材和卫生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强化使用与维护等方面的日常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满足课程的需要。
24.学校要加强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将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相关资料纳入课程资源库。引导教师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蕴藏于学校和师生中的课程资源,注意开发家长与社区的课程资源,并做好整理、整合、入库等工作。
25.学校的课程管理要建章立制,因校制宜地加强和完善以课程规划与开发、课程实施与评价、教师培训与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课程管理制度的建设。要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制度的建设,参与课程管理,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和实效性。要建立执行制度的监控机制,保证制度的执行力度,同时又要关注人文关怀在制度管理中的作用,体现制度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26.对上述课程管理的各项工作,学校领导应以研究的态度认真落实。要研究各项工作,也要研究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要研究规划、计划的制定,也要研究规划、计划的落实;要研究学校课程实施的现状,也要研究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发展。在研究、落实、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课程领导水平,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优质、高效。
枣庄四十中
2009.9
第四篇: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及管理措施
小学课程实施方案及管理措施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课程计划,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体系,促进我校课程规范有序的发展,根据我校具体情况,本着有效和用学校现有资源,依靠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开发的原则,经讨论与研究,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结合学校已有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围绕“学生喜欢的、学校想要的、教师能做的”,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整体优化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过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以学生活动为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让教师成为学校课程实施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整体性原则: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选择具有可变性。
4、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5、民主性原则: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充分体现人本思想,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学校创造机会,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和家长的参与。
三、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
2、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3、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热爱祖国、适应社会。
四、整体思路
1、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协调发展,阶梯发展和循序发展,分为三个学段,一二年级为一学段,三四年级二学段,五六年级为三学段,三学段各有特色,而且内容进行再分工,形成即时、并进、整合的学习链。
2、教学策略上,必须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意愿,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和交流,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不能只重视活动的结果。
3、考核方法上,通过对课程实施的过程效果的考察和测量,反思课程方案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程序,考核的内容和方法应多种多样。
五、内容规划
我校的学校课程将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它们分别是:
(一)传统文化:古诗文诵读、名言成语、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诵读、礼仪教育。
(二)民族艺术:中国书法、手工制作、绘画。
(三)口语表达:民间故事、演讲交流。
(四)传统体育:跳绳、羽毛球、乒乓球。
六、课程管理
1、建立学校课程组织保障机制,实行校长负责制,保证课程的实施,加强对课的指导和监控。
2、建立学校课程审议报告制度。
3、建立学校课程评价制度与改进机制,及时评价,做出总结。
七、课程评价
1、学生评价
(1)学校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转差”记录。
2、教师评价
(1)任课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2)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取得的成绩。(3)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八、保障措施
1、统一认识,加强学习,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2、加大经费投入,确保科研、活动经费的支持,确保图书室、网络、计算机室、活动室的建设。
3、协调社会、家庭,为开发与实施学校课程提供保障。
康各庄小学2010—2011学上学期
课程实施方案及管理措施
一、指导思想及实施目标:
根据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确立现代课程意识,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提高综合水平:加快课程建设,开发校本课程;优化课程实施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革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对教育的促进和发展功能;加快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构建比较完整的教育信息化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适应现代教育的教师队伍,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本学期,我校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地方与学校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音乐、体育、美术。其中地方与学校课程,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写字课程以及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团队活动等;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所有课程、课时,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要求设置,无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现象。重视开展好信息技术、艺术、体育、兴趣活动四个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管理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是把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是培养目标的载体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课程设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新课程设置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将产生积极的
作用。认真研究课程设置方案,进一步提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并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加强管理,科学设置各类课程。
严格执行新课程设置方案,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指令性内容按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在课程管理上转变管理思想,研究管理办法,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在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主体作用,保证足够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开发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时间和空间。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改革小组,成员包括教研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
第五篇:学校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管理学科公共管理类
统设专业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专科)
学校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2002秋季启用)
为帮助试点电大制定学校管理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特根据学校管理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考核说明等教学管理文件制定本课程教学设计方案。该方案包括“学校管理课程与教学概述”、“学校管理课程学习重点要求”、“学校管理课程与教学实施的主要方法”和“学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设计”等四个部份。各试点电大应根据本设计方案的内容,制定适合本地使用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明确具体安排各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活动内容和过程管理的办法,指导基层教学部门的教学业务工作。
一、学校管理课程与教学概述
一、课程性质、特点与地位
学校管理是“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管理学科公共管理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管理方向)(专科)的一门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作为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教育管理学为依据,揭示学校管理的客观规律,并为学校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以阐明学校管理职能和实务为学校管理者提供具体的管理规范、方法和手段,提高其管理水平;以可操作的技能训练规范并强化学校管理者的基本功,全面而有效地提高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管理中小学校的能力。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我国广大的基层中小学校管理人员和地方教育行政干部。
二、课程学分与考核要求
学校管理(1)、学校管理(2)的学分分别为3学分和4学分,宜分别在两个学期安排考试。本课程的考试,根据两学期学习的内容分别进行。命题要求按照课程教学大纲所设定的四个教学要求的层次,确定本课程考试的基本要求:教学中要求了解的内容,一般不进入考试的命题范围;要求识记和理解的内容,是考试的主要范围;要求掌握的内容在教学和考试中都是少量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识记的内容,在考试中体现为填空或选择题型;要求理解的内容,在考试中体现为简述或问答题型;要求掌握的内容,在考试中体现为综述或分析、论述及应用题型。
三、课程资源与教学方法
学校管理课程的资源包括:合一型文字教材1本、电视教学录像教材2学时(100分钟)、录音教材10学时(400分钟)、直播课堂教学录像3学时(150分钟)、作业与评价手册1册、期末复习指导1册、课程教学大纲等全套课程教学文件和网络教学材料(文本格式)若干。实施教学过程中要紧密围绕课程教学资源的运用采取适合各地教学实际的多种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以学员业余自主学习为主,各试点电大组织面授辅导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对于学员使用多种媒体教材资源、运用案例学习方法和开展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指导和要求。中央电大课程组要充分利用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的课程教学辅导页面,为各地学员提供远程的学习支持服务,并利用信函、电话等传统通讯手段进行广泛的教学信息交流、依靠专业教学中心组积极组织开展各教学单位的业务合作。
二、学校管理课程学习重点要求
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科学、简明、实用的要求,讲授学校管理的一般理论知识,使学员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原理、原则、事实,形成必要的现代学校管理观念和基本的理论思维能力。
2. 学校管理实务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讲授学校管理的实务与规范,使学员理解和掌握其目标、特点和要求,提高从事学校管理的技能和能力。
3.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突出操作性,促进管理理论向管理规范进而向管理技能和能力的转化,培养学员面向学校教育改革实际的实践意识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学习目标的重点
1. 学校管理(1)
深刻理解学校管理的性质;正确认识学校管理思想与办学特色的关系,树立现代管理观念,办出学校特色;掌握校长负责制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实施要求;理解并认识学校组织机构的含义及其结构类型;掌握学校管理目标的制定过程和实施要求;系统掌握学校管理诸环节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学会应用学校管理的一般方法对学校进行规范管理;按校长的职责和素质要求分析评价校长的领导行为,正确把握校长在学校中的地位;理解教学思想、教学组织、教学过程管理的含义,明确其管理内容;理解教学质量管理和活动课管理的方法与要求;理解德育管理的特点和内容,掌握德育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系统掌握学校体育卫生管理的原则、内容和要求。
2.学校管理(2)
正确理解和识记教师管理的科学依据;系统掌握教师管理的任务及其实施;理解学生管理的过程和要求;掌握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搞好科研管理;掌握学校总务管理的原则、内容和方法,搞好学校总务工作;运用学校公共关系的管理原则,搞好学校公共关系;学会运用科学的技法,正确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科学决策的程序、技法和决断技术,提高领导决策水平;掌握学校工作计划要素及其制作规范,学会科学合理地制定学校工作计划;掌握学校工作总结的要素及其规范,学会撰写合乎规范的总结,提高总结能力;正确把握领导听课与评课的一般标准;理解组织会议的一般原则和规范要求;理解领导沟通与协调的原则;理解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原则。
三、考试与教学要求的层次
本课程设计为两个学期学习。根据各学期的教学内容,单独专门组织期末考试。教学大纲规定了课程学习的四个层次的要求,即:
了解与学校管理理论相关的理论和基本知识。
识记学校管理的一般概念、原理、原则及其相关知识。
理解学校管理重要的理论和学校管理实务中的重要概念、原理、原则及其相关的理论观点。
掌握学校管理基本理论和实务理论中的基本观点、学校管理实务的基本规范以及学校常规管理的基本技能。
根据上述要求,可制定本课程期末考试的基本要求。教学中要求了解的内容,一般不进入考试的命题范围;要求识记和理解的内容,是考试的主要范围;要求掌握的内容在教学和考试中都是少量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识记的内容,在考试中主要体现为填空或选择题型;要求理解的内容,在考试中主要体现为简述或问答题型;要求掌握的内容,在考试中主要体现为综述或分析、论述及应用题型(包括案例分析或讨论题)。
三、学校管理课程与教学实施的主要方法
一、总体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以在职成人学员业余自学为主,并辅以适当的面授和电视教学辅导。学员自学文字主教材是学习的主要环节,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复习、练习作业、专题研讨、实地考察等相应的环节。理论教学重在自学,试点电大宜结合教育实际适当组织专题研讨和专题辅导;实务教学在注重自学的同时,教学中应结合案例分析或研讨以明确学校管理的规范和要点,并适当配合作业练习;实践技能教学,宜通过自学和小组交流,明确训练的目的、意义和操作规范,要重点强化练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训练来形成能力。考试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考试命题要全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教学要求的重点和层次的设计规定。
二、教学内容各环节课时安排
本课程教学安排在两个学期内进行,学校管理(1)为3学分,教学内容涵盖文字教材第1-12章的内容;学校管理(2)为4学分,教学内容涵盖文字教材第13-25章,并要重点体现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求。
学校管理(1)主要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安排一览表
主要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课内
学时 电视
辅导 面授
辅导 专题案
例研讨 练习
作业 实践
考察 小计学校管理
一般理论 20 1 1 2 2
12学校管理
实务[Ⅰ]34 2 2 2 4
2学时总数549 9 12 18 9
学校管理(2)主要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安排一览表
主要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课内
学时 电视
辅导 面授
辅导 专题案
例研讨 练习
作业 实践
考察 小计学校管理
实务[Ⅱ]16 1 2 4 4 1
2学校管理
技能56 2 2 6 6 2
学时总数72 9 12 30 30 9
三、教材使用说明
文字教材按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若干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都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为若干个教学模块。每一个教学模块都包含有对于学习的建议和具体教学内容中重点知识的提示,以及学习难点的进一步解释。教学指导融合于文字主教材之中,是中央电大《学校管理》教材的特色,其基本目的在于方便学员自学。
本课程配有2学时的电视教材和10学时的录音教材,另有帮助学习的直播电视课堂教学录像3学时和若干网上教学辅导资料。非印刷媒体的学习资料是课程主教材即文字教材的辅助学习资料,内容包括对于文字教材的总体使用说明、课程知识线索指导、案例教学方法示范以及一些重点中的难点问题的阐释等。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建议
1. 按照开放教育试点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方式,教学应以辅助学员联系实际运
用小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学为主。
2. 运用多种媒体教材的一体化设计方案,结合本地区学员的学习条件实际,提供
多种方式的学习支持服务。
3. 面授辅导应侧重于理论教学部分,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讲清思路与方法。
4. 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突出重点,重视案例教学方法的适当运用,培养学员分析研
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注意研究并安排好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有条件的地方要组织学员开展实地考察
和撰写工作分析报告。鼓励学员运用所学知识促进工作所在学校或部门管理业务的发展。
6. 创造条件帮助学员运用好电视课和电大在线教学平台所提供的教学资源,指导
学习使用好音像等多种媒体教材,开展视听学习交流活动。
四、学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一、学校管理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内容
针对学校管理实务(文字教材第二编)中各学习单元的实践性学习的任务,采用专题案例研讨、练习作业和实践考察活动等方式进行教学,是本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文字教材第一编和第三编学习单元中一些理论专题的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内容也可有选择地加以补充。
(二)实践教学要求
实践教学的总体要求是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将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具体情况和课程内容的学习结合起来。具体要求是:
1. 结合工作实际体会,做好课程作业,尤其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认真完成好学校管理实务的教学管理、德育管理、体育卫生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育科研管理、总务管理和公共关系管理8个专题学习单元后所附思考与练习(自测题)中的论述题。
2. 针对学校管理技能的学习内容,结合实际工作或者经过必要的参观考察等学习活动,独立撰写1-2篇带有本校本地工作特色的真实的学校管理工作材料。
3. 独立撰写1-2篇运用小组讨论的案例学习方法进行课程学习后的总结报告或学习札记,或者独立运用课程学习中的案例编制方法,尝试编写1-2份学校管理案例(资料)。
二、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始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配备兼职的课程学习实践环节的辅导老师,专人指导学员建立有效的学习模式,探索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在学员间提倡共享资源、交流合作的教学方法。
利用案例学习方法,加深对课程中提供参考案例的理解,灵活运用案例撰写的一般方法,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将文字教材提供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来,在平时的工作中整理信息、收集资料,将课程学习的内容进行分解,使其各个部分都具有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的内容。
定期组织学员间的学习交流,评比“理论联系实际学风优秀”奖励。
收集整理一批优秀的实践教学成果,将学员的好成果推荐发表或在网络学习过程中进行交流,再从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五、学校管理课程教学评估
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学校管理课程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研究的价值。对于学校管理课程教学的评估,一般由各试点电大按照本设计方案对于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专门制定评估细则并严格加以实施。本课程组将不定期开展教学评估调研,为中央电大的课程评估工作提供必要的协助。
建议课程教学评估的重点为:课程教学时间和重点内容的安排;实践教学的措施与执行情况;课程考核等教学管理服务工作;课程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