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课程计划
老河乡明德小学学校课程规划
学校课程规划是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央8号文件的实施意见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框架内,制定《老河乡明德小学课程规划》。
一 发展优势
综观学校的发展历史,面对近年来学校发展的实际状况,在分析学校发展的内部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学校目前的办学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学校在办学历程中形成的办学传统,是学校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宝贵财富。在一代代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在老师们的默默奉献中,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几十年来,始终受到社会的肯定和家长的欢迎,第二、师资业务素质比较高,责任感较强,年龄结构与学科结构有较大改善。
二、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是课程规划的核心内容。
(一)设计原则。基于政策。本方案的框架设计直接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要求。
(二)小学课程结构及课程管理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课程管理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三、学校课程目标
(一)学生培养目标
1、国家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成为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人、会生存,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以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使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展性学习能力。
2、地方课程目标
(1)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守规矩、懂礼貌、尊敬师长、勤学习、诚实做人的良好品质。
(2)通过安全、法制教育的学习,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3)通过口语交际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祖国语言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提高普通话口语交际的能力。
(4)通过环境教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进一步加强环保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教师发展目标
熟悉新课程理念,掌握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会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发展特点。教师会解读教材,能灵活使用教材,教学过程中能把握教学尺度和拓展度,充分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整合,提升教师教学力和学生学习力。
五、课程实施
(一)国家课程
主要涉及语言文字学习领域(语文、外语课程),数学学习领域(数学课程),自然科学学习领域(自然课程),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品德与社会课程),技术学习领域(信息科技、劳动技术课程),艺术学习领域(音乐、美术课程),体育与健身学习领域(体育与健身课程),综合实践学习领域(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以上这些课程均在学校课时计划中体现。
一、指导思想: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积极开展了以“学会健身,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验重点项目。在基础课程的落实下,自编校本教材,落实在三课、两操、体锻课上,结合阳光体锻一小时的活动方案,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在认真完成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前提下,积极开发以“健身教育”为重点的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和完善“健身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学会健身,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健身实践活动中,了解健身知识、学会健身、喜欢健身,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分目标:
(1)通过健身校本教材的具体实践,培养学生健身的意识,提高健身的趣味性,积极参与健身活动。
(2)通过健身校本教材的具体实践,积累学校以往行之有效的“小学生健身教育”的经验,形成具有高桥镇小学特色的健身教育校本课程。
(3)通过健身校本教材的具体实践,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会50个以上健身游戏,一套健身操、一套足球操,学生身体素质有明显的提高。
(4)通过健身校本教材的具体实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健身文化,理解健身的意义、目的,并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三、课程结构:
(一)课程内容结构: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积极开展了以“学会健身,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验项目,,自主编写了健身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创编了适合各年级学生的健身文化、球操、武术操及传统的弄堂游戏等,并设计成系列性的绳类游戏、踢毽子游戏及有益于智力开发的棋类游戏等。这些健身文化知识及各类游戏以课程的形式,通过每周的体锻课予以落实。
(1)健身文化知识部分:
每份校本教材都有健身文化类的知识充实,根据不同的年级编写不同的内容,如:足球技术、战术分类、比赛场地的划分、标记、各类活动比赛规则、及足球游戏,便于学生接触足球文化,了解足球的起源等。
(2)球操、武术操、广播操部分
在新生入学开始进行广播操训练,一、二年级的学生必须掌握广播操,三、四年级学习武术操、五年级学习球操,每个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必须掌握球操、广播操、武术操这三套操。
(二)课程实施计划:
分年级学习五册教材,一学年学习一册,落实在一周的两节体锻课,一节为游戏类活动时间,由体育教师和班主任老师共同完成;另一节为操类、文化类、足球游戏类活动,由班主任老师组织落实。
1、传统健身游戏类:
(1)一年级游戏项目:保龄球、捕鱼、丢手帕、棋类、收割麦子、套圈圈、踢纽扣、挑板线、挑花棒、玩绳子、勇过独木桥。
(2)二年级游戏项目:保龄球、“吃”麻子、丢沙包、老狼,老狼几点了、棋类、套圈圈、踢纽扣、挑花棒、跳绳子、跳橡筋、小蚂蚁运粮食、摇船运瓜。
(3)三年级游戏项目:“吃”麻子、打弹子、顶“核桃”、斗斗鸡、棋类、三足走、踢毽子、踢石块、跳绳子、跳橡筋、携“瓜”并进、造房子。
(4)四年级游戏项目:踩高跷、吃麻子、打弹子、打龙尾、翻牌子、赶球接力、刮片子、滚铁环、棋类、踢毽子、跳绳子、跳橡筋。
2、足球游戏、文化类:射门、带球、传球等简单足球文化知识
3、广播操部分
一年级的学生必须掌握广播操,二、三年级学习武术操、四年级学习足球操,每个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必须掌握广播操、这套操。
四、课程评价:
(1)建立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档案制度,把学生参与健身的过程作为学生体育评价的重要内容,以争章的形式由班主任老师及时记录学生的成长。
(2)积极组织大中小型体育竞技活动,为提高学生健身水平的提高提供舞台,留下足迹,对在体育竞技活动中取得的成绩进行激励和肯定。
五、课程管理:
1、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实验校的重点项目的校本课程,以校本教材的实施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具体落实到每位教师。
2、开展健身文化节,组办年级组的展评,及时交流成果。
3、纳入学生评价,鼓动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健身活动”管理制度。
(1)把学校《学会健身 全面发展》校本课程列入学校每学期各部门工作计划,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2)明确学校各部门在《学会健身全面发展》中的职责,并制定相关考核条例。
(3)建立家校合作监测制度,促进健身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宣传学校健身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促进学生校外健身活动的开展。
希望通过健身校本教材中各类活动的开展,使学校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并且进一步了解健身文化,理解健身的意义、目的,并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养成健身的良好习惯。相信,这些活动的开展一定会丰富我们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使我们的校园更加充满希望和活力。
老河乡明德小学
2017年
第二篇:学校课程实施计划
学校课程实施计划
榆次第一职业中专学校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更好地指导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规范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管理,保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现制定了榆次一职中学校教育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立德树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2.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3.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学时比例,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5.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地方和
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以3年为主;全日制美术、音乐高考班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直接面向高考。要建立更加灵活多样、满足学生需求的学习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建立“学分银行”,允许学生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
四、培养目标与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应按照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五、课程设置及其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
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
德育课,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或音乐、美术)课为必修课,学生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物理、化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可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也可以多种形式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学校还应根据需要,开设关于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人口资源、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活动)。公共基础课程必修课的教学大纲由国家统一制定。
专业技能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应当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应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部分基础性强、规范要求高、覆盖专业面广的大类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大纲由国家统一制定。
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校和实习单位要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和实习评价标准,组织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并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重视校内教学实习和实训,特别是生产性实训。要在加强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完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一体化教学。
六、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与时间安排
(一)基本内容:
1.专业名称、招生对象与学制
东校区开设有:音乐、美术、幼师专业,学制3年。
西校区开设有:计算机及应用、财会、数控技术及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社区医学等专业。
2.培养目标、人才规格
音乐、美术专业学生可以参加全国艺术类高考,幼师专业学生毕业后颁发五证,并且全部推荐就业。
计算机及应用、财会、数控技术及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社区医学等专业,毕业时都可以参加对口升学考试,除汽修专业外,都有本科招生指标。2010年本科招生计划扩大为09年的三倍。不参加升学考试的学生两年后学校安排实习一年,毕业时全部推荐就业,学制3年。
3.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
4.课程设置
东校美术、音乐班除每周一到五下午上专业课外,其余时间都上文化课。学校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等文化基础课。
西校面向就业,除了学习本专业外,学校开设了物理、数学、英语、音乐等公共基础课。
(二)教学时间安排:
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假期12周。周学时一般为28。顶岗实习一般按每周30小时(1小时折1学时)安排。三年总学时数约为3000-3300。
实行学分制的专业,一般16-18学时为1个学分,三年制总学分不得少于170。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共5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允许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上下浮动,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课程的必修内容和学时。
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要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对文化基础要求较高或对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可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作适当的调整。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的学校(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
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应设立选修课程,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
第三篇:学校课程实施计划
东明县第三实验小学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东明县第三实验小学兴建于2009年,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小学。位于梦蝶路东段、吴庄路南段、水岸鑫城东临,学校占地54亩,学校于2012年投入使用,在2014年学校全市规格最高、面积最大的操场已竣工。跑道,足球场,篮球场相继建设完善。
学校现有,26个教学班,在校就读学生1800余人,专任教师65人,学历达标率100%。学校秉承“从细微处做起,为生命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确立“规范办学,科研兴校”的办学方向,各项工作运作有序。自建校至今,先后荣获菏泽市“少先队规范化学校”、“县级文明单位”、“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课程改革先进的单位”、“中小学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读书活动先进单位”、“红旗单位”、“教育教学质量进步奖”、“菏泽市依法治校示范校”、“菏泽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
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贯彻课改新理念,深化课程改革,发展学校特色,必须做好学校的课程管理。学校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学校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改的需要。落实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然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新的舞台。所以,我们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国家课程实施计划,规划学校的办学目标,在充分考虑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做了认真的尝试。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提出的“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加强课程对地方,学校的适应性”的改革目标和任务,根据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城郊结合部小学,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比较高,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都获得发展,特别是有的家长更希望孩子在艺术方面有所发展,学生家长很希望学校开设艺术特长课,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创设更广阔的天空。综合各种因素,仅国家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孩子们渴望更丰富的校园学习生活,独立、自主的性格需要锻造。
1.教师资源
学校现有教职工65人,其中,省特级教师1人,省级优质课一人,市级骨干教师10人,市级优质课15人,市级教学能手6人。学校教师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各级各类奖励。教师们工作认真扎实,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很多老师都有专长,这些都是我校课程的有利资源。
2.学校资源
教学设施完备,音乐室、舞蹈室、书法室、图书室、教师和学生阅览室、保健室、荣誉室等专用教室配套齐全;微机室、科学实验室、科技制作室、大型会议室等专用教室已投入运用。全市规格最高、面积最大的操场已竣工。跑道,足球场,篮球场相继建设完善。校区已经接通电信光纤,端点分布合理,网络信号实现全覆盖。作为一所现代化的校园,数字教学是我校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我校配备了相应的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投影、实物展示台、笔记本电脑等),让孩子的学习更加的生动化和直观化。学校充分利用技术与资源优势,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家校沟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更可贵的是学校后面有一块菜地,供学生劳动实践,对于几乎和农村脱离的学生来说是多么宝贵的学习资源。,二、培养目标:
基于校情,学情,师情,学校将课程目标定为:
1、培养学生多元的兴趣和爱好,具有欣赏美,表现美的情趣和想象力,乐于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并能在活动中陶冶自己的情趣和提高综合素质,为学生个人才能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搭建最大的平台。
2、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品质;学会共同生活,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塑造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注重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人文素养和自觉的环境意识,为实现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吸收家长或社会人士参与,开发多层次、多类型的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以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5、以校本课程为载体,以综合实践为展示平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四、课程设置要求
(一)课程要求
1.课程的组织形式以活动形态为主,课堂交流为辅。
2.《经典诵读》为必修课,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需要,分别设置三个层次的课程内容,即一二年级为低年级层次,三四年级为中年级层次,五六年级为高年级层次。
3、《信息技术》 《折纸》 《智力跳棋》 《跳绳》《跑球》《羽毛球》 《篮球》《乒乓球》 《足球》《趣味数学》《趣味英语》 《影视欣赏》《走进传统文化》 《腰鼓》《跆拳道》《散打》《钢琴》《吉他》《少儿口才》《手语》《舞蹈》《葫芦丝》《架子鼓》《少儿歌唱》 《电子琴》《古筝》 《十字绣》 《书法》 《趣味线描》《布艺手工制作》 《盘子彩绘》《面塑》 《剪纸》 《国画》《儿童画》《智慧鱼绘画》为学生选修课
4、选修课学生实行走班制,学生可以按照自愿原则选题学习。
5、实施课程的教师由学校教导处统一安排。
(二)实施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知识性学习,更注重实践活动与操作技能的训练。勇于实践,积极思考,做到手脑口并用,边思边练,增强学习效果。鼓励教师与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
2、分层递进原则: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并按教育逻辑进行序列化
3、自主性原则:同一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不同的课题或活动方案进行学习。
4、充分利用资源原则:尽可能地利用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并充分开发为学校课程服务,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5、创新性原则: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提高技术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五、课程安排:
每周二下午前两节以选修课形式开设校本课程,这样每学期可以达到30课时。之所以这样考虑基于以下两点:
1、分散到周,从课前组织,到授课实践,小课显得时间太短,这样课堂效果必然下降。
2、集中到月,对于快乐数学等学科拓展课又显得太长,而且一个月一次的校本课程选修,对于电子琴等技能类的课程也不便于夯实。反复推敲后,我们认为每两周两节课连上的设想应该是最科学的,它既能满足人文素养类学科技能训练的需要,也不会使学科拓展课程的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
六、课程实施建议:
(一)学校将成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
组长:韩金刚(校长),主要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副组长由学校中层领导彭桂玲和负责校本课程的高雨虹老师担任,委员会成员又三部分构成,一是教师代表,一是家长代表,再有就是社区代表。从校本课程实施教师中选取标准有创新意识、责任心强的教师5名教师代表。从学校家长委员会中选取2名家长有特长的代表,以及社区负责人和青少年活动中心负责人作为我们课程开发的顾问。课程审议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审议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决策,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检查与督促《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等。
(二)、开发策略与管理
(1)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评估实施的可行性。
学校组织教师讨论、设计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学生需求。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兴趣,教师自身特长,制定因材施教,量力而行的校本课程科目共36门,根据学校在校生1000多人,平均班容量32人,这样设置也基本保障了班容量适当,教师便于指导。(2)根据教师专长进行分班,按年级段开展相应课程。
以班级为单位统计学生选修课报名情况,(选修课为三个志愿栏,主要是为了避免选修课程班容量的过于失衡,教师不好管理。)由各教研组组长以年级为单位进行统计汇总。根据选修课班容量,由原学生班主任对班容量大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配。
(3)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分工、讨论、研究,提前制定好各课程实施方案和计划。
每个学期的开学初,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成员都要提前制定好课程实施方案和计划。对于学生和教师都不喜欢的科目进行删改。对于学生感兴趣的科目可考虑以A、B班的形式同轨教学。
(4)专任教师根据实施方案组织教学资料,经开发小组审议实施教学。
古人云: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我们的校本课程选修课不同于兴趣小组。因此,从组织教学方面,学校明确要求: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创新性;学习方式的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合作性、建构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针对性、创造性。不但要传授学生某个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授之以“渔”,的过程中使之感受到“渔”之乐。
(5)经常性开展教学研究研讨活动,完善课程实施方案,追求实效的课程教学内容。
学校每个学期,进行至少两次关于校本课程的研修活动,结合教师案例、反思进行研讨。同时建立校本课程教案检查和听课制度,使校本课程实施达到常态化、最优化。
(三)、课程评价:
1、评价内容:
(1)教材的选编情况;(2)学生学习状态;(3)教师教学实施状况。
2、评价的基本措施
(1)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参与评价考核的包括领导小组、教师、学生、家长四个层面。
(2)确立评价内容后,根据课程内容和资料,评价创新性、操作性、实效性,评价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通过交流和问卷、调查、抽样等方式进行质量评价。评价结果将纳入年终考核。
(3)经过评价的反馈,进一步决策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成,完善管理策略,创设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良性循环。
七、课程实施保障:
1、领导小组对课程开发始终进行指导督导,参与研究。
2、不断加强校本培训,集思广益,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达到驾驭校本课程的目的。
3、建立和制定相关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制度,做好制度管理。
4、根据学校的经济实力,逐步加校本课程的投入,对参与实施校本课程的教师给予课时补贴(5-8元)。对学校的硬件设施,加强维护与完善,保障课程顺利实施。
第四篇:学校 班主任岗位培训课程计划
岔九班主任岗位培训课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以提高中小学班主任实践能力为根本,以提高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水平为导向,以“教育理念的更新,专业知识的补充,管理能力的提升”为基本模块,组织实施中小学班主任全员培训。通过培训,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富有创新活力、符合时代发展的高水平的班主任队伍。
二、组织机构
组长: 高建华
常务副组长: 闫建明
组员: 闫愿臻武纪平
三、培训对象
全校实习班主任和初级职级班主任。
四、培训内容
1、基础理论:班主任岗位职责、班级常规工作、班情分析把握、班风建设、班级特色建设、班干部培养。
2、专业技能:班级管理方法、突发事件应对、问题聚焦分析及处理、《班会课程化手册》和《班主任工作手册》的规范使用。
3、专业素养:心理学基本知识,所任教学段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与学生、家长、科任教师沟通的基本原则与途径方法。
4、实际操作:班会课程表、班会备课、班主任工作微案例现场设计与撰写;一学年班会备课、微案例撰写情况考核(符合班主
任职级管理中对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三、培训方式
1、推荐或提供有关书刊、资料,进行自学。
2、集中组织学习、讨论。
四、培训时间
每月3-4次,每次2学时。具体培训时间及内容在《古交市实习班主任和初级班主任岗位培训计划申报表》中作出具体安排。
岔口九年制学校2013年7月2日
第五篇:学校课程计划执行情况自查报告
学校课程计划执行情况自查报告
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关于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施的要求及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施方案(修订)的通知》(川教〔2009〕81号),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初中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2013年修订)和我校实际情况,就执行课程计划的情况进行了自查,现汇报如下:
一、课程开设情况
1、开齐开足学科课程
在市、区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引下,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了学科课程方案,具体做法是,每学期开学前由学校教学部门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拟定课程计划,由校行政会讨论研究,形成课程方案、教师分工、学校课程总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程表,为学期开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在学科课程的开设中,我校能严格执行《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计划》中的相关规定,本着既要开足课时,又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原则,科学地安排各学科课程。对于新课改中的科学、生命、生活与安全、品德与生活(社会)、书法、劳动与技术等课程,除开足课时之外,还安排专业的人员执教。加强各学科组的建设,从人员配备、教学设施,实验场地等都给予了相应的政策倾斜,学校教学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学科的教学指导工作。
2、强化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我校的传统课程,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项目上已经初步形成特色,因此我校在加强基础学科的课程建设同时,重视特色课程的开设。本学期,我校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利用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开设了众多的活动课程。
特别是根据教材内容在一、二年级设置了英语活动课(每周2节),使学生在课程中体验英语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英语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和表达水平,从而促使其各方面素质得到和谐发展。
3、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建立是学校创建特色的需要,根据学校发展规划,我校结合实际以前开设的国学课,初步拟定中华经典诵读的校本课程内容,本学期利用地方和校本课时在每周开设一节中华经典诵读课程。
4、严格控制课时量和教学进度
在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中,我校严格按《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的要求落实工作,一、二年级周课时26节、三—六年级周课时30节,七—九年级周课时34节,坚持不增加课时,不组织补课,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不增加学生教辅资料的征订,不增加学生在校时间,不增加学生课后作业量的原则,做到执行规定不含糊,同时教务处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统一把握教学进度,定期检查,做好教学过程的管理。
5、确保体育活动锻炼时间
阳光体育是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鼓励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它能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形成健康体魄,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根据课程计划标准,一、二年级每周开设4节体育课,三----九年级每周开设3节体育课,每天上午安排25分钟固定时间进行两操训练,确保了学生每个学习日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在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中,个别学科师资不配套,没有专职教师,只能是由其他科任教师兼任(如科学、品德、生命、劳动与技术等),导致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有待提高。
2、由于受到人员编制、岗位设置和教师工作量不均衡等种种特殊原因的影响,个别学科课时量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于自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我校积极寻求整改措施,力求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市区各级学科培训、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并抓住人事制度改革的契机,调整教师结构,配置好学科教学人员,保证课程计划的落实,争取能在短时间内达到与标准严格相符,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学校办学水平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