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优秀学案
谷城县小学优秀导学案(本)评选活动的通知
各学校:
为了进一步有效推动高效课堂建设,全面提升导学案的设计质量,总结推广导学案设计经验,落实2013年秋季的教研工作计划,县教研室定于2014年元月开展优秀导学案(本)评选活动。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评选范围与要求
本次评选学科包括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五科。各校每学科至少交1本,所有参评导学案必须为本学期教师使用的一本完整的导学案,电子稿或手写稿均可。
二、导学案设计要求
1、体例要求:
包括教学内容、课型、教材分析、学习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
备、导学过程、课后反思等。
2、导学过程设计要求:
导学目的明确,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全面落实;导
学过程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及学科特点;教学预设充分,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重视学习效果的反馈与检测。
3、课后反思要求:
课后反思要有感而发,注重时效,针对性强,有利于改进今后的教育教
学。
三、评选办法
各学校在本单位初选的基础上,于2014年元月7日前上报鲍家宽同志处,教研室将分学科组成评价小组认真评选,对所有导学案按1:1评选出一、二等奖予以通报表彰。
庙滩镇中心学校
2013年12月10日
第二篇:小学奥数学案1
Long Wen Education
课题6:差倍问题
教学第一环节:衔接阶段
回收上次课的教案,检查学生的作业,做判定。
了解家长的反馈意见
通过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
了解学生上周学习的情况,查漏补缺,为后面的备课方向提供依据
教学第二个环节:教学内容(差倍问题)
前一讲我们讲了“和倍”应用题,画线段图法使被分析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易于得到解题思路。在前面一定尝到了线段图带给我们的甜头,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与“和倍”问题有相似之处的差倍应用题。根据“和倍”应用题的特点,我们推出“差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
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差,又知大数是小数的若干倍,求大小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差倍”应用题。
例 1 :路灯队第一天比第二天多运进电线杆 120 根,第一天运进的根数是第二天运进根数的 3 倍,两天各运进电线杆多少根?
分析: 由下图可以看出,把第二天运进的根数作为 1 倍,“第一天运进的根数是第二天运进根数的 3 倍”,那么第一天运进的根数比第二天运进的根数多(3-1)倍,即 2倍。“第一天比第二天多运进电线杆 120 根”,即第一天比第二天多运进 120 根相当于第二天的 2 倍,可理解为 2 倍和 120 根对应,即 2 倍是 120 根,这样就可以求出 1倍的数量是多少根,进而可求出 3 倍的数量是多少根。
例 2 :甲仓所存大米是乙仓的 3 倍,从甲仓运走 8500 千克,从乙仓运走
500 千克,两仓所剩的大米千克数相等。问各仓原存大米多少千克?
把您的孩子当成我们自己的孩子
Long Wen Education
分析: 分析时可观察图 2 的线段图,然后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根据“甲仓所存大米是乙仓的 3 倍”,应该把哪个仓所存大米看作 1 倍?
(2)如果从甲仓少运走 500 千克,那么这样所运走的千克数相当于乙仓原存大米的几倍?
(3)怎样求乙仓原存大米的千克数?(4)怎样求甲仓原存大米的千克数? 由以上几个问题,再考虑如何列式解答。
教学第三个环节:知识总结
“差倍”问题的解题要点:
两数之差÷(倍数-1)=较小的数(1 倍数)较小的数×倍数=较大的数(几倍数)
或较小的数+两数之差=较大的数
教学第四个环节:知识应用环节
训练1: 有两桶重量相等的油,甲桶取出 12 千克,乙桶加入 14 千克,这时乙桶油的重量是甲桶油重量的 3 倍。两桶油原来各有多少克?
把您的孩子当成我们自己的孩子
Long Wen Education
训练2:有甲乙两个人数相等的车间,由于工作需要,从甲车间调 120 人到乙车间,这时乙车间的人数正好是甲车间人数的 4 倍,求每个车间原有多少人?
训练3:甲乙各有一些存款,若甲给乙200元,两人存款一样多,若乙给甲400元,则甲的存款是乙的5倍,甲和乙原来各有多少元的存款?
教学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
1、复习本次课所讲内容
2、完成下列综合练习
1.大小两个仓库各存粮食若干吨,已知大仓库存粮比小仓库多 496 吨,又知大仓库存粮是小仓库的 3 倍,问大小仓库各存粮多少吨?
2.养鸡专业户养的公鸡比母鸡少 279 只,养的母鸡是公鸡的 4 倍,问养的公鸡、母鸡共多少只?
3.一个车间原有男工人数比女工多 55 人。如果调走女工 5 人,那么男工人数正好是女工的 3 倍。问原来有男工多少人?
4.一个车间原有男工人数比女工多 55 人。如果调走男工 5 人,那么男工人数正好是女工的 3 倍。问原来有男工多少人?
5.两根同样长的电线,第一根用去 46 米,第二根用去 19 米,结果所剩的米数,第二根是第一根的 4 倍。两根电线原来各长多少米?
6.甲乙两个数,如果甲数加上 50,就等于乙数;如果乙数加上 350,就等于甲数的 3 倍。甲乙两个数各是多少?
7.有大小两个整百数,大数是小数的 4 倍,这两个数最高位上数的差是 6,问这两个整百数各是多少?
把您的孩子当成我们自己的孩子
第三篇:预习学案
预习学案 一.基础知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繁芜(wú)丛杂 拂(fú)去 狙(jū)击 给(gěi)予 B.河畔(pàn)掩(yān)盖 规律(lǜ)浅尝辄(zhé)止 C.卓(zhuï)有成效 谬(miù)论 引擎(qíng)豁(huî)然开朗 D.诅(zǔ)咒 忌(jí)恨 寻(xún)常 要(yào)素(解析:A给—jǐ B掩—yǎn D忌—j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字的一项是(B)A.卓有成效 源泉 撰稿 奠基 B.豁然开琅 摸索 编辑 忌恨 C.繁芜丛杂 诽谤 诬蔑 诅咒 D.永垂不朽 悼念 榨取 驱逐(解析:豁然开琅——豁然开朗)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
A.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战争题材电影《南京!南京!》仅制作费投入就达8000万元,影片还没有开拍,已经被各大媒体炒得满城风雨。
B.业内虽不乏仁人志士为治理无证生产、市场混乱的问题数十次向上级报告反映,并采取打假行动,但屡试不爽,收效甚微。
C.“五一”假期,游园活动成为人们的又一种度假方式,各地新建的几大主题公园以“新、奇、秀”的姿态闪亮登场。
D.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11月5日,进入环月轨道,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个空前绝后的成就。
(解析:A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一般指坏事。感情色彩不符。B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语义用错。C闪亮登场:原为广告用语,表示一种新产品出来了,现泛指一种新事物出现了。“闪亮”含有“受人注意”的意思,句中使用是恰当的。D空前绝后:以前没有,今后也不会再有。形容独一无二,非常难得。航天事业还会继续向前发展,不能说“绝后”,显然错误)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C)
A.他每天骑着摩托车,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南到城北,把18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的废定影液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
B.科学工作者认为,目前国内具有如此独特的适于华南虎种群自然繁衍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多了。
C.明朝嘉靖之后,世风日下,贪污被视为正常,清廉反被讥笑。因而,在官员离任时,人们常以宦囊的重轻来评判他们能耐的大小。
D.蒙古族同胞长期生活在马背上,随身携带精美的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肉熟了,又可以用它作餐具。
(解析:A“18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一句中修饰语位置不当,容易造成歧义,应改为“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180多家单位”。B状语位置不当,“目前”应该移到“已经不多了”之前。D本句偷换主语,应该改为,“他们随身携带的精美的小刀”。)二.文学常识
1、演讲:是以口语(讲)为主,以体态语(演)为辅的一种表达方式。演讲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见解和主张的一种手段。
第一.从功能上划分,可分为五种。
(1)“使人知”演讲。这是一种以传达信息、阐明事理为主要功能的演讲。它的特点是知识性强,语言准确。这种演讲我们通常称之为阐述型演讲。
(2)“使人信”演讲。这种演讲的主要目的是使人信赖、相信。它从“使人知”演讲发展而来。它的特点是观点独到、正确,论据翔实、确凿,论证合理、严密。这种演讲我们通常称之为说服型演讲。
(3)“使人激”演讲。这种演讲意在使听众激动起来,在思想感情上与演讲者产生共鸣,从而欢呼、雀跃。这种演讲我们通常称之为煽动型演讲。
(4)“使人动”演讲。这比“使人激”演讲进了一步,它可使听众产生一种欲与演讲者一起行动的想法。它的特点是鼓动性强,多以号召、呼吁式的语言结尾。这种演讲我们通常称之为鼓动型演讲。
(5)“使人乐”演讲。这是一种以活跃气氛、调节情绪,使人快乐为主要功能的演讲,多以幽默、笑话或调侃为材料,一般常出现在喜庆的场合。这种演讲的事例很多,人们大都能听到。它的特点是材料幽默,语言诙谐。这种演讲我们通常称之为娱乐型演讲(又称为“幽默型演讲”)。
第二.从表达形式上划分,可分为三种类型。
(1)命题演讲,即由别人拟定目前或演讲范围,并经过准备后所作的演讲。它包含两种形式:全命题演讲和半命题演讲。全命题演讲的题目一般是由演讲组织部门来确定的。命题演讲的特点是: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内容稳定,结构完整。
(2)即兴演讲,即演讲者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就眼前场面、情境、事物、人物临时起兴发表的演讲。如婚礼祝词、欢迎致辞、丧事悼念、聚会演讲等。它的特点是:有感而发,时境感强,篇幅短小。它要求演讲者要紧扣主题,抓住由头,迅速组合,言简意赅。(3)论辩演讲,即指两方或两方以上的人们因对某个问题产生不同意见而展开的面对面的语言交锋。其目的是坚持真理,批驳谬误,明辨是非。比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法庭论辩、外交论辩、赛场论辩,以及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生活论辩等。它的特点是:针锋相对,短兵相接。论辩演讲较之命题演讲、即兴演讲更难些,要求演讲者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高尚的品质、严密的逻辑性和较强的应变性。2.悼词
悼词,演讲词的一种。是死者所在单位的领导或亲友在追悼会上发表的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稿。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的文体。
悼词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标题写“悼词”二字或写“在XXX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本文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正文部分,首先要写明死者生前的身份或各种职务名称,不幸去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和终年岁数,表明用什么样的心情悼念死者。其次按时间顺序或其他顺序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对其一生作出正面评价,以表彰死者的优秀品德和主要贡献,进而说明其逝世后带来的损失。再次说明从哪些方面向该同志学习,怎样以实际行动化悲痛为力量。最后另起一行,用“XXX同志安息吧!”或“XXX永垂不朽”作结。
悼词,要切合死者的身份特点,在表达上要求把记叙、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语言应精炼而富于感情色彩,措辞应恰如其分。三.写作背景
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遗体被安葬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两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四十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悼词的基本特点。
2、分清文章的结构,总体把握内容。
知识与能力:寻找并借助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句段,明了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讨论法、点拨法。以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辅以必要的指导点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尚友谊,树立正确的友谊观。
2、学习马克思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全文的结构层次,通过寻找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性句段,把握全文结构特点。教学难点:
1、分析“讲话”所循的思路,理解其层次结构,弄懂各部分、各层次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对某些结构复杂、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教
学
设
计 一. 情境引入:(1分钟)
大家都知道,马克思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的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为什么我要把他的影响定义在全世界全人类这个范围内呢?而不是只限于社会主义社会。因为马克思在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受到尊重,同样受到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已经成为了西方国家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在美国的大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成了一门必修的科目。可见,马克思在西方世界中的地位。可以说,马克思一生的贡献是卓越的、伟大的。为什么马克思一生能做出如此卓越、如此伟大的贡献呢?他背后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的女儿也马克思之间有过这样一次对话,“您喜爱的座右铭是什么”“思考一切”。这是马克思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个经典的回答,一笔巨大的财富,这是一种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这是作为思想家、科学家与革命家的马克思一贯的性格,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二.展示目标:(1分钟)三.自学指导:(15分钟)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根据“预习提示”中悼词的特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明确: 逝世情况——伟大贡献——巨大影响 2.具体研读
(一)分析第一部分:学生齐读第一段,思考:
(1)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什么样的心情?(提示:语调低沉、凝重,语速缓慢。)明确:无限惋惜、悲痛、怀念之情。
(2)写马克思逝世,不用“去世”、“停止呼吸”,而说“停止思想”、“永远睡着了”,为什么?
明确: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讳 饰,又叫做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用比较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一种修辞方式。例如: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人就说了: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这里“又添新伤疤了”是用了讳饰的手法暗示了孔乙己又挨打了。又如在闽南一带,“人死了”表达上都用“老了、走了、回去了“这些话来代替。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含蓄、耐人寻味。)
(二)分析第二部分:
(1)请学生找出统领全文总纲的句子:
明确: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2)“空白”和“不久”这两个词语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强调了损失的不可估量。(第二段不仅论述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全人类的巨大损失,而且也从另一方面揭示了马克思生前两方面的伟大贡献,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指导和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发现。)(3)分析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两方面的贡献: 理论贡献:(3—5段)
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发现了生产方式和运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3、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发现 革命实践:(7段)
1、组织革命工作
2、宣传革命工作 斗争是生命要素
(三)分析第三部分:(学生齐读最后两段)生前:
巨大影响 敌人——驱逐、诽谤、诅咒 战友——爱戴、尊敬
死后: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四。质疑研讨:(10 分钟)
找出文中承递性的语句及过渡性和总结性句段,进一步体会本文严谨的结构,并画出有关指示性代词,了解其指代内容。
明确:承递性语句:第2段中“这个人的逝世,对于„„” 第4段中“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
第5段中“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
第6段中“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第7段中“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第8段中“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
过渡性段落:第2段,第6段 总括性段落:第5段,第8段
教师总结:这些概括性段落(第2段)、承递性语句及过渡性句段(包括代词、关联词)表示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高度评价、赞扬,对颂扬马克思、唤起人们的无限景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勾勒出了作者清晰的思路。五.专项训练:(10 分钟)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1)用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与马克思的发现类比,用意是什么?
答:强调马克思的发现和达尔文的发现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从文章内容看,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一个“简单的事实”,请概括“简单事实”的内容。
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简单”意在强调什么?
答:强调真理是颠扑不破,朴实无华的。
(4)“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相反”的做法是什么?
答:认为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六.综合训练:(10分钟)
1.把长句的主干压缩得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空白----使人感觉到)B.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是-----力量)
C.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他----睡着了)
D.任何一种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喜悦。(发现-----使马克思感到喜悦)(解析:主干应是“发现-----他-------”)2.对于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恩格斯用了“不可估量”“空白”来强调,这个词语是从两个角度来说明的,下列各项概括最好的两项是(B D)A.从影响上,强调无比广泛。B.从程度上,强调无法计算。C.从作用上,强调无可比拟。D.从地位上,强调无可替代。
3.对“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A.说明他对敌人的攻击极端蔑视。B.说明他对敌人的反击不费吹灰之力。C.说明他为革命甘受攻击。D.说明他一心为事业,无暇他顾。课堂小结:(3分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理解作者贯穿全文的深沉、含蓄的感情。知识与能力:理解悼词语言的艺术性。过程与方法:自学法和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恩格斯对马克思沉痛的悼念以及二人崇高的友谊。
学习重点:揣摩包含恩格斯对马克思沉痛的悼念和热烈的颂扬之情的字、词、句、段,体会本文以情感人的特点。
学习难点:对文中结构复杂句子的理解。自学指导:(10分钟)
朗读课文,画出文中表达作者沉痛悼念、热烈赞颂之情的句子,并揣摩其深沉含义、感情色彩。(注意总结揣摩句子语言深刻含义的方法)1、2、3、4、5、质疑研讨:(10分钟)
课文第三自然段选用一个复杂单句,内容繁杂,理解起来有相当难度。试做分析。专项训练:(10分钟)
1、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1)指出这段话的修辞手法,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答:_(2)对句中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背离事实的一项是()A、破折号起停顿作用,表示恩格斯不想说出马克思逝世的消息但又不得不说的矛盾。B、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睡着了”的意思是“永远地睡着了”——死亡。C、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强烈的转折,表达恩格斯由于没有料到马克思的逝世这样突然,而在思想感情上发生剧变,产生的了极大的悲痛。
D、破折号在这里既有解释的作用,也表示语气上的短暂停顿。正是这一停顿,突出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表达。
2、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应填入的一组关联词语是()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的研究。
A.虽然 B.虽然 C.即使 D.即使 但是 可是 可是 但是
以至 甚至 甚至 甚至
而且 并且 并且 而且
3、说一说你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的理解。
①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
②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六.综合训练:(分钟)
1.第2段中先提“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后提“对于历史科学”的原因是()A.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B.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C.欧洲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源地。D.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需要更迫切。2.从全文看,文章先写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发现,后写他对革命实践的贡献,原因()A.他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B.先提马克思贡献最大的方面。
C.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内容层层深入。D.这样写可以充分表现作者对马克思的崇敬之情。3.概括的说“两个发现”是什么
第一个发现是(不超过8个字)第二个发现(不超过4个字)
4.“一生中能有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答: 5.第6段中,“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对于加粗词注释正确的一项是()A.“这样”和“这”指代的是同一内容。
B.“这样”指代他的两个发现以及许多领域的深刻研究。“这”代“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C.“这样”指上段中“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的研究。”“这”指“他作为科学家”。
D.“这”指代“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6.第6段中,“感到衷心喜悦”与“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两种喜悦程度的差别说明()A.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相比,马克思更看重应用科学。
B.马克思主要从人类社会的进步,从革命的角度注视科学的发展。
C.马克思认为应用科学是立竿见影的,只有应用科学才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D.马克思认为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课堂小结:(3分钟)课后作业一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C)A.济jì 济世 救济 济济一堂 无济于事 B.否fǒu 否定 否则 否极泰来 矢口否认 C.发fà 发胶 须发 间不容发 令人发指 D.便biàn 便饭 便览 便宜行事 大腹便便
(解析:A“济济一堂”中的“济济”应读jǐ jǐB“否极泰来”中的“否”应读pǐD“大腹便便”中的“便便”应读pián pi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B)A.坐落 冒然 颠扑不破 出其不意 B.蝉联 伸张 见微知著 老生常谈 C.眩晕 申冤 词不达意 茫刺在背 D.渲染 通牒 飞黄腾达 看风驶舵
(解析:A、冒然—贸然;C、茫刺在背—芒刺在背;D、看风驶舵—看风使舵)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B)
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B.王大伯十分喜爱小动物,只要见到流浪的小猫小狗,他都要想办法把它们喂饱,有的人对此感到不解,他却乐此不疲。
C.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D.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解析:A一念之差:一个念头的差错。常指因一时疏忽或考虑不周引起严重的后果。而本句是“变废为宝”的巧妙之举,语境不符。C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D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而本句成败还未定,可改成“成败与否”。)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
A.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奏效的。
B.知识分子一般眼界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兴衰,往往更能激起他们的一腔报国之情。
C.我们在本有中旬前后有个重要会议,所以现在就要好好准备。
D.地震发生之后,当地政府及解放军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住进了临时帐篷,防止余震再次发生。
(解析:A搭配不当,“问题”是“过程”搭配错误。C滥用关联词语,“所以”语体郑重其事
而且句子前后因果关系不典型。D不合逻辑,“余震再次发生是不可能“防止”的。,另外“余震再次发生”中“余震”和“再次”重复。)5.给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C)
①病痛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最残酷、最强大和最无情的敌人。②它从人刚刚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像影子一样追随着人们的脚步。③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疾病,人类一大半“正常死亡”都可以避免。④病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敌人。
⑤与这样的敌人战斗,人类自身的意志、毅力和高贵性才得以展现。A ①⑤④③② B②④①⑤③ C ④②③①⑤ D ①②④③⑤
(解析:排序的关键是要抓住语言标志,理清语脉,把握语段话题。本题几个句子以“病态”为话题中心,而④句是个明显的起始句,再结合各句句意,可很快选出答案。)
第四篇:《童趣》学案
《童趣》学案
童趣
执教者: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时间:2课时。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一、引用古诗,导入新课
齐读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
[“物外之趣”是课文的关键语,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导入课文时借阐述“白玉盘”“瑶台镜”与“朗月”关系的时机解释“物外之趣”,这样就在形象中比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为整体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础。]
请大家说说: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引发学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引起学习兴趣。)
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准确地朗读课文,并疏通文意。、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读懂的意思;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2、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项为之强,鹤唳,怡然,凹凸,为壑,癞虾蟆
学生朗读课文。
3、疏通文意
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下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
②果如鹤唳云端
③以丛草为林
④兴正浓
⑤方出神
⑥驱之别院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三、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课堂上让学生练习背诵,至少能在课堂上完成一段的背诵任务。
四、作业
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学生齐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三、研讨课文:
1、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文中三件趣事,你最喜欢哪一件?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四、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五、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六、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教学反思: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本教案设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就保障了45分钟的实效性。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合理的。教学流程呈“整体感知”、“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的板块状结构。三个板块环环相扣,符合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要求。
第五篇:《琵琶行》优秀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指导学生熟读全诗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内容
2、研读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白居易语言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悲剧美。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温故知新
欣赏《沁园春 长沙》名家范读,背诵这首诗。
情景导入:
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并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设问导读
自读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1、唐代描写音乐的著名诗歌有哪几首?
2、诗歌标题《琵琶行》中的“行”怎样理解?
3、白居易将自己的诗分为哪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4、阅读诗歌,给下列字词注音。
荻花 瑟瑟 拨弦 掩抑 抹 幽咽 钿 幺
霓裳 冷涩 乍 迸 帛 嘲哳 舫 贾
5、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2)、整顿衣裳起敛容。
(3)、暮去秋来颜色故
(4)、老大嫁作商人妇。
(5)、又闻此语重唧唧。
(6)、凄凄不是向前声。
6、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7、全诗共五段,根据课文内容给每段写一个小标题。
互动探究
题解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 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 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 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 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 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 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写作背景: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 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 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 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 45岁。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 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 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 落的不幸。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 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检查预习情况:
见PPt 课堂练习
自由朗读诗文。
第二课时
一、熟读全文把握诗文的内容大意及写作思路(1).朗读:(伴乐朗读)先自由朗读一遍;
老师做必要的指导,再听示范朗读(可用多媒体); 接着全班齐读;
个人自由选段读(比一比)
(2).把握诗文的内容大意(检查预习作业:疏通全文把握大意)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3.概括各段的大意。
学生: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4.提示:可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哪两条呢?(引导学生找出)明确: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明)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暗)
二、课堂练习
复述琵琶女的经历
三、课堂小结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那琵琶曲究竟是怎样的人间仙乐呢?我们下节课继续。
五.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段落。理清全文结构图,分析其诗人感情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
琵 琶 行(并序)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内容大意: 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赏析课文,重点把握诗人与琵琶女的相似命运以及诗人的情感变化;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总体的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把握诗人与琵琶女的相似的命运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引导学生回忆诗中内容大意)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有何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京倡 商妇 怨
2)读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京官 谪官 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明确:是相似的命运.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可分为三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2)赏析描写琵琶曲的语段
6.精读第二段思考: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详写重讲;)(分层导读,达到背诵)①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②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三.课堂小结
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才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情,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感人的作品。琵琶女手下的仙乐是如何通过文字向我们传送的呢?请听下回分解。
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赏析描写琵琶曲的语段,掌握其技巧;情景交融的画面美 一.导入:简单复习所学内容直接导入 二.教学过程
细读第二段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1.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交流讨论明确本课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明确: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第三就是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通感),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
2.请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变化。(试画曲线图展示乐曲发展变化)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 “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白居易的泪为何而洒?
讨论明确: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 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4.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三、拓展积累(可留作课后作业)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文都给人们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 参考: 连接3:描写音乐的古诗文 《听颖师弹琴》——唐·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任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李凭箜篌引》——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坤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听颖师琴歌》——唐·李贺
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听蜀僧浚弹琴》——唐·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郑女弹筝歌》——唐·顾况
郑女八岁能弹筝,春风吹落天上声。一声雍门泪承睫,两声赤鲤露鬐鬣,三声白猿臂拓颊。郑女出参丈人时,落花惹断游空丝。高楼不掩许声出,羞杀百舌黄莺儿。《听笛歌留别郑协律》——唐·刘长卿 旧游怜我长沙谪,载酒沙头送迁客。天涯望月自沾衣,江上何人复吹笛。横笛能令孤客愁,渌波淡淡如不流。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静听关山闻一叫,三湘月色悲猿啸。又吹杨柳激繁音,千里春色伤人心。随风飘向何处落,唯见曲尽平湖深。明发与君离别后,马上一声堪白首。《江上琴兴》——唐·常建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唐·李白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四、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全诗情景乐相交融。
小结用文字描写音乐的技巧: 运用比喻(修辞方面)、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通感)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你意下如何?
课堂练习
背诵第二段
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2.写一写你读《琵琶行》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