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影评(xiexiebang推荐)

时间:2019-05-13 02:0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辛亥革命 影评(xiexiebang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辛亥革命 影评(xiexiebang推荐)》。

第一篇:辛亥革命 影评(xiexiebang推荐)

喜忧参半,任重道远

—评电影对于历史题材的挖掘和运用

历史是人曾经生存过的状态。有人曾说过:人的一生就好比坐在一辆倒行的马车上行驶,只能看到过去,看不到未来。人的记忆和世界也是由这些有关过去的知识、经验所组成的。对于个人如此,对于民族国家也是一样。历史作为一个国家的记忆,承载着过去,连接着未来。战争、和平、繁荣、衰亡,历史兴衰沉沦,人类生生不息。在历史中凝聚了多少传奇的、动人的故事?电影《辛亥革命》就选取了中华民族进步历史中的一个片段,但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辛亥革命》对历史题材的挖掘和运用真可谓:喜忧参半,任重道远。

之所以说电影“喜”是因为电影较之前几部同样是描写宏大历史题材的电影有了很大突破。

影片在运用历史题材的同时,充分尊重了历史。中国好几代人对于中国近代史的了解大部分是由电影建构起来的。无论走过多少年,无论我们我们的生活有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历史的基本痕迹,或者历史的本质是不能改变的,我们的决不能忘记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也就对电影创造者提出了一个要求: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影片《辛亥革命》在这点上做的很好,其叙述的故事充分的尊重了历史事实,充分肯定了孙中山、黄兴、革命党战士等对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可以说,这是我们电影的一个进步,在电影的带动下,引发了整个社会对

于历史的思考,对民族精神的思考。这种影响超越了电影本身的价值。这也是《辛亥革命》之所以取得好评的成功所在。

影片在书写历史、政治的同时,也挖掘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过去,历史革命题材的电影大多是政治、历史的书写,单纯重现了领袖人物、革命先烈的的英雄事迹。但《辛亥革命》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连同历史事件本身一并进行细节创作,达到了人格化的书写,它抓住了现代人和历史相连的地方。影片中,林觉民这一人物形象就是平凡人的代表,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革命热情绝不亚于伟大领袖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那就是对民族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压迫的反抗。

影片对于英雄人物的刻画更富有人格化,写英雄人物的爱情,拉近了观众与伟人的距离。艺术来源于生活,对于伟大人物的刻画如果单纯的描写人物的英勇壮举和舍我奉献精神,会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使观众和电影产生了距离,会带给观众不真实的感觉。而《辛亥革命》中,在描写黄兴时,不仅仅表现的是他作为伟人的形象,还表现了黄兴和许宗汉的真挚爱情。这种儿女情长使人物更富有真实感。这一电影手法在《建党伟业》也有体现,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故事被当做一条线索。英雄人物的爱情故事使影片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提高了影片的可看性。

之所以说“忧”是因为电影中还有很多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

影的通病,这不仅仅是针对《辛亥革命》而言,中国电影对历史题材的挖掘和运用还没有成熟。

道我们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那我们凭借这些悠久的历史创造了多少经典的、值得回味的影片?难我们真的要等到别人来拍摄我们的历史故事时才惋惜错失良机吗?人家美国仅靠几百年的历史就拍出了多少经典影片?越南战争在人类的历史上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他们却以这段历史题材拍出了大量不朽的影片,《野战排》、《猎鹿人》、《现代启示录》······哪怕是别人的东西,他们也会打造成自己的,像《功夫熊猫》。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珍视确实令我们汗颜。

幸好,我们还能看到,国内很多导演在为拍好历史题材而努力。尤其是近几年来,像《南京,南京》、《集结号》、《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影片的上映,尽管他们在摸索中跌跌撞撞,甚至栽跟头,但这种行为本身就已经叫人肃然起敬,这让我们对中国电影又看到了希望。我们期待能出现既有思想性,又有审美价值,又有认识价值,还有观赏价值的历史题材影片。

历史题材的影片应该关注个体记忆,创作者继续挖掘的重点应该转向历史大潮中个人的故事和情感。以个体的视角作为切入点,以个体的故事反应整个大的历史事件。例如电影《美丽人生》,它反映的是二战时期的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这一历史题材。但是他没有向中国电影一样一味的描写历史大潮,而是把视角定在一个普通的犹太人身上,通过这个犹太人的悲欢离合来反映这段令

人不堪回首的历史。这样使观众更能深刻的体会到纳粹的冷血和残忍。还有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它的视角也很独特,它写是一个德国人想方设法对犹太人进行保护的故事,这一独特视角一反过去的常态,但又深刻的表现了德国纳粹的真实面目,给人的感受更深刻,更真实。还有电影《泰坦尼克号》选取的历史题材是一场冰海沉船的灾难事故,在电影中我们既看到了大制作、大场面。但我们想想真正打动我们的是杰克和露丝的爱情故事。这部电影没有单纯的表现大场面,而是以杰克和露丝的爱情故事作为整部影片的线索。而国产影片则很难达到这一点。并不是说国产影片中没有这种电影,像《我的长征》就从一位红军小战士的视角写长征,《集结号》也是从一位老兵的角度来写战争。在《辛亥革命》中也有关注个体的镜头,如对林觉民及其妻子的描写就体现了个人的情感故事,但只是浅尝辄止,这些都是国产影片对历史题影片的探索。重大历史事件下关注个人的故事和情感这一电影视角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索。

真实人性的表达,是我们需要继续追求的。《集结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影片中,战士在敌人打来的时候,会在战壕里祈祷,这是人性化的表现。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诺曼底登陆”这一场戏就充分的表达了真实的人性,那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影片用了大量的镜头来描绘这一点,这不仅表现了人性的真实,也增加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更符合观众对历史真实感的理解。而电影《辛亥革命》在这方

面做的就不到位,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有更好的生活,一个连家都不爱的人,一个没有儿女情长的人,怎么指望他舍弃生命为革命。

影片应该彻底摆脱脸谱化的人物性格造型。我不能否定《辛亥革命》在对个别人物的刻画上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但是脸谱化的人物性格还没有完全摆脱。电影中对孙中山这一人物的刻画还是不够真实,还有点“高大全”。比如,在“去欧洲与四国银行谈判”这一片段中,孙中山的形象,四国银行的反应,清廷政府的外交官的反应都不真实。人物性格还是有点“不食人间烟火”······

华夏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这五千年中,每一段历史都是一笔无穷的财富,不仅是电影人,我们每一位华夏子孙都应该珍视历史,珍视我们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民族的才是最好的。我们要把民族的东西发扬光大,让民族文化传播到全世界。这是对每一位中国人提出的要求,也是每一位电影人的使命。

中国的电影事业真是喜忧参半,任重而道远!

喜忧参半

任重道远

—评电影对于历史题材的挖掘和运用

姓名:杨成龙

专业: 10级广电

第二篇:《辛亥革命》影评

《辛亥革命》观后感

片子开头很棒,秋瑾赴刑场,道路两旁拥挤的麻木的人民,只有小孩子的眼神里透着生气。随后银幕上闪现的一张张仁人志士的照片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制造了凝重的氛围。这些都让我对后面的部分很期待。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三百年江山气数将近,内忧外患,时局动荡,正是乱世之际,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变革。以孙中山为首的仁人志士意识到只有民主共和才能救中国,他们组成一个个革命政党,旨在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在这一过程中,无数革命者流血牺牲,但是更多的革命家站出来与落后的封建体制作斗争,终于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在此期间,黄兴、黎元洪、隆裕太后、袁世凯、汪精卫、宋教仁、秋瑾等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电影围绕着孙先生,从广州起义到清帝退位,重点基本囊括。尤其镜头表现出的凝重感值得称赞。其实剧情编排与其说是为再现历史进程,更不如说是着力于要传达永远的革命精神。

第三篇:《辛亥革命》 影评

《辛亥革命》影评

辛亥已然百年,这部影片便是在百周年之际献给革命先烈和当代民众的巨礼。想起辛亥,不由自主会想起它的历史意义,它的价值,它对民族突破封建的推动作用,辛亥革命在历史的滔滔长河中激起了一层巨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记住。不管记住辛亥革命本身,还应该记住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儿。

革命的进行不是一个人能够推动的,辛亥精神是有识之士的群像。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1910年底,孙中山再次在海外召集同盟会骨干,组织力量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黄兴与徐宗汉假扮夫妇,秘密潜入广州。广州之战终因革命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革命的危急关头,孙中山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影片以时间顺序中规中矩地讲述了一桩众所周知历史事件,要拍得有新意着实不易。但导演以人物的精神层面以及人格魅力来突出影片亮点,每一个人(或一组人)都貌似单独不成线,但他们有对理想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反帝反封建的愿望,最后好像百川终汇海,推动革命的进行。

影片开头是秋瑾英勇就义,画外音“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开始,总是世人并不知革命为何物,竟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革命为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伴着影片刚毅的主旋律,我被深深打动。导员以一个外表柔弱女性的内心坚定刚毅来表明革命党人强大的信仰。而后的林觉民等都凸显了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林觉民英勇就义时的那一封《与妻书》既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有突出了革命义士不屈的精神,历史细节的还原使影片感人肺腑。

影片中还有一处被广泛关注的亮点就是黄兴和徐宗汉假扮夫妻,日久生情。他们俩的爱情是影片中唯一的情感线。两人本来是奉中山先生之命假扮夫妻,来掩护组织起义。不想他们却在经历生死之难后迸发出爱情的火花。导演用几次离别,几次相聚来展现革命党人在爱情上的坎坷,从侧面突出革命党人为了推动革命进行做出的个人情感上的牺牲。这条线也呼应了秋瑾,林觉民就义的牺牲精神。

《辛亥革命》强调了关于理想和信念的情怀以及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辛亥革命纷繁复杂,一部影片欲陈其全貌固不可为,然取一“情”字,着笔于舍我其谁的革命精神,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仁爱精神。在历史的潮流中,我隐约听到中山先生抑扬顿挫的声音:“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奋!”。

第四篇:辛亥革命影评

还原那些人,那些事……

——评电影《辛亥革命》

转眼黄花看发处,为嘱西风,暂把香笼住。待酿满枝清艳露,和风吹上无情墓。回首羊城三月暮,血肉纷飞,气直吞狂虏。事败垂成原鼠子,英雄地下无长语。

——黄兴《蝶恋花〃辛亥秋哭黄花岗诸烈士》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一百年。一百年的时间,原本就可以忘却很多东西,但翻开史书,重温那段凝重历史的时候,我们发现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在辛亥革命之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已经依托那位有名无实的光绪皇帝进行了改良运动,但短短百日之后,维新变法就被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绞杀了。孙中山开始的时候,也是赞同改良的,但一连串的碰壁之后,孙中山发现清王朝已无可救药,特别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庚子之变”,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定,更让人感觉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此时的清廷已经“烂”到心里去了,光靠改良是无法改变中国的现状的。必须推翻它,于是孙中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孙中山想建立的是一个共和制国家,一个没有皇权的国家。在那个时候,可以想见,提出要推翻皇权,需要多大的勇气,二千年延续下来的“天授神权”,岂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撼动的。就是孙中山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前来刺杀他的那位刺客还骂他是“逆子贼孙”,足见人性中的奴性是多么地难去掉啊。

应该说,辛亥革命的发生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当是时,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机关装配炸弹,不慎爆炸,孙武受伤。俄国巡捕闻声赶至,把炸药、旗帜、符号、文告、印信全部抄走,起义计划暴露。清兵开始按名单搜捕革命党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熊秉坤、金兆龙等人借机起事,武昌起义爆发。这是其偶然性。说必然性,孙中山、黄兴等人经过这么多年的奋斗和努力,革命爆发是必然的事,不在武昌,也必定会在别的地方出现。电影《辛亥革命》把这一段历史细细地为观众道来,中规中矩,诸色人等,一一过场,把他们经历的历史岁月一一定格在银幕上。

虽然《辛亥革命》打着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献礼片的称号,但是说起来这部电影还是有点小尴尬。

从表面上看,这部电影力求延续《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那样的主旋律的基调,但是看似都是主旋律,差别却是很明显。中国历史的逻辑讲究成王败寇,建党和建国当然是我们伟大的党,而《辛亥革命》虽然是推翻帝制和清王朝,但建立的是中华民国,讲究的是民族、民权和民生,两者差别甚巨。

和《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比起来,《辛亥革命》虽有大量战争场面,质感却要轻盈不少,也许是因为并非是什么业,而且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衡量起来“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一场革命,所以反而轻松得多,不必太担心现实政治影响,发挥的余地相对就大,所以在追求“信任、信念、信仰”的中心主题下,反而成了一部有点儿文艺范的所谓献礼片

从制作上看,因为主旋律之间的根本不同,加盟班底也不可同日而语,韩三平打着向党献礼的口号一呼百应,众明星没人敢说不,而《辛亥革命》虽然也号称众多巨星出演,基本是成龙独自撑着局面,其他赵文瑄、孙淳、姜武、李冰冰等人的号召力毕竟有限。当然了,明星扎堆儿不一定就是好电影,但是不得不承认韩三平建立的这种明星轰炸的电影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效益。

最后,更为重要的一点,也是最为敏感的一方面,现在“革命”基本等同于敏感词,大肆宣扬革命推翻政府的做法,与我们现时代的意识形态宣传相悖啊,这样的电影怎么可能称之为主旋律的献礼片呢。

我总感觉电影的出场片头很重要,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经典影片出场处理得特别让人惊叹,或温暖,或惊悚,或回忆,或步步惊心,或一览无遗。电影开篇的镜头是秋瑾就义的镜头,宁静饰演的秋瑾走在街头,缓步走向断头台,伴随着画外音响起:“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

革命是为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这个段落颇为煽情,估计是导演张黎想来个开篇点题,主要是为了阐述革命的价值和意义。

革命究竟是什么,又为了什么?电影《辛亥革命》一直在追问。

清王朝的两广总督在问林觉民,你家境优越,知书达理,为何要革命?西方的银行资本家在问孙中山,你势单力薄,寡不敌众,为何要革命?不仅仅是这些听得到的追问,间接的问题也一直在以隐喻、象征的方式出现,它通过仁人志士的前仆后继在问,通过镇压者的痛恨憎恶在问,也通过战斗的悲壮惨烈在问:“革命为何?所为何事?”

这总让人联想起《十月围城》中的孙文的阐释,同样关于革命:“ 十年以前,一个学生在这里提问:何为革命?我告诉他,革命,就是要让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十年过去了,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我从他乡漂泊重临,革命两次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今天,如果再道何为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作革命。”

革命之路,异常艰辛,有杀戮,有牺牲,有战争,有炮火,是对人性的最大磨砺和考验。而且革命并不预付美好的未来。革命只为摧毁一切,从来没有想过革命之后会建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革命从来都不是简单地事,特别是从孙中山开始,后来毛泽东就此感慨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从辛亥年开始就已经弄出“革命”万岁的口号了,只不过后来被共产党发挥运用的淋漓尽致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秋瑾慷慨赴义时的话,还是孙文说的话,其实都是透支了革命的意义。而辛亥革命则是这样一种典型的革命:看似成功,实则失败。用我们历史教科书上的总结解释,这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本身的弱点导致的,孙中山妥协之故。

《辛亥革命》中,导演张黎主要铺陈了几场革命戏份: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阳夏保卫战等,但是这些战争场景有些为电影而电影,与剧情本身并不太大。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一个标志,但据张鸣教授考证,其实武昌起义完全都是一个偶然,没有必要渲染它的历史性意义

影片在进行正面描述的同时,也没有把反派人物简单脸谱化,袁世凯这个人物就刻画得非常成功。这个人物可称得是阴险、狡诈、毒辣,当初的维新变法失败就与袁世凯的“两面三刀”出尔反尔有关。辛亥革命发生后,袁世凯又用他惯用的伎俩,在革命党与朝廷间来来回回,以争取得到最大的利益。袁世凯的扮演者孙淳把袁世凯的丑恶嘴脸演得的是形神兼备,入木三分。老奸巨滑、老谋深算,这个袁世凯形象非常符合书中记载的人物形象。个人觉得片子的节奏把握的很好,松紧快慢得宜,就没有被拖着跑或者老牛拉慢车的疲惫,而剧本安排上的首尾呼应方式也深得我心。这是一个典型的套路分析框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革命是什么,革命为了什么”,答案散落在每个故事、每个人物的细节角落,却并非完整,到了结尾,再按顺序用影像和念白做了个排比,也算是为人物群像画上句号,同时自然的铺陈出影片自己的答案。

但是在电影当中,黄兴和徐宗汉的爱情戏多了,虽然导演已经用了许多闪回的镜头回切描述,但仍嫌多,这段历史负载的东西甚多,他们两位的爱情戏实在没有必要太过做重点。哪怕让黄兴写首诗,都比过多地描写他们的爱情强,黄兴写诗也挺不错的。不过,也许是可能黄兴由成龙扮演所至,这位“大哥”级的演员,导演多多少少要照顾一点。这两位的爱情戏过多,在某个程度上减弱了电影的力度。

另外,看完这几部大片后,我有个建议,这么好的题材,为何不好好利用,完全可以拍成多部(集)的电影啊,在目前的时间容量当中,有些事情根本说不完也说不清,拍成多部(集)的电影,每部(集)各有侧重,效果肯定不错,至少要比现在不停地打字幕强。同时,寓教于乐,看电影学历史,比光看书要来得有劲。

第五篇:辛亥革命影评

百年辛亥梦,家国几多愁

-------浅析影片《辛亥革命》

从《建国大业》到《建党伟业》再到《辛亥革命》,近来这一系列的红色主旋律电影都饱受争议。前两者的全明星阵容和政府给予的大力支持是这两部片子的看点所在,而《辛亥革命》则只有拍摄电视剧的张黎执导,荧幕明星阵容由赵文瑄饰演孙中山,成龙饰演的黄兴,李冰冰饰演的徐宗汉和孙淳饰演的袁世凯来撑住场面,再加上辛亥革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次过渡,并不能吸引政府为此投入太多的资金。所以《辛亥革命》在这种情况下能让观众好评不断还是有其魅力所在的。

首先,我们了解张黎跟张艺谋、顾长卫一样,都是摄影出家的,在画面构图和色彩的把握上导演张黎在本片中体现出了他的特长。《辛亥革命》中多次出现的战争场面表现出了极佳的视觉冲击力,战争场面的惨烈程度在动作层面起到了渲染情绪的作用。在画面构图方面,影片从一开始便给观众来了个给力的视觉冲击,秋瑾的一滴血一下子洒满了整个屏幕,才引出了辛亥革命四个大字;在广州起义中,用大全景拍摄躺在地上横七竖八的尸体,使画面显得悲凉而揪心;在武昌起义中对枪口的特写来阐释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起义这第一枪的意义的时候,不紧视觉上给观众以震撼,在精神上也推动了观众的情绪;

在色彩方面来看,张黎也占据着一定的优势。本片子从片头到片尾都是用的比较沉郁的灰黑色调,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但在这种色调下,依旧有出彩的桥段。片子中对红色的应用比较广泛,其意义也自然不同。在秋瑾的鲜血洒满屏幕的时候,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及警示作用,在影片前20分钟有大量的孙文在礼堂的戏,戏中所有的窗帘都是红色的,前半段孙中山与众多的同盟会成员在一起的时候,预示着这群年轻人的热血沸腾的激情,后半段则是广州起义的失败,孙中山则一个人在大堂里焦虑的坐着,这时红色的窗帘则为孙中山的担心和焦躁不安作了完美的烘托。

其次,张黎之前便执导过电视剧《走向共和》,对孙中山、黄兴和袁世凯的形象和生活细节还是有一定把握的。《辛亥革命》还算是中国中规中矩的主旋律电影,在这种电影的模式中,一般都是庄严、肃穆的,让观众不寒而栗并且没有亲切感,无法感同身受。但是这部影片中导演、编剧们对历史人物的还原与创新是个很好的看点。本片是以较生活化的模式呈现给大家,在这部影片里,英雄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神”,而是有着七情六欲的“人”。如停战协商的情节上,影片利用袁世凯的丰盛飨宴和孙中山的粗茶淡饭作平行对比来拉开彼此的道德价值;在黄兴率军反攻汉口被击倒时,幻觉看到的不是革命的胜利,而是柔美妻子徐宗汉,这也体现出这个铁血汉子还是有侠骨柔情的一面;而通过三次特写袁世凯手中把玩的棕白二色核桃,暗喻袁世凯将清政府与革命派玩弄于鼓掌之中,坐享渔翁之利。

再次,片子中隐喻蒙太奇的运用也是值得一看的。怀表意味着时间的消逝也可以为影片制造紧张的气氛,比如片中孙中山和黄兴的怀表一共就出现了4次,这4次的出现意味着时间的紧迫性,为影片的节奏作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袁世凯的两个玉核桃也是挺吸引观众眼球的,第一次出现核桃是在袁世凯钓鱼的时候,核桃在他的手掌里上下滚滑,说明他虽身处世外但运筹在心,现在的局势他早已看的一清二楚,只是在等待时机的出现;第二次则是他要见裕隆太后前,说明他早已把朝廷的官员以及革命派的代表玩弄于鼓掌之中了。

最后,在《辛亥革命》中,演员的挑选和演员的演技也是一大亮点。实力派演员赵文瑄曾5次饰演过孙中山,孙淳则是第一个在荧幕上把袁世凯形象扮演出来的人,而成龙是全球家喻户晓的亚洲明星,他们的演技让我们不容置疑,甚至好多观众都是冲着这帮演员才去看的这部电影。但是这也呈现了一大问题,就是现在的观众一味地追求明星阵容和视觉享受而忘了影片所要表达的历史现实,无法更多地体现出影片应有的价值。以至于造成这部片子的票房位列《画壁》和《白蛇传说》之后的尴尬处境。

也有很多人说《辛亥革命》就是一部“成龙式电影”,尽管这是一部群星电影,尽管在真正的辛亥革命中,孙中山和黄兴应处在相同的地位上,但是亚洲巨星成龙扮演的黄兴多多少少还是抢了第一主角赵文瑄饰演的孙中山的风头,不可避免地在片中以他固定的“孤胆英雄”的模式,完成了对《辛亥革命》的“掌控”。本片是以时间顺序来叙事的,不可能每一年的事情都要讲清楚,免不了形成字幕式解说式这类走过场的流水账,在段时间的电影中让事件跨度太大免不了让观众稍微快了点,特别是让那些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搞不清楚情况。

我们还知道这部片子在上映之前是经过多番修剪与改进的,原本黄兴和徐宗汉的所谓“激情戏”也被张黎删掉,这则实在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否则,在这样一部旨在回顾历史的大片中出现那样的场景一定会属于雷点且不符合本片的总体风格。使《辛亥革命》能保持一定的严肃性和历史感,无疑是一件好事,是值得去肯定的,但是在这段“激情戏”被剪之后,导演并没有补拍一些镜头来补充说明这段的内容,让接下来的衔接稍微有点接不上。

总的来说,《辛亥革命》这部片子在中国红色主旋律的电影中算是一部佳作了。这是一部值得大家尊敬的电影,包括影片中的仁人志士,就像片子中最后孙中山的总结,为了信仰;为了给天下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为了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为了追求民生幸福;为了让中国人民不受掠夺,不做任何人的奴隶。他们愿意牺牲幸福甚至生命去捍卫这一切,这都是值得人们去尊重和向往的境界。在这部片子里,不仅让观众学习、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还让更多的电影届的导演、学生们看到了即使没有豪华的明星阵容,靠对历史的掌握和对历史的新的认识也可以拍出一部好片子来。

下载辛亥革命 影评(xiexiebang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辛亥革命 影评(xiexiebang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辛亥革命影评

    辛亥革命影评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三百年江山气数将近,内忧外患,时局动荡,正是乱世之际,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变革。以孙中山(赵文瑄 饰)为首的仁人志士意识到只有......

    辛亥革命影评

    篇一: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范文(3篇)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范文(3篇) 1、《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这具屹立的骸......

    辛亥革命影评

    辛亥电影的又一场风潮—《辛亥革命》 明星出演主旋律电影,似乎已经成了不成文“杀手锏”,前有《建国伟业》后有《建党伟业》,如今更有《辛亥革命》。但要说让人印象深刻,恐怕前......

    辛亥革命的影评

    辛亥革命的影评 在这么多老师给我们放的电影中,辛亥革命使我印象最为深刻。或许这真的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我个人认为,只要电影还原的是历史事实,是不是主旋律电影已经不再重要,......

    辛亥革命总影评

    《辛亥革命》影评 今天我们重视辛亥革命,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

    电影《辛亥革命》影评

    我观中国大片 ——观《辛亥革命》有感 《辛亥革命》是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献礼片。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此片还为我们生动的展现了辛亥革命的壮观、史诗般的场面。此片......

    《辛亥革命》影评5篇

    《辛亥革命》影评 我开始关注这个电影,是因为偶然在网上看到了一张它的海报,上面写道——“我们的历史,从这里开始。”然后我开始拼命回忆,古代历史真正的起点大概是在夏朝,近代......

    辛亥革命电影影评(共五篇)

    篇一: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范文(3篇)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范文(3篇) 1、《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这具屹立的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