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追寻革命的真相——辛亥革命 电影影评(xiexiebang推荐)
追寻革命的真相,追寻历史的真相
辛亥革命,何为革命?
毛泽东说: “革命史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辛亥革命》的开场,秋瑾在赴死前说:“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竟让我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秋瑾为革命而死,为所有的孩子而死。
革命是属于反应多数人民群众对一个不公平制度的反抗,革命的目的不是死,是为了要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幸福平等,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地生活。革命中一直都带有两种色彩,一是暴力,二是正义。
辛亥革命是1911年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的开展起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不像一般红色主旋律电影那样,没有无聊的意识形态,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革命的惨烈,只有革命的真相,只有历史上的真相。
我们很多人对于历史上的辛亥革命的了解只来源于以前上学时候课本上的那一点点内容,对于这场革命的真相,其实根本就不了解,现在《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地描述了当年革命时的前因后果以及革命的精神,尤其突出了孙中山先生的那种革命精神,电影中孙中山先生的激情的台词更是充分展现了孙中山的风采和革命理念:“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我以为,革命 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从此深入人心,人们懂得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革命是我们将有中国人自己的工厂,银行、铁路、矿山,有了可以追寻的民生幸福,革命是让我们这个即将强盛起来的民族,不再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不再做任何人的奴隶,在任何人的心里,永远,永远,都不再惧怕列强,都不再有封建皇权,使全国之人无一贫苦,是中华之民族,屹立世界之东方,这就是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整部电影是尽量追寻了历史的真相的,它将辛亥革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都详细的描述了,例如广州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很好地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当时要辞去总统的职位的原因。不再是像课本教材中那样对孙中山对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批判评价,有的只是孙中山先生在革命过程中努力以及无奈,所以我们不应该用意识形态的眼光去看待这部电影,而是应该去学习和敬仰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革命精神。
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我们应该以史为鉴,追寻革命的真相,追寻历史的真相,并牢记这段真实的历史,去质疑,去反思。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第二篇:电影《辛亥革命》影评
我观中国大片
——观《辛亥革命》有感
《辛亥革命》是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献礼片。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此片还为我们生动的展现了辛亥革命的壮观、史诗般的场面。此片讲述的是清朝末期,一些当时思想先进的革命者为救国不断奋斗的故事。故事展现的是从秋瑾等革命先驱牺牲,到一次次的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政府,最终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位。
整部电影一直沉浸在悲伤的氛围之中。无论是革命先驱的牺牲,起义战斗,还是最终共和制的确立,都给我们展示的是悲壮的情境。因为这次革命牺牲的太多。也正是因为这样,电影才能扣动观众的心弦,让观众投入戏剧里去,极具感染力。
电影所表现的真实感令人印象深刻。在服装、道具和场景方面,可以看出电影的制作可谓是精致的。这样精细的制作给我们还原了真实的那个年代和真实的辛亥革命。此片的表现力也是非常好。对于人物的刻画、主题的展示都表现的非常到位。
此片的开头,就给人一种深沉的冲击感。一开始,电影就深深的吸引了观众,让观众投入到电影里去。一开始,电影所要表现的革命者的坚毅就已经在无形之中深入人心了。影片是从革命先驱秋瑾开始。随着秋瑾的步入我们眼帘,伴随着的是她赴死不悔的决心: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在这一刻,观众就已经开始被打动了。她言语中表现的革命者的坚毅和作为一个母亲的温柔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接下来就是电影的一个篇章:血染黄花岗。开始时,我们看到的是革命者在准备战斗前在海边的嬉戏。在那时,他们都忘记了接下来他们所要经历的事。或许是他们早就知道接下来他们会发生什么,但是他们已经做好准备,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已经写好了绝命书,做好了为了革命牺牲的准备。生动的表现的是为了革命不惧牺牲,反而更快乐的一群烈士。电影在展现真实感这一方面真是做足了功夫。在广州起义时,那种战斗的真实感能很好的把观众带入电影中。尤其是枪林弹雨的场景表现的逼真。这个时候,它的配乐是悲伤的,而不是激进的、兴奋地。这样就更能表现烈士们牺牲之惨烈,更能让观众动容。在孙中山提及这些烈士之时,用他们在海边嬉戏和战斗时受伤牺牲的场景穿插表现,形成对比,更加打动人心。还有徐宗汉抱着烈士们遗体痛苦之时,搭配无情的大雨和悲伤的音乐生动的表现出了悲伤之意。电影表现的不仅是大人物,更细腻的表现出了小人物的豪情壮志和他们浓厚的爱国情怀。小战士抱着炸弹炸毁敌人据点,最终却也牺牲了自己,深深的令人悲伤心痛。虽然,此片林觉民这一人物的戏份不多,但他的形象却令人印象非常深刻。他写的《与妻书》表现的是他对家人的不舍,但是为了所有人的幸福,他却甘愿放弃自我。他在被清朝官员张鸣岐审讯时,每一个动作都在表现他坚定不屈的决心。尤其是他那句“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更是强烈的展现了一个铁骨铮铮的,有着强大的信仰和精神力量的革命者形象。他的大义凛然令人敬佩。而他那一身白衣更是为他的牺牲增添了凄美之感。
第二部分就是武昌起义了。战斗之时,随之而起的配乐又是悲伤的,而不是紧张,激动人心的,为观众呈现的是一幅幅革命者牺牲的悲壮场面。即使战斗的胜利,影评所表现的也是沉痛的喜悦。这流血的革命,带给人们的是痛。
在战场上的妇女们也是值得赞扬的。护士们随着战士们奔波,也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这同时也说明着革命是全部人民的革命,不单只是男人们的革命。战士们永远黝黑的皮肤,又脏又乱的衣服,全身负伤,体现的是革命之苦,革命之难。尤其是小战士被锯腿那一个桥段,看的令人心痛。
这些又和在京城的袁世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袁世凯在京城享受着高档的生活,与紧张的战场穿插播放,不得不令人感叹政治无情,高高在上的掌权者只需发号施令,就能致战士和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革命不可避免的是伤与亡。电影表现的是对这种无可奈何的悲伤。尤其是,驻英大使在面对清政府和革命的两难时,选择了死亡。他是为清政府办事的,他逃不出清政府的掌心,但他心里又深深的明白,大清朝是走不下去了的,清政府会毁了他们的未来和祖国的未来。唐曼柔是勇敢的,但是她和她父亲是无奈的。孙中山在念她的遗书时的哽咽,又让观众增添了一丝心痛。
对于袁世凯的形象塑造的也是成功的,尤其是在细节上。袁世凯的那种奸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和清政府与革命者两遍周旋时表现的淋漓尽致。他是有野心的,同时很有心机的人。他对于权力的欲望无时无刻的表现出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九姨太生日是所说的喜欢寿桃,不爱蛋糕,就能看出他上位后一定会重新搞皇权。
另外,袁世凯所用餐的环境和食物,以及用餐的心态和革命者用餐时的紧张感和食物穿插播放,又形成了一个对比,不得不让观众为革命者心疼一把。
还有一点要提的是片中的皇帝。电影很形象的表现了皇帝的傀儡角色。每次大臣和慈禧太后商议国事时,他都会在边上,但是不是在玩闹,就是在练字。这是一个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毫无担忧的皇帝。推翻清政府,革命是最好的选择。
这部电影在事情发生100年之后,逼真的表现了辛亥革命,让我们重温了那段悲壮的历史,充分的调动了观众的想象,感知和情绪。辛亥革命的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电影的制作者们想传达的也应该是希望我们这一代的人能够把革命所包含的信仰和精神传递下去。希望新一代的年轻人能够如电影中的革命先驱一样有坚定的信念、信仰和信任,不断顽强拼搏,不屈服于社会残酷的现实,怀着美好的梦想不断奋斗!
第三篇:辛亥革命电影影评
篇一: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范文(3篇)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范文(3篇)
1、《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这具屹立的骸骨:民-族民-权民生之骨。这个清澈的灵魂:天下为公之魂。这是一个朴素的名字:孙文,他是一个医生。这具医生的骸骨,这个灵魂的名字,具体又是怎样的形象?不知他的勇气从何而来,他的力量——灵魂的力量——又如何而来。他的陵墓上镌刻着“天下为公”,意味着他立志做黄帝魂的拯救者——这也许能解释:重扬黄帝旗的同盟会在武昌的一声枪响,十六年的鸡蛋终于一朝撞碎了石头,这个医生却没有摇身变作历-史上成百上千画地为隅的枭雄,而是将自己作为最后一片蛋壳,向摇摇欲坠的巨石发出了最后一击他的形象清晰了起来:恢复中-华,他胜利了;创建共-和,他胜利了;重焕黄帝文化,他胜利了;揭开现代建设,他胜利了;黄埔肇基两-岸国防,他胜利了;他的继承者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赢来了港澳回归,他胜利了??这位医生在天上会怎样俯瞰着这个苦难的民-族呢?是依旧忧郁地凝望着她的病痛?是仍然抚-摸-着被虚骄的讪笑所掩盖的病灶与伤痕?还是悲悯地注视着她膝盖之下被风化已久的盐碱地,恨不能再生人间、再尝一遍俗尘的辛酸,以将她脊梁里潜伏的“强掩弱、众暴寡”的辫子连根拔起,重生那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华夏原型,再现她“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华夏姣颜?
前所未有的使命向你我他发出了召唤,泪水早已打湿-了我们灵魂的信笺——我们的灵魂,就是黄帝的灵魂,就是中山的灵魂;我们每一个灵魂,不论是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呐喊的、彷徨的、遥远的,都早已在黄帝和中山为我们注-入的血脉里,回荡着黄河的号角。在这号角中,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再属于自己,同时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从此属于我们自己。革吅命远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每一个炎黄子孙,正在那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医生的骸骨下瞻仰着凡十三亿、历八千年的灵光,他告诉我们:从这里开始吧,迈开新的步伐,向一切苦难与耻辱挺-进,为了我们所爱的华夏。
2、观电影《辛亥革命》有感
今天我去电影院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介绍了清末政府腐败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财,人民的生活已到穷途末路了。加上帝国主义不断向中国做经济、文化侵略,中华民族受到这种侵略辱,不仅人民无以聊生,连国家也面临覆灭的命运。孙中山先生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民族已经面临存亡的关头,如果不推翻满清政府,便无法拯救中国。于是便集合许多同志进行革命工作。孙中山先生决心革命的时候,年纪才二十岁。当时他是以学堂做为宣传革命的根据地,并且利用行医看病的机会,向外一步一步扩展,吸收同志。到了一八九四年,甲午战争时,孙中山先生组织兴中会,革命组织才成立。从那时候起,轰轰烈烈的革命行动才一次一次的展开来。孙中山先生发动的革命前后有十一次。《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地描述了当年革命时的前因后果已经革命的精神,主要是孙中山先生的那种精神,而且影片将辛亥革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给了很详细的描述,像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至少很好地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为什么要辞去总统的职位,其实,在那个时代,孙中山先生也有很多的无奈。
我认为这部电影很真实只是还原历史的真相,基本上十分靠谱,没有吹嘘,没有功过是非,没有对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批判,有的只是孙中山先生在革命过程中的无奈,所以我们不应该用意识形态的眼光去看待这部电影,而且其中所展示的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也同样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3、纪录片《辛亥革命》观后感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我感到十分有意义。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果实而导致封建复辟,日本军国主义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加剧了中国主权沦丧。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党人陷于苦闷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新的世界观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科学地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终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辛亥百年后的今天,社会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或者认为革命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还是避免为好。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欢迎以温和的没有牺牲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人生经历整体考察后即可看出: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可以以和平请愿的手段而推动立宪的时候,他们才选择了被认为是“激进”的革命道路,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看了纪录片,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步平作者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所长)辛亥革命观后感1000字
看完电影辛亥革命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既不像电影,又不像纪录片,这是电影界的一种异类影种,既可以说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也可以说是导演基本技能的缺乏。
我认为,所谓电影,必然需要电影的娱乐性,缺乏娱乐性的电影,就像甘蔗缺乏了水分,嚼之无味,没有养分可言,也没有嚼的必要了。电影选择了让成龙来饰演黄兴一角,势必看重了成龙的市场和其无可替代的电影娱乐性,即所谓的成龙式的动作表演。我不知道成龙对于历史影片的市场效应到底如何,但至少全影看下来,成龙的动作表演,或者说他能够赋予电影其个性化的特征没有展现出来。简单来说,我们没有看到成龙的精彩动作场面。或许有人要问,这是一部记录史实的电影,没必要那么精彩的动作,主要还是要忠于历史的事实。那么我想说,既然不需要那么精彩的动作,既然要忠于历史的事实,那么还要成龙演作何?电影的灵魂娱乐性如果没有展现出来的话,那么还不如制作一部枯燥无味的纪录片意义重大。再者,成龙日趋消瘦的身材怎么看也不会象有点肥态的黄兴,如果形象不相像,我看连对于历史的真实性的追求也未必满足得到。
其实,电影本应该有足够的娱乐性的。电影既然启用了成龙,我认为可以在几大起义中独立穿插若干个动作场面来展现成龙的动作和电影的娱乐,当然在不影响整个故事框架的前提之下。一来,让大家感受到当时辛亥革命的气势磅礴,革命烈士的群情激昂。二来,让大家也可以感受到电影本应该给观众的一种娱乐享受。比如,成龙的手指受伤,我原本以为,后面的战争会描述成龙怎么在手指受伤的情况下,去英勇杀敌,叩响革命的枪声。但后来证实,这只是个小的插曲,稍纵即逝,根本没有后面的情节呼应,恕我实在无法揣摩导演设置这个情节的意义何在。既然已经开始着手一些细节的故事性描述,却没能够发挥出其本应该具有的故事性情节。既然已经邀请了诙谐动作片泰斗成龙参演,却只是让他演了一部以文艺形象为主的革命形象。我只能斗胆认为,导演的电影娱乐性的把握相当不够。
那些略显单调的战争场面,大致基本雷同,缺乏电影娱乐性的因素,比如说荡气回肠的杀敌场面,比如说精彩的动作,枪击画面,我觉得所有的一切完全可以用历史音像资料替代,反而让人更加有对还原历史的激动和对历史战役,革命情怀的共鸣。而电影花了大量笔墨去描述战争的场面,一来,没让观众觉得打得有多精彩,二来,也没让观众觉得这些战争场面有多么真实,震撼。
我觉得整部电影最成功的就是对朝廷的描述。里面有娱乐性的成分,也丝毫不影响历史的真实性。举一例,太后最后的一句呐喊,“退位”。我觉得娱乐性很足,退位是靠呐喊的么?退位难道呐喊一下就可以退位了么?当时的清朝太后难道也喜欢咆哮么?显然这些属于电影本身的娱乐效果,但丝毫没有影响到整个电影的历史真实性,清朝的丧钟的确已经敲响,清朝皇室的无奈和落魄在这一刻显现的淋漓尽致,这才是电影和纪录片的最大区别。
辛亥革命举世非凡。而电影尚未成功,导演还需努力。
看辛亥革命观后感
《辛亥革命》观后感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去观看了这部电影——《辛亥革命》。这是每个不了解《辛亥革命》意义的中国人都应该去看的一部电影。很多的年轻人不了解历史,不理解革命的意义和价值,就不会懂得,中国人现在的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进步,都离不开那些曾经先辈们曾经为整个民族的未来做过什么。
在中国,只有彻底的共和、民主才能洗刷3000年君主专制,才能让人民有过上有尊严生活的机会。这是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也是照亮中国未来的希望之光。我们身为中华的儿女,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辛亥革命》观后感——何依凝
清王朝的腐败,更多革命党的出现,而造就了一个举世瞩目的革命——辛亥革命!它推翻了帝国主义,造就了一个民主的国家、规章。这个国庆长假,我去看了电影《辛亥革命》
这部电影不像普通的历史片,它有许多的明星在里面,又有故事的曲折性,深入人心。这部影片主要讲了:孙文在槟榔岛时与黄克强等人策划了广州起义,但却失败了,造成众多人才伤亡。随后,他在各地募捐,在武昌起义终于成功,历经千灾百难终于使隆裕太后退了位。取得了成功。
利益而肯献身的英雄!看完了影片,我觉得那个年代的人是勇敢的,他们敢去为了争取一个更好的国家环境而去奋斗献身。而我们这代的孩子呢?娇生惯养,怕脏怕累,甚至可以就为了一点点小挫折而去自杀,那是多么自私啊!一个革命的成功需要多少人牺牲换来啊,孙中山在外国可以不怕耻辱去说服那些外国人不要资助清政府,我们也应该敢勇敢地去面对这一切啊!袁世凯就是一个贪婪的人,他所要银子,地位,最后就是自食其果!我们应该缅怀这些英雄,感谢他们所做的一切,没有他们,没有孙中山的领导,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他们肯为国家出生入死,那我们只要把学习搞好那么点要求甚至还达不到,真是悲哀!
《辛亥革命》能带给你一种英雄的豪气,就连那里的女人一样,也带着那么的满腔爱国之情,去看看吧。看看那里的人们是多么的悲惨,再想想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安逸!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我想大声呐喊?? 我是怀着沉重的心情看完《辛亥革命》这部电影的。观后我百感交集,热血沸腾,我想大声呐喊?? 我要大声呐喊:呐喊一个朝代的无能,呐喊一个沉睡的巨人!
一个落没的王朝总是平覆一个辉煌的王朝。在清朝历史的足迹中,我找到了属于康乾盛世的那一个,盛世滋丁,安居乐业。但毕竟康乾盛世毕竟只是昙花一现!更何况其经济水平、军事实力远远比西方的欧美国家落后呢。到了晚清,一时的盛世瞬间便成空中楼阁——1840年,英国的罂粟第一次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开炮,外国商人摄尽所能,大量鸦片浩浩荡荡破门而进。鸦片泛滥,泛滥了中国人们的心;鸦片蛊惑,蛊惑着麻木不仁的沉默者。它的一声炮响打破了沉醉于“天国”的美梦。这只是一个王朝沦陷的开始罢,翻翻沉重的历史吧——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血写的事实刺痛了双眼。今天的我们不能仅仅为外来的侵略者的无理而犯下罄竹难书的罪行而感到愤慨,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们透过历史看清了所谓的文明人的嘴脸,当他们擦亮自己的鞋趾高气扬时,还不知道脚底下踩碎了多少他们的“文明道理”。他们一次又一次在古弱国土上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野蛮的分赃。回观历史,那些岁月已过去,我们更应该拨开一切来看清自身的问题:闭关锁国,思想落后,这都是一个民族致命的弱点。当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军捕获枪毙时,看看呐,围观的竟是一群中国人啊!麻木的心有谁能唤?麻木的人有谁能唤!
这时,辛亥革命就在民族存亡那一刻,爆发了?? 我要大声呐喊,为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你们是我们民族的希望!
观看历史,我们看到:在檀香山上,在兴中会中,烈火待燃,炮火待发。各国志士,华人华侨决心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建立共和国。当武昌起义的炮火打响,黄花岗烈士林觉民正在给他的妻子写《与妻书》??他的眼泪潜然而下,滴落化成了墨,写不尽的缠绵悱恻,舍不得搁笔,一阁,就是永别。他没有悲悲切切,而是大义凛然表现出一个男子汉爱国气节。再看秋瑾被捕后,英勇不屈。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凌晨,秋瑾被押到绍兴轩亭口刑场,她目别祖国蓝天,慷慨就义,年仅31岁。她以一腔热血,终于唤醒了中华民族;还有许多许多这样的仁人志士,他们不怕流血牺牲,为了探索新中国,挥洒自己的满腔热忱?? 辛亥革命的炮火,响遍武昌城头。连绵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终成历史。悲哉!秋之为气;壮矣!瑾其可怀。寂寞黄花,碧血永悲:风云变色,埋恨千古。青山有幸埋忠骨,有多少为革命而付出了鲜活的生命,而他们的功绩是永远也不会被历史的风沙所冲刷,永远不会??我要大声呐喊,呐喊今天这个用无数生命会换来的世界!
我要大声呐喊,醒醒吧,那些民族分裂分子!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看看吧,为什么破坏分子恶意、极端地想闹分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根本没有将祖国、社会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心中,他们在实施着背叛行动,他们没有铭记历史带给我们血的教训。篇二: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看了纪录片,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这个背景,使《辛亥革命》被放在一个更长远的中国历史视野里,表现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至1912年2月12日孙中山辞任临时大总统,围绕武昌首义前后的历史画卷。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片表现着当代人对历史的认识与态度。
孙中山在演讲中回答的非常清楚: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
武昌首义后,黎元洪指挥汉口炮台两炮轰走了荫昌的军舰,成为袁世凯出山的导火索。袁世凯率领北洋军顺利攻克武昌后,停止了进攻,开始在清廷与革命党之间寻找押注的机会。革命之火在军事上完全可以被扑灭,但袁世凯太明白自己的命运,他不能再给满清权贵一个兔死狗烹的机会,实际上,确实是袁世凯的私心,是清廷覆灭的真正推手。
满清入关,是吴三桂的反水成为明朝灭亡的真正推手;晚晴的灭亡,同样是由于另一个军事权臣袁世凯的反水,可谓起于斯、亡于斯,清廷灭亡岂不正是历史的报应? 辛苦革命为什么不是普通的兵变、**或改朝换代呢?
是孙中山及同盟会高举的“共和”理念,成为推翻清廷以及中国3000年君权专制的“思想杠杆”----从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大地上任何一个企图复辟帝制做皇帝的人,不管他有多大的军权,都注定成为人民公敌。
这就是思想的力量。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让这一思想开始中国人心中扎根。即使还有怀念皇帝的遗老遗少,也改变不了共和理念成为中国历史的潮流。
在晚清,只有孙中山自1895年起,就坚定地高举革命、共和的大旗。谈共和,则必谈孙中山。孙中山就是共和体制的旗帜。
孙中山回国后,力排众议,坚决提出要早定国体,即以民国、共和取代君主专制,以总统、总理、议会取代君主立宪。不能等待袁世凯的逼宫(清廷退位),而要创造一个共和政体,哪怕让袁世凯这样的阴谋家来做民国的大总统。
当孙中山被17省代表选举为临时大总统的时候,孙中山指出,大总统的意义不在于谁去做,而是打破了中国几千年专制君主的传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国家元首。
为此,孙中山将民国大总统一职,作为推动袁世凯造反的诱饵。国家元首,国之大宝,非如此如何能令袁世凯率领中国唯一有实力的军队(北洋军)归顺民国呢?
《辛亥革命》在表现这段历史的脉络上,很见功力。不是过去史学家所谓革命党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辛亥革命没有实现真正的目的,袁世凯最后复辟帝制。
《辛亥革命》不仅为革命人的“无私”进行了有力的辩护,而且为孙中山超越历史的洞察力进行了辩护。
辛亥革命是什么?
不是为一家一姓的权力争夺、改朝换代,而是为国体的新生,确立主权在民的共和政体。是树立自下而上、国家、政府由人民选举产生,元首、官员是人民公仆的新政治理念,改变王权天授、王土王民、杀伐随意的专制独裁政体。
这是中国历史的真正进化。
《辛亥革命》还未所有的革命者,为革命捐款、奉献生命的所有人进行了感人的辩护:从秋瑾、广州起义烈士(实际可考人名为89人)、武昌首义将士,以及旧体制内的同情者,清朝驻英大使的女儿唐曼柔,为孙中山游说西方财团停止对清廷贷款勇敢地站在旧体制及父 亲的对立面,最后随父亲一起自杀的女性。
林觉民的《与妻书》代表了年轻的革命党人,为什么抛妻弃子、放弃富裕的家庭、个人的前途,去进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为革命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即使明知自己看不到胜利,也要为革命奉献的精神。
历史总将这场革命一分为二的看待,说它既成功了又失败了。我不否认它最终的胜利果实被卖国贼所窃取的失败,但我觉得它的成功经验远比它的失败教训更值得铭刻在历史的车轮上。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给水深火热的中国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先进力量的进步,为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让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论之后何人再复辟帝制,人们都会拿起武器去战斗,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去捍卫自己的尊严。
今天,我在电影院观看了红色大片《辛亥革命》,这部电影生动地展示了那段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先驱孙文——孙中山的光辉形象,深刻地揭露了窃国大盗袁世凯假立宪,真复辟的丑恶面目。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触很多。其中,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那次广州起义失败时的画面。那么多战士的尸体横放着,这儿是,那儿是,漫山遍野全都是。徐宗汉步履难行,跪在地上,抱起一个个牺牲了的战友,低头无声,冰凉的雨水从空中倾泻而下,夹杂着眼泪从她的脸颊滑下。那些战士们身上的血迹还未干,还留有炮火擦过的痕迹。他们已经离我们很远,但我想战士们心中的革命精神依然存在,革命的火焰还在他们身上燃烧。走到今天,也许他们并不后悔,遗憾的只是革命尚未成功和对亲人的不舍。
时光荏苒,到了今天,革命历程的血雨腥风都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但这幸福生活又是多么来之不易。从革命,到发展,到振兴,这之中经历了太多惨烈的战争,太多的生离死别,是那些伟大的革命者们用他们的努力,鲜血,乃至是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和谐生活,这是多么大的代价。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现有的美满生活。
清政府为什么腐败无能?这是我在观看影片时的一个疑问。现在,我已经有了答案:万众一心,才会有强大的力量。昔日的清政府,皇室墨守成规,官员们要么阿谀奉承,要么只认己见,没有齐心协力,都只为自己而活,何来团结?何来力量?最终,才会导致革命,导致国家衰败,从而走向灭亡。由此可见,要想让国家富强,我们要有全新的思想和团结的力量。
让人民的生活更好,祖国更富强,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也是革命的起始点和终结点。篇三: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今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我们在3个月前迎来了建党九十周年,又在十天前迎来了建国62周年,现在我们再次迎来了又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记得100年前,武昌的枪声埋葬了一个旧时代,在这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我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重温这段历史,一起感受100年前这段让人感慨万千的历史。汉的感情不断升华,两人决定结为革命夫妻继续比肩战斗„„
影片截取了1911至1912年初那一时间段发生的历史事件。可以说成功做到了短小精炼且内容丰富。因为在这段看似短暂的时间里,却发生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动荡激烈的革命运动,从“血染黄花岗”到“武昌起义”,从“阳夏保卫战”再到“创建共和制”,短短的不足一年时间里,中国的历史得到了充分的改变,长达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迎来了民主自由的时代!虽然贯穿整个影片并没有特别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台词的亮点也并不是很多,但是将真实的历史动人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辛亥革命以后,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升起了新的曙光,充满了光明的希望。今天,一个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总体小康、国际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的强大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美好愿景正在变成现实![1]《辛亥革命》不是一部电影、一部小说可以说完的,而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来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
尽管这部影片无论是从规模来讲还是演员阵容都不及《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要宏大,但是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让我们牢记那些为中华民族争取民主自由的革命先驱,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历史的车轮总是不断前进的,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继往开来,作为一名大学在校生,我们深知肩上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我们的智慧。
第四篇:《辛亥革命》影评
《辛亥革命》观后感
片子开头很棒,秋瑾赴刑场,道路两旁拥挤的麻木的人民,只有小孩子的眼神里透着生气。随后银幕上闪现的一张张仁人志士的照片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制造了凝重的氛围。这些都让我对后面的部分很期待。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三百年江山气数将近,内忧外患,时局动荡,正是乱世之际,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变革。以孙中山为首的仁人志士意识到只有民主共和才能救中国,他们组成一个个革命政党,旨在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在这一过程中,无数革命者流血牺牲,但是更多的革命家站出来与落后的封建体制作斗争,终于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在此期间,黄兴、黎元洪、隆裕太后、袁世凯、汪精卫、宋教仁、秋瑾等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电影围绕着孙先生,从广州起义到清帝退位,重点基本囊括。尤其镜头表现出的凝重感值得称赞。其实剧情编排与其说是为再现历史进程,更不如说是着力于要传达永远的革命精神。
第五篇:《辛亥革命》 影评
《辛亥革命》影评
辛亥已然百年,这部影片便是在百周年之际献给革命先烈和当代民众的巨礼。想起辛亥,不由自主会想起它的历史意义,它的价值,它对民族突破封建的推动作用,辛亥革命在历史的滔滔长河中激起了一层巨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记住。不管记住辛亥革命本身,还应该记住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儿。
革命的进行不是一个人能够推动的,辛亥精神是有识之士的群像。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1910年底,孙中山再次在海外召集同盟会骨干,组织力量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黄兴与徐宗汉假扮夫妇,秘密潜入广州。广州之战终因革命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革命的危急关头,孙中山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影片以时间顺序中规中矩地讲述了一桩众所周知历史事件,要拍得有新意着实不易。但导演以人物的精神层面以及人格魅力来突出影片亮点,每一个人(或一组人)都貌似单独不成线,但他们有对理想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反帝反封建的愿望,最后好像百川终汇海,推动革命的进行。
影片开头是秋瑾英勇就义,画外音“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开始,总是世人并不知革命为何物,竟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革命为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伴着影片刚毅的主旋律,我被深深打动。导员以一个外表柔弱女性的内心坚定刚毅来表明革命党人强大的信仰。而后的林觉民等都凸显了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林觉民英勇就义时的那一封《与妻书》既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有突出了革命义士不屈的精神,历史细节的还原使影片感人肺腑。
影片中还有一处被广泛关注的亮点就是黄兴和徐宗汉假扮夫妻,日久生情。他们俩的爱情是影片中唯一的情感线。两人本来是奉中山先生之命假扮夫妻,来掩护组织起义。不想他们却在经历生死之难后迸发出爱情的火花。导演用几次离别,几次相聚来展现革命党人在爱情上的坎坷,从侧面突出革命党人为了推动革命进行做出的个人情感上的牺牲。这条线也呼应了秋瑾,林觉民就义的牺牲精神。
《辛亥革命》强调了关于理想和信念的情怀以及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辛亥革命纷繁复杂,一部影片欲陈其全貌固不可为,然取一“情”字,着笔于舍我其谁的革命精神,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仁爱精神。在历史的潮流中,我隐约听到中山先生抑扬顿挫的声音:“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