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某些现象,对历史学科的现状作了简要分析: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学习激情不足;学习效率低下。为此,本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反馈;重视学法指导。期望历史学科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当前 历史教学 现状对策
历史学科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具有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历史教学在普通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人说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只要看看他的数学和历史学得怎样便可窥见一斑。此话虽有失偏颇,但却从一侧面说明了历史学科在学校教育工作中重要性的道理。
近年来,高考制度不断改革,从3+2文理分科到3+χ小综合、3+χ文理大综合、3+1+1模式再到目前的3+学业水平测试+素质教育测评。改革充分体现了高考的人文性、开放性、公平性、合理性以及多元性等特点。改革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产生冲击和影响。那么在高考制度不断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的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现状究竟怎样?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真实地了解目前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现状,认真分析审视历史学科在教与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出路,切实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特有的教育功能便显得很有实际意义。
一.现状分析
1.教学理念滞后
虽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已经启动,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们的历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应试教学,紧紧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转。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至于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教育,人格特质,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方面不得不被人为淡化。学生主要记诵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以应付各级各类考试。这与新课标极不协调。从长远看,这样的学生是很难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历史学科特有的教育功能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材不断修订,高考不断改革,社会不断发展,需要的是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教学理念的滞后必将制约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学方法单一
教有定则,教无定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一本书、一只笔,老师一人讲到底”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教学模式的固定化,使得历史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历史自身特有的趣味性,更是荡然无存。结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证明,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创造的火花,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学习激情不足
不少学生学习历史是另有原因。一来这是学校开设的课程,由不得自己;一来想考大学,涉及高考选科,而自己其它科目又太弱,只好选记忆性较强的历史,别无选择。可以说不少同学是背着一种包袱学历史,学习上缺乏一种激情和钻研精神,只是为学而学,为考而学,结果学得很死、很苦,记住的东西不会灵活运用,花了很多时间还是学不好。于是感叹:历史太难学。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学生带着兴趣和激情去学习历史,审视历 1
史,或许会发现一切并非如自己想象的那样难,学习历史还是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
4.学习效率低下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也很勤奋、用功,时间抓得也比较紧,可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注意、运用好学习方法。做事要讲究方法,学习也不例外。同样一道题,为什么有的解法非常简便且容易记住掌握?这就是方法问题。就以记忆为例,历史是一门记忆性很强的科目,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效果大不一样。心理学研究表明,早晨以及上午八九点钟、晚上八九点钟记忆效果比较好。如果运用一些方法,有的内容会记得很牢,效率会更高。相反,学习不注意方法和效率,即使花的时间很多,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
二.几点思考
1.转变教学理念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本质的生动概括。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性格健全的人,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历史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应该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学生良好的品质作为基本的教学要旨和教学理念。历史教师更应自觉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更新育人观念,要牢固树立起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过程应该体现人文化,充满人文关怀,始终以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而不应把学生训练成考试的“机器”和装知识的“容器”。要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健全的个体。
2.完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运用恰当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今是知识信息时代,我们的历史教学手段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传统教学手段中的精华要继承,现代社会中的有益信息要及时吸取。在今天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科研成果,学会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多种手段如计算机、电影、录象等,力求把抽象的内容生动化,繁琐的知识简明化,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自我。
3.改进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同样的教学内容,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会大不一样。教师应有一种“甘为学生谋发展,不拘一格用方法”的精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谈话、辩论、演讲等,切忌千篇一律。坚决反对满堂灌、一言堂。有人说,民主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它可以避免最坏的。此话不无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民主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追求答案的统一,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尊重学生的观点。只有具有较强发散思维能力的学生才能释放出更多的智慧,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成果。
4.注重教学反馈
没有反馈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教学反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课堂设计怎样,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务实有效的教学反馈有利于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中通过问卷调查、谈话、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教学情况,找出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完善。真正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5.加强学法指导
其实,大部分学生不是学不好,而是不会学,这里有老师的原因,有教材的原因等。我认为关键还是自身的原因。我们在呼吁有关部门不断完善历史教材的同时,更应该研究我们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平时的交流和观察,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怎样运用学习方法,很渴求老师能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的一个主要职能就在于引导。因此我们的历史老师应该多多地给学生以科学的学法指导。如学好历史一定要做到理清
主要线索,掌握知识结构,重点记住基础知识,全面整体把握历史事件等。帮助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介绍记忆方法等,使学生最终做到学会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发展。
新的社会形势对历史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自然也要与时俱进。只要我们的历史老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我们的历史教学就会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的历史学科就会真正发挥其特有的教育功能,从而为人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释放自身特有的能量。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二历史《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确立感恩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互相尊重,感情才相通,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学生才会真正地得到感恩教育。
【关键词】:感恩 素质教育 理念
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目前,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花大力气进行教育改革,并在一些地方进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感恩,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美德。韩信千金酬一饭、晋文公定寒食节、岳飞精忠报国、缇萦救父等故事,比比皆是。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感恩之心,已经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确立感恩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情感体验。
首先,“欲得之,必先予之”。确立感恩教育理念,就要求老师用感恩教育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当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打瞌睡时,我会走过去轻轻地对学生说,“你可以站起来清醒一下,等不想睡了再坐下认真听讲,你不妨试试”——用这样的友好提醒代替批评;当有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会耐心地帮他分析问题内在的逻辑关系,让他真正理解——用诚心的帮助代替毫无意义的指责⋯⋯慢慢的,在学生的眼里我看到了感激的目光。所以,要让学生懂得感恩,老师首先时时刻刻做到尊重学生,一视同仁,这是感恩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马克思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互相尊重,感情才相通,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学生才会真正地得到感恩教育。
其次、作为施教者,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感恩教育刻骨铭心,要让孩子对每一种情感体验都如同身受。在上《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时,结合课后的活动与探究,即尝试烧制“东坡肉”,我要求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为父母炒一份菜,并做好记载,请家长签字。结果收到很好的效果。有的学生写到“开始真觉得这是一份苦差,可当我把菜端上桌时,父母脸上的笑容让我感到很快乐——他体会到了感恩给他带来的欢乐。还有的学生写到“想不到做菜这么辛苦!想起我平时吃饭时还常常挑三捡四,真觉得很对不起母亲。”——她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劳。这样的亲身体验比上百句说教都深刻。第三,确立感恩教育理念,要求老师用赏识的眼光看待、评价学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养成健康的心态。
在教学中,我发现那些长期受到批评或不被认可的学生,往往表现的非常冷漠,自私,攻击性强。而得到老师赞赏的孩子,往往信心百倍,进步巨大。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也有叙述:“没有什么比意识到无前途,认为自己啥也不行更使儿童受到压抑、灰心垂气和郁郁不乐⋯⋯”。这些都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不吝啬表扬,即使学生在学习上被拉在后面时,我们也应该用“只要你努力,你就总能进步!进步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等等来鼓起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在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之中感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一个还能进步的人!从而养成健康的心态。
二、挖掘《历史》课中的感恩教育资源是渗透感恩教育的重要前提。历史课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要有效实施感恩教育,就必须要求老师要有“透视”的眼光深入挖掘《历史》课中的教育资源。例如:在学习《大一统的西汉》一课时,有著名的“缇萦救父”的故事,让学生在为这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同龄人感动的同时,想想自己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在学习《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内容时,我向学生举例说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大自然对我们人类是多么的慷慨,我们应该感谢大自然,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要让长江变成另一条黄河。在《血肉筑长城》的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让学生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现在国家培养丁我们,当国家、民族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教学模式要多样化。“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单一的,1
新课程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小组探究合作、创设情景模式、师生互动模式、小组辩论模式等等。
感恩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社会、一个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惜福的人,长大后不可能懂得体谅、关心他人;一个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学生,也难以与人交往、融入社会,更谈不上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懂得承担责任,学会和社会、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历史现状及策略
浅谈历史现状及策略
论文摘要:教育学从其理论奠基到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诞生,到理论体系的蓬勃发展,这一过程也是其不断对教师教育专业化起推动作用的过程。本文在对这一历史进程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思考教育学对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的应然价值,并结合当前教育学教学低效的现状,提出改进策略。
教师的专业化需要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所谓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就是一个是非专业的教师经过有组织的、专门的序列化培养和训练成为专业教师的过程。这是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微观理解。国际劳工组织(IL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6年10月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其中第六条就对教师专门职业的性质作了明确的说明。有学者提出,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运动是为了满足大学中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们提高地位的需要。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大力宣扬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美英等国家依靠各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来培养教师。笔者认为,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进程开始得要早很多,自从教师作为一个职业诞生,这一进程就开始了。中国古代对教书先生的各种约定俗成的规定、规则都蕴含着加强教师职业不可替代性的内容。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及其在教师培养领域的运用更加速了这一进程。本文试图从对教师教育专业化宏观理解的角度来看教育学学科在这一进程中历史作用的演变,并结合当前教育学教学的实际对其价值、学科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新的审视与思考。
一、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中的历史变迁
(一)国外教育科学的发展与教师职业的演进
纵观国外教育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史。二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综合起来概括,可划分成这样四个阶段:
1.教育理论的奠基与教师职业经验化、随意化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指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以前。教师这一职业停留在经验化和随意化的阶段,缺少规范性的理论指导,“学者为师”,虽然传统教育理论的积淀已经比较深厚,但对于如何成为合格教师,如何培养教师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
2.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和教师职业初步专业化的开始。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1681年,法国人拉萨尔举办了“教师讲习所”,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师训练机构。1695年,德国教育家弗兰克用教会捐款和私款创办了一个“师资养成所”,但这时教育理论知识尚未真正进入课堂,教师的培训仅被视为一种职业训练而非专业训练。其后,经过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的发展和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1776年10月,教育学首次作为一门学科面对---30位学生讲授。主讲人康德首次提出了“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门科学”,这在教育史上意义深远,它唤起了人们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科学意识。赫尔巴特第一次把教育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之上,使教育理论向真正意义的科学卖出了关键的一步。历史进入19世纪中后期,在德国和俄国历史上分别出现了一位“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和乌申斯基。第斯多惠著有《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详尽论述了有关教学和教师培养的问题。乌申斯基认为,一个教师应具有教育专业的修养,他主张师范生必须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学法,要求在师范学校附近设实习学校。
以上历史表明,教育学自其诞生到逐渐在教师培养上发挥作用,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其在教师培养上的不断被认可并具体运用,教师职业进入了初步专业化阶段。
3.教育科学的分化融合与教师职业走向全面专业化。二战后,国外教育家人才辈出,教 1 育科学出现了众多分支学科,如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法学等,学科群进一步丰富,同时,元教育学、教育学史等学科出现,标志着对教育科学的反思与融合,至此,教育科学发展成为一座宏伟的理论大厦。这一时期,教师教育的培养体系发生变化,各国纷纷把师范教育并入高等教育的行列,师范学院成为综合型大学的一部分。师范教育的学制延长,教育专业课程在教师培养中的作用受到重视。美国地方大学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中,教育类课程占到总学分的1/3。此时,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对社会来说,教师职业专业化扩展到整个教育系统;对个人来说,教师职业专业化向个体生命的两极延伸。
(二)我国教育科学的发展与教师职业的演变
我国拥有丰厚的教育理论积淀,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对教师的培养和塑造依附于作为主流的儒家文化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各种“清规戒律”,再加上对教师的一些独特要求。整个教师群体散漫而无组织地存在着,给人呆板、僵化和老朽的印象。
近代中国在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师职业的演变上基本上是师从国外的经验。只不过每一阶段是向不同的国家学习,且其间有国人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也有因政策原因导致的教师职业发展的历史沉浮,曲折多于成功。概括起来讲,主要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派和革命派对日本师范教育经验的学习,这一时期教育学、心理学在师范教育的课堂上地位稳定,主要讲授的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1919-1949年对美国教育理论和教育改革经验的学习,在一些高师院校,教育、心理系科创建,教育科研队伍扩大;1949-1978年,教育科学发展和教师专业地位经历历史沉浮。文革期间教育类课程比例下降至1%,心理学被斥为伪科学,教师不仅谈不上专业地位,个体生存都出现危机;1978年以后,教育科学的重建,立体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推进时期。
二、对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中价值的应然思考
从沉默到低声吟唱再到放声歌唱似乎可以概括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专业化道路上几个重要时期的精神状态;诚然,任何事物的发展演进和地位确立都并非一帆风顺,这期间夹杂着无数次间或的沉默。教育学在它自身发展的这条道路上没有在沉默中归于沉寂和死亡,而是不断的枝繁叶茂,有力地推动着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其在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中价值做一个应然思考:
(一)教育学应帮助教师确立职业归属感,找寻职业幸福感
与教师教育中其它专业学科知识相比,教育学的知识站在更高的理论高度,给即将或已经成为教师的人以指导。它应表明教师的职业特性和职业要求,让那些渴望成为教师的人给自己一定的职业定位。同时,教育学知识避免了学科知识偏重知识体系的枯燥和乏味,帮助教师或未来的教师确立在教育事业中的价值追求。并通过教育艺术和方法的传授引导他们产生教育教学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使他们不断找寻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二)教育学要引导教师形成专业化的教育理念
在学习和了解系统的教育学知识之前,可能很多人心中也有一些坚定的信念或理念。比如:我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或好的英语老师、语文老师,等等。但对于好的标准,往往是头脑中原来所认可的老师的标准,是适合了自己过去需要的教师形象。至于自己的那些标准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当前和未来学生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仍缺乏必要的理性认识。对于这些已具备了教育热情的人来说,教育学知识应引导他们形成专业化的教育理念,树立起头脑中科学的教师形象并以此来省思自己日后的教学行为。
(三)教育学要提高教师实践的专业化程度
诞生于实践中的教育学学科应该也必然去指导实践,只有在对实践具体问题的理论指导和策略建议中教育学才能显示其价值和生命力。
当前我们对教育学知识的学习主要还是一种课堂行为,对教育学知识的讲解固然重要,但讲解不是唯一方式,更何况除了对于专门搞理论研究的人,教育学知识的实践价值都远远高于其理论价值。
所以,教育学在提高教师实践的专业化程度,在确立教师职业像医生、律师等职业一样的不可替代性的过程中必然而且必须发挥重要作用。而我国当前的教育学教学恰恰漠视了教育学的应然价值,只为讲授教育学而教。非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把教育学当成考前死记硬背的知识,缺乏学习兴趣,更谈不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学教学出现低效的状况。
三、改变教育学教学低效的关键策略:案例法
现代教师教育学科制度的建设强调加强实践性课程的比重,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应然价值的实现也把教学实践作为重要途径。那么,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如何具体实施呢?笔者建议采用案例法,并将这里的案例分为虚拟案例和真实案例。
(一)虚拟案例——改进教育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现行使用的大多教育学教材是学科专家的理论成果,它们偏重于理论体系的建构而缺少教学案例的到场。作为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和教师培训教材所选用的教育学教科书。应采集一线教师的教学案例,并将理论与案例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教育学教学低效的现状。当然,这里所说的虚拟案例是相对于在课堂上听讲的学生而言的。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教育学教师也不妨结合理论知识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自行设计一些虚拟案例,比如,找一个知识片段让学生来讲授,这其实是不同于学科教学法的教学的,教育学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具体运用引导学生去反思,以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为一生的教育生涯做好准备,他不以实践性目的的实现为终结。
(二)真实案例——教育学教学与多次的、及时的实习相结合 教育实习——让学生走向真实的教学案例,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促进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升华和再反思。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PDS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即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经验,它是将一些中小学作为PDS学校,大学的教育学院与中小学合作。师范生可以在这些中小学担任一年的实习教师,他们不单纯是在正式教师的指导下教课,而是和正式教师一样参与学校的全部活动;另外,这种合作还体现在合作大学的教师对这些学校中小学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合作大学的教师要参与中小学各种教师会议,观察实习生的工作,有时还要面向中小学教师开设硕士班课程,给中小学带去新思想的同时,也把各种新问题反馈给大学。这种发展形式开发了一种教师教育以大学为本和以中小学为本相结合的新的模式,有利于实现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
2001年4月,我国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最早与北京市丰台区和朝阳区的几所中小学合作,创建了中国首批教师发展学校。
四、结语
教师教育专业化是一个长期且无尽头的过程,如何发挥教育学在这一过程中的价值,如 3 何提高教育学教学的实效,如何在对历史经验和国外经验的反思中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笔者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不仅会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也将促进教育学学科的发展。
第四篇:中学历史教学论文
谈谈初中历史教学创新
徐闻二中莫春红
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为了适应历史教学新形势的需要,必须遵照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创新历史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等。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它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学创新必须依赖创造型的教师。在教学创新中,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虽然目前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有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满足不了新时期教学创新的要求,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还有待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组织开放式的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师若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势在必行。进行创新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历史教师创新性劳动的环境,并给教师提供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五篇: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及对策论文
摘要:物理是一门重要学科,在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发现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善于结合问题找到解决方法,从而让学生学好物理,发挥出物理学科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物理;现状;对策
一直以来物理都是一门比较受重视的课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多。但是,由于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知识,要想学好物理并不容易,因此,在物理学习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当前物理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急需解决,每一位物理教师都应该从新课改出着眼,制定出新时期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解决传统物理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在新课改的促使之下,使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步步提升。笔者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多年,长期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一时也不能放开手脚进行创新。在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之后,对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形成了初步的认识,进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的认识。
1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1.1物理教学资源不够丰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物理教材也在进行着更新,不同的地区所采用的物理教材也不同。众多的物理教学版本中,每本教材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但是每一版本的教材也有着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大多数的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面仍然有限,物理教学资源仍然不够丰富。
1.2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物理课堂上,仍然是围绕教师展开课堂教学工作,教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在授课时,教师压迫学生进行物理学习,而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不能让学生自己进行物理学习,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1.3教学模式单调:在当今的物理课堂上,为了应对高考,大部分教师仍然以知识的讲解为主,单调的讲授法不仅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不利于学生对抽象物理知识的理解。在单一的物理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必然难以实现。
2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果的对策
2.1丰富教学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教材的制定上,一定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精心安排教学内容,使物理教材变得更加丰富,适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的需要。只有好的教材才能够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教材的更新必然会受到时间的限制,一些教学内容难免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在授课时就要考虑实际情况,做好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师要结合社会的实际发展,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要善于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知识的操作和体验。
2.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课堂教学应该面向学生,围绕学生展开。只有教师形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意识,才能够做好教学观念的转变,在组织课堂教学时,结合学生实际精心安排,围绕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工作,从而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在自己的参与过程中认识到了物理学习的重要性,体会到了物理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物理知识越来越丰富,物理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2.3做好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到疲惫,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压制了学生的发展。在新课改实施之后,教师就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新课改下的教育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不再单纯是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得到能力的提高。传统课堂教学不能满足新时期的需求,必须进行变革。为此,教师要做好教学转变,把“重结果”的教学转变到“重过程”上来,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从而激活物理课堂,提高教学的效果。
2.4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在同一堂课上,教师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把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以生活情境教学法为例。物理是一门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科目,在进行抽象物理知识的学习时,如果教师能够把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学生们能够从生活中去观察、总结、验证物理知识,一定会使物理学习变得更加容易。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以生活中“带花纹的轮胎”、“鞋底的花纹”为例进行知识的解释。在学习“电”的相关教学内容时,教师同样可以把电的学习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再如实验教学法。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进行物理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并发挥出物理实验的优势作用。通过运用实验进行物理教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给学生带来了深深的吸引,让学生能够自觉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和问题的思考,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一定要对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认真分析,结合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工作,从而让学生学好物理,能够把物理运用于实践中解决生活问题,为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马青娟.浅谈(人教版)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
[2]孙金林.如何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学习[J].新课程(教研).2011(04)
[3]刘爱玲.试析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