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弊端与对策

时间:2019-05-13 02:0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弊端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弊端与对策》。

第一篇:浅谈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弊端与对策

浅谈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弊端与对策

邓发纪念中学邓梅玲

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之下,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很多弊端,略述如次:

一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师者或由于专业知识欠缺,或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而心有旁鹜,未能深钻课文,扎实备课,连课本文字尚未疏通,更何谈深挖、引伸与联系?只有照本宣科,念完了事,至多给学生再对对课后习题答案。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听课成了一件苦事。没有乐学,思维的火花又怎能点燃?

二是机械死板教条式。教者讲课往往从固定的定义出发,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先设置的框框里,不敢越雷池半步。要么革命,要么反动,二者必居其一;或者肯定,或者否定,结论只能如此。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评价,往往缺少辩证的观点。

三是脱离实际学究式。课文内容一串串,理论观点一套套,板书文字一行行,让学生记笔记,背课本,做作业抄课本,课堂答问念课本。学生不能用已知说明未知,不能以史为鉴,来阐释今日之缤纷世象,一见到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就会堕入五里雾中,茫然不知所措了。比如,有学生在课堂上向老师发问;“老师,你说社会主义如何好,可为什么社会主义的苏联却要制造借口占领人家的土地呢?”弄得老师一时间瞠目结舌,无言以对了。

四是偏难刁怪整人式。现在的高中文科学生,普遍反映学历史好累,原因是高考命题以学生为敌人,用一位名牌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的话说,就是“用考研究生的题考中学生,甚至有些题有过之而无不及。”高考是指挥棒,“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你怎样命题,我就怎样编题,挖空心思,偏难刁怪,致使学生陷入题海,不能自拔,哪里还有他们求新求异思维安身立命之地呢?

五是自由散漫放羊式。承担有应付高考任务的班级,尚能按部就班,以课本为阵地,逐一挺进。而只有会考任务的高中理科班级或者是历史科尚未列入中考的初中,对历史课之轻视可谓心照不宣,尽人皆知了。或不按国家的部颁课程标准开足历史课,随意减课砍课;或随便拉人顶课,不问效果,粗放型,放羊式,临到结业考试或会考,放松监考,纵容抄袭,假冒伪劣,自欺欺人。这种现象在相当多的初、高中学校已是习空见惯、习以为常了。这种作法,败坏学风,败坏教风,败坏校风,败坏人风,对青少年一代心灵的污染,是颇令人感叹唏嘘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说明当前中学历史教育确实存在着严重弊端,倘任其继续发展,不采取有力措施予以遏制和克服,将会妨害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他们的知识结构、思想素质、思维能力等产生不良影响。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一种理智的结论。那么,针对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应当采取哪些对策或措施予以调整、改变或创新呢?笔者不揣浅陋,就此发表几点看法:

一、中学校长要从祖国的前途、青少年的未来着想,树立和强化素质教育观念,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全面开足开好各门课程,不能一切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转。要健全历史课程的上课、测评制度,充分发掘历史课的素质教育功能。笔者建议,现行中考应将历史纳入考试范围,可采取政史合卷形式,以此促使各校予以重视。目前,在相当多的初、高中,历史教师缺乏,青黄不接时,有的以书记、校长临时代替,有的甚至以职员工人代之,由此闹出许多笑话。改变这种现状,办法有五:一是国家应鼓励大学本、专科历史专业毕业生到教学第一线工作;二是省、地(市)

师范、教育院校应承担起历史教师脱产培训或在职进修的任务,以提高现任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三是对历史教师的任用和待遇应与其他学科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以免历史教师产生自暴自弃、不求上进之心理;四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历史教师的思想、业务状况,动情讲理,激发其事业心;五是倡导中学历史教师开展持续深入的教研活动,历史教师人数较少的地方可联校、联片或跨县成立中心教研组,学习理论,交流经验,探讨教法,岗位练兵,以达共同提高之目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教给学生学法

西方教育学家卡尔·罗述斯有一段名言发人深思:“凡是别人教给的东西,相对的都是无用的,对自己的行为极少或竟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都是自己发现并化为己有的知识。”学生是教学效果的最后决定因素。对学生内驱力启动的程度如何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状况。对学生的自学,要提出要求,告诉办法,让他们在自学中发现线索,提出问题,穷因究果,由此及彼。在学生自学历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学生“开路”、“平坡”、“解疑”。学生的自学是自得、回味、体会、消化知识的过程,但也不是放任自流,撤手不管,要适时点拨,恰当引申,有放有收。教师的讲解,不能满堂灌,要少而精,讲得恰到好处,要讲历史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讲历史教材的规律性、实质性、关键性的问题,讲历史教材的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创造方法,讲学生因年龄和阅历的关系而一时认识不清、理解不了的内容。自学指导贵在设疑。设疑、求疑、解疑,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由矛盾始,到矛盾终,把矛盾作为一条红线贯穿课堂教学始末,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的养成,核心在于一个“疑”字。历史教学疑设何处?一般说来,设在讲课的开头,讲课的重难点,讲课的衔接处,讲课的结尾,以及教材易使人乏味的地方。历史课堂教学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波涛迭起,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组成“问题”的阶梯,创设一个个矛盾,激起一个个浪花,实现一个个求知欲望的满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要乘势,解惑要适时,才能一以当十,连锁反应,锻炼和促进学生的思维。

三、开展历史学科课外活动,充分发挥社会课堂效益

历史学科课外活动是历史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是历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在历史学科的重要表现。课堂里、书本上学到的历史知识和道理,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得到印证、启发和补充,通过人体多种感官功能得到更生动、更鲜活、更深刻的体验,铭刻于心,融进血肉。笔者所在的湖北省黄冈中学在这方面有一些固定“节目”,如每学年都要组织有关年级学生到省博物馆参观出土文物,到红安、黄冈烈士陵园参加革命史迹陈列馆,到李时珍陵园、毕晱故里考察,到董必武、陈潭秋、李先念故居寻访……这些活动,融图片、文字、实物于一体,真切感人,起到了活的教科书的作用。学校还举办一年一届的包括历史知识在内的中学生文科智力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广泛涉猎历史知识

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固然途径很多,但进行大量阅读,应是重要一条。这里,鲁迅先生“随便翻翻”的主张颇有现实意义。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围绕课堂学习内容,选择一些书籍、文章,浏览浏览,即使如陶渊明自嘲“好读书,不求甚解”也没有什么不好。人有千面,书读常新,接触各种观点,体会各种说法,进行比较鉴别,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提高。

五、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努力活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历史教

学质量,教师的素质是关键。教师的教学必须充满活力,没精打采,照本宣科,怎能激发学生兴趣,更何谈提高学生素质?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史论结合,舒缓有致,启发有道,既有逻辑的辩证的分析综合,也有形象的生动的描述说明,既善于恰当旁征,又善于合理生发,能察言观色地运用“课堂机智”,让学生们在兴奋的情绪中主动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素质。好的历史教师上课,不仅传授知识,而且伴随教学内容流露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气质和个性,正确地、真心实意地显露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完全进入角色,并主动地为学生们创设讨论、质疑环境,非常得体地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演绎,去探讨本质,发现规律,找出共性与个性,让学生尝到跳起来摘梨子然后亲口吃梨子的滋味。历史教师应该永远保持一种鲜活的学术探索精神,经常关注本学科的研究动态,从中汲取知识和学术营养,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为活化自己的教学提供必要的知识、理论准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克服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弊端,必须注入素质教育的新观念,新作法,许多学校和同行对此多有建树。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永恒的主题。笔者仅就此作了一些粗浅分析,谈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抛砖引玉,以就教于中学历史教学界诸位同仁。

第二篇: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作者:汪瀛 文章来源:汪瀛的博客 点击数:

12665 更新时间:2007-1-26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湖南省株洲市四中历史特级教师汪瀛来自于汪瀛的博客

(注意:本文是应株洲市教科院历史教研员张建军所下达的任务而撰写的全市调

研报告)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的墨守成规与矫枉过正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综观我市历史教育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不少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么墨守成规,要么矫枉过正。

所谓“墨守成规”,就是我们一些历史教师,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思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他们看来,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不管白猫黑猫,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我就是好猫”。至于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与其无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忽略了教材仅仅是“学本”这一事实。他们的历史教学,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都死死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如何记住有可能考试的重点知识,如何应对各种考试。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着教材知识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很浓。这样的历史教学结果,学生当然对所学习历史毫无兴趣,学习历史的唯一目标,就是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向教师和家长“报喜”。学生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

所谓“矫枉过正”,就是我们有些教师一方面对传统教育理念缺乏辩证分析,对所有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简单的全面否定;另一方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教育理念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囫囵吞枣,生搬硬套。于是出现弄巧成拙,形成矫枉过正的现象。如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实际上,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都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只要运用得当,它在提高知识的传授速度和增加知识传授量方面,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

(二)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的失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相当多的历史教师所接受,并不断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成为不少历史教师说课、上课、赛课、评课的基本思想。应该说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但在欣喜之余,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第一,创新活动,不顾对象。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考虑教材的难易度,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整个教学设计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活动:阅读、看影视、讨论、辩论、观察、表演、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在教师的牵制下,学生一会儿看书,一会儿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前后讨论、一会儿角色表演、一会儿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而想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同时,教师所设置的活动或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设计课堂活动,就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标新立异,忽视科学。一些历史教师为了达到“创新”的目的,往往不顾历史科学性原则,任意标新立异。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红军长征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到达陕北,除了教材地图中所标的红军长征路线外,你认为红军到达陕北是否还有更好的行军路线?”教师设计这一问题的本意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以说,学生可以给我们无数个答案,也可以从瑞金画一条直线到达陕北,因为连接两点之间的距离直线最短。如果学生一旦设计出高明的行军路线,教师为学生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还是为红军的“愚不可及”而遗憾?如果按照学生的“路线”行军,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事迹与精神还有意义吗?在这里,教师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红军长征所走的路线是种种历史因素决定的,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它是最佳路线。长征路线不是哪个人随心所欲能任意改变的。第三,严守预案,应变不足。教师作为教学过程指导者、组织者,课前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设想得自以为尽善尽美,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课前设想那样发展。由于一些教师在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往往出现与“创新”教育相去甚远之事。其主要表现:一是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势利导,一切教学活动惟教案为是,不敢超越一步,严格要求学生探究的结论必须与教师的预设重合。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个性的扼杀。二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缺乏科学的评判。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见,且相持不下时,有些老师在关键时刻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一句“大家的想法都很好”,还美谓之“教师不当裁判”、“不打击学生思维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教师教学可以存疑,但不能稀泥,沦为学生思维的尾巴。否则,我们倡导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启发者、促进者”,就变了成名存实亡。

(三)重知识能力教育,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的历史课堂有了明显的变化,老师讲的少了,学生动的多了。但三维目标中情感教育目标因缺乏考试评价体系和可信度而被淡化,历史教学仍未走出应付功利性考试的圈圈而正逐渐丧失历史教育精神培养的本义。

第一,以知识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问题,不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段历史时,为整合学科知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个是:“假如董存瑞拉开的炸药包没有炸,那会是什么原因,怎么办?”另一个是:“你能为董存瑞设计出一个更好的炸碉堡方案吗?”应该说,这两个问题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的确是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老师却显然忘记了讲这段历史的主旨是什么。试想,假如(仅仅是假如)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终于找到了一种两全的炸碉堡的方法,那么,那位老师究竟是为学生的“聪明创意”而赞赏有加呢,还是为董存瑞的“思维迟钝”而喟然长叹呢?这不得不让人反思隐藏在案例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情感教育的严重缺失。历史课当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历史教育的使命,直接关系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成为掌握历史知识和提高应试能力的训练场。属于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说到底,历史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从历史学科内容的包容性看,历史几乎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历史教育的素材应该是最丰富的,而其中情感因素是历史素材中固有的丰富的资源。历史中,有悲,有喜,有美,有丑,也有真有假。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历史,需要用心用情感去体会,去体验。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可以如诗般抒情,可以如画般绚烂,也可以如歌般动听。但由于传统的教学习惯和当前功利性考试的需求,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历史教师自觉不自觉绞尽了脑汁,想了种种办法,花样翻新,设计了种种题型,来对学生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强化训练”,以达到最终记住书本上的知识、结论,或者多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等等之目的。这种向学生大脑皮层反复地施以简单的信号刺激的做法与马戏团里训练猴子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于是有人戏称这种课堂为“训兽场”。这种说法听着刺耳,实际上毫不夸张。我们的历史课堂太漠视“生命”的存在了。有人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今日中学的历史教育,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当然,这里更别奢望《离骚》情了。没有情感的教育不是对人的教育,情感教育应该成为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存在不少误区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已经消逝的历史现象。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历史多媒体教学,无疑有利于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可以说,历史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历史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很多历史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但也存在一些误区。第一,本末倒置,教学活动受控于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是教师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优势,采用音、视频、图象、动画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历史的时空和动态概念,激活其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效果的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这里强调的是辅助性手段,并不是教学的全部手段、方法和主体。有的老师用自己制作的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由于在制作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了“收支平衡”,在课堂教学中,手握鼠标,一路点击,将教学任务基本上交给了电脑,少了激情的语言表达,少了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少了对重要历史问题分析和理解的诱导,少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倒是轻松潇洒,学生呢,只是看了一场由文字、声音、画面简单构成的“雾水电影”而已。有的老师是“拿来主义”者,用下载的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现炒现卖,缺乏对课件知识体系的完整把握,缺乏对课件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方法的理解,也是手握鼠标,一路点击,直到下课,无视学生的感受,自己则“高唱凯歌还”,把本该属于自己演绎、主导的活的历史课堂变成了由电脑制控的死的教学程序,教师反而变成了电脑的工具。

第二,极端依赖教学设备,教学基本技能退化。部分老师对技术设备产生了极端的依赖性,一旦设备故障或停电,则惶惶然手足无措,教学风采顿失。透视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发现的是部分老师教学基本技能退化的严峻事实。“技术”与“技能”仅一字之差,但前者决不能代替后者。曾几何时,历史教师非常推崇的对史实的精彩讲述、对问题的精辟分析、系统而合理的板书、快捷而达意的徒手画示意图等基本技能,如今在部分老师中日趋式微,几近销声匿迹。这些基本技能在今天是否已不合时宜、无用武之地了?答是否定的。教学基本技能的高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杆重要标尺,永远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多媒体技术发展与教学基本技能提高,两者不应相克相斥,而应相融相进,两者应该在提高教学效益的总目标下得到统一。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过滥,变“人灌”为“机灌”。一些历史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在使用现代的媒体技术手段后,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日益严重了。他们不顾教学实际是否需要,不顾所用材料是否切合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只是大量堆砌投影、录像等,或制作一个课件,让计算机来唱“独角戏”,教师反倒“置身事外”了。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无法体现,更重要的是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教师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出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起的多媒体课件,其教学手段的先进性远非传统的黑板、粉笔加三寸不烂之舌所能比拟。但手段的先进并不代表教学方法的先进。如某些多媒体历史课件,教学内容设计为该节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教师为求知识的完整性,课件设计思路为按部就班式的展现传授知识点;思路活一点的教师,为体现能力培养,就加一些或深或浅的问题,其多为加强记忆和理解所谓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实际上,不论教师设计问题的主观愿望如何,即使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和示范性特点,那也是教师的“套路”,而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涌现出来的“散打”。这实质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只是把屏幕当成黑板,把鼠标当成粉笔而已,它没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中心地位,没有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更没有培养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流于形式。

第四,信息量大,缺乏精炼。利用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由于节省了教师书写、绘图的时间,文本、画面的演示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调节,因而给历史课堂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有些历史教师在欣喜之余,惟恐课堂容量不足,于是寻章摘句,东凑西拼,将一堂历史课搞得满满溢溢,史料堆积无数,习题漫天飞舞。2004年,我曾有幸观摩过全省中学历史教学竞赛,其中有一位参赛老师在课件中设计了多道练习题,仅两道历史材料题,需要阅读的字数就有800字左右,如果加上教材内容,其他文本图片资料,信息量之大可见一斑。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中,能接受和消化如此多的信息吗?也是在这一次竞赛活动中,有一位参加历史多媒体课件比赛的老师,在十分钟的比赛时间里,竟然连续六分钟放影某段影视资料,以至于评委都看不下去,要求其停止放映。空间大了,信息量大了,有些历史多媒体课件制作在选材上就只顾数量而不顾质量,也不考虑学生是否有时间阅览、思考和理解这些信息材料。在平常中,象这样缺乏精炼的课件恐怕不在少数。第五,喧宾夺主,课件内容过于花俏。在历史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大多采用FLASH 或 POWERPOINT 或AUTHORWARE平台。无论那种方式,均有一定的特效设计。于是有的老师片面追求动画的新颖,背景的唯美,文字效果的独特,声音的怪异。如将文字显示的声音设计为枪炮声、打字声、电击声、怪叫声等,将文本设计为各种变形字,歪扭旋转,并配以各种飞入显示方式,在展示历史图片时还不忘加上山水花鸟画面繁复的背景图片,在设计的思考题的文本框中配以各种动物的怪异的思考状等,不一而足。我观摩过较多的校内外历史课教学比赛,有些老师的课件确实比较花俏,似乎只是在刻意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而将历史教学的本身规律放在其次。这种繁芜的画面,喧嚣的声音,奇特的动画,虽然使课堂轻松许多,也给了学生较强的感官刺激(时间较长,次数较多,这种刺激的效果会下降),但也影响了学生对历史本真的感性认识(如繁复的画面削弱了历史图片的直观性),掩盖了历史教学的严谨性、严肃性、科学性。

二、对策建议

第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完成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种种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我们教师在面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时,一是要积极学习;二是要全面准确理解;三是要有科学批判精神,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吸纳,不要盲目模仿。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第三,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第四,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五,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助动器,要像导演一样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第六,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第七,历史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否则,脱离了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无用功。

第八,历史教学设计,要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而历史问题的设计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既要有定向思想的训练,也要有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

第九,要有一定的“史料”教学。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第十,正确对待教材中的史实和史论,对各种新观点应慎重处理。历史教材编写的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都是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忽视否定了基本史论、基本史实。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意见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原则性,甚至于对学生从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中得来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记了自己所担当的任务。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甚至于对神话传说中夸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纠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历史就是电视、电影、神话故事中所讲的那个样子,区别不了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对发育成长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因此,一方面活动的开展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开导、纠正,使老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

第十一,科学认识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首先,教师要端正教学思想,克服依赖性。教师不要以为有了多媒体课件就万事大吉,而要克服依赖电脑和懒惰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电脑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和工具。其次,教师要按新课改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实现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再次是认真备课,谨慎选材。制作历史多媒体课件应以认真备课为前提。教师选择课件素材要注意影视画面宜短不宜长,图片宜精不宜滥,一切只能为教学服务,不能一味地满足学生观赏的需求。最后多媒体历史课件要画面优美简洁,声音和谐。只有使课件的画面、声音与教师的语言、表情及教学技巧融合成和谐的整体,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湖南省株洲市四中历史特级教师汪瀛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的墨守成规与矫枉过正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综观我市历史教育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不少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么墨守成规,要么矫枉过正。

所谓“墨守成规”,就是我们一些历史教师,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思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他们看来,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不管白猫黑猫,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我就是好猫”。至于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与其无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忽略了教材仅仅是“学本”这一事实。他们的历史教学,无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都死死围绕教材知识,反复讲练,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如何记住有可能考试的重点知识,如何应对各种考试。学生所谓的“动”也是围绕着教材知识记忆练习,思考的空间很小,“灌输”的意味很浓。这样的历史教学结果,学生当然对所学习历史毫无兴趣,学习历史的唯一目标,就是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向教师和家长“报喜”。学生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所谓“矫枉过正”,就是我们有些教师一方面对传统教育理念缺乏辩证分析,对所有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简单的全面否定;另一方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教育理念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囫囵吞枣,生搬硬套。于是出现弄巧成拙,形成矫枉过正的现象。如目前不少老师把接受性学习方式等同为“灌输教学”,将其视为糟粕,置如弃履。过于单一地强调、突出研究性学习,就会有意无意地放弃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它的直接后果是弱化了基础知识。实际上,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都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的作用,无所谓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接受性学习只要运用得当,它在提高知识的传授速度和增加知识传授量方面,自有它独特的用武之地。

(二)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的失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相当多的历史教师所接受,并不断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成为不少历史教师说课、上课、赛课、评课的基本思想。应该说这是一件可喜的事。但在欣喜之余,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第一,创新活动,不顾对象。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考虑教材的难易度,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整个教学设计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活动:阅读、看影视、讨论、辩论、观察、表演、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在教师的牵制下,学生一会儿看书,一会儿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前后讨论、一会儿角色表演、一会儿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

有,而想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同时,教师所设置的活动或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因此不论是过于简单还是过于复杂设计课堂活动,就必然使大部分学生闲置,局限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也就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标新立异,忽视科学。一些历史教师为了达到“创新”的目的,往往不顾历史科学性原则,任意标新立异。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红军长征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第三,严守预案,应变不足。教师作为教学过程指导者、组织者,课前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设想得自以为尽善尽美,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课前设想那样发展。由于一些教师在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往往出现与“创新”教育相去甚远之事。其主要表现:一是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势利导,一切教学活动惟教案为是,不敢超越一步,严格要求学生探究的结论必须与教师的预设重合。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个性的扼杀。二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缺乏科学的评判。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见,且相持不下时,有些老师在关键时刻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一句“大家的想法都很好”,还美谓之“教师不当裁判”、“不打击学生思维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教师教学可以存疑,但不能稀泥,沦为学生思维的尾巴。否则,我们倡导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启发者、促进者”,就变了成名存实亡。

(三)重知识能力教育,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的历史课堂有了明显的变化,老师讲的少了,学生动的多了。但三维目标中情感教育目标因缺乏考试评价体系和可信度而被淡化,历史教学仍未走出应付功利性考试的圈圈而正逐渐丧失历史教育精神培养的本义。

第一,以知识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问题,不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段历史时,为整合学科知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个是:“假如董存瑞拉开的炸药包没有炸,那会是什么原因,怎么办?”另一个是:“你能为董存瑞设计出一个更好的炸碉堡方案吗?”应该说,这两个问题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的确是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老师却显然忘记了讲这段历史的主旨是什么。试想,假如(仅仅是假如)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终于找到了一种两全的炸碉堡的方法,那么,那位老师究竟是为学生的“聪明创意”而赞赏有加呢,还是为董存瑞的“思维迟钝”而喟然长叹呢?这不得不让人反思隐藏在案例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情感教育的严重缺失。历史课当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历史教育的使命,直接关系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成为掌握历史知识和提高应试能力的训练场。属于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说到底,历史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从历史学科

内容的包容性看,历史几乎包括了人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历史教育的素材应该是最丰富的,而其中情感因素是历史素材中固有的丰富的资源。历史中,有悲,有喜,有美,有丑,也有真有假。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历史,需要用心用情感去体会,去体验。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可以如诗般抒情,可以如画般绚烂,也可以如歌般动听。但由于传统的教学习惯和当前功利性考试的需求,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历史教师自觉不自觉绞尽了脑汁,想了种种办法,花样翻新,设计了种种题型,来对学生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强化训练”,以达到最终记住书本上的知识、结论,或者多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等等之目的。这种向学生大脑皮层反复地施以简单的信号刺激的做法与马戏团里训练猴子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于是有人戏称这种课堂为“训兽场”。这种说法听着刺耳,实际上毫不夸张。我们的历史课堂太漠视“生命”的存在了。有人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今日中学的历史教育,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当然,这里更别奢望《离骚》情了。没有情感的教育不是对人的教育,情感教育应该成为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存在不少误区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已经消逝的历史现象。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历史多媒体教学,无疑有利于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可以说,历史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历史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很多历史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但也存在一些误区。

第一,本末倒置,教学活动受控于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是教师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优势,采用音、视频、图象、动画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历史的时空和动态概念,激活其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效果的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这里强调的是辅助性手段,并不是教学的全部手段、方法和主体。有的老师用自己制作的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由于在制作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了“收支平衡”,在课堂教学中,手握鼠标,一路点击,将教学任务基本上交给了电脑,少了激情的语言表达,少了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少了对重要历史问题分析和理解的诱导,少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倒是轻松潇洒,学生呢,只是看了一场由文字、声音、画面简单构成的“雾水电影”而已。有的老师是“拿来主义”者,用下载的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现炒现卖,缺乏对课件知识体系的完整把握,缺乏对课件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方法的理解,也是手握鼠标,一路点击,直到下课,无视学生的感受,自己则“高唱凯歌还”,把本该属于自己演绎、主导的活的历史课堂变成了由电脑制控的死的教学程序,教师反而变成了电脑的工具。

第二,极端依赖教学设备,教学基本技能退化。部分老师对技术设备产生了极端的依赖性,一旦设备故障或停电,则惶惶然手足无措,教学风采顿失。透视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发现的是部分老师教学基本技能退化的严峻事实。“技术”与“技能”仅一字之差,但前者决不能代替后者。曾几何时,历史教师非常推崇的对史实的精彩讲述、对问题的精辟分析、系统而合理的板书、快捷而达意的徒

手画示意图等基本技能,如今在部分老师中日趋式微,几近销声匿迹。这些基本技能在今天是否已不合时宜、无用武之地了?答是否定的。教学基本技能的高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杆重要标尺,永远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多媒体技术发展与教学基本技能提高,两者不应相克相斥,而应相融相进,两者应该在提高教学效益的总目标下得到统一。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过滥,变“人灌”为“机灌”。一些历史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在使用现代的媒体技术手段后,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日益严重了。他们不顾教学实际是否需要,不顾所用材料是否切合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只是大量堆砌投影、录像等,或制作一个课件,让计算机来唱“独角戏”,教师反倒“置身事外”了。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无法体现,更重要的是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教师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出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起的多媒体课件,其教学手段的先进性远非传统的黑板、粉笔加三寸不烂之舌所能比拟。但手段的先进并不代表教学方法的先进。如某些多媒体历史课件,教学内容设计为该节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教师为求知识的完整性,课件设计思路为按部就班式的展现传授知识点;思路活一点的教师,为体现能力培养,就加一些或深或浅的问题,其多为加强记忆和理解所谓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实际上,不论教师设计问题的主观愿望如何,即使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和示范性特点,那也是教师的“套路”,而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涌现出来的“散打”。这实质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只是把屏幕当成黑板,把鼠标当成粉笔而已,它没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中心地位,没有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更没有培养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流于形式。

第四,信息量大,缺乏精炼。利用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由于节省了教师书写、绘图的时间,文本、画面的演示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调节,因而给历史课堂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有些历史教师在欣喜之余,惟恐课堂容量不足,于是寻章摘句,东凑西拼,将一堂历史课搞得满满溢溢,史料堆积无数,习题漫天飞舞。2004年,我曾有幸观摩过全省中学历史教学竞赛,其中有一位参赛老师在课件中设计了多道练习题,仅两道历史材料题,需要阅读的字数就有800字左右,如果加上教材内容,其他文本图片资料,信息量之大可见一斑。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中,能接受和消化如此多的信息吗?也是在这一次竞赛活动中,有一位参加历史多媒体课件比赛的老师,在十分钟的比赛时间里,竟然连续六分钟放影某段影视资料,以至于评委都看不下去,要求其停止放映。空间大了,信息量大了,有些历史多媒体课件制作在选材上就只顾数量而不顾质量,也不考虑学生是否有时间阅览、思考和理解这些信息材料。在平常中,象这样缺乏精炼的课件恐怕不

第五,喧宾夺主,课件内容过于花俏。在历史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大多采用FLASH 或 POWERPOINT 或AUTHORWARE平台。无论那种方式,均有一定的特效设计。于是有的老师片面追求动画的新颖,背景的唯美,文字效果的独特,声音的怪异。如将文字显示的声音设计为枪炮声、打字声、电击声、怪叫声等,将文本设计为各种变形字,歪扭旋转,并配以各种飞入显示方式,在展示历史图片时还不忘加上山水花鸟画面繁复的背景图片,在设计的思考题的文本框中配以各种动物的怪异的思考状等,不一而足。我观摩过较多的校内外历史课教学比赛,有

些老师的课件确实比较花俏,似乎只是在刻意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而将历史教学的本身规律放在其次。这种繁芜的画面,喧嚣的声音,奇特的动画,虽然使课堂轻松许多,也给了学生较强的感官刺激(时间较长,次数较多,这种刺激的效果会下降),但也影响了学生对历史本真的感性认识(如繁复的画面削弱了历史图片的直观性),掩盖了历史教学的严谨性、严肃性、科学性。

二、对策建议

第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完成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种种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我们教师在面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时,一是要积极学习;二是要全面准确理解;三是要有科学批判精神,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吸纳,不要盲目模仿。

第二,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第三,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第四,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五,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助动器,要像导演一样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第六,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第七,历史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否则,脱离了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无用功。

第八,历史教学设计,要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而历史问题的设计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既要有定向思想的训练,也要有发

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

第九,要有一定的“史料”教学。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第十,正确对待教材中的史实和史论,对各种新观点应慎重处理。历史教材编写的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都是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忽视否定了基本史论、基本史实。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意见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原则性,甚至于对学生从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中得来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记了自己所担当的任务。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甚至于对神话传说中夸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纠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历史就是电视、电影、神话故事中所讲的那个样子,区别不了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对发育成长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因此,一方面活动的开展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开导、纠正,使老师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

第十一,科学认识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首先,教师要端正教学思想,克服依赖性。教师不要以为有了多媒体课件就万事大吉,而要克服依赖电脑和懒惰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电脑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和工具。其次,教师要按新课改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实现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再次是认真备课,谨慎选材。制作历史多媒体课件应以认真备课为前提。教师选择课件素材要注意影视画面宜短不宜长,图片宜精不宜滥,一切只能为教学服务,不能一味地满足学生观赏的需求。最后多媒体历史课件要画面优美简洁,声音和谐。只有使课件的画面、声音与教师的语言、表情及教学技巧融合成和谐的整体,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当前课堂教学的弊端及其对策论文

当今语文教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少、慢、差、费的情况,语文教学怎样走出狭窄的“瓶颈”?我认为很有必要对我们课堂教学的现状作一番深入的调查研究。首先要找到问题,然后客观地分析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带着这个目的,听了一定数量的课:有本校老师的课,有兄弟学校老师的课;有的是随堂听课,有的是研究课、观摩课。听后我分析归纳了一下,有相当多的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该讲的不讲课堂教学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后,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多提几个问题。

因此“满堂灌”在一定程度上也变成了“满堂问”。我作过统计,一堂课问题多的达82个,少的也有37个。其实,教师的讲解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小学基础教育,因为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古语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要靠教师“传”,“业”要教师“授”,“惑”要靠教师“解”。大纲上说得好:“教师要把知识讲清楚,要抓住重点和难点;不在讲得多,而要讲在点子上;不在讲得深,要抓住重点和难点;不在讲得多,而要讲在点子上;不在讲得深,而要讲究实效;不在讲得细,而在于启发学生的思考。”那么哪些地方需要教师讲解呢?我认为:

①新的知识点要靠教师讲解。例如《白杨》一文中写父亲回答孩子问题的一段话只用了冒号,没有加引号,这是新的知识,以前学生没有学过。如果教师不作任何讲解,不管怎样启发诱导也无济无事。这就需要讲解:不直接引用别人原话,而是用自己(作者)的话把别人的意思概括起来时,只用冒号,不用引号。这样一讲,学生就多了点知识,以后在读书作文时就能理解和运用了。所以老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排出新的知识点,并考虑如何把新知识讲解准确、清楚。

②课文的重点需要教师讲解。例如《落花生》一课按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顺序,重点写了“议花生”,“议花生”中的重点又是父亲的话语,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作对比的一段话。就需要教师讲解。通过讲解,落花生那实在、谦逊、相互的品格才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们就多研究如何讲解好各篇课文的重点。

③学生理解上的难点需要讲解。这一点尤为重要。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吃透两头,了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例如《繁星》一文,第三小节中“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一句,就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夜怎么是“柔和”、“梦幻”的呢?我上课时就引导学生理解“柔和”,从作者当时的感受和在陆地看繁星的感受去对此引导学生理解“梦幻”。这样学生心中的疑团就解开了,起到了“解惑”的作用。

二、该导的不导导,指教师的启发引导,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

可是课堂教学现状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引导上下功夫,该导的时候不引导,一任学生的思维兜圈子、走岔路。那么什么时候需要做教师引导呢?

①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要给予引导。思维受阻也有几种情况,其一是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不足,不能解答新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给予学生知识上的补充。其二是老师提问有相当的难度,学生的思维一下子难以跃上这一高度,这时需要教师铺设思维的阶梯,让学生拾阶而上。铺设阶梯的办法可变换角度或化大为小。有的问题换个角度一提,学生就豁然开朗,有的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②当学生的思维偏离正确轨道时,教师要“拨乱反正”。学生思维偏“航”往往都是没有听清或听懂教师的问题,这时教师可把问题再重复一遍,或者把所提问题解释一下,让学生明确问题后再思考回答,否则问题没能解决,时间却白白浪费了。

③当问题的答案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只答对某一方面时,教师要给予引导:例如《草船借箭》一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这类问题就应引导学生从诸葛亮的识天、识地、识人等几个方面去回答,仅回答某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这类问题要教给学生思考的办法,经常训练定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提高阅读水平。

三、该问的不问教师的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什么地方应该问,什么地方不应该问,确实应该好好研究。

现今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该问的不问,或问不好;不该问的一味发问。什么地方不该问呢?那些学生已经完全理解的地方就不该发问,在这些地方提问,一是激发不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二是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长此以往,学生必然对学习语文失去举。那什么地方该问呢?

(一)学生自以为懂而实际没懂的地方教师要设问。例如《马背上的小红军》第3节“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那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这句,表面意思很简单,但内含却比较丰富,学生自认为懂了,其实却没有真正理解。因此教师应提问:“小鬼看一下陈赓的瘦脸就行了,为什么要‘盯着’看呢?小鬼盯着陈赓的瘦脸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这叫做无疑处设疑,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后可总结:祖国的语言文字表现力极其丰富,我们不仅要理解它的“字面意”,更要理解它的“字中意”和“字外意”。

(二)学生朦朦胧胧,半懂不懂的地方教师要设问。例如上文最后一节“陈赓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给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学生对陈赓打自己的嘴巴这一点基本能理解,而陈赓为什么要搂住小鬼,说自己对不起小反不太理解。教学时教师就应该提问:

①小鬼已经牺牲了,陈赓为什么还要把小鬼紧紧地搂在怀中?

②从陈赓的表现中可以看出陈赓不时怎样的心情?

(三)学生不理解地地方教师要设问,通过教师的引导、讲解,使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的过程,获取成功的快乐。再如上文中“陈赓突然喊了一声‘不对,我受骗了!’”。为什么陈赓会知道自己受骗呢?学生不理解,教师可提问:

①陈赓坐在马背上想到了什么?他打过交道的孩子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②陈赓打过交道的孩子,回想到小鬼的哪些方面感到自己是受骗了?如果我们能在以上三方面提问,并且提问设计得富有启发性,那课堂教学的效益一定会有所提高。

四、该读的不读读指朗读和默读。

大纲提了:“朗读和默读是最主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可是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对读,尤其对朗读没有摆到重要的位置,该读的时候不让学生读,脱离课本搞一些问题,架空了搞一些分析,结果一节课下来,还有好多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长此以往,学生的水平如何提高?那么什么时候该读呢?

(一)讲前要读。这是感知性的读,要起到读正确、了解课文内容的作用。可运用指名朗读或全班默读,轻读的方式,要带着问题读,读后能回答有关问题。

(二)讲中要读,这是理解性的读,要读出感情,尤其对讲解的重点记号、重点句要读好。可运用教师范读,指名朗读或全班齐读的形式。

(三)讲后要读。这是品味性的读。要读出“味道”。可运用全文朗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形式朗读,加深理解;通过朗读,带入情境;通过朗读,训练语感;通过朗读,陶治情操。

五、该练的不练训练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唯一途径。

学生语文水平提高不快,很重要的一点是课堂训练的针对性不强,训练时间得汪以保证,该练的不练。譬如中年段是以段的训练为重点,但事实上许多老师设计的练习仍然是词句训练,段的训练只是其中的一些点缀。这个问题在教材中也存在。再如这节课是讲读分析课文,可让学生做的作业却是抄写词语。讲的和练的不一致,知识难以转化为技能。我认为,课文、单元,的重点是什么就应训练什么,教什么就应该练什么,要增加训练的针对性。例如教学《鸟的天堂》,重点训练项目是“动态和静态”,可课后却没有这方面的笔头练习,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应补充让学生写一段静态和动态的小练笔,使学生不仅掌握这一知识,还能运用知识,变成写作能力。

当然,课堂教学的弊病不只是以上例举的几种,我们要面对现实,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那么课堂教学中少慢差错的现象就会越来越少,语文教学定会从狭窄的“瓶颈”走向广阔的天地。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某些现象,对历史学科的现状作了简要分析: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学习激情不足;学习效率低下。为此,本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反馈;重视学法指导。期望历史学科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当前 历史教学 现状对策

历史学科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具有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历史教学在普通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人说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只要看看他的数学和历史学得怎样便可窥见一斑。此话虽有失偏颇,但却从一侧面说明了历史学科在学校教育工作中重要性的道理。

近年来,高考制度不断改革,从3+2文理分科到3+χ小综合、3+χ文理大综合、3+1+1模式再到目前的3+学业水平测试+素质教育测评。改革充分体现了高考的人文性、开放性、公平性、合理性以及多元性等特点。改革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产生冲击和影响。那么在高考制度不断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的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现状究竟怎样?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真实地了解目前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现状,认真分析审视历史学科在教与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出路,切实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特有的教育功能便显得很有实际意义。

一.现状分析

1.教学理念滞后

虽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已经启动,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们的历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应试教学,紧紧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转。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至于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教育,人格特质,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方面不得不被人为淡化。学生主要记诵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以应付各级各类考试。这与新课标极不协调。从长远看,这样的学生是很难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历史学科特有的教育功能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材不断修订,高考不断改革,社会不断发展,需要的是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教学理念的滞后必将制约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学方法单一

教有定则,教无定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一本书、一只笔,老师一人讲到底”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教学模式的固定化,使得历史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历史自身特有的趣味性,更是荡然无存。结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证明,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创造的火花,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学习激情不足

不少学生学习历史是另有原因。一来这是学校开设的课程,由不得自己;一来想考大学,涉及高考选科,而自己其它科目又太弱,只好选记忆性较强的历史,别无选择。可以说不少同学是背着一种包袱学历史,学习上缺乏一种激情和钻研精神,只是为学而学,为考而学,结果学得很死、很苦,记住的东西不会灵活运用,花了很多时间还是学不好。于是感叹:历史太难学。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学生带着兴趣和激情去学习历史,审视历 1

史,或许会发现一切并非如自己想象的那样难,学习历史还是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

4.学习效率低下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也很勤奋、用功,时间抓得也比较紧,可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注意、运用好学习方法。做事要讲究方法,学习也不例外。同样一道题,为什么有的解法非常简便且容易记住掌握?这就是方法问题。就以记忆为例,历史是一门记忆性很强的科目,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效果大不一样。心理学研究表明,早晨以及上午八九点钟、晚上八九点钟记忆效果比较好。如果运用一些方法,有的内容会记得很牢,效率会更高。相反,学习不注意方法和效率,即使花的时间很多,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

二.几点思考

1.转变教学理念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本质的生动概括。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性格健全的人,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历史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应该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学生良好的品质作为基本的教学要旨和教学理念。历史教师更应自觉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更新育人观念,要牢固树立起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过程应该体现人文化,充满人文关怀,始终以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而不应把学生训练成考试的“机器”和装知识的“容器”。要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健全的个体。

2.完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运用恰当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今是知识信息时代,我们的历史教学手段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传统教学手段中的精华要继承,现代社会中的有益信息要及时吸取。在今天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科研成果,学会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多种手段如计算机、电影、录象等,力求把抽象的内容生动化,繁琐的知识简明化,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自我。

3.改进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同样的教学内容,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会大不一样。教师应有一种“甘为学生谋发展,不拘一格用方法”的精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谈话、辩论、演讲等,切忌千篇一律。坚决反对满堂灌、一言堂。有人说,民主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它可以避免最坏的。此话不无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民主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追求答案的统一,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尊重学生的观点。只有具有较强发散思维能力的学生才能释放出更多的智慧,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成果。

4.注重教学反馈

没有反馈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教学反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课堂设计怎样,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务实有效的教学反馈有利于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中通过问卷调查、谈话、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教学情况,找出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完善。真正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5.加强学法指导

其实,大部分学生不是学不好,而是不会学,这里有老师的原因,有教材的原因等。我认为关键还是自身的原因。我们在呼吁有关部门不断完善历史教材的同时,更应该研究我们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平时的交流和观察,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怎样运用学习方法,很渴求老师能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的一个主要职能就在于引导。因此我们的历史老师应该多多地给学生以科学的学法指导。如学好历史一定要做到理清

主要线索,掌握知识结构,重点记住基础知识,全面整体把握历史事件等。帮助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介绍记忆方法等,使学生最终做到学会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发展。

新的社会形势对历史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自然也要与时俱进。只要我们的历史老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我们的历史教学就会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的历史学科就会真正发挥其特有的教育功能,从而为人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释放自身特有的能量。

下载浅谈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弊端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弊端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第十二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论文类别:中学历史 浅析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郑光宪 电话:*** 重庆市秀山县钟灵镇初级中心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犹如......

    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分析与对策(本站推荐)

    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分析与对策 何新平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江苏 海门226151) 摘要:从学生、教师、教材三方面介绍了当前历史教学面临的困境,分析了产生困境的原因,并为化解中学历......

    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弊端及对策

    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弊端及对策 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阅读习惯,较强的阅读能力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我就阅读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谈谈自......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一、创造性培养的缺失 我国有良好的教学传统,就是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全民族......

    我国当前行政职能确立中存在的弊端以及改革对策(5篇)

    我国当前行政职能确立中存在的弊端以及改革对策 随着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与运作方式都有了很大改观,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与社会......

    浅谈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弊端及对策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弊端及对策 庆云一中 赵立梅 摘要: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在仍有弊端,大班教学和传统的教法是难以提高英语的关键。本文从全班分组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师......

    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重点 1、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师应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反思?(1)教学反思又指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对自己 在教学行为的思考和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