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分析与对策(本站推荐)
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分析与对策
何新平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江苏 海门226151)
摘要:从学生、教师、教材三方面介绍了当前历史教学面临的困境,分析了产生困境的原因,并为化解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引导学生重视历史课学习、培养业务精干的历史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对知识的整合,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困境分析与对策
以史为鉴,中学历史课可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使学生从小树立社会责任感。当然,学好历史,对于学生升入理想学校也不无益处。
然而,纵观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很多的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不重视历史课,使得中学历史教学面临着困境。
一、中学历史教学困境及产生原因
1、读史无用论泛滥,学生轻视历史学科
自2007年南通将历史纳入中考科目以来,历史学科地位较之以前有所提升。但历史学科只有50分,中考总分是670分(文化分),这也就意味着历史学科的分数在中考总分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小的,而且学生总是习惯性的认为历史学科在考试之前突击性的背背就行,平时也不需要重视。所以,历史学科在初中依然享受着“副科”的待遇。江苏高考模式决定着学生“血拼”语数外,只重视语数外,不重视物、化、生、政、史、地六门选修科目。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语数外必听、物化选听、生政史地随听”。也就是历史课是随便听听的,可听可不听。不仅学生对历史科目不重视,学校对历史科目也不重视。在周一至周五白天课时安排上,历史学科一般安排三课时或四课时,而且大部分安排在上午第一课、第四课,或者是下午第一课、第四课。学校的不重视使学生更加不重视历史学科,上课时,有些学生打呵欠、睡觉,或做小动作。学生的状态反映着学生的态度,决定着上课效率。历史课上课效率低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轻视历史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历史学科被当作“副科”看待,有些优秀的历史教师改教其它学科或改行从事其它行业,造成人才流失。特别在农村初中,历史课往往是由语文、数学等非专业的老师兼任,这些非专业的老师缺乏必要的历史素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一划了之、一背了之。由于对课程标准的不重视,有些该划的没划到,该背的没背到;由于历史知识的归纳整合能力欠缺,使学生无法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如长此以往,那可真的是“毁”人不倦了。
3、编写教材存有不足,忽视学生原有知识储备
就目前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来看,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题史编写体例让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茫然无措。专题史的学习必须要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通史的基础上展开,但由于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造成高中历史教学难以顺利开展。人教社历史室的专家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到2007年修订教材的时候,对教材目录进行了重新调整,在坚持专题史体例的同时,也兼顾了时间先后顺序问题。但学生的时间观念依然淡薄,涉及到时间类的题目,错误率依旧很高。二是专题史编写体例造成知识点重复。如“孙中山和辛亥革命”,2007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二第10课“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选修四第四单元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都有所涉及,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困惑。
那么,如何突破历史教学的困境?笔者认为应该从这样三个方面入手:
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对策思考
1、引导学生重视历史课学习
(1)从历史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必修课分为历史(I)、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而这些内容与语文、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可以进行学科间知识的渗透,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整体提高。如在讲授辛亥革命历史背景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引用了鲁迅的作品《药》,介绍了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医病的故事,从而说明辛亥革命脱离了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今年高考语文一考完,有个学生碰到我就说,高考语文涉及到《药》,多亏在历史课上认真听了鲁迅的作品《药》的相关知识,语文成绩较之以前应该有所提高。最后,他感谢了我,我也感到由衷的高兴。
(2)从学习历史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的确,对历史无知的人没有真正的信仰,没有信仰的人,不知羞耻为何物,也不可能担负起任何责任。如果我们忘记历史,我们必定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如果我们忘记历史,我们必定忘记“大屠杀、慰安妇”的悲剧。到时,人将不人、国将不国,满城尽披太阳旗了,那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一个国家的悲哀。有人问,会有这么严重吗?那你还记得某明星的“太阳旗”事件,某地的“太阳旗”事件吗?这些事件难道还不足以惊醒我们?因此,重视历史课教学,使学生树立不忘国耻、励志前行的信心,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从升学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自2007年历史纳入南通中考科目以来,其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虽总分是50分,但也决定着学生能不能上高中,能不能上重点高中的命运。高中科目中,历史作为选测科目,其地位较以前有所下降。但如果学生不认真对待历史学科的话,那极可能达不到B级以及B级以上的等级。也就意味着学生语数外分数考得再高,也不能被重点大学录取,甚至不能被本科院校录取。所以,为了能上理想学校,学生还是要好好学习历史。
2、培养业务精干的历史教师队伍
(1)开展“送教下乡”: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初中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成为制约农村初中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一问题,历史学科表现的尤为明显。为解决这一问题,农村初中在招聘一些优秀的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毕业生的同时,需教育部门多开展优秀教师、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通过这一活动,有利于加强城乡教师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发展之间的差距。如我曾有幸听了一节东洲中学孙树华老师在余东初中上的一节“送教下乡”课。上的是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其中讲到“张骞通西域”一目,涉及到张骞的写法,孙老师为了防止学生将“张骞”写成南通状元“张謇”,他特别提醒张骞通西域,他是骑着马去西域的,所以“骞”字下面是一个马字,而张謇是清末状元,状元能言善辩,所以“謇”字下面是一个言字。通过这一形象的讲解,我想学生不会再混淆“张謇”与“张骞”了,学生学得轻松,效果又好。
我想通过”送教下乡“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农村初中的教师从中也接受到教育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对其业务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当然,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为高中历史课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推进“青蓝工程”:青年教师与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签订“青蓝合同”,明确师徒关系,开展传、帮、带活动。师傅无保留的传授教学经验,徒弟每周至少听师傅1-2课。这样,有利于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也有利于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
(3)举行优质课大赛。如我校每年都要开展“南回杯”优课评比,上半年是教龄在1-5年内的教师参加的比赛,下半年是教龄在6—10年内的教师参加的比赛。在开展优课评比的过程中,教师精心准备、精心上课,精心说课,全体教师认真听课,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成长。
3、加强教师对知识的整合,提高教材的适用性
(1)有效整合:有效教学需有效备课,有效备课则需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整合就是将整体的各个局部重新加以整顿组合,以达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托,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在复习“孙中山和辛亥革命”这块知识的时候,可以以植树节引出孙中山,从而让学生回忆其一生的主要贡献,再以此引出“辛亥革命”。通过这一整合,梳理了必修、选修中相关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既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从而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施。
(2)寓教于乐:长期以来,现行的历史教科书都是将内容繁多的历史史实,以叙事体或阐述体的枯燥形式展现给学生,造成学生把握要点难,记忆要点更难,影响了学习兴趣,拖累了总成绩。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各种方式对教材进行处理,化枯燥为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我在讲十月革命的发展过程时,将其概括为“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的口诀。这样学生很快记住了十月革命的过程,学得轻松又有效。
以上分析了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困境,并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积极思考对策,希望有较好的推广作用。
第二篇:浅谈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
新罗区龙门中学蒋晶晶
摘要:中学历史课教学,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历史课教学,不受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使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也产生困惑、失落,更使得中学历史课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困境、改革
中学历史课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历来被高搁冷落,不受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在几年历史教学中,笔者有着深切的体会。在一些学校,课程安排中没有开设历史教学。即使有,也仅仅是走过场的形式。去年,我区历史科目要进行中考,这就使一些初三没有开设历史教学的学校措手不及。临时抱佛脚,短短两个月,世界历史二册教科书,;囫囵吞枣地给学生灌输下去。结果可想而知,成绩千差万别,并不理想。平时一遇课程紧张,历史课可以随意被停课,占用,这种现象再普通不过。而更让历史教师无限尴尬的是,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课是可有可无。学生家长一听是历史老师反映学生情况嘴也变得笨拙,态度也不再热情。在教师的业绩考勤中也让历史教师无可奈何,感到无限失落。
究其缘由,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品德的好坏,能力的高低,都与分数挂勾。这使得分数成为学生的命根。中考、,高考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格率成为各学校重视的指标。分数使得各学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在学生心目中有了三六九等之分。不容置疑,作为社会学科的历史科就被搁置冷落于一旁。学校在课程活动中鲜有历史兴趣小组的设置和有关历史科目活动的举行。历史教师也就成为清水衙门,肩无多大重任,迷失了奋斗方向。业绩荣誉也无从谈起。使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产生了困惑与失落。
二、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我们要承认传统上我们习惯于让学生记忆真理般的历史内容,不允许有“问”和“疑”,记忆就是最终的目的。这种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历史学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就被简化为考试和空洞的政治道德说教了。这样的历史教学怎么可能让学生感受到“每一时代的人类在反思自己往昔经历的过程中,对历史之本质和意义的一种理性追问和情感体验”?怎么可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水源头”?加上课堂上讲究“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泯灭,潜能得不到开发,历史的魅力荡然无存,成了苍白和死的。历史教学就成了枯燥,无用之学了。
三、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在旧的历史教学观念下教师往往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操作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了学生的自主性,调动不了他们的参与性,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再而历史是远离现实生活,尤其远离现实的经济生活,与当今讲经济讲实效的时代相比 1
较,它的内容与数、理、化、外,诸科比较,毕竟不是那么深奥难懂,对学科重要性的收益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这不仅造成了众人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且对它的教学困难性也同样缺乏足够的认识,这正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面对的现状和困境。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处于转轨和探索阶段,逐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如何改革、转变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笔者以自身教学实践的初步体会,浅谈如下几点问题,以求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确立正确的历史教育思想是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目的。一名历史教师,如果自己轻视历史课教育。只是一张嘴一本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机械式上课,枯燥无味地灌输说教,甚至马马虎虎应付了事,不知为何而教,不知应教会学生哪些思想品质和能力,这样的教师怎么会让学生喜欢,让学生转变观念,爱上历史课呢?那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该树立怎样的教育思想呢?
中学历史教学,不仅以其所传授的历史知识担负着文化教育的任务,而且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本闪耀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历史见证,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爱国思想和爱国行动的实录。展开世界历史,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册。古往今来,大凡有识之士无不重视历史,总是讲史学教育提到亡国兴邦的高度来认识。清人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梁启超曾感叹:“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往事,惟此为大。”“历史使人明智”倘若我们有这样的认识,职业荣誉感就会油然而生。认识到我们从事的教育不是讲述陈腐的万年之谷,而是先祖千百万年遗留的人类文化精髓和来自灵魂深处的传统。后来之人,不忘前师之事,要以古鉴今。从而我们就会感到自豪,产生一种敬业精神,不断鞭策和激励自己为完成本职工作而兢兢业业,不因从教“历史”而愧色。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转变教育观念是关键
首先是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历史是贯通古今,纵横中外,囊括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这是它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突出特点。“历史不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仅要系统掌握史学理论和史学知识,同时还要了解掌握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如政治科目)和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如地理、生物、数学等)。历史讲求真实,不能指鹿为马,是事而非,用“大概”“好像是”来蒙混过关。教师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功能的发挥。只有教师站得高,学生才会看得远,学得深。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有教高的专业理论知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才能灵活多变地处理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奇思异想”;必须具备有较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精神状态、知识结构,及学习是要求和愿望,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进行历史教育。
其次要努力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历史教育的功能很多,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学会怎么做人等等。
然而,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历史教育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也就是使学生了解祖国和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辽阔的疆域是怎样形成的,多民族国家是怎样形成的,中华民族为人类作出了哪些贡献,还要使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文化及其历史渊源,懂得什么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什么是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等等。有了这些最基本的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也才有可能对祖国和民族产生炽热的爱,真正培养起爱国主义情怀,愿把自已的一生献给祖国,献给中华民族。当祖国和民族遇到危难,或是遇到国内外别有用心的攻击时,能够挺身而出,坚定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历史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起步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甚至影响他们一生所走的道路,所以,历史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尤其重要,任何时候,都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
三、创新教学方法是手段
究竟怎样的历史教学,才最具有生命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呢?笔者认为重视不断改革新教学方法,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具体必须做到如下“四多”。
1.多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拓展思维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要使似乎平淡的历史教学一波三折,形成悬念。我们历史老师不应把学生看作只是接收器。只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只是长篇累牍地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和结论,甚至满堂灌。而是应该多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让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中学生毕竟是青少年,好奇心和追求真知的愿望终究是热切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疑问好学,让学生自行设计问题,自我组织答案。只要不是故意乱说、乱做,都是允许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在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教师要耐心给予释疑解惑适时的以恰当的方式进行点拨,使学生能保持兴趣,在难题中寻找答案,杂乱中理出头绪。较好地保持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2.多运用直观教具和形象语言,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枯燥无味的说教,只会让人乏味,更不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为电化教学开辟了广阔的途径,预示着光辉的前景,同时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教师备课除了深入钻研教科书外,还要考虑如何多运用直观教具。要熟悉掌握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要多利用历史地图、图表,要学会操作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等。现代化电子音像技术能把已逝去的不能重演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地复现出来。例如:讲述埃及的金字塔时,从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影像中的金字塔后,先进行小组讨论总结,由学生自己对金字塔的了解先作简介,再由老师具体评析金字塔的高度、构造等。当时在没有先进交通工具情况下,230万块每块2.5吨重的石块是古代埃及奴隶在监工鞭打下冒着烈日暴雨用木棒运输,整个建造工程整整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完工。每年法老征去服役的劳动人民有十几万人。金字塔是埃及劳动人民用血、汗和白骨堆垒起来的,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也是奴隶主法老残暴统治的历史见证。图形结合、声形并茂的讲述及小组的讨论,从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当学生的兴趣、吸引力被激发起来,他们就会展开思维的翅膀。
3.多教学生记忆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技巧,为思维空间的拓展提供一把钥匙,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中学生在长期历史教学中误导形成了一个概念:“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谁更勤,记忆力好,就能学好历史。在他们看来,只有理科类科目才能训练思维能力。加上今天初中历史结业考试 的走过场和高中会考的形式松弛和内容容易的特点,已使学生更加深信这种偏向,所以平时不重视历史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考试来了,就临时抱佛脚,突击几天应付,张冠李戴,不求甚解。其实这是大大抹杀了历史科的能力培养的功能,历史教师应重视这一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并逐步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给人之鱼不如授 之以渔”,如在指导学生记忆重要年代时,可帮助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记忆。例如:383年淝水之战,646年日本大化改新,676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818年马克思诞生,1919年五四运动„„,这是数字特征记忆法,此外,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过程中发现规律,找到历史学习是乐趣,获得成功的情感满足。
4.多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具有灵活多样性、自主性、新颖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与课堂教学是一种平行的渠道,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历史教师应重视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应配合学校教育计划,争取各方的支持,制定活动的思路、奖励办法,让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有效地开展。举行课外阅读演讲比赛;举办参观历史博物馆、乡土调查、访问革命前辈;组织历史游艺会;指导学生看历史题材的电影和电视等。通过这些“寓教于乐”“寓教于理”的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扩大历史知识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和实践活动的能力。
要改革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还有诸方面需要研究探讨,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做法。不过最重要的条件笔者认为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学观念的更新转化。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重视确立自己的正确教学思想,转变、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断改革创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中学历史科教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摘自: 陈相武《中学历史教材教法》 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出版
骆志煌:《改革历史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福建教育》1997年1期
吴颖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年5期 张红军:《历史教师要敢于创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3期
王宏志:《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和时代性》,《光明日报》2001年11月27日
陈彬玲:《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龙岩市新罗区教育学会论文集》2002年3月
第三篇:参与式教学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参与式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参与式教学法是根据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以主体性为内核,以自觉性选择性为特征的学习。对传统教学的“填鸭式”等教学具有彻底颠覆性,但是在进入参与式教学中,由于主客观因素导致参与式教学法在实际的运用中作用不凸显,甚至出现“变相”、“扭曲”等现象,始终未脱离传统教学模式。本文分析参与式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找出相关对策,从而提高参与式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传统教学
Abstract the participation type teaching method is based on th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ctual needs and desires, the subjectivity as the kernel, to consciously selectivity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learning.A thorough subversion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ramming” teaching, but to enter the participatory teaching approach, due to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participation typ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effect is not obvious, and even the emergence of “form”, “twisting” phenomenon, has never deviated from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articipation type teaching method in practical teaching problems, find out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improve the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participatory teaching.Keywords: participation;teaching;traditional teaching
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参与式教学法实施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在运用参与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时没明确的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参与式教学形式单一....................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角色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学生在参与式教学中效果不明显..............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参与式教学对策与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明确参与式教学的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多种参与式教学方法运用到参与式教学课程中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教师重视在参与式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总结与展望.................................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与式教学法由全体师生一起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参与式教学由主要的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为支撑,非无缘之本。人本主义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建立自我概念,培养自信和自尊,老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一个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学习者是主动的由权利选择学习内容。建构主义认为个体是通过内外环境学习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建构、改组,同过同化和顺应而进行的认知结构学习。参与式教学法在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理论等科学指导,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有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然而,在实际参与式教学中,出现很多问题,本文将通过找出参与式教学法的问题,寻找出针对性的对策,从而提高参与式教学法的作用,使得参与式教学法在教学中更好的运用。
一、参与式教学法实施问题
(一)在运用参与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时没明确的目标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都是围绕在教学目的中进行的。常常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话费了大量的时间讲不到重点,重难点不突出等现象,这些归根到底就是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无目的,教学效果达不到,学生和教师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毫无意义的学习。这样的情况,在教学中百害无益。
(二)参与式教学形式单一
参与式教学要求学生重在参与,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参与式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学形式单一,原来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只是增加了学生小组讨论,同座相互分享,简单的变化未参与教学的教学意义。在单一的教学形式下,学生主动性未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使得教学效果低下。
(三)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角色错误
参与式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主体地位,而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指导者、监督者、设计者等。然而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还是保持固有的传统教师角色,实践着原来主导教学地位,学生还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教师的教师未根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情趣还是未提高。一堂课下来还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课,整个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个人演讲,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与参与式教学相违背。
(四)学生在参与式教学中效果不明显
参与式教学要求学生参与整个学习中,感受和谐的氛围,达到自我完善。然而在参与式教学中效果不明显,学生任然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参与广度和深入不够,学生兴趣地等。
二、参与式教学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参与式教学的目标
在参与式教学中,选择何种教学内容或者运用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时间的把握,没有重难点区分,没有组织形式巧妙的安排等都会使得教学效果不明显,然而这样的情况下归根到底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目标不明确。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参与式教学的理论,在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指导下,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者为中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感受参与和谐体验。其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参与式教学组织方法进行教学。最后,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的结果进行监督和评估,这样有目标的教学和教学任务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以达到参与式教学的目标和意义。
(二)多种参与式教学方法运用到参与式教学课程中
单一的教学形式方法使得学生无兴趣,主动性提不高,教师在重复每天的教学任务的时候也会失去信心。参与式教学中,方法多样如:(1)交际法。据意念项目和交际功能发展学生交际能力的系统教法。使学生能够考虑到进行相互交流的人们的作用和地位,从而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2)游戏教学法。学生寓学于乐,在活泼、轻忪、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与技能。(3)情景教学法等。情景是教师创设或模拟的生活场景,应具有真实、生动、实用的特点,便于学生将所学语言材料进行综合、创造性地进行表达交流。多种教学法运用使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不枯燥,但是在选择教学法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合理的选择。
(三)教师重视在参与式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生活的主体位置,教师通过组织、设计”活动”的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学习与发展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时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师在教学中如下角色:(1)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是设计者。由教学便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策略,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中的智慧结晶。教师根据选择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参与式教学中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充当教学设计者,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完成一堂完美的课程。(2)在教学过程中指引者和监督者。参与式教学重视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完成教学知识,学生接受新的知识,更重视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引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对知识点进行筛选,而且还要监督整个教学过程。根据三维度对学生的知、情、行等进行监督是参与式教学或者中十分重要的。(3)在教学过程教师是教学的评估者。素质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不仅提示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施教,而且要求学生 尽可能的每个要求中达到完善。参与式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在主动的参与中获取知识,而且要求给与学生的正确客观的评价,及时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再次参与度和学习的效率。参与式教学改变教师的传统模式,使得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多种定位角色。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要定好位,提高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参与式教学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有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学生重,重视参与重要性,学习效果才明显。马克思理论得知内心是起主要作用,外因是次要作用。因此,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指导,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十分主要。
三、总结与展望
参与式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教师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做主人,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真正乐趣和与老师、同学共同探求知识的幸福。参与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十分主要地位,本文通过对参与式教学困难分析,并进行对策研究,使得参与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做主人,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真正乐趣和与老师、同学共同探求知识的幸福。相关的研究还需要各位专家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单颖.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运用[J].皖西学院学报 , 2006(4)[2]姚晓燕.参与式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实施要领[J].甘肃高师学报,2005 [3]姚振磊.简析参与式教学的理论依据[J].鸡西大学学报,2012 [4]吴春华.浅谈实际参与式教学的一些误区—以四川凉山州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3
第四篇:乡镇财政困境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乡镇财政困境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 乡镇财政的运转直接决定了整个国家基层公共职能的实现。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探讨乡镇财政解困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乡镇政府财政困境为研究对象,从财政体制的视角分析原因,并提出取缔乡镇独立的财政职能,由县级政府实施统收统支管理体制,以解决乡镇财政困境问题。
【关键词】 乡镇财政困境 成因分析 分税制 统收统支
一、引言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对缓解我国当时中央政府的财政困境、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贡献卓著(周飞舟,2006)。但是,在为中央政府带来巨额财政收入的同时,分税制的实施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日益严峻的乡镇财政困境即是其中之一。乡镇政府是中国五级政府中最基层的一级,服务的对象是中国最广大的农民。乡镇财政的运转直接决定了整个国家基层公共职能的实现。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财政运行效果不佳,很多乡镇财政甚至陷入困境。
时至今日,论述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国内文献甚多,讨论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探讨改善分税制体制下转移支付制度的效果;二是探讨解决基层地方政府主要是县级政府财力困境的方法;三是探讨规范和管理预算外收入及非预算收入问题。遗憾的是,国内文献对于中国最基层且最接近广大民众的乡镇政府的财政困境问题关注较少,而探讨解决乡镇政府财政困境的研究更是鲜有涉猎。
县级政府财权和财力固然有所欠缺,但是通过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纵向转移支付可以部分弥补这一缺口,而且通过现行的三级财政扁平化财政管理模式,通过省直管县,可以更大程度上解决县级政府面临的支出问题(贾康,2002)。但是对于我国最基层的乡镇政府,其与县级政府的财权、财力相比,县强乡弱则更为明显。
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分税制体制下乡镇政府的财权、财力与事权的严重不对称,使其已难以成为一级财政。因而可以考虑取缔其独立的财政功能,将其作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县级以上政府继续实行分税制的大环境下,县级政府对辖区采取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从而为乡镇政府解困。
循此思路,本文第二部分分析归纳了目前我国乡镇财政陷入困境的成因;第三部分探讨了取消乡镇财政职能实施体制改革的必然性;第四部分是本文的对策建议部分,提出了当前实施统收统支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
二、乡镇财政困境成因分析
分税制设计的是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之间的分配格局,但是这种格局对省级以下财政,尤其是对县乡两级财政也会产生巨大影响。首先,原来属于县乡收入的部分企业税收按分税制规定划为中央收入;其次,按照中国目前的财政体制设计,上一级政府有权决定它与下一级政府采取的财政划分方法,所以各级财政遵循“本级优先”原则,中央政府的做法被地方各级政府纷纷效仿,上级财政都将税源集中且易于征收的税收划归本级财政,最终形成了层层向上集中的收入分配格局。而现行分税制对各级财政的支出责任并未明确划分,导致支出责任层层下放,这就造成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基层政府的收入能力与日益增长的支出责任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
1、财力与事权不相匹配
分税制改革后县乡财政的财权大大缩小,事权不断下移,成为县乡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贾康、白景明,2002)。实施分税制以来,中央的资金集中度得到提高,省级政府的资金集中度更是平均每年增加2%,市级政府同样在想方设法提高资金集中度(周飞舟,2006)。财权和事权对称的原则要求各级政府均有自己大宗稳定的、与事权相适应的财源,而乡镇财政却没有自己大宗稳定的税源。上级财政在财力分配上层层“向上集中”,将大税种、大税源划归到自己手中,而将征管难度大、征收成本高、税源分散的小税种“甩”给了县乡政府,造成县乡税收增长乏力。
与此同时,我国地方政府还要负责诸如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本该属于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而这些公共服务的提供责任又不是均匀地分配给各级地方政府的。由于上级政府拥有分配公共服务的主导权,往往把本应承担的责任推给下级政府,下级政府不堪重负。从而使现行财政体制造成的收入上敛以及地方教育支出沉重成为造成乡镇财政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周飞舟、赵阳,2003)。对于乡镇政府而言,财权和财力的丧失、事权的加重,收支的矛盾愈发加剧。
2、转移支付制度不够完善
如果一个国家要强调地区之间的财力均衡和社会公平,那么就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
度(Robin Boadway,2006)。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基层政府收入与支出的不匹配,需要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等方式来弥补。在地县本级财政支出里,本级财政收入大约占65%左右,上级转移支付占了35%左右;而基层政府即县乡政府对转移支付的依赖度达35%,部分山区农业乡镇依赖度甚至更高。因此,转移支付成为基层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但是,目前我国的财政体系中,四种主要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形式均有自身的缺陷:税收返还的设计是为了鼓励地区兴办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与建设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相背离;一般目的转移支付的测算基础不够科学,实现不了财力与事权的匹配;过渡期转移支付的规模很小,起不到太大的调节作用;专项拨款名目太多,很多专项拨款需要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资金,这种转移支付资金数额的决定也没有一定的标准。
解决“基层政府可利用财政资源的巨大区域性差异以及贫困地区日益严重的财政收入短缺”这一农村公共财政的最大问题,最为科学可行的制度——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并没有随着分税制推行而建立起来(黄佩华,2002)。因此,转移支付的不科学、不完善是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李茂生、陈昌盛,2004)。
3、农业税费改革,大幅减少乡镇税源
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中西部地区而言,在分税制改革之后、农业税改革之前,农业税和农业的提留统筹以及其他的集资收费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点。县与乡镇政府对农业税费实施了划分,县政府保留大部分乃至全部的农业税,乡镇政府则主要依靠提留统筹和其他的集资收费。这导致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倒闭、转制之后,农民负担突然变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县乡政府而言,农业税、提留统筹以及面向农民的集资收费远远超过了其他税收,成为其财政收入的主体。这成为2002年全国农村税费改革的直接背景(周飞舟,2006)。
2002年,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取消了村级“三提五统”,2004年取消了除烟叶外的其他农业特产税,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些都是山区农业县乡镇的“看家”税费,这些税费的取消导致乡镇财政锐减。税源锐减、财政减收直接挑战分税制在农业乡镇的运行基础。
4、举债负担沉重
由于财政收支缺口大,难以满足基本公共支出需要,转移支付又存在时滞和配套资金的问题,因此乡镇政府将举债作为财政开支的主要来源。
在乡镇二、三产业落后的情况下,县乡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民收入。近年来,原料成本上涨,传统种植业盈利水平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间接制约了县乡财政收入的增长。此外,个别乡镇领导利用借款搞投资,形成重复建设,投资后没有形成经济效益,承担的债务无法偿还,也加剧了乡镇财政的债务包袱。
在税源短缺、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债务严重制约了乡镇政府发挥其为辖区提供地方性公共物品的功能。并且基层财政的债务危机,如果处置不当,任其发展,也会影响上级财政的安全和基层社会的稳定。
三、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1、分税制实施愈发艰难
一是乡镇分税制已有名无实。尤其是山区农业县乡镇,税费主要来自于农业税和“三提五统”,烟叶税也只在少数乡镇征收。由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其他税收更是微乎其微。在无税可以分享的局面下,乡镇财政已然失去了分税和开支的基础。
二是税收征管与财政体制脱节。税源减少,导致乡镇财政工作重心发生转变,乡镇开展税收征管和财源建设的积极性与责任感也就日渐减弱。为节约征收成本,税务机构对一乡一所的机构作了调整,一个基层税务所要管辖几个乡镇的税收。并且,乡镇税务机构只对上级税务部门负责,乡镇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对税收部门的协调能力日渐减弱,已无法形成协调机制和工作合力。
三是财政管理措施乏力。在分税的范畴内不管制定怎样的财政管理体制,其管理措施产生的作用都不会大,反而会因财政管理不到位,引发一些财政管理、财政支出、财政考核等方面的问题,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有必要思索一种有别于分税制的管理体制,以解决乡镇财政日益严峻的现状。
2、取消乡镇政府的独立财政职能
财政联邦制理论认为,从经济效率上考虑,由最了解信息(并且具有做出正确决策动机)的人做出决策能够带来最多的好处。作为一个客观事实,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比中央政府在了解公共服务偏好信息(以及
成本信息)方面,由于更贴近当地居民而具有天然的优势(王雍君,2007)。因此,理论上来看,作为最贴近普通民众的乡镇政府,在收集和处理民众对公共物品的偏好信息以及提供农村公共物品和服务方面具有最佳优势。然而,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乡镇一级财政,名义上是基层财政,但一直缺少相应的财力支持。分税制之前基本上就是“吃饭财政”,实行分税制后,基层财政上划中央很多,乡镇政府保运转、保工资更加困难。近年来,随着农业税取消,乡镇政府职能和财政供养人员上划,税务、金融、工商等机构己经按经济区域而非行政区域设置,维持原有乡镇财政体制的配套环境己经发生重大变化。财政系统如仍坚持按乡、镇行政区划建立乡财政机构,已经丧失了基本的配套环境。并且,占乡级支出大半的乡镇教师工资由县级统一发放后,乡镇财政的主要任务只剩下政府人员工资支出,乡镇财政的内容就更虚了,在省地方财政级次中,乡镇已称不上一级财政。作为一级财政的作用和必要性,已经不复存在。
3、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
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又称“收支两条线”,基本特征是中央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并且中央政府统一制定所有收支项目管理办法,一切开支标准也同样由中央政府统一决定。地方政府组织的财政收入要全部上缴中央财政,地方政府所需的相关支出全部由中央财政另行拨付。
无论是从税源的分布情况、预算管理级次、金库的建立,还是从乡镇政府机构的设置来分析,乡镇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一直很不完备。因此,可以考虑撤销乡镇一级财政,简化财政级次,由县级财政对乡镇财政实施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
四、对策建议
处理好县乡两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关键就是要科学界定县、乡两级事权和财权。就当前的乡镇财政实际情况而言,可以考虑在县级以上政府继续推行分税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对乡镇一级财政实施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以解决日益严峻的乡镇财政困境。
1、乡镇收入纳入县级收入
不再对乡镇下达税收任务,国税、地税及财政所在乡镇征收的税收、非税收入不再区分乡镇,全部纳入县级收入。同时,取消对乡镇税收工作的考核,乡镇的财政收入数量不再作为评估乡镇政绩的依据和标准。
2、县级财政承担乡镇支出
乡镇收入收归县级之后,乡镇所有支出也相应由县级财政按照部门预算的原则统一核定后给予财力转移支付补助。基层干部可以将时间和精力用在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上。
3、鼓励税源建设
乡镇税收任务取消后,其对税源建设、税收征管的积极性肯定会减弱。要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例如,可以把乡镇辖区内的个人建房装修税、部分车船使用税、畜牧行业税等税收委托给乡镇代为征收,并将征收额度的补助返还乡镇,用于补充业务支出和基础设施建设。
4、防范新增债务
规范乡镇支出,防范乡镇新增债务。例如,对待乡镇赤字方面可以采取以奖代补及共同消化的办法,帮助乡镇消化财政赤字。对县级以上安排的乡镇项目建设配套经费由县级全额承担,避免乡镇发生新的债务。
5、抓好过渡期管理
实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县级以上财政部门继续实施分税制前提下进行的,因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更替需要过渡性的政策和时间。过渡期间,要坚持利益分配格局、预算管理权限、资金管理和财务审批权限不变,确保乡镇的财政支出不影响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Jean Oi,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J].World Politics,1992(10).[2] 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6(6).[3] 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J].经济研究,2002(2).[4] 朱清:从国际比较视角看我国的分税制改革[J].财贸经济,2010(3).[5] 王春娟、焦雨生:分税制下的县财政来源分析[J].当代经济,2007(4).
第五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语文学科的教学地位有所提升。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初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学生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意义。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进行语言输出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作文教学方法不完善,学生写作学习积极性和生活性不高的问题。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作文教学已经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写作观,利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写作,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困境 对策
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初中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阶段。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也当成一项基本任务。目前,无论是初中语文教师还是初中学生,在写作教学与学习中都存在一些问题。要推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正视写作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快速解决,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困境分析
1.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陈旧。
初中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写作热情有着直接影响。没有有效的写作教学方法,学生就很难参与到写作活动中。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利用几个优秀的范文,引导学生模仿,对其中的写作技巧与方法进行机械化讲解,讲解的过程没有层次性,根据作文内容从头到尾讲。这样陈旧的写作教学方法根本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不能激发初中学生的写作热情。就目前情况来讲,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都在研究与开发正确的写作方法,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没有关注学生的写作心理需求,也没有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学改革虽然得以实施,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并没有摆脱以成绩为目标的阴霾。教师往往通过日常训练才告诉学生如何在考试中得到高分,而没有引导学生了解写作的真实。这就是许多高分低能学生出现的原因,虽然学生可以在考试中拿到高分,但其写作水平与能力并不高。学生只能顺着考试的思路进行文字拼凑,无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限制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2.初中学生写作态度不积极。
初中学生缺少写作的积极态度,这对于他们的写作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谓写作态度,就是写作时的心理状态和所处的环境状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严肃的状态下写作,这无形中给初中学生带来了压力,影响了其写作兴趣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语文教师将写作当成与阅读等语文学习内容完全不同的一件事,给学生强调许多规范,要求学生从社会或者国家的角度写作,也要求他们多将爱国情怀这样的内容加入到作文中。这样的要求无疑加强了写作学习的限制性,不利于学生自由表达思想,也不利于写作教学质量的提高。
3.初中学生写作情感不真挚。
写作与生活是有密切关系的,但是,初中学生的写作往往与生活有着较大差距。写作素材应当来自于生活中,远离生活的写作是没有灵魂的写作。为了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初中学生一直被家长与教师禁锢在教室里,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在封闭的环境中成长。许多初中学生的生活常识不足,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缺少生活体验,很难从生活中提取有效的写作素材,写作越来越没有真实性。没有生活经验,学生不能用自己的生活中亲身经历或者亲眼观察到的事情进行写作,会让情感没有寄托,也会让作文显得有些假情假意。一些学生的作文经常废话连篇,这是因为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太少,写出的东西没有味道。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要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写作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就要对写作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1.从教学目标入手,改革教学方法。
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就需要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加以明确,从大局出发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从整个学期或者学年的角度出发进行写作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规划,从而让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活动更科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入手进行写作教学的规划。比如,初中一年级时,主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习惯,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写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学生的写作限制。初中二年级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强化学生写作行为的规范性,让学生能够控制好自己的写作行为。等到初中三年级的时候,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自主写作热情,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内心想法,让写作成果成为学生个性的特点。教师鼓励学生用写作表达个人看法,并肯定这种行为。通过具有层次化的写作教学规划,教师所实施的写作教学行为更合理,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解放学生心灵,促进自由写作。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做学生写作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不要用考试中的条条框框对学生的写作思维进行限制,而是要鼓励学生尊重内心,从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经验出发写作。教师要拓宽对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想到更多可以被写进作文中的事情,抒写真情实感。教师可以利用作文指导与讲评对学生的写作思路进行引导,对学生的写作成果进行评价。
比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奇妙的大自然”为题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自然的印象,或者由自然对于自己的意义出发写作,不限制写作的形式,也不限制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在学生写作完成后,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利用一篇篇文章的匿名展示,对学生的写作优势、劣势进行分析,加强写作方法的指导,有利于促进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快速提高。
3.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提高写作真实性。
写作,就应当是立足于生活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将自己的观察成果记录下来,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真实性的提高。将写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也需要为学生安排一些与生活较近的写作话题,促进学生主动将写作与生活联系起来。
寒假期间,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我的寒假”或者“我的春节”这样的写作题目,学生正处于寒假中,都会庆祝春节,生活与写作题目相近,会促进学生将真实的生活经历写进作文中,将真实的个人情感记录在作文中,实现作文真实性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安排记随笔的任务,促进学生经常观察,经常写作。
三、结语
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直接体现了生活观察能力,也是衡量其语言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关系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更关系学生的个人发展,关系学生的前途。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第一时间进行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更新,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蓉.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9:69.[2]李亚芳.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难点与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28:94.[3]宋胜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08:85-86.[4]李凌岚.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09:202.[5]杨玮.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探讨及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4,8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