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党校经济教学的困境与对策[推荐]
基层党校经济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XX
市委党校 陈老师
摘要:党校基层经济教学面临着理论与实践脱节、信息不对称、教学专题设置难等诸多问题,应通过基层教师、党校、和省市党校三方面共同着力,形成合力,有效提高基层党校经济教学质量。关键词:基层党校 经济教学 困境
在新常态下,经济热门问题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基层干部关注的焦点,更是干部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经济教学是基层党校教学中的难点,多数基层党校在经济教学中遇到了不少困境和问题,这些困境和问题必须予以重视和解决。
一、基层党校经济教学的主要困境
经济教学不同与其它学科不同,专业性强,对教师要求高,一些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等经济教学很难生动形象,教师备课花费精力和时间多,学员总体评价不高,这些现象造成不少基层党校教师不愿意上经济学课程。
(一)教师理论与实践脱节 1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一是基层党校专业程度不高。多数基层党校教师较少,一般情况多则十几个,少者五六人,许多基层党校教师都是“万金油”,没有自己的专攻方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哪里需要哪里搬,只要有什么新的热点问题,就开展哪个热门专题教学。二是经济学专业性强,难以触类旁通。一些基层党校即使是招到的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而经济学本身分支较多,经济学门类下设专业类3个,17种专业,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金融学、互联网经济等对专业划分比较细,各个专业之间难以触类旁通,这就要求经济学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各类经济专题知识。2教师缺乏实践
经济学教学除了要求教师专业水平高外,更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不少基层党校要求讲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讲“本地话”,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比较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以我们XX市党校为例,“XX新型城镇化探索”、“加快推进XX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市”等经济教学课程,都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或需要我们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才敢上讲台给学员讲授。即使这样,难免在产业政策等方面仍不如有丰富基层实践经验的学员理解的透彻、把握的到位。3联系当地实际难度大
一些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课程,在与当地实际相联系难度较大。一是一些试点或示范区虽然是当前区域经济的热点问题,但本身发展并不成熟,甚至部分仍处于刚刚探索发展阶段,试点工作思路也并不清晰,示范成效可能并不明显。二是对于试点或示范区,基于宣传工作,以及对试点基层工作的认可,教师对于试点单位存在的一些敏感问题并不太敢明确点出。三是一些当地政策和规划变化快,也给区域经济课程与当地实际联系带来一定的难度和尴尬。4科研薄弱影响教学
科学研究是党校教学的基础。特别是区域性的经济教学,必须需要科研工作。基层党校由于制度、经费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科研的投入。基层经济教学同样由于缺乏激励机制、科研难度大、调研时间长等原因造成科研的主动性不强、科研水平不高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经济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经济信息不透明、不对称
经济信息不透明、不对称也是经济教学的难度之一。主要表现在经济数据不易获得、不少经济数据比较陈旧、数据与实际有较大出入。1经济数据不易获得
经济数据对于经济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教学过程中运用经济数据说明经济运行规律,最有说服性。但在基层党校经济教学过程中,经常苦于需要的经济数据难以获得。一是不少经济数据保管部门对数据外传持紧慎态度。党校并非经济数据来源部门,教师甚至需要通过自己的渠道向其它有关部门获得。而当前不少数据来源部门既出于对数据的保管秘密性,也不想增添自己麻烦,更不想为此负无必要的责任,因此对于经济数据保管都非常紧慎,增加了基层党校经济教学人员搜索经济数据的难度。二是基层党校信息化建设滞后,造成网络、报刊等经济数据难以获取。当前多数基层党校图书馆建设落后,基本没有专门的经济数据统计期刊或图书,同时党校内网基本无法登入维普、知网等网上数据库,而这些数据库数据收费价格又比较高,这些原因进一步限制了基层党校经济教学数据获取。三是基层党校经济教学人员精力不足。基层党校相对缺乏专业经济教学人员,不少教学人员仍要坚持行政、管理等方面事务,同时缺少团队配合协作,影响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2不少经济数据比较陈旧
在经济类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易获取经济数据,另一个问题获取的不少公布数据都过于陈旧。由于经济数据从采集、整理、公布及发表都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一些政府部门政务信息公开不足,统计部门数据更新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获取教学数据比较陈旧的现象,导致在教学授课过程中无法用新的数据来吸引学员的注意。3数据与实际有较大出入
经济数据在采集、统计、整理等过程中,难免有些误差,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一些地区或为政绩、或为应付任务、或为争取补贴等原因慌报数据的现象也大量存在,这就导致经济数据与实际差距较大。
(三)教学内容和专题设置难度大
目前,经济学科的经济热点问题层出不穷、经济热点话题时效性较短,造成教师教学内容需要通过不断的更新来增加学员的可听性。同时经济类教学专业性较强,不论类似海洋经济类的产业经济,还是城镇化类的区域经济,不论教师如何口语化,仍不好摆脱其本身专业性用词,无法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达,以吸引学员的注意。因此,在教学内容和专题设置上既要兼顾经济热点问题,又要兼顾教师教学难度,还要考虑学员的可听性,使得经济类教学内容和专题设置难度较大。
二、提高基层党校经济教学水平的对策
基层党校经济教学面临着教师理论与实践脱节、经济信息不透明不对称、教学内容和专题设置难度大等诸多问题,经济教师、基层党校、上级党校必须切实拿出有效措施、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联动推进。
(一)基层党校教师必须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基层党校教师作为授课的主体,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通过创新教学方法,紧密结合现实问题,来提高自身的整体经济类教学水平。
1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自身素质
由于经济热点问题时效性、专业性较强,因此,作为基层党校经济类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一是加强学习和培训。作为基层党校教师,你要给人家“一桶水”,自己就要准备“十桶水、百桶水”,课上“一年功”,课下“十年功”,为此,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师资学习和培训,既可以通过上级省市党校的培训班学习,也要吧倡导教师到高校学府去进修,让党校教师在学习和培训中找差距,让党校老师在学习和培训中不断提高。二是增强自身理论水平。党校经济类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容易“空对空”、“就事论事”、“人云亦云”,教学内容就会陈旧、空洞。其实,每个经济热点问题背后,都顾有着本身经济原理。对于每个经济热点的分析,既要从经济学原理去剖析,也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去观察,更要紧紧扣住时代主题,紧密结合现实问题,认清热点问题发展趋势,增强分析问题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三是要研究方向要相对集中。许多基层党校对教师的要求是“万金油”,仅要“博”又要“专”,而对于经济类教师来说,学科专业性要求更高,也就是经济类教师必须在研究方向要相对集中,就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候比较全面、比较深入的掌握专业知识,并通过长期的积累,才能不断充实和创新教学内容。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面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新要求,基层党校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组织水平,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一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要努力打破传统经济类教学的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努力能过创新教学方式,推行“研讨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方式方法,确保经济类教学教学取得实效。二是掌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即能够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以精美的课件恰到好处地配合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三是加强课堂组织能力。在经济类教学的全过程中,只有增强课堂口头表达能力、参与能力和组织能力,才能组织好讲稿,课堂讲授内容才能观点新颖、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逻辑严密;才能有深度、有新意、有吸引力。
3深入基层部门,交流经济信息
对于基层的不了解,和缺乏部门经济信息,是党校经济教学的一个难点。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让党校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通过基层挂职,可以丰富教师的基层实践,切实解决好理论与实际脱节的“两张皮”问题,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二是深入基层调研,努力参与一些政府部门会议。基层党校可以通过参与市委市政府及其它经济部门的课题的机会,深入基层调研,参加一些经济部门会议,及时有效获取基层情况和经济数据。三是增强与学员多交流,获取信息。党校学员都是来自不同的基层实践工作者,他们不仅是拥有丰富着一线的工作经验,更是掌握着基层的基本情况。因此,经济类教师可以通过党校学员的交流沟通,能有效、及时的掌握到基层的一手材料。
4教科研一体化,实现良性互动
基层党校教师要切实加强教科研一体化建设,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作风,坚持把理论学习与研究现实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实现科研和教学良性互动。特别是要紧密结合本地区、基层部门的实际,认真研究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努力研究解决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经济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基层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切实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科研成果和授课成果能及时运用于当地党委和政府决策中,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二)基层党校加强保障经济教师实践活动
基层党校领导要重视经济教学工作,努力为经济教学提供信息支持、科研支持、部门联系等保障,激发经济教学活力。
1开展培训需求调查,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坚持因需施教,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合理确定各个班次经济热点问题和地区发展问题,努力紧扣住时代主题,紧密结合实际现实问题,使教育培训更好地适应学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吸引更多的干部参加党校培训。2保障实践活动,支持科研工作
经济学的科研工作,有效促进基层党校经济类教学水平的提升。基层党校应该切实保障教师实践活动,支持科研工作,特别是鼓励参与市委部门的课题研究。一是要跟相关经济部门多联系。创造条件让经济教师多接触经济部门工作,为经济教师调研、挂职、获取数据等事项进行沟通协助。二是要支持经济科研工作。在经济信息获取方面,可以将政府部门相关文件和信息转发到经济教师手中,可以通过加强图书馆建设同,增加经济期刊、统计信息,也可以通过多渠道多途径为提供经济教师提供包括知网在内的网上数据库,有条件的基层党校可以出台相关制度鼓励党校教师进行科研工作,鼓励党校教师把科研的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甚至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成果,为中心工作服务。
(三)省市党校加强经济学科指导
基层党校的发展离不开省市党校的指导和帮助,同样,基层党校经济教学也需要省市党校及其经济科研室(部)的指导和帮助。省市党校应该多组织省市县党校校际间交流活动,一是通过一些专题师资培训班的形式,或者专题研讨会的形式,加强省市县校际党校之间的交流,促进省市县经济教学的沟通。二是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培养基层党校经济教学新人,基层党校经济教师选好研究方向,跟随省市党校老教师学习,可以参考省市党校老教师教学、科研等工作,推动新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三是省市党校应该根据每年的经济热点问题,每学期选出一两个专题,号召基层党校经济教学人员共同进行联合备课和调研,各级教师之间就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第二篇:基层中医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2014
基层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农工党宁波市委会中医药工委会
2014-09-18
长期以来,基层中医药以“简、便、廉、验”的特点,在我市的农村医疗保健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以前,广大农村地区中医药在医疗卫生中原先占比就高,农村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用中药草药治疗的本来就很多。在各村(生产大队)办合作医疗时期,通过赤脚医生培训,中医药(包括草药、针灸等)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改革开放后,我市建立县级中医院并强化对中医院管理,提高中治率,基层中医药工作进入黄金十年的发展期。其后通过振兴中医工作,农村中医工作重点建设县建设等措施,保持基层中医药工作一定的发展。但是应该看到,近十多年来,基层中医药工作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医药在卫生事业中的地位日渐式微,中医药人才日益短缺,农村中选择中医药治疗的群众逐渐减少,民间以草药或针灸治疗的人几乎绝迹,甚至有人再次提出废除中医药,在网络上发动“取消中医”的签名。所以,正确地认识分析基层中医药面临的现状与困境,提出发展对策已是当今中医药工作十分迫切的任务。本调研以宁波市余姚市基层中医药工作为例,提出初步报告。
一、余姚市基层中医药工作的基本成绩 余姚市历来是全省基层中医药工作的先进县市。近年来,余姚市的基层中医药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市政府非常重视中医药工作。2011年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余政发〔2011〕86号),2012年下发了《余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余姚市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余政发〔2012〕82号)。在这二个文件中都对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明确了政府的职责,建设的目标和任务。2011年起,增加中医医疗机构经常性费用补助,由市级财政对每中医住院床日15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中医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三进”工程建设。
中医药服务网络比较健全。目前,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48家,其中二级甲等中医医院1家,市内市级医院均设置中医科、中西结合科、中药房。到2013年底,10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3%以上的乡镇卫生院、65%(88.33%)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3%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诊疗设备。6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配备中医诊疗设备。
市中医医院龙头作用明显。余姚市中医院去年通过国家中管局的二甲复评,2012年,实施市中医院的迁建工程,设计占地50亩,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设置床位480张,总投资7亿元,按三级乙等中医医院的标准进行建设。市中医医院联合丈亭、三七市、河姆渡、大隐、鹿亭5家基层卫生院,组建了中医医疗联合体,促进基层中医药工作发展。
中医药人才队伍有所巩固。全市共有执业医师2786人,其中中医类执业医师250人,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16人,中西医结合类执业医师52人;中西医结合类执业助理医师7人。共有主任中医师9人,副主任中医师40人,主治中医师33人。
二、基层中医药工作存在问题和面临困境
1、中医药法律政策落实出现偏差
我国的法律和政策都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国家《宪法》第二十一条提出“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国务院《中医药条例》第三条提出“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浙江省发展中医条例》第六条提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将发展中医事业纳入卫生事业发展规划,逐步健全和完善中医医疗、教育、科研、管理体系”。可见,中西医并重是作为一项法律和政策在我国实施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是中西医并重,而是中医已沦为西医陪衬。在制定各项卫生政策措施时,卫生行政部门很难做到中西医并重,只是在西医不能解决问题时候,才会想起“祖国医学”;在建设基层医疗机构的时候,中医科室总是作为一种“点缀”而设置。80年代初期,余姚市中医院是全省的四个先进县级中医院之一,如今30多年过去,等到西医医院都建设得差不多了,才记起中医院的迁建,如此迁建又由于经费困难而暂缓,这哪里体现出一点“中西医并重”。今天,我们能看到是,在“中西医并重”的口号下,余姚市内中医院的传统中医制剂正在消失,医药公司的中药饮片加工早已消亡,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比例大幅度减少,村卫生室会用会草药、针灸的村医几乎绝迹。
2、中医药特色优势难以发挥
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是中医药历尽几千年而经久不衰的根本。例如,它注重整体观念,它倡导治未病,它包含大量的非药物疗法,例如针灸、拔罐、刮痧、按摩、点穴等等,利用人人可以掌握的中医非药物疗法防治疾病。即使在治疗急性病和防治外感热病时中医药也具有很大的优势,我国历史上的名医都是治疗急症的能手。
但是,在现实的非正常的医疗氛围下,这些中医药特色与优势难以发挥作用。例如,现在去医院治病,无论是住院,还是门诊,均过度地依赖大输液,很多病人以为只有输液才是最好最快的治疗,来到医院没有输液似乎没有得到医生的重视。即使是自愿来到中医院就诊和住院的病人,也都选择大输液。2013年余姚市中医院门诊就诊总人数58万多,门诊处方近63万张,其中中药处方仅20多万张,可见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在服中药。在骨伤科疾病治疗中,原来的“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中医伤科治疗原则和优势,也被手术治疗,解剖复位所替代。一些较复杂骨折,如前臂双骨折,小腿双骨折的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均被放弃,其实手法加外固定疗效优势非常明显,不但病程短,费用省,而且皮肤未留任何疤痕。过去有移位的前臂双骨折,骨伤科医生总是想方设法采用手法复位,而且每每取得成功,现在的医生均采用了手术治疗,个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医生和病人均追求骨折解剖复位,孰不知手法治疗的功能复位其疗效不减,优势更大。
如果说中医药特色与优势难以发挥作用的大量原因是医生(包括中医生和西医生)和病人的偏面,那么,还有部分原因是如今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余姚市中医院的针灸和推拿一直是该院的特色和优势,但近年来,该两科的业务量急剧下降,建院初期推拿科住院病人也不少,如今住院病人早已绝迹。2013年全年门诊人次针灸科为9264,推拿科仅为4021,其中重要原因是针灸和推拿治疗时病人花费时间较长,而且还要多次来院。
众所周知,中医疗法的最大优势是简便廉验,这些优势在群众当中也在部分地丧失。“简”是指中医药化繁为简,只需望闻部切即可确定病情,证论治,但现在病人要求必须有详尽的理化检查,诊断必须明确无误,诊断简不了;“便”是可以就地取材以及所施手法方便,可是,一把草药一根银针的时代已经被遗亡而且已不被认可;“廉”是中医治疗费用少,中药价廉物美,可现在多数病人有医保和新农合,医疗费用高低跟自己关系不大,而且这几年中药涨价很多;“验”则是中医有确实的疗效,可是,群众对疗效评判仅仅是临床症状,自我感觉,这使以对症处理见长的西医,被人觉得更“验”。
3、中医药人才结构性短缺
一是近年来具有中医执业资格的人员相对于西医执业资格的人员,其比例逐渐减少。余姚市共有执业医师2786人,其中中医类执业医师250人,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也为9.50%。
二是具有中医执业资格的人员“西化”现象非常突出,在市中医院住院部,多数中医执业医师大都从事西医工作,除了书写中医病历以外,开医嘱多用西药,骨伤科手术完全同西医骨科。在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师多数也是开一些西药,即使开一些中成药,也不是在中医的辨证论治指导下用药。村卫生室中会用草药和针灸治疗的乡村医生几乎消失,相反的是所有的村卫生室都有输液室。
三是中医的高层次人才十分缺乏,真正精通中医的理法方药,掌握辨证论治,具有独特临床经验的人才屈指可数,名中医培养出现巨大断层现象,国家级名中医随着老一代中医的过世,目前仍然空缺。
四是民间中医的继承发生断裂,许多民间中医人员丧失了祖辈的行医资格,许多珍贵的秘方随着持有人的离世已经失传,还有的正处在失传的边缘。如余姚市历史有名的镆剑山妇科至今尚未发掘提高,引起重视。
4、中医药自身发展滞后
一是中医理论发展滞后。“理论”是学科的核心,任何一门学科的重大突破,最终都要取决于它的理论,尤其是基础理论的突破。中医发展史上,秦汉、金元、明末清初的三次大飞跃,都表现在理论上的较大突破后才形成。这正表明了中医理论在中医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而近几百年来,中医学及理论始终处于封闭状态,很少渗入其他学科的新内容。中医被人认为是“经验医学”,中医重经验、轻理论,重归纳、轻分析的思维方式,是导致中医缓慢发展的重大因素。
二是中药剂型发展的滞后。中药剂型落后是制约中医发展的关键因素,当今患者治病总是希望方法简单,疗效较快,服药方便。可是中药仍是口味苦涩,煎煮繁琐、携带不便,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成为一个致命的弱点。中药煎剂是中医最常用、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却偏偏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脱离了患者的需求,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中医事业的发展!
三是中医教育发展的滞后。学校中医教育中对学生的中医思想培养并不注重,学习西医知识不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中医,而是严重地冲击了热爱中医,学习中医的热情。毕业到医院后,继续教育未注重中医的师徒带教式的教育。在中医还不具备象现代科学那样通透性的情况下,中医临床医师如果没有个体自身的用功,“悟性”和大量的经验积累,就不可能成为一代名医。这正是新一代中医的水平远不如老一辈的重要原因。
三、对策与建议
发展中医药事业是党和国家一项长期的事业。国务院在《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所以,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坚持统筹协调,积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进步相协调,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与卫生工作同步推进,积极优化现有的中医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1、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一是进一步加强市中医院的建设,充分发挥中医院在中医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带动基层中医事业的发展。二是扎实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中医药工作,做好适宜的中医医疗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推进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三是建立并充分利用县、镇、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有效发挥其在推动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2、加强中医专科建设,提高群众对中医药认知度。要加强中医专科建设,努力建设好一批重点中医专科,进一步加大中医名牌战略的实施力度,扶持和创建一批中医“名科”、“名医”、“名技术”。继续做好名中医师承带徒工作。抓好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培训,配合抓好农村中医骨干培养项目管理。加大宣传弘扬中医药历史文化,提高中医药工作者中医药文化修养,让群众更了解中医药,让中医药更好地为群众健康服务。
3、实施“科教兴医”战略,大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加强中医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加强中医药科技工作管理,积极开发和引进中医中药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积极引进现代先进的医疗技术、医疗设备、科研方法和管理理念,促进中西结合,并加强横向协作,提高诊疗技术、科研和科学管理水平。
4、加快适宜人才培养,提高中医药服务技术的应用能力。针对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服务能力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群众对中医药适宜技术需求的实际,我们要依靠中医三级网络,实现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中医药人才、技术的互联、互帮、互动,加强中医药适宜人才培养和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真正让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真正让群众享受到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5、加大事业建设投入,落实中医药工作经费保障。坚持和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方针,调整内部支出结构,实施好中医药事业的财政倾斜政策,确保中医药事业经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重逐年提高。进一步完善对中医药事业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和支持政策,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服务项目在医保中的支付比例。
第三篇:基层水利改革和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基层水利改革和发展的困境与对策(摘要)
李晶、钟玉秀、李伟
(发表于2009年《中国水利发展报告》
刊登于2009年《水利发展研究》第8期)
基层水利是维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基层水利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基础设施得到较快发展,资金投入稳步增长,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人才结构得到一定改善,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果,管理模式不断创新。但是由于长期受观念、制度等内外部因素影响与制约,我国基层水利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并面临诸多困境,制约着基层水利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需要我们开拓思路,创新机制,破解困境,加快发展。
一、基层水利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水利设施老化失修,配套不全;
(二)基层水利建设资金与运行经费难以到位;
(三)基层水利管理体制不适应工作需要,职能弱化,作用难以发挥;
(四)基层水管单位任务重、条件差、待遇低、人才结构不合理;
(五)基层水利政策法规不完善。
二、基层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困境
困境1:受到“重建轻管、重大轻小、重骨干轻配套”观念的长期影响困境2:受到定性不准、体制不顺、责任不明的严重束缚
困境3:受到农村税费改革的重大挑战
困境4:受到水利立法进程的制约
三、破解基层水利改革与发展困境的对策与政策措施建议
(一)将发展基层水利作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措施来抓,将基层水利发展作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点扶持对象
我国目前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补农、城市支持农村阶段。工业反哺农业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等量要素获取等量报酬”,使农业生产至少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应当把发展好基层水利,作为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来抓,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
(二)将基层水利发展作为政府财政支农资金和金融促农资金的重点领域当前,在国家大规模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的时期,应该将解决基层水利发展资金需求作为其重点领域。应加大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对中西部地区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等公益性建设项目,逐步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继续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
(三)将统筹城乡水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作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环节
应将统筹城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公共服务,作为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的重要环节,并将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和实施农村水环境治理作为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内容。
(四)将基层水利体制创新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制度创新的重点内容建议基层水利站与基层林业站同等待遇,明确其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统一确定为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受当地县级(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的双重领导,以县管为主;统一定性为全额财政拨款类事业单位,严格定编、定岗、定员并落实经费保障,编内在职人员工资经费及退休人员退休金全额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工资和各类津贴补
贴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标准由县级财政核发。
(五)建立中央与地方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投入新机制
一是中央与地方应进一步划分事权,分清责任,做到事权与财力相匹配,建立中央与地方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投入新机制;二是建立基层水利发展多元化投入机制,以扩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导,明晰产权为抓手,利益共享机制为驱动,建立健全“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导,农民自愿投入为基础,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六)要建立中央投入财政主导的基层水利建设投入保障机制。
一要尽快扩大中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二要强化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努力争取中央财政对所有节水灌溉贷款项目全部实行实际利率全额贴息。三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小水电项目建设。四要积极争取政府出台工程用地、用电、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五要完善水价形成机制,争取城乡统筹。
(七)进一步健全县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体制机制。
一要因地制宜,统筹各项财政涉农资金,建设县域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二要逐步探索产权明晰、责权对等、公众参与的小型水利工程建管模式。三要逐步试点并积极推行水利工程建设“二次监理制度”,以克服监理与受益“两张皮”的弊端。四要改进现行小农水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五要减免群众办水利的相关税收或者比照政府扶持办企业的办法进行返税。
(八)加强农村水利法律制度建设。
今后一段时间水利立法工作,一要将《农田水利法》、《农村饮用水管理条例》列为重点项目,尽快颁布施行;二要加快制订《农村供水条例》、《节水灌溉补偿及激励办法》等,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农村饮
用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使农田水利、农村水利工作有法律制度保障。
(九)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机制。
一要建立基层水利发展后勤支持保障;二要实行岗位责任制,以岗定薪,竞争上岗,全员聘用;三要做好职工培训工作;四要鼓励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等高素质人才到基层工作;五要加大对多种形式的基层用水合作组织建设的扶持,明确国家补助资金所形成的资产归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所有;允许基层水利服务组织以共同体形式承揽小型农村水利设施服务项目。
第四篇:基层党校英语教学问题与对策(最终版)
基层党校英语教学问题与对策
[摘要]党校是我们党培训、轮训各级各类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党校教学直接关系到干部教育培训的效果和质量。本文针对基层党校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具体而切实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党校 问题根源 教学策略
1基层党校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理论讲授多,实际问题研究少。基层党校教学专题的设置,往往比照上级党校的教学计划,或者按教师自己感兴趣的申报专题来安排。教学专题的内容选择仍停留在过去的以突出基本理论学习为主,对于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方面的专题,很少选择或不敢选择,切实让领导干部提高能力的教学专题设计特别稀少。
1.2教学模式呆板,教学方法单一。长期以来,县级党校的备课和授课都是在传统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段论式的教学模式指导下运行,由此授课内容的设计就会限制在纲要式的罗列上,用理论解释理论,给人一种空洞的政治说教感。课堂讲授中绝大部分的教师以讲授法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甚至讲稿上写什么就念什么,平铺直叙,一念到底,再加上手写板书的不规范以及课件制作的粗糙简单,使整个课堂显得呆板有余,灵活不足。
2基层党校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根源
我们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和实用相脱离,致使许多学员即使在上党校函授之前虽然有过几年的英语学习,但是仍然是听不懂,说不好,写的句子也是错误百出,中国式英语比比皆是等。造成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2.1在我国,教师和教材一样是权威的象征,总是处于统领地位;教师的责任就是知识的灌入,而学员则常常是被动接受。由于受党校函授教育的局限,学员学习的时间不够充分,课本的内容与实际授课时间有一定的冲突,这样学员就没有充分的练习机会,也就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所学语言。
2.2学员学习英语的兴趣难激发起来。大多上党校函授的学员,总是把学习兴趣放在自己所学的专业课上,而对语言的学习,往往表现出一种惰性,认为学习英语没有多大的用处,认为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很难用到。可是学习英语是需要多听、多念、多练的。而正是由于学员的这种不端正的学习态度,成为了制约英语教学的又一重要因素。
2.3英语教学设备不完善。由于我们所处的是县级党校,学校的英语视听设备正处于构建中,这些设备相当匮乏,使得学员没有一个学习英语的视听机会。
3加强基层党校英语教学的策略
3.1提高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党校函授英语教育应区别于其它国民教育的英语教学。由于面授学员都是成人,所以老师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多教一些比较实用的英语,多进行口语练习,像日常用语的练习,而不应像中高级学校那样,一味地讲解语法结构、词汇、阅读理解、翻译等。党校函授班学员和中学生、大学生不一样,他们没有高考的压力,也没有四、六级的压力。因此,针对这一层特定群体的学员,应当提高对他们听力、口语及其他实用语言使用的学习和练习,而不应当只是为了考试而讲授一些与考试有关的东西,否则,就会与我们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
3.2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重点推进研究式、互动式教学。研究式、互动式教学是以探讨问题为核心,以培养分析、研究、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以教与学双向互动交流为特征。实施时要抓好三个关键点:案例教学、问题教学、互动教学。案例要精心筛选、恰到好处,问题设计要科学、切合实际,这样才能发挥“教”和“学”两方面积极性,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开展学员课题研究活动。开展好学员课题研究活动,是调动学员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要把握好确定主题、精心选题、以题结组、拟定提纲、查阅资料、教师指导、调查研究、撰写论文、成果交流等工序,不断提高学员科研能力。认真开展专题研讨。在明确议题、充分准备、调研阅读、拟定提纲的基础上,集中进行大班、小组课间研讨。精心组织讨论,区分主题发言、补充发言、自由发言、辩论发言、教师点评等环节,把教与学两头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提高授课教师和学员在课堂上的互动性,授课老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在课堂上应以学员的听、说、练习为主,而不能沿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尤其对英语而言,主要是多说、多练,这样才能提高口语水平,所以老师一定要注意分清主次,这样才能使学员在有限的面授时间内,尽量地多练习自己的口语。
3.3激发学员的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教学中的趣味性问题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课题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等情况,尽量运用最优的方法,去激发学员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师要用热情的投入、认真细致的备课,让全班学员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把学员分组,教师参与其中,老师先说,让学员听,然后师生互相说,学员之间互相练习,唱英语歌,讲英语故事,举行课外活动等等,来提高学员运用口语的能力,让师生都感到轻松愉快,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方式,逐步提高县级党校教师素质。选派年轻教师到上级党校和大专院校培训进修;组织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议课、评课等教学实践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外出参观学习、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探索建立符合干部教育培训特点的师资准入和退出机制,引导优秀师资积极参与干部教育培训,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优胜劣汰、有进有出。坚持专兼结合,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择优聘用专职教师,大力选聘优秀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以形成结构合理、专兼职比例适当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第五篇: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分析与对策(本站推荐)
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分析与对策
何新平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江苏 海门226151)
摘要:从学生、教师、教材三方面介绍了当前历史教学面临的困境,分析了产生困境的原因,并为化解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引导学生重视历史课学习、培养业务精干的历史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对知识的整合,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困境分析与对策
以史为鉴,中学历史课可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使学生从小树立社会责任感。当然,学好历史,对于学生升入理想学校也不无益处。
然而,纵观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很多的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不重视历史课,使得中学历史教学面临着困境。
一、中学历史教学困境及产生原因
1、读史无用论泛滥,学生轻视历史学科
自2007年南通将历史纳入中考科目以来,历史学科地位较之以前有所提升。但历史学科只有50分,中考总分是670分(文化分),这也就意味着历史学科的分数在中考总分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小的,而且学生总是习惯性的认为历史学科在考试之前突击性的背背就行,平时也不需要重视。所以,历史学科在初中依然享受着“副科”的待遇。江苏高考模式决定着学生“血拼”语数外,只重视语数外,不重视物、化、生、政、史、地六门选修科目。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语数外必听、物化选听、生政史地随听”。也就是历史课是随便听听的,可听可不听。不仅学生对历史科目不重视,学校对历史科目也不重视。在周一至周五白天课时安排上,历史学科一般安排三课时或四课时,而且大部分安排在上午第一课、第四课,或者是下午第一课、第四课。学校的不重视使学生更加不重视历史学科,上课时,有些学生打呵欠、睡觉,或做小动作。学生的状态反映着学生的态度,决定着上课效率。历史课上课效率低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轻视历史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历史学科被当作“副科”看待,有些优秀的历史教师改教其它学科或改行从事其它行业,造成人才流失。特别在农村初中,历史课往往是由语文、数学等非专业的老师兼任,这些非专业的老师缺乏必要的历史素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一划了之、一背了之。由于对课程标准的不重视,有些该划的没划到,该背的没背到;由于历史知识的归纳整合能力欠缺,使学生无法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如长此以往,那可真的是“毁”人不倦了。
3、编写教材存有不足,忽视学生原有知识储备
就目前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来看,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题史编写体例让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茫然无措。专题史的学习必须要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通史的基础上展开,但由于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造成高中历史教学难以顺利开展。人教社历史室的专家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到2007年修订教材的时候,对教材目录进行了重新调整,在坚持专题史体例的同时,也兼顾了时间先后顺序问题。但学生的时间观念依然淡薄,涉及到时间类的题目,错误率依旧很高。二是专题史编写体例造成知识点重复。如“孙中山和辛亥革命”,2007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必修二第10课“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选修四第四单元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都有所涉及,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困惑。
那么,如何突破历史教学的困境?笔者认为应该从这样三个方面入手:
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对策思考
1、引导学生重视历史课学习
(1)从历史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必修课分为历史(I)、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而这些内容与语文、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可以进行学科间知识的渗透,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整体提高。如在讲授辛亥革命历史背景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引用了鲁迅的作品《药》,介绍了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医病的故事,从而说明辛亥革命脱离了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今年高考语文一考完,有个学生碰到我就说,高考语文涉及到《药》,多亏在历史课上认真听了鲁迅的作品《药》的相关知识,语文成绩较之以前应该有所提高。最后,他感谢了我,我也感到由衷的高兴。
(2)从学习历史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的确,对历史无知的人没有真正的信仰,没有信仰的人,不知羞耻为何物,也不可能担负起任何责任。如果我们忘记历史,我们必定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如果我们忘记历史,我们必定忘记“大屠杀、慰安妇”的悲剧。到时,人将不人、国将不国,满城尽披太阳旗了,那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一个国家的悲哀。有人问,会有这么严重吗?那你还记得某明星的“太阳旗”事件,某地的“太阳旗”事件吗?这些事件难道还不足以惊醒我们?因此,重视历史课教学,使学生树立不忘国耻、励志前行的信心,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从升学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自2007年历史纳入南通中考科目以来,其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虽总分是50分,但也决定着学生能不能上高中,能不能上重点高中的命运。高中科目中,历史作为选测科目,其地位较以前有所下降。但如果学生不认真对待历史学科的话,那极可能达不到B级以及B级以上的等级。也就意味着学生语数外分数考得再高,也不能被重点大学录取,甚至不能被本科院校录取。所以,为了能上理想学校,学生还是要好好学习历史。
2、培养业务精干的历史教师队伍
(1)开展“送教下乡”: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初中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成为制约农村初中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一问题,历史学科表现的尤为明显。为解决这一问题,农村初中在招聘一些优秀的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毕业生的同时,需教育部门多开展优秀教师、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通过这一活动,有利于加强城乡教师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发展之间的差距。如我曾有幸听了一节东洲中学孙树华老师在余东初中上的一节“送教下乡”课。上的是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其中讲到“张骞通西域”一目,涉及到张骞的写法,孙老师为了防止学生将“张骞”写成南通状元“张謇”,他特别提醒张骞通西域,他是骑着马去西域的,所以“骞”字下面是一个马字,而张謇是清末状元,状元能言善辩,所以“謇”字下面是一个言字。通过这一形象的讲解,我想学生不会再混淆“张謇”与“张骞”了,学生学得轻松,效果又好。
我想通过”送教下乡“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农村初中的教师从中也接受到教育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对其业务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当然,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为高中历史课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推进“青蓝工程”:青年教师与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签订“青蓝合同”,明确师徒关系,开展传、帮、带活动。师傅无保留的传授教学经验,徒弟每周至少听师傅1-2课。这样,有利于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也有利于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
(3)举行优质课大赛。如我校每年都要开展“南回杯”优课评比,上半年是教龄在1-5年内的教师参加的比赛,下半年是教龄在6—10年内的教师参加的比赛。在开展优课评比的过程中,教师精心准备、精心上课,精心说课,全体教师认真听课,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成长。
3、加强教师对知识的整合,提高教材的适用性
(1)有效整合:有效教学需有效备课,有效备课则需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整合就是将整体的各个局部重新加以整顿组合,以达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托,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在复习“孙中山和辛亥革命”这块知识的时候,可以以植树节引出孙中山,从而让学生回忆其一生的主要贡献,再以此引出“辛亥革命”。通过这一整合,梳理了必修、选修中相关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既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从而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施。
(2)寓教于乐:长期以来,现行的历史教科书都是将内容繁多的历史史实,以叙事体或阐述体的枯燥形式展现给学生,造成学生把握要点难,记忆要点更难,影响了学习兴趣,拖累了总成绩。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各种方式对教材进行处理,化枯燥为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我在讲十月革命的发展过程时,将其概括为“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的口诀。这样学生很快记住了十月革命的过程,学得轻松又有效。
以上分析了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困境,并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积极思考对策,希望有较好的推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