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学习历史课程,是青少年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途径。所以,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想灵魂,加强中学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成为新时期中学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问题,从教学方法方面作一简单探讨。明确史实主题,增强爱国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将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明确主题,深化认识,增强爱国情感。例如,我在讲到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内容时,向学生进行如下分析:在经历了西方的坚船利炮之后,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就成为一代代中国人追求的目标,中国的农民阶级首举义旗,掀起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建立“大同社会”的救国理想,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中国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李鸿章、张之洞等领导了洋务运动,倡导学习西方的技术,以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但由于地主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洋务运动最终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戊戌变法,希望通过改良的方式走资本主义道路以救亡图存,革命派孙中山等人又希望用武装革命的方式走民主共和国的道路以救国救民,也都由于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以及反动势力的异常强大而失败,最终,革命任务落在了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身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百年来争取民族独立的梦想,并为实现人民民主和走向繁荣富强奠定基础。在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这一系列历史事件的主题:即中国人民不断探索与尝试各种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富强的道路。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认识到并深刻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这一论断的涵义了,也就自然的强化了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领导的爱国情感。颂扬历史人物,树立爱国之心
通过教师对历史人物的讲述和对典型事迹的弘扬,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先进人物和事迹的感染,增强学生爱国意识。例如: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宝岛台湾的郑成功;威震倭寇的戚继光;清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甲午海战中为国捐躯的邓世昌;民国时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朝鲜战争中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暴露部队而活活被火烧死的邱少云;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等等。这些灿若星河的历史人物或先进人物,他们身上有着许许多多的共性,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心中牢记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这正是教师在讲述这些人物及其事迹时,要向学生渗透的意识,对历史人物的颂扬,不失为树立学生爱国之心的有效途径。3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手段,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技术手段的优势,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例如我讲八年级下册第12 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先请同学们欣赏歌曲《七子之歌·澳门》,从情感上拉近历史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后教师讲述香港、澳门是被西方列强一步步侵占的过程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信心。紧接着播放港、澳回归政权交接仪式视频,听着壮丽的国歌,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学生脸上洋溢无比自豪的笑容,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显著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目标自然顺利实现。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种对祖国的眷恋是不可改变的。作为历史教师要利用好这一阵地,深入挖掘,不断完善自我,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深厚的史学积淀,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在课堂上引起师生共鸣,产生情感交融,才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二篇: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逯陇刚
近些年,伴随着中国的逐渐强大,与其他国家的摩擦也似乎愈来愈多。有人说:“中国人来了”;有人说:“中国威胁”;有人说“黄岩岛是他们的”;还有人说“钓鱼岛也是他们的”等等。但与此相反,让人担忧的是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却也使一部分人(不乏一些中学生),集体观念淡薄,法制意识弱化,爱国情感缺乏,对国家毫不关心。就此形势,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加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爱国主义教育长期以来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相比较其他初中学科,历史教学思想性强,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是中学阶段进行爱国教育的主要“阵地”。由此,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工作,试谈一下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几点看法。
一、感知历史教材,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连续几年初中的各科教材都有一些变化,历史教材也在其列。平常的教学工作加上2012年的国培计划学习,使我明确认识到初中历史教材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例如八年级的两册教材的编写。上册以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开始,再到日本侵华战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列强的无耻、残忍,激发学生勿忘国耻的情感。同时在其中详细穿插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黄海大战以身殉国、台儿庄战役、抗日战争胜利自豪感尤然而生,使学生能深刻感受,理解革命先烈的伟大,产生爱国共鸣。下册从新中国成立讲起,全面讲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的辉煌成就。从而达到使学生努力读书,树立加入国家现代建设的宏伟目标。所以,感知教材,才能深刻理解爱国主义教育。
二、认识爱国,关注时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期,负于了不同的时代特征。爱国主义在中国近代,它是反对侵略,保家卫国;艰苦奋斗,支援抗战;在现代,它是努力工作,投身现代化建设,做好本职工作等。这些都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
其次,关注时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最近几年,中国与周边的好几个国家摩擦不断;还有大国从中干预。历史教学中都可以加以利用。例如中日钓鱼岛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对整个事件加以说明,让学生寻找有关这一地区的史料,教师以引导,旁敲侧击,加深了学生对保卫国家疆域的理解,让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再比如:美国干预我国与他国事务。我们可以让学生深入的讨论,寻找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等等;从而通过时事讨论,理解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利益的道理。这样我们不仅关注了国家大事,学习了教材知识,也培养了爱国情感。使学生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多样的教学手段展示爱国主义教育
传统的历史教学,依然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和情感教育。这与当下的新课改是不相符的。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这就要求教学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而这恰恰也为我们更好地传达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契机。比如大量的使用多媒体,搜寻一些相关的影像资料,《甲午风云》《火烧圆明园》感受屈辱;《百团大战》《抗美援朝》体验激情;《焦裕禄》《邓稼先》理解伟大。通过这些影像,可以最直观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又如举行爱国教育班会,在讲完抗美援朝战争后就邱少云,黄继光等先进事迹,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自身出发谈感想,说体会,如何爱国。还可以组织编排爱国历史故事,写历史小论文等,即增强学习的乐趣,又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了历史,身临其境理解爱国主义。自觉地树立起立志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四、结合当地实际亲近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乍一看,概念很大,好像离我们很远。其实它需要我们结合当地实际。爱家乡就是爱国,国家是由一个一个小地方组成的。我们的家乡就在其中,相应的我们的家乡也成了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最具体的教材。千百年家乡的发展变化,是国家发展变化的缩影。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大量的联系当地的历史资源施教,把本来生硬的历史知识,亲切化、熟悉化。这样学生不仅倍感亲切,产生自豪感,也能激起对家乡,祖国的热爱,进一步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
总而言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更重要的是应该让爱国主义思想常驻学生心中。
第三篇:谈中学历史的爱国主义教育
谈中学历史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历史课本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觉得,要在中学历史课上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老师除了要准确地把握住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适当地增补一些乡土教材,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历史课教学的始末外,还应注意做到:
一、激发学生情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情感”在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因素。学生的感情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来再现当时当地的情景。例如教学《中日黄海大战》一课时,为了突出邓世昌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教师用简短的语言勾起学生回忆影片《甲午风云》黄海大战的生动场面,再让学生议论,教师归纳时指出邓世昌入水后曾被随从救起,但当他看到全舰战士都牺牲了,再次跳入大海殉难,临死前还高呼杀敌不绝,这种义不独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感动着每一个学生。
二、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是过去的东西,它主要靠教师语言的讲述,使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和概念。因此历史教师的语言应准确、精炼而富于感情和启发性,才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教学《百日维新》一课时,教师要生动形象地讲述史实,绘声绘色地展现意境,戊戌六君子代表人物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献出生命,“我自横刀向天笑”的铿锵语言,在教师敬重、慷慨、深有感情地讲述后,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诵,以表达谭嗣同不畏艰难,为人民、为国家敢于献身的精神,激起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崇敬。
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历史课必须改变照本宣读、一讲到底的旧模式,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教学诱导他们步步深入。教师犹似一位导游者把众多的“中游客”带到历史的百花园中去欣赏“奇花异景”。在教学中,我们在新课讲授前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提出思考题,在课堂上自学课文。对教材有初步理解后,教师再铺开叙述,启发提问,让中学生对历史的来龙去脉步步深入理解。例如讲解《大泽乡起义》一课,我们列出三个思考题:为什么秦末会发生农民起义?这次农民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起义的经过是怎样的?这次农民起义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这种按教材重点难点出示思考题,逐段阅读课文,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然后教师铺开叙述,既可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可把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表达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允许学生根据自己课外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补充,只要不是野史,只要围绕本课教学内容,就鼓励他们讲。他们从《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故事从书》等书中,学到不少知识,在课堂内外谈论。我们还开辟了“历史第二课堂”、“历史之窗”,让学生在这个园地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进而也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
第四篇: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几点教法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几点教法
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教学中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而在中学阶段学生由于知识及阅历的不足,对历史的学习比较费劲,再加上历史的学习时间少而内容多,这样在学习时就比较头疼。从而对学习历史提不起兴趣,要想提高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有效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转换角度来思考教的问题,转变教学理念,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就会做到事半而功倍。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把历史教学目标问题化,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缩小学生与历史之间的时代距离,是所教的历史知识由被动的死记硬背转变为对问题积极主动地解答和理解,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不同的问题和问题群,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和理解有关的知识,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一步步掌握和理解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通过提问和解答问题,使学生在思辨中加深对历史知识、历史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二、图表直观教学,使知识线索脉络清晰。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活跃,采
用图表直观的教学的方法进行历史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揭示出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对初中学生来说学习历史不免有大海捞针之感,从而萌生出对历史学习的畏难心理。运用图表进行教学,逐层深入,多角度剖析历史,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对所学知识获得整体性、丰满的立体认识,能生动的再现历史的发展过程,使学生懂得不能静止地看待历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直观的图表进行教学,并适时地插入相应的说明、描述和关键性的词语,图文并茂,能够使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同时接受和传递信息,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受到思想教育。
三、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及时的归纳总结相关的历史知识,在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在每一单元或每一阶段历史教学结束后,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同时通过归纳总结,使分散的知识形成体系和网络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教材,纲目并举、脉络清晰,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同类的知识点。如:讲解《侵略与反抗》一单元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从帝国主义发动的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和一系列的不平
等条约的签订来认识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使学生在把握历史发展线索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列大事年表,理清思路、把握脉络
学完一段历史后,把散落的重大事件按年代先后顺序排列,列成历史大事年表,从而构成总体知识框架,通过列大事年表,把历史时间和历史事件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来加强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系统的、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既有利于突出历史主干知识,是历史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又可提高学生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列大事年表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把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联系,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2012年第六期
第五篇: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5-0243-01
语言表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虽然现在有了电视、电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教师讲课仍然起着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本文试从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特点出发,探讨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
1.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必须讲求科学性
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规范、准确、全面、完整,无任何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必须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言之有史,言之有据。
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首先应为语言的真实性。历史语言不同文学语言,不能有任何程度的虚构。对历史过程的讲述、人物生平的介绍,必须符合史实;在分析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揭示历史规律的时候,必须从史实出发,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例如分析为什么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问题时,就应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来进行。如此才能言之有据持之成理。
此外,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应做到读音准确,用词严谨。比如“陆贾”不读陆jia,而读陆gu。“赋税”不能说成“交公粮”,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能不能解释为“看见哪个当官的腐朽堕落,违法乱纪,就向皇帝报告”。如在讲授《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时提问:“秦灭六国是在哪一年完成的?先后灭了哪六个诸侯国。”不能提问为“秦灭六国在哪一年?灭了哪些国家?”否则问题在时间和空间概念上就会含糊不清,学生就难以得出精确答案。
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一方面要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修养,对知识点和概念的掌握要准确无误。另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文字修养,丰富词汇量。此外,备课时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知识疑点。如果一个教师的历史知识不够科学严谨,那么,他的教学语言也就难以做到严谨了。
2.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
历史是一幅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画卷,但这个过程却不能重现,也不能像物理、化学那样去做实验。一个高素质的历史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艺术,讲究声情并茂,形象生动,把不能重现的历史现象再现在学生面前,把深奥的事理通俗化,把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学而不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运用形象的语言刻画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心理状态,能给学生“如见其人”之感,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例如,在讲巴黎和会时,我是这样讲的:英法美三个大国操纵着会议,英国谁来了?首相劳合.乔治。这个圆猾而又狡黠的政治家,完全代表英国这个老牌帝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他最仇视当时已经发生革命的俄国。法国谁来了?总理克里孟梭。他已经70多岁了,说话的声音沙哑,外号“老虎总理”,是个典型的复仇主义者,他的野心就是称霸欧洲。美国谁来了?总统威尔逊。他原来是大学教授,后来当上了总统,他口头上标榜和平,但态度高傲,就像已经成为世界的主宰者似的。短短的几句话,就把“三巨头”的面貌和所代表的国家的特点、时代、阶级属性刻划得淋漓尽致。
2.2 用比喻,用当时的民歌、民谣、谚语等再出历史现象,使抽象变具体。例如讲国民党统治下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巧引一对联“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有屁无捐”,横批“国民万税”。一联挂上,讽刺辛辣,入木三分。通俗幽默,在哄堂大笑中,使学生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哲理。
2.3 要使形象生动,还要补充一些与中心内容有关的细节。如讲《中日甲午战争》时的黄海战役时,补充了邓世昌落水后甩开部下抛给他的救生圈,赶走爱犬衔发相救的细节,就能很生动形象地表现邓世昌与战舰共存亡、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形象生动。一方面,平时要注意搜集积累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史料,以便在讲课中适时、恰当地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另一方面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浅化加工,要使学生不仅愿意听,而且能听得懂。
3.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要孕含情感
教师讲课还要感情充沛,不要客观主义教学。因为历史教学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还要用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去教育感染学生。李大钊说: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情感方面二部分去说。从情感方面说,史与诗有相同之处,读史读到古人当民族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都被他激发鼓动了,不由得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的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这就是历史情感的作用。要感染学生,先要感染自己。教师讲史实要富于情感,进入角色,别善恶,辨忠奸,喜怒哀乐,褒贬扬抑,态度鲜明,有形于色,使学生受到正义感、爱国感、英雄感、美感等的感情熏陶。例如在讲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以及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罪恶等类似内容时,历史教师在口头语言设计上,应用控诉性的文字和采用悲愤的语调,强烈谴责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例如,在讲述近代西方殖民主义在美洲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时,朗读马克思的一段话:“新英格兰的清教徒,1703年在他们的会议上决定每剥印第安人的头盖皮和每俘获一个红种人都给赏金40磅;1720年,每张头盖皮的赏金提高到100英磅……”这是多么令人揪心的灾难!同时,历史教师在体态语言上也要处理适当,面部严肃沉痛的表情,眼眼里似要冒火的神色,手的姿势,身体的摆放位置,就可让学生加深直觉的感性效果。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情感性。一方面,教师要有丰富强烈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师平时要注意掌握积累一定的史料,要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能够正确运用体态语言。
4.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要简练
历史知识是综合性的知识,它内容广泛,包罗万象。要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抓住要领,更好地实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目标,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的讲课必须做到语言简练、干净、明确,字少语精,提纲挈领,牵一线而动一片,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与针对性。
例如,讲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教师可归纳为:割地、赔款、通商、关税。简明扼要,十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如讲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教师可概括为:金田起义、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定都天京。简短十六个字,使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主要环节一目了然。
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简练性,一方面要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必要的整理与再造,使史实高度浓缩,观点高度概括,问题层次分明。另一方面在语言表达上要直截了当,层次分明,多用短句,避免长句,使语言简洁明了。
以上是我在历史教学工作实践中的点滴体会。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要多看一些语言大师的作品,丰富自己的词汇;多听一些艺术家的表演,从中汲取艺术营养;多从事练习,特别是在课堂上注意锻炼自己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