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邝文卿
历史的卷宗翻过一页又一页,迎来了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世纪,中国面临着21世纪的挑战,而教师肩负着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奠定坚实人才和知识基础的责任。我国现有的在校学习的青少年,他们将成为我国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和强化,是事关民族的希望和未来的大事,学生时1世纪的希望,中国的未来、民族的振兴都寄托在他们的身上,今天的学生素质,关系着明天祖国的繁荣和昌盛。让学生身系民族,让教师心系祖国。教师本身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名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融化在全心全意的培育祖国花朵的事业中。用毕生精力托起明天的太阳,用一腔热血去浇灌他们,让他们茁壮成长,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之栋梁,让爱国主义精神永远燃烧!
第二篇: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学习历史课程,是青少年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途径。所以,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想灵魂,加强中学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成为新时期中学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问题,从教学方法方面作一简单探讨。明确史实主题,增强爱国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将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明确主题,深化认识,增强爱国情感。例如,我在讲到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内容时,向学生进行如下分析:在经历了西方的坚船利炮之后,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就成为一代代中国人追求的目标,中国的农民阶级首举义旗,掀起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建立“大同社会”的救国理想,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中国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李鸿章、张之洞等领导了洋务运动,倡导学习西方的技术,以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但由于地主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洋务运动最终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戊戌变法,希望通过改良的方式走资本主义道路以救亡图存,革命派孙中山等人又希望用武装革命的方式走民主共和国的道路以救国救民,也都由于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以及反动势力的异常强大而失败,最终,革命任务落在了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身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百年来争取民族独立的梦想,并为实现人民民主和走向繁荣富强奠定基础。在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这一系列历史事件的主题:即中国人民不断探索与尝试各种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富强的道路。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认识到并深刻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这一论断的涵义了,也就自然的强化了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领导的爱国情感。颂扬历史人物,树立爱国之心
通过教师对历史人物的讲述和对典型事迹的弘扬,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先进人物和事迹的感染,增强学生爱国意识。例如: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宝岛台湾的郑成功;威震倭寇的戚继光;清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甲午海战中为国捐躯的邓世昌;民国时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朝鲜战争中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暴露部队而活活被火烧死的邱少云;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等等。这些灿若星河的历史人物或先进人物,他们身上有着许许多多的共性,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心中牢记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这正是教师在讲述这些人物及其事迹时,要向学生渗透的意识,对历史人物的颂扬,不失为树立学生爱国之心的有效途径。3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手段,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技术手段的优势,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例如我讲八年级下册第12 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先请同学们欣赏歌曲《七子之歌·澳门》,从情感上拉近历史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后教师讲述香港、澳门是被西方列强一步步侵占的过程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信心。紧接着播放港、澳回归政权交接仪式视频,听着壮丽的国歌,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学生脸上洋溢无比自豪的笑容,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显著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目标自然顺利实现。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种对祖国的眷恋是不可改变的。作为历史教师要利用好这一阵地,深入挖掘,不断完善自我,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深厚的史学积淀,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在课堂上引起师生共鸣,产生情感交融,才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三篇: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学科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历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历史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通过对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的分析,探讨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弄清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希望能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地位和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61-01
历史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中学历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并且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奋发学习以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运用比较法
一是中外对比,即将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发明创造,放在整个世界历史范围内进行比较,进一步阐明其地位和贡献。例如,在中国古代史的讲述中,教师在讲到“造纸术”的发明时,除了介绍造纸术发明的经过及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外,还要拿出中国和外国最早出现的造纸厂造纸的时间进行对比。在中国,蔡伦于公元105年便造出了当时世界上“精美”的纸张,而在欧洲,直到公元1150年才在西班牙的沙提法出现了第一个造纸厂,比中国晚1045年。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明确我国造纸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二是正反历史人物的对比,即将不同阶级或阶层和社会势力的代表人物在爱国与卖国、革命与反动、进步与落后等重大问题上的思想言行进行比较,烘托出爱国者的高风亮节和卖国者及奸臣贼子的丑恶脸嘴。例如:在讲到“岳飞抗金”一目时,教师除了叙述岳飞精忠报国、英勇抗金的英雄业绩外,还必须揭露出赵构、秦桧投降卖国的丑恶灵魂和残害忠良的可耻罪行,以突出岳飞爱国的高尚品质。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从而学习爱国者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以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爱憎分明的感情,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二、对史实的始末进行生动形象的介绍
具体而生动形象的介绍史实的始末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教学方法,而播放历史影片又是最为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之一,同时,观看历史影片也是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在多媒体教学中适当播放电影片段。例如,讲中国近代史中《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师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讲到“黄海战役”时,教师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的片断,让邓世昌等爱国官兵为国家为民族英勇捐躯的壮烈场面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们了解到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而英勇斗争的崇高精神,以此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又如,在讲到一二九运动时,教师除了详尽的叙述运动的经过外,还必须得对爱国学生顶着大刀木棒和迎着皮鞭,振臂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等这些细节进行生动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到革命前辈们为反对外来侵略和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浴血奋斗的精神,进而学习他们的英雄行为和高尚品质,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图强。
三、充分利用乡土史料进行乡土史教学
乡土历史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史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和认识上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
乡土史教学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知道,国与家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一个人在认识上是先熟悉家人及至家乡,再逐步扩大到了解国家,因此,爱家乡是爱祖国的起点,爱祖国是从爱家乡的情感中萌发并得以升华的。在我们祖国的各个地区,都有着我们的祖先洒下的血汗和创建的劳动成果以及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乡土史料在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先辈在历史上对家乡、对祖国的贡献,了解到家乡人民在历史上辛勤劳动和英勇斗争的业绩,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历史课外活动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之一,是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推出的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的开展历史课外活动,使学生在主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中的课外活动形式多样,有参观访问、专题报告会、历史知识竞赛、办小报或墙报、文艺活动等。例如,在学到遵义会议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遗址等。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老红军、老干部等,使学生直接接触到真人和实物,直接获得感性认识,这就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如,在讲中国古代史的时候,教师可以举办一次办小报或墙报的历史活动。其中重点开设“中国历史上的世界之最”、“著名历史人物评析”等栏目,集全体学生的智慧,把历史小报或墙报办成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园地。
历史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历史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历史教学,寓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中,采取适当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有系统、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四篇: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学科:初中历史
单位:庐江县同大镇南闸学校 姓名:张平贵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创设情境民族精神 责任感使命感
主题词: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广大青少年是教育的重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也是历史教师的神圣使命。爱国 主义教育应是贯穿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我们有责任,义务去挖掘一切可用的教育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而广大青少年是教育的重点,它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人生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工作。学校则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去,特别是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中学历史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具有许多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作为历史教师,除了传授学科知识外,更有责任和义务充分挖掘教学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需有现代性和思想性,否则它就没有生命。而历史教育的生命若没有爱国主义的滋润就不能焕发,也不能有力量。于是,爱国主义自然成为了历史教育的灵魂。这是国人赋予学校历史教育的第一功能:即历史教育是为了增进国民的爱国心而准备的。
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要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在历史教学中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方可收到预期的效果。一: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进行内心体验,培养高尚品德。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过往的一切既无法重演,后人也无法亲身体验。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曾经感动过百年乃至千年的英雄人物或重大事件,对现在中学生来说,已变得遥远而陌生。对此,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亢奋点和兴趣走向,特别是如何有效地引导他们从历史人物的成长历程和民族命运的跌宕起伏中汲取精神力量?为此,创设历史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可以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生动、逼真的历史情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升华。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历史情境中,以不同身份、角色扮演,展开丰富的想像力,去体验历史、理解历史,从而拓展学生的思想空间和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
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其一:教师可以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从孔子“发奋忘食,乐以忘忧”的风范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誓言;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概;从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壮志到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豪情;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奋举到邓世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悲壮;又如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治国理念,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诸如这样的爱国人士和英雄人物可说是灿若群星、枚不胜举。为了国祚命运与民族前途,进行不懈地努力与抗争!他们的英雄事迹深深植根于国人的心中,永远激励着后人。教师都可以用自己的激情引领学生徜徉历史长河,感受民族精神的熠熠光辉,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德育情操。其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大量的声像、视频资料。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去再现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比如“南京大屠杀”,那是一个想起就让人落泪的日子,那是这个城市最深的痛,那是市民心中难平的疤痕,那是中华儿女难忘的屈辱。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可以依据历史记录片、图片和大量的史实,把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学生沉浸在民族悲惨的往事中,内心感受到强烈的震撼。接着联系现实,指出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修改历史教科书,竟污蔑“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等史实。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此举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否认历史、否认战争罪行,是置中国人民的情感于不顾。而且日本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日本的态度与行为,引起亚洲人民的愤慨和中日关系的恶化。通过教师的介绍和资料的展示,这样学生不但牢记了这段历史,从而形成“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的深刻认识,更会自觉地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关注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并最终确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学习动力。
二:发挥历史教师的作用,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全方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族的事业,不能仅凭历史老师一己之力,靠历史课堂45分钟来完成。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更宽广的舞台,汇集多方面的力量。在学校,我们要经常配合团委、政教处、学生会,利用课外时间,结合传统的节日和纪念日进行专题教育活动,使爱国主义教育的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多样。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我国人民,特别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应该知道并牢牢记住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不忘国耻。“忘记历史就是背叛”。19世纪四十年代,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封闭的中国大门,肆无忌惮地撕扯这块肥沃而又贫穷的土地,镇压敢于抗争的人民,中国人民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可爱的中国被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几万万同胞在水深火热中呻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的时刻。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怀着“振兴中华”的豪情,艰难地探索着一条能够指引中国步入光明的道路。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反抗外来侵略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甚至牺牲。但在半殖半封的大环境下,却事与愿违,以失败而告终。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便焕然一新。先进的中国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和英雄的人民军队这三大法宝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有在红旗下长大的人们都听过这句话,唱过这首歌。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近百年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它是千万志士仁人经历了无数次曲折磨难用鲜血和生命探索出来的真理。无数的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精神和光辉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作为年轻的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优秀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009年是新中国60周年甲子华诞。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能力的精神,我们设计了一组有关“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纪念活动。通过学习(八年级下册),让学生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建设、民主与法制、国防现代化及外交战线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使他们从这些建设成就中汲取精神财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仅靠历史教材是不够的,我们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查找大量的资料,并依此联系团委等部门组织了一场以“祖国在我心中—新中国光辉60年”为主题的校园征文活动及演讲比赛。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深刻。此举培养了他们对祖国政治经济发展与民族前途的关切感、使命感,以及报效祖国养育之恩,今后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做贡献的责任感。
三:充分利用乡土教材资源,使学生感悟家国情感。人们对自己的家乡往往有着浓厚的感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果从学生熟知、亲近的家乡人物和风土人情入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热爱家乡是热爱祖国的出发点。很难想像一个对家乡没有感情的人会对祖国有浓厚的情感,热爱祖国与热爱家乡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安徽有数量可观的历史遗迹、遗址、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和县猿人”、“安丰塘”、“抗日英雄纪念馆”、“安徽历史纪念馆”等等,都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也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依托。
201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我们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如征文、演讲、国旗下的宣誓等。我们组织了一场“安徽抗日英雄”的专题活动,组织同学们听课、观看影视作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到安徽战场上涌现了许多抗日英雄,如彭雪枫、高敬亭、罗炳辉及皖籍抗日英雄冯玉祥、方振武、戴安澜,他们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光耀千古、彪炳史册。像无为的戴安澜,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屡屡出奇制胜,重创日军。1942年初,他率部参加中国远征军,在缅甸配合英美联军抵抗日军进犯。在缅甸的崇山峻岭中成功地挫败了日军的进攻,使中国远征军声威大振。5月初,在朗科突围中身负重伤殉职。周恩来曾致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这些活动有效培育了学生热爱家乡,献身祖国的情感和理想。诚然,爱国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所应当具备的起码情感,对青少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学校、媒体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承担的责任。但许多年以来,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事实上存在着某些缺陷,以为爱国就是坚信自己民族的一切都好,就是拒绝承认他国的优秀、先进。这种观念是不科学、不准确的。当然一个饱受凌辱、蹂躏的民族关乎国格、气节的神经是非常敏感的,这可以理解但若一味借辉煌的历史或想像的辉煌历史来自我陶醉则未免阿Q气太重,再若一味扬己贬人则更不利于同世界各民族的沟通与交流。时代不同了,屈辱的历史我们应该把它藏在心中,更重要的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我们自己的事。学习别人、尊重别人,甚至赞美别人都不是屈膝求欢、卖国媚敌的。相反还会增进我们与他国人民的友谊与合作,以我们的谦虚、友好、勤奋,去赢得他人的尊敬,去树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象。2008年第29届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即是最好的例证。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过:“我们应该首先明白告诉青少年的是:爱国不仅仅是热爱祖国的辉煌成就,也包括对历史的深刻反省,对无知与错误决策的检讨,对苦难与屈辱的缅怀,并且学会对他国和他国文化的尊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历史课教学,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最后借史学前辈钱穆老先生的一句话作结语:“所谓民族争存,底里便是文化争存。所谓民族力量,底里便是一种文化力量。若使我们空喊一个民族,而不知作为民族生命渊源的文化,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参考书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赵亚夫《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3.钱穆《革命教育与国史教育》。4.魏剑美《变味的“爱国主义”》。
第五篇: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逯陇刚
近些年,伴随着中国的逐渐强大,与其他国家的摩擦也似乎愈来愈多。有人说:“中国人来了”;有人说:“中国威胁”;有人说“黄岩岛是他们的”;还有人说“钓鱼岛也是他们的”等等。但与此相反,让人担忧的是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却也使一部分人(不乏一些中学生),集体观念淡薄,法制意识弱化,爱国情感缺乏,对国家毫不关心。就此形势,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加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爱国主义教育长期以来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相比较其他初中学科,历史教学思想性强,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是中学阶段进行爱国教育的主要“阵地”。由此,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工作,试谈一下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几点看法。
一、感知历史教材,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连续几年初中的各科教材都有一些变化,历史教材也在其列。平常的教学工作加上2012年的国培计划学习,使我明确认识到初中历史教材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例如八年级的两册教材的编写。上册以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开始,再到日本侵华战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列强的无耻、残忍,激发学生勿忘国耻的情感。同时在其中详细穿插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黄海大战以身殉国、台儿庄战役、抗日战争胜利自豪感尤然而生,使学生能深刻感受,理解革命先烈的伟大,产生爱国共鸣。下册从新中国成立讲起,全面讲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的辉煌成就。从而达到使学生努力读书,树立加入国家现代建设的宏伟目标。所以,感知教材,才能深刻理解爱国主义教育。
二、认识爱国,关注时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期,负于了不同的时代特征。爱国主义在中国近代,它是反对侵略,保家卫国;艰苦奋斗,支援抗战;在现代,它是努力工作,投身现代化建设,做好本职工作等。这些都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
其次,关注时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最近几年,中国与周边的好几个国家摩擦不断;还有大国从中干预。历史教学中都可以加以利用。例如中日钓鱼岛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对整个事件加以说明,让学生寻找有关这一地区的史料,教师以引导,旁敲侧击,加深了学生对保卫国家疆域的理解,让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再比如:美国干预我国与他国事务。我们可以让学生深入的讨论,寻找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等等;从而通过时事讨论,理解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利益的道理。这样我们不仅关注了国家大事,学习了教材知识,也培养了爱国情感。使学生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多样的教学手段展示爱国主义教育
传统的历史教学,依然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和情感教育。这与当下的新课改是不相符的。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这就要求教学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而这恰恰也为我们更好地传达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契机。比如大量的使用多媒体,搜寻一些相关的影像资料,《甲午风云》《火烧圆明园》感受屈辱;《百团大战》《抗美援朝》体验激情;《焦裕禄》《邓稼先》理解伟大。通过这些影像,可以最直观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又如举行爱国教育班会,在讲完抗美援朝战争后就邱少云,黄继光等先进事迹,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自身出发谈感想,说体会,如何爱国。还可以组织编排爱国历史故事,写历史小论文等,即增强学习的乐趣,又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了历史,身临其境理解爱国主义。自觉地树立起立志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四、结合当地实际亲近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乍一看,概念很大,好像离我们很远。其实它需要我们结合当地实际。爱家乡就是爱国,国家是由一个一个小地方组成的。我们的家乡就在其中,相应的我们的家乡也成了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最具体的教材。千百年家乡的发展变化,是国家发展变化的缩影。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大量的联系当地的历史资源施教,把本来生硬的历史知识,亲切化、熟悉化。这样学生不仅倍感亲切,产生自豪感,也能激起对家乡,祖国的热爱,进一步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
总而言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更重要的是应该让爱国主义思想常驻学生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