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01:5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一篇: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谭功晟

(2003年于内蒙古包头)

摘要: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建立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是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最深沉、最诚挚的热爱。爱国主义教育可使学生对祖国产生诚挚的热爱,对祖国的振兴、民族的繁荣产生强烈的责任感,而责任感是人们积极奋进的动力,一个人只有感到了自己对祖国和民族所承担的责任,才会自觉地激发出为祖国振兴、为民族繁荣勤奋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产生正反馈作用,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有必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为祖国的振兴、民族的繁荣而努力学习化学及其它各门科学知识。关键词:爱国主义

热爱

责任感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建立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是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最深沉、最诚挚的热爱。

爱国主义教育可使学生对祖国产生诚挚的热爱,对祖国的振兴、民族的繁荣产生强烈的责任感,而责任感是人们积极奋进的动力,一个人只有感到了自己对祖国和民族所承担的责任,才会自觉地激发出为祖国振兴、为民族繁荣勤奋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产生正反馈作用,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因此我认为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有必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为祖国的振兴、民族的繁荣而努力学习化学及其它各门科学知识。

如何针对化学教学的特点有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本人根据自己从事化学教学的一点体会,谈谈自己浅薄的看法:

一、学生介绍我们祖先在化学方面的发明创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巨大贡献,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中华民族是古老文明的民族,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我国有些化学工艺,如:火药、造纸、陶瓷、酿酒等发明较早,闻名于世界。我们可结合教学内容,将我国的这些文明历史向学生作以介绍,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如:在讲置换反应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置换反应的国家,早在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年间,我们的祖先就已知道“白青得铁则化铜”,白青,就是现在所说的硫酸铜,译成白话意思是说:硫酸铜遇到铁,就可变化成(置换出)铜。在宋朝,我国已利用铁与硫酸铜的置换反应大规模地制铜(即通常所说的湿法冶炼铜)来制造钱币。宋史“食货志”中记载:“浸铜之法,以生铁锻成薄片,排置胆水(即现在所说的胆矾溶液)槽中,浸渍数日,铁片为胆水所薄,上生赤煤,取括铁煤,入炉三炼成铜,大率用铁二斤四两,得铜一斤┈┄所谓胆铜也。”大意是说,当时从溶液中浸铜(湿法冶铜)的方法是:用生铁锻成薄片,一排排地放置在胆矾(CuSO4·5H2O)溶液浸泡几天。铁片就被胆矾溶液腐蚀变薄,表面上生成了“铁煤”(当时不知道这就是铜,而叫它为“铁煤”)把铁煤刮下来,放进炼炉,炼制三遍,即成为铜,大概用铁二斤四两,可得铜一斤┈┄这样得到的铜就是所说中的胆铜。这充分的证据表明,我国不但是最早发现而且是最早利用置换反应的国家。

讲硅酸盐工业时,可告诉学生我国的陶瓷工艺驰名世界,而且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中国”二字,英语译成“China”,就是瓷的意思,我国的陶瓷工艺可追溯到遥远的古代,远在公元前二千余年,我们的祖先就已制造出花纹精美的粗质陶器---彩陶。

讲铝时,可讲世界上曾公认铝是德国化学家孚勒于1827年制得的,但是我国在江苏宜兴县,发掘的死于西晋元康七年(公元297年)的三国时东吴名将周处将军的墓时,发现在其尸骨腰部有含铝为85%的铝合金饰片,故说明我国早在西晋时代已会炼铝了,远远早于孚勒的年代。

讲铜的合金时,可向学生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早在三千六百年前的商代,就掌握了比较复杂的青铜(铜锡合金)的冶炼和铸造技术,铸造了光纹精美、造型匀称、重达875公斤“司马戊”青铜大方鼎。据此可想象到三千多年前,我国炼铜技术的发展就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另外,据考证早在殷末周初,居住在黄河流域的炎黄子孙就曾将我国的青铜文化传入原苏联境内的南部西伯利亚地区。可见,我国的古老文化也曾促进了其它国家民族的文明发展。

讲乙醇时,可讲我国酿酒工艺上的发明和贡献。讲明我国在远古时代已有酿酒的历史,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

另外,还可通进其它的形式(如墙报或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我国的火药及造纸等工艺的悠久历史。讲我国古代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讲述日本学者柳原前光等人千里迢迢飘洋过海,求师于致力钻研化学知识、将近代化学知识系统传入我国的清代著名学者徐寿先生门下的动人事迹。

通过以上史实事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文明的古老文化,了解中华民族对全人类文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向学生介绍现在我国化学事业上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化学教学中可结合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我国化学事业上的科技成果和尖端科学,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如讲纯碱时,可向学生简略介绍由我国著名化学专家侯德榜博士始创的弛名中外的“侯氏联碱法”。

再如讲蛋白质时,可向学生介绍生命现象与蛋白质的密切关系,告诉学生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而我国科学工作者早在1965年,就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命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这标志着我国的科学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也为人类探索生命的奥秘打开了大门,同时这在哲学上也具有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通过以上事实,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化学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适当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化学事业与国外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民族振兴,为赶上和超越世界先进水平而刻苦学习。

适当地向学生讲明:我国的化学事业,虽然取得了许多丰硕成果,步入先进行列,但仍在有些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有一段差距。如,可以和学生讲据统计:我国的化肥和硫酸的产量低于原苏联、美国,居世界第三位;烧碱产量居世界第五位;原油产量居世界第六位。再如,有人曾预言:到了21世纪,世界上有一种古老的材料-----陶瓷将会东山再起(当然那时的陶瓷具有极好的抗力、耐温等性能)。那时,日本将会生产出第一批全陶瓷发动机的汽车,而美国和欧洲将会吸取经验相继效仿,但是做为陶瓷工艺的鼻祖的中华民族只能步这些国家的后尘。

通过以上事实激励学生发奋努力,为振兴中华,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为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而刻苦学习。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祖国文化的古老文明,了解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巨大贡献。了解我国化学事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使学生认识到为民族的振兴,祖国的繁荣自己所担负的重任。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而刻苦努力学好化学知识。

诚然,化学教学并不是政治教育,只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穿插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应注重爱国主义教育要为教学服务,并且要注意采取适当的方式,否则会使学生感到生硬,呆板,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另外所选内容应尽量简略、适可而止,否则会反客为主,冲淡正常的教学内容,适得其反。作者简介:

谭功晟,男,1961年出生,化学高级讲师,现已内退。主要从事化学教学及研究工作。

第二篇: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内容摘要:

古今中外历来都把爱国主义视为凝聚民族精神、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最鲜艳的旗帜。挖掘化学学科中蕴藏的爱国主义因素,把爱国主义 教育 要求和学科爱国主义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学的 科学 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将民族精神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是素质教育对化学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材中孕含了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它们分散于教材的各部分、各章节之中。同时,随着时代的 发展 和化学科学的发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还会更加丰富。化学教师要善于运用 历史 和现实的典型事例,帮助学生提高对伟大祖国的认识。

1、讲述历史,分享光荣,增强民族自豪感

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科学文化,我国古代人民对化学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四大发明”,迄于明代前期,世界上重要的发明和重大科技成就大约有300项,其中 中国 文明约有175项,占57%。在化学、化工领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对人类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中国古代在铜、钢铁、金、银、锡、铅、锌、汞等金属的冶炼方面均居于世界前列,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此外,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还发明了瓷器、青铜器、漆器等的制造技术和水法炼铜方法,在酒和醋的酿造、食盐和天然染料的利用等方面也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通过这些有关内容的教学和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使学生感到我们中华民族不仅是勤劳勇敢的,而且也是智慧的民族。但是,我们也应该指出我们重形象思维轻理性思维的不足,例如,黑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关于爆炸的理论却是英国人提出的,借以激励学生找到今后努力的方向。

2、了解国情,明确责任。树立民族自信心

我们的祖国不仅幅员辽阔,而且矿产资源非常丰富,迄今,中国已发现矿产168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151种,有30多种矿产的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居世界第一位的有钨、锡、铋、锑、钒、钛等10余种;居世界前五位的有铁、煤、铅、锌、汞等20余种。这为发展我国的 现代 化建设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物质条件,但也应该让学生知道我国利用这些矿藏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例如,尽管我国的稀土蕴藏量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但是我们出口的是初级产品,法国从我国进口膨润土,经过处理制成的胃药“思密达”又返销给我国,价值翻了近百倍。因此在化工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同学们探索和创造的领域,明确学习化学的目标和兴国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化学、化工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突出的有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第一次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与天然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标志着人类在探索生命科学旅途上又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因而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截止于2003年,在化工生产方面,我国已有10余种主要化工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其中,钢铁、水泥、玻璃、硫酸、合成氨、化肥、染料、合成纤维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纯碱、农药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其他如塑料、橡胶、纸张、陶瓷等的产量也居于世界前列。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超导体、导电聚合物、晶体生长技术和纳米材料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极其丰富,只要在适当时候,结合有关教材,简要地介绍给学生,不仅能鼓舞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能达到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目的。

3、先哲垂范,学有榜样,丰富爱国主义情怀

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却永远属于他的祖国。在中外杰出的科学家和化学家中,有许多爱国者,他们从小就有理想,他们热爱科学,更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部分突出的科学家,在适当的教材中做介绍。例如,侯德榜先生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断然拒绝,后率众进入四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世界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把新发明的放射性元素叫做“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丹麦著名物 理学 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而显得更加灿烂夺目。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第三篇:教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邝文卿

历史的卷宗翻过一页又一页,迎来了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世纪,中国面临着21世纪的挑战,而教师肩负着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奠定坚实人才和知识基础的责任。我国现有的在校学习的青少年,他们将成为我国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和强化,是事关民族的希望和未来的大事,学生时1世纪的希望,中国的未来、民族的振兴都寄托在他们的身上,今天的学生素质,关系着明天祖国的繁荣和昌盛。让学生身系民族,让教师心系祖国。教师本身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名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融化在全心全意的培育祖国花朵的事业中。用毕生精力托起明天的太阳,用一腔热血去浇灌他们,让他们茁壮成长,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之栋梁,让爱国主义精神永远燃烧!

第四篇:化学教学中采用

化学教学中采用“交流探索 练习反馈”,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即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恰当运用“交流探索 练习反馈”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知识的乐趣,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的共同作用,从而提高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课改新理念提出的形势下,我校实施“交流探索练习反馈”的课堂模式,这一模式实施以来,我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下面谈谈我在化学教学中使用“交流探索练习反馈”模式的实践和体会。

一、交流探索的意义交流探索为有效课堂

: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求得了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第五篇:化学教学中

化学教学中

”听课易懂做题难”的现象是当今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找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本文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试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探讨其本质原因。

当前“教”的方面存在的“三多三少”即知识传授多,例题示范少;就题论题多,借题发挥少;教师讲授多,学生练得少。是造成学生做题难的重要的外在因素。

学生“学”的方面表现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扎实,理解不深不透,各种能力培养不到位,学生仅有学习的热情,但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是造成学生做题难的内在因素。

我们要结合教学实践,认真钻研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已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要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重视情感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每年中考后,我们常常会听到学生反映:“今年的化学试题几乎都是老师平时课堂上讲过的类同题,听课时都懂,就是在考场上做不出,算不准。”这种学生“听课易懂做题难”的现象确实是当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试图从“教”和“学”两方面探讨这个问题的本质原因,供同行参考。

一、从“教”的方面分析

从“教”的方面来说,听课易懂,主要是由于教师下了功夫,把课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教师重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想方设法要把基本知识教好,教师明白,如果学生掌握不好基础知识,就谈不上运用知识去解题,但是,学生听懂了课,未必会做题,这两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1、从认识论来看,听课与做题是学生认识事物的两个过程。听课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认识的第一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从而获得知识。做题是运用知识的过程,这是认识的第二过程。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是认识过程的一个飞跃。完成这个飞跃学生存在着许多困难,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要通过典型例题的示范,让学生仿效,“教”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识去解决问题,而且要精选习题,引导学生反复练习。一定量的积累,方可能有质的飞跃。对此,有的教师缺乏足够的认识,表现在重知识传授,而轻知识运用。一堂课接一堂课地讲授新知识,而分析典型例题的习题课安排得很少,使学生难以消化吸收,不会迁移运用。这里顺便说一句,现行化学课本上的典型例题也很少,不能引导学生把学生学到的知识再用到解题的实践中去。在“教”的过程中,“知识传授多,例题示范少”这是造成学生做题难的外因之一。

2、从方法论看,化学知识来源于实验,化学基本概念、规律的得出,一般是通过实验观察、数据积累、分析、整理和归纳总结得出的。如:质量守恒定律、酸碱的通性等就是由实验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而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主要是用演绎推理的方法。遇到一个问题一般先分析这是什么方面的化学问题,题目给出哪些条件,再考虑用什么规律去解决它。教师授课用归纳法,学生做题用演绎法。这就造成获得知识与运用之间思维方法的脱节。就需要教师通过习题这个环节将两者联结起来。可是有的教师即使安排了习题课,也只是就题论题,把题目解出来就完事了,不能从方法论的高度指导习题教学,对所讲例题不进行类化和变式处理,不能通过例题指导学生应该怎样审题、析题、答题。由于在解题过程中,缺少思维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难于提高解题能力,更难体验解题的乐趣。如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aCO3、Na2SO4、KNO3、CuSO4、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得以下结果:(1)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白色沉沉淀,上层清液为无色;(2)过滤,向白色沉淀中加足量稀HNO3、,白色沉淀不溶解。从实验可判断出,该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分析解答完本题后,如能举一反三,若将(2)的结果换成“过滤,向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HNO3。白色沉淀部分消失,并有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放出。”若再将(2)的结果换成“过滤,向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HNO3,白色沉淀全部消失。”其结果又如何。因此,在“教”的过程中,“就题论题多,借题发挥少”,这是造成学生做题难的外因之二。

3。以教学论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主导作用发挥主体作用。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诱导,主体作用的核心是独立思考。目前教学的弊端之一是:教师讲得太多,我们教师总怕学生听不懂,从课头讲到课尾,讲得确实认真、卖力,而教师的讲包办了学生的观察、思考与分析,学生是在被动情况下被“灌”懂的,并没有经过自已的大脑将其想懂、悟懂。抑制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一堂课往往是教师讲到底,很少有学生讨论、思考、发问的时间。教学过程不能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也无法发现学生的错误。有时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却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教师没有能提出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响应。教师教授的内容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教学要求也没有落到实处。考试时,有的题目曾经是教师上课讲过的题,学生仍不会做。这种现象说明,教师讲题时,学生没有经过自已独立思考,也就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教师缺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明确要求,缺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方法。因在“教”的过程中,“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这是造成学生做题难的外因之三。

综上所述,“教”的三多三少:知识传授多,例题示范少;就题论题多,借题发挥少;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这是造成学生做题难的外因。

二、从“学”的方面分析

从学的方面来说,学生做题如同学习游泳,听教练讲游泳要领是易懂的,要学会游泳还需要到水中去练习一番,把游泳要领跟水中动作结合起来。要不怕困难,呛几口水也是常事,经过反复的实践体验,就能获得在水中的自由。做题也是如此,需要学生自已下功夫去反复练习与体味,会不会做题,跟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思维能力的高低、意志坚强的程度紧密相关。

1。从知识上看,有的学生觉得听懂了,可是一做题就发现,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求甚解,不去深入地领悟所学知识,更不重视对探索过程、发现过程的反思,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到大在传统模式的培养下已习惯于老师“灌”,只求知道最终结果和基本套路,这样的懂是经不起考验的,一旦题型变化或深化,他就感到束手无策。如在学习物质分类知识时,有这样一道题: 例1 经测定某物质中只含一种元素,该物质:

A 一定是纯净物 B 一定是单质 C 不可能是化合物 D 不可能是纯净物

简析:本题只有学生真正理解物质的分类知识和同一种元素能形成多种不同的单质的知识,才能顺利解答。该物质如果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单质,则它是纯净物,同时属于单质如果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几种单质,则它就属于混合物(即不是纯净物),但它不可能是化合物,因为化合物必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应选C 再如有这样一道题:由C、H、O、Ca四种元素中的若干种元素最多可组成化合物:

A 四种 B 五种 C 八种 D 一千万种以上

简析:这道题若按常规试图把这些元素可能组成的化合物写出来加以判断是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的,只理解了有机化合物的概念才能作出合理的判断。正确的就选D。

2。从能力上看,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有个独立思考的过程,问题能否解决,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高低,有的学生不善于对问题作出具体分析,不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做题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而造成错误,有这样一道题:

例2 取一定量含有杂质的某金属R的样品,将其投入到73g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中,金属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反应)测得所得金属氯化物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4。7%。①计算样品中金属R的质量。②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简析:本题涉及到金属与酸的反应,一般学生习惯于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解题模式,结果是计算繁琐,小题大作,这种算多思少,不善巧解,表现出学生思维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其实,本题可通过观察利用化合式和元素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守恒就很容易地解出来

3。从意志上看,做题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常常遇到困难,能否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这关系到做题的成败,成功的希望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失败的教训在于放松对自已的要求,有这样一道题:

例3,3g木炭和5g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产物全部是CO B、木炭过量,产物是CO C、产物全部是CO2 D、产物是CO和CO2的混合物 简析:有的学生看到这个题目,知道该题涉及到到木炭和氧气的反应,也知道随着两者的质量比不同,产物不一样。面临较为复杂的情况,有的学生会感有些为难,有的学生采取的态度或是不再去思考或是马上去问老师,其实如果他能知难而上,坚持再分析思考,是可以独立地解出这道题的。综上所述,“学”的方面,知识、能力、意志是学生会不会做题的三个重要因素,知识理解不深、思维能力不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薄弱是造成学生做题难的内在因素。

“教”的方面三个欠缺,“学”的方面三个不足,造成了学生做题难。我们教师既要克服自身的欠缺,更要帮助学生改正学的方面的不足。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重视情感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下载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逯陇刚近些年,伴随着中国的逐渐强大,与其他国家的摩擦也似乎愈来愈多。有人说:“中国人来了”;有人说:“中国威胁”;有人说“黄岩岛是他......

    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学体会

    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学体会 百色市第一小学(百色市八一希望学校) 黄美芬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基础教育,一项公民教育。古今中外历来把爱国主义视为凝聚民族精神、动员和......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学科显著特点是基础知识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上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特殊的优势。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利......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学科:初中历史 单位:庐江县同大镇南闸学校 姓名:张平贵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创设情境民族精神 责任感使命感......

    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学科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历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历史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其它学......

    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古诗文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

    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万源市花楼学校严 健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我们的伟大祖国,......

    浅谈习作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习作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延安慧泽小学 霍永霞 “如果我们不再与自己的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的心中就没有奉若神明之物了,我们的生存也就毫无目的了……”这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