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动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推动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是城乡结合部,从行政管理层次的经济交流、科技传导、政令贯通、信息传播、人口流动、社会影响来看,县域都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环境保护,百姓养育,民风教化等角度看,县域是整个国家的基础,所以,加强县域发展的研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意。而县域经济则是县域发展的基础。县富则民富,县强则民强。成功、有效、快速地发展县域经济,具有坚固、夯实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作用。“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不仅对于国民经济发展,而且对社会安定政权稳固都有重要作用。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基本上都在县,解决“三农”问题不论有多少政策、招数,其最终的落实也主要在县。没有广大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广大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社会的小康。同时,县域经济是实现“五个统筹”,特别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的一个基本的工作平台。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两大难题。因此,县域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这是“县域”和“县域经济”概念第一次被写进党的文献。自此,“县域经济”被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全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200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壮大县域经济”。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系统地表述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地方政府顺势而动,在实践中开始着眼“体制突破”进行发展县域经济的探索。中共湖南省委七届九次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把发展县域经济首次列为兴湘之策。而“十一五”规划建议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系统表述,则表明新世纪新阶段的县域经济是新型的县域经济,即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模式,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模式的转变。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加快。2006年全省纳入县域经济考核范围的97个县市区,县域经济占湖南96.6%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省91%的人口,实现生产总值4966.5亿元,占全省的比重由2003年的62.4%提高到2006年的66.3%。其中,生产总值过百亿元的县市区由2003年的2个增加到6个,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2个。地方财政收人占全国的1/4,消费、投资、利用外资规模占全省的1/3,县域经济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我省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我省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县域经济产业层次与劳动力素质的低下、县域范围内产业发展的难度高、县乡财政问题的突出、农民增收的极度困难、县级政府权利与义务的
1非对称性等。“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仍是大多数县的典型特征。目前,一些地方在推进工业化及城镇化方面存在着一些误区。县市工业化发展具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利益驱动:一是各县发展经济的愿望普遍迫切,加大投资的冲动极为强烈,工业强县、项目立县几乎是每个县的共识;二是随着沿海发达地区投资成本的攀升和发展空间的压缩,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地投资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十分显著。但客观分析,转移到西部县市的主要是资源加工、高能耗、重污染型企业。受税收等利益的驱动以及加快发展工业化的迫切要求的影响,当前,一些县市对外来投资项目采取的态度基本是大力支持、全盘吸收。增加税收,推进工业化无可厚非,引进污染型项目对偏远县市而言也可以理解为无奈的选择,但推行这种形式的工业化无疑是短视,其后果必将得不偿失。中西部的优势的确在土地、矿产及劳动力资源等方面,但县市政府有责任代表域内群众对外来的开发行为与开发技术严格规范,省级政府亦应有所警示。与此同时,个别县市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也存在过度强调城镇建设,走进了政治工程、形象工程的误区。这种做法一方面浪费了极为宝贵的资金;另一方面,加重了“三农”问题,实际上是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
二、进一步壮大全国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1.尽快研究制定促进县城经济发展的政策框架
中央政府要本着“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尽快研究、制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一方面,要与国家正在执行的大战略,比如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科学发展观等有机结合起来,以获得更多相关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要从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提高县域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的角度出发,尽快拟定一揽子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框架。现阶段,可把重点放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扶贫政策、区域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
2.有重点地制定县城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对县城经济的分类指导
我省县域众多,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性明显。建议由省发改委牵头尽快编制可行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实施区域调整政策,切实加强对县域经济的分类指导。在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县区,可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工业基础比较雄厚、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县区,可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原有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档次,扩大企业规模等途径增强发展后劲;在种植、养殖业主产县和农业发达的县区,可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经济发展实力。通过有差别的政策,引导经济较发达县率先发展,促进中等发展水平的县加快发展,扶持欠发达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3.尝试性地推进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
改革开放后,随着地改市的推行,由市管县带来的体制性负面效应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因机构层级增多,机构臃肿,行政成本增加,行政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市级政府大都采取调配市域内全部资源的手段来发展中心城市,由此造成了县域经济自身活力不强、财力不足、自主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建议尽快改变现行的四级政府层级,尝试采取省直管县的管理方式,探索部分镇由政权建制改为派出机构,减少层次,避免事权、财权的扭曲,提高县级政府和财政的自主能力。目前,河北、福建、浙江等省都开始试行省直管县的新体制。与此同时,应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的转变,重新配置县级管理机构,减员放权,减少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压力。要加快建立正确的政绩考核制度。
4.整合资金,发挥各投资梁道的综合优势
长期以来,国家和省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投人了大量的资金,但这些资金分别来自多个部门和各种资金渠道。各渠道资金下达到县级后,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存在管理差异,导致在实际使用上很难相互配合、统筹利用,从而阻碍了资金效益的最大发挥。今后,各省、市、县应有意识地整合来自不同部门的资金,通过制定科学、细致的发展规划,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情况下,通过项目整合的办法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各县市要利用体制创新和改革开放,最大程度地吸纳并用好外资、银行贷款和各类社会性资金,从而有效地解决企业发展和政府投人资金的不足。
5.加快推进县城工业化,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线。新时期,县域在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工业化不能在一个县的封闭环境里推行,应与全国工业化、城市工业化乃至全球产业转移的总体趋势结合起来,并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环境保护、资源集约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从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在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中要特别注意如下几个问题:一是总体发展思路与规划问题,二是支柱产业的选择问题,三是工业园区建设与布局问题,四是招商引资问题,五是龙头企业问题,六是厂地联合问题。只有处理好上述几个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地方资源的比较优势,并形成工业化与县域经济协调互动的良好局面。
6.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当前,我省大多数县仍属于农业大县,农民也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县域内全部农户的利益,是涉及到县域经济基础稳固与否的重大问题。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要突出如下几“化”:一是特色化,借助新型农业技术,结合市场需求,在“新、奇、特”上做文章,突出地方农副产品优势;二是规模化,可以采取基地式的规模化生产,也是“公司+农户”的灵活方式;三是生态化,加快实施农产品市场准人制度,全面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系统工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督体系,实现主要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控;四是市场化,高度关注市场需求与营销链条的建设,采取多种多样的灵活方式扩大市场规模;五是高效化,以生态化为基础,充分运用高技术在产前、产中、产后及加工、流通与组织各个环节中提供支撑,提高效率;六是品牌化,高度重视品牌的培养,并对业已形成的品牌注意保护。
7.加快城镇化步伐,努力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同发展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如下几个重点问题:一是进一步加强小城镇规划工作,完善规划体系,突出城镇特色。二是增强小城镇的人口集聚功能,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转移。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民在城镇的居住成本。三是解决好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筹措问题,拓宽小城镇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纳民间资金,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小城镇基础设施等事项的基建资金。
8.进一步优化投资和融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解决发展资金的不足,各县市必须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资金投人到各县市的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项目中去。要通过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减少收费项目、加大对外宜传,进一步树立各县市良好的区域形象,使外界更充分、更全面地了解各县市所具备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进人各县市。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逐步成为支配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各县市也不例外。近年来,各县市的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并逐步成为市域经济的主体。但也必须看到,受思想观念的束缚和旧的体制影响,多数县市的民营经济发展还不是很快,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为了促进县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要统一观念,积极引导,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采取更开放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低门槛,减轻企业运作的外部成本。由于民营经济实力有限,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政府还在发展中借鉴需要对民营企业的技术研发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扶持,对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
9.加大人力资源培训力度,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目前,各县市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制约了工业化和产业化进程。今后,要逐步加大对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投人力度,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重点推进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为各县市工业化培育合格的劳动者;抓好农村地区的扫盲教育和科普教育,加强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工作。同时,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市场建设,强化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功能,大力引进人才,加强对外技术合作,建立各县市人才高地。要组织农民参与职业培训,通过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使劳务输出人员都能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
10.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市城经济的协调发展
各县市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工业化进程中对资源的消耗比较大,对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严格控制工业化过程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科学的规划、严格的管理和合理的布局,引导各县市工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对未来新建的企业要加强环境论证,避免新的高污染项目的建设;要实现资源的开采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要严格按照构建循环型社会的模式,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
(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
第二篇:关于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村镇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新形势下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加快小城镇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有着直接的带动作用。当前在我县村镇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村镇规划意识淡薄,建设起点低,村镇建房布局混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村镇居民中普遍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建房看“风水”,不按规划;忽视基础设施建设,浪费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集体经济脆弱,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等,近两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这一现象较以前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我县村镇建设发展还很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村镇建设发展的滞后在不同程度上制约镇域经济发展。站在履行规划建设管理职能这一角度来讲,要突破这一障碍,关键在于加快村镇建设,调整产业布局,形成地方特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1、要有科学规划。要牢固树立规划是法、规划是龙头、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的观点,切实抓好村镇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工作。在规划编制工作中,站位要高、定位要准、谋划要远,不仅要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完整性,更要在提升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保证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去年以来,我县村镇规划工作进展很快,但科学合理、梯度发展的城镇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要协助乡镇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新村,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做到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建设体现赣县客家风情和产业特色的人文新村、生态新村、社区新村、旅游新村和产业新村。扶持茅店、江口、吉埠、南塘、田村、白鹭、湖江、王母渡、韩坊、五云、沙地等一批牵动力强的中心乡镇、特色乡镇,改善城镇面貌,增强城镇凝聚力。
2、要有产业支撑。要把产业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培育经济基础,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做响沙地板鸭、阳埠腐竹、吉埠贡芋、田村密梨等品牌,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村镇发展,以村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并大力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增强小城镇的服务功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吸引农村人口和农村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中,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3、要有地方特色。一是注重产业特色。要充分考虑本地资源,大力推广“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在产业特色上下功夫,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要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小城镇。二是注重文化特色。重视和加强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利用,重视人文精神培养,不断丰富村镇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营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三是注重建筑特色。要结合民族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确定相对统一的建筑风格,体现本地历史、文化、民族特色。通过地方特色的培育,做到自然、人文景观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创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新型村镇。
4、做到节约集约。要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要求,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工作,指导村镇按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做好规划和建设,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来保障发展。要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合理确定城镇建设规模,严禁建设脱离实际、违反标准的“形象工程”,严格控制工业项目土地投资强度。要引导农村村民住宅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应当集中兴建农民住宅小区,防止在城市建设中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二次拆迁”。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照城镇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村。
5.注重生态保护。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经济建设、村镇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
第三篇:深化机关作风建设,推动办域经济发展
深化机关作风建设,推动办域经济发展
——***办事处典型事迹
**镇***办事处地处**北岸,县城西南城乡结合部。***国道和***国道、**铁路贯穿境内。**大道接引**高速出口过境。人口、商贸、资讯流量密集。按照县委、县政府“实施二次创业、实现二次腾飞”总体目标,***办事处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机关作风建设和绩效管理良性互动、共同提升,为办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探索形成了以经济发展为目标、以争先创优为导向、以效能建设为核心、以全面考评为动力、以长效管理为基础的机关作风建设模式。在工作中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
领导重视是我办机关作风建设取得较好成效的关键。办事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工作,把其列入办事处工作重点之中,创造性地把办事环境作为机关作风建设和目标绩效考评的主要评估标准,注重经济、环境和作风效能建设三者统筹考虑、相互促进和共同提升。长期以来,办事处每月都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和目标绩效管理工作,一是每周一、周三、周五组织机关干部进行作风纪律学习,认真深入学习市县镇有关干部管理、促进作风转变有关文件、各项民政、农业惠农政策;二是在办村干部会上强调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并要求村组干部给办事处机关干部量化打分,作为考评参考;三是每月月末对干部一月来的工作、纪律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打分,形成了机关作风建设和目标绩效管理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强化各项制度,狠抓作风建设。
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实施目标绩效考评,是提升机关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基层党委、政府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机关作风就是办事环境,就是发展环境。近年来,我们抓机关作风建设主要从修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着手,定位不断调整,目标不断提升,思路不断创新。经办事处研究,年初制定完善了《机关干部便民服务承诺》《机关首问负责制度》《机关值班制度》《干部责任追究制》《办事处干部“十要十不准”》《机关干部工作承诺》《微机室管理制度》《过错失误登记积分责任追究制》《财务管理制度》等十多项制度规定,用这些制度来约束、修正干部言行,改进工作作风,树立干部良好形象,促进办村科学发展。
三、致力争先创优,确立工作目标。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实施目标绩效考评,目的是为了评出实绩、评出方向、评出动力,推动各项工作的争先创优。我们从一开始就把作风建设和绩效考评的“风向标”拨正定准,强调狠抓机关作风建设、实施绩效考评的着眼点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着力点是优化投资环境,要求办村“瞄准最佳、争先创优”,并提出了创建全镇最佳办事环境“六个最”(办事态度最热情、办事程序最简化、办事方式最快捷、办事水平最高、办事成本最低廉、办事成效最显著)的要求。鲜明的工作导向,极大地调动了机关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激发出机关工作的动力和活力,办村干部以创业的激情抢抓机遇,以创新的理念破解难题,形成了敢于争先、善于创优的生动局面。对上级安排的事务,力争在第一时间给予处理并上报信息;对待办事群众热情接待、细致服务,对待信访群众不推不诿、正面回答,各项工作争创一流、争做第一。办村坚决响应县镇的号召,顾全大局,服从指挥,主动沟通,相互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推动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办村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办事处党委连续几年被镇委、镇政府评为“先进办事处党委”、“综合工作先进办事处”。2010办事处党委被**镇委评为“先进办事处党委”,2011被**镇委评为“综合工作考核先进办事处”、“党建工作先进办事处”荣誉称号。多年来,机关支部涌现出一批批爱岗敬业先锋和优秀共产党员,这些荣誉都是办事处党委、办事处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开拓进取、创先争优、积极工作的成果。
四、注重学习,提升效能
按照市县镇关于干部作风建设要求,不断深入学习县镇有关作风建设文件精神,按照精神要求实施到工作行动中来,使学习和工作两促进、两不误。在**镇委的总体部署下,我办在学习上做到了:机关干部工作笔记、民情日志、学习笔记“三本”齐全、记录完善、内容翔实,并且机关干部相互进行检查
评价改进;每名干部写**字左右心得体会*篇,制定整改措施;对学习不到位的干部,在检查评比后,要求立即改进,加深学习。通过半年来学习,干部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思想与时俱进,能积极服从镇办领导的安排,认真扎实落实工作,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快速进展。
五、求真务实,抓好目标绩效管理。
实施干部职工目标责任考核是一项难题,必须要与客观实际、不同的管理对象相适应。科学、管用的考评出动力、出生产力。我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机关作风建设和目标绩效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建立健全了工作完成情况考评、机关干部考勤考评和综合评议“三位一体”的考核评比体系。
一是在考评方法上采用“三个结合”,坚持考核组工作实绩与考量作风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年终考评相结合、领导评价与村组评议相结合,保证了作风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性、持久性成效。
二是在考评实施上注重“三个环节”。
1、考评工作安排。综合考评采取日常考核、年终集中考评和综合评议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日常考核、集中考评和综合评议分别占整个考核得分的15%、55%和30%。建立考核组对干部工作情况和遵守纪律考勤情况进行客观评议和考核打分。综合评议由办事处领导评鉴和村组评议构成。
2、考评等次确定。汇总考核组集中考评、领导评鉴和村
组评议三个方面的分值,按比例从三个小组中产生考核位次。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次。我们把绩效考评列最后1名的个人确定为提醒谈话对象,进一步体现考评的钢性,从而推动工作开展。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将干部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扬长避短、克难奋进、更好更快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进行建章立制,进一步提升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逐步形成了日常工作高效率,中心工作上台阶,重点工作出成果,创新工作有亮点的良好氛围。展现了***“求实、为民、拼搏、奉献”的良好形象,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作风建设为契机,以思路的创新,效率的提升,目标的突破、效能的超越为重点,大胆探索,不断完善,努力把我办事处机关作风建设和绩效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更高层次,促进办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四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镇域经济发展1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王海鹏
坚持以“解放思想、再创辉煌”大讨论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放宽眼界。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创新精神和市场经济的手段干事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选择符合我镇实际的发展模式,因势利导,构建充满活力的块状经济,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同时不断创新镇域经济发展体制,增强发展活力,促进镇域特色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夯实镇域经济发展基础
1、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依托园区建设打造我镇的工业走廊。积极引导各类加工制造企业向园区集中,围绕山神庙园区自镇区一线打造现代工业走廊。牢固树立“企业发展我发展、企业发展我服务”的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理念,靠创优服务打造“投资洼地”,增强环境吸引力。通过实施园区带动战略,使园区真正成为镇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良好载体和平台。
2、以招商引资为突破,破解镇域特色经济发展的资金难题招商引资要立足自身优势、创新思路、积极拓宽渠道。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招商战略,实行“筑巢引凤”、“搭船渡河”、“腾笼换鸟”等
1多种形式,增加招商的时效性。
3、以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镇域特色经济主力军的作用
在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抓环境、抓引进、抓培植、抓提高的方针,把市场主体定位于民营,壮大私营企业、培育个体大户,使民营经济成为加快发展镇域经济的主力军。
二、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优化镇域经济发展环境
1、突出城镇建设规划,提升城镇建设水平
坚持“求精不求大”的原则,树立精品意识和适度超前意识,不断加强镇区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突出抓好城镇的净化、绿化和美化,坚决整治脏、乱、差的问题,全面提高城镇的管理水平,努力为镇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
2、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把城镇建设与工业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确立自己的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使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互促共进,提升人气、聚集财气,让城镇更加繁荣。
3、积极探索城镇经营的路子
积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盘活城镇土地资产,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提升城镇的发展档次,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长久支撑。
三、坚持城乡统筹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延伸镇域经济发展腹
地
1、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改善发展农业的创新环境,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提高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
2、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
3、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它不仅是联系农民与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桥”,也是拉长产业链、实现农业外延增值的“路”。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4、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要富裕必须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而且可以增加在家务农农民对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占有量,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搞好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劳务经济的发展。
四、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1、大力推进有利于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营制度改革
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规范流转程序,加快流转速度,因地制宜地探索“散户出租、企业承包”、“集体转包、大户经营”、“带地入社”、“以地入股”等路子。促进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2、推进以农村新型合作组织为重点的农村经营方式改革围绕优势产业,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创办、市场运作”的思路,重组、整合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积极发展生产合作型、加工合作型、销售合作型、科技服务型等不同类型的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第五篇:以优良思想作风建设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文章标题:以优良思想作风建设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思想作风建设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党的作风建设的灵魂。这是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得出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作风是一面镜子。作风出形象、作风连民心、作风定成败、作风促发展。好的作风能产生无穷的创造力,好的作风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好的作风能产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思
想作风建设是加强新时期干部作风建设的根基和先导,只有把思想作风建设好了,才能培养严谨正派的生活作风,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廉洁从政的领导作风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农村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迫切需要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能力。切实抓好干部思想作风建设,是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形象的根本保证。在新形势下,如何切实搞好镇村基层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在这方面,竹溪县水坪镇党委围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干部转作风、群众得实惠、经济上台阶”的指导思想,把思想作风建设放在转变干部作风的首位,把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落脚点放在激化思想、硬化制度、强化素质上,着力解决干部思想不纯、素质不强、作风不实等问题,树立良好的干部作风。
抓思想作风建设,思想教育是先导。思想教育是思想作风建设的先导。思想决定行动,思想教育决定作风建设的导向。近年来,该镇党委在认真分析干部队伍现状的基础上,在全镇干部中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先后开展了艰苦创业、奉献在岗的公仆观念教育,开展了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实事求是思想教育,开展了工作争先进、创一流的敬业思想教育,开展了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观念教育。并推行了“一字工作法”。即每位党政班子成员“管一条线、挂一个片、住一个农村点、抓一个企业”。要求全体干部做到“实事在一线办理、问题在一线解决、情况在一线调研、整体工作在一线推进、形象在一线树立”。全镇干部形成了一门心思转作风、一心一意谋发展、一腔热血为人民的良好风尚。
抓思想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是保障。该镇党委在认真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干部的管理纳入了制度化轨道,完善了四项制度,用健全的制度来约束规范干部的行为。即早操点名制和住宿签到制;干部去向登记制;周三学习制;干部绩效考核制度。制度明确规定,每位干部每天必须上早操,每周住宿不少于三晚上,下村调研每月不少于20天,还制定了严格的奖惩措施,并按干部绩效考核制度严格挂钩兑现。同时,镇党委开展“刹三风、树新风”活动,狠刹赌博风、吃喝风、玩乐风,大兴“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学风,“真抓实干、服务人民”的工作作风,“团结和谐、廉洁从政”的领导作风。四项制度的实施,使干部的纪律观念明显增强,走读现象得到有力遏制,全镇干部将工作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转移到走村组、走田头、走农户上来,转移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上来。
抓思想作风建设,党委自身建设是关键。党委自身建设是思想作风建设的核心。镇党委是农村各项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整个农村基层组织的“龙头”。在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和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时期,更要加强乡镇党委建设,提高其执政能力。几年来,该镇党委把自身建设作为转变作风、执政为民、谋求发展的第一抓手,着力建设“五型”镇党委,即建设“学习型、发展型、规范型、服务型、廉洁型”党委。同时,镇党委推行述廉述职制度,要求年终党政班子成员向党委集体述职、村书记向镇党委和村支部、党员、村民代表述职、镇直单位负责人向镇党委和全体干部职工述职。通过加强党委自身建设,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提高发展本领,抢抓发展机遇,心怀发展大计,善谋发展良策,恪守发展之责,真正使镇域经济发展上台阶、上水平。
《以优良思想作风建设推动镇域经济发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以优良思想作风建设推动镇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