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通过科技带动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如何依靠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
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国家发改委农林司司长高俊才曾经说过,发展镇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发展镇域经济既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又有利于建设新农村,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作为街道党工委书记,我结合近年来本街道镇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和探索,谈一下我对如何依靠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几点看法。
一、正确选择镇域经济发展道路
镇域经济从行政区和经济区来看,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方面,镇域经济是指镇级行政区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他受到行政区划边界的影响和制约;广义方面,它是以镇(街道)为中心形成的开放经济系统,是镇域范围内各种要素和产业有机构成的经济综合体,这种概念下,镇域的边界是模糊的。一个乡镇(街道)要在镇域经济发展上破题,显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是第一位的,我们++区XX街道,地处**市的商业核心圈,坐拥**市火车站、联运汽车站以及小商品城、茶叶市场等商贸中心,人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集中,因此我们更愿意选择广义的镇域经济概念,以科学的产业规划、高品质的城市建设、灵活务实的服务机制打造一个经济发展的“资源洼地”,推动镇域经济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二、依靠科技进步推动镇域经济提档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经济出现了一段时间的蓬勃发展,涌现出了很多经济强镇,但也有一些乡镇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昙花一现的问
题,究其原因,就是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过低、可持续性不强、体制机制过于落后,因此镇域经济的发展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加大科技引领力度、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一是科学编制镇域经济发展规划,确保资源优化分配、结构布局合理。近年来,我们++区XX街道的城市发展规划一直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格按照2006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技部出台的《小城镇建设技术政策》,在现有城乡格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将强项做强、将精品做精,逐步向高质、高端、高效化推进。按照南居、北商、东游、西产、中贸的思路,形成了“六区七街”的产业结构布局。六区即:中央休闲商务区、火车站南广场商业片区、休闲旅游居住区、文化产业区、现代工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七街即:青年路IT科技街、五道庙商业步行街、健康西街五金机电商业街、文化工艺品商城街、中华茶文化特色街、盛和步行街、丁家老过道大众餐饮街。其中,中华茶文化特色街已经成为街道的一张名片,仅茶叶的年交易额就能达到4.2亿元,每年的“**市茶·萝卜文化节”也能吸引大批客商参展、洽谈,随着北方茶都、中华茶博城的建设,辖区的产业聚集度、产业知名度和产业影响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二是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科技含量,推动可持续发展。在转方式、调结构中,镇域经济是一个基础单元。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是镇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大力引进高科技项目,以达到减排、增产的目的。我们在 “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引进了“低碳社区”这个概念,每个项目都采用“6+2”节能体系,即采取6项强制标准项目: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技术、供热分户计量及温控装置、社区环境及公共建筑部分应用节能照明系统、墙体应用新型保温材
料和人行道或广场应用节能环保地砖、社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5%、地源热泵技术和太阳能光伏一体化、雨水收集利用两项自选项目。这些技术的采用,不但降低了小区能耗,更提升了小区的档次,有效地推动了休闲旅游居住区的华丽转身。三是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环境优化。招商引资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环境,在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以科技进步优化经济环境十分重要。我们可以看到那些配套设施完善、信息化程度高、服务能力强的地区对投资者具有十分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在镇域经济建设上我们本着把提高社区的科技含量和成熟度作为重要的一环来抓,努力为广大群众和投资者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
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乡镇一级政府的决策制定和审批权限有限,在自主推动镇域经济发展方面难度较大。所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权限内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调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既要扮演监管者又要扮演执行者。也就是说,在服务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乡镇(街道)政府既要把自己当做区域经济的一枚“棋子”,服从整体的发展规划和思路,又要把自己当做一个“棋手”,充分发挥经济建设的自主性和自身职能,在权限范围内,对辖区经济运行进行全面监管。XX街道在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中,紧紧把握区委、区政府的发展思路,以“三区”建设为契机、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着力点,狠抓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体验经济等新兴产业,切实提高了街道经济的产业附加值,同时,全面、细致、有利的监管确保了辖区经济运行有序、发展环境稳定。二是做好沟通协调。在镇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乡镇政府不能作为旁观者出现。要积极
与企业、商户进行沟通,同时协调经济运行主体与上级监管部门,保证各项手续办理的便捷、快速,真正将意向投资转化为实际项目,让在建项目尽快形成实际效益。我们在推动辖区重点项目建设方面,采取“五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有效推动了项目建设提质加速。三是工作机制灵活务实。在推进经济活动中,要做到引进投资上提前介入、服务项目上向后延伸,将引进标准上调、把工作重心下移,确保经济运行实时掌握、项目细节全面了解,同时,大力推行现场工作法,将办公桌搬到经济运行的一线去,并主动请上级领导到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四是机构设置优化组合。我们今年将招商办和经贸办合并成立经济发展办公室,切实做到了经济工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杜绝了各科室之间推诿扯皮现象的出现。同时,为了实现镇域经济工作一盘棋、一体化,街道组织村居干部和街道机关干部进行上挂下派、交流任用,使上下交流更顺畅,工作执行更有力、政策落实更到位。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如何增强镇域经济的集约化和辐射性,将镇域经济做大做强,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创新体制机制,为推动镇域经济向集约、集群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镇域经济发展1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王海鹏
坚持以“解放思想、再创辉煌”大讨论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放宽眼界。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创新精神和市场经济的手段干事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选择符合我镇实际的发展模式,因势利导,构建充满活力的块状经济,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同时不断创新镇域经济发展体制,增强发展活力,促进镇域特色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夯实镇域经济发展基础
1、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依托园区建设打造我镇的工业走廊。积极引导各类加工制造企业向园区集中,围绕山神庙园区自镇区一线打造现代工业走廊。牢固树立“企业发展我发展、企业发展我服务”的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理念,靠创优服务打造“投资洼地”,增强环境吸引力。通过实施园区带动战略,使园区真正成为镇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良好载体和平台。
2、以招商引资为突破,破解镇域特色经济发展的资金难题招商引资要立足自身优势、创新思路、积极拓宽渠道。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招商战略,实行“筑巢引凤”、“搭船渡河”、“腾笼换鸟”等
1多种形式,增加招商的时效性。
3、以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镇域特色经济主力军的作用
在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抓环境、抓引进、抓培植、抓提高的方针,把市场主体定位于民营,壮大私营企业、培育个体大户,使民营经济成为加快发展镇域经济的主力军。
二、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优化镇域经济发展环境
1、突出城镇建设规划,提升城镇建设水平
坚持“求精不求大”的原则,树立精品意识和适度超前意识,不断加强镇区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突出抓好城镇的净化、绿化和美化,坚决整治脏、乱、差的问题,全面提高城镇的管理水平,努力为镇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
2、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把城镇建设与工业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确立自己的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使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互促共进,提升人气、聚集财气,让城镇更加繁荣。
3、积极探索城镇经营的路子
积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盘活城镇土地资产,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提升城镇的发展档次,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长久支撑。
三、坚持城乡统筹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延伸镇域经济发展腹
地
1、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改善发展农业的创新环境,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提高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
2、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
3、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它不仅是联系农民与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桥”,也是拉长产业链、实现农业外延增值的“路”。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4、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要富裕必须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而且可以增加在家务农农民对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占有量,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搞好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劳务经济的发展。
四、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1、大力推进有利于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营制度改革
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规范流转程序,加快流转速度,因地制宜地探索“散户出租、企业承包”、“集体转包、大户经营”、“带地入社”、“以地入股”等路子。促进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2、推进以农村新型合作组织为重点的农村经营方式改革围绕优势产业,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创办、市场运作”的思路,重组、整合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积极发展生产合作型、加工合作型、销售合作型、科技服务型等不同类型的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第三篇:以优良思想作风建设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文章标题:以优良思想作风建设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思想作风建设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党的作风建设的灵魂。这是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得出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作风是一面镜子。作风出形象、作风连民心、作风定成败、作风促发展。好的作风能产生无穷的创造力,好的作风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好的作风能产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思
想作风建设是加强新时期干部作风建设的根基和先导,只有把思想作风建设好了,才能培养严谨正派的生活作风,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廉洁从政的领导作风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农村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迫切需要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能力。切实抓好干部思想作风建设,是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形象的根本保证。在新形势下,如何切实搞好镇村基层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在这方面,竹溪县水坪镇党委围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干部转作风、群众得实惠、经济上台阶”的指导思想,把思想作风建设放在转变干部作风的首位,把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落脚点放在激化思想、硬化制度、强化素质上,着力解决干部思想不纯、素质不强、作风不实等问题,树立良好的干部作风。
抓思想作风建设,思想教育是先导。思想教育是思想作风建设的先导。思想决定行动,思想教育决定作风建设的导向。近年来,该镇党委在认真分析干部队伍现状的基础上,在全镇干部中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先后开展了艰苦创业、奉献在岗的公仆观念教育,开展了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实事求是思想教育,开展了工作争先进、创一流的敬业思想教育,开展了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观念教育。并推行了“一字工作法”。即每位党政班子成员“管一条线、挂一个片、住一个农村点、抓一个企业”。要求全体干部做到“实事在一线办理、问题在一线解决、情况在一线调研、整体工作在一线推进、形象在一线树立”。全镇干部形成了一门心思转作风、一心一意谋发展、一腔热血为人民的良好风尚。
抓思想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是保障。该镇党委在认真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干部的管理纳入了制度化轨道,完善了四项制度,用健全的制度来约束规范干部的行为。即早操点名制和住宿签到制;干部去向登记制;周三学习制;干部绩效考核制度。制度明确规定,每位干部每天必须上早操,每周住宿不少于三晚上,下村调研每月不少于20天,还制定了严格的奖惩措施,并按干部绩效考核制度严格挂钩兑现。同时,镇党委开展“刹三风、树新风”活动,狠刹赌博风、吃喝风、玩乐风,大兴“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学风,“真抓实干、服务人民”的工作作风,“团结和谐、廉洁从政”的领导作风。四项制度的实施,使干部的纪律观念明显增强,走读现象得到有力遏制,全镇干部将工作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转移到走村组、走田头、走农户上来,转移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上来。
抓思想作风建设,党委自身建设是关键。党委自身建设是思想作风建设的核心。镇党委是农村各项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整个农村基层组织的“龙头”。在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和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时期,更要加强乡镇党委建设,提高其执政能力。几年来,该镇党委把自身建设作为转变作风、执政为民、谋求发展的第一抓手,着力建设“五型”镇党委,即建设“学习型、发展型、规范型、服务型、廉洁型”党委。同时,镇党委推行述廉述职制度,要求年终党政班子成员向党委集体述职、村书记向镇党委和村支部、党员、村民代表述职、镇直单位负责人向镇党委和全体干部职工述职。通过加强党委自身建设,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提高发展本领,抢抓发展机遇,心怀发展大计,善谋发展良策,恪守发展之责,真正使镇域经济发展上台阶、上水平。
《以优良思想作风建设推动镇域经济发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以优良思想作风建设推动镇域经济发展。
第四篇: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郑州跨越式发展3
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郑州跨越式发展
栗彦卿
摘要:体制机制创新,就是在落实群众路线上,在科学与民主上,在追求实事求是上,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敢为人先,不断地开拓进取。跨越式发展,就是切实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精神与要求,切实地落实“四个重在”和“三基两具一抓手”的指示,认真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务实深化,认真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这两个的基础上,认真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认真推动和谐稳定社会的积极构建,四位一体,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小康社会。
关键词:体制机制创新;跨越式发展;群众路线;郑州
体制机制创新,与新兴战略性产业构建,是后发展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两个核心支柱。因为任何的改革进取,都是先行简政放权,管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公权力的主体的扩大,以此来逐步发展提高社会公平与正义,来充分调动劳动者的主人翁的生产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推动科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进步,因为政治文明“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一些负责任的有爱国家爱民族的人们达成的共识,就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之所以落后,无它,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落后。邓小平在改革之初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一语中的。在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的中期,邓小平又指出:“现在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得基本顺利。但是随着改革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障碍。对于改革,在党内、国家内有一部分人反对,但是真正反对的并不多。重要的是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所以,我们的改革,一开始就是全面的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政治体制的与时俱进改革,是保证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政治保证,两者相辅相成,统一在发展之中。
深圳改革三十年,部分专家指出,身为改革开放标杆的经济特区,近年来明显出现了改革动力弱化、改革精神淡化、改革阻力加大的现象,其经济增长的速度已缓,改革先锋的优势已失,接下来关键需要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 的新的突破,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应先行。在改革开放发展中,之所以有前进,是由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匹配共进;之所以有动力弱化、阻力加大现象,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少数权势既得利益群体强大,阻碍政改的继续深化,不能适应于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前段日子胡锦涛总书记的深圳三十年纪念讲话也着重指出,深圳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须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表达了鼓励深圳特区“先行先试”、全面推进改革的愿望。特区的现状并不仅仅代表特区,实际上也在昭示着我们的前三十年改革开放后期存在着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缺陷问题,由此积累的社会问题如腐败、侵害弱势群体、贫富两极分化等十分严重,危害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党的执政力公信力,现在到了关键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阶段,到了政治体制改革跟进深水区了。我们中部地区,要想在同样的时代,相对还要落后的地区,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必须面对新的共同的问题,一是资源与环境的有限承载力,与生活资料和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前三十年沿海的快速发展,是以中西部的资源、环境过度透资和大量低廉人力为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廉价劳动力和不健康的劳资关系,是导致内需严重不足和社会矛盾积累的核心根源之一。随着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内需的主导拉动地位,积极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主要依赖自主创新,走向集约式发展,和劳动力价格上升是大势所趋。二是承接东部转移产业所面临的经贸形势已发生大的变化。科技生产力的进步和必走的阶段节省不了,但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已不能再以出口加工为核心,必须着重于开发内需市场,适应于中西部发展特色的城镇化新时代。三是政治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体制,甚至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制约了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和共同的优势,是中央的推动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新农合覆盖全部农村,宏观调控房地产,改革完善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现行的大学教育体制等一系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在这样的一个大前提下,我们要取得更加突出的成就,仅靠加大对社会基础工程的大额投资和积极承接东南沿海地区淘汰的产业转移还不行,仅靠类似于过去与深圳沿海发展前期相似的优惠政策已经不行,还必须继承东部发展前期的继续在体制机制上有新的突破,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充当先行官的角色,比如邓州的村民自治“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比如河南高院的欢迎媒体介入司法过程、判决书上网和网上直播审判全过程,比如郑州启动网络问政做法,等等,以此保证执政的科学和理性,保证服务型 政府的正确角色转换,为郑州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跨越式发展,提高郑州在中原经济区的首位度,为中部的快速和谐崛起创建优质平台。所以,在这样的时代,我们郑州的开拓进取,务必做到
一、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郑州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现代科学理性服务型政府构建
邓州2005年创建并践行的“4+2”工作法,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开创了村民自治的新时代,使农村更加稳定,社会更加和谐,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09年5月4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做出《关于在全省村级组织推广邓州市农村党支部、村委会“4+2”工作法的决定》。张立勇自2007年12月任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以来,不断探索法院建设改革,首先,与各级新闻媒体建立良性互动关系,通过媒体对庭审的报道,使法院的审判过程公开化,同时,积极主动向新闻媒体发布和提供各种审判信息,主动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其次,列出时间表,要求全省各级法院的所有判决书都上网,第三,海选网友,请网友当面“拍砖”、“灌水”,并说“网络现在已经起到推动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可以说,现在脱离网络就是脱离群众。”第四,开通了网络直播系统,等等,都将成为制度固定下来,努力促进阳光司法,公正司法,为河南法院司法的公正公开做出了开创性的成就,为河南的一方平安打造了基础性的法制保障。卢展工书记2009年12月主政河南之后,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提出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四个重在”指示,提出做任何事情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抓好基层、打好基础,把实施项目带动作为抓手,围绕项目建设形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合力的“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方法,不过度追求增速,而强调“持续”,尤其提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河南科学发展。2010年河南“两会”期间,卢展工书记明确要求媒体减少领导活动报道,对常委以上领导参加各组活动,只使用标题新闻、滚动字幕的形式,而把大量的篇幅留给代表、委员,以充分报道代表、委员的心声,展示民意。这种重群众的主体地位,问政于民,问需于民的“百姓观”、务实、不搞形式主义的“执政为民”行为和理念,为中原官场带来一股破旧除弊的新风,为河南政府提高自身建设树立了典范,也必将为中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与崛起铺设新的奠基。连维良书记2010年7月主政郑州,认真贯彻卢展工书记“四个重在”精神,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的科学方法,第一,启动郑州网络问政,网络发言人“ZZIC”欢迎拍砖,第二,以严厉打击军警车、公务车违章,严肃处理违反交通规则的公职人员为起点,掀起一场全民治堵行动。这种狠抓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作风民主、务实、富有开拓精神的创举,充分释放大家的聪明才智,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郑州跨越式发展上来。如此等等,极大地促进了河南的党建工程,促进了河南、郑州地方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促进了科学理性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有如此的领导带动,有如此的体制机制创新,我们相信,三化两型新郑州都市区建设指日可待。
同时,还要切实落实县乡人大代表的直选工作,县乡主要领导的直选工作,人大委员的专职工作试点,不断把“4+2”工作法推向县乡基层政府,建立可操作性强的以民众评议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并形成根本性的法律规章制度,以此根治官僚主义和腐败,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推向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和谐稳定郑州创建健实的阳光大道。
二、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郑州科技人文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积极承接东南沿海的产业转移,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郑州都市区的发展
河南农业比重大、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有些资源多但有些资源相对较少,科学发展任务繁重,这是基本省情,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上,要使大学区成为中部地区的高级人才培训中心、科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创新中心与产业化基地;在经济发展上,要强化枢纽地位,优化工业结构,建设商贸都市,发展现代农业;在城市发展上,要保护改造中心城区,加快建设郑州新区,带动中小城市发展,充分发挥好郑州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龙头和示范带动作用,提升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总体来讲,郑州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和经济生产力发展尚处于中等水平,尚需要以大量的体制机制创新来推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科研与经贸的合作,推动科技生产力的稳步发展。
郑州的大学科研教育总体实力尚不强,对比西安、武汉要逊色一些。发展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继续加大对科研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国民素质教育,科研横向联合和科研突破,政府、高校、企业有机结合,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继续推进创新教育,理论创新与普及,积极培养本土人才和引进吸收外来尖端优秀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智力支撑;继续权力下放,落实四权,充分发挥科研生产一线民众的主人翁积极主动性,以此改革当前教育界的严重行政化体制和僵硬的应试教育,以此去除读 书做官论和官本位陈旧价值观念,依次遏制权力的高度腐败,以此激励聪明才智的发挥和创新型人才的辈出。我们可以这样说,制度好可以使科教兴国兴省兴市优先发展战略切实贯彻,可以使人人锥处囊中,颖脱而出,制度不好可以使才智浪费,老死巷间,以至湮灭。中原为华夏文明发源之地,历来藏龙卧虎,人才辈出,关键是通过选人用人上的体制机制创新,以优厚的条件和公开公正合理的制度,大胆选拔引进中外良才,积极轮岗培训,高校进修,异地取经,媒体和群众监督督促,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正常发挥,形成做磊落人办老实事干大事业的大环境,并以公正公开的淘汰机制,待遇与实际岗位贡献挂钩,民主评议,妥善处理不称职人员,转岗人员,改观论资排辈现象,严惩学术腐败,让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郑州本处于中部交通枢纽地位,大力发展物流商贸是必有的内涵。多年来,物流与商贸批发也在逐步上规格。所以,以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中第三产业的快速上升来判断郑州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所处的阶段,不可能准确。必须依赖工业化的实际进度。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除了与时俱进的公正公开公平的规章制度也是第一生产力外,我们还要注意三点,一是我们中原属对比于东南沿海还要相对靠后的后发展地区,二,承接东南沿海及港澳台等的产业转移,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有效调整我们的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并较快地增加就业,繁荣中原经济。但是代工厂的地位与作用在沿海已现,我们需有所选择,更需高瞻远瞩,不能盲目乐观。三,我们在向工业化的发展转型中向知识经济时代靠近,需要通过比、学、赶、帮、超,通过创新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现代产业,包括省发改委已初步确定“十二五”期间我省的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七大加快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提高综合实力,推动跨越式发展。高科技核心技术靠钱买不来,必须自主创新为主。四,大力促进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规模产业,发展集聚效应,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两端扩展,并构建循环绿色经济体系。
三、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郑州城区科学规划多中心布局,有效缓解城市拥堵;及早结束中部区域间的高速公路收费,多省联手,便捷中原经济区及中部贸易区的形成
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郑州目前又好又快发展、制约郑州投资环境改善、制约郑州市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缓解郑州交通拥堵的首选措施。公交运行线路需更加优化,在二环建立类似BRT 中转站的公交中转站,以此减少进火车站公交线路,并有效提高公交容效。但是,前提是城市功能区的科学合理布局。在日益提速的城市化过程中,火车站区段为中心的一个中心模式必须改变,基本的原则是,合理分布省市政府所在区、大型企事业办公地区、大型医院、学校、商贸零售和批发繁华地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大型公交车站、大型停车场暨服务区流动人口密集地区,使得城市区域的布局多中心化,忙闲趋均等化,去局部超繁华现象。多中心布局已势所必然。火车站区段的长途汽车站、大型公交站只留一个,其余合并外迁,敦睦路、钱塘、银基、锦荣、世贸等批发市场搬迁至南环或西环,减少人为人口流动的局部高度密集。建成区内的建筑物用途改变,凡涉及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都必须申报规划局批准,不得擅自行动。超市社区化。打通一些主干道与市郊的连接,增加四至六个出市口。继续以治理公务车和公职人员使之模范遵守交通秩序为带动,各个单位对违章考核管理与交警治理相结合,督促全民动员,倡导绿色出行,构建优质交通环境。
还要关注一个课题,就是后发展国家及地区的当代现代化发展,跨越式发展,越来越离不开集体的力量,团结合作共谋发展的力量,越来越趋于大区域化、抱团化,以达到互利共赢,越来越离不开高科技与民主体制创新的力量,胆大就能发财的暴发户时代早已结束。一是现代高科技的攻关趋于多领域整体化、尖端化、复杂化,需要多方合作,优势互补;二是唯有集体的力量才能有效对抗发达国家的高科技贸易壁垒与经济文化侵略。欧盟是这样,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是这样,东盟是这样,北美自由贸易区、拉美一体化协会和亚马逊合作条约组织等是这样,非洲统一组织也是如此。所以,关于郑州的经济发展规划,需要破除地域之见和地方保护主义,抛弃急功近利,在省内要谋划郑州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的发展和带动作用,在中部大区域要谋划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作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奠基,以交通、商贸和科技合作为纽带,上下衔接、左右逢源,与周边地区城市互动联动、形成板块。一,加快郑汴新区规划建设和郑洛产业走廊建设,积极推进产业链接,尽快实现郑州发展与开封、许昌、新乡、焦作、洛阳的对接,积极推进中原大郑州都市圈建设,带动推动全省融合发展;二,加快与周边重镇石家庄、徐州、武汉、西安等二线城市的合作,以及与沿海发达城市如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友好承接,加快培育中部现代产业链条体系和有中部特色的产业体系,积极助推中部崛起。
在城际公交、铁路和周边城市客运专线、铁路、高速公路等的支持下,必 须改革缩减降低各种交通收费,尽早结束高速公路收费,为中原经济区的繁荣,为中部大经济区的健康合作发展准备合理的交通费物流费。
四、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中原的历史悠久,古代文化厚重。在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有许多团结和睦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优秀传统需要我们继续发扬,有许多虚怀若谷善于借鉴勇于创新的优秀民族精神需要我们继续传承,有许多保家卫国以治理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需要我们代代光大。同时,随着时代的转换,随着科学与民主的不断发展,努力摈弃一些帝王将相等个人英雄主义和世袭特权主义封建味浓厚的历史剧,努力洗刷一些愚昧迷信寻花问柳超级享乐等历史沉渣和现代垃圾味为主的低俗文化。这是我们的历史与发展的起点。白求恩之所以千里迢迢不远万里支援中国革命,在于对公平合理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钱学森之所以想千方设百计放弃优厚物质待遇,回到祖国参加新中国建设,在于对公平合理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和对家乡富裕祖国强大的亲情与梦想;袁隆平之所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研究父系杂交水稻,在于人民对科学研究的宽容和大力支持,拥有一个为着共同理想而干事业的良好环境。这些事例都体现在自然科学领域,但是都离不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科学民主开放的哲学社会科学大环境。所以,在中部崛起的过程中,在郑州博大和谐开放创新的构建过程中,以新的科学民主的体制机制创新,正确对待中原厚重的封建历史传统文化和随着改革开放而涌入的西方资产阶级近现代文化,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不能单单以表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门牌,科学民主的体制机制创新是重中之重,领导干部的带头模范引导是关键之关键,在当代社会里形成人人参与的积极态势,在政府主导型社会里形成上行下效上下一致的良好趋向。以此作为自主创新体系的平台,作为大力招商引资的背景,作为台胞和华侨归乡省亲建设祖国的基础。我们生活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和民主是我们时代的主题。
五、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郑州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与发展
目前郑州市的商品房均价已迈过5000元/平米大关,并接近于6000元。而据统计部门的调查,六成的市民能够承受3000元/平米以下的价格。所以要继续加大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公租房在内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并酝酿房产税的征收调节,乃至于收回土地的市场化导向,以作为抑制房地产泡沫,稳定房地产市场,增加中产阶级,构建纺锤形稳定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同时尽快出台对二套房三套房的征收财产税政策,以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性稀缺资源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强蔬菜重点基地建设,完善“绿色通道”,扩大规模产 业和信息化体系服务,严厉打击不论国资或者民资三资的囤积居奇、欺行霸市、串谋炒作涨价等不法行为,稳定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随着对东南沿海产业的转移承接,我省的就业状况在一定时期内会有所好转。还要大力促进基层就业创业,扩大对新农村新城镇建设的财政倾斜力度。继续加大对教育、医疗的改革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办教育、投资医疗事业,努力提高新农合标准。总之,财政收入向民生倾斜,向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基础工程基础服务基本保障倾斜,努力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是我们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目的,是扩大内需市场,合理协调内需、投资和外贸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是保持郑州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必经之路。
我们的体制改革,小的目标是两条: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公平正义和谐,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大的总的目标是一条,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美好家园。
概言之,我们要以积极大胆的体制机制创新,有力推动郑州的跨越式发展,稳健发展“三化两型”新郑州都市区,新中原。
第五篇:县文化体育局创新机制体制 推动事业发展
近年来,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繁荣文化事业为目标,围绕发展抓改革,深化改革促发展,创新思路,克难奋进,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系统先后有7项工作、17次荣获国家部委和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表彰。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创新运行机制,激发内部活力
改革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近年来,我们从创新内部运行机制入手,着力推进县直文化单位的目标管理、用人机制、分配方式等方面的改革,通过抓好改革来激发文化系统的内部活力,促进事业的发展。在抓县直文化单位改革上,主要走了三着棋。
一是实行目标责任制。为落实“一把手”政绩考核机制,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县直8个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分别制订出一个总体规划和具体目标,各单位“一把手”与文体局签订目标责任状,各单位副职干部与“一把手”签订工作责任状,从上到下,实行目标管理,半年和年终分别进行考核,局机关组织督查组进行督办,完不成任务的单位视为不胜任,对“一把手”进行戒勉谈话。
二是实行人员聘任制。县直各文化企事业单位按照工作需要,设岗定人,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合理分流。在岗位设置上,文化馆设置9个岗位、图书馆设12个岗位、汉剧团设22个岗位、电影公司设15个岗位,大部分岗位还实行兼职制,既保证工作的需要,又体现了分工的合理性。对竞争上岗人员,一律签订聘用合同,合同期3至5年,合同内容包括工作任务、工资待遇及相关责任。对落岗人员给予分流安置,发放生活补助,并帮助寻找就业门路。对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7周岁的职工办理“带薪离岗”手续,不参加竞争上岗,发前两项工资。通过签约聘用一批、分流安置一批、带薪离岗一批,基本解决了人浮于事的状况。
三是实行工资动态制。签约上岗人员的工资待遇实行保底工资和动态工资相结合,与工作任务挂钩,年终奖惩总现。通过分配方式的改革,现在干部职工收入与个人的劳动付出和工作绩效直接挂钩,工资收入体现了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
通过落实“三制”,单位面貌有了明显的变化,各项工作有了明显的进步,概括起来有“三新”:一是单位有了新气象,过去那种队伍雍肿、人浮于事、工作相互推诿的的现象没有了;二是干部职工有了新目标,争先进位意识明显增强,学业务、钻业务蔚然成风;三是各项工作有新突破,近几年,我县文化工作得到各级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充分肯定,图书管理、文艺演出、群众文化、文物管理、文化市场等单项工作全部荣获过省级以上表彰奖励。
二、创新工作思路,实现“四保四变”
文化站改革是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在改革中,我们紧扣政策,准确把握,坚持刚性操作、阳光操作、有情操作,实现了全员身份置换、全员养老保险、全额财政支付、全部资产保全的“四全”目标,改革平稳着陆。在做法上,我们主要把握“四个确保”。
一是确保阵地不丢。乡镇文化站是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主要载体。改革推进过程中,我们克服困难,全力保全文化站原有资产,改制后成立的各乡镇文化站和文体局签订房产等设备设施管理协议,利用站所的资源开展农村公益性服务,为“以钱养事”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提供阵地保障。
二是确保队伍不散。我们按照政策要求,对全县12个乡镇文化站的26名在岗工作人员全部实行一次性补偿买断,实现了身份置换,并且全部实行了社会养老保险。然后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择优返聘12人到文化站工作,签约上岗,合同管理,重组了一支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精干队伍。根据各乡镇的具体情况,将财政预算经费分解到各站,作为“以钱养事”的经费,按照各乡镇政府与文化站签订的《劳务合同》,由文体局牵头检查验收后,将“以钱养事”经费拨入各站返聘人员个人帐户。
三是确保经费不减。改革后的文化站人员比原来减少54,通过我们的努力,县委、县政府按省委有关文件精神,将文化站“以钱养事”经费按全县农业人口人平0.5元列入财政预算,前后一比,不但一分没减,而且还有所增加,文化站人员月劳务费平均在千元以上,比改革前增长一倍。
四是确保职能不变。改革后的乡镇文化站除行政执法职能归县文体局外,继续履行原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所有职能,保留文化站的牌子,加挂“文化服务中心”牌子,人员实行县乡同时管理。
通过改革,打破了原有的“财政养人”机制,建立起新的“以钱养事”机制,新旧体制一对比,亮点和成效就显现出来,总体上有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干部职工的身份由“公家人”转变为“社会人”;二是变前途困惑为后顾无忧,过去每个月人平只有几百元钱,人人都牵住一双脚,人人都感到前途无望,现在返聘人员月工资千元以上,没有返聘的人员也得到解脱,到更加广阔的天地寻找市场;三是变工作被动为干事主动,过去“时间过,事无了”,现在竞争上岗,考核机制健全,返聘人员“千方百计找事做”;四是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由于改革到位,机制更加灵活,队伍更加精干,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
三、创新方式方法,推进稳步发展
改革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工作。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不曾预料的困难,碰到了方方面面的阻力,但是,我们们始终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以事为本,创新思路,难中求进,保证文化体制改革的顺利开展。具体来讲做到“四争”。
一是争取领导重视。为保证改革工作顺利开展,我们积极争取领导重视,请县委、县政府和宣传部领导深入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专题调查研究,指导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县委县政府分别召开常委会和县长办公会,专门听取文体局改革工作汇报,研究改革方案,协调解决改革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县委宣传部牵头召开了文化体制改革研讨会,就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
二是争取政策扶持。为推动全县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经过我们的努力,县委、县政府组织14家职能部门召开协调会,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和发展文化事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为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是争取部门支持。为解决文化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落实退休人员待遇,我们请县委、县政府领导出面协调,让文化绕系统300多名干部职工全部进入养老险,从根本上解决了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为改革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四是争取干部职工理解。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改革要取得成功,就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引导和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改革中,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积极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争取他们的理解,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这几年,虽然经历和推进了全县多个下属文化单位改革,但由于措施得力,方法得当,基本上做到了改革平稳推进、队伍人心稳定、资金稳中有增、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各位领导,我们所做的这些工作都是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正确指导下进行的,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各级领导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同兄弟单位的成绩相比也微不足道。我们将利用这次机会,虚心学习兄弟单位的好经验、好作法,借会议东风,再加措施,再加力度,再鼓干劲,力争我县的文化体育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