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光山县创新文化旅游体制机制 构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光山县创新文化旅游体制机制 构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作者: 彭国运 舒世远 许熙志】【2009-08-24 09:33:42】
光山县在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中,以“让智慧之光溢彩光山”为主题,结合实际,坚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成立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投融资、社会化服务、社会保障、支持创业人才投身农业、文化旅游带动发展等8个体制机制创新课题组,出台了《光山县文化旅游带动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指导意见(试行)》。
光山县按照信阳市委王铁书记提出的“做亮县域经济文化文章,大胆创新文化旅游带动发展体制机制”的总体要求,一是建立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机制。主要是加强县城场馆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村文化大院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培育文化品牌;抓好以司马光等智慧名人为题材的文艺精品创作,推进文化创新。二是建立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内生机制。围绕“让智慧之光溢彩光山”主题,大力招商引资,建设好光山智慧博览园、智慧博物馆、智慧大道、司马光人文景区等文化载体,推动文化旅游结合;通过在江湾、杜岗、上官岗、敖洼、帅洼等5个村率先开展文化旅游带动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课题试验示范带头;依托名镇、名村和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村,以白雀园红色文化旅游为龙头,培育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基地;用文化旅游带动农家旅游餐馆、农民书社、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创新文化旅游资源经营发展方式。建立一种与体制相适应、与市场化要求相符合的运作机制,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
第二篇: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十大体系建设是个体制机制创新的系统工程,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十大体系实施三年来,很多人认为,十大体系抓的都是各部门的日常工作,抓与不抓一个样。其实,十大体系离不开日常工作又高于日常工作。笔者根据自己对十大体系工作的了解,认为十大体系的精髓就是以
无缝对接长珠闽为目标,通过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手段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抓好十大体系建设,需要找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节点难点来切入,它不仅能锻炼干部的改革创新能力,而且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人说,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现象不抓十大体系也照样会出现,只是迟早问题。但我想,因为抓了十大体系,提前破除了制约发展的障碍,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就体现了其体制机制创新的助力器作用。xx通过对十大体系的大胆探索,有效破解了系列体制机制障碍,有力助推了经济社会发展。
一、着力破解四大难题,为产业发展扫除障碍
围绕稀土、钨和甜叶菊等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该县通过创新机制,着力解决了钱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物流如何通达,质量如何提高等四大难题。
1、提高授信额度,增加信贷投放,解决好资金从哪里来问题。该县通过实施金融服务体系,出台了信贷投放激励机制,有效地调动了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今年以来,xx金融机构千方百计优化金融服务,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努力向上级行社争取扩大授权授信额度,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资金支持。xx菊隆高科技食品有限公司的授信额由1200万元提高到4200万元,利华兽药由500万元提高到1000万元。止10月底, 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37亿元,比年初增加4.69亿元,同比增长4.51%。其中工业园区贷款总额达到4.6亿元,信贷增量达2.2亿元,比年初增长30.52%。
2、外引内育并举,解决产业发展的人才与用工问题。该县通过实施人力资源体系,一是组建了“xx工业园学士后流动中心”,搭建了人才引进平台。采取政府补助、企业使用、来去自由的方式,专门为企业引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现已为菊隆高科、世瑞矿产、红金稀土等企业引进了15名紧缺人才,为企业自主创新、攻克技术难题注入了新鲜血液。二是组建了“工业园劳动保障事务所”,搭建了劳动就业平台。专门规范劳动用工,帮助企业招工。通过举办就业再就业招聘大会及平时就业介绍,为92家企业招工6996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才62人,有效缓解了企业招工难问题。同时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城镇公民职业化”两大工程,2007年培训农民35000人、城镇公民10774人。
3、提高通关效率,发展物流产业,解决物流不畅问题。该县通过实施口岸物流体系建设,在有效促进物流通畅的同时,创造了物流产业迅猛发展的奇迹。一是完善了口岸通关服务机制。开通了xx—厦门、xx—深圳铁海联运通道,提高了通关效率,为企业降低运输成本5%左右;建设了口岸服务网,及时将最新的外贸政策和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申办等知识宣传到各进出口企业,适时组织外贸企业参加进出口通关知识业务培训,使32个企业报关员知识得到及时更新。二是加快物流产业发展。该县把汽车货运产业当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来抓,创造了汽车货运产业发展的奇迹。在2005年底,xx共拥有货运汽车401辆,2006年新增货运汽车326辆,2007年目前新增货运汽车818辆、1462吨,车辆增长数和吨位增长数均为全市第一。汽车货运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今年新增的816辆车辆今后每年可增加的直接税费达800多万元(其中县级直接税费460万元),加上间接收入每年可超1600万元。同时狠抓物流载体建设。投资1000万,占地30亩,建成标准仓库11栋、1.1万平方米的xx天志仓储物流中心于8月建成投产,且其隔热、防潮效果达到了国家标准。洋塘汽车检测维修中心、红金汽车修配城、光彩物流中心、储潭货运码头等物流基础设施正在规范实施中。
4、采制推广标准,鼓励扶助创新,实施名牌兴县战略,解决质量不高问题。通过实施技术标准体系,该县出台了采用高新技术标准、鼓励技术创新、扶持名牌创建的系列政策,在工业、农业中大力开展了标准化生产和争创名牌活动。省级名牌产品由2005年实施技术标准体系前的无到目前的3个,分别是xx菊隆高科技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菊隆牌”甜菊糖甙、xx远驰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远驰牌”钨粉和xx江钨钨合金有限公司生产的“虔锋牌”钨铁,其中xx江钨钨合金有限公司生产的钨铁还获得了国家免检产品资格。为了指导和帮助企业进行科技创新,xx还专门组建了“工业园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组织xx鑫隆康稀土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申报了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组织科技成果鉴定2个,已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市民营科技企业20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5个,位于全市前列。技术标准的提高和名牌产品的效应开始在经济效益上显现。2007年1-10月,xx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31.7亿元,上缴税收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5%、33.4%,纳税超千万元的企业已达7家。
二、搭建三大平台,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
环境是竞
争力,也是生产力。xx在实施十大体系过程中,始终围绕优化发展环境这一核心,创新了系列体制机制,加快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对接步伐。
1、简化程序,增加透明度,搭建行政服务综合平台。为了方便群众办事,xx在建设政策法规体系中,组建了行政服务中心,有行政审批事项的30多个政府部门统一进驻中心集中办公。在行政服务中心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并联审批制和程序公示制,做到各项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为了增加政策法规透明度,xx还编印了《涉企政策(收费)一本通》,规范整合了涉及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及行政许可和收费项目,企业房屋报建费用从58.2元下降到4.2元,真正实现部门规范收费,企业明白缴费。在十大体系进工业园服务站、进市场服务站、进乡村服务站设立了21个政策法规查询中心,为工业企业、市场业主、广大农民开展政策文件的查阅、咨询服务。行政服务正向政策透明、办事便捷方向迈进。
2、加快信息化步伐,建设高效便捷的现代信息平台。通过实施信息网络体系,城乡信息日益通畅。建成了县政府门户网站和11个乡镇门户网站,还有31个单位建立了自己的网站,60多个县政府组成部门接入了政务网。在重要核心部门推广应用了网上办公系统,电子政务正在逐步推广。开通了县档案网,设立了“现行文件”专页,县委、县政府、政府部门已公开的现行文件可以在网上查阅、下载,利用网站加强对外宣传,提供办事服务。建成了xx工业园网站,为园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产品推介、招工用工信息服务,园区企业宽带安装率达95%,16个企业开通了网站,企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实施了乡村信息化工程,全县各乡镇建成了农民知识化网络培训中心,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给农民留下了不散的课堂、不走的专家,建设了30多个“网络新村”,通过财政补助促成622户农民用上一宽带网,已有10%的果农收到了网上脐橙订单实现了网络销售,脐橙等农特产品销售半径由市内扩展到了省外;一批乡镇建成了惠民短信系统,利用这个平台与农民沟通互动。
3、创新产权交易机制,搭建产权规范流转的交易平台。在实施产权交易体系中,该县大胆创新机制,建设了产权交易中心、招投标中心、国有资产经营中心和国库集中收付核算中心,搭建了流转规范顺畅的产权交易平台。所有国有资产处置统一进入产权交易中心交易,实行阳光操作。今年1—10月共组织国有产权交易33宗,市场评估总价8967万元,总成交价达12554万元,增值3587万元,增值率40%。通过阳光交易国有资产增值,筹集了资金妥善安置了职工,促进了企业改制。通过国库集中收付核算中心,将对全县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核算统一在一个平台上操作,既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财政运行效率,又方便了群众办事,为部门和基层提供了一个快速便捷的服务平台。
三、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推进社会和谐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保是稳定之基。xx通过大力实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等各项工作开创了新局面,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1、健全网络,规范管理,把握就业这民生之本。通过实施社会保障体系,该县在各乡镇和工业园都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把劳动和就业服务网络向乡镇和园区延伸,搭建了劳动力资源有序流动的桥梁。同时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从源头上规范劳动关系。加强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和鉴证管理,妥善处理调整劳动关系矛盾,共受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投诉案件41起,结案41起,结案率100%,涉及农民工252人,追讨工资45.4万元;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9850份,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双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正在逐步建立。
2、加强宣传,扩面征缴,确保社会保障有力。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1-10月,全县共征缴养老保险费2699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10%,医疗保险费1049.5万元,工伤保险费73.65万元,生育保险费27.36万元,失业保险费229.3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9%。为5170名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3187万元。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迅速推开,参合率分别达84.6%、40.6%,为12547名参保城乡居民报销医疗费用851万元,使广大城乡居民医疗得到了及时保障,有效防范了城乡居民因病致贫。
3、拓展领域,提高标准,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力度不断加大。城乡低保对象、五保户全部纳入大病救助范围,救助病种由原来的7种扩大到12种,全县所有困难群众患大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救助。建立了城乡困难群众结对救助制度,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开展了“选亲、认亲、定亲、帮亲”活动,已有1000名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帮扶资金近10万元。提高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常补对象月人均补助从120元提高到160元,非常补对象月人均补差达到80元以上。
第三篇: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改革之文化篇
在文化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改革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而此次改革气魄更大、步子更稳,涉及面更宽、更有深度。全会关于文化的论述与党的十八大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一脉相承,对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作了重要论述,这体现了中央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全会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点一: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决定》对完善文化管理体制进行了重点部署,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亮点1:体制改革思路明晰,文化行政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决定》提出,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办”向“管”转变,“管”什么,主要是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的转变。要更加注重依法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不断提高管理效能。
亮点2:改革措施到位,文化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决定》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有许多亮点和新意。《决定》强调要“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体现了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要求;强调“鼓励非
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体现了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要求。
亮点3:推动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自觉而清晰
全会公报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同志一定要处理好„魂‟与„体‟的关系,把坚持导向与产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正是我们文化生命力之所在。”可以看出,我们推动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自觉而清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向全世界宣示了我们党攻坚克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表明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有更加清醒坚定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亮点4:文化工作者在改革中大有可为
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但仅有数量是不够的,还要更注重质量,要思考为群众生产怎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去满足群众的需求。全会公报中提出要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就是很好的导向。一个健全的现代文化市场的基本要求是优胜劣汰,让优秀的产品脱颖而出,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还要求把文化市场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掌握好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营造好让作品不断涌现的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作热情,才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公报还提出,要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些具体的部署,让文化界人士大有可为,对于我们文化工作者而言,要主动通过文艺的手段,遵循创作规律,真实记录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艺术地弘扬改革的精神,以文艺的力量为改革的伟大进程鼓与呼,创作出一批精品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
要点二:关于“两个体系”的关系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代表了我国文化建设顶层设计的基本布局。两个“体系”的提法,是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个方面发展的全面、系统的制度化保障,也是中央在文化领域既强调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又强调民生保障的充分体现。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意味着国家财政在文化方面的投入将不断增加,会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行更大规模的政府采购,这对文化产业是一个利好。不仅不会分流文化市场,反而会刺激人民群众更多的文化消费需求。例如,农家书屋
提供的图书会逐渐提升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使其产生更多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购买更多文化产品。此外,如果文化企业跟政府协同,配合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一定会有提供增值服务的机会。这也将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益处。
要点三: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人民为主体的服务理念;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公共文化服务的实现方式应该有更多市场化手段;构建现代传播体系。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必须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导致的城乡文化差距和知识鸿沟,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当下首要任务是增加农村文化资源和服务总量,做大农村文化蛋糕。另外,要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决定》强调,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前的提法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上“现代”两个字,这是一大亮点,突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特征,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决定》强调“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是为了解决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九龙治水”的现状,加强协调,形成合理的布局与管理。要点四:关于建立竞争有序、开放统一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决定》提出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标志着要多层次、多方面、全方位地打造文化市场,不再单方面关注产业规模、GDP比重和发展速度,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制度化保障和市场化规律,以更加开放的政策措施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将在文化产权交易、资本市场运作、信息消费网络设施建设等方面带给民营企业更多机会。
《决定》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具体阐述中有三大亮点:一是继续强调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鼓励文化产品市场继续向非公有制企业开放;二是更重视资本要素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三是“文化经济政策”的提法表明,今后政府对文化市场建设的扶持将更多采取制度化的经济手段,明晰了政府在文化市场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市场,纵观十几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基本只管导向,把具体的创作生产问题交给创作者和生产者,条条框框减少了,人们的创造活力得以释放。在这一过程中,从业者获得了合理收益、观众大饱眼福、政府得到了税收、国家增强了文化软实力——市场使所有人都从中获益。
对文化而言,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还有另一层意义。文化依赖于人的创意,如果社会和经济制度过于严苛,压抑或者阻碍了创意的发挥,文化就会凋敝;反之,社会和经济制度鼓励和褒奖创意,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欲望得以充分涌流,文化就会繁荣。说到底,政府自身不会创造文化作品,但政府可以也应当创造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
要点五:关于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决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出发,把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任务,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这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崇高的文化追求,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三十多年来,我们坚持对外开放,打开国门搞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说,没有对外开放,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没有对外开放,也就没有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现在,我国文化建设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正朝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迈进。实现这个目标,要求我们树立宽广的世界眼光,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坚定不移地走对外开放之路,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中实现文化新跨越、创造文化新辉煌。
要点六: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党的十八大特别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我们党最为重要、最具有核心意义的文艺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须更加生动深刻地表现人民群众建设新生活的伟大创造;必须更加生动深刻地表现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愿望,表现中华民族的价值选择;必须以文学的力量更加坚定地推动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之中,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患难。历史证明,优秀的文化作品,不是书斋中造出来的,也不是连古缀今“穿越”出来的,而是从生活的深处开掘出来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需要文化工作者重心下移,扎根沃土,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挖掘创作素材,提炼诗情画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历史的经验,也是时代的呼唤。创作只有接地气,沉进生活,以人民为创
作对象,及时把握社会变化,善于因势利导,文化产品才能由更多更好向更好更多跨越,赢得人民大众的关注和喜爱,实现价值和意义。
第四篇:文化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文化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文化旅游产业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以文化为内容、旅游为载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文化旅游相互融合,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和区域自然禀赋资源,充分发挥文化的灵魂作用,建立完善文化要素和旅游要素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实现文化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共赢发展,是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体现。
一、充分认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在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可为传统产业创造新的增值空间,赋予传统产业巨大的品牌效应。文化和旅游都是为人们提供精神消费服务的,二者具有天然的偶合性。同时,它们可以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将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诠释旅游,才能使旅游更具吸引力。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挖掘文化、优化文化、丰富文化和保护文化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通过丰富和拓展文化内涵、不断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精神要求,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借助旅游市场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科学制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要坚持高标准规划,明确未来5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着力把握“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和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按照特色文化发展格局和特色旅游发展框架要求,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途径,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和特色旅游的丰富内涵,注重整合和优化文化旅游资源,正确处理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关系,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一流文化旅游景区为载体,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文化旅游企业为支撑,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撑产业,力争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三、深入发掘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各地应找准本地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重点开发,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要发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要发掘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旅游资源,依托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使旅游者充分体验多彩的各民族风情。要发掘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和体育文化旅
1游资源,使旅游者充分感受民族和谐、康体养生和惊险快乐之美。
四、积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品牌是文化旅游业的名片,要全力打造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使文化旅游具有更鲜明的总体品位和整体形象。要坚持统筹谋划、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着力抓好品牌的创意、设计和开发,进一步构建文化旅游品牌体系。要重点打造景区景点品牌,结合生态旅游、避暑旅游、宗教文化旅游、体育健身旅游、自驾车旅游和民族风情园体验等新兴旅游产品的培育,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合文化创意,充分体现文化之魂。
五、着力实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带动战略。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项目作为示范和支撑。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地方独有或特有资源,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强文化旅游产业软硬件建设,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丰富产品内涵,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要重点抓好文化旅游景(园)区和文化旅游线路建设。要建立和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库,对重点项目要坚持集中布局、集约发展、集群带动,使重点项目建设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发挥先导性、战略性、支撑性作用,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要依托重点项目和精品工程建设,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和线路,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优势,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六、坚持以独特魅力文化装点景区景点。在旅游中注入文化元素,就要注意改变文化资源展示、阵列的单一模式,把静态的文化资源、分散的文化元素、高深的文化内涵转化为贴近游客、美味可口的文化大餐,转化为既有鲜明文化特色,又有很强参与性和很广消费面的文化休闲娱乐产品。通过对传统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改造、包装、升级,使其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文效益。要着力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投资融资为纽带,整合旅游演艺资源,促进演出单位、演出场所、旅游公司强强联合,共同培育旅游演出市场,优势互补、实现双赢。积极鼓励和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把民族民间经典歌舞表演作为演艺的主要内容,创新演出形式,提高节目创意,打造体现民族地域特色的旅游演出节目。旅游景区景点要广泛吸纳文艺演出团体和艺术表演人才以多种方式灵活参与景区经营,不断提高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
七、不断提升文化资源的旅游功能和价值。要实施文化旅游创意战略,善于
研究旅游市场,下功夫解读和整合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再包装。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展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着力抓好大遗址和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和利用工作。积极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博物馆在文化旅游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文化项目的空间整合和优化,着力建设一批具有示范、集聚、辐射并具有旅游功能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要将文化资源纳入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围绕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产品。
八、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要依托资源优势,制定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发展规划,促进工艺品(纪念品)系列化、档次化、品牌化。要实施品牌工程,创意制作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文化旅游工艺品,挖掘旅游品牌形象价值,拓宽旅游品牌产业链条,逐步提高精品份额,扩大具有竞争优势的工艺品种。要加大文化旅游工艺品的挖掘、研发、策划、包装、展销力度,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从事工艺品的创意研发、生产销售,大力扶持“基地(公司)+农户、专业户”等从事工艺品制作、生产和经营的文化能人。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工艺品生产基地,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市场推广。
九、全力抓好文化旅游品牌的宣传推介和营销传播。要紧紧围绕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开展多层次、高水平和全方位的宣传营销活动。要充分运用报刊、广播、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传媒手段,组织开展文化旅游品牌推介和展示活动,形成多角度、高密度、立体式的宣传阵势。发挥市场推广优势,将反映特色文化的文化产品纳入国内外旅游项目推广计划,充分展示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增强宣传效果,不断扩大文化旅游品牌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十、建立健全有利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协调机构,形成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重点在行业发展规划衔接、扶持政策制定、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宣传推介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统筹,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无缝链接,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同步。特别是要建立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协作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群众受益、永续利用”的发展战略,加大引导性资金的注入,鼓励多元化经营与多元化资金投入,建立财政投入、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及海外资本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做强做精一批具有创新性竞争力、专业水平高、特色明显的文化与旅游相结
合的企业,促进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形成,聚集社会各种资源,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翔.欧洲旅游:关于产业发展及组织管理的全新研究 〔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218
[2] 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 〔J〕旅游学刊,2005(4):67-7
2[3] 任冠文 文化旅游相关概念辨析〔J〕旅游论坛,2009(4):159-162
[4] 汪宇明 旅游合作与区域创新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7.[5] 宋振春、李秋:文化旅游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
[6] 魏小安,1987,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 [A].旅游发展与管理 [C].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7] 郭丽华.略论“文化旅游” [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4).[8] 于岚.文化旅游概念不宜泛化 [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9] 许志晖,丁登山等.对南京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不整合重点的探讨 [J].人文地理,2006(3)
[10] 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 [J].中国工业经济,2007,(6):13-20.[11] 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中的公司结构分析 [J].经济学家,2004,(3):67-71.[12] 吴颖、刘志迎,丰志培.产业融合问题的理论研究动态 [J].产业经济研究,2004,(4):64-70.
第五篇:创新社区党建机制 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创新社区党建机制 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社区党建是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是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执政水平,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社区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和不断创新,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手段,就如何加强基层社区党建工作,如何进一步开展社区党建创新,人民网记者专访了山东泰安市委党校副教授郁立强。
为有效解决社区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与社区建设新任务的矛盾,破解社区和区域党建条块分割体制下的属地管理难题,右江区立足实际,结合创先争优活动,以龙景街道七塘社区、百城街道文明社区和东笋社区为试点开展“区域党建,同争共创”活动。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创新运行机制、深化管理服务,积极构建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使社区党建活动由相对独立向融合互助型转变,逐步形成了以社区联合党委为核心的“事情共商、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发展共有”的社区区域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成立联合党委,选准社区党建工作切入点,打破社区条块分离的传统格局
突破行政级别、行业地域限制,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和驻社区部分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组成的社区联合党委,班子成员一般为15~17人,设书记1人,副书记5人,通过召开全社区(包括驻社区单位)党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联合党委的主要职责是讨论和决定社区建设与管理、发展与改革等重大问题,领导和组织各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共同参与社区建设。联合党委直接受街道党工委管辖,社区党组织和驻区单位党组织在联合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驻区单位党组织实行双重管理,即既归联合党委管理又属本系统单位上级党组织管理。驻区单位党员也实行双重管理,既归联合党委直接管理,也归所属的驻社区单位党组织管理。联合党委班子成员由街道党工委行文任命,从而初步构建起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联合党委为基础、辖区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社区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格局,为社区党建工作“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局面的形成,为“区域党建,同争共创”活动的顺利推进夯实了组织基础。社区联合党委的成立,使辖区单位党组织在社区发展中由配角变为主角,工作由“无责”变为“有责”,实现了社
区事务一起议、活动内容一起定、发展成果一起享,极大地调动了辖区单位党组织参与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积极性。
二、推进资源共享,筑牢社区党建工作支撑点,改变社区“单兵作战”的运行模式
紧紧围绕“发展共推、文明共创、事务共管”三大目标和原则,在试点社区搭建三大平台,探索建立社区资源共享新机制。一是搭建便民服务平台。坚持把服务居民作为“区域党建、同争共创”活动的基本立足点,整合原来社区“两委”办事窗口和驻区单位部分服务窗口及人员,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置一站式服务大厅,开设了民政、党务、卫生、计生、居家养老、就业援助、法律诉求与调处、民情专递7个服务窗口,运用居家养老“一键通”、电子警务监控等服务手段,搭建了社区事务共管的有效平台。二是搭建结对共建平台。充分发挥联合党委协调作用,组织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组织驻社区单位党员与社区居民党员进行联动联创。各党组织和党员结对子后,积极依托自身优势,开展联建联创活动。三是搭建共驻共建平台。社区联合党委在各驻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创新搭建了服务居民生产生活的载体平台。
三、发挥党员作用,把握社区党建工作结合点,转变社区“单一封闭”的活动方式
为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党员“8小时内外”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试点社区的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了“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在岗位”的“三在”管理服务活动。一是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联合党委在建立社区居民档案,发掘社区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党员的职业特点、个人特长和服务意向等情况,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划分党员责任区。东笋社区联合党委还从驻区单位中聘请了15名“社情民意专递员”,建立完善了联合党委与居民群众之间对称互通的信息渠道。二是开展“社区主题活动日”。在深入开展“双带双促”(党组织带动社会组织,促进自我管理;党员带动群众,促进自我服务)活动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主题活动日”活动。三是通过爱心储蓄银行存储爱心。依托“志愿者服务站”设立爱心储蓄银行,以“志愿服务时间”为主要经营业务。以家庭为单位,凡是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居民都可以到“银行”“开户”,领取“爱心储蓄存折”。从而在自己有需求时,也可获得通过接受他人的免费服务来支取一定服务时长的权益,促使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付出、积累、回报”的爱心储蓄。对党员志愿者(党员义工)实行“星级制”管理,银行式储备,切实提高了志愿服务实效。
四、实施网格管理,把握社区党建工作着力点,消除社区管理服务的“空白地带”
着眼于解决“社情民意不明了,服务管理不到位,诉求渠道不畅通,矛盾化解不及时”的困惑,引入网格化的先进理念,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方式,将试点社区划分成若干个网格,把农村、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党建资源全部纳入网
格化管理。同时,建立党建网格化分片包干责任制,成立了由社区干部、普通党员、居民代表、大学生村官、社区党建组织员组成的管理服务团队,由服务团队成员各自包管联系服务本网格内5至10户普通群众,开展“组团式”服务。选派了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党员担任网格管理责任人,做到“包组建、包管理、包服务、包教育、包提高”,实现了基层服务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进一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在七塘社区建立南大和江夏2个流动党支部,成立福州街第一流动党小组和福州街居民党小组,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
五、建立健全制度,夯实党建工作的根本点,促进社区党建工作规范化
从制度建设入手,激发了社区共建合力,积极推动社区“区域党建,同争共创”活动的深入开展。一是推行社区联合党委书记每周1次接待群众、班子成员每年2次进家入户走访每户群众、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三项制度”;二是健全社区联合党委联席会议制度、工作例会制度、联考联评制度;三是推行双向反馈制度,即由社区党组织定期将在职党员在社区的真实表现情况登记在反馈卡上向其所在单位党组织反馈,所在单位党组织签注意见后再反馈给社区党组织,并将反馈结果纳入党员考核和民主评议的重要内容。同时,建立健全奖励制度,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和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作者系中共百色市右江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