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2011-11-11 08:35:00
改革开放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专题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并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意义十分重大。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基础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决定》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领域的改革开放,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成功经验;二是明确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加快进度、加大力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前者是后者的实践基础。
党的十六大厘清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概念及分类改革的要求,相应地提出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任务。这是对现代文化认识上的一次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带来了文化领域的深刻变化。党的十六大之后,中央迅速部署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选择了35家文化单位和9个地区先行先试,国务院出台了支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优惠政策。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试点任务全面完成,一批自愿参与改革的文化单位和地区也取得不少突破。中央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的经验,于2005年年底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其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主要是在4个方面推进,并且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是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变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混乱局面,实现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各自回归本位,各自承担自己的任务,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
二是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文化单位是按照行政级次配备的,实为行政部门附属机构,没有独立经营能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市场主体缺位,显然难以发展文化。所以,中央把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紧抓不放。从2003年到2011年先后完成了出版、发行、电影单位转企改制,部分非时政类报刊、一般文艺院团、广电网络也完成了转企改制。转制后的文化企业迅速成长为新型文化市场主体,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力。
三是推动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主要是面向社会、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革命纪念馆等,完全变成公益单位,政府主导,向公众免费开放,创造社会效益。对于既是公共传播机构又有经营性产业的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实行“两分开”:编辑、出版、播发等新闻宣传业务,仍然实行事业体制;印刷、发行、广告、电视剧制作、网络传输等,则要剥离出来,转企改制,实行市场化运行。这两项改革也取得了突破,加上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大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四是调整结构布局,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竞争力。在转企改制的同时,重视产业、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组建了一批新兴文化产业园区和集群,打造了一批文化企业集团,加快了文化创新与高科技的融合,文化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
正是有了将近10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实践基础和改革发展给文化领域带来的深刻变化,《决定》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二篇: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梁维东
2012-11-15 13:50:56 来源:人民日报2012年11月06日
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启动以大部制改革为切入点的综合改革,并于去年开始全面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基层治理改革,进一步形成了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改革行政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打造“小政府”、“强政府”。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是目前经济社会领域诸多矛盾的体制性根源。顺德市场发育程度较高,经济社会发展正全面进入转型期,改革行政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更为迫切。顺德坚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厘清政府与社会的边界,通过简政放权,打造“小政府”;通过强化监管职能、规范权力运作,打造“强政府”。按照决策、执行、监督既分离又协调的原则,重构各权力主体的职能定位和管理权限,巩固和深化大部制改革。区委区政府加大对重大决策的统筹和社会咨询力度,区属各部门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政策研究、标准制定和行业监管上来,改变过去“重审批、轻研究、疏监管”的状况。区属有审批权的13个部门设立审批服务科,统一进驻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行使核心审批权。把事务性的审批和管理事项下放给镇街,外移给事业单位、法定机构和社会组织。
改革社会体制,实行协同共治,建设“大社会”、“好社会”。改革社会体制,必须打破政府大包大揽的现状,让民间力量参与社会管理,构建政府、社会协同共治的局面。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前提下,顺德努力发挥社会组织、群团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作用,形成“大社会”治理格局;强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社会自治水平和社会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群众的幸福感,打造“好社会”。为此,不断拓宽社会参与平台,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参政议政职能,大力发展决策咨询,组建各类公共决策咨询机构37个。借助法定机构、学校理事会等平台,调动更多社会智慧和资源参与公共事务。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加快群团组织去行政化步伐。加紧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增强其“枢纽”功能。推动协会商会参与行业管理,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事项。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推进社会建设十项行动计划。
改革基层治理体制,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社会新格局。基层治理体制是保民生、促和谐的基础和保障。顺德启动城乡社区基层治理体制改革,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规范集体经济管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化解基层矛盾,增进社区安定团结。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全区各级党代表每周轮流驻室接待党员群众,真正沉到基层一线,倾听民意,研究解决社区问题。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加强,党和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进一步确立。加强基层社区自治,让更多的社区自治组织自愿接受党组织的领导,提升自治能力,管理好本社区的经济社会事务。规范基层集体经济管理,建立集体资产交易平台,推进集体资产市场化运作。委托社会专业中介组织代理农村财务核算,建立农村财务网上监控系统和社会公开机制,全面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拓宽技能培训补贴的对象范围,增加免费培训次数,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同时提高新农保及完全被征土地农民养老保障待遇。
(作者为中共广东省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
第三篇: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范文模版)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方位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深化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文化体制改革历程多艰,问题尤存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范式,我国开始了文化市场化建设与文化体制的所有制变革阶段,文化市场的地位得到了承认。第二阶段(1992年-2002年),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文化产业与财政投入机制变革阶段。十五规划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标志着我国对文化产业的认可,对文化体制改革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十六大第一次将文化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随后在全国铺开,北京、重庆、广东、深圳、沈阳、西安、丽江在内的九个省市和39个宣传文化单位参加了改革试点。2005年12月,《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下发,2008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文化产业迅猛发展。
通过改革,我们逐步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了一大批新型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市场更加活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国门,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8071亿元。但同时,也存在着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资不分、条块分割等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端,我们必须着力解决投入不足、机构设置不合理、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等突出问题。
其次,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大融合时期,世界交往与人类活动越来越多。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居于强势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推行其既定利益、既定价值,造成所谓的“同质化”、“一体化”,甚至“美国化”、“西方化”。当前,美国文化向世界各国强势辐射,对其它国家进行着近乎“单方面”的输出,“美国制造”充斥全球。电影、电视、音乐、美国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在年轻人中市场极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思维方式。美国基辛格同仁公司总裁曾宣称:“美国应确保: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逐渐被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那么节目的编排就应该是美国的;如果世界正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那么这些价值观就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这种近乎强制的文化渗透,是对全人类的文明、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的及其严重的威胁。
可见,全球化不仅是经济战略问题,更是文化战略问题。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应有的市场份额,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建设。
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内在要求,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一要加快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当前,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统筹“放”和“管”的关系,做到简政放权和加强监管齐推进、相协调,不断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
二要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当前,要着力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与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我国有5.38亿网民、10亿多手机用户,据2013年6月份的一项统计,此前一年时间,全国有6000万网民因网络欺诈损失300多亿元。在这一网络平台上,不仅需要“自我净化”,也需要他律机制,厘定行为边界,依法加以监管,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消除阴暗面,正确引导舆论,更多地释放“正能量”。
(二)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文化繁荣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市场,越来越需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必须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一要加快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继续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同时,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二要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当前,我们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引导它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同时,要支持各种形式的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三要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当前,要重点发展图书、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综合交易平台。
(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当前,要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广泛享有更多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一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要着力统筹市、区、街道(社区)和县、乡、村这两个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推动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二要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当前,要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树立起公共文化服务观念,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采用全员聘用、岗位工资、业绩考核、项目负责等办法,深化内部改革,提高服务质量。
(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要走出去,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既要深化政府间文化交流,又要构建人文交流机制,鼓励民间交流,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升国际舆论话语权。
二要引进来,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必须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益的经验、一切积极的成果、一切好的管理理念和机制,大力加强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的引进,强化文化市场监管,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
文化看似柔弱,实则坚强,当历史的尘埃落定,许多喧嚣一时的东西会消散,只能有优秀的文化会长留世间,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慰藉。当前,我们必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篇:必须着重在构建有利于权力制衡的体制机制
必须着重在构建有利于权力制衡的体制机制、健全完善有效的权力监督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一)建立廉政教育体系,筑起权力“防护墙”。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宣传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实行跟踪式教育。把权力观教育贯穿到干部培养、成长、成熟的全过程和考察、提拔、使用的每一个环节,分别制定长期的和阶段性教育规划,有的放矢地抓教育,使权力观真正入心入脑。二是实行一体化教育。拓宽信息化廉政教育渠道,整合教育资源,建立组织、机关、家庭和社会一体化权力观教育格局,把党纪国法以及道德规范对权力观的要求转化为自觉行为。三是实行分层次教育。根据各级领导干部、普通党员干部所处地位和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廉政典型教育、警示教育,增强权力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建立风险防控体系,支起权力“避雷针”。围绕权力行使过程中存在的廉政风险和利益冲突,加强对权力运行过程的风险防控。一是固化权力流程。抓住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换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契机,推进合理分权机制的建立,对岗位职能设置中存在的流程不科学、衔接不紧密、职责不明确、监管不到位等缺陷和漏洞,实施流程再造和权力流程固化。二是强化对“一把手”权力的制约。对“一把手”的权力进行科学配置,严格执行党政“一把手”六个不直接分管、末位表态制度。严格执行实行党政正职“届中经济责任定期审计制”,防止权力异化,实现由“离任审计”向“全程审计”的转变。推行“一把手”财产申报、公示制度。三是压缩权力的行使空间。对各部门的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给付等主要行政权力进一步梳理优化,规范自由裁量权,压缩自由裁量空间。实行行政处罚网上公开。
(三)建立配套制度体系,穿上权力“防化服”。抓住权力运行中容易导致腐败的薄弱环节和制度漏洞,有针对性地完善规章制度,着力强化管理、堵塞漏洞。一是关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度创新。围绕土地管理、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权力集中、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完善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制约机制。围绕组织人事权、行政审批权、资源配置权、执法和司法权相对集中的关键岗位,通过制定实施权力公开透明运行、风险岗位廉能管理等制度,保障权力规范透明运行。二是加强农村基层权力运行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通过建立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制度、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制度、“三资”监督管理制度、干部群众评价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涉农事项民主决策制度等,有效规范农村基层权力运行,从源头上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聚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完善保障和维护群众利益的科学决策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态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努力从源头上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防范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发生。三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制度。加强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建立“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网”,通过电子政务将各项权力的运行过程电子化、网络化、透明化,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运用“制度+科技”的理念和方式,对招投标、土地出让、资金监管、政府采购、行政审批等重点领域运用信息技术对权力进行固化,实行全程电子化运行,用无情的电脑管住有情的人脑,保证制度的执行力和刚性,使权力运行“大小有界,运行公开,网上留痕,全程受控”。
(四)建立督查问责体系,架设权力“高压网”。一是进一步整合监督力量。充分发挥党内监督的制约功能,切实加强纪检监察与组织、人事、审计、信访、司法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和合作,整合力量,加强配合,增强监督合力。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震慑功能和群众监督的辐射功能,增强监督的实效性,使领导干部全方位处于社会的监督之下,督促干部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二是行使权力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将规范权力运行、促进依法行政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加强工作纪律作风等建设情况的日常化、常态化监督检查。整合党风廉政考核、审计、财务监督、制度检查等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对存在的问题亮“黄牌”,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纠正、整改。三是对损害公众权利的违法违纪行为实行“零容忍”。着力推进开展市场中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推进脱钩改制,切断国家机关与市场中介组织的利益联系,对不执行制度、不按制度办事的严肃查处,营造落实制度的高压态势。对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现象及时严肃惩处,处罚一个警示一片,促使达到权力行使者因畏惧揭露和惩处而“不敢腐”的目的。
(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构建“不想腐”的自律机制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以及党纪国法、廉政法规和从政道德教育,弘扬廉洁文化,培育廉洁价值理念,用公正法治、清正廉洁等核心价值观和廉洁文化凝聚社会共识,营造良好的党风民风社风。与此同时,强化警示教育,长鸣廉政警钟,促进领导干部把秉公用权、清廉自守内化为坚定信仰和行动自觉,真正地从心底里“不想腐”。
1、认真开展案件专题剖析。凡领导班子成员发生违纪违法问题的,在案件做出处理后,要及时召开专题会议,深刻剖析原因,认真汲取教训,并形成案件剖析报告予以通报;领导班子要深刻反思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每一名班子成员结合各自职责和工作实际,逐一对照发言,查找在班子内部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分析从中应汲取的教训,提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2、通报曝光典型案件查处情况。纪检监察机关立案调查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在立案和做出党纪政纪处分并移送司法机关后,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站及时向社会公布。不宜向社会公布的案件,可在党内通报。已经结案、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采取适当方式及时通报。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四风”问题的案件,及时通报曝光。
3、扎实开展警示教育活动。通过召开警示教育大会、组织党员干部到警示教育基地现场参观、观看警示教育片、旁听庭审等形式,开展专题警示教育活动,做到一年一个专题。纪检监察机关以及各职能部门结合本地本部门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组织拍摄警示教育片,编印警示教育教材,运用典型案件开展警示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做到以案为镜、以案明理、以案示警,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深入开展廉政谈话提醒。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结合落实廉政谈话制度,对党员干部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运用查处的违纪违法典型案件,对谈话对象进行提醒警示教育,督促其认识危害、自觉纠正,防止小错误演变成大问题。
(二)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构建“不能腐”的防范机制
1、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一是科学配置权力,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依法开展权力的清理规范和审核确认工作,合理分解权力,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形成设计合理、配置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二是加强党内监督,强化对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落实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信访处理、谈话和诫勉、询问和质询等监督制度,坚持和完善党代表、纪委委员闭会期间开展监督、联系党员和接受党员监督制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巡视监督力度,不断增强巡视监督的威慑力和实效性。三是加强法律监督,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和对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保证审判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开展行政审判活动,强化检察机关对立案侦查活动、审判和执行活动的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强化对政府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情况的监督,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四是加强民主监督、舆论监督,认真听取和吸收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建立健全人大代表闭会期间开展监督、联系选区和接受群众监督的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监督作用,支持和保证群众监督。加强舆论监督。高度重视网络监督,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全方位监督作用,形成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
2、完善阳光运行机制。健全权力事项公开制度,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完善党委政府新闻发布、重大决策公示预告制度。深化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重大建设项目和社会公益事业信息公开,完善电子监察系统,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压缩权力滥用和暗箱操作空间。
3、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结合惩防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的贯彻落实,健全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制度,突出重点领域,抓住关键环节,形成风险预警、纠错整改、内部制约、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机制,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和离任从业限制,重点解决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资金拨付、公共产品供给等领域的利益冲突问题,防止领导干部权力寻租。增强制度刚性约束,明确制度制定、实施、反馈、监督责任主体,建立健全问责追究和监督保障机制,严肃查处、及时通报违反制度行为,提高制度执行力。
(三)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构建“不敢腐”的惩戒机制
一是完善查办案件组织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反腐败协调小组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和联动效应。完善查办案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执纪执法部门定期沟通交流机制,实行案件线索及时通报、定期反馈制度,建立重要案件、重大问题查处情况定期会商制度,增强查办工作合力,提高执纪办案实效。完善案件移送和通报制度,及时反馈查办结果。
二是完善问题及时发现机制。完善信访举报渠道,健全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鼓励和保护实名举报,构建便捷高效、反馈及时的信访举报平台,健全信访问题分类处置制度,加大对举报信息的及时梳理、综合分析和研判,提高案件线索转化率。推行纪检监察专项巡查制度,针对党风廉政建设薄弱环节、腐败问题多发易发部门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专项巡查活动,拓宽发现案件线索渠道。建立案件线索汇集梳理和定期评估制度,对重要案件线索定期进行分析评估,开展集中排查。
三是完善案件有效查办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基础信息的收集,实现财产、房产等信息资源共享,开通涉案信息查询平台。加强办案工作的监督管理,完善办案绩效考核办法,落实执纪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办案全过程的监管。加强办案队伍专业化建设,建立办案工作人才库,推行案件主办人制度。建立抓早抓小的防范机制,针对执纪办案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注重运用批评教育、诫勉谈话、组织调整等多种处理方式,做到发现在早,查处在小,避免干部进一步滑向犯罪的深渊。
第五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繁荣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繁荣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大量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寒假伊始,带着兴奋的心情,回到了我那山青水秀的故乡。我的家乡地处沂蒙,又称沂蒙山区,沂蒙山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主要指的是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这里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这里是一片红色的沃土,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位于沂蒙山区腹地的临沂市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举世闻名的“两战圣地”,也是沂蒙山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被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绿色基地,有着各种各样的绿色食品,蔬果等。也因此也涌现了一批与果蔬种植、加工、生产的一系列的厂子。它不仅带动了社会的发展,还增加了人均生产总值,所以我们很重视水果的养殖等。我家位于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自2011年以来,地方镇农业部门抽调技术人员深入全镇各水果生产基地,通过引导果农更新衰老树种,淘汰过时品种品系,大面积改种名优水果品种,有力地推动了当前的农业生产。地方镇水果种植面积达4.5万亩。为确保水果大镇转变成水果强镇,自去年冬天至今年春耕,该镇加大了对衰老过时的梨树和果实不耐贮运、品质档次较低桃类品种的改造力度。在“汰老推新”中,该镇着重培育美国提子、早熟红桃、高产黄桃等林果产业,淘汰衰老和过时的果树品种品系,以此打造该镇农业的新“亮点”,拉动农民增收。该镇还抽调36名技术人员,深入全镇各水果生产基地,开设田间课堂,主动提供技术服务,指导果农改造衰败过时品种品系。由于措施得力,该镇今年计划改造的3000亩老果园,如今已完成高接换种面积1400多亩,低产劣质果园改造面积800多亩。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相关产业的努力使得地方镇成为平邑县第一大镇,最为值得一提的是临沂市康发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6月,占地面积8.8万平方米,是一家集罐头、速冻食品生产、销售和国际贸易与一体的中型民营企业。下设成都、滨州、济宁、平邑和地方5个分公司及济南、沈阳、临沂3个办事处,现有职工2100余人,拥有国际先进的果蔬罐头、速冻食品加工设备120台套,18条国内先进的果蔬罐头生产线、2条速冻生产线,年加工能力5万吨,建有高标准生产车间6800平方米,库房23600平方米,配套5000吨恒温库和日处理4000立方污水处理厂,是山东省最大的果蔬罐头生产企业。围绕“以质量取得市场,以信誉赢得客户,以管理取得效益”的经营宗旨,公司先后被授予市级“明星民营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出口创汇先进企业”;“省级文明诚信民营企业”;山东省“首批A级诚信纳税企业”,“全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出口示范企业”,“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重点项目”,“全国罐头十强企业”,“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食品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公司始终坚持“客户至上,质量为本”的经营理念,实现了质量管理与国际标准的完全接轨。先后通过了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AC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认证,欧洲国际食品标准(IFS)认证,英国零售商食品标准(BRC)认证和14000认证,是目前省内同行业国际认证最多的企业,通过系列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提高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康发食品以精益求精的产品质量,销往北京、上海、天津、东北三省等国内20多个省市;出口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台湾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国内外客商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成为贴近时尚、引领健康潮流的知名品牌。
以前不可能的事情现在都实现了,前有政策后有劳动人们的大力支持和努力,地方镇的发展是从我们的衣食住行都能看得出来,也正是有了好的环境,和好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的小康,